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肝脏及血脂变化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血脂指标、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抽选本院2021年1月~2022年3月收诊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时间长短划分观察I组(用药时间超过5年,48例)与观察II组(用药时间不足5年,48例),选择同期于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96例作为对照组,均对其血脂指标、肝脏功能进行检测,记录对比观察组精神分裂症患biologic properties者与健康体检者肝脏、血脂指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标差异,同时对比观察组中不同用药时间患者对血脂、肝脏指标影响。结果 观察组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指标均高于对BYL719小鼠照组,血脂指标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观察I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低于观察II组,肝功能指标及剩余血脂指标均高于观察II组(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引起血脂水平增高,对肝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诱发脂肪肝,应及时予以检测并做好预防工作。

枳椇子、葛花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及胃溃疡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探究葛花和枳椇子提取物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及胃溃疡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n=12),分别为模型组、空白组、葛花组、枳椇组、枳葛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每日给予相应干预药物4h后Staurosporine用50%乙醇10g/kg灌胃,连续14d,末次乙醇灌胃6h后,将小鼠麻醉,取血清分别进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EPZ-6438体内氨酶(AST)活性检测,另取肝、胃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各MEM modified Eagle’s medium给药组血清中ALT和AST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略高于空白组。枳椇子葛花组小鼠较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细胞形态结构较规则,细胞核形状规则且排列整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枳椇子葛花组小鼠胃部形态较模型组完整,细胞形态良好,胃黏膜断层或破裂情况明显减少。结论 枳葛提取液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及胃溃疡有保护作用。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弹性影响的路径分析

目的 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路径。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方法,应用心理弹性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Baricitinib体外022年1—3月在乌鲁木齐市11个社区的9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量表之间的相关性,使用路径分析等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顾者的心理弹性总分为(58.83±13.45)分;相关分析显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顾者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及自我效能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家庭照顾者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关系(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顾者心理弹性水平受到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影响,其中决定系数R~2=0.877,F=1Immunocompromised condition10.746,P<0.001;路径分析结果显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顾者主观NN2211抑制剂支持和自我效能对心理弹性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家庭照顾者应对方式和客观支持对心理弹性有直接影响。结论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顾者的心理弹性处于中等水平,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是影响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

围手术期精细化饮食控制结合综合护理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究围手术期精细化饮食控制结合综合护理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精细化饮食控制结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胃动素(MTL)及促胃液素(GAS)等胃肠道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腹胀、食欲不振和便秘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腹胀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和首次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在术后3 d和5 d的腹胀症状评分和肠鸣音症状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后1 d(P均<0.05);2组患者在术后5 d的腹胀症状评分和肠鸣音症状评commensal microbiota分均低于同组术后3 d(P均<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 d、3 d和5 d的腹胀症状评分和肠鸣音症状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selleck IDN-6556术后5 d, 2组患者的血清MTL和GAS水平均明显低于同组术前(P均<0.05),但观察组患者的血清MTL和GAS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围手术期精细化饮食控制结合综合护理能够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胃肠道功能,获悉更多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缓解腹胀。

逍遥丸联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肝郁脾虚血瘀证失眠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逍遥丸联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肝郁脾虚血瘀证失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MS-275研究购买021年1月-2022年6月北京市丰台区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80例的肝郁脾虚血瘀证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逍遥丸联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匹兹PEG300体内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心烦急躁、神疲倦怠、头晕头痛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medical marijuana.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前,两组睡眠时间、入睡时间、主观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催眠药物、总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逍遥丸联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肝郁脾虚血瘀证失眠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附子理中丸对伊立替康肠道毒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伊立替康(CP寻找更多T-11)炎症性腹泻大鼠模型,以附子理中丸作为干预药物,通过IκB/NF-κB途径观察和研究附子理中丸抗炎止泻的效应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为临床上缓解伊立替康的限制性毒性作用提供新的策略以及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将56只Wistar雄性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小檗碱组,IKK-β抑制剂组,附子理中丸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8只大鼠。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按照125 mg·kg~(-1)体质量腹腔注射伊立替康溶液连续5 d建立炎症性腹泻模型,对照组大鼠则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待造模成功后,对各组大鼠灌胃相应的药物给予治疗,对照组大鼠则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30 d。之后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各种超微结构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targeted immunotherapy测定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肿瘤坏死Erastin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n,q RT-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亚单位p65和p50、IKK-β、NLRP-3、Caspase-1、GSDMD、ASC m RNA的相对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亚单位p65和p50、IKK-β、NLRP-3、Caspase-1、ASC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1)HE染色可以观察到模型组的大鼠结肠组织的肠黏膜较对照组的腺体排列紊乱,隐窝缺失,上皮细胞减少,炎症细胞有大量浸润,小檗碱组,IKK-β抑制剂组,附子理中丸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大鼠的结肠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模型组较对照组的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相对明显,细胞膜局部破损,细胞器明显肿胀;微绒毛大面积退化、缺失,小檗碱组,IKK-β抑制剂组,附子理中丸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ELISA法可以得出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的IL-1β、IL-18、TGF-β1、COX-2、TNF-α含量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檗碱组,IKK-β抑制剂组,附子理中丸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L-4和IL-10含量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檗碱组,IKK-β抑制剂组,附子理中丸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q RT-PCR法表明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的p65、p50、IKK-β、NLRP-3、Caspase-1、GSDMD、ASC m RNA的表达水平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小檗碱组,IKK-β抑制剂组,附子理中丸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m RNA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的p65、p50、IKK-β、NLRP-3、Caspase-1、ASC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小檗碱组,IKK-β抑制剂组,附子理中丸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组织的p65、p50、IKK-β、NLRP-3、Caspase-1、ASC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附子理中丸可以改善伊立替康诱导炎症性腹泻大鼠的肠黏膜结构,这可能与其减少促炎因子的含量,增加抗炎因子的含量,以及下调IκB/NF-κB途径的p65和p50、IKK-β这一机制相关。

不同强度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睡眠是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睡眠质量的好坏对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直接影响,我国大学生的睡眠问题较为严重。健美操作为典型的有氧运动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但不同运动强度对睡眠质量的干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美操为运动干预方式,探讨单次和中长期不同强度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干预效果,并同时检测运动前后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为阐明运动干预促进睡眠质量的改善及其内在机制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相关概念、睡眠监测与评价、生理机制和运动干预研究进行阐述,确定研究方案;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身体锻炼等级量表为调查工具,通过随机抽样在江汉大学选取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验法是将筛选出的28名大学生分为4组,分别进行不同强度的健美操运动;采用数理统计法对睡眠质量数据及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问卷调查显示,在睡眠质量方面,江汉大学大学生PSQI总分均值为6.08±0.12,有29.40%的大学生PSQI≥8。其中,女生的睡眠时间得分(0.68±0.05)显著低于男生(0.83±0.06)(p<0.05),男生的日间功能障碍得分(1.39±0.05)显著低于女生(1.53±0.05)(p<0.05),大四学生PSQI总分最高(6.34±0.26)且入睡时间得分最高(1.58±0.08)。在体育锻炼方面,有59.60%的大学生仅Antineoplastic and I抑制剂保持小运动量或不运动。其中,男生的总运动量得分(27.81±1.67)极显著高于女生(17.36±1.10)(p<0.01),大四学生的总运动量得分(17.09±1.60)极显著低于大一学生(26.11±2.51)(p<0.01)。组间睡眠质量差异分析发现,大运动量学生PSQI总分及各睡眠因子极显著低于小运动量学生(p<0.01)。2.实验结果显示:单次健美操运动后,中等强度组睡眠总分(83.75±0.56)极显著上升,睡眠时间(486.25±6.47)(单位:min)显著上升(p<0.05),组间对比发现中等强度组睡眠总分、睡眠时间的变化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强度组睡眠时间变化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周运动结束时,PSQI评价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等强度组入睡时间显著低于selleck抑制剂大强度组(p<0.05)。8周运动干预后,中强度组PSQI总分(3.88±0.35)、入睡时间得分(0.50±0.19)、睡眠时间得分(0.13±0.13)及日间功能得分(1.00±0.27)均显著下降(p<0.05);组间对比发现中等强度组PSQI总分和睡眠时间得分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入睡时间得分极显著降低,甚至显著低于大强度组(p<0.05)。8周运动后智能手环睡眠监测结果显示:中等强度组睡眠总分(84.75±0.82)极显著升高(p<0.01),大强度组(83.50±1.15)和小强度组睡眠总分(83.80±0.97)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清醒次数方面,大强度组显著下降(p<0.05),中等强度组极显著下降(p<0.01)。另外,中等强度组浅睡比例显著低于大强度组(p<0.05),快速动眼比例和深睡连续性显著高于大强度组(p<0.05)。8周运动后,生化指标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中等强度组褪黑素(MT)(48.19±8.58l)(单位:pg/ml)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321.24±42.76)(单位:pg/ml)水平显著升高,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10水平显著下降(p<0.05)。研究结论:1.江汉大学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和体育锻炼情况不容乐观。男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好于女生,大四学生的体育锻炼和睡眠质量状况最差;2.单次中等强度健美操运动可以显著改善大学生客观睡眠质量,增长睡眠时间;3.八周不同强度健美操运动均可改善大学生主客观睡眠质量,中等强度运动对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更明显,可调节睡眠结构,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减少清醒次数;4.在运动干预睡眠过程中,MT、BDNF和炎症因子水平发生了变化,但睡Multiplex Immunoassays眠与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

观察富马酸亚铁多库酯钠胶囊在妊娠期缺铁性贫血中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目的 观察富马酸亚铁多库酯钠胶囊在妊娠期缺铁性贫血中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106例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多糖铁复合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富马酸亚铁Pexidartinib抑制剂多库酯钠胶囊治疗。对比两组血象[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和铁代谢[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RBC、Hb、SI、SF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BC、Hb、SI、SF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RBC(4.15±0.35)×10~(12)/L、Hb(115.34±5.26)g/L、SI(15.47±4.15)μmol/L、SF(70.25±6.67)μg/L均高于对照组的(3.91±0.41)×10~(12)/L、(112.31±5.25)g/L、(13.24Hepatic infarction±3.23)μmol/L、(65.74±6.56)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6%,低于对照组的18.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采用富马酸亚铁多库酯钠胶囊可有效提高血象和铁代谢水平,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安CL 318952核磁全性可。

敲除miR-144/451改善小鼠β地中海贫血的分子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

β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β-thal)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输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对β地中海贫血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并发症。小分子RNA-144(MicroRNA-144,miR-144)和小分子RNA-451(MicroRNA-451,miR-451)是红细胞中表达最丰富的两个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我们的已发表文章表明,miR-144/451保护正常红细胞的发育,发挥着抗氧化、抑凋亡和促分化的作用Cobimetinib IC50。然而,miR-144/451是否也保护β地中海贫血的红细胞生成尚不清楚。我们将miR-144/451基因敲除小鼠(mKO小鼠,轻度贫血)与β地中海贫血小鼠(th~(3+/-)小鼠,重度贫血)杂交,以研究敲除miR-144/451是否会加重th~(3+/-)小鼠的贫血。我们意外地发现,mKO/th~(3+/-)双基因突变小鼠的贫血显著改善,主要表现为: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均增加,红细胞分布宽度和网织红细胞数量均减少,脾脏缩小且脾脏结构相对正常,脾脏和骨髓中的有核红细胞数量减少。为了研究这一改善是否与年龄相关,我们检测了 14-15月龄mKO/th~(3+/-)小鼠的各项指标,结果发现该小鼠的贫血状况仍显著改善。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敲除miR-144/451基因可以显著改善th~(3+/-)小鼠的无效造血,进而改善贫血,并且这一改善在不同年龄小鼠中均存在。为了探索mKO/th~(3+/-)小鼠贫血改善的机制,我们分选了贫血改善前后的小鼠骨髓有核红细胞,用于转录组基因芯片分析,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结果显示 NF-E2 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信号显著激活。Nrf2是抗氧化反应中关键的调节因子,生物信息学预测网站TargetScan提示Nrf2是miR-144潜在的靶基因,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证明了它们之间的直接靶向关系。与th~(3+/-)小鼠相比,mKO/th~(3+/-)小鼠的Nrf2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升高。我们进一步通过与Nrf2敲除(nKO)小鼠杂交,评估Nrf2失活对mKO/th~(3+/-)小鼠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nKBMS-907351采购O/mKO/th~(3+/-)三基因突变小鼠的贫血加重,表现为小鼠体积较小,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脾脏体积有所增大,脾脏结构趋于紊乱。这些结果表明,敲除miR-144/451后增加的Nrf2在改善mKO/th~(3+/-)小鼠贫血方面发挥了作用。此外,我们构建了 miR-144和miR-451单基因敲除小鼠,并与th~(3+/-)小鼠进行杂交。我们顺利获得了 miR-144 KO/th~(3+/-)小鼠,该小鼠贫血也得到了改善,改善程度稍低于mKO/infectious uveitisth~(3+/-)小鼠。但是,我们未能成功杂交出成年的miR-451 KO/th~(3+/-)小鼠,仅获得一只幼年的miR-451 KO/th~(3+/-)小鼠,且状态极差,在1月龄时死亡。我们综合分析mKO/th~(3+/-)、miR-144 KO/th~(3+/-)和 miR-451 KO/th~(3+/-)这三种小鼠的贫血状况,发现在mKO/th~(3+/-)小鼠贫血改善中,miR-144的敲除发挥着主要的保护作用,而miR-45 1的敲除可能加重th~(3+/-)小鼠的贫血。值得注意的是,mKO/th~(3+/-)小鼠的贫血改善优于miR-144 KO/th~(3+/-)小鼠,说明miR-144和miR-451的同时敲除确实发挥着协同作用,在缺乏miR-144的情况下,miR-451的缺失也可能保护/th~(3+/-)小鼠的红细胞。为了寻找除Nrf2之外的可能机制,我们进一步分析转录组芯片数据,发现与th~(3+/-)小鼠相比,mKO/th~(3+/-)小鼠有核红细胞对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等的反应明显减弱。已有文献报道炎症是引起贫血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猜测mKO/th~(3+/-)小鼠贫血的改善与炎症反应的减轻相关,于是我们利用蛋白芯片检测了贫血改善前后的两组小鼠外周血血浆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蛋白芯片结果显示,贫血改善后的mKO/th~(3+/-)小鼠血浆中有众多炎症因子水平下降,下降最明显的七种炎症因子是 TIMP-2、IL-12p40/p70、TNF-α、IL-6、IL-10、SDF-1、IL-3。为了进一步验证炎症反应减轻是贫血改善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我们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慢性刺激正常小鼠产生炎症后,发现小鼠出现明显的贫血。此外,我们又对严重贫血的th~(3+/-)小鼠进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抗炎治疗,发现抗炎治疗后的th~(3+/-)小鼠贫血明显改善,说明炎症反应的减轻是贫血改善的原因。我们课题组的已发表数据表明,Cab39是miR-451重要的直接靶基因,敲除miR-144/451后Cab39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另有文献报道Cab39/AMPKα的激活可以抑制炎症反应,所以我们假设miR-144/451敲除后th~(3+/-)小鼠贫血的减轻是由于Cab39水平的增加,激活了Cab39/AMPKα/mTOR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最终引起贫血的改善。为了验证该通路,我们首先验证了 mKO/th~(3+/-)小鼠体内Cab39和p-AMPKα蛋白水平的上调,其次我们利用该信号通路上mTOR的抑制剂雷帕霉素在th~(3+/-)小鼠体内进行干预,干预后的th~(3+/-)小鼠贫血显著改善,以上结果均证实了 Cab39/AMPKα/mTOR信号通路在mKO/th~(3+/-)小鼠贫血的改善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利用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药南蛇藤茎乙酸乙酯提取物(Celastrus orbiculatus extract,COE)治疗th~(3+/-)小鼠,实验结果表明治疗后的th~(3+/-)小鼠,外周血红细胞成熟度、脾脏和骨髓的代偿造血情况均有所改善,同时脾脏和骨髓中的炎症细胞比例也明显降低,上述结果表明COE对th~(3+/-)小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1)敲除miR-144/451可以显著改善th~(3+/-)小鼠的贫血,且这种改善部分由miR-144/Nrf2轴介导;(2)敲除miR-144/451后th~(3+/-)小鼠贫血的改善也与小鼠体内炎症水平的降低密切相关;(3)在红细胞中miR-144和miR-451,哪个小分子占主导地位,取决于应激类型或疾病种类。我们的研究还表明,珠蛋白基因突变是β地中海贫血的根本原因,但贫血的严重程度还取决于表观遗传修饰物,如miRNA;(4)具有抗炎作用的COE治疗th~(3+/-)小鼠后,贫血部分改善。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研究miR-144/451基因敲除后,不同年龄段的th~(3+/-)小鼠贫血改善情况;(2)探索Nrf2在miR-144/451基因敲除后th~(3+/-)小鼠贫血改善中发挥的作用;(3)研究炎症在miR-144/451基因敲除后th~(3+/-)小鼠贫血改善中发挥的作用;(4)探索南蛇藤茎乙酸乙酯提取物在治疗th~(3+/-)小鼠中发挥的作用。第1章miR-144/451基因敲除后各年龄段β地中海贫血小鼠贫血均明显改善目的:研究miR-144/451基因敲除后各年龄段的β地贫小鼠贫血改善情况。方法:我们将miR-144/451基因敲除小鼠(mKO)与β地中海贫血小鼠(th~(3+/-))杂交后,获得适龄的子代小鼠,包括WT、mKO、th~(3+/-)和mKO/th~(3+/-)这四种基因型小鼠。收集四种基因型小鼠外周血,涂片后进行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四组小鼠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不同发育阶段红细胞的比例,判断红细胞成熟度;通过组织学方法(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小鼠脾脏代偿造血情况;观察14-15月龄小鼠的表型改变,并汇总各个年龄段小鼠的脾重指数,判断敲除miR-144/451后β地贫小鼠的贫血是否可以持续改善。结果:(1)外周血涂片染色结果显示,与th~(3+/-)小鼠相比,mKO/th~(3+/-)小鼠红细胞形态明显改善,细胞大小均一,网织红细胞数量减少;(2)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th~(3+/-)小鼠相比,mKO/th~(3+/-)小鼠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成熟红细胞比例明显增加;(3)脾脏大小和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与th~(3+/-)小鼠相比,mKO/th~(3+/-)小鼠脾脏体积明显减小,组织结构趋于正常;(4)在14-15月龄小鼠中,mKO/th~(3+/-)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比例减少,脾脏缩小。结论:β地贫小鼠敲除miR-144/451基因后,贫血明显改善,并且在老年小鼠中也明显改善。第2章Nrf2在miR-144/451基因敲除后β地中海贫血小鼠贫血改善中的作用目的:探索Nrf2在miR-144/451基因敲除后β地贫小鼠贫血改善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我们分选出WT、mKO、th~(3+/-)和mKO/th~(3+/-)这四种基因型小鼠的骨髓有核红细胞,进行转录组芯片分析,通过GSEA筛选出Nrf2相关通路。应用Western Blot在蛋白水平验证Nrf2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为了进一步验证Nrf2在mKO/th~(3+/-)小鼠贫血改善中的作用,我们运用遗传学手段杂交出nKO/mKO/th~(3+/-)三基因突变小鼠,观察该小鼠的多种红系相关指标;同时为了明确mKO/th~(3+/-)小鼠贫血改善到底是miR-144还是miR-451在发挥作用,我们构建了 miR-144和miR-451单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再分别与th~(3+/-)小鼠杂交,进一步观察子代小鼠的贫血情况。结果:(1)小鼠有核红细胞的转录组芯片结果经GSEA分析提示,与th~(3+/-)小鼠相比,mKO/th~(3+/-)小鼠的Nrf2通路激活;(2)与th~(3+/-)小鼠相比,mKO/th~(3+/-)小鼠14.5天胚胎肝细胞中总的Nrf2和磷酸化的Nrf2水平均显著上升,外周血红细胞中ROS水平下降;(3)与mKO/th~(3+/-)比较,三基因突变小鼠nKO/mKO/th~(3+/-)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比例显著增加,脾脏体积有所增加且组织结构趋于紊乱;(4)β地贫小鼠仅敲除miR-144基因后,外周血成熟红细胞比例增加;(5)我们未能成功杂交出成年miR-451缺陷的th~(3+/-)小鼠,仅获得了一只miR-451KO/th~(3+/-)小鼠并且在一月龄的时候死亡。结论:miR-144/451基因缺失后β地贫小鼠贫血的改善,部分归因于miR-144基因的敲除,这可能与miR-144/Nrf2轴相关。miR-451的单一缺失会加重β地贫小鼠的贫血,但是,在同时缺乏miR-144时,miR-451的缺失也可以改善β地贫小鼠的贫血。第3章炎症在miR-144/451基因敲除后β地中海贫血小鼠贫血改善中的作用目的:研究炎症在miR-144/451基因敲除后β地贫小鼠贫血改善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我们进一步对小鼠有核红细胞转录组芯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贫血明显改善的mKO/th~(3+/-)小鼠与th~(3+/-)小鼠相比,炎性反应信号明显减弱。为了验证mKO/th~(3+/-)小鼠体内整体炎症水平的变化,我们采集小鼠外周血,分离出血浆后检测小鼠血浆中40种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为了确认炎症因子TNF-α和IL-6对红细胞发育的影响,我们分选了小鼠14.5天胚胎肝红系前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重组细胞因子TNF-α和IL-6,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红细胞发育情况;为了确认炎症反应的降低是贫血改善的原因,我们利用LPS慢性刺激正常小鼠产生炎症,同时利用地塞米松降低β地贫小鼠的炎症,观察小鼠各项贫血指标的变化;结合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我们寻找出了 miR-451/Cab39/AMPKα/mTOR这条可能发挥作用的信号通路,并通过Western Blot在蛋白水平进行验证,同时利用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对通路中重要的靶点mTOR直接进行小鼠体内干预实验,观察小鼠各项贫血指标的变化。结果:(1)转录组芯片结果显示:与th~(3+/-)小鼠相比,mKO/th~(3+/-)小鼠骨髓有核红细胞中多条炎症通路信号减弱;蛋白芯片结果显示:与th~(3+/-)小鼠相比,mKO/th~(3+/-)小鼠血浆中众多炎症因子水平降低;(2)在小鼠胚胎肝红系前体细胞培养基中加入重组细胞因子TNF-α和IL-6后,Ter1 19+CD71+细胞比例降低;(3)LPS慢性刺激正常小鼠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比例增加,脾脏增大,脾脏和骨髓中有核红细胞比例增多;地塞米松抗炎治疗β地贫小鼠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比例减少,脾脏缩小,脾脏和骨髓中有核红细胞比例减少;(4)与th~(3+/-)小鼠相比,mKO/th~(3+/-)小鼠有核红细胞中Cab39和p-AMPKα蛋白水平显著增加;(5)mTOR的抑制剂雷帕霉素干预后,β地贫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比例减少,脾脏缩小,脾脏和骨髓中有核红细胞比例减少,脾脏和骨髓中M1型巨噬细胞比例减少,血浆中TNF-α水平降低。结论:β地中海贫血小鼠敲除miR-144/451基因后,贫血的改善与炎症减轻相关。在β地贫小鼠中,miR-144/451基因敲除激活Cab39/AMPKα/mTOR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最终改善贫血。第4章南蛇藤茎乙酸乙酯提取物在β地中海贫血小鼠治疗中的研究目的:探索南蛇藤茎乙酸乙酯提取物(Celastrus orbiculatus extract,COE)在治疗β地贫小鼠中的作用。方法:我们采用灌胃的方法给予β地贫小鼠COE进行治疗。将实验小鼠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和治疗组(COE),根据参考文献,治疗组又分为50mg/kg和100 mg/kg两个浓度,连续灌胃14天后,观察小鼠的红系指标以及炎症细胞的比例,主要包括:采集小鼠外周血,进行全血细胞分析;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的红细胞成熟度;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和脾脏中炎症细胞的比例。结果:(1)COE治疗th~(3+/-)小鼠后,全血细胞分析显示小鼠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均有所增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减少;(2)COE治疗th~(3+/-)小鼠后,小鼠脾脏缩小,组织结构好转,脾脏和骨髓有核红细胞均减少;(3)COE治疗th~(3+/-)小鼠后,小鼠脾脏和骨髓的炎症细胞比例显著减少。结论:COE治疗th~(3+/-)小鼠后,贫血有轻度改善,可能与COE的抗炎作用有关。

不同产地乌药质量评价及其改善IBS-D大鼠肠道低度炎症的机制研究

目的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对10批次biological safety不同产地乌药进行质量评价,并进一步探究乌药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大鼠肠道低度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HPLC对10个不同批次乌药进行质量评价。选取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IBS-D模型组、乌药低剂量组、乌药中剂量组、乌药高剂量组、阳性药物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大Blebbistatin体内实验剂量鼠均接受“番泻叶灌胃联合束缚应激”刺激,构建IBS-D大鼠模型。乌药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乌药水提物(0.94、1.88、3.76 g·kg~(-1)),阳性药物组大鼠予以匹维溴铵片水溶液(1.5 g·kg~(-1));而对照组和IBS-D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蒸馏水,共计2周;采用HE染色、PAS染色观察大鼠结肠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PPAR-γ)、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ar-1, VCAM-1)、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proto-oncogen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Src,SRC)、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 YAP)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相似度评价、聚类结果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除浙江乌药(S6)外,其余批次乌药质量从整体上而言稳定可靠。HE染色和PAS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BS-D模型组大鼠结肠隐窝深度明显变浅、隐窝处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与IBS-D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的乌药水提物能明显改善IBS-D大鼠结肠组织隐窝深度变浅及杯状细胞减少的状态;免疫组织化学和W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estern blot结果显示,3个剂量组的乌药水提物均可显著增强IBS-D大鼠结肠中PPAR-γ、YAP和SRC蛋白的相对表达量(P<0.05),同时能显著降低VCAM-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P<0.05)。结论 不同批次的乌药化学成分和含量差异不大,乌药能显著改善IBS-D大鼠低度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PAR-γ/VCAM-1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