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Autophagy)是一种溶酶体降解途径,可调节多种骨细胞(包括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Docetaxel化学结构凋亡功能,深度参与骨重塑过程。近年来,自噬在骨质疏松及相关骨代谢疾病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总结已有研究发现,衰老、氧化应激、雌激素缺乏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因素会导致自噬活动异常,破坏骨重塑平衡,诱发骨质疏松。运动作为防治骨质疏松的有效手段,可提高骨生物力学性能、增加骨密度,然而目前研究对于运动、骨自噬、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晰,运动通过骨自噬途径改善骨质疏松症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分子调节机soft tissue infection制。基于Berzosertib IC50此,本文综述了运动防治骨质疏松过程中骨细胞的自噬变化,以期揭示自噬在运动改善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及可能分子机制,为从自噬角度探寻防治骨质疏松的临床干预手段提供参考。
Author: admin
MPO-AAV外周血外泌体miRNAs表达及miR-145-5p在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 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是以累及全身各系统小血管为主的坏死性小血管炎。其临床分类主要分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us polyangiitis,GPA)和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us vasculitis,EGPA)。自身抗体ANCA所识别的自身抗原主要包括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蛋白酶3(proteinase-3,PR3)。其中,我国以MPO-ANCA阳性AAV(MPO-AAV)多见,临床多表现为MPA。ANCA不仅是AAV的特征性血清生物标志物,也是其致病因素之一。研究显示AAV发病机制复杂,除自身抗体ANCA外,多种其他因素可能参与AAV的发病。已有研究报道,外泌体中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在多种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AAV的起病和病情变化过程中,外泌体中nc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和其在AAV临床诊疗中的意义以及nc RNA在AAV血管损害中的可能作用机制等方面,目前未见研究报道。鉴于我国最常见MPA属于MPO-AAV,MPA最常见的血管炎损害累及肾血管,临床表现为肾小球肾炎。故本研究与健康对照相比较,探讨MPO-AAV患者外周血外泌体nc RNA中的微小RNA(micro RNA,mi 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分析其差异与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根据临床资料及生物信息分析结果,选择mi R-145-5p为深入研究对象,探索其在MPO-AAV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尝试为MPO-AAV的诊断、病情变化评估寻找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为MPO-AAV未来的精准靶向治疗探索新的靶点。研究目的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探讨MPO-AAV活动期患者外周血血浆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mi RNAs,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这些差异表达的mi RNAs干预MPO-AAV发病的可能途径;2.筛选组间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 RNAs并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分析其与常见临床化验室指标、BVAS(Activity of Systemic Vasculitis in Birmingham)评分和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讨论其作为潜在生物标记物的临床应用价值。综合以上结果,选择目标mi RNA深入研究;3.在细胞和动物水平,分别进一步探索选定的外泌体mi R-145-5p在MPO-AAV肾小球血管内皮损害中的可能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随机选择初发未治疗的MPO-AAV活动期患者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各4例,应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外周血血浆外泌体并通过透射电镜、粒GW4869说明书径分析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随后对外泌体mi RNAs进行高通量测序,应用R软件包差异分析基因算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健康对照比较,寻找差异表达的mi RNAs,分析MPO-AAV活动期患者外泌体中mi RNAs的上调和下调变化情况,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初步genetic manipulation了解外泌体mi RNAs干预MPO-AAV发病的可能途径;2.另随机选择MPO-AAV病情活动期患者及性别、年龄匹配健康对照各40例,相同方法获取外周血血浆外泌体mi RNAs,用于扩大临床样本验证,根据测序结果筛选5个mi RNAs(hsa-mi R-130a-3p、hsa-mi R-145-5p、hsa-mi R-181c-5p、hsa-mi R-450a-5p和hsa-mir-582-5p)验证上述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结果;3.综合测序与验证结果,选取具有潜在深入探讨价值的目标mi RNA(mi R-145-5p)作为进一步研究对象,分析其与临床化验室指标、BVAS评分和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并分析,讨论其作为MPO-AAV潜在诊断标记的可能;4.体外构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后的人肾小球内皮细胞(human renal glomerular endothelial cell,HRGEC)炎性损伤模型,通过与HC(Healthy Control)来源的外周血血浆外泌体共培养,探索HC来源的外周血血浆外泌体对HRGEC炎性损伤后相关指标的影响;5.通过在HRGEC炎性损伤模型中改变mi R-145-5p表达水平,观察其下游炎症和焦亡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是否发生变化,以及线粒体损伤相关指标的变化,并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其靶向结合的基因,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潜在机制;6.构建MPO-AAV动物模型,通过AAV9-mi R145将mi R-145在模型鼠肾脏中实现过表达,进一步探索mi R-145-5p在MPO-AAV模型鼠肾血管内皮损伤中发挥的作用,验证体外实验结果。研究结果1.入选的MPO-AAV活动期患者中位年龄63.50岁,HC组中位年龄64.00岁,且两组内男女比例相当,无统计学差异。MPO-AAV活动期组患者BVAS评分为21.60±3.20分,符合病情活动判断标准。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肌酐(creatinine,CRE)、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等血清学指标,组间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结果显示,MPO-AAV活动期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位数为217.00mg,较HC组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1)。通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发现MPO-AAV活动期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protein-1,VCAM-1)、E-选择素(E-selectin)分泌水平均较HC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透射电镜、粒径分析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成功获取研究对象外周血血浆外泌体。血浆外泌体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HC组相比,共有323个mi RNAs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达,其中上调100个,下调223个。GO及KEGG Pathway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提示这些差异表达的mi RNAs大多与炎症、免疫、肿瘤等信号通路相关;3.扩大临床样本验证结果显示,5个验证的mi RNAs(hsa-mi R-130a-3p、hsa-mi R-145-5p、hsa-mi R-181c-5p、hsa-mi R-450a-5p和hsa-mir-582-5p)表GW-572016体内实验剂量达水平趋势均与测序结果一致,据此认为该测序结果可靠。其中,mi R-145-5p在MPO-AAV活动期患者外周血血浆外泌体中相比于HC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较其他4个mi RNAs表达水平差异更为显著,因此,选取mi R-145-5p作为本研究深入探讨的研究对象;4.MPO-AAV外周血血浆外泌体中mi R-145-5p表达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CRP、BUN、CRE和BVAS评分呈负相关,与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18,TNF-α,VCAM-1)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绘制ROC曲线后分析发现,其作为MPO-AAV活动期诊断标记物的敏感度为82.50%,特异度为62.50%,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5.将HC组外周血血浆外泌体与HRGEC炎性损伤模型共培养后发现,来源于健康对照组的血浆外泌体能减轻LPS诱导的HRGEC的炎性损伤;6.在LPS诱导的HRGEC炎性损伤模型中,过表达mi R-145-5p后,其下游炎症和焦亡相关蛋白(IL-1β、IL-18、NLRP3、GSDMD、Caspase-11)下调;反之上调。生信预测发现mi R-145-5p与ADAM金属肽酶域17(metallopeptidase domain 17,ADAM17)间可能存在靶向结合关系,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了这种预测,并通过平行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两者之间的靶向关系;7.在MPO-AAV动物模型中过表达mi R-145后,相比于AAV9-Vector组,ADAM17表达下调,其肾脏组织下游炎症和焦亡相关蛋白(IL-1β、IL-18、NLRP3、GSDMD、Caspase-11)下调,大鼠血清中IL-1β和IL-18下调。上述体外结合体内实验结果表明,mi R-145-5p能够显著改善MPO-AAV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损伤,其机制可能涉及mi R-145-5p通过靶向抑制ADAM17,从而影响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激活、线粒体损伤和细胞焦亡。研究结论1.MPO-AAV外周血血浆外泌体中mi RNAs表达谱有显著改变,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的mi RNAs可能通过干预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参与MPO-AAV的发病;2.MPO-AAV活动期患者外周血外泌体中mi R-145-5p水平显著降低,经过关联分析后发现其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CRP、BUN、CRE、BVAS评分具有负相关性,且与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IL-18、TNF-α、VCAM-1)具有负相关性。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外周血外泌体中mi R-145-5p表达水平可以作为MPO-AAV活动期的辅助诊断标记物;3.来源于HC外周血血浆外泌体可以改善LPS体外诱导的HRGEC炎性损伤;4.细胞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mi R-145-5p可能通过靶向抑制ADAM17,调控NLRP3炎症小体通路,影响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的线粒体损伤和焦亡,从而改善MPO-AAV肾小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减轻乳腺炎症反应的作用和机制
炎症是机体抵御损伤因素的主要防御反应,巨噬细胞在炎症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炎症相关疾病的转归。奶牛乳腺炎(Bovine mastitis)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入侵而导致的乳腺组织炎症。巨噬细胞是乳腺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炎症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具有异质性,局部炎症反应特异性微环境使其活化成M1型巨噬细胞和/或M2型巨噬细胞,且M1、M2型巨噬细胞可相互转化。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成体干细胞,可以从各种组织中分离得到,研究表明MSCs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能力,其功能主要通过外泌体所介导。为明确MSCs外泌体在调节巨噬细胞极性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本试验构建奶牛乳腺炎症细胞(MAC-T)模型,通过超NVP-TNKS656高速离心法获得MSC-Exos。RT-PCR、E更多LISA、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发现MSC-Exos可以抑制糖酵解过程促进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缓解奶牛乳腺炎症反应。具体结果如下:M2型巨噬细胞抑制奶牛乳腺炎症反应:LPS处理MAC-T,建立奶牛乳腺炎症细胞模型。IL-4处理RAW264.7,M2型巨噬细胞与炎性MAC-T共培养,RT-PCR检测发现炎性因子IL-6,IL-8和TNF-α的m RNA水平都较LPS处理组显著降低;凋亡因子Bax和caspase-3的m RNA水平较LPS组显著降低,Bcl-2较LPS组显著升高,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virus infection亡率,得出的结果和RT-PCR一样。结果表明M2型巨噬细胞具有抗炎抗凋亡作用。MSC-Exos通过抑制糖酵解促进巨噬细胞由M1向M2极化:MSC-Exos处理M1型巨噬细胞,RT-PCR检测发现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m RNA水平显著降低,抗炎细胞因子(IL-10、TGF-β和Arg-1)的m RNA水平显著升高,结果表明MSC-Exos促进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转化;RT-PCR、ELISA检测糖酵解相关因子HIF-1α、PDK1、PKM2和LDHA的m 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都较对照组显著下降。结果显示糖酵解过程受到抑制,提示MSC-Exos抑制糖酵解过程来诱导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极化。MSC-Exos测序以及生信分析:分离MSC-Exos,提取总RNA,高通量测序检测外泌体miRNA表达谱,共检测出556种miRNA,表达量前40的miRNA占总miRNA的93%,对表达量前40的miRNA的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发现在关于细胞代谢和免疫途径中富集丰富。通过targetscan和阅读文献发现位列前40的miR-93-5p的潜在靶基因为HIF-1α。miR-93-5p通过抑制糖酵解过程来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将miR-93-5p mimics转染到M1型巨噬细胞中,RT-PCR检测发现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m RNA水平显著降低,抗炎细胞因子(IL-10、TGF-β和Arg-1)的m RNA水平显著升高,结果表明,miR-93-5p促进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极化。RT-PCR、ELISA检测HIF-1α、PDK1、PKM2和LDHA的m RNA及蛋白水平都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上述结果提示我们,MSC-Exos通过其内容物miR-93-5p靶向HIF-1α,通过调控巨噬细胞的糖代谢促进其极性转变。本研究证明了MSC-Exos可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有助于炎症的消退,并初步探索了其作用机制,为通过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来调控奶牛乳腺炎症反应及MSC-Exos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8周Icariin干预对急性力竭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研究目的: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功能被大量挖掘。庞大的微生物体系把控着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以及机体免疫,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已成为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新靶点。菌群协同肠道恢复免疫功能已成为抵御疾病的有效手段。肠道内菌群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体内健康的发生发展。随着无菌或转基因小鼠、抗生素、益生菌灌注及粪菌移植等模型与手段的应用,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宿主轴的存在。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不同途径影响体内组织器官的质量和功能。事实上,大量的人体实验已经证实肠道微生物对机体代谢和损伤修复的积极作用。在运动机体中,肠道菌群与机体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与运动强度密切相关。科学的、适度的运动可改善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然而剧烈的大强度运动会造成肠道菌群稳态失调。肠道微生物群在控制剧烈运动期间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新陈代谢和能量消耗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训练期间,运动可能会由于肠缺血、肠道屏障通透性增加和氧化应激升高来破坏肠道稳态,导致细菌及有毒产物进入血液,导致免疫系统失调,从而导致肌肉分解代谢增加以及肌肉功能的恶化,导致运动表现降低。研究表明一些细菌菌株通过各种机制具有抗氧化特性。这些包括促使抗氧化酶的表达以及通过更好地吸收抗氧化剂来调节代谢。合理调节肠道微生物,增加有益菌数量,在减轻骨骼肌损伤,加速运动技能的恢复,提高运动成绩方面具有有益作用。类黄酮可影响和重塑肠道菌群的组成,发挥益生元和杀菌作用,尽管证据尚无定论,但其作用可能至少部分与微生物群的调节有关。来自天然植物提取物的Icariin,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药物以及食品添加等已广泛应用。在运动领域已被证明可以增强机体抗疲劳能力,提高运动表现,对于肠道微生物也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本研究主要探索Icariin干预对于减轻和改善力竭运动造成的肠道菌群紊乱的作用效果,为减轻和改善力竭运动诱发的肠道菌群紊乱提供实验支撑。研究方法:选取30只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在实验室SPF级环境下适应性饲养一周,提供充足的水和食物,保证其随意进食。环境温度控制在22±2℃,湿度控制在45%-60%,保持正常的昼夜节律(8:00-20:00为光周期,20:00-8:00为暗周期)。一周后,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单笼单只饲养。分别为对照组(CON),低剂量组ICA-L(25mg/kg/day),高剂量组ICA-H(50mg/kg/day), Icariin溶解于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中,对照组灌胃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继续饲喂普通标准饲料,保证小鼠随意进食和饮水。在正式的力竭实验之前,各组小鼠进行为期3天的适应性训练,每日一次,每次10 min,运动速度为10m/min。药物干预结束后,在实验当天用渐进负荷式跑步方式进行力竭运动。初始速度设为10m/min,持续8分钟,然后增加到15m/mim持续10分钟,然后每1.5min增加1m/min,达到22m/min的速度持续10分钟后直至力竭。力竭标准为运动末期小鼠整体状态表现无力、瘫软,无法坚持原跑速,外界人为刺clinical genetics激驱赶无效时,记录小鼠力竭时间。力竭实验结束2小时后,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深度麻醉后处死,取血、无菌条件下取盲肠内容物,随后进行16Srwww.selleck.cn/products/BortezomibDNA基因序列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OTUs、菌群组成、Alpha-diversity多样性分析、Beta-diversity多样性分析以及LEFse差异物种分析。研究结果:(1)干预结束后,三组间小鼠体重及进食量无显著差异。(2)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小鼠力竭时间显著增加(p<0.05)。(3)通过对15个样本进行16S r DNA基因序列测序发现,药物干预显著改变了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组成,菌群中厚壁菌(Firmicutes)与拟杆菌(Bacteroides)(F/B)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与药物干预组相比,对照组拟杆菌(Bacteroides)、Blautia、另枝菌(Alistipes)、Lachnospiraceae_UCG-006、乳杆菌(Lactobacillus)等有益菌属显著减少(p<0.05)。(4)在Alpha-diversity多样性分析中,CON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下降明显,ICA-H组小鼠与CON组相比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等明显不同(p<0.05),与CON组相比ICA-H组肠道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明显改善。(5)Beta-diversity多样性分析中,对照组样品Tofacitinib临床试验点与其他各组样品点距离较远,表明细菌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显示Icariin干预后可以调节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多样性。(6)采用线性判别分析(1inear discriminant analvsis effect size,LEfSe)筛选组间显著差异菌种发现与CON组相比,ICA-L组、ICA-H组起重要作用的差异物种分别有9个、33个。(7)ANOSIM分组信息检验证明Icariin干预对于调节肠道菌群的有效性(p<0.05)。研究结论:以上结果提示急性力竭运动造成小鼠肠道菌群稳态失调,多样性下降。Icariin干预可以减轻和改善急性力竭运动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和多样性下降,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有益菌数量,有效提升小鼠的力竭时间,增强小鼠的运动能力。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医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用药规律及核心中药作用机制
目的:为中医药治疗腺样体肥大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等,收集2008-2022年以中医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文献,筛选文献并提取中药方剂,对方剂的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关联规则等进行分析,获取核心药对。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Biomass burning取核心药对的化学成分及靶点,通过GenPF-03084014分子量eCards、OMIM、DisGeNET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基于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中药核心药对-有效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并进行拓扑分析。借助Venny平台获取疾病与药物交集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DAVID 6.8数据库进行机制分析。结果:筛选得到方剂100首,药物176味,其中使用频次≥15次共26味;关联度规则挖掘出“辛夷-苍耳子-夏枯草”置信度最高。对“辛夷-苍耳子-夏枯草”进行网络药理分析,活性成分主要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豆甾醇和β-谷甾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关键靶点有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蛋白激酶B1(AKT1)、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胱天蛋白酶3(CASP3)等,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结果共计925条,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通路主要涉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中医药治疗腺样体肥大主要的核心药对为“辛夷-苍耳子-夏枯草”,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腺样体肥大,其机制可能是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等生物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调控细胞增殖和凋3-Methyladenine作用亡。
雷公藤红素-氨基葡萄糖酰胺偶联物的合成及其减毒调脂作用
目的 合成一种雷公藤红素-氨基葡萄糖酰胺偶联物(celastrGSK1120212临床试验ol-glucosamine conjugate,Cel-GlcN),并评估其细胞毒性、调脂活性,以缓解Cel不良反应强、水溶性差的问题。方法 采用氨基葡萄糖对Cel第20位的羧酸基团进行酰胺化修饰,分别在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DMF)体系中使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1-(3-dimethylaminopropyl)-3-eth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EDC]、六氟磷酸苯并三唑-1-基-氧基三吡咯烷基磷(benzotriazol-1-yl-oxytripyrrolidino-phosphonium hexafluorophosphate,PyBOP)作为酰胺偶联反应的活化剂加速Cel-GlEPZ-6438临床试验cN的合成,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MS)、~1H-NMR、~(13)C-NM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基于人肝癌HepG2细胞模型评价其细胞毒性、调脂活性及氧化应激水平。结果FTIR确定了化合物中酰胺键的Symbiont-harboring trypanosomatids存在,HPLC-MS/MS测定了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H-NMR、~(13)C-NMR鉴定了化合物的具体化学结构,相比于天然产物Cel,Cel-GlcN的水溶性得到了显著升高(由常温下的1.23μg/mL提升为226.00μg/mL),可能以缓控释作用释放Cel从而减轻其对细胞的毒性和机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结论 成功合成了Cel-GlcN,水溶性得到改善,体外细胞实验证实其调脂活性基本不变而细胞毒性降低,从而为Cel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恶性胆道梗阻支架置入预后相关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人工神经网络的评价
第一部分恶性胆道梗阻支架置入后早期胆道感染预测模型的建立与人工神经网络的评价目的构建恶性胆道梗阻(MBO)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后早期胆道感染(EBI)的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到2021年9月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行ERCP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有无发生早期胆道感染(30天内)。所有入组患者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训练组数据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到影响术后发生EB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lTrichostatin A化学结构ogistic预测模型。通过内外部数据验证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H-L检验值,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评估独立危险因素的重要性。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285例,训练组200例,验证组85例。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EB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梗阻位置(OR,5.942;95%CI,2.507-14.081;P<0.001),是否合并胆结石(OR,4.821;95%CI,2.087-11.138;P<0.001),是否合并糖尿病(OR,5.407;95%CI,2.067-14.148;P=0.001),梗阻长度(OR,1.058;95%CI,1.028-1.089;P<0.001),以此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用列线图可视化。用内外部数据验证模型,AUC值分别为0.807和0.831,H-L检验P值分别为0.845和0.197,模型有较强预测能力且拟合优度较好,模型的最佳临界风险值为0.225。ANN评估提示梗阻长度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结论基于MBO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构建的logistic模型对术后EBI发生风险有良好的预测能力,ANN显示梗阻长度是最为重要的预测变量。第二部分恶性胆道梗阻支架置入后早期死亡的预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logistic模型与ANN模型的比较目的构建MBO患者行ERCP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后早期死亡(30天内)的预警模型并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和ANN模型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到2021年9月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行ERCP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有无发生早期死亡(30天内)。所有入组患者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训练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30天内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构建ANN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模型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Vibrio infection确性;经多因素分析得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logistic模型,绘制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计算AUC值和H-L拟合优度检验值。通过训练组及验证组计算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DS-3201 molecular weight及准确性对模型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潜在危险因素为CA199、ERCP史、肝转移、CEA、NLR,多因素分析显示独立危险因素为CA199、ERCP史。独立危险因素构建logistic模型,潜在危险因素构建ANN模型。logistic模型和ANN模型的ROC曲线显示ANN模型具有更大的AUC值(ANN模型:0.814,logistic模型:0.727)。经内、外部数据验证,ANN模型的准确度(ANN模型:84.7~86.0%,logistic模型:59.0~65.0%)和特异度(ANN模型:92.5~93.8%,logistic模型:76.9~83.3%)也更高,且两个模型的灵敏度无显著差异,表明ANN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结论ANN模型在预测MBO患者ERCP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死亡风险方面优于logistic模型。
紫白膏治疗湿热蕴结型炎性外痔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观察紫白膏外敷对湿热蕴结型炎性外痔患者肛门疼痛、肛门异物感、肛缘肿物肿胀程度的影响,评估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为湿热蕴结型炎性外痔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二科门诊就诊、符合研究标准的66例湿热蕴结型炎性外痔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分别使用紫白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5天为1个疗程。选取肛门疼痛、肛门异物感、肛缘肿物肿胀程度作为观察指标,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天、第10天记录其积分,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MK-4827体外析,综合评价紫白膏治疗湿热蕴结型炎性外痔的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情况:选取的66例患者在试验期间脱落及剔除共4例,最终有效病例为62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用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症状积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肛门疼痛:两组治疗前肛门疼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第5天、第10天,两组肛门疼痛积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缓解肛门疼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肛门异物感:两组治疗前肛门异物感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第5天、第10天,两组肛门异物感积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减少肛门异物感方面优于对照组。4.肛缘肿物肿胀程度:两组治疗前肛缘肿物肿胀程度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第5天、第10天,两组肛缘肿物肿胀程度积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减轻肛缘肿物肿performance biosensor胀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5.总体疗效:治疗后第10天,两组总体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为87.1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1.紫白膏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治疗湿热蕴结型炎性外痔临床疗效确切;2.对比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紫白膏在改善肛门疼痛、减轻肛门异物感、减少肛缘肿物肿胀程度等方面疗效更优;3.在本研究中MCC950紫白膏无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安全性高。
基于IDEAL-IQ技术定量评估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下肢肌肉脂肪浸润的研究
目的 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和不对称回波迭代分解水和脂肪成像(IDEAL-IIDN-6556研究购买Q)序列定量评估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患者大腿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分析脂肪分数(FF)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8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32例IIM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2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双侧大腿T1WI、T2WI及IDEAL-IQ序列横轴位扫描,于IDEAL-IQ序列生成的FF图上测量双侧大腿前外侧肌群、内侧肌群及后侧肌群各组肌肉的FF值。比较IIM组与对照组间、不同肌群间肌肉FF值的差异,分析大腿肌肉FF值与IIM患者体重指数、病程、肌力的相关性。结果 IIM组大腿前外侧肌群、内侧肌群及后侧肌群FF值分别为16.60±3.67、6.77±4.92、17.32±4.01,显著高于对照组各肌肉FF值(2.58±2.57、1.40±0.64、1.57±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9、-6.91、-4.85,P均<0.05)。IIM组大腿肌肉平均FF值与病程呈正相关(r=0.587,P<0.001),前外侧肌群、后侧肌群及内侧肌群FF值均与肌力呈负相关(r=-0.885、-0.761、-0.59Rapamycin说明书4,P<0.001)。结论 基于IDEAL-IQ技术的FF值能量化和客观分析IIM患者大腿肌肉脂肪浸润程度,且与肌力呈负相关,FF值是监测IIM患者大腿肌肉功能障Thyroid toxicosis碍的影像学标志物,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恩格列净灌胃对高血压大鼠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观察恩格列净灌胃对高血压大鼠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5只雄性SD大鼠,其中5只分离腹主动脉后关闭腹腔(假手术组),另20只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高血压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模型(术后第8周末测量血压、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室结构及功能指标,评价模型是否成功,结果造模成功15只)。15只高血压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模型大鼠随机分为A、B、C三GSKJ4浓度组(各5只)并再次实施超声心动图检查(给药前):A组大鼠恩格列净10 mg/(kg·d)灌胃,1次/天,连续灌胃4周(给药后);B组大鼠生理盐水灌胃,1次/天,连续灌胃4周;C组不做特殊处理。A组和B组大鼠给药结束即刻超声心动图检查后、C组同期脱颈处死并留取心肌组织Mongolian folk medicine,分别采用ELISA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三组大鼠心肌组织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胶原纤维指标。结果 与B组比较,A组大鼠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短、左心室质量(LVM)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下降(P均<0.05)。与给药前比较,第28天时A组大CHIR-99021鼠IVRT短、LVM及LVIDs下降(P均<0.05)。与B组比较,给药后A组心肌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丙二醛(MDA)、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高,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相对表达量低(P均<0.05)。结论 恩格列净灌胃可减轻高血压大鼠的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为恩格列净降低心肌组织MDA、TGF-β、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及NLRP3表达,促进SOD、GSH-PX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