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隔药Q-VD-Oph小鼠灸贴与艾灸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肝肾不足证患者疼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zoonotic infection(TNF-α)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艾灸法,选取关元、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大椎,30 min/次,3次/周;观察组采用温阳扶正膏进行隔药灸贴治疗,取穴同对照组,4 h/次,3次/周。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及血浆IL-6、TNF-α水平,记录2组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30/31),高于对照组的87.1%(27/31),观察组显效率为51.6%(16/31),高于对照组的29.0%(9/3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NPQ评分、SF-MPQ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及血浆IL-6、TNF-α水平均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NPQ评分、SF-MPQ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及血浆I寻找更多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例患者在贴敷隔药灸贴2 h后皮肤出现发红瘙痒现象,其他患者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温阳扶正膏隔药灸贴治疗能有效改善CSR肝肾不足证患者疼痛、麻木等症状和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常规艾灸法,其机制可能与有效抑制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相关。
Author: admin
AECOPD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的治疗时机探讨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的治疗时机,并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2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治疗的161例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按照气管插管时间分为早期组(n=89)和延期组(n=72),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及28 d内病死率(预后)。根据预后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29)和存活组(n=13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早期组的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延期组(Pimpedimetric immunosensor<0.05)。两组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较治疗前下降,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PaO_2)较治疗前升高,且早期组变化程度大于延期组(P<0.05)。延期组28 d内病死率为15/72(20.83%)。早期组28 d内病死率为14/89(15.73%),两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对比无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Fer-1试剂的预后影响因素与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年龄、PaCO_2、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白细胞计数(WBC)、pH值、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PLR)、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B型尿钠肽有关(P<0.05)。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PaCO_2偏高、年龄偏大、Hb偏低、pH值偏低、D-D偏高(P<0.05)。结论: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早期使用有创机Trichostatin A核磁械通气,可有效改善血气分析,缩短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PaCO_2偏高、年龄偏大、Hb偏低、pH值偏低、D-D偏高均是导致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机械通气下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SP)合并呼吸衰竭(RF)患者在机械通气下应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2019年2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SP合并RF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予以机械通气,对照组予以布地奈德混悬液,观察组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炎症反应、预后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血氧饱和度(SaO_2)、血氧分压(PaO_2)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更多2)、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APACHEⅡ评分www.selleck.cn/products/mln-4924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P合并RF患者在机械通气下应用异丙托溴铵及布地奈德联合治疗的效果确切,能改善患者的血气HLA-mediated immunity mutations指标,缓解炎症反应,改善预后。
多指标决策分析法优选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方案研究
目的:根据多指标决策分析法筛选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优选方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proper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电针治疗CSR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选取改良Jadad评分≥2分的文献,使用多指标决策分析法优选电针治疗CSR的优选S63845方案。纳入13项研究,以被纳入的每个试验组的电针疗法作为1个方案,根据各方案数据信息建立初始决策矩阵D,包括f1(改良Jadad评分)、f2(研究组样本量)、f3(治愈率)、f4(总有效率)、f5(治疗次数)5个指标;对5个指标通过极差变化法进行标准化处理构建标准化矩阵R,对标准化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指标的熵值、差异度和指标权重,并构建加权标准化矩阵。采用理想解法求得13个治疗方案的贴近度,按相对贴近度进行排序,筛选出电针治疗CSR的最优选方案。结果:最优选方案为主穴选用天柱、颈百劳和大杼,配穴为曲池,穴位均取双侧。在天柱穴实施150~200次/min的快速捻转手法,不加电,每隔5 min行针1次;针刺颈百劳、大杼、曲池得气后与电针仪连接,密波+疏密波组合使用,先调节为10 min密波,后调节为20 min疏密波,以患者可耐受的电针强度为宜,1次/2 d,1个疗程治疗15次,共计1个疗程。结论:依据多指标决策分析法获得的电针治疗CSR的优选方案仍需临床进一步验证,未来需要Regorafenib作用更多关于颈三针治疗CSR的优质文献,为临床研究提供更多有力的证据支持。
老年住院患者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初探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睡眠障碍因素以及护理干预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用整体抽样的方式,选取在某医院内科住院的3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问卷调查,将PSQI评分大于等于7分198例睡眠障碍患者通过随机MK-2206使用方法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Cobimetinib化学结构采用常规传统护理方法干预,研究组患者采用护理程序的5个步骤,即评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实施措施、效果评价、再评估进行循环干预。结果:睡眠障碍者198例,睡眠障碍者PSQI总分显著高于睡眠正常患者,性别、婚姻状况、经济状况、长期居住地、合并疾病种类等基线资料是老年住院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睡眠medical ethics障碍患者经过干预后两组PSQI总分有显著降低,但研究组患者PSQI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前环境因素、疾病或药物因素、心理因素、其他因素的评分均在3分以上,干预后,每个维度均值低于3.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护理程序的干预方法可显著提高老年住院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
Micro-CT分析跟骨内骨小梁分布及结构特征
背景:跟骨位于足的后下部,受力较大。跟骨外形复杂且不规则,外周有较薄的皮质骨包绕,内部充满大量的骨小梁,探讨骨小梁的微观结构、走行及分布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跟骨骨折的认识。目的: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仪(Micro-CT)扫描跟骨标本获得其影像资料,对其内部骨小梁结构进行分析,探讨跟骨内骨小梁的形态、分布及结构特征。方法:采用Micro-CT连续扫描干燥成人跟骨标本,扫描后获得影像图像,将其以DICOM格式存储。导入影像资料到Hiscan Analyzer软件,显selleck抑制剂示清晰完整的成人跟骨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的图像,逐层观察骨小梁的走行,依据骨小梁走行特点将跟骨矢状面分为6个部分,在以7 mm为标准的相同厚度下,每个部分选择1个49 mm~2等面积的兴趣区,三维重建后获得跟骨及骨小梁的立体微观结构,二值化后运用软件计算感兴趣区域内骨小梁的体积分数、表面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间隙和骨小梁数量参数。结果与结论:(1)跟骨表面皮质层很薄,内部充满大量骨松质,在Gissane角的骨皮质明显增厚;(2)stem cell biology跟骨上部的骨小梁体积分数大于跟骨下部前端、中和三角区、跟骨下后部、跟骨结节部、跟骨底部,跟骨结节部的骨小梁体积分数大于跟骨下部前端、中和三角区、跟骨下后部、跟骨底部;跟骨结节部的骨小梁表面密度大于跟骨下部前端、中和三角区、跟骨底部,跟骨上部、跟骨下后部的骨小梁表面密度大于中和三角区;跟骨上部的点击此处骨小梁厚度大于跟骨结节部;中和三角区的骨小梁间隙大于跟骨上部、跟骨结节部;跟骨结节部的骨小梁数量大于中和三角区;(3)中和三角区主要分布杆状骨小梁,骨小梁表面密度最小、体积分数较小、骨小梁间隙最大;该部位骨质较疏松,受到高冲击力时抗压缩能力差,骨小梁最先发生断裂,是易发生骨折的部位。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失眠的选穴规律及病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失眠(Insomnia Disorder,ID)祖国医学又称为“不寐”,亦被selleck Naporafenib称为“不得眠”、“目不瞑”或“不得卧”,主要是以心神不宁、入睡困难、夜寐不安或彻夜不寐致使睡眠时间、深度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的一种临床常见病。探究失眠的流行病学病因以及针灸治疗失眠的选穴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研究的具体目的有两个:(1)调查影响失眠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其对失眠的影响效应。(2)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为针灸治疗失眠提供规范化的处方。方法:(1)研究A以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门诊及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睡眠不佳者100名为访谈对象,进行失眠相关因素的访谈,获取睡眠不佳者的影响因素相关信息,采用Excel和SPSS27对信息进行辅助分析。研究B通过填写问卷的方式,收集300名患者中对睡眠质量关心的患者的问卷表,填完并录入Excel电子表中统计。所有数据收集之后进行统计分析,录入SPSS27进行差异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2)检索2001.1-2021.12期间国家知识医学基础设施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维普数据等数据库以“失眠”、“不寐”、“针灸”、“针刺”、“耳针”、“穴位埋线”、“头皮针”等为检索词进行检索,严格按照剔除标准以及纳入标准,采用Excel建立针灸治疗ID的针灸处方数据库并进行频次统计,并对相关腧穴进行关联分析medicare current beneficiaries survey和系统聚类分析,探索腧穴处方规律。结果:(1)通过不同因素对失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性格、睡眠环境、慢性疾病、精神状况、睡眠习惯、喝咖啡、睡前做家务、疼痛这9个因素是对睡眠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而其中睡眠习惯的影响最大。(2)通过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1284篇,按照排除标准要求,最终纳入文献183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治疗失眠时选择最多的前6个腧穴依次是神门、百会、三阴交、安眠、内关、四神聪。前3的耳穴依次是神门、心、皮质下。前4的经外奇穴依次是安眠、太阳、海泉、翳明。前3的经络依次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腧穴的分布头面部最多。以穴组治疗时百会、神门、三阴交、安眠、内关为穴组治疗较多。耳穴穴组以耳神门、心、皮质下较多。腧穴中较多的组合方式是巨阙-期门、膈俞-胆俞、肺俞-肝俞-肾俞-脾俞-心俞、照海-申脉、命门-大椎、外关-膻中、天枢-关元-气海-中脘、本神-神庭、合谷-太冲、太阳-印堂、足三里-内关、安眠-三阴交-神门。组穴方式大概分4类,一类是以申脉-照海-MG132 IC50四神聪为主,主要是以调整阴阳跷脉为治则;一类是以太溪-行间为主,主要是以滋阴清热为治则;第三类是以气海-关元-中脘-天枢为主,主要以培补元气、平衡阴阳为治则;最后一类以神门-三阴交-安眠为主,主要是以安神定志、镇静宁心为治则。耳穴的组穴方式分两类,一类是以皮质下-交感-耳神门为主,主要以镇静安神,宁心定志为治则;另一类是以内分泌、枕为主,主要是以调理脏腑阴阳平衡为治则。结论:(1)通过流行病学的病因分析发现,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构建良好、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愉悦的精神状态,强化养生保健和治疗以减少慢性疾病或疼痛,有助于减少失眠;(2)针灸治疗失眠疗效显著,在针灸治疗失眠时,神门是选择最多的腧穴,选择最多的耳穴是耳神门,安眠是使用最多的经外奇穴,督脉是使用最多的经络,头面部是腧穴选择最多的部位,百会、神门、三阴交、安眠、内关是使用最多的穴组,耳穴组以神门、心、皮质下使用最多,常用的腧穴组穴原则共有4类,常用的耳穴组穴原则有2类。
右归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网络药理学分析活性成分及潜在治疗靶点
背景:右归丸具有温肾助阳、益精填髓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肾阳虚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且具有较好的疗效。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并结合动物实验探讨右归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1)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TCMSP等数据库获取经过筛选后的右归丸有效成分与作用基因靶点,在GenMG132研究购买eCards等数据库中收集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的基因,取二者交集进行拓扑结构分析,得到主要活性成分及核心治疗靶点。使用R软件对核心治疗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2)分子对接:运用Autodock和Pymol软件进行中药活性成分与核心治疗靶点分子结合能预测。(3)动物实验: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退变组与退变+右归丸组,每组6只。取退变组与退变+右归丸组大鼠,采用纤维穿刺法制备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造模后2周,退变+右归丸组大鼠给予右归丸汤剂(1次/d)灌胃,连续给药2周。给药结束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与结论:(1)筛选出右归丸有90种活性成分和64种靶点,且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β-胡萝卜素、大豆黄素,4′-O-甲基尼亚萨酚。右归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靶点为白购买Empagliflozin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AKT1、白细胞介素1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富集分析发现,交集基因可能通过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改善椎间盘退变。(2)分子对接实验验证了右归丸中的槲皮素、山奈酚BIOPEP-UWM database、β-胡萝卜素等与核心靶点有较强的结合能力。(3)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退变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P <0.05),退变+右归丸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低于退变组(P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退变组大鼠椎间盘纤维环、髓核结构遭到破坏,髓核细胞数量减少;退变+右归丸组大鼠椎间盘纤维环可见重建趋势,髓核细胞数量较退变组增加。(4)结果表明,右归丸可能通过槲皮素、山奈酚、β-胡萝卜素等主要活性成分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α等核心靶点改善椎间盘退变,进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酒精性肝硬化相关原发性肝癌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酒精性肝硬化相关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酒精性肝硬化相关性selleckchemPLC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电子病历检索PLC诊断时的临床特征。通过多期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或肝活检诊断PLC。零时刻定义为PLC的诊断日期,终点日期是患者死亡或完成10年随访。使用Kaplan-Meier曲线、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进行生存分析,并计算风险比(H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 共有809例患者入选,805例(99.5%)为男性,发生PLC时平均年龄为56.9岁,肝癌巴塞罗那临床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0/A、B、C或D期的病例分别为:325例(40.2%)、189例(23.4%)、195例(24.1%)和100例(12.4%),并针对不同分期给予相应的治疗(手术切除或消融治疗;基于动脉化疗栓塞的系统治疗;对症治疗)。随访结束共有301例患者死亡(37.2%),所有病例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8.0个月。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终末期疾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14分(HR=1.739,95%CI:1.268~2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azd9291.html.385,P=0.001);甲胎蛋白≥30μg/L (HR=1.446,95%CI:1.14~1.834,P=0.002);BCLC分期B期(HR=3.994,95%CI:2.61~6.112,P<0.001),BCLC分期C期(HR=13.66,95%CI:9.202~20.278,P<0.001),BCLC分期D期(HR=13.234,95%CI:8.501~20.601,P<0.001);肝纤维化-4指数(fibrosis-4 score,FIB-4)=3.25~10.62 (HR=1.443,95%CI:1.05~1.983,P=0.024),FIB-4>10.62 (HR=3.25,95%CI:2.279~4.637,P<0.001)是PLC死亡的高危因素。结medicare current beneficiaries survey论 高MELD评分及甲胎蛋白水平,BCLC分期B、C、D期及高FIB-4是酒精性肝硬化相关性PLC死亡的高危因素,这可能有助于从新的角度预测酒精性肝癌患者的预后。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selleck抑制剂除术治疗老年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 FLLDH)患者的疗效及对组织创伤、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极外侧型LDcognitive biomarkersH患者68例,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椎板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研究组采取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统计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的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的疗效优良率,并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3-MA采购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显著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高,且研究组VAS评分和ODI指数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3 d的疼痛介质和血清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但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略低于对照组的17.65%,但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7%(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FLLDH,手术创伤小,可减轻炎性反应及疼痛程度,利于功能康复,可有效提高疾病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