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源性散光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 SIA)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21年12月-2022年3月的69例具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观测以角膜顶点为中心3 mm、5 mm、7 mm直径范围内的角膜前表面、后表面以及角膜前表面的模拟角膜屈率(Sim K)的SIA,使用矢量分析计算XSIA、YSIA和SIA均值(|SIA|),并对SIA与年龄、眼轴长度(axial length, 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角膜直径(white-to-white, WTW)、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SIA影响因素的CP-690550 molecular weight分析。结果 6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25±14.74)岁,其中男性28例(40.58%)。分析发现,Sim K的|SIA|与WTW呈负相关(r=-0.265, P=0.028);3 mm、5personalised mediations mm、7 mm前表面|SIA|与WTW呈负相关(r=-0.320,P=0.007;r=-0.337,P=0.005;r=-0.287,P=0.017);3 mm、5 mm、7 mm后表面|SIA|与AL呈负相关(r=-0.390, P=0.001; r=-0.352, P=0.003; r=-0.317, P=0.008)。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TW与Sim K、3 mm、5 mm、7 mm前表面及3 mm后表面的|SIA|呈负相关(B=-0.261,P=0.047;B=-0.387,P=0.016;B=-0.323, P=0.009; B=-0.297, P=0.041; B=-0.085, P=0.049),而与3 mm前表面XselleckchemSIA、5 mm、7 mm前表面YSIA呈正相关(B=0.347,P=0.040;B=0.318,P=0.034;B=0.403,P=0.010);AL与3 mm、5 mm后表面的|SIA|呈负相关(B=-0.023,P=0.021;B=-0.034,P=0.030)。结论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应考虑患者的眼部生物参数,如眼轴长度、角膜直径等对SIA的影响。

微创穿刺术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对比微创穿刺术和小骨窗开颅selleck产品术治疗老年人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于我院行微创穿刺术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创穿刺组38例,小骨窗开颅组26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GCS评分、术前血肿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血肿残余量、术后3月mR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探讨两组患者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术前Nanomaterial-Biological interactions血肿量、再出血率、肺部感染率、颅内感染率、死亡率和术后3月mR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小骨窗开颅组比较,微创穿刺组术中出血量少(P<0.05),手术耗时短(P<0.05),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低(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而血肿残余量多(P<0.05)。结论 微创穿刺术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均有确切疗效,适于基层医院推行,虽二者在近期预后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各有Blebbistatin细胞培养优势,需结合患者的病情和多方面因素来进行个体化选择。

基于CT分级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证素分布特点研究

目的通过证素辨证理论,探讨基于CT分级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为临床辨证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以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风湿病科点击此处门诊及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骶Iranian Traditional Medicine髂关节螺旋CT平扫(3mm)检查,分别采集CT 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各30例,共120人。利用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四诊信息,并运用证素辨证软件及数据统计软件来研究AS骶髂关节CT不同分级的证素分布特点。结果1、AS骶髂关节CT不同分级的患者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均以青年最多(频率分别为93.33%、73.33%、43.33%、50.00%),中年人群在Ⅲ级和Ⅳ级中也占据一定比重(频率分别为36.67%、36.67%);病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Ⅳ级的病程长,Ⅳ级与Ⅰ级、Ⅱ级、Ⅲ级的病程有差异(P<0.05),而Ⅱ级与Ⅲ级的病程无差异(P>0.05)。2、各组证素的分布特点:骶髂关节CT Ⅰ级与Ⅱ级的常见病位证素为筋骨、肾、经络、肝,常见病性证素为血瘀、湿、寒、热;骶髂关节CT Ⅲ级的常见病位证素为筋骨、肾、经络,常见病性证素为湿、血瘀、寒、阳虚、阴虚;骶髂关节CT Ⅳ级的常见病位证素为筋骨、肾、经络、肝,常见病性证素为血瘀、湿、寒、阳虚。3、相关Talazoparib分子式性比较:骶髂关节CT Ⅰ级与Ⅱ级在各病位及病性证素的等级分布上无明显差异(P>0.05);CT Ⅰ级与Ⅲ级在湿、热证素的等级分布上有差异(P<0.05),且热为Ⅲ级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OR<1);CT Ⅰ级与Ⅳ级在经络、血瘀、湿、阳虚、热的等级分布上有差异(P<0.05),且热为Ⅳ级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OR<1),经络、阳虚为Ⅳ级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OR均>1)。结论1、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分级与年龄分布存在相关性,中年患者发生Ⅲ、Ⅳ级频率高;与病程存在相关性,提示随着病程延长,骶髂关节CT分级的程度也会上升。2、病位证素方面: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在不同CT分级上均与筋骨、肾、经络关系密切,且经络(督)为Ⅳ级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诊治AS骶髂关节Ⅳ级者应重视强督脉。3、病性证素方面: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在不同CT分级上均与血瘀、湿、寒关系密切,此外,Ⅰ、Ⅱ级常伴有证素热,Ⅲ、Ⅳ级常伴有证素阳虚。且热为Ⅲ、Ⅳ级的重要影响因素,阳虚为Ⅳ级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诊治AS中晚期应重视温阳法的应用。

七参连湿疹膏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七参连湿疹膏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风湿热毒瘀阻证)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用七参连湿疹膏涂抹患处,对照组用赛庚啶乳膏涂抹患处治疗。2周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做出疗效判定。所有数据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32例(88.9%),对照组总有效26例(72.2%),P<0.05,说明治疗组效果更好;(2)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2周后治疗组复发12例(33.31%),对照组复发21例(58.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selleck激酶抑制剂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3)中医单项症状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除了瘙痒频率、鳞屑评分对比无差异,其余中Pevonedistat体内实验剂量医症状评分对比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治疗组各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中干燥、鳞屑、丘疹苔藓组内对比无差异(P>0.05),其余症状评分组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均P<0.01,说明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七参连湿疹膏明显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临床症状,使瘙痒、皮损症状积分、中医临床证候积分降低,Biomedical engineering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氯雷他定联合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氯雷他定联合豉翘清热颗粒在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9年6月—2021年8月收治的MPP患儿10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2例。2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参照组采用豉翘清热颗粒治疗,联合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氯雷他定。比较2组疗效、住院和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肺功能指标[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速(PEF)、50%肺活量最www.selleck.cn/products/LBH-589大呼气流速(MEF50)、1 s用力呼气量(FEV_1)]、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CD3~+、CD8~+、CD4~+/CD8~+)。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8%,高于对照组的8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住院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肺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8.46±0.62)d、(4.47±0.59)d、(3.06±0.49)d、(3.97±0.55)d,均短于参照组的(8.86±0.58)d、(5.26±0.52)d、(4.34±0.47)d、(4.29±0.5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联合组FVC、PEF、MEF50及FEV_1水平分别为(93.16±10.16)L、(481.26±18.06)L/min、(352.47±16.32)L/min、(97.12±11.27)L,均高于参照组的(85.24±9.47)L、(467.18±19.58)L/min、(326.69±15.28)L/min、(84.29±10.38)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hs-CRP、IL-12、IL-8及IL-6水平分别为(27.55±5.16)mg/L、(61.24±10.35)pg/mL、(41.38±6.72)pg/mL、(38.24±4.76)pg/mL,均低于参照组的(33.46±6.52)mg/L、(74.87±11.82)pg/mL、(50.07±6.88)pg/mL、(46.35±5.3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CD8~+[(23.94±3.76)%]低于参照组[(30.46±3.88)%],CD3~+[(63.59±6.16)%]、CD4~+/Hydroxyapatite bioactive matrixCD8~+(1.58±0.22)高于参照组[(56.72±5.65)%、1.23±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Glucagon Receptor抑制剂.05)。结论:氯雷他定联合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MPP,可提高抗炎效果及患儿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水平,加快临床症状消失,疗效显著。

参松养心胶囊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心室重构、NT-proBNP及QTd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参松养心胶囊辅助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心室重构、 N氨基末端脑钠Caspase抑制剂肽前体(NT-proBNP)及QT离散度(QTd)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8月期间安徽省阜阳市肿瘤医院75例住院治疗的老年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平均年龄(67.5±4.1)岁,将纳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8)。对照组接受盐酸胺碘酮片治疗,观察组接受盐酸胺碘酮片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2组连续治疗8周。评估2组疗效、LY-188011治疗后心室重构情况及心功能情况,并统计2组药immune stress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 2组心室重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无重构占比较对照组高(P<0.05); 2组NT-proBNP、 QT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治疗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NT-proBNP、 QTd、 LVDD水平较对照组低,LVEF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 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可辅助增强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疗效,抑制患者心室重构,并提高对心功能及NT-proBNP、 QTd水平的调节效果,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老年人群睡眠特征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

第一部分老年人群睡眠特征与痴呆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横断面研究研究目的:睡眠问题和痴呆的患病率都随着衰老而增加,老年人特定的睡眠特征可能与痴呆患病有关。然而,既往睡眠特征与痴呆及其亚型患病风险关系的横断面研究很少在农村社区老年人群中进行,与老年人痴呆患病相关的具体睡眠特征尚不明确。此外,人口统计学因素和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型是否会影响这种联系尚不清楚。因此,本横断面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农村老年人具体睡眠特征与痴呆患病和总体认知功能的关系,并研究这些关联是否因人口统计学因素和APOE基因型而异。研究方法:本项基于中国农村老年人群的横断面研究纳入了来自中国延缓老年痴呆和失能的随机化对照多模干预研究(Multimodal Interventions to Delay Dementia and Disability in Rural China,MIND-China)的4742名受试者(年龄≥65岁,57.1%为女性)。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 Epworth 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评估各项睡眠特征,包括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和日间过度嗜睡等。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总体认知功能。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MLN4924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IV)痴呆诊断标准诊断全因痴呆,根据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Alzheimer’s Association,NIA-AA)很可能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诊断标准诊断AD。使用二分类逻辑回归模型和一般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在4742名受试者中,173人(3.6%)被诊断为痴呆,其中115人(2.4%)被诊断为AD。二分类逻辑回归模型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表明,睡眠持续时间过短(≤4小时vs.>6-8小时)、睡眠持续时间过长(>8小时)、睡眠效率低(每降低10%)和日间过度嗜睡对全因痴呆患病的比值比(odds ratio,OR)(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 1.71(1.07-2.72),1.63(1.05-2.55),1.11(1.03-1.20)和 1.85(1.19-2.89)。睡眠持续时间过短、睡眠效率低和日间过度嗜睡也与更高的AD患病风险显著相关(多因素调整的OR值范围为1.12~2.07;p<0.05)。睡眠问题与全因痴呆和AD患病的相关性主要存在于相对年轻的老年人(<75岁)和APOE ε4等位基因携带者中。在非痴呆受试者中,以上睡眠特征也与更差的总体认知功能表现相关。研究结论:某些睡眠问题,例如睡眠持续时间过短或过长、睡眠效率低、日间过度嗜睡与老年人的痴呆患病和更差的总体认知功能表现有关,尤其是在相对年轻的老年人(<75岁)和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中这种关系更为明显。第二部分老年人群睡眠特征与痴呆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目的:睡眠特征的改变在痴呆发病之前就可能出现,提示某些睡眠问题可能是痴呆发病的危险因素。第一部分中我们已经通过横断面研究发现某些睡眠问题与农村老年人的痴呆患病和更差的总体认知功能表现存在横断面关联,并且这种横断面关联因年龄和APOE基因型而异。然而,农村老年人群睡眠特征与痴呆发病风险和总体认知衰退的纵向关联、以及这种纵向关联是否因人口统计学因素和APOE基因型而异仍不清楚。阐明睡眠特征与痴呆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有助于识别痴呆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以期进行早期干预,并有助于筛选痴呆高风险人群以定期进行认知监测。因此,本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人睡眠特征与痴呆的发病风险以及总体认知衰退的纵向关联,并研究这些关联是否因人口统计学因素和APOE基因型而异。研究方法:本项基于中国农村老年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来自山东阳谷老化与痴呆研究队列(Shandong Yanggu Study of Aging and Dementia,SYS-AD)的 1982 名非痴呆受试者(年龄≥60岁,59.6%为女性)。在基线调查(2014年)和随访(2018年)中,使用PSQI和ESS量表评估基线和随访时的各项睡眠特征,包括睡眠持续时间,卧床时长,就寝时间点,起床时间点,中位睡眠时间点,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和日间过度嗜睡等。使用MMSE量表评估基线和随访时的总体认知功能。根据DSM-IV痴呆诊断标准诊断全因痴呆,根据NIA-AA很可能的AD诊断标准诊断AD。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一般线性回归模型、竞争风险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在平均3.7年的随访期间,97人(4.9%)发生痴呆,其中68人(3.4%)发生AD。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显示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基线睡眠持续时间、卧床时长和起床时间点与基线至随访期间全因痴呆发病风险呈J形关联,中位睡眠时间点与全因痴获悉更多呆发病风险呈反J形关联。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当将基线睡眠参数按照三分位数法分为三分类变量时,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的基线睡眠持续时间过长(>8小时vs.7-8小时)、就寝时间点过早(早于21:00 vs.21:00-22:00)、中位睡眠时间点过早(早于1:00 vs.1:00-1:30)对全因痴呆发病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95%CI)分别为 1.69(1.01-2.83),2.17(1.22-3.87)和 2.00(1.23-3.24)。卧床时长过长(>9 小时 vs.8-9 小时)与更高的痴呆发病风险的关联处于统计学边缘水平(HR[95%CI]=1.53[0.95-2.48],p=0.082)。基线就寝时间点和中位睡眠时间点过早也与更高的AD发病风险显著相关(多因素调整的HR值范围为2.25~2.51;p<0.05)。一般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随访时仍未发生痴呆的老年人中,基线卧床时长过长、就寝时间点和中位睡眠时间点过早、起床时间点过早或过晚,以及基线至随访的卧床时长变长和就寝时间点、中位睡眠时间点变早也与更快的纵向总体认知衰退有关(p<0.05)。睡眠问题与总体认知衰退的相关性主要存在于相对年轻的老年人(<75岁)和男性中。研究结论:某些睡眠特征,如卧床时长过长和就寝时间点、中位睡眠时间点提前,与老年人更高的全因痴呆和AD发病风险、更快的总体认知功能下降有关,睡眠问题与总体认知功能下降的相关性主要存在于相对年轻的老年人(<75岁)和男性中。因此,对于报告卧床时长延长和就寝时间点提前的老年人,尤其是对于相对年轻的老年人(<75岁)和男性,应注意监测其认知功能。未来应进行干预研究,以探讨适度减少卧床时长和推迟就寝时间点能否减缓老年人的认知衰退、减少或推迟痴呆发病。第三部分老年人群睡眠特征与认知功能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我们在前两部分的研究中已经发现某些睡眠特征与更高的痴呆患病风险和痴呆发病风险有关。睡眠特征的改变可能发生在痴呆过程的早期阶段,因此,识别特定的睡眠特征可能有助于识别痴呆风险增加的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中间阶段,MCI患者发展为痴呆临床阶段的风险增加。而既往睡眠特征与MCI及MCI亚型相关性的研究很少在农村老年人群中进行,而且各种睡眠特征与特定分认知域表现的关联尚不清楚。此外,睡眠特征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关联的机制仍不清楚,有综述提出神经退行性变和脑微血血管病变可能介导了它们之间关联的假说,而目前验证这一假说的基于人群的研究极少。因此,本横断面研究旨在探索老年人睡眠特征与MCI、MCI亚型和四个分认知域表现的相关性,并探讨神经退行性变和脑微血管病变的神经影像标志物在这种关联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方法:本项基于中国农村老年人群的横断面研究纳入了来自MIND-China项目的4477名非痴呆受试者(年龄≥65岁,56.2%为女性)。使用PSQI和ESS量表评估基线和随访时的各项睡眠特征,包括睡眠持续时间,卧床时长,就寝时间点,起床时间点,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和日间过度嗜睡等。采用成套神经心理学量表来评估记忆、言语流畅性、注意、执行功能四个分认知域和总体认知功能表现,计算z分数。使用Petersen诊断标准对MCI进行诊断。在颅脑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亚样本中(样本量1004人)提取了神经退行性变指标脑组织总体积、灰质体积和白质体积,以及微血管损伤指标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总体积、室周WMH体积和深部WMH体积。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二分类和无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在4477名非痴呆受试者中,1203人(26.9%)被诊断为MCI,其中1017人(22.7%)被诊断为遗忘型MCI,186人(4.2%)被诊断为非遗忘型MCI。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显示,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睡眠持续时间和MCI患病之间呈J形关联。二分类逻辑回归和无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显示,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睡眠持续时间过长(>8小时vs.>6-8小时)、卧床时长更长、就寝时间点早、起床时间点晚、睡眠效率低、睡眠质量差和日间嗜睡程度高与更高的MCImproved biomass cookstovesI和遗忘型MCI患病风险显著相关(MCI:OR值范围为1.06~1.37,p<0.05;遗忘型MCI:OR值范围为1.07~1.38,p<0.05),除了睡眠质量和MCI患病之间的相关性处于统计学边缘水平外(OR[95%CI]=1.06[0.99-1.14],p=0.110)。更早的就寝时间点也与更高的非遗忘型MCI可能性有关,OR(95%CI)为1.30(1.09-1.56)。对于睡眠特征与认知域表现之间的关联,上述睡眠特征与更差的总体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关联比其与言语流畅性、注意和执行功能的关联更强。在颅脑MRI标志物亚样本中,睡眠效率低、睡眠质量差或日间嗜睡与老年人神经退行性变指标脑组织总体积、白质体积萎缩,或脑微血管损伤指标总WMH和室周WMH体积增加有关(多因素调整的β系数范围为-4.99~0.06;p<0.05)。中介分析表明,总WMH和室周WMH在睡眠效率低和记忆功能差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百分比分别为11.0%和12.8%),室周WMH在睡眠质量差和记忆功能差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百分比为13.1%),以及白质体积萎缩在睡眠效率低和注意功能差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百分比为10.1%)。研究结论:睡眠问题是痴呆前驱阶段的临床标志物。某些睡眠特征,例如睡眠持续时间过长、卧床时长过长、就寝时间点早、起床时间点晚、睡眠效率低、睡眠质量差和日间嗜睡,与老年人MCI,尤其是遗忘型MCI亚型的患病风险增加以及总体认知和记忆功能表现差有关。脑微血管病变和神经退行性变可能是它们之间关联的潜在机制。

罗沙司他与重组人促红素治疗慢性肾脏病并肾性贫血的有效性比较

目的 对比分析慢性肾脏病合并肾性贫血患者分别采用重组人促红素与罗沙司他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抽选2020年6月-2022年3月本院接诊慢性肾脏病合并肾性贫血患者80例研究,根据随机蓝白小球抽签结果划分对照组(白色小球,40例)与观察组(蓝色小球,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重组人促红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药物罗沙司他治疗,观察比较治疗效果,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贫血指标、铁代谢指标,对比差异性,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immunogenic cancer cell phenotype),两组患者治疗前分别检测贫血指标、铁代谢指标,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液指标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铁代谢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同样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ATM/ATR抑制剂床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肾性贫血可优先选择罗沙司他药物,GSK1120212供应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指标,调节铁代谢能力,效果理想,同时安全性佳,倡导运用推广。

单一冠状动脉畸形的CT血管成像表现及临床意义

目的 总结单一冠状动脉畸形CT血管成像(computCSF-1R抑制剂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的不同类型及其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资料来源于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及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院,通过PACS系统回顾性检索而得。检索时间为2014年12月至2022年10月,共有1Mercury bioaccumulation57 326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其中收集到单一冠状动脉畸形46例,统计分析单一冠状动脉畸形的不同分型及相应亚型的CTA与临床表现差异。结果 46例单一冠状动脉畸selleck化学形病例中有Ⅰ型8例(17.39%),Ⅱ型37例(80.44%),Ⅲ型1例(2.17%)。Ⅱ型男性患者及发生心绞痛比例高于Ⅰ型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单一冠状动脉畸形中Ⅰ型患者女性比例较高,男性以Ⅱ型多见。Ⅱ型中LⅡB亚型及RⅡB亚型容易形成压迫性冠状动脉狭窄,更容易出现心绞痛,临床上应早期干预。

功能性胃肠病伴焦虑、抑郁状态对结肠镜前肠道准备的影响

背景目前的研究调查显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成为中国第二常见癌种,而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结肠镜检查是CRC筛查的金标准,而且可以发现和切除大多数癌前病变,但是充分的肠道准备是保证高质量结肠镜检查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目前肠道准备质量普遍不理想的一部分患者为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患者,且FGIDs常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共存,但目前关于FGIDs对肠道准备的影响的研究却相对缺乏。本文旨在讨论FGIDs伴焦虑、抑郁状态对肠道准备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最佳的肠道准备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肠道准备质量,有望提高结直肠病变检出率。目的分析FGIDs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对结肠镜前肠道准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097例患者,其中包含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FGIDs患者409例,根据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量表(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BBP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对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进行评分。1.将BBPS总分<6分的患者归于肠道准备不充分组,总分≥6分的患者归于肠道准备充分组,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饮酒史、腹部或盆腔手术史、糖尿病、等待时间、检查时间、FGIDs、焦虑状态、抑郁状态、抗焦虑抑郁药物服用史,通过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因素。2.将FGIDs患者进一步依据焦虑、抑郁状态的不同程度进行分组,根据HAMA总分分为:0-6分,无焦虑状态组;7-13分,可能有焦虑状态组;14-20分,轻度焦虑状态组;21-28分,中度焦虑状态组;≥29分,重度焦虑状态组。根据HAMD总分分为:0-8分,无抑郁状态组;9-19分,可能有抑郁状态组;20-34分,轻中度抑郁状态组;≥35重度抑郁状态组。对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状态分组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比较FGIDs患者伴不同程度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对肠道准备的影响有无统计学差异。3.将FGIDs患者根据抗焦虑、抑郁药物服用史进行分组,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Benzodiazepines,BZs)。抗抑郁药物包括:三环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noradrenalin reuptake inhibitors,SNRI)。中成药包括:舒肝解郁胶囊、解郁丸等抗抑郁中成药。典型抗精神药包括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等药物。依据用药情况进行分组,抗焦虑药物组包括单用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组包括单用抗抑郁药物和单用中成药,联合用药分为抗抑郁药+抗抑郁药组、抗抑郁药+中成药组、抗Waterborne infection抑郁药+抗焦虑药组、抗抑郁药+非典型抗精神药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药物对FGIDs患者肠道准备的影响。结果1.对肠道准备是否充分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吸烟史、饮酒史、腹部或盆腔手术史的差异无统BMN 673半抑制浓度计学意义(P>0.05);在BMI、糖尿病、等待时间、检查时间、FGIDs、焦虑状态、抑郁状态、抗焦虑抑郁药物服用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8 kg/m~2(OR=6.853,95%CI 1.679~27.974,P=0.007)、糖尿病(OR=2.161,95%CI 1.384~3.376,P=0.001)、等待时间3-4h(OR=3.849,95%CI 2.268~6.530,P<0.001)及6-8h(OR=5.895,95%Trichostatin A分子式CI 3.628~9.579,P<0.001)、检查时间为下午(OR=2.665,95%CI 1.709~4.155,P<0.001)、FGIDs(OR=9.504,95%CI 6.157~14.669,P<0.001)、焦虑状态(OR=3.121,95%CI 1.895~5.142,P<0.001)、抑郁状态(OR=3.52,95%CI 2.113~5.862,P<0.001)、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OR=1.706,95%CI 1.046~2.782,P<0.001)是患者肠道清洁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2.比较FGIDs伴不同程度焦虑状态患者的肠道清洁质量,分析结果显示五组之间整体肠道清洁充分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23.178,P<0.001),且焦虑评分越高,肠道清洁充分率越低。不同分组之间进一步行两两对比,无焦虑状态组与轻度、中度、重度焦虑组对比肠道清洁充分率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分组两两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3.比较FGIDs伴不同程度抑郁状态患者的肠道清洁质量,分析结果显示四组之间肠道清洁充分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21.298,P<0.001),且抑郁评分越高,肠道清洁充分率越低。不同分组之间进一步行两两对比,无抑郁状态组与轻中度、重度抑郁组对比肠道清洁充分率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分组两两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4.将FGIDs患者根据抗焦虑、抑郁药物服用史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药物分组均会对肠道清洁质量产生影响,且联合用药的肠道清洁充分率低于单药。以肠道清洁是否充分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抗抑郁药+抗抑郁药组、抗抑郁药+中成药组、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组、抗抑郁药+非典型抗精神药组)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药、联合用药均是患者肠道清洁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联合用药组对肠道准备的影响大于单药组,其中抗抑郁药联合非典型抗精神药对肠道准备的影响最大(OR=6.531,95%CI2.765~15.425,P<0.001)。结论1.BMI≥28 kg/m~2、糖尿病、等待时间3-4h及6-8h、检查时间为下午、FGIDs、焦虑状态、抑郁状态、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是患者肠道清洁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2.对于FGIDs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越高,肠道清洁充分率越低。3.对于FGIDs患者,抗焦虑、抗抑郁单药应用或联合用药均会降低肠道清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