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加工方式下胡萝卜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溃疡性结肠炎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传统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天然食物来预防和缓解结肠炎正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而加工方式对该活性的影响未知。因此本文探究了三种加工方式(打浆、高温蒸煮和发酵)对胡萝卜类胡萝卜素、膳食纤维含量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可及性的影响,并采用葡聚糖硫酸钠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连续14天对C57BL/6J小鼠进行胡萝卜(5.053%,干基)饮食干预,通过检测体重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相关指标(长度及病理情况、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水平selleck NMR、杯状细胞数量、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综合评价不同加工方式下胡萝卜对结肠炎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高温蒸煮和发酵处理显著降低可溶性、不溶性和总膳食纤维含量以及immediate recall增加类胡萝卜素生物可及性(p<0.05),后者显著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在总膳食纤维中的比例(p<0.05)。与模型组相比,三种加工方式下的胡萝卜均能显著(p<0.05)抑制结肠炎小鼠体重下降和DAI指数增加,降低TNF-α、IL-1β、IL-6 水平,增加IL-10水平,上调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其中高温蒸煮和发酵胡萝卜可以显著(p<0.05)缓解小鼠结肠缩短,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此外,发酵胡萝卜还可以显著(p<0.Elexacaftor IC5005)抑制丙二醛的生成,改善结肠杯状细胞减少,提高丁酸水平,且抑制IL-6的作用最强。综上,不同加工方式下胡萝卜对溃疡性结肠炎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作用,其中发酵胡萝卜效果最佳。

基于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的肾病综合征潜在标志物研究

选题依据: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具有膜性肾病和Ig A肾病等多种分型,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将继续恶化最终发展为肾衰甚至尿毒症。目前,尿氮素和血肌酐等指标常用于肾脏疾病GSKJ4细胞培养的临床诊断,但其灵敏度低,不利于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同时,在临床上,肾病综合征的分型诊断主要依赖于肾活检,但其具有持续血尿、肾包膜下血肿和穿刺部位感染等缺点,且有明显凝血功能障碍、孤立肾和高血压等的患者禁止使用肾活检进行检测。除此之外,肾小球滤过率和蛋白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肾病综合征进展,但易受饮食及机体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反映机体系统代谢情况。由此可见,肾病综合征尚无较好的早期和分型诊断方法,筛选肾病综合征灵敏度高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势在必行,寻找副作用小的分型诊断生物标志物和能够直接反映肾病综合征病变状态的进展生物标志物也具有重大意义。目的:(1)筛选肾病综合征患者尿液中的潜在分型生物标志物和潜在进展生物标志物。(2)筛选肾病综合征大鼠的血清潜在病理标志物。方法:(1)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并鉴定健康对照组与肾病综合征(包括膜性肾病和Ig A肾病)患者尿液中的差异代谢物,选择膜性肾病和Ig A肾病间非共有且AUC>0.5的代谢物作为二者的潜在分型生物标志物。同时,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并鉴定健康对照组与尿毒症患者尿液中的差异代谢物,选择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著线性的代谢物作为膜性肾病或Ig A肾病发展为尿毒症的潜在进展生物标志物。(2)通过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内容物中的肠道微菌群的结构组成、菌群丰富度和功能进行分析,从而分析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的菌群变化,并筛选出潜在菌群标志物。(3)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肾病综合征大鼠血清中极性代谢物和非极性代谢物的变化情况,结合VIP值和P值筛选空白组与肾病综合征模型组大鼠间的差异变量,通过HMDB在线数据库结合代谢物质谱裂解规律对其进行鉴定,最后依据潜在菌群标志物对差异代谢物进行聚焦,得到肾病综合征大鼠的潜在病理标志物。结果:(1)吲哚乙酸、异亮氨酸脯氨酸、Dl-吲哚-3-乳酸、D-苯丙氨酸和L-色氨酸被鉴定为膜性肾病和Ig A肾病的潜在分型生物标志物。丙氨酰亮氨酸GW-572016核磁、9-癸酰肉碱、葡萄糖酸、辛基甘氨酸和癸二酸被鉴定为膜性肾病进展为尿毒症的潜在进展生物标志物;丙氨酰亮氨酸、9-癸酰肉碱、辛基甘氨酸和癸二酸被鉴定Ig A肾病进展为尿毒症的潜在进展生物标志物。(2)在肾病综合征大鼠中,肠道菌群的Chao1指数显著下降,说明肠道菌群的丰富度显著降低。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和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结果显示,空白组和模型组能够完全分离,说明两组间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发生了变化。与空白组相比,肾病综合征大鼠中15个菌群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Firmicutes、Bacilli和Lactobacillales等10个肠道菌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显著相关。此外,功能预测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导致36条代谢通路发生极显著变化(P<0.001),包括L-色氨酸生物合成、L-酪氨酸生物合成超途径、L-苯丙氨酸生物合成超途径和L-鸟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等。(3)本研究筛选了空白组和肾病综合征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差异代谢物126个,其中,满足AUC>0.85且FC>1.5或FC<0.8的代谢物有46个,与潜在菌群标志物相关系数|r|>0.7的代谢物有13个,包括LPC(17:0/0:0)、LPC(22:5/0:0)和PC(O-16:0/20:5)等,被初步鉴定为肾病综合征的血清潜在病理标志物。结论:本研究基于肾病患者尿液非Biocomputational method靶代谢组学技术筛选了肾病综合征的潜在分型生物标志物以及进展为尿毒症的潜在进展生物标志物。其中,潜在分型标志物包括吲哚衍生物和氨基酸类代谢物;潜在进展标志物主要涉及氨基酸和有机酸类物质。同时,基于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筛选了潜在的菌群标志物,发现Firmicutes、Bacilli和Lactobacillales等10个肠道菌的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最后,整合菌群标志物聚焦了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的血清潜在病理标志物,包括LPC(17:0/0:0)、LPC(22:5/0:0)和PC(O-16:0/20:5)等13个甘油磷脂类代谢物。

右额下回岛盖部beta事件相关去同步化与抗抑郁早期疗效相关性的脑磁图研究

目的:通过探讨抑制控制网络关键脑区右额下回岛盖部beta频段的事件相关去同步化(ERD),寻找抗抑郁治疗早期疗效相关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随机入组46例抑郁症患者及25名健康对照,在完成Go/No-Go实验范式下采集脑磁图数据Wnt-C59采购,计算基线期右额下回岛盖部beta频段的ERD,以抗抑郁治疗2周后HAMD 17总分减分率是否达50%为标准划分为早期疗效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其与HAMD 17减分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MA IC50,抑郁症组右额下回岛盖部去同步化水平降低,且无效组弱于有效组,右额下回岛盖部(r=-0.397,P=0.006) beta频段的ERD与2周后HAMD17减分率呈负相关。结论:右额下回岛盖部beta频段的ERD降低与抗抑郁早期疗效不佳相关,该区域beta频段的活动强度可能是抑郁症早medical application期疗效预测的生物学指标。

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在冠心病治疗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方法选取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021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ZD1839核磁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以自我管理效能、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护理前,两组GSES、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GSES评分较护理前提高、HAMA、HAMD评分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medical treatment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5)。结论应用优质护理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与生活质量,并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Ceralasertib体内实验剂量应用。

重度抑郁症与常见代谢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因果关联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目的: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复杂且常见的精神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更多,MDD的患病率逐渐升高,而且还常合并有其他疾患,其中包括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因此,评估MDD是否是常见代谢性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因素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方法:我们在GWAS Catalog和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平台以“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为关键词查询并下载当前可公开获取的MDD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macrophage infectionciation Studies,GWAS)数据,在Linux操作系统中,使用metal软件,对MDD GWAS进行荟萃分析。对荟萃分析得到的SNPs进行P值<5×10~(-8)以及去除连锁不平衡筛选,筛选得到的SNPs作为本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研究的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s,IVs)。代谢性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GWAS数据来自MR-base平台。本研究分别使用MDD对不同数据库来源的代谢性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进行第一次探索性MR分析和第二次验证性MR分析,同时对IVs的有效性进行敏感性分析并评估SNPs及MR研究的统计效力。为了检查暴露和结局之间是否存在反向因果关联的情况,我们以代谢性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分别作为暴露,以MDD为结局进行MR分析,以确定代谢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是否是MDD的风险因素。结果:1.MDD对常见代谢性疾病的因果关系评估荟萃分析后共筛选出107个SNPs作为MDD的IVs。在探索性分析中,MDD与肥胖(P=0.001)、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P=0.003)、高血压(Hypertension,HTN)(P=0.038)和高脂血症(P=0.002)之间呈正向因果关联,与痛风(P=0.081)之间无关联。其中MDD与HTN、T2D、高脂血症的MR统计效力为100%,而MDD与痛风的MR统计效力值仅为5%,真实性较低。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MDD与肥胖以及T2D的分析中存在异质性,但是在去除离群SNP之后,MDD与T2D之间仍然呈正向因果关联。在验证性分析中,本研究证实了探索性分析得到的结果,即MDD与肥胖(P<0.001)、T2D(P=0.001)、HTN(P=0.017)和高脂血症(P=0.031)在正向因果关联,MDD与痛风(P=0.892)之间无关联,但统计效力值为47%,真实性较低。2.MDD对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因果关系评估购买BIBW2992我们以荟萃分析后筛选得到的107个SNPs作为MDD的IVs。在探索性分析中,MDD与慢性胃炎(P<0.00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P<0.001)、食管裂孔疝(P<0.001)、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P<0.001)、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P<0.001)和食管炎(P<0.001)之间呈正向因果关联,其中MDD与慢性胃炎、GERD和食管炎的MR统计效力达到了100%。所用IVs不存在异质性和水平多效性,说明结果是稳健的。验证性分析结果证实,MDD与IBS(P=0.004)、GERD(P<0.001)以及食管炎(P=0.027)之间呈正向因果关联,它们的统计效力值为100%。MDD与慢性胃炎(P=0.860)之间不存在因果关联,但其MR统计效力值为5%,真实性较低。由于缺乏食管裂孔疝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GWAS数据,我们未能进行相关验证性分析。3.常见代谢性疾病对MDD的因果关系评估我们以常见代谢性疾病为暴露,MDD为结局进行常见代谢性疾病对MDD因果关系的MR分析。结果表明HTN与MDD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联(P=0.005),敏感性分析显示存在异质性,但去除离群SNP后,其因果关联仍然显著(P=0.004),该分析的MR统计效力值为100%,说明了该MR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其他代谢性疾病如肥胖、T2D、高脂血症和痛风与MDD之间未发现存在因果关联。4.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对MDD的因果关系评估我们以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为暴露,MDD为结局进行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对MDD因果关系的MR分析。由于缺少有效的消化系统疾病IVs,未能进行以消化系统疾病为暴MDD为结局的因果推断分析。结论:(1)MDD会增加HTN、肥胖、高脂血症的患病风险,其中MDD与HTN之间呈双向因果关联。(2)MDD会增加慢性胃炎、IBS、食管裂孔疝的患病风险。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讨术前贫血对子宫颈癌患者近期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贫血对子宫颈癌术后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6月福建省肿瘤医院行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患者393例,根据术前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采用倾向性评Roxadustat临床试验分匹配法均衡两组间的协变量,比较两组术后的临床结局。结果:35.6%患者出现术前贫血,匹配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理分期存在不均衡。贫血组的5年生存率低于非贫血组(53.7%vs. 64.4%,P<0.05)。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成功匹配128对患者,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均高于非贫血组(P<0.05)。贫血组的5年生存率为54.2%,低于非贫血组的60.2%MEM modified Eagle’s medium(P<0.05)。结论:术前贫此网站血增加子宫颈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术后住院时间,且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对贫血患者加强管理。

脑电生物反馈联合利培酮、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脑电生物反馈联合利培酮、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对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Crizotinib MW49例)。对照组采用利培酮联合心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脑电波情况、神经Erdafitinib IC50功能、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β波、SMR波高于对照组,θ波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cy、NSE水平低于对照组,BDpresumed consent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AS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联合利培酮、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助于改善脑电波,恢复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正常状态,提高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高危儿父亲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高危儿父亲抑郁Human biomonitoring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于2017年10月1日~2019年10月31日在昆明市儿童医院就诊的418名高危儿父亲作为研究对象,出生后至3月龄的高危儿父亲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调查,并分析高危儿父亲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418名高危儿父亲抑郁症状阳性检出率为11.5%;单因素分析显示,家庭月收入、孕周、出生体重、高危因素、NICU、发育商与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Galunisertib半抑制浓度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1.5~2.49Kg(OR=3.745,95%CI:1.090~12.859)、出生体重<1.5Kg(OR=15.247,95%CI:3.685~63.095)、发育商40~54(OR=6.508,95%CI:1.492~28.385)及发育商<40(OR=7.227,95%CI:1.709~30.565)是高危儿父亲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危儿出生体重<2.5Kselleck HPLCg、发育商<55的高危儿父亲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大,提示需对这类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识别及预防、诊断和治疗。

血清三种因子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MACE风险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B型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和胱抑素C(Cys-C)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于芜湖市中医医院行PCI术治疗的1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60 d是否发生MACE分为两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指标,通过ROC分析冠脉病变支数、BNP、CTnI与Cys-C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60 d发生MACE的价值,再将两组有差异信息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行量化赋值,明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60 d发生MACE的危险因Nirmatrelvir纯度素。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基础合并症、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发病至就诊时间、疾病类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生MACE组冠脉病变支数多于未发生MACE组(P<0.01);发生MACE组BNP、CTnI与Cys-C水平均高于未发生MACE组(均P<0.01);经ROC分析证明,冠脉病变支数、BNP、CTnI与Cys-C均能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60 d发生MACE的预测,曲线下面积Medication use分别为0.701(P<0.01)、0.624(P<0.05)、0.736(P<0.01)和0.734(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冠获悉更多脉病变支数≥3支、BNP≥87.12 pg/mL、CTnI≥4.73μg/L和Cys-C≥2.81 mg/L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60 d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60 d发生MACE与BNP、CTnI、Cys-C水平异常升高有关,是MACE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可通过检测上述指标评估患者预后情况。

经方时方治疗大肠癌术后并发症及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方药规律研究

目的:搜集近年来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大肠癌术后并发症BMN 673浓度及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文献,总结、归纳常用的经方、时方。运用数据挖掘的技术与方法对文献的用药特点进行分析,探索经方、时方治疗大肠癌术后并发症及化疗后不良反应的用药规律,或然证用药特点。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经方大承气汤治疗大肠癌术后肠梗阻的可能作用靶点与通路,为临床合理选方用药与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材料与方法:1.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建库以来至2022年1月发表有关中医药治疗大肠癌术后并发症及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文献,并对得到的文献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录入,建立EXCEL数据库。总结出用于治疗大肠癌术后并发症及化疗后不良反应的经方、时方。2.对收集的文献中含有或然症治疗的文献进行整理,用Excel表格统计或然证及用药信息,并对或然症的用药进行分析,探究大肠癌术后并发症及化疗后不良反应出现或然证时的用药加减规律。3.对纳入文献中的方剂组成进行整理,将整理后的数据录入到Excel中,并规范中药名称,使用SPSS18.0、SPSS Modeler18对核心药物进行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求经方、时方治疗大肠癌术后及化疗后免疫功能降低更多、腹泻的用药规律与特点。4.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大承气汤治疗大肠癌肠梗阻的相关作用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进行GO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共检索文献458篇,筛选掉重复文献、综述文献、动物实验文献及未提及中医治疗文献等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共纳入符合条件文献133篇,其中手术后51篇,化疗后63篇,手术合并化疗19篇。治疗腹泻的文献共28篇,总病例数1177例,总有效率在86.96%—93.4%之间。涉及经方3首,时方5首。治疗免疫功能降低共涉及文献27篇,总病例数1984例,结果中均提及血清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涉及经方8首,时方7首。治疗胃肠功能障碍共涉及文献22篇,总病例数1672例,总有效率在86.7%—96.55%之间。涉及经方4首,时方6首。治疗骨髓抑制共涉及文献15篇,总病例数1099例,12篇文章提及红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病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3篇文章结果表明PLT的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涉及经方1首,时方3首。治疗肠梗阻共涉及文献12篇,总病例数673例,总有效率在91.3%—95.3%之间。涉及经方3首。治疗周围神经毒性共涉及文献6篇,总病例数499例,发生率在16.6%—40.54%之间,且文中都提及可减轻周围神经毒性症状。涉及经方2首,时方1首。治疗手足综合征文献5篇,总病例数295例,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为11.5%—45.0%之间,涉及经方2首。治疗癌因性疲乏文献5篇,总病例数389例,疲乏程度轻于对照组(P<0.01),涉及时方3首。治疗便秘文献3篇,总病例数72例,2篇文章报道便秘症状好转,1篇文章总有效率为91.40%,涉及经方2首,时方1首。2.经方、时方治疗大肠癌术后并发症及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或然证的文献28篇,总结其或然证21个。治疗纳呆食少文献12篇,治疗呕吐文献11篇,治疗腹胀文献9篇,治疗乏力文献8篇,治疗腹痛文献7篇,治疗大便不畅文献6篇,治疗肛门灼热感文献4篇,治疗夜寐不安文献4篇,治疗反酸、口干渴、泻下不止文献各3篇,治疗便血、赤白脓血便、汗出较多、胸胁胀痛文献各2篇,治疗疼痛、四肢冷感、上肢麻木、下肢麻木、肛门坠胀、矢气多文献各1篇。3.共纳入经方、时方治疗大肠癌术后及化疗后免疫功能降低的文献26篇,涉及方剂共26首,共计75味中药,中药共计出现281次。对所有中药的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共有11味药在此次统计中出现频次≥8次,按照频次降序的方式进行排列,排在前五位的药物依次为黄芪、甘草、白术、党参、茯苓。核心药对有:甘草-党参、黄芪-党参、甘草-白术、黄芪-茯苓。最常使用的三味中药组合和四味药物组合是白术、茯苓、党参、甘草、黄芪的药物排列组合。分析出核心药物组合为四君子汤。共纳入治疗大肠癌术后及化疗后腹泻的文献28篇。涉及方剂共28首,共计98味中药,中药共计出现331次。对所有中药的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共有15味药在此次统计中出现频次≥8次,按照频次降序的方式进行排列,排在前五位的药物依次为白术、甘草、陈皮、茯苓、黄芪。核心药对有:甘草-陈皮、白术-陈皮、甘草-黄芪、茯苓-白术。最常使用的三味中药组合和四味药物组合是白术、陈皮、柴胡、甘草、黄芪的药物排列组合。分析出核心药物组合为补中益气汤。4.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大承气汤的化学成分,以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类药性(drug-likeness,DL)≥0.18作为筛选条件,筛选出大承气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大黄16个,枳实22个,厚朴2个。获取药物靶点80个,肠梗阻疾病相关靶点76repeat biopsy49个。获取两者交集,得到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的潜在治疗靶点72个。构建大承气汤治疗大肠癌肠梗阻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得到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包括1个疾病节点,1个方剂节点,4个药物节点,25个活性成分节点,80个靶点节点(其中72个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相对应)。核心成分beta-sitosterol(β-谷甾醇)、aloe-emodin(芦荟大黄素)、luteolin(木犀草素)、naringenin(柚皮素)、Tetramethoxyluteolin(四甲氧基木犀草素)、Isosinensetin(异橙黄酮)、Sinensetin(橙黄酮)和潜在的作用靶点关联性较大。大承气汤可能通过调节ESR1、EGFR、IL6、CASP3、MYC等靶点,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Cholinergic synapse等信号通路,发挥大承气汤对大肠癌肠梗阻的作用。结论:1.治疗大肠癌术后并发症及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常用类方:半夏类方,包括半夏泻心汤、小半夏汤、温胆汤。附子类方,包括四逆散、附子理中汤。黄芪类方,包括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类方,包括当归四逆散、桂枝汤、五苓散。承气类方,包括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君子类方,包括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八珍汤。2.治疗腹胀的常用中药为木香、砂仁、枳壳、香橼皮、佛手、川芎、厚朴、枳实;治疗腹痛的常用中药为白芍、吴茱萸、肉桂、延胡索、木瓜、吴茱萸、肉豆蔻、补骨脂、干姜、五味子、炮姜;治疗大便不畅的常用中药为火麻仁、肉苁蓉、大黄、枳实、瓜蒌仁;治疗泻下不止的常用中药为芡实、赤石脂、诃子、石榴皮、升麻、葛根;治疗乏力的常用中药为黄芪、党参、陈皮、山药、扁豆、砂仁、升麻、太子参、白术;治疗肛门灼热感的常用中药为黄芩、黄连、黄柏、苍术、秦皮、马齿苋;治疗纳呆食少的常用中药为神曲、麦芽、鸡内金、山楂、谷芽;治疗呕吐的常用中药为柿蒂、丁香、代赭石、旋覆花、半夏、藿香、生姜、竹茹、海螵蛸;治疗反酸的常用中药为乌药、瓦楞子、鸡内金、半夏;治疗夜寐不安的常用中药为远志、酸枣仁、首乌藤、五味子、龙骨、牡蛎。治疗口干渴的常用中药为乌梅、白花蛇舌草、仙鹤草、北沙参、南沙参。治疗便血的常用中药为地榆炭、阿胶、三七。治疗赤白脓血便的常用中药为黄芩、黄连、葛根、秦皮。治疗汗出较多的常用中药为山茱萸、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治疗胸胁胀痛的常用中药为白芍、陈皮、防风、延胡索、川楝子。治疗疼痛的常用中药为川芎、穿山甲。治疗四肢冷感的常用中药为附子、桂枝。治疗上肢麻木的常用中药为桂枝。治疗下肢麻木的常用中药为牛膝。治疗治疗肛门坠胀的常用中药为白术、黄芪。治疗治疗矢气多的常用中药为莱菔子、神曲。3.通过对经方、时方治疗大肠癌术后及化疗后免疫功能降低、腹泻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得到经方、时方治疗大肠癌术后及化疗后免疫功能降低的常用中药为黄芪、甘草、白术、党参、茯苓。聚类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为四君子汤加减。经方、时方治疗大肠癌术后及化疗后腹泻最常用的中药为白术、甘草、陈皮、茯苓、黄芪。聚类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为补中益气汤加减。4.基于网络药理学,得到大承气汤治疗大肠癌肠梗阻的核心成分为β-谷甾醇、芦荟大黄素、木犀草素、柚皮素、四甲氧基木犀草素、异橙黄酮、橙黄酮等。通过调节靶点,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Cholinergic synapse等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