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呼吸肌训练对老年慢性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肺功能、运动能力、心率变异性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辽宁省金秋医院心脏康复中心收治的100例诊断明确的老年(年龄>65岁)慢性心衰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化的抗心衰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呼吸肌训练,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能力、心率变异性及心脏超声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12周后,观察组第1秒呼气容积、峰值摄氧量、6分钟步行距离、心率变异性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用力肺活量、最大自主通气量高于治疗前,静息心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Regorafenib生产商房容量指数、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Liraglutide体外/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呼吸肌训练可Genetic forms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肺功能及心率变异性。
Author: admin
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氨甲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效果
目的:观察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氨甲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更多12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氨甲蝶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PF-03084014试剂蛋白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17]水平、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活动指数(BASFI)评分、巴氏强直性脊柱Xanthan biopolymer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1β、IL-17水平以及BASFI、BASDA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氨甲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BASFI、BASDAI评分,效果优于单纯氨甲蝶呤治疗。
银质针结合牵引、整脊调曲法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银质针结合牵引、整脊调曲法SBE-β-CD小鼠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0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银质针结合牵引、整脊调曲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推拿手法、坐位牵引等)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neuroimaging biomarkers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N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为4.0%(1/25),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0.00%(5/2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推拿手法及坐位牵引等基本治疗,采用银质针结合牵引、整脊调曲法治疗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的效selleck Fulvestrant果更显著,可更好地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椎曲,总体临床疗效更佳。
自动弹力线套扎术与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自动弹力线套扎术与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2020年09月—2022年08月行混合痔手术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外剥内扎术为A组,采用RPH术为B组。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填写需要统计的病情信息。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时间、混合痔Biosensor interface痔核数量、内痔分期、外痔种类、病程);临床资料(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疗效指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水肿评分、术后出血评分、术后排尿情况评分、术后排便情况评分、伤口肉芽Emricasan价格组织生长情况评分);并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患者60例,A组33例,B组27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混合痔痔核个数、内痔分期、外痔种类、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方面比较,手术后第1、3、5天,B组均优于A组,P<0.05。3.两组患者在术后水肿评分方面比较,术后第1、3、5天,B组均优于A组,P<0.05。4.两组患者在术后出血评分方面比较,术后第1、3、5天,B组均优于A组,P<0.05。5.两组患者术后排尿情况评分比较,术后第1、3、5天,B组均优于A组,P<0.05。6.两组患者在术后排便情况评分比较,手术后第1、3、5天,B组均优于A组,P<0.05。7.两组患者在伤口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方面比较,手术后第3、5天,B组均优于A组,P<0.05。8.B组手术时间少于A组,P<0.05。9.B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短于A组,P<0.05。10.两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结论:1.外剥内扎术与RPH均能治疗混合痔,临床疗效显著。2.RPH手术时间短于外剥内扎术。3.行外剥内扎术与RPH治疗混合痔后,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水肿、出血、排便困难和排尿困难,但RPH组术后出现疼痛、水肿、出血、排便困难、排尿困难的程度轻于外剥内扎术组。4.RPH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外剥内扎术组,伤口恢复Crizotinib更快。5.两组患者手术费用相比,RPH手术器械费用较高。
脓毒症新发房颤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背景与研究目的:脓毒症新发房颤会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反应病情危重程度的因素之一,增加了不良并发症及死亡的风险。目前国内外有关于脓毒症新发房颤的发生率相关研究报道,但关于脓毒症新发房颤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对脓毒症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目的在于甄选出独立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脓毒症新发房颤的预防及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降低脓毒症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供新的可能思路。研究方法:对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诊断为脓毒症新发房颤的7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和未新发房颤的15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联合预测的截断值及ROC曲线下面积(AUC),筛选出脓毒症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构建脓毒症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风险模型。结果:脓毒症新发房颤组与脓毒症非新发房颤组间年龄(Z=-3.243,P=0.001)、APACHEⅡ评分(Z=-3.999,P=0.001)、SOFA评分(Z=-7.653,P<0.001)、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剂量(Z=-9.23,P<0.001)、血小板计数(Z=-1.981,P=0.048)、凝血酶原时间(Z=-2.120,P=0.034)、C反应蛋白(Z=-4.624,P<0.001)、脑钠肽(Z=-2.613,P=0.009)、肌钙蛋白I(Z=-2.417,P=0.016)、血乳酸(Z=-2.285,P=0.02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数值型变量赋值转化为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龄(>65.0岁)(OR:3.198,P=0.039)、高SOFA评分(>8分)(OR:51.287,P<0.001)、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0.3ug/kg*min~2ug/kg*min)(参照小剂量组(0~0.3ug/kg*min))(OR:40.925,P<0.001)、超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2.0ug/kg*min)(参照小剂量组(0~0.3ug/kg*min))(OR:128.501,P<0.001)、高C反应蛋白(>270mg/L)(OR:16.488,P<0.001)与高乳酸(>2.49umol/L)(OR:36.679,P=0.003)是脓毒症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SOFA评分、C反应蛋白、乳酸、血管活性药物剂量与年龄+SOFA评分、年龄+C反应蛋白、年龄+乳酸、SOFA评分+C反应蛋白、SOFA评分+乳酸、C反应蛋白+乳酸、年龄+SOFA评分+C反应蛋白、年龄+C反应蛋白+乳酸、SOFA评分+C反应蛋白+乳酸、年龄+SOFA评分+C反应蛋白+乳酸、年龄+SOFA评分+C反应蛋白+乳酸+药物剂量联合模型预测脓毒症患者新发房颤的ROC AUC分别为0.626、0.830、0.723、0.762、0.896、0.855、0.755、0.769、0.892、0.846、0.804、0.903、0.872、0.825、0.893、0.908、0.936。年龄+SOFA评分+血管活性药物剂量+C反应蛋白+乳酸5个指标联合AUC与单指标/其他模型指标的AUC相比较,除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单指标模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能力显著大于其余单指标、双指标、三指标、四指标预测结果(P<0.05)。结论:1.脓毒症新发房颤(NOAF)是脓毒症的并发症,在本研究中,脓毒症新发房颤患者占74例,占总体脓毒症患者的32.BI 10773生产商0%。房颤发生时患者心率从113(93~132)次/分增加至132(119.5~141.5)次/分(P<0.001),平均动脉压值的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P=0.676)。2.构建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高龄(>65岁)(OR:3.198,P=0.039)、高C反应蛋白(>270mg/L)(OR:16.488,P<0.001)、高乳酸(>2Symbiotic drink.49umol/L)(OR:36.679,P=0.003)、大血管活性药物剂量(0.3~2ug/kg*min、>2ug/kg*min)(OR:40.925,P<0.001)、(OR:128.501,P<0.001)、高SOFA评分(>8分)(OR:51.287,P<0.001)作为脓毒症新发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为阐释脓毒症新发房颤的机制,为构建函数模型预测脓毒症新发房颤的发生提供了可能。3.构建受试者特征曲线提示:年龄(>65岁)(AUC=0.626,灵敏度=66.25%,特异度=55.63%,95%置信区间:0.560~0.688,P=0.001);SOFA评分(>8分)(AUC=0.830,灵敏度=100%,特异度=60.93%,95%置信区间:0.775~0.876,P<0.0001);C反应蛋白(>268.86mg/L)(AUC=0.723,灵敏度=51.25%,特异度=87.42%,95%置信区间:0.660~0.779,P<0.0001);乳酸(>2.48mmol/L)(AUC=0.762,灵敏度=98.75%,特异度=43.05%,95%置信区间:0.70Etoposide生产商2~0.815,P<0.0001);血管活性药物(>0.45ug/kg*min)(AUC=0.896,灵敏度=89.87%,特异度=85.33%,95%置信区间:0.849~0.932,P<0.0001);其中5量联合预测(AUC=0.936,灵敏度=90%,特异度=83.44%,95%置信区间:0.896~0.964,P<0.0001),优于除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外其余单指标、双指标联合、三指标联合、四指标联合预测模型(P<0.05)。4.脓毒症新发房颤患者28天死亡率(46.3%)高于脓毒症非新发房颤组(31.1%)(P=0.023)。
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关节液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关节cancer cell biology液检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0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正骨医院收治的3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诊断分组。测定不同骨关节疾病患者关节液中SAA水平,同时进行生化项目检测;采集107例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血清SAA测定。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关节液SAA单独或与其他指标联合检测对不同骨关节疾病的诊断价值。运用非参数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考察各组关节液患者SAA与血清SAA的相关性。结果 369例患者关节液SAA水平为25.70(3.42,82.12)mg/L,其中感染性关节炎SAA水平最高,为76.69(13.30,164.76)mg/L,其次为强直性脊柱炎[57.70(9.66,135.06)mg/寻找更多L],而骨性关节炎最低[3.00(0.60,25.70)mg/L],关节液SAA在不同关节炎患者中比较差异有BIBW2992半抑制浓度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关节液SAA对感染性关节炎(AUC=0.674)、强直性脊柱炎(AUC=0.616)均有一定辅助诊断意义,而对痛风性关节炎(AUC=0.585)、类风湿性关节炎(AUC=0.557)的辅助诊断意义较弱。关节液SAA联合白细胞计数(WBC)、总蛋白(TP)、葡萄糖(GLU)检测可以提高对感染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四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感染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AUC分别为0.840 [95%可信区间(95%CI)为0.750~0.929]、0.632(95%CI为0.553~0.710)。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关节液SAA与血清SAA有弱相关性(r=0.492,P=0.001),但在感染性关节炎(r=0.960,P=0.010)和外伤性关节炎(r=0.740,P=0.000)中二者相关性较高。结论 关节液中SAA的检测对感染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等引起关节异常的疾病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拨按手三阳经筋远端部对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功能改善效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循手三阳经筋远端拨按治疗青年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140例来自湖南中医药大AZD2281学及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招募的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其中手阳明经筋组、手太阳经筋组、手少阳经筋组各40例,阴筋对照组20例。4组患者均采用拨按对应经筋远端治疗的方式,治疗过程均为10 min,治疗1次。观察治疗前后4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压痛阈值、软组织张力D0.5 kg值的即刻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手阳明经筋组Liraglutide使用方法、手太阳经筋组与手少阳经筋组颈椎活动度各方向均增加,VAS评分及患侧压痛阈值下降,患侧软组织张力D0.5 kg值提高(P<0.05或P<0.01)。与阴筋对照组比较,手少阳经筋组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均增加,VAS评分及患侧压痛阈值降低,患侧软组织张力D0.5 kg值提高(P<0.05或P<0.01);手阳明经筋组、手太阳经筋组颈椎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活动度增加,VAS评分及患侧压痛阈值降低,患侧软组织张力D0.5 kg值提高(P<0.05或P<0.01)。与手阳明经筋组比较,手少阳经筋组颈椎前屈活动度增加、VAS评分降低,患侧软组织genetic phenomena张力D0.5 kg值提高(P<0.05或P<0.01);手太阳经筋组VAS评分降低,患侧软组织张力D0.5 kg值提高(P<0.05或P<0.01)。结论 循手三阳经筋远端部拨按治疗均有改善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VAS评分、患侧压痛阈值、患侧软组织张力D0.5 kg值的作用。循筋远端拨按手太阳经筋和手少阳经筋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功能的效应优于手阳明经筋。
小针刀联合穴位贴敷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小针刀联合穴位贴敷在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2年6月菏泽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4例CSR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行小针刀治疗PI3K/Akt/mTOR抑制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治疗,两组均持续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疼痛程度、临床疗效及颈椎活动度。结果: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中的疼痛、活动受限及肢体麻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74%,高IDN-6556价格于对照组的8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椎旋转、屈伸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Cell Analysi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能够有效降低CSR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减轻疼痛,提高颈椎活动度。
远程缺血预适应联合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联合尼可地尔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rishirilide biosynthesis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过程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且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做常规PCI,观察组在做常规PCI术前3d进行远程缺血预适应,两组患者术后均长期规律服用尼可地尔。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慢血流、低血压发生率,以及术前和术后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1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随访6个月,观察两Ipatasertib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PCI术中慢血流发生率和低血压发生率均低于观察组(P分别为0.02、0.04),对照组术后cTNI高于术前水平(P<0.001),同时高于观察组同期水平(P<0.01)。对照组术后1d的VEGF和NO较入院时及术前升高(P<0.001),术后1个月VEGF恢复至入院时水平(P>0.05)。ET-1较术前及术后1d均下降(P<0.05)。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d的VEGF、NO水平均较入院时升高,术后1个月VEGF恢复至入院时水平,ET-1较入院时降低,术后1个月进一步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NO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VEGF、ET-1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相比,差LY2835219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患者进行远程缺血预适应后做PCI,能降低PCI相关心肌梗死,术后规律使用尼可地尔能够有效改善PCI相关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
β受体阻滞药对患有心脏病的孕妇分娩小于胎龄儿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产前使用β受体阻滞药和剂量与患有围GDC-0068价格生期心脏病孕妇分娩小于胎龄儿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有围生期心脏病孕妇病历资料,根据是否使用过β受体阻滞药把受试者分为β受体阻滞药组(根据给药剂量再分为β受体阻滞药低剂量组、β受体阻滞药高剂量组)和未使用β受体阻滞药组。比较各组孕妇分娩小于胎龄儿的风险,使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各关键因素造成小于胎龄儿的风险比。结果 β受体阻滞药组和未使用β受体阻滞药组分别纳入82例(30.37%)和188例(69.63%)。β受体阻滞药组和未使用β受体阻滞药组患者分娩的胎儿体质量分别为(3 010±677)和(3 358±566)g; 2组Z评分分别为(-0.52±0.93)和(-0.24±0.86)分;2组小于胎龄儿的比例分别为20.24%和9.42%,2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剂购买Dibutyryl-cAMP量β受体阻滞药的使用与分娩小于胎龄儿的高风险有关(OR=3.1,P<0.05),而低剂量β受体阻滞药的使用虽然也会增加风险,但差异无统计Kampo medicine学意义(OR=1.6,P>0.05)。结论 患有心脏病的孕妇在接受高剂量β受体阻滞药治疗时,增加分娩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呈现出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