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健步汤对去卵巢(severe alcoholic hepatitisovariectomized,OVX)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骨密度、骨微细结构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通过OVX法建立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验证造模成功后,将手术组大鼠随机分Entinostat为模型组、西药组和健步汤组,每组10只。各组予相对应药物连续灌胃12周后,比较各组骨密度及血清骨保护素(OPG)、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的变化,光镜下观察股骨骨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模型组大鼠骨密度水平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P<0.05);西药组及健步汤组大鼠骨密度水平显著高LEE011配制于模型组( P<0.05),健步汤组与西药组大鼠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OPG和PINP水平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 P<0.05);西药组与健步汤组大鼠血清OPG和PINP水平均高于模型组( P<0.05),健步汤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CTX和BALP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0.05);西药组与健步汤组大鼠血清CTX和BALP水平均低于模型组( P<0.05),西药组与健步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健步汤可有效提高OVX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骨密度、改善骨小梁结构。健步汤通过降低血清中CTX和BALP,同时升高血清中OPG和PINP的水平,改善骨代谢。
Author: admin
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对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对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01~2022-02广东省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精神科的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74例,以抽签法分成单治组37例和联合组37例;单治组予西酞普兰治疗,联合组于此基础上加用米氮平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C59生产商数(PSQI)、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评定量表(MADRS)评分、认知功能、白介素-2(IL-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MADR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其中联合组低于单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Pidnarulex供应商05);两historical biodiversity data组治疗后有关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其中联合组高于单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L-2、TNF-α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其中联合组低于单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在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治疗中效果更加确切,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及抑郁状态的同时可有效提高患者认知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术前头环背心复位固定在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强直RAD001供应商性脊柱炎(AS)患者术前应用头环背心(Halo vest)复位固定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月我院23例术前行头环背心复位固定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1例,年龄39~64岁(53.0±7.4岁)。患者损伤平面C2/3 1例,C4/5 5例,C5/6 13例,C6/7 1例,跨椎节斜形骨折3例(C4-C5椎体2例,C5-C6椎体1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2.4±7.7个月。所有患者入院诊断明确后采用头环背心进行复位、固定,直至手术结束。固定前后行颈椎侧位X线片评估复位效果,记录术前术中有无骨折断端再脱位、继发性神经功能恶化。所有患者骨折复位后行单纯selleck后路或者前后联合入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相关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情况,并记录椎体融合时间。结果:应用头环背心17例患者获得解剖复位,4例复位满意,2例复位失败,复位失败患者手术前全身麻醉状态下再次进行复位获得解剖复位。固定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出现骨折断端再脱位或继发性神经功能恶化。8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15例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时间203.3±68.6min(90~375min),术中出血量275±88.9ml(120~410ml)。1例ASIA分级A级患者术后3周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1例术后5d发生切口感染,经清创及抗感染后痊愈,无其systemic biodistribution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1例ASIA分级B级患者恢复至C级,5例C级患者中3例恢复至D级,16例D级患者中有13例恢复至E级,其余患者ASIA分级较术前虽未改变,但肢体肌力均有改善。术后12个月内骨折椎体均完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等。结论:术前采用头环背心复位固定在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并有助于术中复位、简化手术操作进而提高手术安全性。
失眠诱发抑郁样行为的生物学机制及油酸干预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探究失眠是否是诱发抑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及其中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油酸(Oleic acid,OA)对失眠诱发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方法:1、选择C57 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对小鼠进行15天,每天20 h的睡眠剥夺模拟失眠状态。通过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价小鼠探索欲望与自主行为表现,通过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小鼠的绝望行为,综合上述神经行为学实验结果共同评价失眠诱发小鼠的抑郁样行为。2、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和多普勒超声成像采集脑血流量、颈动脉血流量相关指标,评价失眠诱发抑郁小鼠的脑部血流情况。采用LC-MS/MS同时检测小鼠脑中10种在神经系统中具有重要调节功能的神经-内分泌物质水平;采用在体多通道检测小鼠海马组织局部场电位和神经元放电变化,评价失眠诱发抑郁小鼠的脑部神经递质和神经电生理情况。综合以上行为学、脑血流、神经-内分泌和神经电生理的多层次信息,评估失眠是否是抑郁形成的重要因素。3、应用RNA-seq对模型与空白小鼠海马组织的转录本进行全面分析,寻找差异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研究。采用GC-MS对模型小鼠与空白小鼠海马组织的中长链脂肪酸进行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观察失眠因素对海马脂肪酸的影响。采用细胞铁死亡PCR Array对小鼠海马组织的90个铁死亡相关基因进行检测,观察失眠因素对海马组织铁死亡基因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对小鼠海马组织铁死亡标志蛋白(GPX4、ACSL4、DMT1、TFR1)进行检测,观察失眠对小鼠海马组织铁死亡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DCFH-DA探针、TBA法和Elisa技术对小鼠海马组织脂质过氧化物(ROS、MDA、4-HNE)含量进行检测,观察失眠对海马组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对小鼠海马组织的细胞形态进行检测,观察失眠对海马组织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影响。综合上述实验探究失眠诱发小鼠抑郁的生物学机制。4、将小鼠分为空白(Control)组、模型(Model)组、油酸给药(OA)组,对各组小鼠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通过旷场实验评价各组小鼠探索欲望与自主行为表现,通过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各组小鼠的绝望行为,综合评估外源性OA是否能够减轻失眠导致的抑郁样行为。5、对Control组、Model组、OA组小鼠海马组织的ROS含量进行检测,观察外源性OA是否能够减轻造模对小鼠海马组织过氧化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对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细胞形态进行检测,观察外源性OA是否能够Inflammation and immune dysfunction减轻造模小鼠海马组织线粒体损伤。采用免疫印迹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对小鼠海马组织铁死亡蛋白(GPX4、ACSL4、DMT1、TFR1)进行检测,评价外源性OA对铁死亡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此探究OA改善失眠诱发抑郁行为的潜在机制。结果:1、在经历过15天的睡眠剥夺后,模型组小鼠进入旷场中心的时间显著减少(P<0.001),进入旷场中心次数相对减少(P<0.01),总路程和平均速度也出现了显著下降(P<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iraglutide.html0.05,P<0.01);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模型组小鼠进入开放臂次数比例(OE%)和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OT%)都出现了显著下降(P<0.05,P<0.05);在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模型组小鼠表现出不动时间增加(P<0.001,P<0.05)。实验表明在神经行为学上失眠小鼠出现了抑郁样行为,主要表现在:探索行为和自主行为的减弱,绝望行为的增加。2、在脑血量方面,通过小动物超声实验,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小鼠颈动脉的血流速度显著减慢(P<0.01)和血流量显著降低(P<0.01);在激光散斑实验中,模型组小鼠的平均脑血流量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实验结果说明失眠小鼠不仅在神经行为上表现出了抑郁行为,在脑血流方面也出现了抑郁障碍的表现。通过LCMS/MS对小鼠脑中10种在神经系统中具有重要调节功能的神经内分泌物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小鼠对比,色氨酸、5-HT、组氨酸、组胺、多巴胺和GABA浓度在小鼠脑中都出现了显著性下降(P<0.05,P<0.001,P<0.05,P<0.05,P<0.01,P<0.01),乙酰胆碱、皮质酮、甲状腺素和犬尿氨酸浓度较空白组出现了显著性的升高(P<0.05,P<0.01,P<0.05,P<0.05),这些神经递质的变化与临床报道抑郁患者脑中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体多通道实验结果显示,在经历造模后,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的Theta(4-12 Hz)振荡较空白组小鼠发生了显著性的增强(P<0.01),而模型组小鼠海马区的Gramma振荡(30-100 Hz)较空白组小鼠出现了明显减弱(P<0.01),说明经过造模后,小鼠的记忆、注意、感觉信息处理能力发生了降低,抑郁样行为增加;对海马神经元动作电位进行分析显示,模型小鼠海马组织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瞬时放电频率减少,并且放电间隔增加,放电数目出现了明显的减少(P<0.01);而中间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瞬时放电频率增加,并且放电间隔减少,放电数目出现了明显的增加(P<0.01)。综合以上行为学、脑血流、神经-内分泌和神经电生理的多层次信息显示,失眠能够诱发小鼠抑郁形成,表明了失眠是诱发抑郁的重要因素。3、为了探究失眠是如何诱发抑郁样行为发生的,首先对小鼠海马组织进行了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小鼠相比,模型小鼠上调了159个基因,下调了100个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海马区差异共表达基因的信号通路主要富集在脂肪酸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上,有趣的是,这些通路都共同参与了以脂质过氧化为标志的细胞铁死亡的形成。因此,失眠诱发小鼠抑郁样行为可能与细胞铁死亡的发生相关,脂肪酸代谢紊乱和铁死亡发生可能是失眠诱发小鼠抑郁行为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测了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的中长链脂肪酸变化情况,通过GC-MS对小鼠海马组织的40个中长链脂肪酸进行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小鼠相比,模型小鼠海马组织脂肪酸含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更突出,特别是OA含量的降低最显著(P<0.001)。铁死亡PCR Array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小鼠的海马组织中与铁死亡相关的14个转录基因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铁转运通路中的TFR1和DMT1基因表达均出现明显升高(P<0.01,P<0.05);同时,与脂质过氧化物清除通路相关的GPX4基因表达则显著降低(P<0.05)。这些基因的变化标志着海马组织铁死亡的发生。通过WB和免疫荧光对c-Met抑制剂小鼠海马组织中铁死亡标志蛋白GPX4、ACSL4、DMT1和TFR1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ACSL4、DMT1和TFR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01,P<0.001,P<0.0001),而GPX4蛋白则显著降低(P<0.01),这与前期在基因层面的研究结果一致。为了进一步确认失眠诱导抑郁小鼠海马组织铁死亡的发生,对标志性的相关脂质过氧化物ROS、MDA和4-HNE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ROS、MDA和4-HNE含量均出现显著升高(P<0.01,P<0.05,P<0.001),表明严重脂质过氧化的发生;采用透射电镜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微形态的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海马神经元出现了明显的线粒体缩小、线粒体膜密度凝集,线粒体嵴减少或消失的表现。以上结果共同提示,失眠通过影响小鼠海马组织脂肪酸代谢平衡,引起OA含量显著降低,促使海马组织铁死亡发生,影响了海马神经元活性,出现放电频率降低,最终导致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4、基于之前的研究,采用外源性补充OA的方式来探究外源性OA是否能够减轻失眠诱发的小鼠抑郁样行为。通过神经行为学对各组小鼠抑郁样行为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外源性OA能够显著增加模型小鼠在旷场中心的行走路程和进入中心的次数,并且能够显著减少模型小鼠在悬尾和强迫游泳中的不动时间,充分说明OA给药能够减轻小鼠的抑郁症状。5、为了证明外源性OA是否是通过抑制小鼠海马组织铁死亡发生而起到改善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对各组小鼠铁死亡现象开展进一步的评估,结果显示外源性OA能够显著减轻铁死亡的脂质过氧化现象和降低线粒体的损伤。值得注意的是,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外源性OA能够显著降低铁转运蛋白DMT1和TFR1的表达(P<0.001,P<0.01),说明外源性OA是通过降低小鼠海马组织铁转运蛋白DMT1和TFR1的表达,减轻铁死亡现象的发生,从而改善小鼠抑郁样行为。结论:1、失眠能够诱发小鼠抑郁行为,其不仅表现在神经行为学上,还表现在脑血流、神经-内分泌和海马神经元放电上,表明失眠是诱发抑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2、失眠诱发抑郁行为发生的生物学机制可能是通过破坏小鼠海马组织脂肪酸代谢平衡,降低OA含量,促使铁死亡现象发生,进而抑制了神经元活性,出现放电频率降低,最终导致抑郁行为的发生。3、补充外源性OA能够较好的改善失眠诱导的抑郁样行为,其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铁转运蛋白TFR1和DMT1表达,减少小鼠海马组织铁死亡相关。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AY-22989说明书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在三亚市中医院接受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Feather-based biomarkers的142例OVCF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计算患者基线GNRI并统计相关基线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GNRI与老年OVCF患者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关系。结果 142例患者GNRI为74.06~118.83,中位GNRI为94.39(88.79,101.36)。本研究以中位GNRI划分,GNRI≤94.39组年龄、骨折愈合延迟比例大于GNRI>94.39组,骨密度、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25-羟基维生素-D3、血钙表达低于GNRI>94.39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OVCF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延迟与骨密度、GNRI降低,血清白蛋白、25-羟基维生素-D3、血钙表达下调有关(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GNRI预测老年OVCF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延迟的曲线下面积为0.821,95%CI 0.744~0.899,P<0.05。当GNRI截断值达到88.445时,考虑患者为骨折愈合延迟高风险,预测骨折愈合延迟的敏感度为0.835,特异度为0.619。结论 老年OVCF患者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骨折延迟愈合与GNRI降低有关,术前计算GNRI有助于预测骨折延迟愈合风险,当GNRIwww.selleck.cn/products/abt-199≤88.445时,考虑患者为骨折愈合延迟高风险。
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化验指标,探讨NPPV治疗失败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9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使用NPPV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07例,根据患者病情转归情况分为治疗成功组84例,治疗失败组23例,比较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利钠肽(BNLiraglutide体内P)、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胱抑素-C、肌酐/胱抑素-C、双肺平均低密度衰减区百分比(LAA%)、治疗前后酸碱度(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 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导致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使用NPPV治疗失败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NPPV治疗成功组及失败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入院时NPPV治疗失败组的APACHEⅡ评分高于成功组(18.52±1.410 vs Panobinostat小鼠13.01±2.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BMI、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GC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间患者入院时血常规、生化及影像学资料对比:入院时失败组患者降钙素原高于成功组(0.052 vs 0.40,ng/m L),失败组D-二聚体也高于成功组(1.03 vs0.59,u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hs-CRP、BNP、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胱抑素-C、肌酐/胱抑素-C、双肺平均LAA%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对比:入院时两组间患者Pa O_2、Pa CO_2无统计学差异,失败组患者入院时PH值低于成功组(7.23±0.08 vs7.3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NPPV治疗2小时后两组间患者Pa O_2无统计学差异(P>0.05),失败组患者治疗后PH值低于成功组(7.25±0.07 vs7.34±0.50),Pa CO_2高于成功组(82.97±15.78 vs 63.32±13.58,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对其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APACHEⅡ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7),而降钙素原、D-二聚体、入院时PH值、治疗2小时后PH值、治疗2小时后Pa CO_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患者入院时高APACHEⅡ评分是NSafe biomedical applicationsPPV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失败的可能危险因素。2.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肌酐/胱抑素-C与NPPV治疗失败无明显关系。
洛江区2005—202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分immediate range of motion析洛江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流腮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5—2021年洛江区流腮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洛江区2005—2021年共报告流腮病例313例,年均发病率9.83/10万,发病率范围在2.18/10万~30.96/10万。6个乡(镇、街道)均有流腮病例报告,双阳街道年均发病率最高(21.68/10万),马甲镇最低(2.82/10万)。流腮发病呈明显季节性,以夏冬季多发,其中5~7月病例数130例,占全年41.5%。流腮病例中男性占65.5%(205例),女性占34.5%(108例)。5~9岁组报告病例数占比最高(31.9%)Dolutegravir溶解度,病例主要为学生(53.4%,167例)。结论Cobimetinib溶解度 洛江区流腮的高发人群为5~14岁学生,幼托机构和学校等集体机构是流腮防控工作的重点,需进一步监测流腮流行病学特征变化,及时评价两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后的保护效果。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对婴幼儿使用普萘洛尔的不良事件信号挖掘
目的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婴幼儿使用普萘洛尔的不良事件p38 MAPK抑制剂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普萘洛尔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的综合标准法(简称MHRA法)和贝叶斯置CH-223191体内信传播神经网络(BCPNN)法,对FAERS数据库中2004年第1季度至2022年第2季度婴幼儿使用普萘洛尔的所有不良事件报告进行信号挖掘和分析。结果 纳入以普萘洛尔为首要怀疑药物的不良事件报告共75 290例,以严重不良事件为主(62.33%),报告来源主要为美国(50.18%)。经MHRA法和BCPNN法筛选最终获得普萘洛尔不良事件信号91个,涉及报告总数为1147例,其中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事件信号67个。不良事件主要累及系统器官分类为代谢及营养类疾病、精神病类疾病和神经系统疾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病;不良事件首选术语以低血糖及其并发症、四肢厥冷、睡眠障碍及睡眠质量差的信号强度大,与普萘洛尔关联性强。结论 婴幼儿使用普萘洛尔治疗时,临床应重点关注低血糖及其并发症、四肢厥冷、睡眠障碍及睡眠质量差的患儿,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八段锦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痹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八段锦功法锻炼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痹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风寒痹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联合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八段锦功法锻炼联合温针灸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评分、麻VP-16使用方法木程度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含量,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SF-MPQ评分、麻木程度评分、NDI评分及血清中TNF-α、IL-1β、IL-6含量均下降(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SF-MPQ评分、麻木程度评分、NDI评分及血清中TNF-α、IL-1β、IL-6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观察组总有效率IACS-10759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八段锦功法具有动作缓慢柔和、运动强度适中等特点,适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锻炼。八Social cognitive remediation段锦联合温针灸通过减轻炎性反应而改善风寒痹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中西医结合管理循证研究
背景截至2023年2月,全球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逾7.58亿例,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负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后遗症涉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早期、综合、安全的中西医结合康复及管理能够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功能恢复并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工作。因此,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治疗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评估目前相关研究证据的质量,制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常见症中西医结合管理循证实践指南,能够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的管理提供证据支撑和决策依据。目的(1)了解和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康复治疗的研究现状和热点;(2)评估和梳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西医康复治疗研究证据的质量现状;(3)制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常见症中西医结合管理循证实践指南。方法(1)文献计量与可视化方法: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等关键词在Pub Med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已发表的相关中英文研究,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数据库中获得的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和VOSviewer 1.6.10,Cite Space 6.1.R6,Bibliometri X等可视化软件,分析纳入研究的发文趋势,绘制国家/地区和作selleck激酶抑制剂者的合作网络关系图,形成共被引文献图谱,梳理参与发表相关研究的机构和期刊信息,从词频和热点聚类等方面分析关键词,简洁、直观地呈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治疗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变化。(2)证据质量评价: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PEDro等常用数据库,纳入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研究证据,使用Cochrane手册5.1.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分别评价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系统评价/Meta分析等不同类型的研究证据的质量,全面梳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西医结合康复相关的研究证据质量现状,为证据的转化应用提供基础。(3)临床实践指南制定: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和《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制订指南,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和甘肃省康复医学会发起指南制订,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甘肃省医学指南行业技术中心和甘肃省中医院提供方法学指导;组建由指导委员会、共识专家组、外审专家组、秘书组及证据评价组5个小组构成的指南工作组,撰写指南计划书并在国际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进行注册(注册号:PREPARE-2023CN164);通过问卷调查法,调研人群中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情况和恢复期常见症状及严重程度,严重程度评分使用数字评定量表(0-10分,0分为无此症状,10分为此症状非常严重),结合症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评分遴选指南拟解决的临床问题;针对临床问题系统检索数据库获取相关证据,评价证据质量并综合证据结果后,形成每个问题的证据体;使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工具对证据体的确信度进行分级;基于临床问题的证据体及已发表或发布的相关指南、专家共识形成初步推荐意见,并使用GRADE工具确定形成的推荐意见的强度;通过德尔菲法向共识专家发放函询问卷和证据汇总信息,结合德尔菲法结果和指导委员会意见确定指南的推荐意见;参考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AGREEⅡ)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撰写指南全文,经外审专家审核并修改完善后发布指南。结果(1)文献计量与可视化方法:检索Pub Med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后共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治疗相关研究622篇(英文研究N=421篇,中文研究N=201篇)。英文研究2021年发文量最高(N=167篇),中文研究2020年发文量最高(N=112篇),年发文量在达最高值后呈逐年下降趋势。59个国家/地区参与发表相关的英文研究,参与发文量排名前三的依次是中国(N=93篇)、美国(N=84篇)和意大利(N=44篇);此外,英国参与发表文献总被引次数最高(N=1760次),其次为意大利(N=1284次)和中国(N=850次)。发表相关中文研究最多的省份为湖北省(N=38篇),其次为北京市(N=29篇)和广东省(N=18篇)。共942个机构参与发表相关英文研究,发文量最高的是山东中医药大学(N=15篇),其次是意大利IRCCS的Maugeri临床科学研究所(Chinese patent medicineN=10篇)、四川大学(N=7篇)、意大利东皮埃蒙特大学(N=7篇)和巴西圣保罗大学(N=7篇);217个机构参与发表相关中文研究,发文量最高的是湖北省中医院(N=14篇),其次是湖北中医药大学(N=12篇)、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N=8篇)和中国中医科学院(N=8篇)。分别有2364位和1065位作者参与发表相关的英文或中文研究,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英文研究发文量不少于3篇或中文研究不少于2篇的作者可被认定为此领域内的核心作者,共识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治疗领域内英文研究核心作者45位,中文研究核心作者123位。英文研究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意大利IRCCS Maugeri临床科学研究所的Michele Vitacca教授,共发文8篇;中文研究发文量最高的是江苏省中医院的史锁芳教授,共参与发文6篇。英文研究文献中共被引次数最高的是澳大利亚Peter Thomas等人于2020年4月在期刊Journal of physiotherapy上发表《Physiotherapy management for COVID-19 in the acute hospital setting: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被引用54次。167本英文期刊和107本中文期刊曾发表过相关研究,英文期刊主要为综合性期刊和康复医学及治疗学相关专业期刊,发文量最高的期刊是Medicine(N=55篇);其次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N=29篇)和Physical Therapy(N=20篇);中文期刊主要涉及中医药和康复领域,发表量最高的期刊是《中国针灸》和《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各发表相关研究11篇,其次是《按摩与康复医学》(N=8篇),发文量大于5篇的期刊中,仅《中国针灸》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使用treasure file文件对关键词字段数据清洗整合后,获得英文研究关键词888个,频次最高的是“COVID-19”(N=263次),其次为“rehabilitation”(N=132次)和“sars-cov-2”(N=58次),研究热点可以总结为5个聚类,包括功能状态及康复评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综合征、心肺功能及康复、远程康复及运动、重型及危重型的早期康复治疗等;获得中文研究关键词365个,频次最高的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183次),其次是“恢复期”(N=73次)和“呼吸康复”(N=19次),研究热点可以总结为5个聚类,包括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机制、中医理疗康复、中西医运动康复疗法、睡眠及心理相关症状及治疗、中医药恢复期治疗等。(2)证据质量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PEDro等9个数据库获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相关的研究证据,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等。对数据库检索结果去重并进行独立文献筛选后,最终纳入研究证据159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122篇,队列研究12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25篇。使用Cochrane手册5.1.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78篇研究(63.93%)使用随机数字表等低偏倚风险的随机序列产生方法,43篇研究(35.25%)使用网站或不透光的密封信封对组别分配进行隐藏,20篇研究(16.39%)对患者及干预实施者实施较好的盲法,35篇研究(28.69%)对结果测量者实施盲法,90篇研究(73.77%)完成所有参与者的随访或失访率低于10%,117篇研究(95.90%)报告所有重要预期结局指标的结果,90篇研究(73.77%)报告资金来源及潜在利益冲突等其他偏倚。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12篇队列研究的研究质量,其中3篇研究(25.00%)为高质量(6-9分),8篇研究(66.67%)为中等质量(3-6分),1篇研究(8.33%)为低质量(0-2分);8篇研究(66.67%)选择的暴露组能够真实或基本代表社区人群的情况,11篇研究(91.67%)从同一人群中选择非暴露组,11篇研究(91.67%)使用可靠的确定暴露因素的方法,所有研究(12篇,100%)在研究开始时均未出现要观察的结局指标,8篇研究(66.67%)控制年龄等最重要的可比性相关因素,其中6篇(50.00%)同时控制其他混杂因素,7篇研究(58.33%)结局指标独立可靠,4篇研究(33.33%)对人群进行恰当的随访,其中3篇研究(25.00%)的人群完全随访或失访率小于10%。使用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对纳入的25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其中11篇研究(44.00%)为高质量(11-16分),9篇研究(36.00%)为中等质量(5-10.5分),5篇研究(20.00%)为低质量(0-4.5分),评价得分最高分13.5分,最低分为2分;23篇研究(92.00%)基于人群、干预、对照、结局等构建研究问题和纳入标准,18篇研究(72.00%)制定研究计划并发表计划书,3篇研究(12.00%)解释研究类型的选择原因,22PLX4032试剂篇研究(88.00%)使用部分全面或全面的检索策略,17篇研究(68.00%)在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过程使用可重复的方法,19篇研究(76.00%)提供了排除研究的理由,其中4篇(16.00%)提供清单列表,23篇研究(92.00%)提供基本的或详细的纳入研究信息,21篇研究(84.00%)使用合理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2篇研究(8.00%)计划报告或报告纳入研究的资助情况;14篇(56.00%)未执行Meta分析进行定量合并,9篇研究(36.00%)选择合理的数据合并方法,9篇研究(36.00%)在执行Meta分析的过程中考虑到单一研究偏倚风险的影响,8篇研究(32.00%)在结果解释和讨论部分考虑到单个研究偏倚风险的影响;15篇研究(60.00%)对纳入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讨论,10篇研究(40.00%)考虑或分析发表偏倚的影响,所有研究(25篇,100%)均报告资助情况或利益冲突。(3)临床实践指南制订:指南制订过程对相关人员的利益冲突进行管理。根据问卷调研的结果,综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症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评分初步确定11个临床问题,关注的症状及功能障碍包括咳嗽等咽部不适、乏力、肺功能下降、睡眠障碍、鼻塞流涕、食欲减退、畏寒、味觉异常、嗅觉异常、肌骨关节痛和头痛等。针对临床问题检索和筛选相关研究证据、指南和专家共识,初步纳入82项随机对照试验、14项观察性研究、4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10部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形成27条初步推荐意见。德尔菲法函询共识专家组成员,17位专家对其中的23条初步推荐意见达成德尔菲共识,结合专家建议和指导委员会意见对推荐意见进行条目拆分、修改、补充及整理后,形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常见症中西医结合管理循证实践指南的9个临床问题和25条推荐意见,其中涉及的推荐方案包括西医康复干预、中医传统康复、恢复期中药汤剂和中成药、中医理疗及传统功法等。形成的全文初稿经外审专家审核后,在不改变推荐方案的前提下,将25条推荐意见拆分定稿至33条,并根据外审专家意见修改完善指南措辞及规范表述,形成定稿的指南全文。结论(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治疗相关中英文文献发表数量均呈总体下降趋势;高产国家/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形成一定合作网络,发文量可能与疫情的严重程度相关;机构和作者间的合作以同一机构内的作者合作为主,中文研究的作者间形成了一定的跨机构合作,但中英文研究的国际合作均有待加强;发表英文研究的期刊学术影响力高于发表中文研究的期刊;英文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康复功能评定、心肺功能康复、远程康复及运动以及重型或危重型感染者的早期治疗等方面,中文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辨证分型、中医药使用、中医理疗康复及传统功法、患者心理问题等方面。(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西医康复治疗相关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的总体偏倚风险较高;高偏倚风险主要来源于分配隐藏和盲法的实施,且中文研究相关条目偏倚风险明显高于英文研究;此外,中文研究在随机序列产生、其他偏倚控制的报告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纳入队列研究的质量较高,暴露组与对照组的人群可比性、随访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完整性方面需要完善和提高。纳入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均为英文研究,暂未找到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文研究,纳入研究整体质量较好,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待提高,如应使用更全面的检索策略、提高对排除研究的理由和清单的重视、在数据信息提取时考虑纳入研究的受资助情况、解释讨论结果时注重单个研究偏倚风险的影响等。(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常见症中西医结合管理循证实践指南》是一部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和《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针对由常见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调研结果遴选出的临床问题制订的循证实践指南,指南的发布将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人群的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指引。由于目前缺乏高质量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因此本指南基于已有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及观察性研究等相关直接研究证据,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等机构/组织发布的指南或专家共识形成推荐意见。期待更多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人群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Meta分析等高质量证据,为指南的更新提供新的证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