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重症超声指导下早期液体复苏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20年3月-2022年3月河南immune score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分别给予常规液体复苏和重症超声指导下早期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输出量(CO)、血乳酸获悉更多(BLA)、炎症因子水平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C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07±0.45)L/min vs(2.68±0.39)L/min],而治疗后BL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79±0.71)mmol/L vs(6.98±0.92)mmol/L,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是[(105.21±13.57)pg/L vs(156.16±21.32)pg/L、(82.34±11.19)pg/L vs(101.79±13.57)pg/L,P均<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及MODS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是[(5.54±1.28)d vs(8.17±1.62)d、(7.46±1.91)d vs[11.13±2.42)d、12.20%vs 31.71%,P均<0.05];而28 d病死率略低于对照组(7.32%v购买Berzosertibs 17.07%,P>0.05)。结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给予重症超声指导下早期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心输出量,明显降低BLA及炎症因子水平,降低MODS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Author: admin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溶血发生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目的 分析引发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溶血发生的影响因素并Empagliflozin试剂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563例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检查,对所有受试患儿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阳性患儿39例为溶血组,阴性患儿524例为非溶血组。收集患儿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室间隔缺损介入术embryo culture medium后溶血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RStudio(4.2.1)软件构建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溶血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检验模型的判别能力,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在发生概率的一致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CHIR-99021研究购买显示,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室间隔缺损直径、肺动脉压、封堵器直径、是否残余分流、是否中度以上瓣膜返流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室间隔缺损直径≥5 mm、肺动脉压、封堵器直径>6 mm、残余分流、中度以上瓣膜返流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溶血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溶血发生风险的C-index为0.839(95%CI:0.746~0.896),内部验证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15(95%CI:0.751~0.88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提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之间的预测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69,P=0.094)。结论 基于室间隔缺损直径、肺动脉压、封堵器直径、残余分流、中度以上瓣膜返流建立的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溶血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麝香保心丸对糖尿病性心脏病心功能及血清IL-6、TNF-α、TGF-β1、Hcy的影响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对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的影响。方法 选取300例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50例,两组均给予饮食、运动、降糖、降压及降血脂等综合治疗,研究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口服麝香保心丸治疗,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FNB fine-needle biopsy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 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 LVFS)、左室舒张早期峰值流速/舒张晚期峰值流速(Left ventricular early diastolic peak flow rate/late diastolic peak flow rate, E/A),变化,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TGF-β1、Hcy进行检测,观察中医症候积分变化、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LVEF、LVESD、LVEDD、LVFS、E/A比较差GNE-140体内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VEF、LEFS、E/A升高(P<确认细节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LVESD、LVEDD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IL-6、TNF-α、TGF-β1、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心悸、胸闷、胸痛、眩晕、气短等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67%(10/150),研究组为8.00%(12/1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麝香保心丸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可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症状的改善,无明显不良反应。
血清Nrf2、HO-1与帕金森病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睡眠障碍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血清核转录因子红细胞系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与帕金森病患者氧化确认细节应激损伤、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该院2019年9月至2022年8月诊断并进行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按严重程度分为早期组患者46例,中期组患者41例,晚期组患者33例。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分析,睡眠障碍患者55例。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不同严重程度患者、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不同睡眠质量患者的Nrf2、HO-1、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MRTX849价格SOD)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Nrf2(t=5.185,P<0.001)、MDA(t=10.858,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1(t=8.119,P<0.001)、GSH-Px(t=229.560,P<0.001)、SOD(t=94.466,P<0.001)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严重程度帕金森病患者的Nrf2、HO-1、MDA、GSH-Px、SO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两两比较,患者的Nrf2、MDA从高到低依次为晚期组、中期组及早期组,HO-1、GSH-Px、SOD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早期组、中期组及晚期组(P<0.05);睡眠障碍组患者的Nrf2(t=2.442,P=0.016)、MDA(t=2.612,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HO-1(t=8.094,P<0.001)、GSH-Px(t=62.301,P<0.001)、SOD(t=57.735,P<0.001)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Nrf2与睡眠障碍、MDA呈正相关(P<0.001),与血清GSH-Px、SOD呈负相关(P<0.001),血清HO-1与睡眠障碍、MDA呈负相关(P<0.001),与血清GSH-Px、SOD呈正相关(P<0.001)。结论 血清Nrf2、HO-1与帕金森病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睡眠障碍显著相关,可作为帕金森病疾病进展的重要参考。
温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温针灸加推拿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LDH)的疗效。方bioanalytical accuracy and precision法:选取2020年1—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予以推拿)和观察组(除对照组治疗之外加以温针灸),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有效率、治疗前后症状得分、视GSK2118436采购觉模拟量表(VAS)及腰部功能障碍(ODI)得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70.00%,21/30)(P<0.05)。治疗前,两组腿痛或麻痛、下腰背痛以及步行能力等方面的症状得分与VAS及OD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腿痛或麻痛、下腰背痛以及步行能力等方面的症状得分与VAS及ODI得分比对照Nirogacestat生产商组更低(P<0.05)。结论:温针灸加推拿手法对LDH疗效确切,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改善其临床症状和腰部功能障碍,值得采用。
近端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肩袖撕裂的发生率及其与肩外展肌肌力下降、恢复情况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近端型肌萎缩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amyotrophy, CSA)患者的肩袖撕裂(rotator cuff tear, RCT)发生率及其与肩外展肌肌力下降、恢复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78例近端型CSA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用软式颈托间歇性固定颈椎3个月,同时配合消肿、消炎及物理治疗。观察RCT发生率,以及RCT及其分级与近端型CSA患者肌力及肌力恢复的关系。结果 41例患者检测出RCT,检出率为52.56%。RCTBerzosertib使用方法组患者年龄显著高于非RCT组,肩外展肌基线肌力和末次肩外展肌肌力显著低于非RCT组,恢复效果理想率显著低于非RCT组(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患侧、肱二头肌基线和末次肌力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edicated animal feedP>0.05)。调整年龄因素后,RCT与基线时selleckchem Trichostatin A(β=-0.761,OR=0.457,95%CI:0.332~0.582)和随访3个月(β=-0.902,OR=0.407,95%CI:0.302~0.512)的肩外展肌肌力评分显著相关,与肩外展肌恢复显著相关(β=-0.972,OR=0.396,95%CI:0.311~0.481);基线肩外展肌肌力分级与RCT分级无显著相关性(P>0.05),随访3个月时肩外展肌肌力分级和肌力分级改善与RCT分级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近端型CSA患者RCT的发生率>50%,RCT的存在和严重程度可作为近期CSA患者保守治疗的预后因素。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融合器的拓扑优化设计与生物力学分析
目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CCF)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术式,术中所用传统融合器为钛网,钛网使用后可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和融合率,同时也带来了下沉这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钛网的下沉和应力屏蔽效应及其与终板间的点状接触有关。本研究利用拓扑优化技术设计了新的个性化ACCF融合器,以改善应力屏蔽效应与点状接触问题;同时利用有限元法对比了新融合器与钛网,以验证新融合器的生物力学性能是否达到该目的。方法:根据一名19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CT数据重建了C3-C7的完整三维模型。椎体为弹性模量经CT值计算的非均质模型,椎间盘为Mooney-Rivlin超弹性模型,韧带为非线性弹簧单元ABT-199半抑制浓度。将C7下表面设置为XYZ三个方向上的完全约束,在C3上表面施加73.6N的预压力和六个不同方向1Nm的力矩,进行完整模型的有限元分析。通过分析前购买GDC-0068屈、后伸、左右轴向旋转、左右侧弯六种工况下各节段的活动度,对其进行有效性验证。切割C5椎体,去除C4/5、C5/6节段的前纵韧带、后Multiple markers of viral infections纵韧带和椎间盘,装配钛板、钛网和螺钉构建传统ACCF模型。将ACCF模型中的钛网替换为同尺寸圆柱形环,通过布尔逻辑运算等操作使该圆柱形环两端与终板相贴合。在Hypermesh中进行拓扑优化,优化目标为六个工况下的加权柔度最小化。调整材料密度以增减保留的体积,保留单元密度较高的区域为实体钛合金,将其他区域改为孔隙率为30%的多孔结构。对新融合器的ACCF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与钛网模型相对比。结果:优化后的融合器峰值应力较钛网降低了68.7%-85.3%,且应力分布更加均匀,降低了其断裂的风险;平均应力降低了78.9%,新融合器上的应力减少,说明应力屏蔽效应有所减轻。在与新融合器接触的椎体终板上,峰值应力有所降低,而平均应力增加,在下位椎体的上终板上更为明显。C4下终板上,新融合器模型的峰值应力降低了22.2%,平均应力增加了14.6%;C6上终板上,新融合器模型的峰值应力降低了54.2%,平均应力增加了43.6%,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应力屏蔽效应有所减轻。从终板应力云图中可知,新融合器与终板改点接触为面接触,进一步减小了下沉的风险。结论:本研究通过拓扑优化技术设计了新的ACCF融合器,并通过有限元法将其与传统钛网进行生物力学对比。新融合器减轻了应力屏蔽效应,且改变钛网与椎体间的点接触为面接触,从而降低了下沉风险。
miR-141-3p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背根神经节炎症及下肢疼痛的抑制和改善作用
背景: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有抑制纤维环细胞凋亡的作用。miR-141-3p微小RNA在骨髓基质细胞中随着年龄的增Structuralization of medical report加而增加,且与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存在一定关系,提示其可能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靶点。目的:探究miR-141-3p通过调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背根神经节炎症及下肢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5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miR-NC组、miR-141-3p inhibitor组、miR-141-3p mimics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建模。建模成功后,对miR-NC组、miR-141-3p inhibitor组和miR-141-3p mimics组大鼠鞘内分别注射10μL 20μmol/L miR-NC,miR-141-3p inhibitor,miR-141-3p mimics,均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28 d;正常组、模型组同期同位置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采用热缩足潜伏期阈值评价大鼠下肢疼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背根神经节组织miR-141-3p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背根神经节组织炎症因子,免疫印迹法检测背根神经节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并分析miR-141-3p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miR-NC组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1)大鼠热缩足潜伏期阈值: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 <0.05),miR-141-3pinhibitor组明显低于miR-NC组(P<0.05),miR-141-3pmimics组明显高于miR-141-3pinhibitor组(P<0.05)。(2)背根神经节组织miR-141-3pmRNA表达: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miR-141-3pinhibitor组明显低于miR-NC组(P<0.05),miR-141-3pmimics组明显高于miR-141-3p inhibitor组(P <0.05)。(3)背根神经节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 <0.05),miR-141-3pinhibitor组明显高于miR-NC组(P<0.05),miR-141-3pmimics组明显低于miR-141-3pinhibitor组(P<0.05)。(4)背根神经节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 <0.05),miR-141-3p inhibitor组明显低于miR-NC组(P <0.05),miR-141-3p mimics组明显高于miR-141-3p inhibitor组(P <0.05)。(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miR-141-3p呈正相关(r=0.904,P <0.00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与miR-141-3p呈正相关(r=0.879,P <0.001)。(6)结论:miR-141-3p可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EPZ-6438价格鼠下肢疼痛,抑制背根神经节炎症,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胰岛素LBH589溶解度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达有关。
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PFNA内固定手术时机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时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行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不同的手术时机进行分组,其中48 h内行手术治疗的设为观察组,共Affinity biosensors36例;48 h后行手术治疗的设为对照组,共36例。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时机的疗效差异。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相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少于CX-5461临床试验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生理职能、情感职selleck化学能、社会职能、心理健康、躯体疼痛评分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 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48 h内行PFNA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更佳,能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少,值得临床应用。
股骨加长柄假体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研究股骨加长柄假section Infectoriae体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KPT-330采购各28例。对照组行股骨粗隆间内固定手术,研究组行股骨加长柄假体半髋关节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月、术后6月髋关节功能。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血流量、术后引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首次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月,两组患者OHS各条目评分及总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月,研究组各条目评分及总评分均有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股骨粗隆骨折的老年患者行股骨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均可取得良好手点击此处术效果,但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且髋关节功能的远期恢复效果较好,对于无严重骨质疏松,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老年患者,股骨加长柄假体髋关节置换术作为治疗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