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经纳洛酮辅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pH值、二氧化碳结合能力(CO_2CP)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 的不同分为单一组(44例,抗感染、平衡水和电解质等常规治疗+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组(53例,在单一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纳洛酮治疗),治疗7 d后进行疗效评估,并观察至出院。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LY2835219治疗前后血气指标、血清selleck LY2157299学指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呼吸衰竭纠正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均显著短于单一组,气管插管率显著低于单一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PaO_2、pH值均显著升高,相比单一组,联合组升高幅度更大;PaCO_2、CO_2CP、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水平均显著降低,联合组显著低于单一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3.21%)高于单一组(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经纳洛酮辅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其呼吸衰竭状况得到改善,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同时能够调节血气指标,改善心功能,且不会增加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良好。
Author: admin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及冠状动脉CT造影研究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瓣膜病(RVHD)患者外科瓣膜置换术前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评价术前冠状动脉CT造影在RVHD患者中排除冠脉显著性狭窄的价值。方法:对276例年龄大于40岁拟行外科瓣膜置换的RVHD患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和(或)冠状动脉CT造影(CCTA)。以狭窄50%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无显著性狭窄组(<50%)和显著性狭窄组(≥50%),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RVHD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的独立相关因素。随访selleckchem PUN30119患者瓣膜手术后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CAG组(所有行CAG检查患者)和CCTA组(只做CCTA而未做CAG检查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93例行CCTA,149例显示冠脉无显著性狭窄,16例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28例管腔狭窄≥50%的患者随后行CAG检查进一步评估,83例只行CAG检查。RVHD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44例(15.9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0,95%CI 1.002~1.100,P=0.040)、男性(OR=2.616,95%CI 1.281~5.342,P=0.008)、典型心绞痛症状(OR=3.339,95%CI 1.468~7.594,P=0.004)、高血压病(OR=3.864,95%CI1.684~8.865,P=0.001)是RVHD患者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的独立危险Mediterranean and middle-eastern cuisine因素BIBW2992小鼠。瓣膜置换术后随访没有患者因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的漏诊而出现主要不良心脏事件,CAG组与CCTA组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结论:本研究RVHD术前患者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患病率较低,年龄、性别、典型心绞痛症状和高血压病与其独立相关,通过CCTA可以避免此类患者术前行常规CAG。
利用可穿戴设备监测妊娠晚期孕妇睡眠质量并分析其与产前抑郁关系
目的:利用可穿戴设备监测分析妊娠晚期孕妇睡眠质量对产前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2021年2月—2022年10月收集本院产科产前检查孕妇204例,在妊娠晚期连续7d佩戴可穿戴睡眠检测设备Actiwatch-2,采集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夜晚睡眠时间和24h睡眠时间;ABT-199生产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估孕妇睡眠质量和日间嗜睡情况,采用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孕妇抑郁情况,诊断产前抑郁情绪的临界值为CES-D≥16分。overt hepatic encephalopathy结果:妊娠晚期孕妇CES-D≥16分61例(29.9%)。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职业为无业(OR=1.204, 95%CI 1.119~2.986)、睡眠效率<85%是妊娠晚期(OR=3.86, 95%CI 1.72~8.65)孕妇患有产前抑郁情绪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及较高的产前抑郁情绪患病率,无业Taurine研究购买及睡眠效率<85%是影响孕晚期孕妇产前抑郁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同复苏液在失血性休克模型中抗休克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复苏液在失血性休克Organic bioelectronics模型中的抗休克效果。方法 选取12只成年普通级雄性健康巴马猪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6只。A组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液体复苏,B组使用羟乙基淀粉电解质溶液进行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的复苏用时,液体平衡状态SB203580溶解度,输液前(T_0)、输液即刻(T_1)、输液完成时(T_2)、输液完成后60 min(T_3)的血气指标,体循环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中的灌注血管密度、微血管血流指数、灌注血管百分比等。结果 B组复苏时间、输液量、尿量、液体平衡差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复苏后平均动脉压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_0、T_1、T_2、T_3时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_3时氯离子高于B组,BE值低于B组,差异SAG临床试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液体复苏后灌注血管密度、微血管血流指数、灌注血管比例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失血性休克复苏后,体循环与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不一致提示预后不良。羟乙基淀粉电解质溶液可改善失血性休克体循环和微循环状态,保持血流动力学一致性。生理盐水能使体循环血流动力学正常,但灌注血管密度降低,易导致微循环能力恶化。
基于CT分级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证素分布特点研究
目的通过证素辨证理论,探讨基于CT分级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为临床辨证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以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风湿病科门诊及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骶髂关节螺旋CT平扫(3mm)检查,分别采集CT 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各30例,共120人。利用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四诊信息,并运用证素辨证软件CL13900及数据统计软件来研究AS骶髂关节CT不同分级的证素分布特点。结果1、AS骶髂关节CT不同分级的患者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均以青年最多(频Microbiota-independent effects率分别为93.33%、73.33%、43.33%、50.00%),中年人群在Ⅲ级和Ⅳ级中也占据一定比重(频率分别为36.67%、36.67%);病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Ⅳ级的病程长,Ⅳ级与Ⅰ级、Ⅱ级、Ⅲ级的病程有差异(P<0.05),而Ⅱ级与Ⅲ级的病程无差异(P>0.05)。2、各组证素的分布特点:骶髂关节CT Ⅰ级与Ⅱ级的常见病位证素为筋骨、肾、经络、肝,常见病性证素为血瘀、湿、寒、热;骶髂关节CT Ⅲ级的常见病位证素为筋骨、肾、经络,常见病性证素为湿、血瘀、寒、阳虚、阴虚;骶髂关节CT Ⅳ级的常见病位证素为筋骨、肾、经络、肝,常见病性证素为血瘀、湿、寒、阳虚。3、相关性比较:骶髂关节CT Ⅰ级与Ⅱ级在各病位及病性证素的等级分布上无明显差异(P>0.05);CT Ⅰ级与Ⅲ级在湿、热证素的等级分布上有差异(P<0.05),且热为Ⅲ级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OR<1);CT Ⅰ级与Ⅳ级在经络、血瘀、湿、阳虚、热的等级分布上有差异(P<0.05),且热为Ⅳ级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OR<1),经络、阳虚为Ⅳ级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OR均>1)。结论1、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分级与年龄分布存在相关性,中年患者发生Ⅲ、Ⅳ级频率高;与病程存在相关性,提示随着病程延长,骶髂关节CT分级的程度也会上升。2、病位证素方BAY 73-4506小鼠面: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在不同CT分级上均与筋骨、肾、经络关系密切,且经络(督)为Ⅳ级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诊治AS骶髂关节Ⅳ级者应重视强督脉。3、病性证素方面: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在不同CT分级上均与血瘀、湿、寒关系密切,此外,Ⅰ、Ⅱ级常伴有证素热,Ⅲ、Ⅳ级常伴有证素阳虚。且热为Ⅲ、Ⅳ级的重要影响因素,阳虚为Ⅳ级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诊治AS中晚期应重视温阳法的应用。
对颈椎椎旁肌脂肪浸润与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Hybrid术后矢状面平衡参数关系的分析
目的 探讨颈椎椎旁肌脂肪浸润对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Hybrid术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20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行双节段Hybrid手术(置换节段为C5/6)的颈椎病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全部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体质量指数(BMI)、手术融合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随访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和术中指标;采用JOA评分、NDI和VAS评分对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行评估;通过颈椎selleck LBH589侧位及功能位X线测量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颈椎曲度、矢状面垂直轴偏距、融合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Cobb角、置换节段FSU的Cobb角、置换节段Cobb角、C2-7节段活动度(ROM)和置换节段ROM;利用术前颈椎MRI T2加权成像轴位像C5/6层面评估胸锁乳突肌、颈长肌和颈深伸肌肌群的横截面积,同时评估C5椎体面积和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依据Goutallier分级法对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进行分级,并以全部患者椎旁肌脂肪浸润分级中位数1.5级为划分标准将患者分为少脂组(Goutallier 0~1.5级)和多脂组(Goutallier 2~4级)。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术中指标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的JOA评分、NDI和VAS评分以及各项矢状面平衡参数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使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MN 673作用。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BMI、融合节段与置换节段的位置关系、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随访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N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少脂组置换节段FSU的Cobb角均明显大于多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矢状面平衡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少脂组患者置换节段Cobb角和颈椎曲度的维持以及C2-7 ROM的恢复均优于多脂组(均P<0.05)。椎旁肌横截面积与椎体横截面积的比值与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椎旁肌脂肪浸润在颈椎病患者中常见;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与Hybrid术Wave bioreactor后患者颈椎曲度及活动度的丢失呈正相关;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与其横截面积无显著相关性。
超声对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的价值探讨
目的 研究急性阑尾炎患者行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5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行超声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为诊断“金标准”,分析最终诊断结果。结果 25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病理诊断确诊率为100.00%,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8.81%。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化脓性及坏疽性急性阑尾炎患者的阑尾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坏疽性急性阑尾炎患者的阑尾宽度分别为(11.49±1.18)、(14.18±1.29)mPUN30119抑制剂m,长于单纯性急性阑尾此网站炎患者的(7.42±1.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化脓性及坏疽性急性阑尾炎患者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急性阑尾炎患者的白Neurally mediated hypotension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14.32±4.65)×109/L、(85.84±18.43)%,坏疽性急性阑尾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15.06±5.19)×109/L、(88.19±11.02)%,均高于单纯性急性阑尾炎患者的(12.59±5.18)×109/L、(7.78±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化脓性及坏疽性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恶心呕吐、厌食纳差、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化脓性及坏疽性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不规则低回声肿块比例、阑尾管腔扩张积液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坏疽性急性阑尾炎患者的阑尾周围积液比例分别为25.86%、28.95%,高于单纯性急性阑尾炎患者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化脓性急性阑尾炎患者靶环征比例分别为89.74%、84.48%,高于坏疽性急性阑尾炎患者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阑尾炎使用超声进行检查,临床可准确鉴别诊断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及坏疽性阑尾炎,根据症状体征提供对症治疗,对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崇。
化脓性脊柱炎的手术治疗选择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化脓性脊柱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手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21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Fusion biopsy83例化脓性脊柱炎的患者资料,根据感染部位、邻近椎体破坏程度和神经压迫情况选择不同入路手术,其中14例行前路手术,60例行后路手术,9例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记录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白细GDC-0973研究购买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除1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随访12~46个月,平均25.1个月;住院时间为6~Galunisertib试剂30(18.11±8.01)d,手术时间为45~345(151.67±58.82)min,术中出血量为50~1200m L,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200(IQR:100~350)m L。所有患者术后均静脉抗生素治疗(2.93±1.56)周,后改为口服抗生素治疗(6.39±2.08)周。共51例患者行细菌培养,其中34例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66.6%。术后各时间点WBC、ESR、CRP及VAS评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46例患者存在脊髓神经功能损害,除1例ASIA分级为A级的患者死亡,其余患者ASIA分级均较术前改善。结论化脓脊柱炎在掌握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彻底清除病灶、植骨重建、矫正畸形,同时辅以抗感染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复发率低,患者预后良好。
心电图筛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胸导联的形态改变在筛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脏外科术后诊断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113例患者作为研究组,79例诊断为室间隔缺损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前体表心电图胸导联特点,并分析研究组患者体表心电图胸导联改变与性别、年龄、房间隔缺损长径及右心室横径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113例患者中41例(36.3%)V1呈右束Liproxstatin-1 IC50支传导阻滞图形或四相波伴胸导联中出现至少1个QRS波有切迹或顿挫;对照组79例患者中3例(3.8%)有上述阳性现象;研究组心电图胸导联出现上述阳性现象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7.89Colforsin小鼠,P<0.05);研究组不同性别者上述阳性现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及右室横径大小并非上述阳性征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房间隔缺损长径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体表心电图V1导联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或四相波伴胸导联切迹或顿挫是筛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phytoremediation efficiency,房间隔缺损长径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正骨理筋法结合可调节生物力学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正骨理筋法结合可调节生物力学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河南省骨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7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整复措施,之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可调节生物力学夹板治疗,夹板拆除后给予患者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夹板拆除后给予郭氏正骨“五步理筋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掌倾角、尺偏角;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骨折固定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桡骨远端的尺偏角、掌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桡骨远端的尺偏角、掌倾角明显增加,且治疗组大于对selleckchem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骨折固定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70%,对照组为10.8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1.47±1.81)周,少于对照组的(13.33±1.95)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CMV infection者的骨折愈合总有效率为97.30%,高于对照组的7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骨理筋法结合可调节生物力学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明显,有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且能促进骨折愈selleck MCC950合,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