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骨折复位器不同复位高度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的疗效。[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单节段OVCF患者,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行仰卧位复位器复位后PVP术,其中,低复位组30例,复位器高度7~9 cm;中复位组29例,高度10~12 cm;高复位组27例,高度为13~15 cm。比较三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低复位组骨水泥注入量显著少于中复位组和高复位组[(3.4±0.9) ml vs (4.1±0.9) ml vs (3.9±1.0) ml, P=0.015],三组间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三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前至术后6个月,三组间E-616452分子量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相应时间点,三组间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低复位组的VAS评分显著大于中复位组和高复位Etoposide组[(1.4±0.9) vs (0.9±0.7) vs (0.9±0.8), P=0.020]。影像方面,随访过程中新发或再发骨折为低复位组2例(6.7%),中复位组3例(10.3%),高复位组6例(2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三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和局部后凸角均显著改善(P<0.05)。术前三组间椎体前缘高度和局部后凸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应时间点低复位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和局部后凸Cobb角均显著不及中复位组及高复位组(P<0.05);高复位组与中复位组间椎体前缘高度及局部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agnostic serum biomarker]不同复位高度PVP治疗OVCF均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10 cm以上的复位高度能够更好地恢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及改善后凸畸形。
Author: admin
全椎板切除减压与保留椎板减压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目的 探讨全椎板切除减压与保留椎板减压分别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南通瑞慈医院收治的160Alpelisib抑制剂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及试验组,每组各80例。参考组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配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试验组采用保留获悉更多椎板减压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疼痛评分和腰椎功能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考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ODI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biomass waste ash学意义(P>0.05)。结论 全椎板切除减压配合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留椎板减压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但保留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能够缓解患腰腿疼痛和促进组织功能恢复,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年沛县中医院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流行性感冒监测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采取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沛县中医院2021年1—12月儿科门急诊和住院治疗的流感样病例520例,对其临床资料和咽、鼻拭子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20例流感样病例中,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阳性56例,阳性率为10.77%,其中甲、乙型流感抗原阳性率分别为0.96%、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36,P<0.001);0~5岁组阳性率为13.41%,6~15岁组阳性率为5.33%,16岁以上组未检出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26,P=0.Others抑制剂013);流感病例主要集中在1月及10—12月,发病时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46,P=0.048)。结论 沛县中医院2021年流感样病例以乙型流感Ocular biomarkers为主,1月及10—12月是PLX4032体内发病高峰,存在发生院内感染甚至暴发的风险,需采取有效感控措施,以预防院内感染发生。
对比X线平片和CT及MRI应用于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对比X线平片、计算机断层成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对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疑似颈椎病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使用X线平片、CT和MRI进行cytotoxicity immunologic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X线平片、CT和MRI 3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诊断检出率,并分析3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本组82例疑似颈椎病患者中,经病理检查确诊阳性54例、阴获悉更多性28例;经X线平片诊断出阳性42例、阴性18例;经CT诊断出阳性40例、阴性17例;经MRI诊断出阳性50例、阴性24例。MRI诊断灵敏度92.59%(50/54)、准确度90.24%(74/82),较X线平片诊断的77.78%(42/54)、73.17%(60/82)和CT诊断的74.07%(40/54)、69.51%(57/82)高;且MRI诊断漏诊率为7.41%(4/54),较X线平片诊断的22.22%(12/54)和CT诊断的25.93%(14/5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椎间狭窄64.81%(35/54)、骨性椎管狭窄59.26%(32/54)、钩突增生88.89%(48/54),较X线CP-690550研究购买平片诊断的46.30%(25/54)、25.93%(14/54)、55.56%(30/54)和CT诊断的33.33%(18/54)、38.89%(21/54)、77.78%(42/5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平片和CT诊断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RI诊断颈椎病可以提高诊断效果,提升诊断灵敏度和准确度,降低漏诊率,明确疾病类型,为临床提供指导。
有氧踏板操对轻度睡眠障碍女大学生睡眠质量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干预效果,为改善女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方法于2020年秋季学期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招募,通过问卷筛选出41名轻度及以上睡眠障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29名)和对照组(12名)。于10—12月,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55 min/次的有氧踏板操运动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运动干预;两组在相同LEE011使用方法时间内保持原有的学习生活习惯,不额外增加体力活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便携式睡眠监测仪从主客观两方面评估受试者睡眠质量的各项指标,三轴加速度计和站立式人体成分分析仪观测能量代谢的变化。结果 与实验前相比,运动干预后实验组主观监测指标中睡眠质量(1.24±0.43,0.86±0.58)、睡眠效率(0.66±0.67,0.07±0.25)、睡眠障碍(1.24±0.51,1.03±0.18)、日间功能障碍因子(1.90±0.86,1.48±0.82)和PSQI总分(7.21±1.85,5.66±2.09)均改善(t值分别为3.64,4.63,2.27,2.36,3.29,P值均<0.05);客观监测指标中睡眠清醒比减少(25.54±7.86,20.85±5.13)、深睡比(31.79±12.20,38.32±10.19)和睡眠效率(73.99±7.91,78.68±5.12)增加(t值分别为-2.12,-2.39,-2.21,P值均<0Bioactive ingredients.05)。中高强度有氧踏板操干预后,实验组瘦体重[(38.55±2.95,39.07±2.94)g]和基础代谢率[(1 257.45±41MDV3100采购.14,1 262.66±42.22)kcal]增加(F值分别为5.95,3.49,P值均<0.05)。有氧踏板操总能量消耗与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0.44,P值均<0.05)。结论 8周有氧踏板操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睡眠障碍女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应积极促进女大学生科学规律的有氧运动,改善其睡眠质量和能量代谢。
抱头试验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抱头试验在神经根型颈PEG300采购椎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和同期50例健康志愿者,被检biostimulation denitrification查者坐位或仰卧位,一只手掌放置在头枕部,另一只手放置在其手背上,疼痛减轻为试验阳性。计算抱头试验在两组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似然比。结果 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抱头试验阳性102例,阴性18例,阳性率为85.0%,敏感度为0.85。50例健康志愿者中抱头试验阳性2例,阴性48例,阳性率为4.0%,真阴性率为96%,特异度为0.96。抱头试验阳性率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P<0.01)。120例神经根型颈selleck合成椎病患者和50例健康志愿者的阳性预测值为0.98,阴性预测值为0.73,阳性似然比为21.25,阴性似然比为0.16。检查者间κ值为0.79,检查者内κ值为0.78,表明抱头试验的检查者间和检查者内均有较高的可信度。结论 抱头试验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简单、有效、快速、可靠性高,患者依从性高。
自主研制纤维环成形器对家猪腰椎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主研制纤维环成形器对家猪腰椎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研究纳入普通家猪(长白猪)1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所有动物分为3组,每组5只,实验组行髓核摘除纤维环成形术,对照组行单纯髓核摘除术,基础基线组未进行手术干预。术后6个月对家猪进行腰椎取材并行X线片、CT及MRI检查,观察纤维环成形器是否松动、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退变情况。行腰椎体外运动学测试,明确纤维环成形器对脊柱运动范围的影响。结果 15头家猪均进行半年selleck合成的持续观察,实验组均未出现纤维环成形器松动、后退等失效现象。实验组手术节段(L4、5)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基础基线组的差异不明显。实验组椎间盘Pfirrmann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y2157299.html分级为Ⅰ级2例,Ⅱ级3例,对照组为Ⅲ级3例,Ⅳ级2例,Laboratory Fume Hoods基础基线组为I级5例。外力载荷作用下,实验组前屈、后伸、左侧弯曲、右侧弯曲、左侧旋转、右侧旋转活动范围均小于对照组。结论 自主研发纤维环成形器能够有效修复破损的纤维环、维持椎间隙高度、减缓椎间盘退变速度并保持有效的脊柱力学性能,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Hangman骨折两种气管插管全麻下短节段固定融合
[目的]比较两种气管插管全麻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6月本院采用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Hangman骨折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4例采用经口腔插管,另外13例采用经鼻腔插管。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Cobimetinib生产商、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经口组喉部暴露时间和插Navitoclax管时间显著少于经鼻组(P<0.05),但两组1次置管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麻醉相关并发症、下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6.2±6.7)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ASIA分级、NDI评分和JOA评分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置钉准确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两组颈椎前凸角、C2~3滑移率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颈椎前凸角、CMass media campaigns2~3滑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两种麻醉插管方法均安全可行。
活血镇痛汤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跟骨骨折术后31例
bioactive substance accumulation目的 探讨活血镇痛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气滞血瘀型跟骨骨折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6月3-Methyladenine—20Naporafenib细胞培养23年1月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骨科病房收治的气滞血瘀型跟骨骨折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均接受骨折内固定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镇痛汤口服,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疗效、手术切口愈合分级情况、不良症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采用Maryland评分比较足活动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切口愈合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感染、开裂、皮瓣坏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血清TNF-α、IL-1β、IL-6、IL-8水平和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2组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改善更为显著(P<0.05)。术后2个月2组Maryland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Marylan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87.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52%(P<0.05)。结论 活血镇痛汤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跟骨骨折术后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炎性介质产生和不良症状发生,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正常活动能力。
飞行员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进展
椎间盘退行Cobimetinib抑制剂性疾病是常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也是引起颈腰腿痛的首要原因。研究表明,椎间盘自18岁左右开始退变,至中老年以后,由于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椎间盘的生化成分发生改变,导致结构和功能逐渐丧失,从而发生退行性疾病。然而,NSC125066体外调查结果表Human hepatic carcinoma cell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在飞行员特别是战斗机飞行员中患病率较高,且发病年龄比普通人更早。近年来,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战斗机的性能不断提高,飞行员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病率也不断升高,已逐渐成为飞行员主要及常见的疾病之一。在飞行员住院以及改装体检不合格疾病中,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也高居首位。其中尤以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常见,且脊柱生理曲度改变为影像学最常见的早期征象,可作为诊断和干预的依据。此外,根据以往的调查研究发现,椎间盘退变与飞行员年龄、飞行时间以及驾驶的机型有相关性。由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引起的颈腰背痛极大地影响了飞行员的健康及精神状态,是我军医疗卫生领域的重大难题。本文归纳了近20年国内外对于飞行员特别是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患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总结了该人群中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特征,并加以综述,为研究疾病特征、预测发展趋势、实施防治策略提供有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