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血常规及贫血三项联合检测在预防妊娠合并贫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1例妊娠合并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接受产前检查的健康孕妇31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血常规及贫血三项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联合贫血三项检测符合30例,符合率为96.77%,血常规检测符合23例,符合率为7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叶酸、铁蛋白(Fer)、维生素B12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e-formed-fibril (PFF)观察组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体积(MCV)指标PCI-32765体内分别为(74.41±10.25)g/L、(76.58±4.47)fl,均Enasidenib IC50低于对照组的(141.36±11.97)g/L、(86.28±4.89)f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常规及贫血三项联合检测有利于妊娠合并贫血的诊断、鉴别,基于血常规及贫血三项联合检测的结果,临床可以制定系统的预防方案或实施相应干预。
Author: admin
补肾活血散结胶囊对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icroRNA及TGF-β/Smad作用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补肾活血散结胶囊对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icro RNA减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调控作用及具体机制。方法:经体外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将Immune reaction生长状态良好的P3代MSCs与补肾活血散结胶囊药液共培养,并收集培养上清,从中分离提取外泌体进行形态大小及表面标记鉴定。分析外泌体显著性差异Micro RNA(mi RNA),并用q RT-PCR检测各组MSC来源外泌体(MSC-exosomes,MSC-Exo)分泌mi RNA的水平。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设分组为假手术组、UUO造模组、外泌体处理+造模组,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结扎肾间质纤维化模型,于造模后7天将外泌体于尾静脉注射入大鼠体内。各组大鼠肾组织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TGF-β1、COL1、Smad2、α-SMA的表达水平,q RT-PCR方法检测肾组织mi R-21-5p的表达水平。结果:外泌体鉴定结果显示MSC-Exo符合外泌体特征。共筛出26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 RNA(P<0.05),其中显著上调表达的mi RNA有5个,包括hsa-mi R-1282、hsa-mi R-182、hsa-mi R-1273a、hsa-mi R-222、hsa-mi R-21,显著下调表达的mi RNA有2个,包括hsa-mi R-451b、hsa-mi R-1273e。q RT-PCR证实补肾活血散结胶囊可显著上调MSCs-Exo中mi R-21-5P的表达(P<0.05)。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UUO造模组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间质内胶原沉积增多,纤维化面积增加。外泌体+造模组各时间观测点各种病变程度都明显轻于UUO造模组,外泌体+造模组对肾小球周围及肾小管间质的胶原沉积起到改善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UUO造模组相比,外泌体+造模组的TGF-β1、COL1、Smad2、α-SMA的表达水平下降(P<0.05)。q RT-PCR检测肾组织mi R-21-5p的表达水平发现,与UUO造模组相比,外泌体+造模组大鼠肾组织mi R-21-5p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1)补肾活血散结胶囊可以促进MSCs分泌MSCs-Exo,并提高其mPLX5622供应商i R-21-5p的Roxadustat纯度表达水平。(2)补肾活血散结胶囊作用后的MSCs-Exo可减轻UUO模型大鼠肾组织纤维化程度。(3)补肾活血散结胶囊作用后的MSCs-Exo可能通过过表达mi R-21-5p,下调TGF-β1、Smad2、COL1、α-SMA等蛋白,减缓肾间质纤维化进程。
肺癌细胞外基质物理性质对疾病发生、发展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肺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固体压力、流体压力(interstitial flow pessure, IFP)和刚度,文章主要介绍三者对肺癌发生发展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与固体selleck SB431542压力密切相关的成纤维细胞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对肺癌的发生和肺癌免疫微环境造成重要影响。IFP能够通过小凹蛋白1和ERK1/2信号通路对肺癌的浸润侵biological implant袭造成影响并且可能通过TGF-β介导乳腺癌的免疫耐受,从而对乳腺癌肺转移产生影响。有多个基因和分子如Ras相关结构域家族蛋白1亚型A、整合素α11β1等介导肺癌ECM刚度的增加,这与肺癌细胞侵袭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基质刚度的变化还会影响肺癌细胞表面免疫检查点分子如PD-L1的表达,提示刚度可能对肺癌进展和免疫微环境产selleck激酶抑制剂生影响。而针对固体压力,IFP和刚度的研究可能对肺癌发展的机制,肺癌的免疫治疗和免疫治疗耐药做出进一步解释。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观察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我院诊治的6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紫彬醇联合顺铂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细胞Medical translation application software免疫指标(CD3+、CD4+、CD8+)、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SAG细胞培养率为76.67%,高于对照组的46.67%(P<0.05);两组治疗后CD3+、CD4+均高于治疗前,CD8+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CD3+、CD4+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IEstrogen/progestogen抑制剂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改善细胞免疫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小分子化合物组合将人胚胎成纤维细胞体外编程为神经前体细胞
目的 通过小分子化合物组合将人胚胎成纤维细胞(HEFs)重编程为化学诱导神经前体细胞(ciNPCs)。方法 HEFs重编程为ciNPCs涉及两个阶段,第1阶段是小分子组合诱导阶段,常氧条件下,将HEFs在含有小分子化合物组合VCR(VPA,CHIR99021,Repsox)的KSR培养基中培养15 d,HEFs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致密细胞集落。第2阶段是特异性诱导ciNPCs,将形成的细胞集落胰酶消化后,低粘附板中悬浮培养,可以形成ciNPCs神经球。采用CM-DiI染料标记P3代ciNPCs,并将其移植于6-OHDA法制作的帕金森大鼠模型右脑内侧前脑束(MFB)区,检测ciNPCs在PD大鼠脑内微环境中的存活、迁移以及分化状况。结果 VCR组合诱导1MK-48270 d细胞开始出现明显的聚集趋势,15 d时,形成致密的细胞集落。单层培养1×105multiple infections/孔中大约形成40个克隆,且AP染色呈阳性。将细胞集落消化后,低粘附板中悬浮培养培养2 d,可见大量神经球形成,即为第1代ciNPCs(P1代)。ciNPC高表达神经前体细胞(NPCs)特异性标记物(Nestin、Pax6和Sox2),经体外神经特异性诱导分化,ciNPCs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Tuj1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GFAP。而且,P3代ciNPCs移植PD大鼠脑内4周后,可BLZ945纯度以分化为Tuj1+、GFAP+、TH+和GABA+细胞。结论 VCR可以将HEFs重编程为ciNPCs,而无需引入外源性基因,为神经科学研究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利的供体材料。
复杂脑网络社区检测算法综述
脑网络社区检测算法是近年来脑科学GW4869和网络科学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被广泛用于揭示大脑结构和功能连接模式。由于大脑网络的复杂性以及需要处理多个被试、多种场景任务等因素,极大地增加了该领域社区检测的难度。聚焦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全面综述了面向脑功能网络社区检测算法的研究进展。首先,描述了脑网络社区检测算法的基本流程、任务类别和方法种类。phenolic bioactives然后,分类介绍了不同任务场景下的脑网络社区检测算法,包括分离社区、重叠社区、多层次社区和动态社区检测算法,深入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给selleck激酶抑制剂出了适用范围。最后,展望了未来脑网络社区检测算法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多被试网络社区检测问题、脑网络社区检测的鲁棒性问题以及面向多模态影像数据的脑网络社区检测算法研究等。可为今后脑网络社区结构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
β-内酰胺耐药粪肠球菌的低亲和力青霉素结合蛋白检测与多位点序列分型
目的 检测临床分离粪肠球菌的耐药性、低亲和力青霉素结合蛋白pbp4基因Laduviglusib配制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情况。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粪肠球菌78株,使用自动化仪器检测其耐药性;采用PCR扩增及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TEM基因和pbp4基因突变的突变情况;应TORCH infection用MLST对分离菌株进行进行多位点序列(MLST)分型。结果 78株粪肠球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利福平、红霉素、四环素以及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3%,未发现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78株粪肠球菌中有8株扩增出TEM基因,全部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耐药,阳性率为10.3%;78株粪肠球菌共分为16个序列型,其中ST179型和ST16寻找更多型最多,分别有21株和20株,占26.9%和25.6%,其余依次为ST6型8株(10.3%),ST4型7株(9.0%),ST585型6株(7.7%),ST480型4株(5.1%),ST28型3株(3.8%),其余各ST型只检出1株;分析ST型别与耐药性的关系显示相同ST型别的粪肠球菌具有类似的耐药谱。结论 粪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由于产生由TEM基因介导的β-内酰胺酶所致,与pbp4基因的突变没有必然联系;粪肠球菌分离菌株主要以CC16(包含ST16和ST179)克隆株为主且耐药情况严重,需要针对其特点指导临床用药并加强院内感染监控。
血清hs-CRP、Hcy联合颈动脉超声参数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颈动脉超声参数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Gensini评分将9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Gensini评分<20分,n=32)和中重度狭窄组(GenD-Lin-MC3-DMA体外sini评分≥20分,n=66)。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血清hs-CRP水平、血清Hcy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血清hs-CRP水平、血清Hcy水平及颈动脉超声参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PS-341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s-CRP水平、血清Hcy水平及颈动脉超声参数单独及联合评估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效能。结果 中重度狭窄组血清hs-CRP水平、血清Hcy水平、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颈动脉IMT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s-CRP水平、血清Hcy水平、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Mass media campaigns示,血清hs-CRP水平、血清Hcy水平、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颈动脉IMT单独及其联合评估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7、0.768、0.884、0.783、0.986。结论 血清hs-CRP水平、血清Hcy水平、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颈动脉IMT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上述指标对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联合评估的预测价值相对更高。
瘢痕疙瘩中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及相关上下游分子表达水平及相关性的初步探究
目的:研究瘢痕疙瘩中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TSG)-6及相关上下游分子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方法:收集78例瘢痕疙瘩样本,另取50例正常皮肤组织样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检测TSG-6的阳性表达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SG-6、磷酸VX-765体内实验剂量化磷酸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自杀相关CB-839溶解度因子(Fas)、Fas配体(FasL)、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磷酸化Smad3(p-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样本中微小RNpeptidoglycan biosynthesisA(miR)-23b、miR-181a及miR-376b的表达水平。结果:瘢痕疙瘩组织中TSG-6的阳性表达率、TSG-6、Fas及FasL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PI3K、pAKT、TGF-β1、p-Smad3、miR-23b、miR-181a及miR-376b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瘢痕疙瘩组织中TSG-6的表达水平与p-PI3K、p-AKT、TGF-β1、p-Smad3、miR-23b、miR-181a及miR-376b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与Fas及FasL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TSG-6表达降低与瘢痕疙瘩形成有关,其机制可能涉及上游miR-23b、miR-181a、miR-376b及下游PI3K/AKT、Fas/FasL、TGF-β1/Smad通路。
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总管十二指肠乳头旁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瘘口或原始乳头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总管十二指肠乳头旁瘘(PCD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25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PCD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取石方式,分为乳头组(n=141)和瘘口组(n=118),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总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率、操作时间、术中扩张或切开使用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9 390例患者行ERCP下胆总管结石取石。其中,259例(2.8%)胆总管结石合并PCDF。经瘘口胆管造影成功率为100.0%,145例因各种原因经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插管造影,成功率为97.2%(141/145)。两组患者一次性取石成功率[77.1%(91/118)和79.4%(112/141),P=0.652]、取石总成功率[86.4%(102/118)和87.9%(124/141),P=0.718]、机械碎石率[9.3%(11/118)和8.5%(12/141),P=0.819]和操作时间[(19.83±12.24)和(1Peptide Synthesis8.52±11.90) min,P=0.5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瘘口组术中使用切开或扩张的比例明显低于乳头组[44.9%(53/118)和88.7%(125/141),P <0.05],瘘口组术后急性胰腺炎[0.0%(0/118)和9.2%(13/141)]和并发症总发生率[5.1%(6/118)和22.0%(31/141)]低于乳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Fer-1临床试验)。结论 胆总管结石合并PCDF,经瘘口行ERCP取石,可达到经原始乳头取石的同等疗效,且可降低术后急VX-765生产商性胰腺炎发生率,操作更简单。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PCDF患者,行ERCP应优先考虑经瘘口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