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颅脑CT灌注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03—2023-05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80例疑似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GE Revolution CTbioorganic chemistry颅脑灌注成像、磁共振成像及联合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制作3种影像学检查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综合诊断确诊,80例疑似脑梗死患者中脑梗死阳性69例(86.25%),脑梗死阴性11例(13.75%)。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率比较,从高到低依次为联合检查、GE Revolution CT颅脑灌注成像检查、更多磁共振成像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 RevoluProteases抑制剂tion CT颅脑灌注成像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联合检查诊断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9、0.7688、0.8682。结论 GE Revolution CT颅脑灌注成像与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诊断的灵敏度、准确率及AUC水平。
Author: admin
多模态磁共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脑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研究
目的 利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研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脑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特点,Barasertib使用方法进一步探究PTN的病理机制,筛选PTN潜在的治疗靶点方法 对22例PTN患者及20例健康者行T1WI高分辨率MRI扫描及静息态功能MRI扫描,首先进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得出患者较健康者脑灰质体积(GMV)存在差异的脑区,再将灰质体积存在变化的脑区作为兴趣区设立种子点,明确两组获悉更多间功能具有明显差异的脑区链接。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TN患者组脑灰质总体积减小,脑灰质结构中,PTN患者的左侧前扣带回(ACC)、右侧中央后回、右genetic factor侧颞中回、左侧海马体、左侧颞上回的GMV较健康对照组减少;患者左侧ACC的GMV与病程呈负相关。同时PTN患者左侧ACC与右侧额下回、左侧岛叶、右侧小脑CrusⅡ区的功能链接较健康者增强。结论 ACC是PTN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病理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同时ACC可能是PTN的潜在治疗靶点。
郑州市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饲养猫作为宠物,猫下泌尿道疾病是尿路感染、尿道结石、结构异常、肿瘤、膀胱炎和尿道等疾病的统称。猫下泌尿道疾病是猫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临床特征症状相似,具有易反复的特点,且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因此,结合临床症状,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患猫发病特点、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能够为猫下泌尿道疾病的诊治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调查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郑州市内10家宠物诊疗机构,93例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患猫资料,进行发病特点和典型案例的分析。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基本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显示:自发性膀胱炎为21例(21/93,22.58%),下泌尿道感染为26例(26/93,27.95%),下泌尿道结石病例为33例(33/93,35.48%),下泌尿道结石和尿路感染病例为10例(10/93,10.75%),其他病因3例(3/93,3.23%);公猫(去势54例,未去势24例)发病比例大于母猫(绝育6例,SAG IC50未绝育11例);发病年龄集中1~3岁VP-16采购和8岁以上病例较多;发病月份Antibiotic urine concentration主要集中在3~5月和8~9月;感染病例中集中表现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对于感染病例保守治疗有一定效果,对于结石病例手术治疗效果能达到100%。通过临床诊治和调查结果显示,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预防措施较为重要,主要包括处方粮的使用、猫砂的更换、饮水的增加和日常的运动。
血清趋化素、网膜素-1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目的 探究血清趋化素、网膜素-1水平ethnic medicine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人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诊治ICVD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ICVD病人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计算动脉狭窄率,并将病人分为轻度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吸附法检测病人血清趋化素、网膜素-1水平。检测三组病人的实验室指标,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趋化素、网膜素-1水平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ROC曲线分析趋GSI-IX化素、网膜素-1对病人发生中重度狭窄的评估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轻度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病人血清趋化素水平依次升高,而网膜素-1水平依次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轻度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病人收缩压(SBP)、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轻度狭窄组病人相比,中重度狭窄组病人SBP、TG、FPG、CR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升高,而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趋化素与SBP、CRP和LDL-C呈显著正相关(P<0.05),网膜素-1与SBP、CRP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HDL-C呈BMN 673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趋化素、网膜素-1对病人发生中重度狭窄的评估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0.83,灵敏度分别为80.00%、80.00%,特异度分别为83.30%、76.70%。结论 血清趋化素、网膜素-1水平的异常表达与ICVD病人颈动脉狭窄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对疾病的发展评估有重要意义。
血常规指标的变化特征和散点图异常对白血病的诊断分析
目的 分析血液科白血病诊断中血常规指标变化特征、散点图异常情况,为白血病患者诊断工作提供参考,以促进白血病患者早期治疗。方法 选择我院血液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入院治疗的白血病患者,总计10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试人群均进行血常规指标检测,对比血常规检测结果、散点图情况。结果 血常规指标比较,观MRTX1133作用察组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水平(15.35±6.60)×109/L以及红细胞水平(7.85±1.35)×10~9/L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6.35±0.30)×10~9/L、(4.65±0.60)×10~9/L。观察组血小板水平(57.08±4.05)×10~9/L均值低于对照组(220.90±8.8寻找更多0)×10~9/L,经统计学计算P <0.05。两组受试人群血细胞形态及散点图异常情况分析,对照组血常规散点图共有5个区域,五分类有固定区域。观察组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AML-M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散点图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就观察组白血病患者血细胞数目异常情况分析,患者白细胞异常率为99.00%、红细胞异常率为26.00%、血小板异常率为70.00%。结论 白血病Primers and Probes患者血常规指标、散点图异常情况明显,可作为诊断白血病的主要依据,为白血病患者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点阵CO_2激光对玫瑰痤疮皮损改善及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点阵CO_2激光对玫瑰痤疮皮损及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笔者医院就诊的玫瑰痤疮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ABT-199细胞培养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点阵CO_2激光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点阵CO_2激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后毛细血管扩确认细节张、干燥、灼热、刺痛感严重程度、皮肤屏障功能变化,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皮肤红斑指数(Erythemaindex,EI)、持久性红斑评分(Clinician'sErythemaAssessment,CE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I、CEA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油脂、表皮含水量、经皮水分丢失(TEWL)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EWL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油脂、表皮含水量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synaptic pathology.00%低于对照组16.00%(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2.00%,高于对照组的62.00%(P<0.05)。结论: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点阵CO_2激光治疗玫瑰痤疮能进一步促进皮损及皮肤屏障功能改善,提高治疗疗效,且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同类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心功能危险因素、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心功能危险因素、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A组(n=25,LVEF<30%)、B组(n=25,LVEF 40%~50%)、C组(n=25,LVEF≥50%)三组,另根据随访1年后是否存活分为生存组(n=51)和死亡组(n=29)。比较不selleck化学同组别临床相关指标,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预后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A组的心率及患有冠心病、心律失常1年以上、合并非心血管疾病人数占比、LAD、RAD、Scr、Hcy水平高于B组和C组(P<0.05)。死亡组的心率及患有冠心病、心律失常1年以上、LAD、RAD、Scr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心率、冠心病、心律失常、合并非心血管疾病、LAD、RAD、Scr、Hcy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之间呈正相关(P<0.05);心率、冠心病、心律失常、LAD、RAD、Scr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之间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率、冠心病、心律失常、合并非心血管疾病、LAD、RAD、Scr、Hcy水平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心率、冠心病、心律失常、LAD、RAD、Scr水平是影响慢性心力确认细节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Pathologic processes险因素(P<0.05)。结论:心率、冠心病、心律失常、LAD、RAD、Scr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预后之间均呈正相关,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来预测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严重程度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目的:通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及孕母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BPD及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早期风险预测模型,旨在减少BPD的发生和降低其严重程度,为临床上早期识别BPD及重度BPD高危患儿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胎龄<32w且出生体重≤1500 g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1)依据2018年拟定的BPD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非BPD组(n=118)和BPD组(n=67),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孕母围产期情况、治疗措施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B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获悉更多构建BPD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并可视化为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来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及校准度。2)依据2018年拟定的BPD分度标准将67例BPD患儿分为非重度BPD组(Ⅰ级26例和Ⅱ级17例)和重度BPD组(Ⅲ级23例和ⅢA级1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孕母围产期情况、治疗措施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选出重度BPD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及评价重度BPD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85例患儿分析BP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情况,结果发现:BPD发生率为36.21%(67/185),重度BPD发生率为12.97%(24/185)。胎龄<28w的患儿BPD及重度BPD的发生率分别为86.36%(19/22)、59.09%(13/22),均高于28~29~(+6)w和30~31~(+6)w的患儿(P<0.001)。出生体重<1000g的患儿BPD及重度BPD的发生率分别为96.77%(30/31)、54.83%(17/31),均高于1000~1249 g和1250~1500 g的患儿(P<0.001)。2、研究BPD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急性绒毛膜羊膜炎(β=2.144,OR=8.536)、输注红细胞次数(β=0.603,OR=1.828)及有创机械通气≥7d(β=1.166,OR=3.210)是BPD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较大(β=-0.937,OR=0.392)是BPD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上述4个影响因素建立BPD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计算公式:logit(P)=In[P/(1-P)]=-0.937×胎龄+2.144×急性绒毛膜羊膜炎+0.603×输注红细胞次数+1.166×有创机械通气≥7d+24.962该预测模型的AUC为0.936>0.75(95%CI:0.903~0.970);校准后的AUC为0.911>0.75(95%CI:0.899~0.933),表示该模型的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表明该模型的校准度良好。3、研究BP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输注红细胞次数(β=0.472,OR=1.603)和FiO2≥40%超过7d(β=1.910,OR=6.754)是重度BPD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较高(β=-0.005,OR=0.995)是重度BPD的保护因素。基于上述3个影响因素建立重度BPD早期风险的预测模型:计算公式:logit(P)=In[P/(1-P)]=-0.005×出生体重+0.472×输注红细胞次数+1.910×FiO_2≥40%超过7d+2.43该预测模型的AUC为0.893>0.75(9Watch group antibiotics5%CI:Belnacasan试剂0.815~0.971);校准后的AUC为0.880>0.75(95%CI:0.851~0.897),表示该模型的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表明该模型有良好的校准度。结论:1、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BPD发生的概率就越大,其严重程度也越高。2、胎龄、急性绒毛膜羊膜炎、输注红细胞次数及有创机械通气≥7d是BPD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BPD早期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3、出生体重、输注红细胞次数及FiO2≥40%超过7d是重度BPD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样构建预测模型可以早期筛选出重度BPD的高危患儿,为临床上进行早期干预,降低BPD的严重程度提供参考依据。
大鼠富血小板血浆制备方法的改良及质量检测
目SB203580的:优化一次离心法制备大鼠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的实验方案。方法:用肝素钠抗凝管收集经颈动脉插管获取的大鼠health 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s动脉血后分装入无菌EP管中,使用生理盐水调整红细胞浓度后,于不同条件下(200、220、240×g离心8、10、12 min等)制备大鼠PRP,随后利用血细胞分析仪及流式细胞仪分别对抗凝全血及PRP进行细胞计数和质量评JQ1半抑制浓度价,比较不同组间的差异。结果:大鼠全血抗凝后调整红细胞浓度至(5.5-6.5)×10~(12)/L时有利于PRP的提取。当以220×g离心10 min时,血小板回收率最高[(53.52±0.63)%]。且提取出的PRP凋亡情况和血小板活化水平与全血无明显差异(P>0.05)。提取的PRP中生长因子释放水平较全血显著升高(P<0.05)。结论:降低红细胞混入量是提高PRP提取效率的关键,本研究成功改良了大鼠PRP的制备方法,血小板的回收率高且质量稳定。
基于肿瘤微环境调节抗肿瘤转移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的最大死因,也是临床治疗的关键瓶颈。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公认: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与肿瘤转移高度关联,成为抗肿瘤转移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的希望所在。目前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Z-IETD-FMK临床试验rs, ICIs)为代表的针对TME的主流研究过度聚焦于T细胞、B细胞的免疫纠偏作用。但是大量研究表明TME中的其他成员对于肿瘤转移的调控意义同样不容忽视,成为基于TME调节的抗转移研究进展的集中体现。本综述聚焦于肿瘤转移这一瓶颈,以近5年的文献为主,梳理了TME中非T、B免疫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 TANs))和非免疫成员(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 ECs)、肿瘤selleck激酶抑制剂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 CAFs)细胞以及血小板)在肿瘤转移Symbiotic organisms search algorithm过程中的发挥的作用机制,挖掘了其在转移治疗中的关键价值。治疗层面上,本文着重以前沿和传统融合的视角,以TME功能稳态重塑等为切入点,归纳中医药调控非T、B免疫细胞和非免疫成员的活性、机理,并凸显其在临床转移干预中的优势特色。本文有助于突破T、B免疫细胞抗转移研究的思路局限,进一步依托于更广泛的细胞类群,拓展挖掘TME在抗转移药物干预中的潜在价值,丰富抗转移药理活性认识的思路、策略,也有望为抗转移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更广阔的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