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放疗期间营养补充与否感染率等指标变化对比

目的 分析鼻咽癌(NPC)放疗期间营养补充与否与感染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放疗的NPC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营养补充组(A组150例)和营养未补充组(B组150例)。A组患者放疗AZD1152-HQPA采购期间通过鼻饲给予胃肠营养补给,同时记录2组营养补充与否患者营养指数差异;比较2组真菌等病原体感染率,分析营养补充与否2组感染指标的差异。结果 2组放疗结束后第1周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计数(LYM)和体质指数(BMI)均较放疗前降低(P<0.01);放疗结束后第1周,A组Hb、LYM高于B组,BMI低于B组(P<0.05或P<0.01),Alb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白色念珠菌、热带和亚热带假丝酵母、啤酒酵母、地霉念珠菌感染率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放线菌感染率为1.33%,B组为2.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0,P=0.409)。A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感染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S63845纯度统计学意义(P<0.01)。放疗结束后第1周,2组患者各项感染指标均出现波动,B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中性粒细胞体积、平均中性粒细胞电导、平均中性粒细胞光散射、中性粒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PC患者放疗期间营养补充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率,这为放疗期间营养补充可改善NPPathologic gradeC患者预后提供了客观依据。

盐酸阿罗洛尔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盐酸阿罗洛尔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寻找更多021年5月至2022年4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采用盐酸阿罗洛尔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B组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Optical biometry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指数(CI)、每搏心输出量(SV)]、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E-616452临床试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一氧化氮(NO)、肱动脉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等。结果 A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B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LVEF、SV、CI、NO、FMD、NMD水平高于B组,LVEDD、ET-1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超敏C反应蛋白、组蛋白脱乙酰酶2、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各指标优于B组(P<0.05)。A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阿罗洛尔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减轻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进病情恢复,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小檗碱类成分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及血脑屏障透过性分析

目的:从药靶结合亲和力和动力学角度研究非洲防己碱等小檗碱类成分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并在不同多成分背景下研究这类成分的血脑屏障透过性。方法:采用 Ellman改良的光度检测法测量非洲防己碱等小檗碱类成分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_(Ferrostatin-1体外50));采用酶活恢复方法测定这类成分与乙酰胆碱酯酶结合的动力学参数(K_(off));采用UPLC-HRMS方法对各成分在不同多成分背景下(药材与复方)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的定性分析。结果:非洲防己碱等小檗碱类成分对乙酰胆碱酯酶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IC_(50)可达到纳摩尔级,并且多个生物碱成分具有优于阳性药盐酸多奈哌齐的药靶结合动力学特征(更小的K_(off),P<0.01),表明该类成分可在乙酰胆碱酯酶上持续更长时间的抑制;非洲防己碱等小檗碱类成分以单体形式、以及在黄连和黄柏药材提取物和复方黄连解毒汤的多成分背景下都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结论:非洲防己碱等小檗碱类成分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Biomass accumulation在多种成分背景下均可入脑。这在药效物质基础层面上可以佐证临床上复方黄连解毒汤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avosertib的效果,为阐明复方黄连解毒汤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数据支持。

影响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应用的血红蛋白变异体识别的专家共识

<正>HbA_1c反映人体近2~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是诊断糖尿病和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指导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指标。贫血、BYL719妊娠、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变异体和地中海贫血)、近期输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药物或反复出现低血糖,均可能导致HbA_1c与血糖或糖化白蛋白(GA)不符。血红蛋白变异体携带者常无Emotional support from social media贫血等临床表现,临床及检验科医生对血红蛋白变异体认识不足时,血红蛋白变异体对HbA_1c和检测干扰可能被Smoothened Agonist忽视,临床出现HbA_1c与血糖不符且难以解释的情况。为此,中国部分内分泌糖尿病和医学检验科专家特制订“影响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应用的血红蛋白变异体识别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系统介绍血红蛋白变异体对HbA_1c检测结果可能造成的干扰,旨在帮助临床和检验科医生对影响HbA_1c临床应用的血红蛋白变异体进行识别、解释和处理。

基于脑功能网络的阿尔茨海默病辅助诊断研究

Tau蛋白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tau-PET)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进展的重要工具,在tau-PET中最常用的量化指标是标准摄取值比(SUVR),经研究发现不同脑区之间的网络拓扑信息也与tau病理学有关。然而,以往基于PET的脑网络连接研究大多是在群体水平上进行的,仅反映群体的平均功能变化,无法体现个体化差异。为此,本文基于磁共振成像(MRI)构建个体协方差网络的思想,提出了一种个体水平统计量的tau-PET网络构建方法,从脑网络的角度探索不同阶段的阿尔茨海默病tau沉积变化及脑区之间的相关性。本实验筛选ADNI数据库和HABS数据库受试者的~(18)F-AV1451 PET扫描图像进行研究,将经过部分容积校正(PVC)和未经过PVC(no PVC)处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全脑网络随疾病进展的变化情况。使用selleck HPLC经图像预处理获得的感兴趣区域(ROI))的SUVR值构建个体全脑网络,分析脑网络的异质性,计算网络属性并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分析脑网络连接性及SUVR与临床评分量表的相关性。(medical staff2)研究功能网络随疾病进展的变化情况,找到潜在的能够帮助AD早期诊断的网络特征。从全脑tau-PET网络中提取七个功能簇:内侧颞叶、认知控制、执行控制、默认模式、视觉、躯体运动和语言网络,分别构建这七个功能子网络以及一个以功能簇为节点的功能网络。使用效应量评估功能子网络的连通强度及SUVR的组间差异,找出与疾病进展有显著变化的功能簇,评估功能网络的连通强度。找到能够辅助AD分期诊断的网络特征。(3)使用机器学习方法评估所提出的网络特征用于AD早期诊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取的的特征在分类中表现良好,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网络特征对区分AD阶段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总体而言,ADNI和HABS数据集的结论一致,基于网络特征分析结果优于传统SUVR的定量分析结果;经PVC处理的数据分析结果优于no PVC的结果;与基于群体的方法相比,本文所提构建个体脑网络的方法在帮助AD早期诊断及对监测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gk-974.html个体的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和治疗的效果方面具有潜力。

基于中空纤维细胞捕获及液相微萃取法研究金刚藤中抗癌活性成分

目的 以中空纤维作为细胞载体,建立人肝癌细胞株Hep G-2的中空纤维细胞捕获-高效液相色谱法(Hollow fiber cell capture-HPLC,HFCC-HPLC),通过该法筛选和鉴定人肝癌Hep G-2细胞中的主要抗癌活性成分;并建立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Hollow fiber liqu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PLC,HFLPME-HPLC),通过该法对金刚藤主要活性成分在体外的富集、浓缩和萃取,测定。基于优化HFLPME-HPLC方法,研究金刚藤在动物体内药动Tibiocalcalneal arthrodesis学特征。方法 采用Hep G-2细胞作为靶细胞,将其接种在中空纤维的内腔中,并观测接种前后细胞的形态和活性变化。将接种有Hep G-2细胞的中空MK-1775采购纤维浸入金刚藤提取液中进行的抗癌活性成分的筛选实验,构建HFCC-HPLC方法。建立并优化HFLPME-HPLC方法,用来富集、萃取并检测金刚藤提取液中筛选的活性成分含量。通过灌胃一定浓度金刚藤提取液,利用HFLPME-HPLC方法研究不同时间给药KM小鼠肝脏内活性成分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 本文构建了中空纤维细胞捕获-高效液相色谱法HFCC-HPLC及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HFLPME-HPLC:(1)使用HFCC-HPLC法筛选出金刚藤提取液中主要的抗癌活性成分分别为绿原酸、落新妇苷、白藜芦醇、槲皮素和山奈酚;(2)使用优化的HFLPME-HPLC法检测了金刚藤提取液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分别为6.84 mg/g,19.33 mg/g,6.77 mg/g,12.42 mg/g,0.54 mg/g;(3)利用HFLPME-HPLC法测定了KM小鼠灌胃金刚藤提取液后,体内主要活性成分在肝脏中的浓度,并计算了其药动学参数,具体如下:绿原酸、落新妇苷、白藜芦醇、槲皮素和山奈酚五种化合物C_(max)分别为为0.927μg/m L,0.789μg/m L,0.285μg/m L,0.424μg/m L,0.817μg/m L,五种化合物t_(1/2)在48-320 min,达峰时间T_(max)在30-180 min。结论 由研究可知,HFCC-HPLC可以作为一种便捷和可靠的中药抗癌活性成分体外筛选方法,优化Belumosudil分子量的HFLPME-HPLC可作为一种具备富集指数高且灵敏度高的中药复杂成分检测方法。两种方法可以用于金刚藤抗癌活性成分的筛选及药动学研究。本研究的结果为金刚藤药材质量标准中有效物质细化研究提供参考,为阐明金刚藤中抗肝癌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为扩展金刚藤药理活性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NT-proBNP、Lp(a)和PDW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心力衰竭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究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脂蛋白a[Lp(a)]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国药同煤总医院收治的16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国药同煤总医院mTOR抑制剂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6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NT-proBNP、Lp(a)和PDW水平。对研究组患者进行1年随访,记录患者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并根据随访结果将研究组患者分为并发心力衰竭组(n=42)及未发心力衰竭组(n=118),收集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其NT-proBNP、Lp(a)和PDW水平进行分析,探究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预购买MC3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NT-proBNP、Lp(a)、PDW水平分别为(1721.13±221.25) pg/mL、(25.44±10.21) mg/dL、(17.98±2.54)%,均高于对照组[(220.13±56.23) pg/mL、(16.55±9.87)mg/dL、(13.55±2.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心力衰竭组患者的年龄、有糖尿病史患者比率、急性前壁性患者比率、NT-proBNP、Lp(a)和PDW水平分别为(59.29±9.98)岁、78.57%、38.10%、(2 216.26±316.59) pg/mL、(43.05±1.26) mg/dL、(20.46±1.38)%,均高于未发心力衰竭组[(55.45±GABA-Mediated currents8.14)岁、28.81%、16.95%、(1 933.29±251.36) pg/mL、(29.44±1.64) mg/dL、(16.54±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史、NT-proBNP、Lp(a)和PDW水平为患者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患者NT-proBNP、Lp(a)和PDW水平对术后并发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66、0.884、0.984。结论 NT-proBNP、Lp(a)和PDW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表达上调,对其术后并发心力衰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仑伐替尼对肝细胞癌组织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自噬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仑伐替尼对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组织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自噬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分离并培养HCC患者肿瘤组织中原代CAFs,分别使用等体积的DMSO和46 nmol/L的仑伐替尼处理72 h,分为DMSO组和仑genetic evaluationImidazole ketone erastin核磁替尼组,对两组细胞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和药物靶点组学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表达肽段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使用透射电镜观察仑伐替尼对CAF自噬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仑伐替尼对CAFs迁移能力SB203580的影响。结果 DMSO组与仑伐替尼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肽段主要富集在细胞迁移、自噬等相关功能和通路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仑伐替尼组CAFs的自噬小体明显多于DMSO组(t=5.376,P<0.05),Transwell和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仑伐替尼组CAFs迁移能力明显弱于DMSO组(t=10.31、14.33,P<0.05)。结论 仑伐替尼可诱导HCC组织中CAFs自噬,并抑制其迁移。

急性中高强度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执行控制影响及脑功能

目的:有氧运动对执行控制具有改善效果,同样有研究发现急性有氧运动能够改善执行控制。但在以往研究中,强度不同的有氧运动对被试执行控制的效果研究结论存在争议Rapamycin研究购买,而这一原因可能与急性有氧运动的干预时长、运动干预手段以及受试者的身体素质等情况密切关联。研究发现,急性中等强度和高等强度有氧运动作为有氧运动的两种不同强度类型,与对执行控制的发展存在一定关联性。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将结合fNIRS技术,探索急性中等强度和高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执行控制的影响。方法:挑选40位18-26岁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测试时间:前测、后测)×2(强度:中等强度、高等强度)×2(任务)的混合实验;以行为任务结果的反应时作为因变量,中等和高等强度有氧运动为组间变量,前后测时间差异为组内变量。在运动开始前进行行为任务前测,运动干预后在进行一次行为任务测试,在前后测过程中实验fNIRS设备探测采集受试者大脑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最后从行为学和神经学两个方面分析急性中高等强度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执行控制的影响。结CoQ biosynthesis果:(1)在正确率上,抑制控制任务表现为时间主效应显著(p=0.000),中高等强度运动干预的后测比前测有极显著差异;刷新任务表现时间主效应显著(p=0.000),后测比前测有极显著差异,中高等强度运动干预的后测比前测改善有极显著差异;转换功能表现为时间主效应显著(p=0.SBE-β-CD试剂000),中高等强度运动干预的后测比前测的改善有极显著差异。(2)在反应时上,抑制控制表现为时间主效应有极显著差异(p=0.000),中高等强度运动干预后测反应时较前测显著降低,时间×Flanker任务类型×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38),不一致任务上高强度有氧运动后测反应时下降比中等强度反应时下降有极显著差异(p=0.004);刷新任务表现时间主效应显著(p=0.000),急性中高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后降低了 N-back任务的反应时;转换功能表现为时间主效应显著(P=0.000),通过急性中高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后降低了More-odd shifting任务后测反应时。(3)在fNIRS数据结果上,抑制控制任务在左背外侧额上回脑区上存在时间×任务类型×强度交互效应显著(p=0.045),高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后,完成不一致任务时中左背外侧额上回脑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平均值要高于前测;右背外侧额上回脑区上存在时间×任务类型×强度交互效应显著(p=0.042),高等强度运动干预后,完成不一致任务时右背外侧额上回脑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平均值要高于前测;左额中回脑区时间主效应有极显著差异(p=0.009),时间×任务类型×强度交互效应有显著性差异(p=0.021),在完成不一致任务时,高等强度运动组大脑左额中回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后测比前测高;右脑额中回脑区时间主效应有显著性差异(p=0.012),时间×任务类型×强度间交互效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1),在不一致任务的后测高等强度组的右额中回脑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比中等强度运动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24)。刷新任务在右额中回脑区强度主效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9),运动后中等强度运动组右额中回脑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高于高等强度运动组。转换功能在左背外侧额上回脑区时间主效应有极显著差异(p=0.001),时间×任务类型×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3),中等强度运动组的左背外侧额上回脑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高于高等强度运动组(p=0.019);右背外侧额上回脑区时间主效应显著(p=0.017),运动干预后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后测比前测要高;右额中回脑区时间主效应有显著性差异(p=0.041),运动干预后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后测比前测要高;左三角额下回脑区时间主效应有显著性差异(p=0.038),运动干预后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后测比前测要高。结论:(1)急性中等强度和高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后改善了大学生执行控制的抑制控制能力,使受试者大脑激活水平得到提高;(2)急性高等强度有氧运动在改善大学生脑激活水平比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更高,抑制控制改善效果更显著;(3)急性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够改善大学生转换能力,促进了受试者相关脑区的激活;(4)急性中等强度和高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执行控制和促进大脑的激活水平,其中对抑制控制改善效果最为显著,对刷新功能和转换功能也具有一定改善。

丙戊酸钠联合喹硫平对双相情感障碍合并抑郁症患者疗效及BDNF、miR-381-3p、TXA2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联合喹硫平对双相情感障碍合并抑郁症medical coverage患者疗效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iR-381-3p、血栓素A2(TXA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从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4例双相情感障碍合并抑郁症患者,以单双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2例此网站。对照组予以丙戊酸钠治疗,研究组则与对照组基础上增用喹硫平治疗。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抑郁情况,BDNF、miR-381-3p、TXA2表达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对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E-616452。治疗1周后、2周后以及4周后研究组HAMD-17评分分别相较于对照组更低(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BDNF、miR-381-3p表达水平分别相较于对照组更高;而TXA2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更低(均P<0.05)。两组手抖、便秘、口干以及腹泻发生率对比均不明显(均P>0.05)。结论:丙戊酸钠与喹硫平联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改善BDNF、miR-381-3p、TXA2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