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棉衣分与纤维强度主效QTLs的精细定位及其重要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

棉纤维发育是一个多基因控制的高度程序化过程,对衣分(Lint percentage,LP)及纤维强度(Fiber strength,FS)相关基因的挖掘并解析其调控机制对于加快棉花的遗传改良至关重要。鉴于此,本研究以陆地棉优质品种中棉所127(CCRI127)作为共同父本分别与陆地棉高产品系EZ60与177系(L177)进行杂交,构建了2个各包含1141与1041个单株的F_2分离群体,自交加代获得F_(2:3)群体。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混合分组分析(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based bulked segregant aPLX3397纯度nalysis,NGS-BSA)对陆地棉LP及FS相关QTLs分别进行了鉴定,并对重要候选基因进行了挖掘。具体结果如下:(1)双亲棉纤维组织样本RNA-seq分析本研究对EZ60与CCRI127始花期后0、5、10、15、20与25天(Days-postanthesis,DPA)的胚珠/纤维组织样本进行了RNA-seq分析,共检测到2545个在双亲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DEGs),可根据表达动力学模型聚为5个不同的功能群(Clusters)。DEGs显著富集的GO terms均与细胞膜、细胞壁生物合成相关。与之相应,DEGs在碳代谢、碳分配及碳固定的KEGG pathways中显著富集。富集于各GO terms的DEGs通过KEGG pathways网络彼此关联并协同作用,共同影响着双亲棉纤维发育。(2)NGS-BSA技术的扩展及陆地棉LP相关QTL的定位本研究用于构建BSA测序池的F_2单株均用F_(2:3)自交系的目的性状进行校验,以确保2个DNA文库的目标区间符合理想基因型。此外,本研究提出对F_2半同胞作图群体分别进行BSA分析,并将多组分析所得QTL的重叠区间作为最终基因组候选区间。该策略可高分辨率定位与目的性状显著相关的稳定QTLs。本研究将该方案应用于EZ60/CCRI127与L177/CCRI127 2个F_2群体,并将LP相关QTL定位于D09:37,098,560 bp-41,509,122 bp,覆盖4.41 Mb。通过构建基于BSA定位区间的高密遗传图谱,候选区间可缩小至30,976 bp,增效基因来自高LP母本EZ60。(3)LP候选基因的鉴定及其造成CCRI127低衣分性状的变异解析精细定位区间内共4个基因,分别为Ghalg7、Gh PAP16、GhIQD14与Gh GNS1。根据LP功能基因群的特征表达谱,最终将GhIQD14确定为候选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GhIQD14~(CCRI127)存在1个编码区SNP(Coding SNP,c SNP),该SNP-39,560,387(G→T)会导致氨基酸的非同义替换。GhIQD14~(EZ60)在双亲及BSA文库中的等位基因频率与相应LP表型值显著正相关。因此,GhIQD14可能在调控陆地棉LP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基于PCAMP策略的陆地棉FS相关QTL的定位PCAMP技术是将基于同一单杂交分离群体构建的梯度池(n≥3)成对分组进行BSA分析,并将多组分析所得QTL的重叠区间作为与目的表型相关的候选位点。本研究应用PCAMP技术分析了EZ60/CCRI127 F_2子代的FS变异,并将QTL区间由基于高低池BSA分析的8.14 Mb大幅缩小至基于PCAMP分析的2.47 Mb。基于该区间构建的饱和遗传图谱可将FS相关QTL进一步缩小到88,493 bp,增效基因来自高FS父本CCRI12Medidas preventivas7。(5)FS相关候选基因在双亲间的变异及其对棉纤维发育的影响候选区间内4个基因分别为NA(GH_D09G1317)、GhCKX1、Ghgat B与Gh DNAJC7。根据RNA-seq分析中这4个基因的表达谱数据,最终将GhCKX1确定为候选基因。GhCKX1~(EZ60)的exon 1内存在2个c SNP,均会引起氨基酸的非同义替换。双亲GhCKX1等位基因按孟德尔遗传影响F_2子代的FS,且GhCKX1~(CCRI127)在L-bulk、M-bulk与H-bulk中的频率依次升高。(6)陆地棉FS候选基因GhCKX1的Alpelisib核磁功能验证GhCKX1基因在拟南芥(A.thaliana)2号染色体存在高度同源基因AT2G41510。本研究利用GhCKX1~(CCRI127)基因对野生型拟南芥进行了遗传转化。q PCR分析证实,35s驱动GhCKX1~(CCRI127)的表达提高了其m RNA在转化系中的稳态水平。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过表达系与对照主茎基部以上1cm处的木质部细胞壁平均厚度分别为1.4675μm与1.9633μm,6 cm处分别为1.2778μm与1.9126μm,11 cm处分别为0.8533μm与1.6933μm,差异显著(P<0.0001)。本研究首次报道的GhIQD14与GhCKX1基因丰富了陆地棉衣分及纤维强度的优异基因库,新开发的紧密连锁标记为陆地棉产量与品质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依据。

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局部应用对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炎症水平、疼痛介质的影响

目的 观察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局部应用对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炎症水平、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深Ⅱ度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40例患者为观察组,40例患type 2 immune diseases者为对照1组,40例患者为对照2组,对照1组患者给予削痂术联合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对照2组患者给予削痂术联合夫西Captisol说明书地酸乳膏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削痂术联合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夫西地酸乳膏治疗,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至创面愈合。治疗前、后测定3组患者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水平,分别于治疗5 d、10 d、15 d、20 d评价3组患者肉芽生长情况,记录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并分别统计3组患者第10天创面愈合率、第15天创面愈合率、第20天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平均时间,于创面愈合后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价3组患者瘢痕增生程度,记录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IFN-γ、IL-6水平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观察组患者IL-2、IL-10水平高于AZD2281使用方法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观察组PGE2、5-HT、NPY水平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肉芽生长评分在时间点、组间因素和时间交互因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创面愈合率在时间因素、组间因素、组间和时间交互因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平均时间、瘢痕增生评分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3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局部应用治疗深Ⅱ度烧伤患者,可提升患者IL-2、IL-10水平,降低患者IFN-γ、IL-6、PGE2、5-HT、NPY水平,抑制患者炎症,减少患者疼痛介质,促进患者肉芽生成,促进患者愈合,减少患者瘢痕增生,安全性高。

海参牛磺酸胶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对海参牛磺酸胶囊的免疫功能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迟发型变态反应试验、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半数溶血值试验、抗体生成细胞检测试验、碳廓清试验、腹腔巨噬鸡红细胞试验等方法,探讨海参牛磺酸胶囊增强小鼠免疫力作用。结果 高剂量组海参牛磺酸胶囊促进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的脾T淋巴细胞转化反应,高剂量组为0.248±0.034,对照组为0.198±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小鼠足跖厚度差值分别为(0.74±0.23)、(0.74±0.17)mm,与对照组[(0.48±0.16)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剂量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组半数溶血值(278.3±16.2)较对照组(247.4±12.4)的高更多,中剂量组抗体生成细胞数[(33.4±4.9)×103个]较对照组[(28.1±3.8)×103个]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Enasidenib<0.05)。结论 海参牛磺酸胶囊具有提高小鼠免疫力的功能。

具有可塑性的内皮细胞促进房颤心房结构重构的作用机制研究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全球约有1%的人口受其影响。AF常导致心脏快速而不规则的心律反应,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增加医疗负担,还显著增加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尽管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揭示了 AF发生和发展的一些机制,例如离子通道重构和纤维化等,但是AF的治疗仍然面临重大挑战。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AF心房重构的潜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寻找针对心房重构的新治疗策略对于AF的预防和治疗可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心房的结构重构对于房颤的发生与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纤维化过程。心房纤维化时细胞外基质蛋白如胶原蛋白和纤连蛋白的过度积聚导致纤维化组织形成,占据了正常心房肌细胞的空间,使心房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减退,干扰心肌细胞之间的电传导耦联,并形成电传导的解剖屏障。这种纤维化解剖屏障的形成进一步减慢了心电传导与扩布速度,形成无规则的阻滞区域,增加了折返环路和异位电信号活动,从而成为房颤的触发器和维持因素。尽管心房结构重构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心房组织的复杂性,目前对于其结构重构机制的认识仍然有限,这一限制阻碍了人们对房颤机制的深入探索。单细胞测序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机遇,使我们能够从单个细胞的分辨率揭示心房组织的复杂性。通过单细胞测序,我们对心房的细胞组成进行深入探索,并确定其中的关键细胞类型。针对关键细胞类型,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房颤心房结构重构过程中的细胞特征以及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研究发现将使我们对房颤的机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为房颤治疗提供更多的新思路。本研究主要内容包含如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成人心房单细胞图谱及房颤心房结构重构过程中的关键细胞背景: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房结构重构是促进房颤发生并维持的关键过程,然而该过程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构建正常至房颤过程中的心房单细胞图谱,寻找关键细胞亚群,对揭示房颤心房结构重构的深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构建成人心房单细胞图谱,揭示房颤心房结构重构过程中的关键细胞。方法和结果:本研究提取公共数据库中所有涉及心房样本的数据集进行单细胞整合分析,揭示了心房主要由8种细胞构成,包括心肌细胞(CMs,31.0%),成纤维细胞(DorsomorphinFBs,26.1%),周细胞(PCs,13.0%),内皮细胞(ECs,1 1.3%),髓系免疫细胞(6.2%),平滑肌细胞(4.0%),淋系免疫细胞(3.2%),以及脂肪细胞(2.3%)。ECs在正常及潜在重构心房中起主要调控作用,其中与FBs的相互作用最为显著。为进一步分析ECs在房颤心房中的作用,我们收取3例行外科房颤消融患者的左心耳以及3例窦性心律供心的对应部位进行单细胞测序。拟时序分析结果表明,房颤心房FBs显著激活,发生典型的结构重构即纤维化,该过程受ECs的主要调控,TGFB1为ECs作用于FBs的最重要细胞因子。通过构建FBs示踪鼠Col1a2-Cre;R26RGFP进一步验证了该相互作用的空间可及性。另外,在房颤心房结构重构过程中,ECs显著上调间质标志物,出现间质激活的可塑性。结论:成人心房由众多细胞组成,其中ECs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是促进房颤心房结构重构的关键细胞亚群。单细胞测序提示ECs通过TGFB通路激活FBs参与房颤心房结构重构,该过程中ECs表现为显著的间质激活可塑性。第二部分谱系示踪验证房颤心房结构重构过程中内皮细胞具有间质激活的可塑性背景:房颤单细胞图谱揭示了内皮细胞(ECs)具有间质激活的可塑性,是ECs参与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机制。然而,关于内皮间质转化是否存在及其对纤维化的贡献意义始终存在争议。为明确房颤发生过程中ECs的间质激活特性以及其对心房结构重构的贡献,需联合房颤动物模型,谱系示踪技术和单细胞测序,揭示ECs在房颤心房结构重构过程中的最终转归。目的:寻找最适房颤结构重构小鼠模型,在体示踪ECs,明确房颤心房结构重构过程中ECs的可塑性及其对纤维化的贡献程度。方法和结果:本研究构建了四种小鼠模型包括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房纤维化模型(AngⅡ)、主动脉缩窄模型(TAC)、心肌梗死模型(MI)和导丝损伤瓣膜模型(Wire injury)。相应模型分别于术后4周,8周,8周和12周进行心房大小检测,纤维化评估和电生理表型检测。心房大小由超声评估左房前后径,纤维化通过马松染色及免疫荧光判断FBs激活特征,电生理表型通过心内导管检测房颤诱发率及心房有效不应期。结果显示,除外Wire injury模型,AngⅡ,MI和TAC模型心房显著增大,分别为假手术组的1.3,1.2和1.4倍。纤维化显著增加,分别为假手术组的2.1,1.9和7.1倍。四种模型中仅AngⅡ和TAC模型房颤诱发率显著提高,分别为假手术组的2.03和2.09倍。所有模型中仅TAC术后心内膜下出现FBs激活,且TAC模型的纤维化分布与人心房组织最为接近。选用TAC作为后续ECs示踪鼠(Cdh5-Cre;R26RRFP)的房颤建模术式,分选心房干预前后RPF细胞进行单细胞测序。拟时序分析及基因评分揭示了心房重构过程中ECs存在不同的分化轨迹,所有轨迹均呈现出间质激活特征。然而,免疫荧光显示蛋白层面ECs转化为间质细胞数量较少,存在转录与蛋白层面ECs间质化现象的差异。结论:TAC模型具有显著的心房纤维化及较高的房颤诱发率,是研究房颤心房重构尤其是结构重构的最适小鼠模型。在TAC基础上,谱系示踪结合单细胞测序明确了房颤心房结构重构过程中ECs间质激活的可塑性。然而这种可塑性存在转录与蛋白层面的差异,有待后续进一步探索研究。第三部分具有可塑性的内皮细胞通过TGFB1通路调控成纤维细胞功能参与房颤心房结构重构背景:谱系示踪联合单细胞测序明确了房颤心房结构重构过程中ECs间质激活的可塑性。然而这种特征出现了转录与蛋白层面的不一致性。转录层面间质激活是ECs分化轨迹中最显著的特征,而蛋白层面,完全转化为间质细胞的ECs却极为稀少,提示ECs参与心房结构重构的过程并非通过转化为间质细胞来实现。ECs间质激活的意义有待进一步探索。目的:明确ECs间质激活的意义以及ECs参与房颤心房结构重构的主要方式。方法和结果:本研究首先通过免疫荧光及高通量细胞表型检测明确ECs间质激活后较少转化为间质细胞。ECs示踪鼠Cdh5-Cre;R26RRFP行主动脉缩窄术(TAC)后共定位 RFP 与 α-SMA、COL1A1,PDGFRα,DDR2,FAP 和 LTBP2。除外α-SMA,其余间质标志物均无ECs共定位现象。α-SMA与ECs共定位比例亦为稀少,占比仅0.1%。其余模型,包括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房纤维化模型(AngⅡ)、心肌梗死模型(MI)和导丝损伤瓣膜模型(Wire injury)中均未见RFP与α-SMA、COL1A1,PDGFRα,DDR2,FAP和LTBP2共定位现象。体外采用高通量细胞表型检测实时采集ECs的细胞形态、转化及迁移过程。结果显示ECs间质激活过程中细胞面积、长度和宽度显著增大,圆度和宽长比显著降低。ECs转化为间质细胞的比例约为0.3%。ECs迁移速率显著下降。除外ECs形态变化,其余参数均不符合传统内皮间质转化现象。本研究进一步分选人心房原代ECs及FBs进行细胞互作实验。结果显示间质化ECs通过异常释放TGFB1促进了 FBs的激活,增殖,胶原沉积与释放。TGFB1特异性受体抑制剂SB431542可以抑制该过程。腺相关病毒RGDLRVS-AAV9-Cdh5-TgBMS-354825fb1在体ECs过表达Tgfb1后小鼠心房显著扩大,纤维化程度显著增加,房颤持续时间延长。结论:房颤心房结构重构过程中,Enon-primary infectionCs间质激活的意义不在于本身转化为间质细胞构成纤维化的一部分,而在于促进FBs的激活、增殖、胶原沉积与释放等纤维化表型。该过程主要通过TGFB1通路实现。

哌罗匹隆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效果及其对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哌罗匹隆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效果及其对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江西省精神病院的nonviral hepatitis64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碳酸锂组(n=29)和联合用药组(n=35)。碳酸锂组给予碳酸锂,联合用药组在碳酸锂组的基础上加用哌罗匹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临床总体印象量表-双相情感障碍量表(CGI-s-BP)及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联合用药组的有效率高于碳酸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D-17MAPK抑制剂及CGI-BP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用药组HAMD-17及CGI-BP评分均低于碳酸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丙二醛(MDselleck DinaciclibA)水平低于治疗前,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用药组患者MDA水平低于碳酸锂组,SOD和GSH-Px水平均高于碳酸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哌罗匹隆联合碳酸锂可以有效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

经典心境稳定剂联合治疗双相躁狂发作疗效分析及其个体化用药技术研究

目的:研究经典心境稳定剂锂盐、丙戊酸盐联合二代抗精神病药喹硫平、奥氮平治疗双相躁狂发作的疗效差异,为双相躁狂发作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建立心境稳定点击此处剂精准药物治疗路径及探索高效、准确、简便的双相情感障碍一线治疗药物(锂盐、丙戊酸盐)的血药浓度检测方法,并利用SPSS Modeler18.0初步建立碳酸锂合理用药预测模型。方法:1、碳酸锂、丙戊酸钠联合喹硫平、奥氮平治疗双相躁狂发作疗效分析回顾性收集某三甲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22年7月期间收治的双相躁狂发作患者的病例信息,按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在治疗前、住院两周后、出院时采用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估患者躁狂症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BRMS减分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影响两周后躁狂症状缓解率的因素。2、心境稳定剂精准药物治疗路径及碳酸锂合理用药预测模型的建立建立由医师、药师、护师组成的精准药物治疗决策小组,对以往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疗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及书籍建立心境稳定剂精准药物治疗路径;查阅文献,探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TBA-120FR)检测锂盐、丙戊酸盐血药浓度的方法学,并从准确度、精密度、线性、抗干扰性能等方面进行验证;收集基于已建立的心境稳定剂精准药物治疗路径进行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碳酸锂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及其身高、体重、性别、肝肾功能、合并用药等17个相关指标,利用SPSS Modeler18.0构建碳酸锂合理用药预测模型。结果:1、碳酸锂、丙戊酸钠联合喹硫平、奥氮平治疗双相躁狂发作疗效分析共收集了120例双相躁狂发作患者的病例信息,按治疗方案分为四组,碳酸锂联合喹硫平组(21例)、碳酸锂联合奥氮平组(21例)、丙戊酸钠联合喹硫平组(50例)、丙戊酸钠联合奥氮平组(28例)。四种联合方案入院时BRMS更多评分与两周后BRMS评分、出院时BRM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碳酸锂联合喹硫平组两周后缓解率优于碳酸锂联合奥氮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族史、不良反应、治疗方案、发病年龄与患者治疗两周后躁狂症状缓解率相关。2、心境稳定剂精准药物治疗路径及碳酸锂合理用药预测模型的建立建立了心境稳定剂精准药物治疗路径;磷酸酶法检测血锂浓度和免疫比浊法检测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准确度、精密度、抗干扰性能等方法验证结果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规定;初步建立了碳酸锂合理用药预测模型,RIPA radio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其中,血药浓度预测模型准确度为77.3%,日剂量预测模型准确度为78.2%。结论:1、四种联合方案均能有效改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躁狂症状;四种联合方案中,碳酸锂联合喹硫平治疗双相躁狂的疗效与丙戊酸钠联合喹硫平相当,但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后者,而丙戊酸钠联合喹硫平治疗双相躁狂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故在治疗双相躁狂患者时药物治疗方案推荐依次选用丙戊酸钠联合喹硫平,碳酸锂联合喹硫平,丙戊酸钠联合奥氮平,碳酸锂联合奥氮平;患者治疗两周后的躁狂症状缓解率与家族史、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治疗方案、发病年龄相关。2、建立的心境稳定剂精准药物治疗路径可以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提供精准化、同质化的治疗。3、应用神经网络建立碳酸锂合理用药预测模型是可行的,可将其用于碳酸锂个体化给药研究。

模拟肿瘤微环境的多细胞共培养肿瘤球模型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肿瘤微环境是癌细胞生存的环境,包含多种类型细胞如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等,以及这些细胞分泌的各种成分,与癌细胞动态相互作用,由此影响肿瘤的生长、Talazoparib化学结构转移及最终预后。中药复方具有扶正祛邪和多成分协同作用特点,可通过改善肿瘤微环境而发挥抗癌作用。目前广泛应用的体外单层细胞培养模型难以模拟体内复杂的肿瘤微环境状态,尤其不能反映免疫细胞与癌细胞的相互作用,一定程度阻碍了组分中药的发展。近年发展起来的多细胞共培养肿瘤球(MCCTS)技术,由于能更好地模拟体内肿瘤微环境,适合组分中药配伍研究。MCCTS目前主要以肿瘤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和/或血管内皮细胞PD-0332991共培养,用于化学药物敏感性、联合应用及纳米渗透作用等的研究,缺乏包含免疫细胞在内的4种以上类型细胞共培养模型,亦鲜见用于中药研究的文献报道。今后应加强包含免疫细胞在内的MCCTS模型构systems medicine建及在组分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以体现中药方剂配伍优势,阐释中医药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发展。

血管性痴呆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由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临床(或亚临床)脑血管损伤,继而致使大脑的认知、记忆等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VaD发病率呈明显逐年上升的趋势,其病症严重地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此,VaD的治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疗日益成为神VX-765抑制剂经科学和老年医学的重要课题,开展了更多更广泛的研究。目前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exidartinib-plx3397.html,VaD的西医治疗中以药物干预为主,包括病因治疗、症状治疗等,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危险致病因素的控制;中医治疗中则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借助其本身具有的治疗手段丰富、副作用小等特点,既侧重于局部的病情变化,又着眼于整体,从而达到辨证合一的目的。文章对此病的治疗进行综述,希望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参考借鉴。

产生广谱活性物质的放线菌Streptomyces bacillaris的分离鉴定

从台州市填海工业园淤泥中分离功能型放线菌,评价其不同发酵液的抗菌活性,以发掘和扩充其潜在的经济价值。采用连续稀释法将淤泥样品在HV培养基和高氏培养基上分离和纯化培养放线菌,通过菌块对峙法测定初筛放线菌对大肠杆菌(E.coliDisinfection byproduct)、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藤黄微球菌(M.luteus)3种细菌指示菌的抑菌直径。利用琼脂孔扩散法测定不同配方发酵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抑菌区直径GW-572016体内大小以评价菌株的抑菌活性。采用菌落显微形态观察、生理生CB-839化特征实验和16SrDNA序列比对法对抑菌活性强的菌株进行鉴定,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淤泥样品初筛共分离纯化获得9株活性放线菌,其中1株放线菌(4-4)的不同配方发酵液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表现出不同的抑菌活性,经形态、生理生化和16SrDNA序列比对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bacillaris。说明从填海工业区淤泥分离出的能够稳定产生广谱生物活性产物的野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bacillaris,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为后续对该链霉菌进行代谢产物的分离和新药研发等领域提供了参考数据。

瘢痕疙瘩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及HIF-1α参与低氧调控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瘢痕疙瘩是皮肤的病理纤维增生性疾病,其分子病理机制复杂且不清楚,需要新的生物标志物和相关机制来改善目前的治疗方法。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创面的愈合及瘢痕生长情况,低氧状态对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其中机制值得深入探究。研究目的确定瘢痕疙瘩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基本病理机制,明确低氧在启动瘢痕疙瘩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索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对低氧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首先通过高分辨率无标签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六对瘢痕疙瘩组织和相应的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全面的生物信息学方法进一步分析不同的蛋白质表达数据,以确定新的生物标志物和瘢痕疙瘩形成的机制途径。并用免疫蛋白印记(Western blot,WB)、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real-time PCR,qPCR)方法验证候选的生物标志物。通过酶消化法提取人正常皮肤细胞的成纤维细胞,使用1%O2体外模拟低氧环境进行培养,利用活细胞增殖曲LY2157299临床试验线分析、流式分析、划痕实验观察其低氧环境应激反应中的增殖、凋亡、迁移功能的变化。通过WB检测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差异,而后通过WB、qPCR、免疫荧光染色检探究低氧培养下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HIF-1α及转录因子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Spliced X-box binding protein 1,XBP1)表达水平,并利用抑制剂及活细胞增殖曲线分析、流式分析、划痕实验重点研究HIF-1α及XBP1对低氧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瘢痕疙瘩和邻近正常皮肤组织样本,共鉴定和定量了 1359种蛋白。其中,206种蛋白质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之间的表达有明显差异,包括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网钙结合蛋白 3(Reticulocalbin3,RCN3)、网钙结合蛋白 1(Reticulocalbin 1,RCN1)、钙腔蛋白(Calumenin,CALU)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样蛋白(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s-like,PDGFRL),它们可能在瘢痕疙瘩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路径分析表明,XBP1介导的未www.selleck.cn/products/valemetostat-ds-3201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通路在瘢痕疙瘩形成中起作用。另外还构建了一个以PDGFRL为中心的基因共表达网络,以说明其在皮肤愈合中的功能。此外,提取原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呈长梭形,具有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学特性,且表达特Western Blotting异性波形蛋白Vimentin,不表达KRT10。1%O2低氧处理24小时促进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凋亡,抑制了细胞增殖,说明低氧环境应激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发生影响。瘢痕疙瘩组织中高表达HIF-1α。1%O2低氧处理24小时促进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HIF-1α及XBP1的表达。HIF-1α抑制剂LW6干预后减少了低氧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HIF-1α的蛋白水平,抑制低氧下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和迁移,对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XBP1抑制剂4μ8c干预后同样降低了低氧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HIF-1α的表达水平,未对细胞增殖有影响,却可抑制低氧下细胞的凋亡和迁移。研究结论本研究研究提出了瘢痕疙瘩五个新的生物标志物,并构建了一个以PDGFRL为中心的基因共表达网络,以说明其在皮肤中的功能。并强调了 XBP1介导的UPR途径在瘢痕疙瘩病理学中的作用。它提供了新的生物学见解,有助于开发新的瘢痕疙瘩治疗策略。提取原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设置低氧培养条件模拟瘢痕疙瘩缺氧内环境,发现低氧促进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凋亡,抑制了细胞增殖。HIF-1α及XBP1在瘢痕疙瘩组织以及低氧处理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均高表达。分别加入HIF-1α抑制剂LW6和XBP1抑制剂4μ8c干预后,发现均可减少低氧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HIF-1α的表达水平,抑制低氧下细胞的凋亡和迁移,对细胞增殖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