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A与MR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分析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ICA)的诊断效能。方法:SARS-CoV抑制剂选取普安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疑似ICA患者69例,均行头颅CTA、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CTA及MRA检查ICA检出情况及诊断效能,采用Kappa检验验证不同检查方法诊断ICA与DSA的一致性,分析不同方式检查ICA不同部位的准确率。结果:DSA检查结果显示阳性50例,阴性19例;CTACL 318952半抑制浓度检查阳性49例,阴性20例;MRA检查阳性retinal pathology44例,阴性25例;经Kappa检验示,CTA与DSA一致性极好(Kappa值=0.893),MRA与DSA一致性尚可(Kappa值=0.669);CTA诊断ICA的灵敏度96.00%、准确率95.65%明显高于MRA诊断的84.00%、8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者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 0.05);69例疑似患者经DSA确诊50例ICA,检出部位分别为大脑前动脉9例、大脑中动脉5例、大脑后动脉10例、前交通动脉7例、颈内动脉11例、后交通动脉8例;其中CTA准确检出48例,检出部位分别为大脑前动脉9例、大脑中动脉5例、大脑后动脉10例、前交通动脉7例、颈内动脉10例、后交通动脉7例;MRA检出42例,检出部位分别为大脑前动脉8例、大脑中动脉4例、大脑后动脉9例、前交通动脉6例、颈内动脉9例、后交通动脉6例。CTA检出部位准确率96.00%明显高于MRA的84.00%(P <0.05)。结论:头颅CTA在ICA诊断中价值更高,与DSA高度一致,有助于明确疾病诊断,避免延误患者救治。

单细胞转录组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NDs)是一类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以特定神经元群的形态异常和功能进展性丧失为主要特征,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和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目前还没有发现有效预防或治愈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策略。近年来,单AZD1152-HQPA体内实验剂量细胞转录组技术(single-cell RNA-sequencing, scRNA-seq)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并发现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与脑中免疫细胞状态密切相关,主要涉及线粒体功能、葡萄糖代谢途径、炎症和突触传递等生物学过程,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GDC-0973临床试验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疗法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方案。本文对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上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将来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primary endodontic infection和治疗提供参考。

基于多序列MRI影像组学评分及临床参数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的nomogram模型研究

目的:基于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模态肝脏影像组学分析建立机器学习模型,探讨此模型术前预测HCC微血管浸润(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9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HCC的130例患者的术前肝脏MRI及临床资料。基于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MVI阳性组及MVI阴性组。记录患者的各项术前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_2WI、DWI和ADC以及Gd-EOB-DTPA对比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和肝胆期T_1WI共7个序列。由放射科医师评估肿瘤的常规影像特征。自7个序列的图像上分别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进行降维,然后采BMS-354825使用方法用线性支持向量机(SVM)方法构建预测MVI的预测模型。再将所有序列图像提取的特征整合,经降维分析后最终筛选出6个最佳组学特征并采用线性SVM方法构建多序列联合组学模型,然后基于此多序列联合组学模型计算每例患者的放射组学评分(Radscore)作为后续建模特征。最后共采用了5种机器学习算法对上述三类资料(即临床资料、常规影像特征、组学特征)中筛选出的特征进行综合模型的构建,包括线性的支持向量机(linear SVM)、带rbf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rbf-SVM)、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和XGBoost(XGB)。采用ROC曲线及概率校准曲线验证并评估单一或联合模型预测MVI的效能,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选择最优模型。结果:临床指标及常规影像学特征中甲胎蛋白浓度、动脉期瘤周增强、肿瘤最大直径、肿瘤边缘、肿瘤生长模式、瘤内出血以及静脉侵犯征象(RVI)是MVI的Organic bioelectronics独立预测因子。在7种单序列及多序列联合组学模型中,以多序列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为最佳(在训练集中的AUC=0.913,95%CI:0.822~1.000)。建立的5个机器学习综合模型中rbf-SVM模型的预测效点击此处能最好。相较于Radscore(测试集:AUC=0.879,95%CI=0.755~1.000)、临床病理(测试集:AUC=0.629,95%CI=0.453~0.805)和常规影像特征预测模型(测试集:AUC=0.567,95%CI=0.384~0.751),Radscore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及常规影像特征构建的综合模型列线图(测试集:AUC=0.968,95%CI=0.920~1.000)表现出最优的预测效能。结论:联合临床指标、常规MRI征象及组学特征构建的多参数机器学习模型在术前预测HCC微血管浸润方面具有较高的效能,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疾病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仑伐替尼通过下调CEMIP以抑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协同肝细胞癌转移的研究

目的:肝细胞癌(HepatAG-221说明书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理类型,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高复发率和转移率致使患者的长期存活率仍不理想。仑伐替尼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HCC的一线治疗。近年来,对于肿瘤发展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探索重心逐渐从肿瘤本身转向其所处的肿瘤微环境(TME)。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是TME中最重要的基质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HCC转移,并且也是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仑伐替尼对肝癌细胞的直接作用机制研究较为成熟,但目前尚无研究报道仑伐替尼是否能对CAFs的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我们的研究旨在弥补这一空缺,为靶向肿瘤微环境的治疗方式提供新思路。方法:在组织层面,我们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104例HCC患者石蜡包埋组织的CAFs中CEMIP的表达以进行临床病理特征相Biological a priori关性分析,并收集经仑伐替尼治疗和未经仑伐替尼治疗的HCC患者的组织各6例,观察对比H&E染色图像并进行多色免疫荧光染色。在细胞层面,我们培养了原代癌旁组织成纤维细胞(PTFs)和CAFs,采用扫描电镜、免疫荧光和细胞划痕、transwell等方法进一步研究它们在HCC转移中的作用以及仑伐替尼对它们的影响。在分子层面,我们结合转录组学测序和药物靶点蛋白组学的数据,探讨仑伐替尼对CAFs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在动物层面,我们通过构建裸鼠肝癌原位种植模型,验证CAFs对HCC肝内转移的作用。结果:1、癌巢中的成纤维细胞比例高于癌旁正常肝组织,CAFs比例高的HCC患者预后差,且经仑伐替尼治疗过的HCC患者CAFsselleck NMR比例显著低于未经治疗的患者。CAFs中CEMIP高表达的HCC患者预后更差。CEMIP高、低表达组之间的肿瘤数量、酒精中毒和死亡有显著性差异。使用lenvatinib治疗的患者的CAFs更少,CEMIP表达更低。2、CAFs比PTFs具有更强的胶原收缩能力和迁移能力,且能被lenvatinib所抑制。与CAFs共培养的Huh7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而lenvatinib处理过的CAFs对Huh7趋化能力减弱。Lenvatinib预处理的CAFs与Huh7间的物理连接显著减少。3、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在CAFs中表达量高于PTFs,并能被Lenvatinib下调的分子——CEMIP(细胞迁移诱导蛋白),并验证仑伐替尼通过下调CEMIP抑制CAFs的迁移能力、胶原收缩能力以及协同肝癌细胞转移的能力。lenvatinib在CAFs中具有广泛的靶点,这些靶蛋白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细胞增殖、生长、癌症通路等调控中富集。4、在裸鼠原位种植模型中,混合CAFs组肿瘤结节多于纯Huh7组和混合PTFs组,混合1/3 CAFs组肝脏结节多于混合1/6 CAFs组。结论:我们发现仑伐替尼通过下调CEMIP,抑制CAFs协同HCC转移的作用。CAFs比例高的HCC患者预后差,经仑伐替尼治疗过的HCC患者CAFs比例显著低于未经治疗的患者。CAFs的迁移能力和胶原收缩能力均强于PTFs,而仑伐替尼抑制了这些恶性表型。仑伐替尼可减少CAFs与肝癌细胞间的物理连接,从而抑制CAFs协同HCC转移的作用。我们更深入探索了靶向肿瘤微环境的肝癌治疗。

三株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及检定

疫苗既是国家战略需求,也是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保障。细胞基质决定着病毒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是疫苗研发和生产的关键。人二倍体细胞是病毒类疫苗生产最理想的细胞基质。目前,国内批准使用的人二倍体细胞株资Fetal medicine源已逐渐减少、细胞代次相对较高且可用于疫苗生产的细胞代次受限,导致其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实际需求。因此,建立符合生产要求的人二倍体细胞株,以及开展人胚肺细胞寿命延长等创新研究对病毒类疫苗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科研伦理审查后收集人工流产的健康人胚胎肺组织,分离培养了3株原代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系,并建库保存。研究确定了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条件,并完成了细胞库的生长特性研究、遗传特性研究、内外源污染因子检查、成瘤性检查和支持病毒增殖研究等总体质量评价。同时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将SV40-LT基因导入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建立稳定过表达SV40-LT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系(MU-SVLs),以期延长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寿命建立永生化细胞系,并完成了MU-SVLs细胞系的SV40-LT基因表达稳定性、生长特性、遗传特性、成瘤性和支持病毒增殖等研究。1.用胰酶消化法从胎龄为15W、11W+5和11W+1的流产胚胎肺组织中分离并建立了3株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系(MU-Ls),依次命名为MU-L1、MU-L2、MU-L3细胞。研究结果表明三株细胞为成纤维样表达,分别可传P67、P77和P75代,且冻存复苏后细胞活率较高,生长特性良好。研究确定的培养条件为:添加10%(v/v)新生牛血清的MEM培养基,1:4的分种率。2.研究三株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不同生命代次的生长特性,发现随着细胞代次的增加,增殖能力减弱,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率增强,均符合人二倍体细胞的生长特性。经检定,三株细胞具有人二倍体核型,无细菌、真菌、支原体和内外源病毒因子污染,无成瘤性,对EMCV具有敏感性,且病毒滴度均高于标准对照株MRC-5。3.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将SV40-LT基因分别导入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U-L1(P24)、MU-L2(P9)和MU-L3(P9)中,建立了3株过表达SV40-LT基因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系,依次命名为MU-SVL购买Cobimetinib1、MU-SVL2、MU-SVL3。在原有代次基础上,目前已分别传代培养至P90、P91、P89。MU-SVLs细胞染色体为二倍体核型INCB28060 MW(2n=46),且随细胞代次的增加,多倍体(2n>53)发生率增大。裸鼠荷瘤实验结果表明MU-SVLs细胞均无成瘤性。本研究成功分离培养了3株生物学特性良好、核型正常和无成瘤性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系,且对脑心肌炎病毒敏感,具有进一步研究和生产的价值。通过慢病毒感染技术构建了三株稳定过表达SV40-LT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系,其生命代次明显延长,永生化是有可能实现的。

新疆维吾尔族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miRNA表达分析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心血管疾病诊治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目前维吾尔族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循环中miRNA表达谱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新疆维吾尔族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差异表达miRNA谱并初步探究其潜在功能,为心力衰竭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本研究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在喀什地区第三师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维吾尔族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心力衰竭组,同期无心力衰竭维吾尔族患者作为心力衰竭对照组。使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3例心力衰竭病人和3例对照组病人血浆样本进行miRNA测序。使用miRBase和HGNC数据库注释差异表达miRNA的染色体位置,使用OMIM数据库获取差异表达miRNA与心力衰竭的关系。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2)为了验证测序结果,按照组间表达倍数>2,P值<0.05,百万分之一(countSelective medias per million,CPM)值>5的标准,挑选前三个上调的miRNA(hsa-miR-378d、hsa-miR-210-3p和hsa-miR-486-5p)和第一个下调的miRNA(hsa-miR-409-5p),并通过qRT-PCR检测它们在验证队列病人(15例对照组病人和30例心力衰竭组病人)血浆中的表达。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miRNA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使用qRT-PCR技术检测三个成功验证miRNA(miR-378d、miR-210-3p和miR-486-5p)在主动脉缩窄术(tCP-456773 molecular weighthoracic aortic constriction,TAC)小鼠心脏组织的表达水平。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三个成功验证miRNA的miRNA-mRNA互作网络。(4)通过转染,上调或抑制AC16人心肌细胞中hsa-miR-210-3p的表达。转染24小时后应用苯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E)诱导心肌肥厚细胞模型。应用qRT-PCR检测心肌肥厚标志物ANP和BNP的表达,使用鬼笔环肽免疫荧光检测心肌细胞面积。结果:(1)以组间表达倍数>2,P值<0.05的筛选标准,在维吾尔族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共筛选63个差异表达miRNA(30个上调,33个下调)。大部分差异表达的miRNA来源于14号染色体。OMIM数据库注释14个差异表达的miRNA与心力衰竭相关。(2)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主要通过分子(蛋白、离子)结合和转移酶活性调节及解剖结构改变等过程来发挥作用。KEGG富集分析显示靶基因可能通过钙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细胞黏附、c AMP信号通路、TGF-β通路、胰岛素抵抗、肌醇磷酸盐代谢和自噬等途径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3)在验证队列病人血浆中,hsa-miR-378d、hsa-miR-210-3p和hsa-miR-486-5p被成功验证,且与测序结果趋势一致。ROC曲线示hsamiR-378d、hsa-miR-210-3p和hsa-miR-486-5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11(95%可信区间:0.5292-0.8530)、0.9533(95%可信区间:0.8983-1.000)和0.7222(95%可信区间:0.5692-0.8753)。hsamiRwww.selleck.cn/products/Vorinostat-saha-210-3p显示最高的诊断价值。(4)与sham组小鼠心脏组织相比,只有miR-210-3p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TAC小鼠心脏组织中高表达。(5)miR-378d、miR-210-3p和miR-486-5p的miRNA-mRNA互作网络显示:miR-378d与miR-486-5p共享10个靶基因,与miR-210-3p没有相同的靶基因。miR-486-5p及miR-210-3p共同靶向ZNF37A和USH2A。(6)qRT-PCR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PE组AC16心肌细胞中ANP、BNP表达升高;hsa-miR-210-3p组与hsa-miR-210-3p inhibitor组或mimics random组相比,ANP和BNP的表达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7)鬼笔环肽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PE组AC16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增大;hsa-miR-210-3p组与hsa-miR-210-3p inhibitor组或mimics random组相比,AC16心肌细胞横截面积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在维吾尔族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筛选63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可能是心力衰竭潜在生物标志物。(2)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可能通过分子(蛋白、离子)结合、转移酶活性调节、解剖结构改变、钙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细胞黏附、c AMP信号通路、TGF-β通路、胰岛素抵抗、肌醇磷酸盐代谢和自噬等途径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3)hsamiR-210-3p不能改变PE诱导AC16心肌细胞肥大过程。

低氧微环境调控肝内胆管癌恶性表型的关键细胞亚群和信号通路研究

研究背景和目的肝内胆管癌是起源于二级胆管及以上的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攀升,尤其高发于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肝内胆管癌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且具有极强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特性。手术治疗是目前治愈胆管癌唯一可能的方法,但根治性手术后5年生存率仅有1 5%~40%。随着精准医学的理念逐渐深入,亟需从分子水平和肿瘤微环境方面认识和防治肝内胆管癌。在2019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根据组织学特征和细胞起源将肝内胆管癌分为大胆管型和小胆管型,取代了传统按照大体病理、分化程度或黏蛋白表型分型的方式。临床研究发现,大胆管型肝内胆管癌的患者淋巴转移比例更高、预后更差,但目前对这两种胆管癌分型在分子水平上的了解很少,尚无指南或研究指导两者的区别治疗。既往研究肝内胆管癌的难点在于临床样本少(发病率相对较低且部分患者诊断时已丧失手术机会)、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暂无鼠源肝内胆管癌细胞系)以及对该肿瘤的认识停留在大体水平、对内部细胞异质性知之甚少。针对上述难点,我们依托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临床样本库资源和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的实验平台,采用小鼠高压水动力尾静脉SB203580注射构建小鼠原位肝内胆管癌模型,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深入探究肝内胆管癌内部异质性和亚型特征,探索分子机制,并在体内外进行实验验证。综上,本研究拟从肝内胆管癌的两种分子分型(大胆管型和小胆管型)入手,探讨该肿瘤内部微环境特征、不同分型间差异和淋巴转移相关机制,解析肿瘤微环境对于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为了解肝内胆管癌肿瘤特征、指导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方法1、收集肝内胆管癌患者的肿瘤和癌旁组织以及术中切除的淋巴结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部分临床组织经冰冻切片后进行空间转录组测序。2、运用InferCNV算法鉴定上皮细胞良恶性,并用monocle伪时序算法,研究上皮细胞的分化轨迹。3、用已知肝内胆管癌亚型的标志物确认分组,用GSVA算法研究两者分子和通路特征差异,用SCENIC算法研究CD47表达高低不同肿瘤细胞的转录调控因子表达情况。4、利用缺氧小室进行缺氧培养,使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研究肝内胆管癌组织样本的CD47表达情况,以及转录因子HIF-1α对肿瘤细胞CD47的调控作用。5、通过比较特定细胞亚群在肿瘤和癌旁的分布比例,研究与肿瘤细胞丰度呈正相关的细胞亚群,利用CellChat算法研究细胞之间的受体-配体关系。6、用galectin-1重组蛋白处理肿瘤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CCK8增殖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以及qPCR,研究LGALS1对肿瘤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和机制。7、使用siRNA干扰成纤维细胞HFF-1中LGALS1的表达,通过共培养体系研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影响,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8、使用流式细胞术、多色免疫荧光研究特定细胞群在肝内胆管癌临床样本和小鼠胆管癌造模样本中的存在和分布特征。9、使用GEO数据集研究特定细胞群表达水平高低与肝内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使用TISCH2和TCGA数据库研究LGALS1和SIRPA的泛肿瘤表达水平的异同。10、采用红血球吞噬实验和大肠杆菌吞噬实验来研究缺氧条件下巨噬细胞对细胞和病原体的吞噬功能改变。11、使用CCR5抑制剂Maraviroc研究CCL5/CCR5轴对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12、用裸鼠皮下荷瘤实验研究LGALS1、CD47和SIRPα对肿瘤增殖的影响,用组化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以及各种细胞组分的数量变化。13、使用基于XGOF的知识引导算法推理ICC微环境关键细胞亚群和信号通路,围绕缺氧通路和巨噬细胞开展相关分析验证。14、通过空间转录组技术研究SIRPα+巨噬细胞和淋巴内皮细胞的共定位关系。15、通过淋巴细胞成管实验研究巨噬细胞和肝内胆管癌细胞的促淋巴管新生作用。研究结果1、不同患者来源的样本中各细胞群分布呈现高度异质性,T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减少,单核/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肿瘤组织浸润增多。2、鉴定出拷贝数变异较高的恶性细胞,以高表达ALB的正常上皮细胞为起点,分成两条分化轨迹寻找更多。3、大胆管型胆管癌高表达基因CD47、MMP7、MUC1、TFF1和CDH1,CD47high肿瘤细胞受到转录因子HIF-1 α调控。通路水平上小胆管型胆管癌上调WNT-CATENIN通路,而大胆管型则上调KRAS通路,此外还上调糖酵解和缺氧通路,大胆管型的表型与胰腺导管癌接近,而小胆管型与原发性肝癌更为接近。4、大胆管型肝内胆管癌内部呈现更加缺氧的状态,并通过HIF-1α调控肿瘤细胞上调CD47的表达。5、LGALS1+成纤维细胞在肝内胆管癌肿瘤组织中分布比例较高,该群细胞LGALS1的转录水平与肿瘤细胞丰度呈显著正相关。6、LGALS1可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增加S期细胞并减少降低G2/M期细胞比例,并通过上调CCR2、ADAM15和β-整合素促进肿瘤侵袭和迁移。7、高表达LGALS1的成纤维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MMP11、MCP-1和IL-6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8、SIRPα+巨噬细胞在ICC肿瘤组织内部和ICC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9、LGALS1+成纤维细胞和SIRPα+巨噬细胞浸润严重的患者预后较差,并与肿瘤分期有显著相关性。10、缺氧环境抑制巨噬细胞对病原体和细胞的非特异性吞噬功能。11、肿瘤细胞通过CCL5/CCR5介导SIRPα+巨噬细胞的募集,从而促进肿瘤进展。12、小鼠皮下荷瘤模型中抑制LGALS1、CD47和SIRPα表达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13、肝内胆管癌XGOF的通路与细胞亚群预测发现,缺氧通路、效应T细胞、激活型巨噬细胞与肝内胆管癌显著关联,XGOF中“免疫反应”相关本体分析发现,巨噬细胞迁移这一生物学过程在胆管癌中显著富集。14、空间转录组揭示SIRPα+巨噬细胞和淋巴内皮细胞的共定位关系。15、SIRPα+巨噬细胞可以促进淋巴内皮细胞成管。结论肝内胆管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为Gynecological oncology了研究肝内胆管癌的肿瘤内异质性,我们分析了初治患者原发肿瘤、邻近正常组织和淋巴结的单细胞转录组和空间转录组测序数据,发现大胆管型肝内胆管癌组织内部更加缺氧,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CD47,通过CCR5/CCL5招募SIRPα+巨噬细胞介导免疫抑制作用。本研究还通过空间转录组技术揭示SIRPα+巨噬细胞和淋巴内皮细胞的共定位关系,缺氧培养后的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培养上清可以显著促进淋巴管生成,推测这可能是大胆管型肝内胆管癌淋巴转移比例较高,且预后较差的原因。肿瘤微环境方面,一群以LGALS1为标志物的成纤维细胞亚群在肿瘤中比例增高且上调缺氧相关通路基因,LGALS1基因编码的分泌蛋白galectin-1调节细胞周期并促进肿瘤进展和转移,导致预后较差。体内外抑制LGALS1、CD47和SIRPα在相应细胞上的表达可以抑制肿瘤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我们的工作将进一步加深对肝内胆管癌微环境和组织异质性的了解,并通过靶向肿瘤微环境中的成分为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泪液动力学的影响

selleck HPLC目的 探讨玻璃酸钠滴眼液(HYCOSAN)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贝复舒滴眼液)在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试验方法,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钟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仅接受HYCOSAN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贝复舒滴眼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主观干眼感觉评分及泪液动力学指标[泪膜厚度、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及泪膜破裂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泪膜厚度、泪液分泌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较高,主观干眼感觉评分、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较低(均P <0.05)。结论 HYCOSAN联合贝复舒滴眼液对白内障术后S63845化学结构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对Optical immunosensor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泪液动力学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磁共振成像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价值研究

目的 评估磁共振成像(MRI)在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STT)中的Childhood infections作用。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为STT的62例患者,所有患者在本院进行手术/活检前均接受MRI检查。结果 62例患者(33例男性和29例女性)中,37例为良性肿瘤selleck抑制剂,25例为恶性肿瘤。MRIT_1WI上的低信号(P<0.001),T_2加权图像上低信号(P=0.003),囊肿(P=0.003)),坏死(P=0.001),纤维化(P=0.023),出血(P<0.001),分叶边缘(P<0.001)、边界不明确(P<0.001)、肿瘤周围水肿(P<0.001),血管受累(P<selleckchem Laduviglusib0.001)和不均匀强化(P<0.001)是区分良性和恶性STT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定性特征。年龄(P=0.009)、大小(P=0.001)、T_1加权信号定量值(P=0.002)和T_2加权信号定量值(P=0.007)是区分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定量特征。结论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肿瘤周围水肿和异质性增强相结合在鉴别良恶性肿瘤中最有价值,MRI可有效鉴别恶性和良性STT。

益生菌对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率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的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益生菌synthetic genetic circuit对心力衰竭(下称心衰)患者再入院率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绍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衰或慢性心衰急性发作的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另予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浆TMAO与NT-proBNP的相关性。出院后随访3个月,比BMN 673细胞培养较两组患者再入院率及治疗前后LVEF、NT-proBNP和血浆TMAO。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GDC-0068分子量血浆TMAO和NT-p roBN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TMAO与NT-p roBNP呈正相关(rs=0.523,P<0.05)。随访结束时,观察组患者44例,对照组患者36例,观察组再入院率(12.00%)低于对照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高于对照组,血浆TMAO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血浆TMAO低于治疗前,LVEF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心衰患者TMAO与NT-p roBNP相关。益生菌能够降低TMAO,改善心功能,降低再入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