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增强MRI联合DWI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85例乳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以术后或者穿刺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成像检查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扫描结果均与术后或者穿刺病理结果相比较计算良、恶性肿瘤符合率,并计算增强MRI联合DWI对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通过MRI扫描结果发现:恶性病变患者分叶状、弥漫片状85.29%(29/34)以及边缘模糊88.23%(30/34)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分叶状、弥漫片状15.68%(8/51)以及边缘模糊17.64%(9/51)的病灶检出率(P<0.05);增强MRI结果提示恶性病变≥4分的患者有26例,符合率为76.47%,<4分的患者40例,符合率为78.43%;良性病变在DWI图像上主要以略高为主,ADC图信号未见明显降低,良性病变患者有43例,符合率为84.31%;恶性病变主要以高亮信号为主,ADC图像出现明显下降,恶性病变systems biochemistry患者有25例,符合率为73寻找更多.52%,且良性病变ADC值(1.71±0.21)显著高于恶性病变ADC值(1.10±0.19)(t=11.950,P<0.05);增强MRI联合DWI扫描结果BMN 673提示恶性病变患者有33例,符合率为97.05%,良性病变患者有49例,符合率为96.07%。结论:增强MRI联合DWI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较高。
Author: admin
杜氏高生熊虫HdNINJ1基因的克隆鉴定及抗辐射功能研究
缓步动物(Tardigrades)SAHA价格,俗称水熊虫,是一类可以耐受超强辐射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但是目前对其抗辐射机制的认识仍十分匮乏。本研究旨在寻找潜在抗辐射基因,为研究缓步动物耐辐射提供新的认识。本研究在杜氏高生熊虫(Hypsibius dujardini)中发现了人类神经损伤诱导蛋白(nerve injury-induced protein,Ninjurare genetic diseaserin)同源的新基因HdNINJ1。本研究以杜氏高生熊虫cDNA为模板,采用PCR克隆得到HdNINJ1基因的CDS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序列特征,并通过克隆形成实验、碱性彗星试验以及免疫荧光实验鉴定了该蛋白的抗辐射功能。结果显示HdNINJ1基因CDS全长675 bLGK-974p,编码224个氨基酸,包含一个Ninjurin结构域。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表达HdNINJ1基因的人U2OS细胞受4 Gy X射线辐照后,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50.9%;彗星试验和免疫荧光实验证明表达HdNINJ1基因的人U2OS细胞分别受10 Gy和2 Gy X射线辐照后,DNA损伤分别减少了21.0%和22.9%,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HdNINJ1可以促进人U2OS细胞的DNA损伤修复,提高其辐射耐受性。
急性脑梗死经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治疗对TNF-α、Ang-1、VEGF水平、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采用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治疗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紧张素-1(An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selleck抑制剂EGF)水平、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治疗的共计86例AC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TNF-α、Ang-1、VEGF水平、神经功能、颈动脉狭窄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93.02%)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NF-α、VEGF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水平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NF-α、VEG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VE-822临床试验5),Ang-1水平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度颈动脉狭窄占比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1.63%)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genetics services(13.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I患者经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奥扎格雷联合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TNF-α、Ang-1、VEGF水平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提高神经功能,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可监测创面温度的电活性功能敷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医用敷料是用以覆盖疮、伤口或其他损害的医用材料。理想的伤口敷料不仅能够保护伤Colforsin采购口免受二次伤害,而且还应能够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以及监测创面的愈合进程。研究表明电刺激以通过引导皮肤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促进伤口愈合。已有电刺激装置、导电材料以及光/压电材料等被用于伤口的电刺激修复治疗,但电刺激装置和导电材料需要外接电源,压电材料易受光源/形变制约,严重限制了电刺激技术在伤口修复领域的应用。金属微电池不但能提供稳定的电刺激能量来源,而且无需外接电源,其与医用敷料的一体化集成为电刺激在伤口修复领域的无线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本课题通过在纳米纤维表面构筑金属微电池制备一种电活性纳米纤维敷料,然后将微电子器件与制备的电活性纳米纤维敷料结合,通过温度变化实现伤口愈合进程的监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可监测创面温度的电活性功能敷料的制备:采用模板限域磁控溅射技术在聚乳酸纳米纤维膜(PLA)的表面构筑环形银/锌微电池(Ag/Zn),制备了电活性纳米纤维敷料(Ag/Zn@PLA),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均表明Ag/Zn涂层成功涂覆到PLA纳米纤维的表面;TGA分析表明Ag/Zn涂层的含量为5.58%和1.17%;Zn涂覆改性后PLA的接触角由130°降到了52°,Ag/Zn@PLA的拉伸强度最Erdafitinib纯度高可以达到4.6 MPa;这证明了该敷料具有优异的热性能、润湿性能、拉伸性能等,为用作敷料基材奠定了基础。同时将DHT11温度传感器集成在Ag/Zn@PLA敷料之上,设计了的对应的电路图来进行温度监测。(2)可监测创面温度的电活性功能敷料的抗菌、促愈性能研究:Ag/Zn@PLA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molecular oncology5%和97%。当Ag/Zn电极被伤口渗出液浸湿时,可以在敷料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产生电刺激,体外细胞划痕实验表明Ag/Zn@PLA产生的电刺激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的迁移。体内小鼠伤口模型表明Ag/Zn@PLA还可以通过促进伤口再上皮、新生血管和胶原沉积来促进伤口愈,在第6天Ag/Zn@PLA组愈合率为79.6±1.8%,第12天Ag/Zn@PLA组愈合率为95±1.2%。并且Ag/Zn@PLA敷料对细胞不显示毒性,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综上,本课题将微电子器件与电活性敷料集成制备了一种具有电刺激抗菌、促愈以及可监测创面愈合进程的电活性功能敷料,为新型高效促愈材料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单指数、双指数、拉伸指数弥散加权成像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肝性脑病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模型弥散加权成像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肝性脑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肝性脑病患者和60例同期体检中心健康受试者的弥散加权成像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脑功能磁共振图像,利用GE AW4.6 Function tool后处理软件测量23个感兴趣区单指数模型的表algae microbiome观扩散系数值、双阶单指数模型的弥散系数值、假性弥散系数值、灌注分数值、拉伸指数模型的分布扩散系数值、扩散异质性指数值以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脑血流量,并分析肝性脑病组与对照组间各参数RSL3浓度值的差异。结果 选取的23个感兴趣区中,有18个区域的分布扩散系数参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多模型参数(除外灌注分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的10个感兴趣区(双侧顶叶、枕叶、颞叶、额叶及后扣带回)中,只有双侧后扣带回的脑血流量升高。结论 弥散加权成像不同模型为肝性脑病增加了影像学信息。双侧后扣带回灌注和代谢的变化与VX-765研究购买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分级有关。
SpyGlass DS系统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作用
目的 探究SpyGlass DS系统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SpyGlass DS系统联合ERCP手术患者(n=23,试验组)和单纯接受ERCP手术患者(n=51,对照组),分析手术前后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结局、Oddi括约肌基础压、收缩压高峰值和收缩频率,以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高,住院时间更短(P<0.05),试验组一次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95.6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35%vs 72.55%,P<0.05),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70%vs 21.57%,P>0.05),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括约肌和肝胆功能表达水平均降低,试验组括约肌的基础压、收缩压高峰值、收缩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ALT、AST和TBil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afilomycin A1细胞培养>0.05)。结论 SpyGlass DS系统在ERCLGX818 NMRP取石手术中适用效果更好,可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胆总管结石治疗手术方式应用于临床实践。
单、双指数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TIC Ⅱ型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单、双指数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WI+IVIM+DCE-MRI模型)对TICⅡ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Hepatic metabolism析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患者115例,TMG132配制ICⅡ型良性组30例,恶性组85例,所有病例均行DWI、IVIM及DCE-MRI检查。分析两组间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纯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及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_e)、速率常数(K_(ep))值;绘制ROC曲线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 TICⅡ型良性组ADC、D值高于恶性组,而K~(trans)、K_(ep)、V_e值低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D、K~(trans)、K_(ep)、V_e的AUC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0.01~1.64,P>0.05),但D值的特异度及准确度最高。DWI模型的AUC为0.725,IVIM模型的AUC为0.818;DCE-MRI模型的AUC为0.800;DWI+IVIM模型、DWI+DCE-MRI模型的AUC分别为0.860、0.861,诊断效能均高于DWI模型(Z=2.76,P=0.01;Z=3.380,P=0.001)。将DWI、IVIM及DCE-MRI三者联合后,诊断效能高于DWI+IVIM及DWI+DCE-MRI(Z=2.08,P=0.04;Z=1.877,P=0.04)。结论 DWI+IVIM+DCE-MRI对TICⅡ型乳腺良恶性病变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有利于患者GDC-0973使用方法术前精准治疗。
不同参数显微镜对外周血细胞复检计数的影响
目的 研究显微镜目镜参数视场数对血涂片法手工计数白细胞和血小板结果的影响,并验证血小板估算计数公式的正确性,探讨规范显微镜用于血细胞计数的参数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改良牛鲍计数板法、血涂片法3种方法计数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其中,血涂片法采用18和26.5两种不同视场数的显微镜分别计数,将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分别经过公式(r=2、r=10、r=15、血小板估算公式)换算后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改良牛鲍计数板进行相关性和秩和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视场数为18CP-690550供应商和26.5的显微镜计数白细胞结果之间,血涂片法白细胞估算值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改良牛鲍计数板结果之间,视场数为18和26.5的显微镜计数血小板结果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r=10和r=15时2种视场数的显微镜血涂片法计数血小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场寻找更多数为18的显微镜计数高值血小板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之间,视场数为26.5的显微镜血涂片法计数3种浓度的血小板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改良牛鲍计数板法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场数为18时的血小板估算公式估算低值血小板,视场数为26.5时的血小板估算公式估算正常值血小板与全自动血细vaginal microbiome胞分析仪、改良牛鲍计数板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视场数的显微镜对于血涂片法计数白细胞和血小板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可按照公式应用于细胞估算和计数,将会极大解决复检问题,值得推广使用。
肠道菌群与小鼠心脏纤维化的关联性研究
心脏纤维化是心脏重塑的基本过程,主要分为压力超负荷和慢性心肌炎两大诱因。这一病理反应是加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也是全球心血管疾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基础研究和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心脏纤维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预防和逆转。目前的临床药物主要靶向肌成纤维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外基质的累积,但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现有分子药物对纤维化相关的心功能指数恢复的作用有限,并且长期使用的副作用也限制了它们在治疗纤维化方面的应用。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肠道微生物群通过降低感染疾病易感性和增强对一系列疾病的抵抗力来促进宿主健康。针对肠道微生物群的益生菌已被证明可以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等。鉴于这些观察结果,了解肠道微生物群在心脏纤维化发展中的作用是有意义的。最新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心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具有关联性,但对重塑肠道微生物群组成与心脏纤维化的因果关系知之甚少,且尚不清楚何种益生菌参与其中。另外,病原体(如病毒和寄生虫)感染也是导致纤维化的的重要原因。旋毛虫(TrichinelCaptisol核磁la spiralis,Ts)是人类感染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可导致心脏纤维化,但旋毛虫并不寄生于心脏。关于旋毛虫诱导的心脏疾病,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间接作用有待发现。旋毛虫改变的肠道微生物组对旋毛虫引起的心脏纤维化进展的潜在影响尚不清楚,这两个特征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未被探索。对于压力超负荷心脏纤维化,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小鼠进行横主动脉弓缩窄手术(Transverse aortic constriction,TAC)造成左心室长期后负荷增加建立了小鼠心脏纤维化模型。手术后四周,小鼠心脏体积显著增大,心体比与左心室质量升高,射血分数下降;心脏组织中心脏纤维化的重要生物标志物I型胶原蛋白(type1 collagen,Col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immune-mediated adverse eventctor-β,获悉更多TGF-β)的m RNA表达水平升高,对心脏组织进行马松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心脏组织中富集胶原蛋白,证明TAC引起心脏纤维化。通过抗生素混合物耗竭肠道微生物群,可显著减轻TAC引起的心脏纤维化,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心脏纤维化的发病过程有关。本研究将假手术和TAC造模的小鼠粪便微生物群分别移植到经抗生素混合物处理的小鼠肠道中,但结果显示TAC造模的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本身不会引起心脏纤维化。然而,健康小鼠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可以缓解TAC引起的心脏纤维化,这表明靶向益生菌和相关代谢物干预可能重塑肠道微环境以缓解心脏纤维化。于是,本研究对粪便样本进行了16S r RNA测序,相比TAC模型组,健康粪便微生物群移植缓解心脏纤维化的样品中,富集产短链脂肪酸的菌。短链脂肪酸是肠道中的主要代谢产物之一,影响多种生理过程,具有广泛的功能。在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产生乙酸盐和丁酸盐的细菌减少,且已证明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面积。因此,我们进行了血清短链脂肪酸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健康粪便微生物群移植治疗组的丁酸水平显著升高。于是进行了注射丁酸钠的实验,并证明丁酸钠可以缓解TAC引起的心脏纤维化。益生菌被认为较菌群代谢物更具应用前景。因此本研究进一步使用口服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进行预防实验,发现丁酸梭菌的预防效果优于丁酸钠。同时,菌群测序结果显示,心脏纤维化水平最低的组中,双歧杆菌是其肠道优势菌。于是本研究使用口服假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进行了预防实验。结果发现假长双歧杆菌具有一定的缓解效果但不显著。许多研究表明,联合益生菌具有较单一益生菌更强的干预性和安全性。于是我们进行了丁酸梭菌和假长双歧杆菌的联合给药,发现两种益生菌的混合物的预防效果比单一的益生菌更显著。对于慢性心肌炎心脏纤维化,本研究使用感染旋毛虫的小鼠作为模型来研究肠道微生物群与病原感染引起的慢性心肌炎心脏纤维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利用粪便微生物群移植重塑微生物群能改善旋毛虫引起的心脏纤维化。小肠内容物的宏基因组学测序显示,旋毛虫感染小鼠肠道微生物群中Akkermansia muciniphila为优势菌。于是,本研究使用口服补充活的A.muciniphila的方法对旋毛虫引起的心脏纤维化进行治疗,发现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先前的研究发现巴氏灭活的阿克曼菌仍保留其功能,本研究进一步发现使用巴氏灭活的A.muciniphila具有更显著的效果,可能是巴氏灭活处理不但对促进黏液分泌的菌体成分没有造成更大影响,同时还消除了该菌对肠道的侵袭与损伤所致,这一现象的发现使得该菌更具应用前景。已有研究表明巴氏灭活的A.muciniphila与Toll样受体2(Toll like receptor 2,TLR2)相互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发挥抗炎作用等。因此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对TLR2 KO小鼠的旋毛虫感染造模及口服巴氏灭活A.muciniphila的治疗实验证明,巴氏灭活的A.muciniphila通过TLR2发挥治疗慢性心肌炎心脏纤维化的作用。综上所述,虽然紊乱的肠道微生物群不能直接引起心脏纤维化,但重塑健康肠道微生物群可以缓解心脏纤维化。两种心脏纤维化模型分别找到有益菌,并都可显著缓解心脏纤维化。本课题证明了肠道微生物群与两类诱因引起的心脏纤维化均具有关联性,且探究了益生菌与心脏纤维化的因果关系。这不仅为临床防治心脏纤维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而且对其它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罗沙司他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Erdafitinib纯度目的:观察罗沙司他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在赤峰学院附属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肾性贫血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收集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和原发病等一般资料。研究组使用罗沙司他联合铁剂治疗,对照组使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两组各治疗12周,比较治疗4周、12周时红细胞、血红蛋白;比较治疗12周后白蛋白、铁代谢指标、脂代更多谢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血压、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原发病类型)和用药前实验室指标(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铁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观察前相比,两组用药4周、12周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均升高,用药12周较用药4周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升高(P<0.05);在用药4周、12周,研究组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同时段对照组(P<0.05);两种治疗方案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效应,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幅度不同,以研究组升高幅度大。3.观察12周后,两组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较用药前升高(P<0.05),铁蛋白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研究组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4.观察12周后,研究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降低(P<0.05),白蛋白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以上指标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沙司他和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治疗有效,罗沙司他在改善贫血方面效果优于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用药12周内,随用药时间延长,两种药物治疗贫血的效果逐渐增加,且罗沙司他比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更具优势;罗沙司他能提高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水平,效果优于重Cholestasis intrahepatic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罗沙司他可降低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具有改善血脂的效果;罗沙司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