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芪参颗粒对大鼠心力衰竭合并骨骼肌萎缩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通过结扎大鼠左冠脉前降支建立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芪参颗粒组和福辛普利组,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术后干预12周,超声检测大鼠心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ELISA法检测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 BNP)、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Ⅱ和Ang (1-7)浓度,测定大鼠抓力值和腓肠肌重量,苏木素伊红(htoxylin eosin, HE)观察心脏和腓肠肌形态,WesterGW4869研究购买n blot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selleckchem SB203580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2、(mas receptor,MasR)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yHc)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脏EF值下降,NT-pro BNP和AngⅡ的浓度升高,Ang(1-7)含量降低,HE染色显示心肌组织排列不规则,大鼠的抓力值和腓肠肌重量都降低,腓肠肌肌纤维的横截面积缩小,蛋白ACE2、MasR和MyHc的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芪参颗粒和福辛普利均能提高心脏EF值,降低NT-pro BNP和AngⅡ的浓度,升高Ang(1-7)含量,改善心肌组织排列,增加大鼠抓力、腓肠肌重量和肌纤维横截面积,升高ACE2、MasR和MyHc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芪参颗粒能抑制心力衰竭合并骨骼肌萎缩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增加ACE2-Ang(1-7)-Mas轴活postprandial tissue biopsies性有关。
Author: admin
H9N2 AIV灭活疫苗免疫SPF鸡攻毒后肺组织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研究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攻击对H9灭活疫苗免疫SPF鸡呼吸系统的影响。[方法]选用36只3周龄SPF鸡,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攻毒组(Flu)、免疫后攻毒组(Vac+Flu)。以每只0.4 mL剂量免疫接种H9灭活疫苗,3周后以10~6 EID_(50)的病毒量进行攻毒,采集拭子、血清、气管、肺组织等样品,通过血凝抑制(HI)试验、RT-PCR、荧光定量PCR(qPCR)等方法检测血清中HI抗体滴度、肺脏流感病毒M基因拷贝数以及免疫相关基因CD4、CDLY294002生产商8、GATA3、T-bebiomimetic roboticst、IL-4、IL-13、TNF-α、IFN-γ、Perforin、Granzyme、FasL、Fas等的表达量;并利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气管、肺脏的病理变化及病毒特异性抗原NP蛋白的分布特征。[结果]HI试验结果显示,SPF鸡疫苗免疫后可产生较高的H9N2 AIV抗体效价。免疫保护试验和RT-PCR结果显示,SPF鸡疫苗免疫后攻毒仍能检测到机体排毒和流感病毒M基因在肺脏组织中的表达。HE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接种H9N2 AIV灭活疫苗后能够明显减轻SPF鸡气管和肺脏的病理损伤,降低气管、肺脏中的病毒载量。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接种H9N2 AIV灭活疫苗后能够提高SPF鸡肺脏中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促进穿孔素/颗粒酶途径相关基因表达进而增强肺脏中细胞毒性反应。[结论]H9N2更多疫苗免疫鸡感染H9病毒后虽然仍存在排毒现象,但其抗病毒免疫系统活跃、其主要器官病毒载量降低,建议按照流感疫苗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提高对流感的防控水平。
腧穴针刺联合益气逐瘀汤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腧穴针刺联合益气逐瘀汤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根据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常规组(n=30)和针药结合组(n=30)。常Nirmatrelvir配制规组给予益气逐瘀汤,针药结合组给予腧穴针刺联合益气逐瘀汤。比较两组术后1 d、2 dMicrobiome research、3 d、5 d、7 d疼痛程度,围手术期指标及并发症,治疗前、治疗1周后胃肠激素、免疫功能。结果:术后2 d、3 d、5 d、7 d,针药结合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Taurine体内实验剂量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结合组术后下床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腹腔脓肿、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胃饥饿素(Ghrelin)、胃动素(MTL)水平均升高,针药结合组Ghrelin、MTL水平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6~+CD56~+NK细胞均升高,针药结合组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6~+CD56~+NK细胞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腧穴针刺联合益气逐瘀汤可减轻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疼痛,改善免疫功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头颈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采用头颈CT血管造影(CTA)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颈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aptisol纯度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采用头颈CTA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 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Dmed-diet scoreSA检查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18例,中度狭窄29例,轻度狭窄23例,无狭窄12例;不稳定斑块72例,稳定斑块10例;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头颈CTA检查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MDV3100半抑制浓度硬化狭窄、性质与DSA检查符合分别为70例、78例,符合率分别为85.37%(70/82)、95.12%(78/8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质与DSA检查的一致性分别为0.797、0.790,一致性极好。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采用头颈CTA检查诊断与DSA检查有较高的符合率及一致性,诊断价值满意。
异烟肼联合恩替卡韦对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异烟肼联合恩替卡韦对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对其血清纤维化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抗结核、保肝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异烟肼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异烟肼+恩替卡韦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纤维化指标、免疫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转率、HBV DNA载量、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CD8~+、CD4~+/CD8~+、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低于治疗前,CD4~+、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UA)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PCⅢ、Ⅳ-C、HA、CD8~+、CD4~+/CD8~+、ALT、AST、TBil、BUN、SCr、UA低于对照组,CD4~+、高于对照组,BYL719配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载量、HBeAg低于治疗前,HBGDC-0973作用eAg阴转Biot’s breathing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HBV DNA载量、HBeAg低于对照组,HBeAg阴转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烟肼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可改善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免疫功能,改善肝肾功能,效果较好。
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鉴别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PCR EquipmentMRI)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4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收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3.0TDCE-MRI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以最终手术病理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0TDCE-MRI检查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结果:7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经病理确诊前列腺癌49例、前列腺增生21例;经3.0T DCE-MRI检出前列腺癌48例、前列腺增生22例。3.0T DCE-MRI诊断前列腺癌的阳性预测值为97.92%,阴性预测值为90.91%,灵敏度为95.92%,特异度为95.24%,准确率为95.71%;3.0T DCE-MRI显示,前列腺癌患者最早强化率、最大信号强度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峰值时间短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P<0.05);前列腺癌患者速率常数(K_(ep)GSK1120212 MW)、容积运转常数(K~(trans))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低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750 s/mm~2和1 500 s/mm~2时,前列MCC950溶解度腺癌患者的信号强度值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均低于前列腺增生患者(P<0.05)。结论:3.0T DCE-MRI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和应用价值。
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
目的 分析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CHD)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萍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疑似诊断为CHD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CAGGefitinib-based PROTAC 3抑制剂)检查,以CAG为金标准,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CHD组(n=45)与non-CHD组(n=15)。评估两组颈动脉双侧距离分叉处1 cm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MTs)、斑块形成,分析颈动脉超声对CHD的诊断效能。结果 non-CHD组IMTc、IMTs、斑块形成均少于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斑块形成预测CHD的AUC最高,为0Medical Help.889,并高于IMTc、IMTs,其预测CHD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44%、93.33%。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预测CHD发病风险具有一定实用LGK-974临床试验性,可作为诊断CHD的一种重要辅助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KGF/FGFR2b信号通路对下咽癌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
研究目的:下咽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存活率低的头颈部肿瘤,发病部位隐蔽,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中晚期病人可以接受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尽管这两种方法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非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下咽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FGFR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属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家族成员之一。FGFR家族主要包括FGFR1、FGFR2、FGFR3、FGFR4和FGFRL1,除FGFRL1外,FGFR1-4均具有与配体结合的胞外区、跨膜区和受体磷酸化的胞内区结构。FGFR2经过选择性剪接主要产生FGFR2b和FGFR2c两种异构体。FGFR2b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在调控上皮细胞生长和分化中发挥关键作用。FGFR2b细胞外配体主要为FGF1、FGF3、FGF7、FGF10和FGF22,其中FGF7也被称为KGF(本文使用KGF表述),与FGFR2b亲和力最高。FGFR2b是KGF家族细胞生长因子(FGF7EPZ-6438 IC50,FGF10,FGF22)的唯一受体,因此FGFR2b也称之为KGFR。KGF主要由间质细胞分泌,通过旁分泌作用于表达FGFR2b受体的上皮细胞调控间质上皮相互作用。KGF和FGFR2b在前列腺癌LY2157299使用方法、乳腺癌、肺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等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FGFR2信号通路激活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生存以及EMT等病理过程,是多种肿瘤不良预后的标志。KGF/FGFR2b在下咽鳞癌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了KGF/FGFR2b在下咽癌分化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方法:1.下咽癌组织FGFR2b表达情况分析。对20对配对的下咽癌癌旁正常组织(N)和癌组织(T)进行q PCR实验,检测组织中FGFR2b的m RNA表达。2.KGF对下咽癌细胞分化的影响。在FaDu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不同时间KGF,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对细胞分化标志蛋白Krt10表达量的影响。在FaDu细胞中转染HA-Ub和Krt10-Flag质粒,48小时后加入KGF,Western Blotting检测Krt10的泛素化水平。3.Trim21对下咽癌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免疫共沉淀实验鉴定Trim21与Krt10的相互作用;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环己酰亚胺(CHX)处理细胞,检测Krt10的蛋白表达水平。在FaDu细胞中转染过表达、敲低以及无泛素化连接酶活性Trim21,Western Blotting检测Krt10泛素化水平。在FaDu细胞中转染过表达或敲低Trim21的质粒,Western Blotting检测Krt10和IVL的蛋白表达量。划痕实验检测Trim21过表达和敲低对FaDu细胞迁移的影响。在FaDu细胞中共同转染K6-HA-Ub和Trim21的过表达或敲低的质粒,Western Blotting检测Krt10泛素化水平。4.KGF对Trim21表达的调控机制。在FaDu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KGF,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对Trim21表达量的影响。用KGF和MG132处理FaDu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Trim21表达量。在FaDu细胞中转染HA-Ub和Trim21-Flag质粒,48小时后加入KGF,Western Blotting检测Trim21的泛素化水平5.过表达和敲低p38对下咽癌细胞的影响。在FaDu细胞转染过表达或敲低p38质粒,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对Krt10蛋白的表达量以及泛素化水平的影响。在FaDu细胞中共同转染K48-HA-Ub和p38的过表达或RNAi Technology敲低的质粒,Western Blotting检测Krt10泛素化水平。结果:1.和癌旁组织相比,FGFR2b在下咽癌组织中高表达。2.KGF处理降低FaDu细胞中分化标志分子Krt10蛋白的表达而不影响其m RNA水平。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同时处理可减弱KGF对Krt10蛋白的抑制作用。泛素化实验发现KGF处理增高Krt10的总泛素化水平。实验结果提示KGF通过泛素化调控3.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Trim21与Krt10蛋白相互作用。CHX处理FaDu细胞结果显示,和对照相比,过表达Trim21抑制Krt10的降解。泛素化实验显示,过表达和基因沉默Trim21分别增高和降低Krt10的泛素化水平,提示Trim21可能通过泛素化修饰维持Krt10蛋白稳定,在细胞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FaDu细胞中过表达Trim21,增高分化标志分子Krt10和IVL的蛋白表达水平,抑制细胞迁移;相反,基因沉默Trim21降低Krt10和IVL蛋白表达,促进细胞迁移。进一步筛选表明,过表达Trim21仅影响Krt10的K6泛素链水平。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和基因沉默Trim21分别增高和降低Krt10的K6泛素化水平,提示Trim21介导的泛素化修饰维持Krt10蛋白稳定作用通过K6连接的泛素链发挥作用。4.进一步研究发现KGF处理FaDu细胞降低Trim21蛋白水平,并且MG132可减弱这一抑制作用。同时,KGF处理升高Trim21的泛素化水平。综上,我们实验结果表明,KGF通过下调泛素连接酶Trim21表达影响其对分化标志分子Krt10的蛋白稳定作用,抑制细胞分化。5.此外,在FaDu细胞中过表达和基因沉默p38 MAPK分别促进和抑制Krt10的蛋白表达及其总泛素化和执行降解功能的K48泛素化水平,提示KGF处理可能通过激活下游p38 MAPK通路介导Krt10的K48泛素化修饰降解Krt10抑制细胞分化。结论:综上所述,FGFR2b在下咽癌中高表达。KGF/FGFR2b信号通过减弱Trim21对Krt10的K6泛素化蛋白稳定和激活p38磷酸化介导的Krt10的K48泛素化降解协同作用,下调Krt10表达,抑制分化。
理血和络方干预AMI患者PCI术后(气滞血瘀证)生活质量和内皮功能的研究
研究目的:观察理血和络方(Lixue Heluo Formulae,LXHLF)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究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观察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心内科和急诊科接收的发生AMI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中医证型属气滞血瘀证。拟纳入患者80名,受研究周期较短的影响,实际纳入71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7),(LXHLF组,n=34)。从接受PCI治疗并入组后,试验组患者在服用规范化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连续服用LXHLF,每日一剂,疗程为8周。主要观察指标为: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次要疗效指标包括:(1)心绞痛疗效和症状疗效评定;(2)气滞血瘀证占比和中医证型积分评定;(3)血管内皮功能检测: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血清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水平;(4)心脏结构及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安全性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6)8周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1名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其中3名患者分别在入组后第3天、第4天、第4天改变个人意愿,主动要求退出本试验不服用中药治疗,2名患者于入组后第14天随访时未能取得联系,上述5例记为脱落病例,不纳入最终结果进行统计。最终66名患者完成了本试验的既定治疗方案,programmed necrosis其中LXHLF组32人,对照组34人。两组基线资料对比:LXHLF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症病史、吸烟室、缺血性心脏病家族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占比、罪犯血管、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冠心病病史、冠状动脉造影史、血运重建史、治疗冠心病药物服用情况等方面基线资料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对比性。(1)SAQ积分:服药后第4周时,两组在SAQ表中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hysical Limitation,PL)、心绞痛稳定状态(Angina Stability,AS)、心绞痛发作情况(Angina Frequency,AF)、治疗满意程度(Treatment Satisfacion,TS)、疾病认知程度(Disease Perceptions,DP)等5个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组内比较:在随访第8周时,两组患者在PL、AS、AF、TS、DP等5项评分均与治疗前存在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在服药8周后,LXHLF组在PL、AF和TS等3个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在AS和DP评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中医证候积分:服药前本研究患者均属气滞血瘀证型且两组间气滞和血瘀证候积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服药8周后,两组患者在气滞和血瘀两个证候积分上均显著低于服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服药8周后,LXHLF组气滞和血瘀两个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LXHLF组仍属气滞血瘀证的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血管内皮功能检测:服药前两组患者之间FMD、NO、v WF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组内比较:服药8周后,LXHLF组患者的FMD显著高于服药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对照组患者的FMD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而两组患者血清NO和v WF水平均较服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服药8周后,两组之间的血清FMD和NO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服药8周后LXHLF组患者血清的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Belnacasan细胞培养学意义(P<0.05)。(4)心脏结构及功能:两组患者服药前LVEDD、LVESD和LVEF之间均不存在存在显DS-3201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服药前相比两组患者LVESD降低并且LVEF提高,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服药前相比两组LVEDD均无显著改变(P>0.05)。组间比较:接受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间LVEDD、LVESD和LVEF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5)安全性检测: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异常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变化,未有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8周MACE事件情况:在观察周期内,LXHLF组有1例患者因病情变化被迫入院再次行血运重建治疗、1例患者因心绞痛入院,对照组有1例患者因病情变化被迫入院再次行血运重建、2例患者因心绞痛再次入院,此外无其他患者报告有MACE情况发生。两组间MACE发生情况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项研究表明,对于AMI后接受PCI治疗的气滞血瘀证患者在规范化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XHLF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中医治疗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并且改善患者的外周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安全性方面,加用LXHLF没有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MACE发生率也无显著变化,表明LXHLF临床安全性良好。本研究为AMI患者PCI术后的生活质量改善以及LXHLF在上述人群中的使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常见浅部真菌病病原体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浅部真菌是自然界最广泛存在的一类真菌病原体,近几十年来,城市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加快导致由浅部真菌引起的感染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浅部真菌病的致病真菌专门侵入皮肤及其他浅部组织,会导致患者身体上出现严重瘙痒和致残性损伤,导致社交尴尬,严重地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对于患有糖尿病、免疫缺陷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浅部真菌病可能进展到更深的侵袭性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快速、准确地对临床上常见的浅部真菌病病原体进行鉴定,对预防、诊断治疗浅部真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biofloc formation旨在建立一种针对常见浅部真菌病病原体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首先利用二代测序(NGS)技术研究临床浅部真菌病病原体感染分布情况,并结合已经报道各地浅部真菌病原菌分析情况,确定出常见的8种浅部真菌病病原体;针对8种浅部真菌病原体建立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方法进行评价;最后对临床收集的非糖尿病人群/糖尿病人群感染浅部真菌的样本进行检测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对云南昆明地区浅部真菌感染临床样本进行ITS区域靶向扩增富集,并进行扩增子测序分析发现:浅部真菌属水平丰度较高的是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念珠菌属(Candida)和Q-VD-Oph纯度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浅部真菌种水平丰度前五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石膏样小孢子菌(Microsporum gypseum)、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和须癣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与已经报道过的云南地区浅部真菌感染优势菌种一致。根据NGS研究的云南昆明地区浅部真菌丰度结果,结合已经报道各地浅部真菌病原菌分布情况,确定了8种常见的浅部真菌病病原体: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马拉色菌、絮状表皮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白色念珠菌和奥杜盎小孢子菌,建立基于Taq Man探针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设计的8种病原体引物和探针对病原体检测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在单重实时荧光定量的基础上,根据病原菌种属进行分组调整和验证,将8种浅部真菌分为三组,A组包括(红色毛癣菌、絮状www.selleck.cn/products/s-gsk1349572表皮癣菌、犬小孢子菌),B组包括(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C组包括(白色念珠菌、马拉色菌、奥杜盎小孢子菌)。多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验证表明,8种浅部真菌引物和探针之间没有交叉扩增反应,特异性强;灵敏度评价表明,A组中浅部真菌的检测下限分别为红色毛癣菌1.03×10~1copies/μl、絮状表皮癣菌1.04×10~1copies/μl、犬小孢子菌1.02×10~1copies/μl,B组中浅部真菌的检测下限分别为须癣毛癣菌3.33×10~1copies/μl、石膏样小孢子菌3.34×10~1copies/μl,C组中浅部真菌的检测下限分别为白色念珠菌7.15×10~1copies/μl、马拉色菌7.3×10~1copies/μl、奥杜盎小孢子菌7.27×10~1copies/μl,灵敏度较高;对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评价,发现三组浅部真菌批内和批间Ct值最大变异系数CV值都小于5%,重复性好。临床样本验证结果证明该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准确性好。最后从临床收集了非糖尿病人群浅部真菌感染样本45例,糖尿病人群浅部真菌感染样本55例,使用建立的常见浅部真菌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两类人群的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非糖尿病浅部真菌感染样本检测出43例阳性,糖尿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的样本52例阳性。非糖尿病浅部真菌感染样本检测出5种真菌单病原体阳性36例包含了白色念珠菌7例,石膏样小孢子菌8例,马拉色菌13例,红色毛癣菌4例,须癣毛癣菌4例,7例(16.28%)样本存在混合感染情况;糖尿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样本检测出5种真菌单病原体阳性36例包含白色念珠菌19例,石膏样小孢子菌11例,马拉色菌2例,红色毛癣菌3例,须癣毛癣菌1例,有16例(30.77%)存在混合感染情况;对两类人群浅部真菌阳性样本分别按不同性别、年龄组分组研究,发现两类人群浅部真菌感染在不同性别组人群间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年龄组人群分组中有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非糖尿病人群马拉色菌感染主要集中在0-19岁这一年龄段,与报道的浅部真菌感染年龄段特点一致;糖尿病人群白色念珠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主要集中在50-59岁这一年龄段,同时发现70-79岁年龄段患者主要感染的是白色念珠菌,与糖尿病患者感染浅部真菌报道的情况一致。综上所述,本文建立了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常见浅部真菌病原体多重荧光定量PCR的方法,进而分析糖尿病/非糖尿病人群感染浅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结果对浅部真菌病的管控和临床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糖尿病/非糖尿病人群感染浅部真菌病的病原谱流行特征提供重要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