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异烟肼联合恩替卡韦对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对其血清纤维化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抗结核、保肝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异烟肼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异烟肼+恩替卡韦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纤维化指标、免疫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转率、HBV DNA载量、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CD8~+、CD4~+/CD8~+、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低于治疗前,CD4~+、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UA)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PCⅢ、Ⅳ-C、HA、CD8~+、CD4~+/CD8~+、ALT、AST、TBil、BUN、SCr、UA低于对照组,CD4~+、高于对照组,BYL719配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载量、HBeAg低于治疗前,HBGDC-0973作用eAg阴转Biot’s breathing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HBV DNA载量、HBeAg低于对照组,HBeAg阴转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烟肼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可改善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免疫功能,改善肝肾功能,效果较好。
Author: admin
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鉴别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PCR EquipmentMRI)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4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收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3.0TDCE-MRI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以最终手术病理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0TDCE-MRI检查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结果:7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经病理确诊前列腺癌49例、前列腺增生21例;经3.0T DCE-MRI检出前列腺癌48例、前列腺增生22例。3.0T DCE-MRI诊断前列腺癌的阳性预测值为97.92%,阴性预测值为90.91%,灵敏度为95.92%,特异度为95.24%,准确率为95.71%;3.0T DCE-MRI显示,前列腺癌患者最早强化率、最大信号强度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峰值时间短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P<0.05);前列腺癌患者速率常数(K_(ep)GSK1120212 MW)、容积运转常数(K~(trans))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低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750 s/mm~2和1 500 s/mm~2时,前列MCC950溶解度腺癌患者的信号强度值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均低于前列腺增生患者(P<0.05)。结论:3.0T DCE-MRI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和应用价值。
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
目的 分析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CHD)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萍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疑似诊断为CHD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CAGGefitinib-based PROTAC 3抑制剂)检查,以CAG为金标准,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CHD组(n=45)与non-CHD组(n=15)。评估两组颈动脉双侧距离分叉处1 cm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MTs)、斑块形成,分析颈动脉超声对CHD的诊断效能。结果 non-CHD组IMTc、IMTs、斑块形成均少于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斑块形成预测CHD的AUC最高,为0Medical Help.889,并高于IMTc、IMTs,其预测CHD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44%、93.33%。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预测CHD发病风险具有一定实用LGK-974临床试验性,可作为诊断CHD的一种重要辅助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KGF/FGFR2b信号通路对下咽癌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
研究目的:下咽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存活率低的头颈部肿瘤,发病部位隐蔽,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中晚期病人可以接受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尽管这两种方法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非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下咽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FGFR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属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家族成员之一。FGFR家族主要包括FGFR1、FGFR2、FGFR3、FGFR4和FGFRL1,除FGFRL1外,FGFR1-4均具有与配体结合的胞外区、跨膜区和受体磷酸化的胞内区结构。FGFR2经过选择性剪接主要产生FGFR2b和FGFR2c两种异构体。FGFR2b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在调控上皮细胞生长和分化中发挥关键作用。FGFR2b细胞外配体主要为FGF1、FGF3、FGF7、FGF10和FGF22,其中FGF7也被称为KGF(本文使用KGF表述),与FGFR2b亲和力最高。FGFR2b是KGF家族细胞生长因子(FGF7EPZ-6438 IC50,FGF10,FGF22)的唯一受体,因此FGFR2b也称之为KGFR。KGF主要由间质细胞分泌,通过旁分泌作用于表达FGFR2b受体的上皮细胞调控间质上皮相互作用。KGF和FGFR2b在前列腺癌LY2157299使用方法、乳腺癌、肺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等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FGFR2信号通路激活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生存以及EMT等病理过程,是多种肿瘤不良预后的标志。KGF/FGFR2b在下咽鳞癌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了KGF/FGFR2b在下咽癌分化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方法:1.下咽癌组织FGFR2b表达情况分析。对20对配对的下咽癌癌旁正常组织(N)和癌组织(T)进行q PCR实验,检测组织中FGFR2b的m RNA表达。2.KGF对下咽癌细胞分化的影响。在FaDu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不同时间KGF,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对细胞分化标志蛋白Krt10表达量的影响。在FaDu细胞中转染HA-Ub和Krt10-Flag质粒,48小时后加入KGF,Western Blotting检测Krt10的泛素化水平。3.Trim21对下咽癌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免疫共沉淀实验鉴定Trim21与Krt10的相互作用;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环己酰亚胺(CHX)处理细胞,检测Krt10的蛋白表达水平。在FaDu细胞中转染过表达、敲低以及无泛素化连接酶活性Trim21,Western Blotting检测Krt10泛素化水平。在FaDu细胞中转染过表达或敲低Trim21的质粒,Western Blotting检测Krt10和IVL的蛋白表达量。划痕实验检测Trim21过表达和敲低对FaDu细胞迁移的影响。在FaDu细胞中共同转染K6-HA-Ub和Trim21的过表达或敲低的质粒,Western Blotting检测Krt10泛素化水平。4.KGF对Trim21表达的调控机制。在FaDu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KGF,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对Trim21表达量的影响。用KGF和MG132处理FaDu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Trim21表达量。在FaDu细胞中转染HA-Ub和Trim21-Flag质粒,48小时后加入KGF,Western Blotting检测Trim21的泛素化水平5.过表达和敲低p38对下咽癌细胞的影响。在FaDu细胞转染过表达或敲低p38质粒,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对Krt10蛋白的表达量以及泛素化水平的影响。在FaDu细胞中共同转染K48-HA-Ub和p38的过表达或RNAi Technology敲低的质粒,Western Blotting检测Krt10泛素化水平。结果:1.和癌旁组织相比,FGFR2b在下咽癌组织中高表达。2.KGF处理降低FaDu细胞中分化标志分子Krt10蛋白的表达而不影响其m RNA水平。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同时处理可减弱KGF对Krt10蛋白的抑制作用。泛素化实验发现KGF处理增高Krt10的总泛素化水平。实验结果提示KGF通过泛素化调控3.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Trim21与Krt10蛋白相互作用。CHX处理FaDu细胞结果显示,和对照相比,过表达Trim21抑制Krt10的降解。泛素化实验显示,过表达和基因沉默Trim21分别增高和降低Krt10的泛素化水平,提示Trim21可能通过泛素化修饰维持Krt10蛋白稳定,在细胞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FaDu细胞中过表达Trim21,增高分化标志分子Krt10和IVL的蛋白表达水平,抑制细胞迁移;相反,基因沉默Trim21降低Krt10和IVL蛋白表达,促进细胞迁移。进一步筛选表明,过表达Trim21仅影响Krt10的K6泛素链水平。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和基因沉默Trim21分别增高和降低Krt10的K6泛素化水平,提示Trim21介导的泛素化修饰维持Krt10蛋白稳定作用通过K6连接的泛素链发挥作用。4.进一步研究发现KGF处理FaDu细胞降低Trim21蛋白水平,并且MG132可减弱这一抑制作用。同时,KGF处理升高Trim21的泛素化水平。综上,我们实验结果表明,KGF通过下调泛素连接酶Trim21表达影响其对分化标志分子Krt10的蛋白稳定作用,抑制细胞分化。5.此外,在FaDu细胞中过表达和基因沉默p38 MAPK分别促进和抑制Krt10的蛋白表达及其总泛素化和执行降解功能的K48泛素化水平,提示KGF处理可能通过激活下游p38 MAPK通路介导Krt10的K48泛素化修饰降解Krt10抑制细胞分化。结论:综上所述,FGFR2b在下咽癌中高表达。KGF/FGFR2b信号通过减弱Trim21对Krt10的K6泛素化蛋白稳定和激活p38磷酸化介导的Krt10的K48泛素化降解协同作用,下调Krt10表达,抑制分化。
理血和络方干预AMI患者PCI术后(气滞血瘀证)生活质量和内皮功能的研究
研究目的:观察理血和络方(Lixue Heluo Formulae,LXHLF)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究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观察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心内科和急诊科接收的发生AMI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中医证型属气滞血瘀证。拟纳入患者80名,受研究周期较短的影响,实际纳入71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7),(LXHLF组,n=34)。从接受PCI治疗并入组后,试验组患者在服用规范化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连续服用LXHLF,每日一剂,疗程为8周。主要观察指标为: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次要疗效指标包括:(1)心绞痛疗效和症状疗效评定;(2)气滞血瘀证占比和中医证型积分评定;(3)血管内皮功能检测: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血清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水平;(4)心脏结构及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安全性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6)8周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1名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其中3名患者分别在入组后第3天、第4天、第4天改变个人意愿,主动要求退出本试验不服用中药治疗,2名患者于入组后第14天随访时未能取得联系,上述5例记为脱落病例,不纳入最终结果进行统计。最终66名患者完成了本试验的既定治疗方案,programmed necrosis其中LXHLF组32人,对照组34人。两组基线资料对比:LXHLF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症病史、吸烟室、缺血性心脏病家族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占比、罪犯血管、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冠心病病史、冠状动脉造影史、血运重建史、治疗冠心病药物服用情况等方面基线资料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对比性。(1)SAQ积分:服药后第4周时,两组在SAQ表中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hysical Limitation,PL)、心绞痛稳定状态(Angina Stability,AS)、心绞痛发作情况(Angina Frequency,AF)、治疗满意程度(Treatment Satisfacion,TS)、疾病认知程度(Disease Perceptions,DP)等5个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组内比较:在随访第8周时,两组患者在PL、AS、AF、TS、DP等5项评分均与治疗前存在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在服药8周后,LXHLF组在PL、AF和TS等3个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在AS和DP评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中医证候积分:服药前本研究患者均属气滞血瘀证型且两组间气滞和血瘀证候积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服药8周后,两组患者在气滞和血瘀两个证候积分上均显著低于服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服药8周后,LXHLF组气滞和血瘀两个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LXHLF组仍属气滞血瘀证的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血管内皮功能检测:服药前两组患者之间FMD、NO、v WF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组内比较:服药8周后,LXHLF组患者的FMD显著高于服药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对照组患者的FMD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而两组患者血清NO和v WF水平均较服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服药8周后,两组之间的血清FMD和NO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服药8周后LXHLF组患者血清的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Belnacasan细胞培养学意义(P<0.05)。(4)心脏结构及功能:两组患者服药前LVEDD、LVESD和LVEF之间均不存在存在显DS-3201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服药前相比两组患者LVESD降低并且LVEF提高,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服药前相比两组LVEDD均无显著改变(P>0.05)。组间比较:接受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间LVEDD、LVESD和LVEF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5)安全性检测: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异常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变化,未有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8周MACE事件情况:在观察周期内,LXHLF组有1例患者因病情变化被迫入院再次行血运重建治疗、1例患者因心绞痛入院,对照组有1例患者因病情变化被迫入院再次行血运重建、2例患者因心绞痛再次入院,此外无其他患者报告有MACE情况发生。两组间MACE发生情况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项研究表明,对于AMI后接受PCI治疗的气滞血瘀证患者在规范化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XHLF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中医治疗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并且改善患者的外周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安全性方面,加用LXHLF没有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MACE发生率也无显著变化,表明LXHLF临床安全性良好。本研究为AMI患者PCI术后的生活质量改善以及LXHLF在上述人群中的使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常见浅部真菌病病原体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浅部真菌是自然界最广泛存在的一类真菌病原体,近几十年来,城市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加快导致由浅部真菌引起的感染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浅部真菌病的致病真菌专门侵入皮肤及其他浅部组织,会导致患者身体上出现严重瘙痒和致残性损伤,导致社交尴尬,严重地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对于患有糖尿病、免疫缺陷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浅部真菌病可能进展到更深的侵袭性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快速、准确地对临床上常见的浅部真菌病病原体进行鉴定,对预防、诊断治疗浅部真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biofloc formation旨在建立一种针对常见浅部真菌病病原体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首先利用二代测序(NGS)技术研究临床浅部真菌病病原体感染分布情况,并结合已经报道各地浅部真菌病原菌分析情况,确定出常见的8种浅部真菌病病原体;针对8种浅部真菌病原体建立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方法进行评价;最后对临床收集的非糖尿病人群/糖尿病人群感染浅部真菌的样本进行检测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对云南昆明地区浅部真菌感染临床样本进行ITS区域靶向扩增富集,并进行扩增子测序分析发现:浅部真菌属水平丰度较高的是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念珠菌属(Candida)和Q-VD-Oph纯度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浅部真菌种水平丰度前五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石膏样小孢子菌(Microsporum gypseum)、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和须癣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与已经报道过的云南地区浅部真菌感染优势菌种一致。根据NGS研究的云南昆明地区浅部真菌丰度结果,结合已经报道各地浅部真菌病原菌分布情况,确定了8种常见的浅部真菌病病原体: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马拉色菌、絮状表皮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白色念珠菌和奥杜盎小孢子菌,建立基于Taq Man探针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设计的8种病原体引物和探针对病原体检测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在单重实时荧光定量的基础上,根据病原菌种属进行分组调整和验证,将8种浅部真菌分为三组,A组包括(红色毛癣菌、絮状www.selleck.cn/products/s-gsk1349572表皮癣菌、犬小孢子菌),B组包括(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C组包括(白色念珠菌、马拉色菌、奥杜盎小孢子菌)。多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验证表明,8种浅部真菌引物和探针之间没有交叉扩增反应,特异性强;灵敏度评价表明,A组中浅部真菌的检测下限分别为红色毛癣菌1.03×10~1copies/μl、絮状表皮癣菌1.04×10~1copies/μl、犬小孢子菌1.02×10~1copies/μl,B组中浅部真菌的检测下限分别为须癣毛癣菌3.33×10~1copies/μl、石膏样小孢子菌3.34×10~1copies/μl,C组中浅部真菌的检测下限分别为白色念珠菌7.15×10~1copies/μl、马拉色菌7.3×10~1copies/μl、奥杜盎小孢子菌7.27×10~1copies/μl,灵敏度较高;对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评价,发现三组浅部真菌批内和批间Ct值最大变异系数CV值都小于5%,重复性好。临床样本验证结果证明该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准确性好。最后从临床收集了非糖尿病人群浅部真菌感染样本45例,糖尿病人群浅部真菌感染样本55例,使用建立的常见浅部真菌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两类人群的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非糖尿病浅部真菌感染样本检测出43例阳性,糖尿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的样本52例阳性。非糖尿病浅部真菌感染样本检测出5种真菌单病原体阳性36例包含了白色念珠菌7例,石膏样小孢子菌8例,马拉色菌13例,红色毛癣菌4例,须癣毛癣菌4例,7例(16.28%)样本存在混合感染情况;糖尿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样本检测出5种真菌单病原体阳性36例包含白色念珠菌19例,石膏样小孢子菌11例,马拉色菌2例,红色毛癣菌3例,须癣毛癣菌1例,有16例(30.77%)存在混合感染情况;对两类人群浅部真菌阳性样本分别按不同性别、年龄组分组研究,发现两类人群浅部真菌感染在不同性别组人群间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年龄组人群分组中有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非糖尿病人群马拉色菌感染主要集中在0-19岁这一年龄段,与报道的浅部真菌感染年龄段特点一致;糖尿病人群白色念珠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主要集中在50-59岁这一年龄段,同时发现70-79岁年龄段患者主要感染的是白色念珠菌,与糖尿病患者感染浅部真菌报道的情况一致。综上所述,本文建立了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常见浅部真菌病原体多重荧光定量PCR的方法,进而分析糖尿病/非糖尿病人群感染浅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结果对浅部真菌病的管控和临床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糖尿病/非糖尿病人群感染浅部真菌病的病原谱流行特征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红参中抗脑衰老的药效物质筛选与作用机制研究
衰老是机体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乃至整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的衰退性变化和趋向死亡的不可逆过程。衰老与许多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和骨质疏松症等密切相关,而这些疾病都严重影响老年时期的生活质量。衰老过程受到机体内外许多因素的共同调控,主要与体内活性氧(ROS)的过量产生有关,该理论即为自由基学说。由于大脑对氧气和不饱和脂质的高需求以及抗氧化防御系统水平相对不足,大脑极易受到氧化损伤。因此,大脑衰老是衰老进程中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尽管衰老的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可以通过合适的药物干预延缓衰老进程,并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在抗衰老药物的研究领域中,天然药物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对较少的副作用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这些药物中,人参(Panax ginseng.C.A Meyer)作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中药,因其“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之功而居于《神农本草经》的上品之首。人参在加工过程中一些代谢酶经过加热蒸制而分解失活,从而发生次级皂苷转化及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MR)使得不稳定成分转换为稳定成分,进而有效成分得以保存并增强了药物活性,其红参是最具代表性的。红参(Red ginseng,RG)为鲜人参根经蒸制后得到的炮制加工品,皂苷类成分为其最重要的活性成分,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参中非皂苷类成分,尤其是氨基酸类成分也同样是红参发挥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此外多项研究提示红参可能通过改善氧化应激反应发挥抗衰老药效,但具体的药效作用及机制尚未被证实。且由于红参中的活性成分丰富且复杂,究竟是哪些活性成分在红参发挥“抗衰老”药效中起主导作用目前尚不明晰。因此,本研究基于衰老的自由基学说,科学全面地验证红参中延缓脑衰老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分子作用机制,对诠释古籍记载“人参久服轻身延年”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后续红参抗衰老药物的研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多种脑衰老的体内外模型,以氧化应激为中心点,从动物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等多维度较为深入地揭示了红参中延缓脑衰老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发挥药效的具体分子作用机制,进一步挖掘红参及其活性成分的现代药用价值,并为临床探究脑衰老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潜在靶点。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红参提取物延缓D-半乳糖诱导小鼠脑老化药效作用验证本研究首先利用GEO数据库结合KEGG和GO分析对正常大鼠和老年大鼠的差异基因进行分析以找到衰老的潜在的分子靶点。结果显示:正常大鼠与老年大鼠的基因差异的生物过程(BP)主要与活性氧的生成、细胞增殖、神经元凋亡、长期记忆能力密切相关,表明活性氧的过量产生与衰老的进程可能为正相关,同时进一步佐证了“大脑衰老是衰老进程中最典型的表现之一”这一论述。基于上述信息,本研究构建了D-半乳糖(D-gal)诱导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利用免疫荧光双染技术以MAP2为神经元标志物验证衰老蛋白p21在海马神经元中的具体表达位点以确定D-半乳糖诱导脑老化模型建立成功;同时,给予红参不同提取物(水提物和醇提物)干预,利用水迷宫和胆碱能试剂盒测定以监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表明:D-半乳糖(800 mg/kg)处理后可明显促进衰老标志物p21在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标志D-半乳糖诱导小鼠脑老化模型的成功建立;红参醇提物(RGAE,200 mg/kg)和红参水提物(RGWE,200 mg/kg)均能有效缓解D-半乳糖导致的小鼠基础代谢指标减缓和学习记忆功能减退情况。进一步通过组织病理学染色和尼氏染色发现红参提取物均能显著改善D-半乳糖导致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结构病变及神经元流失导致的神经元密度降低等情况。可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技术监测小鼠海马神经元中衰老标志物p53、p21、p16蛋白,衰老分泌表型(SASP)蛋白(IL-6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gsk126.html)及细胞周期蛋白CDK4表达变化情况以验证红参提取物对D-半乳糖诱导脑老化的延缓作用。结果证实,D-半乳糖处理后,导致衰老标志物p53、p21、p16及炎性衰老分泌表型IL-6蛋白表达升高,细胞周期蛋白CDK4表达降低;给予不同红参提取物处理后,可不同程度逆转这些蛋白表达水平,显示出良好的抗衰老活性。在验证红参提取物的抗衰老药效的基础上,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iquid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er,LC-MS)技术明确了这两种红参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后期红参中药效物质筛选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衰老细胞模型的建立及红参中药效物质抗衰老活性筛选基于自由基学说构建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亚急性衰老模型,即过氧化氢(H_2O_2)和D-半乳糖(D-gal)模型。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衰老标志物p53、p21、p16蛋白,炎性衰老分泌表型IL-6蛋白及细胞周期蛋白CDK4表达变化情况验证模型是否建立成功。结果表明:H_2O_2(3 h,40μM)或D-gal(3 days,55 m M)干预HT22细胞后,可明显促进p53、p21、p16、IL-6及MMP3蛋白表达并降低CDK4蛋白表达,标志亚急性细胞衰老模型的成功建立。按照人参皂苷、人参皂苷元、人参美拉德反应主要产物划分对鉴定得到的红参提取物中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分类筛选,利用MTT及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筛选出可抵抗细胞活力降低的潜力活性物质,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6种相关蛋白(p53、p21、p16、IL-6、MMP3及CDK4)表达变化对筛选得到的活性物质进行再验证,初筛出每种模型的最优活性成分进行初步交叉拟合,得到6种潜力活性物质,分别为人参皂苷Rg2(S型和R型),人参皂苷元PPD、PPT和人参美拉德反应产物—精氨酸双糖苷(Arginyl-fructosyl-glucose,AFG)、麦芽酚(Maltol)。之后,利用细胞流式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对两种模型筛选得到的6种活性成分(20μM)进行联合比对筛选,最终确定3个最佳潜力活性物质,即人参皂苷Rg2(S-Rg2),人参皂苷元PPT和美拉德反应产物AFG。以上结果表明这3种活性成分可能是红参延缓脑衰老的药效物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3.红参中潜力活性物质延缓D-半乳糖诱导小鼠脑老化的药效作用研究基于潜力活性物质(S-Rg2、PPT、AFG)对活性氧诱导剂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究其在小鼠体内实验中对亚急性衰老小鼠脑老化的延缓作用。结果表明:潜力活性物质(S-Rg2(10 mg/kg,20 mg/kg),PPT(10 mg/kg,20 mg/kg),AFG(40 mg/kg,80 mg/kg))可以显著恢复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记忆功能受损,胆碱功能失调及氧化还原系统失衡。同时,潜力活性物质也显著减少了D-半乳糖引起的海马区域神经元结构松散、神经元密度降低、细胞核破裂及尼氏体流失等病理变化;在高剂量(S-Rg2(20 mg/kg),PPT(20 mg/kg),AFG(80 mg/kg))下,潜力活性物质对衰老相关蛋白(p53、p21、p16、IL-6)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此外,利用透射电镜分析小鼠海马神经元中线粒体数目、线粒体受损程度及自噬溶酶体个数,并联合western blot检测自噬底物(ATG3、ATG5、ATG7),自噬溶酶体形成的关键蛋白(LC3、p62)和溶酶体功能性蛋白(TFEB、LAMP2)表明潜力活性物质延缓D-半乳糖诱导亚急性衰老小鼠脑老化与ROS水平、线粒体自噬及溶酶体生物发生有关。该结果充分佐证了前期体外的研究结果,并初步揭示潜力活性物质发挥药效的分子机制可能与高通量活性氧水平诱导的线粒体-溶酶体损伤机制有关,为系统探究红参及其药效物质延缓脑衰老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4.红参中潜力活性物质发挥抗衰老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构建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具有高限制性传代特性)的自然衰老模型,利用细胞形态学分析、细胞骨架(F-actin)、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确定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ICR-MEF)的衰老代数为P4代。给予潜力活性物质(S-Rg2、PPT、AFG,20μM)干预,可明显抑制衰老代ICR-MEF细胞在G1期滞留并增加细胞周期蛋白CDK4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周期运转。同时,p53、p21、p16、IL-6蛋白selleck抑制剂表达减少进一步佐证了潜力活性物质对衰老代ICR-MEF细胞的保护作用。Mito SOX Red(用于检测线粒体ROS)的结果进一步揭示潜力活性物质对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分析监测线粒体损伤程度,结果显示:潜力活性物质干预可明显改善衰老代ICR-MEF细胞的线粒体肿胀程度,缓解线粒体膜溶解及基质外溢现象。通过DQ Red BSA检测表明潜力活性物质处理后可显著促进衰老代ICR-MEF细胞的溶酶体消化功能。激光共聚焦手段联合Mito-Tracker Green(检测线粒体质量)、Lyso-Tracker Red(检测溶酶体酸度)探针检测潜力活性物质对衰老代ICR-MEF细胞的线粒体-溶酶体功能互作的影响。探针结果表明:潜力活性物质可显著增加线粒体-溶酶体探针的荧光强度,表明潜力活性物质可明显改善衰老代ICR-MEF细胞的线粒体-溶酶体的功能互作。此外,自噬底物(ATG3、ATG5、ATG7),自噬溶酶体形成的关键蛋白(LC3、p62)和溶酶体功能性蛋白(TFEB、LAMP2、Cathepsin B)的蛋白表达结果揭示:给予潜力活性物质处理可增加自噬通量,促进自噬溶酶体消化;结合衰老标志物蛋白表达情况和线粒体-溶酶体功能验证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潜力活性物质的抗衰老作用与线粒体ROS(mt ROS)水平(关键点1)及线粒体-溶酶体介导的自噬通量(关键点2)相关。为了验证活性氧水平的关键性作用,上述细胞模型在给予潜力活性物质治疗基础上,联合ROS抑制剂-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干预,明确了纠正mt ROS致线粒体-溶酶体功能互作障碍是潜力活性物质发挥抗衰老作用的关键。5.红参中潜力活性物质基于线粒体-溶酶体互作的延缓脑衰老机制验证由于线粒体自噬需要大量溶酶体的持续消耗,TFEB作为调控线粒体自噬和溶酶体生物发生的重要核转录因子,在维持线粒体自噬-溶酶体功能互作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章在已构建的自然衰老细胞模型基础上,给予潜力活性物质和TFEB激活剂(TFEB activator 1)联合干预,评价潜力活性物质对TFEB核易位能力的影响及TFEB核易位能力对mt ROS水平及线粒体-溶酶体功能互作的影响,以明确促进TFEB核易位是潜力活性物质增加线粒体-溶酶体功能互作,进而增加线粒体自噬通量和溶酶体生物发生,从而下调ROS水平发挥抗衰老作用的关键。结果显示:较ICR-MEF-P4-潜力活性物质单独处理组相比,TFEB activator 1(1μM)与潜力活性物质(S-Rg2、PPT、AFG,20μM)联合处理延缓衰老代ICR-MEF细胞衰老的作用更强,证实促进TFEB核易位是潜力活性物质发挥抗衰老作用的关键。同时,较ICR-MEF-P4-潜力活性物质单独处理组相比,ICR-MEF-P4-潜力活性物质-TFEB activator 1联合处理组的促进自噬通量增加的能力(p62蛋白表达水平更低,LAMP2、Cathepsin B蛋白及TFEB核内蛋白表达水平更高)更强,表明潜力活性物质可以通过促进TFEB核易位增加自噬通量,进而清除受损线粒体并促进溶酶体生物发生。透射电镜分析,Mito Tracker Green探针,Lyso Tracker Red探针以及DQ Red BSA染色分析佐证了上述结论。此外,Mito SOX Red结果表明潜力活性物质可通过促进TFEB核易位下调线粒体ROS水平。在体外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3月龄的SAMP8快速老化小鼠为研究对象(野生型SAMR1小鼠为对照组)对体外实验结果进行辅助验证。结果表明:潜力活性物质(S-Rg2(20 mg/kg),PPT(20 mg/kg),AFG(80 mg/kg))Thyroid toxicosis可显著增加TFEB蛋白在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核内的表达水平,并降低衰老标志物p21蛋白在海马神经元内的荧光表达量。不仅如此,潜力活性物质可通过增加TFEB核内蛋白表达,进而促进线粒体-溶酶体功能互作,从而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延缓SAMP8小鼠脑衰老。以上结果揭示了TFEB核易位介导的线粒体-溶酶体功能互作是红参及其药效物质基础延缓脑衰老的最终潜在分子靶点。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红参及其药效物质延缓脑衰老的具体作用机制是通过靶向促进TFEB蛋白核易位,进而增加线粒体自噬通量清除受损线粒体,并促进溶酶体生物发生,从而纠正线粒体氧化损伤介导的线粒体-溶酶体功能互作障碍发挥抗衰老作用。上述结论为红参作为抗衰老药物的研制开发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数据参考。
3D打印PCL/β-TCP支架动态降解调控巨噬细胞应答影响骨修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可降解骨修复材料可完全被机体降解吸收,并最终被自身骨组织所替代,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修复材料。目前常用的可降解骨修复材料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和生物陶瓷等,但通过单一材料制备的可降解骨修复支架在性能上存在一定缺陷。高分子生物材料(如聚乳酸,聚己内酯等)降解速率可控,但力学强度与成骨活性较差;陶瓷材料(如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等)成骨活性与力学强度较高,但脆性大,体内植入后易碎裂。因此,将不同材料混合后制备复合可降解骨修复支架,能够弥补单一材料的不足,改善支架的骨修复效果。而如何选择不同成分配比,以优化支架成骨活性与降解模式,实现支架降解与新生骨长入同步进行,是目前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组前期将聚己内酯(PCL)高分子材料与β-磷酸三钙(β-TCP)陶瓷材料以质量比例80:20混合后,通过熔融沉积(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打印技术成功制备了PCL/β-TCP可降解骨修复支架。该可降解支架在绵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ACDF)模型中显示出良好的骨修复效果,但仍存在降解速率慢以及支架内部骨长入不足等问题。本课题进一步提高混合材料中生物陶瓷比例,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比例的新型PCL/β-TCP支架(质量比例70:30-30:70),以期改善支架的降解过程与骨修复效果。然而,支架降解过程中各项理化性质(如力学性能,表面形貌以及成分构成等)动态变化,并伴随着降解产物的产生,这些因素均对局部免疫应答与骨修复过程产生动态影响,但相关作用与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动态评价新型可降解PCL/β-TCP骨修复支架的降解过程,并阐明支架降解影响骨修复过程的作用效应及机制,对于优化可降解骨修复支架降解模式,提高支架骨修复效果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制备不同比例3D打印的新型PCL/β-TCP可降解骨修复支架(质量比70:30-30:70);表征检测不同比例支架的理化性能与生物相容性;系统评价支架降解过程中各项理化性能的动态变化和降解产物的性质;明确支架的体内降解、骨修复与巨噬细胞应答情况;体外验证支架降解调控巨噬细胞应答及免疫调控成骨的生物学效应;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与功能验证,阐明支架降解影响巨噬细胞应答及免疫调控骨修复的相关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通过FDM制备不同比例3D打印的PCL/β-TCP支架(PT支架;孔径:600μm;丝径:400μm);通过显微CT(Micro-CT)、扫描电镜(SEM)、元素能谱分析(EDS)、水接触角测量、压缩测试表征不同支架的三维结构、表面形貌、元素分布、亲水性与力学强度;X射线衍射(XRD)与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支架的物相,化学键与官能团;凝胶渗透色谱(GPC)检测支架分子量;通过CCK-8与扫描电镜评价支架的细胞毒性与表面细胞黏附。第二部分:构建仿生动态降解装置用于PT支架的加速降解;SEM、GPC、压缩测试、XRD、FTIR、Micro-CT等方法评价支架降解过程中表面形貌、重量丢失、分子量、压缩强度、化学成分以及三维结构的动态变化;Micro-CT三维重建与透射电镜观察分析降解产物的形貌、粒径与结构。第三部分:将不同组别PT支架植入大鼠骨缺损模型,术后4周,10周和16周取材;采用Micro-CT扫描与重建,扫描电镜观察、骨组织荧光双标染色、脱钙组织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评价各时间点骨修复、血管新生以及支架降解情况;通过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评价支架内部巨噬细胞的表型极化演变。第四部分:选取PT 73,PT 55与PT 37支架进行体外加速降解实验,通过扫描电镜联合元素能谱扫描匹配体内外支架降解时期;体外建立不同降解时期(D1-D3)支架与巨噬细胞的共培养体系,通过扫描电镜,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巨噬细胞表型与极化水平的动态变化;建立不同降解时期(D1-D3)支架的大鼠皮下埋植模型,检测支架内部组织应答与巨噬细胞极化情况;提取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测定CM中多种细胞因子的浓度;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与成管实验检测巨噬细胞CM对成骨分化与血管形成的免疫调控作用。第五部分:将巨噬细胞与体外降解D2时期的PT 55与PT 37支架共培养后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通过GO与KEGG富集分析差异功能与信号通路;基于测序结果,通过透射电镜观察,Western Blot,细胞荧光探针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进行功能验证;选择特异性抑制剂对相关靶点进行抑制,检测巨噬细胞应答与免疫调控功能的变化。【研究结果】第一部分 不同比例3D打印PT支架的制备与表征1、通过FDM打印成功制备了不同比例的PCL/β-TCP多孔支架(PT支架,质量比为70:30-30:70),分别为:PT 73支架(质量比70:30),PT 64支架(质量比60:40),PT 55支架(质量比50:50),PT 46支架(质量比40:60),PT 37支架(质量比30:70)。2、SEM结果显biomass additives示各组PT支架的孔径均匀接近,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各组支架的孔隙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EDS结果显示各组支架元素分布均匀,支架Ca元素和P元素含量随着陶瓷比例增加而显著升高。3、水接触角结果显示高陶瓷比例PT支架亲水性更好;压缩实验的应力-应变曲线与压缩模量结果显示,陶瓷比例升高强化了支架的压缩强度。4、CCK-8结果显示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良好,SEM显示成纤维细胞在支架表面充分铺展,与支架紧密黏附。第二部分 不同比例3D打印PT支架的体外动态降解过程评价1、体外构建仿生加速降解装置用于PT支架的降解研究,将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循环装置的降解介质;将装置的液体循环速度设置1 ml/min,对不同PT支架(直径1 cm,高度0.2 cm)进行360 min的动态降解观察。2、PT 46与PT 37支架降解较快,在降解180 min时发生崩解,同时表面出现明显腐蚀;而PT 73,PT 64与PT 55支架降解相对平稳,在360 min时支架仅发生部分降解,支架表面无明显腐蚀。3、PT支架重量,分子量(数均分子量Mn)与压缩强度均随着支架降解而逐渐下降;PT 46与PT 37高陶瓷比例支架各项指标的下降速率显著高于PT 73,PT64与PT 55支架。4、XRD与FTIR结果显示:PT 46与PT 37支架在降解60 min时部分PCL的晶相与化学键特征峰消失;在降解360 min后,PT 64与PT 55支架的部分PCL特征峰也消失。5、Micro-CT横断图可见降解180 min后PT 73,PT 55以及PT 37支架内部出现降解孔洞,表面有高密度降解产物出现;三维重建与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各组支架的降解产物在数量、形貌与尺寸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三部分 不同比例3D打印PT支架的体内动态降解、骨修复与巨噬应答研究1、Micro-CT三维重建及感兴趣区分析结果显示:PT 73,PT 64与PT 37组支架降解与骨组织长入同步发生,新生骨体积分数逐渐增加,支架体积分数平稳下降,骨修复过程顺利;PT 37与PT 46支架在4周时新生骨体积分数高,但由于支架快速降解,在10周与16周时支架内部新生骨体积降低并显著低于其它组。2、扫描电镜结果显示:PT 73、PT 64与PT 55支架在各时间点与周围骨组织均整合良好,支架表面无明显腐蚀现象。PT 4Etoposide抑制剂6与PT 37支架在4周时与周围骨组织整合良好,但10周和16周时支架表面明显腐蚀降解,周围出现纤维状组织包裹。3、Masson组织染色结果显示:PT 73,PT 64和PT 55组支架的内部骨长入随支架降解而逐渐增多,在术后16周支架内部骨小梁连接成网状,实现骨缺损修复;PT 46与PT 37支架组4周时的新生骨面积高于其他组,但10周与16周时出现骨长入障碍,内部骨小梁吸收,高倍视野下可见AG-221抑制剂支架周围存在多核异物巨细胞。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T 46与PT 37支架组4周时CD 31阳性内皮细胞数量高于其余组,但是10周与16周时血管新生受阻,内部内皮细胞数量显著低于PT73、PT 46与PT 55支架组。5、骨组织荧光双标结果显示:PT 46与PT 37支架4周时骨形成率(BFR/BS)高于其余组,但10周与16周时骨形成率明显降低并低于其余组。6、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T 73与PT 55支架内部巨噬细胞逐渐由M1型(促炎型)极化状态过渡为M2型(促修复型)极化状态;PT 37支架组巨噬细胞的极化演变过程相反,10周与16周时支架内部主要为M1型(促炎型)巨噬细胞;支架降解中晚期介导的M1型巨噬细胞应答可能是导致骨修复失败的关键因素。第四部分 不同比例3D打印PT支架动态降解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影响成骨、成血管的效应研究1、通过扫描电镜联合元素能谱分析确定与4周,10周,16周体内支架匹配的体外支架的降解时期,定义为:降解早期(D1),降解中期(D2),降解晚期(D3);记录各组支架降解至不同时期的时间。2、将巨噬细胞与不同降解时期PT支架共培养;扫描电镜显示巨噬细胞在不同降解时期支架表面呈现两种典型形状:多伪足的球状巨噬细胞与伸长的扁平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形状随着体外支架降解发生动态变化。3、细胞免疫荧光与WB结果显示:巨噬细胞在PT 73与PT 55支架表面由D1时期的M1型极化逐渐向D2,D3时期的M2型极化状态转变;PT 37支架表面巨噬细胞的极化顺序则恰好相反,在降解D2与D3时期巨噬细胞呈M1极化表型。4、ELISA检测结果显示:D1时期PT 73与PT 55组巨噬细胞的IL-6与TNF-ɑ分泌水平高于PT 37组,而PT 37组的IL-10与TGF-β分泌水平更高。随着支架降解,PT 37组在D2与D3时期IL-6与TNF-ɑ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高于其余各组。5、碱性磷酸酶检测与成管实验结果显示:PT 37组在D2与D3时期成骨前体细胞成骨分化与内皮细胞的血管形成能力显著低于其余各组。第五部分 不同比例3D打印PT支架动态降解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影响骨修复的机制探究1、RNA-seq结果显示:PT 55组与PT 37组共有1503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差异倍数≥2,P<0.05);PT 37组有1288个基因表达水平上调,215个基因表达水平下调;GO与KEGG富集注释结果显示PT 37支架降解显著促进了巨噬细胞吞噬与吞噬体的形成,提示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可能是支架降解调控巨噬细胞应答的一个关键靶点。2、溶酶体探针染色结果显示:D2降解时期PT 37支架组相较于PT 73与PT55组巨噬细胞的溶酶体数量显著升高;TEM观察结果直接证明了D2降解时期PT37支架降解促进了巨噬细胞吞噬体的形成,吞噬体直径显著高于其余组,吞噬体内部存在大量不均匀分布的支架降解产物。3、细胞免疫荧光、WB与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D2降解时期的PT 37支架引起巨噬细胞的氧化应激以及活性氧水平的升高;通过吞噬功能抑制剂(Latrunculin B)处理巨噬细胞后,PT 37支架降解引发的巨噬细胞氧化应激与M1型极化水平降低,并且减轻了巨噬细胞对成骨分化与血管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1、通过熔融沉积打印方法可成功制备不同比例的PCL/β-TCP(PT;质量比70:30-30:70)可降解骨修复支架;增加陶瓷含量可有效改善PT支架的钙磷比例、亲水性以及压缩强度等理化性能,但同时促进了PT支架的降解与降解产物的产生。2、陶瓷含量增加提高了PT支架的早期骨修复效果,但高陶瓷PT支架(PT 46与PT 37)在降解中晚期造成血管形成与新生骨长入障碍,导致骨修复失败。3、PT 73、PT 64与PT 55支架降解过程中,巨噬细胞呈“M1促炎型-M2促修复型”序贯极化,促进了成骨分化与血管形成过程;而高陶瓷PT支架在降解中晚期介导了M1型巨噬细胞极化应答,抑制了成骨分化与血管形成过程。4、高陶瓷PT支架降解过程中产生大尺寸降解产物(直径>10μm),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诱导其氧化应激与M1型极化,从而抑制成骨分化与血管形成过程,最终导致骨修复失败。
扶阳益心方治疗气虚血瘀型HFpEF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究扶阳益心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射MLN8237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2020年1月-2022年12月间收治的68例气虚血瘀型HFpEF患者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ompound C分子式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与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扶阳益心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心功能疗效、中医证候积分、Lee氏心衰积分、运动耐量试验、超声心动图指标[舒张早期/晚期二尖瓣血流峰值(E/A)、左房容积指数(LAVI)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为94.12%,高于对照组85.29%(Fisher精infectious uveitis确概率检验P=0.427);治疗后两组均未见恶化者,观察组心功能总有效为91.18%,高于对照组82.35%(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476);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证和次证积分及Lee氏心衰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分别为(336.47±41.95)m及(285.73±38.72)m,明显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AVI和LVMI均降低、E/A均升高,且观察组各心功能指标升高或降低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阳益心方治疗气虚血瘀型HFpEF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提高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耐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位角测定在腹部外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相位角(phase angle, PA)与腹部外科住院患者营养状况和住院时间的关系,探究相关影响因素,为住院患者营养干预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7月山东省某三甲医院腹部外科住院患者1131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测定握力,行人体成分分析检查和血清学指标测定,用NRS2002量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根据亚洲肌肉减少症工作组(AWGS)2019诊断标准,进行患者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根据Kyle标准,生物电抗阻<5kHz时,男性<5.0°、女性<4.6°表示为低PA。将患者分为低PA值组和正常PA值组,比较相关指标的差异,包括年龄、体重、握力、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TalazoparibI)、去脂体重、四肢骨骼肌指数、左上臂肌肉围度、白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钠、钾、是否为肿瘤、是否为肌肉减少症、是否饮酒、NRS2002评分、总胆红素等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对PA值有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低PA组与正常PA组在年龄、是否为肿瘤、是否为肌肉减少症、NRS2002评分、总胆红素水平等变量上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患者年龄较大、有营养风险、有黄疸症状、是肿瘤疾病,PA值会越低,并且PA值越低,住院时间越长;低PA组与正常PA组在性别、是否饮酒等变量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PA组体重、握力、身体质量指数、骨骼肌质量、去脂体重、四肢骨骼肌指数、左上臂肌肉围度、白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钠、钾均明显低于正常PA组(P<0.05),提示正常PA组住院患者营养状态较好;低PA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高于正常PA组(P<0.05),提示低PA组患者需治疗时间较长,恢复较慢;PA与年龄、NRS2002评分、有无肌肉减少症、总胆红素水平、是否为肿瘤及住院时间呈负相关(P<0.05);通过统计低PA值组和正常PA值组患者重点人群占比,发现低PA值组Prosthetic knee infection中的老年患者、有营养风险患者、肌肉减少症患者、黄疸患者、肿瘤患者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PA值组。结论 PA与腹部外科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和住院时间密切相关,能够反映患者的预后和一般情况。PA与年龄、NRS2002评分、是否为肌肉减少症、总胆红素水平、是否为肿瘤及住院时间呈负相关;PA值越低,营养状况越差,而营养不良与不良临床结局和预后存在密切联系,不良临床结局包括功能Laduviglusib下降、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和住院时间的延长。对于手术患者来说术前营养不良与术后并发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率增加有关。营养不良也是肿瘤患者的一个普遍问题,腹部肿瘤患者,特别是上消化道和肝、胰、胆道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代谢风险较高。根据PA值提示,老年患者、有营养风险患者、肌肉减少症患者、黄疸患者、肿瘤患者需得到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