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位居首位的重要粮饲作物。玉米籽粒的发育关乎玉米产量,而DNA去甲基化酶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但是对玉米籽粒发育的影响至今还不清楚。印记表达是基因的等位基因基于亲本来源特异性表达的现象。人们推测,等位基因间的差异DNA甲基化是基因印记表达的原因之一,而DNA去甲基化酶介导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但其是否调控基因selleck合成印记表达尚不清楚。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鉴定了玉米DNA去甲基化酶编码基因,获取了它们的突变体材料,并分析了突变体和野生型的DNA甲基化和基因表达水平,探究了DNA去甲基化酶在玉米籽粒基因表达调控(包括印记表达)和籽粒发育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拟南芥DNA去甲基化酶蛋白序列与玉米注释基因进行比对,鉴定到四个玉米DNA去甲基化酶编码基因,分别命名为Zm ROS1a-1d。表达分析表明ZFulvestrant研究购买m ROS1a和Zm ROS1b分别在授粉后14天的胚和胚乳中高表达,是主要拷贝。2、获取了Zm ROS1a和Zm ROS1b的EMS诱变材料,并通过杂交手段获得双突材料(zmros1ab)。表型分析显示zmros1a、zmros1b单突变体与野生型在株型以及籽粒发育上没有明显差异,然而zmros1ab双突变体表现出株高和穗位高降低,开花期延迟,百粒重降低,结实率降低等表型。将zmros1a/+、zmros1b/+以及zmros1a/+;zmros1b/+分别自交,发现后代中纯合单突以及双突的占比符合预期,说明单突配子,双突配子均能通过父本或母本传递给后代,这两个基因的突变不影响配子活力。3、对zmros1ab及对应野生型授粉后14天的胚和胚乳进行DNA甲基化测序。比较野生型胚乳和胚DNA甲基化水平,发现胚乳DNA甲基化水平低于胚。与此相符,在胚乳中相对胚鉴定到了更多的DNA甲基化降低的区段。进一步发现,约40%的区段的DNstone material biodecayA甲基化仅在野生型胚乳中下降,在zmros1ab双突变体的胚乳中没有降低,说明Zm ROS1ab介导的DNA去甲基化调控这些区段(命名为“Zm ROS1absensitive DMRs”)在胚乳中的低甲基化的形成。对Zm ROS1ab-sensitive DMRs所靶向的基因进行表达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在zmros1ab双突中相对于野生型倾向于下调表达。结合基因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倾向于在胚乳中特异表达。与此相符,我们鉴定了所有在胚乳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发现这些基因在zmros1ab中相对于野生型展现出DNA甲基化升高,基因表达下调的趋势。这些结果表明Zm ROS1ab介导的DNA去甲基化调控胚乳基因表达。4、利用DAP-seq对调控玉米胚乳基因表达的重要转录因子Zm O2在野生型和zmros1ab双突中结合位点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大部分(73%)在野生型中鉴定到的结合位点在zmros1ab双突中并没有被鉴定到。利用Diff Bind对野生型和zmros1ab中的差异结合位点进行鉴定,发现这些差异结合位点附近的DNA甲基化在zmros1ab双突中相对野生型展现出较高水平。利用PCR扩增的方式去除野生型和zmros1ab双突间的DNA甲基化差异,Zm O2在这些位点的差异结合消失。此外,这些差异结合位点关联到107个表达基因,其中16个在野生型和zmros1ab间表现出差异表达。这些结果说明Zm ROS1ab介导的DNA去甲基化可以通过影响转录因子与靶位点的结合强度来调控一些基因表达。5、为了研究Zm ROS1ab是否影响基因印记表达,我们使用野生型以及zmros1ab双突(B73背景)分别与Mo17进行正反交,对授粉后14天的胚乳鉴定印记基因并分析等位基因的表达以及DNA甲基化水平。结果显示zmros1ab作为母本时,一些胚乳特异表达MEGs(母源等位表达基因)由于母源等位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不再印记表达,而一些组成型表达PEGs(父源等位表达基因)由于母源等位基因的表达开启不再印记表达。亲本等位基因DNA甲基化检测表明zmros1ab作为母本与Mo17杂交时,母源等位基因的DNA甲基化高于野生型作为母本与Mo17杂交。这些结果说明Zm ROS1ab介导的DNA去甲基化可以调控胚乳特异表达MEGs以及组成型表达PEGs母源等位基因附近DNA甲基化,影响印记基因的形成。
Author: admin
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对七星瓢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为了解保幼激素对七星瓢虫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采用室内试验,试验组以5组添加不同浓度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A、B、C、D、E浓度分别为5、15、25、35、45μL/L)的人工饲料与蚜虫组合饲养七星瓢虫成虫,对照组(CK)以纯蚜虫饲养七星瓢虫成虫,测定各处理七星瓢虫的有效产卵量、交配、取食、体VE-822临床试验重、存活率。结果表明:(1)CK、A、B、C、D、E组七星瓢虫的有效产卵量分别为514.85±38.46、349.11±23.84、182.37±15.99、133.76±13.86、154.76±10.03、109.91±10.37粒,CK组极显著高于其他组,A组显著高于B、C、D、E组,但B、C、D、E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2)交配频率selleck BAY 73-4506A组最高,为0.42±0.09次/min;取食Hepatic growth factor频率C组最高,为0.48±0.08次/min;体重A组最重,为46.50±11.60 mg/只;存活率E组最高,为(68.33±10.15)%。以上指标各处理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试验证实,以添加5μL/L保幼激素的人工饲料与蚜虫组合饲养七星瓢虫,其有效产卵量较高,其余生物学指标未受影响,该饲养模式可以作为七星瓢虫蚜虫减量饲养模式。
钴-锆-磷钨酸担载ZSM-5材料对甲苯氧化的催化性能研究
本文通过浸渍法,将ZSM-5浸渍在Co(NO_3)_2·6H_2O、Zr OCl_2·8H_2O和磷钨酸(H_3PW_(12)O_(40)·6.5H_2O)的混合溶液中,制备了Co-Zr-PW/ZSM-5复合型催化剂(CZPZ)。采用XRD、FT-IR、UV-Vis、XPS、SEM和TEM等技术对所制备的催化剂材料进行了一系列表征,确定了复合材料的表面组成和结构性质。结果表明,在担载Co、Zr和Pselleck NSC 125973W形成复合材料后,其依旧保持了ZSM-5的结构,材料表面由均匀分散在ZSM-5分子筛上的Co_2(PO_VE-8224)Cl,Zr O_2,P_2O_5和WO_3结晶纳米颗粒所组成。以CZPZ为催化剂、H_2O_2为氧化剂、在无溶剂的条件下,对甲苯催化氧化的性能进行了评价。通过考察不同浸渍温度、不同的煅烧温度以及煅烧时间制备的催化剂对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确定了该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60℃的条件下浸渍24 h,后在马弗炉中500℃温度下煅烧4 h(简称CZPZ-4-500)。使用最佳制备条件下所制的催化剂考察了其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催化氧化性能,获得了催化反应的最佳操作条件为: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8 h、催化剂用量0.3 g、5 m L(47.4 mmol)甲苯和15 m L H_2O_2(30%)。在此最佳条件下,甲苯Biotic interaction的转化率达到16.6%,苯甲醛的选择性为90%。同时,探讨了催化剂组成的不同组分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起关键催化作用的活性位点。通过对甲苯在催化剂表面上吸附行为的原位红外检测和对红外谱图的分析,明晰了氧化反应的机理。并且,对催化剂的回收和可重复利用性进行了评价,催化剂显示了优秀的可重复利用性。
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电解质、NLRP3、瘦素水平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血清阴性电解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瘦素水平变化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案,选取桐乡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8月—2022年6月收治的HICH患者103例(HICH组LGX818使用方法)、选取健康体检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研究对象的血清氯离子、无机磷、阴离子间隙(AG)、NLRP3 mRNA、瘦素水平,并按照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结局对HICH组进行分层对比,采用logistic回归因素模型分析各项指标与患者预后结局的关系。结果 HICH组患者的血清氯离子、AG、NLRP3 mRNA、瘦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ICH组患者的血清无机磷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HICH组患者的血清氯离子、AG、NLRP3 mRNA、瘦素水平均高于轻中度HICH组患者,重度HIimmune stressCH组患者的血清无机磷水平低于轻中度组(P<0.05);预后良好患者的血清氯离子、AG、NLRP3 mRNA、瘦素水平均高于预后不良患者,预后良好患者的血清无机磷水平低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合并冠心病、脑出血量≥30 ml、患者病情重度、血清AG高水平、NLRP3 mRNA高水平表达、瘦素高水平是HICH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ICH患者的血清氯离子、AG、NLRP3 mRNA、瘦素水平较非HICH人群显著增高、血Vorinostat临床试验清无机磷显著降低,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其中血清AG、NLRP3 mRNA、瘦素高水平与患者不良预后结局有关。
聚(苯乙烯-马来酸酐)纳米体系的制备及在抗肿瘤与抗新型冠状病毒中的应用研究
目前,纳米递送药物载体在攻克重大公共疾病尤其是肿瘤、病毒感染等治疗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前景。基于脂质体或者聚合物的载体通过克服物理化学和细胞屏障,显示了其在细胞内药物配置方面的潜力。在大多数递送体系中,小分子、光敏剂、抗原等“货物”通过不同修饰方式被分配到脂质体或聚合物载体中,以达到延长半衰期、提高特定靶向性和降低毒性的目的。其中,从临床转化的角度,脂质体作为已被FDA批准的载体,是最常见且经过充分研究的纳米体系。相比而言,聚合物纳米载体作为相对创新的一种方式,也因其水溶性、生物相容性、贮存稳定性等物理化学性质,被视为理想的药物递送材料,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本论文的主题是利用聚(苯乙烯-马来酸酐)聚合物纳米颗粒开发新一代药物递送载体。目前,聚(苯乙烯-马来酸酐)聚合物纳米颗粒因其水溶性、低毒性的优势已被应用于临床,但仍有很大的未知空间待发掘。例如,当递送同一分子时,前期不同的修饰方式和后期生物构效之间的相关性缺乏系统地探究;在免疫学领域中,尚未被开发为成熟的纳米疫苗载体。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物理、化学性质的调控来进行新的结构设计,将不同货物(光敏剂,抗原,靶向基团)输送到靶细胞和器官并进行靶向治疗。首先,利用聚(苯乙烯-马来酸酐)纳米系统制备用于肿瘤靶向成像和光疗VX-445分子式的纳米光敏剂。将NIR-Ⅱ荧光分子吲哚箐绿(ICG)共价修饰至聚(苯乙烯-马来酸酐)纳米颗粒(PSMA-NPs)表面,并与过去报道的“物理包裹式”进行对比,使其性能在光吸收、光稳定性、荧光成像等多方面得到优化。同时,通过氨基唾液酸靶Dromedary camels向配体的引入,有效促进其细胞摄取和肿瘤靶向特异性。最终,共价修饰法的PSMA-ICG-9-SA NPs显示出特异性强、持续的荧光强度,并在小鼠肿瘤模型中实现了大型肿瘤(300 mm3)的消除。因此,本研究为控制荧光团的聚集行为和微环境提供了一种纳米工程方法,以通过简单、经济和临床转化策略来探索纳米光敏剂。接下来,将聚(苯乙烯-马来酸酐)纳米系统用于靶向淋巴结的纳米疫苗平台并同时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抵抗肿瘤。目前尚未有文章报道将聚(苯乙烯-马来酸酐)纳米颗粒应用于蛋白质疫苗纳米平台,本文首次利用聚(苯乙烯-马来酸酐)纳米颗粒作为肿瘤疫苗载体,实现了 MHC Ⅰ/Ⅱ途径的同时激活,诱RP56976研究购买导强烈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设计初期,我们构建肿瘤模型抗原-卵清蛋白(OVA)共价连接的第一代颗粒性PSMA NPs疫苗,其表面抗原高密度多聚体的形成促进了它们与抗原呈递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随后,第二代水溶性hPSMA NPs疫苗通过物理性质的改变实现更高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淋巴系统趋向性,并促进更有效的肿瘤抑制和诱导更高的抗体滴度。结合近几年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的背景,以上两代基于PSMA的纳米疫苗平台被用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疫苗的递送,重点围绕刺突蛋白的RBD区域和核衣壳蛋白进行研究。这一部分进一步证实其作为聚(苯乙烯-马来酸酐)纳米疫苗载体的通用性,展示了其临床转化的可能性。总体来说,本文聚焦于一种极具临床转化可能性的聚合物纳米载体——聚(苯乙烯-马来酸酐),通过新的结构修饰和设计优化,构建了一个可应用在光热治疗、免疫治疗的新型药物纳米体系,尤其是以免疫学为基础的纳米疫苗制备方向,是目前已有报道中的第一次成功尝试。希望这个工作可以为后期纳米载体的临床转化贡献一份力量。
基于香豆素/茚二酮类染料分子设计及荧光开启型识别性能研究
具有高反应活性的活性氧、活性氮等小分子物质在调节细胞内物质代谢、调控细胞生理功能、使细胞内环境保持稳定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研究次氯酸根与过氧化亚硝酸盐这一类活性分子在生理中的作用方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近些年,荧光探针标记成像技术因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对活细胞光损伤小以及背景荧光干扰低等特点、实现高时空分辨率可视化监测,已经成为检测和监测活细胞与活体中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手段。由于活性物质的寿命短且反应活性高,一定程度的限制了探针在荧光成像的应用。因此,开发以检测生物体内活性氧与活性氮为目标物的具有大斯托克斯位移荧光探针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以吩噻嗪作为识别位点,香豆素作为荧光团通过醛甲基缩合反应形成π-π*共轭,利用次氯酸对吩噻嗪的氧化作用,生成亚砜的结构抑制了PET猝灭效应而触发荧光信号的“开启”,合理地设计合成了一种对HOCl具有单一识别位点的新型烯酮基荧光探针C-Ptz。光谱实验数据表明探针C-Ptz具有高灵敏度(检测限Emricasan配制低至12.6 n M)、快速响应(<3 s)、高选择性(荧光增强42倍)、斯托克位移大(97 nm)等优良的光物理性能。探针C-Ptz成功应用在He La细胞中的外源性次氯酸和RAW 264.7细胞的内源性次氯酸的荧光成像。此外还探究了探针C-Ptz在复杂水样体系中定量检测Cl O~-的能力,次氯酸根的回收率在98.3-102.6%,说明探针C-Ptz在复杂的水样中对次氯酸根的定量分析有着较高的准确性。(2)以茚二酮为吸电子基团,苯酚为供电子基团通过醛甲基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具有推拉电子体系的对粘度敏感的新型染料IDBp,该染料在高粘性体系(丙三醇)中的荧光强度与非粘性体系(水)相比增强38倍。细胞成像实验研究表明染料IDBp能够实现He La细胞中不同药物刺激引起的细胞粘度微环境的荧光Dinaciclib价格成像。该染料还追踪了细胞铁死亡过程中细胞内微环境的变化,并能定位进溶酶体的当中。基于染料IDBp的优异的光谱性能,利用二苯基次膦基与ONOO~-反应后水解过程机制,设计合成了近红外比率型荧光探针IDPp。并且探针IDPp能够裸眼比色检测ONOO~-(溶液Laboratory Automation Software颜色从橙黄变成浅紫色)。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KRAS突变型晚期左、右半结肠癌疗效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Nirogacestat抑制剂比分析姑息一线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KRAS突变型晚期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09月至2020年09月收治的83例一线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KRAS突变型晚期左、右半结肠癌患者,比较KRAS突变型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18个月生存率、总生存时间(OS)。结果:KRAS突变型晚期右半结肠癌(RSCC)患者合并不完全肠梗阻及体重减轻>5 kg所占比例更高(P=0.369、P=0.009),KRAS突变型晚期左半结肠癌(LSCRC)患者更易合并中重度以上的贫血(P=0.154)。KRAS突变型LSCRC患者发生腹腔种植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的患者比例高于RSCC患者(P>0.05)。KRAS突变型LSCRC患者与RSCC患者ORR分别为29.3%和28.6%(P=0.944),DCR分别为87.8%和90.5%(P=0.696)。18个月生存率LSCRC组为80.05%,RSCC组为7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5)。KRAS突变型LSCRC患者中位PFS差于RSCC患者(8个月vs 9.8个月,P=0.004),KRAS突变型LSCRC患者中位OS优于KRDecitabine NMRAS突变型RSCC患者中位OS(22.8个月vs 21个月,P=0.001)。结论:姑息一线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KRAS基因突变型mCRadoptive cancer immunotherapyC患者,左、右半结肠癌的远期疗效存在差异。
电针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改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电针“肠病方”通过调节结肠巨噬细胞极化改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8只),电针组(6只),西药组(6只)。予大鼠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7 d建立UC模型。电针组电针大鼠“中脘”及双侧“天枢”“上巨虚”(10 Hz/50 Hz),20 min/次,西药组予美沙拉嗪混悬液(200 mg/kg)灌胃,均连续治疗3 d。测量大鼠体质量、脾质量、结肠长度systems genetics,评估疾病selleck NMR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形态学变化和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并计算病理学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10含量;免疫荧光双染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结肠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精氨酸酶1(Arg1)蛋白的表达MG132体内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结肠iNOS和Arg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病理组织的损伤程度和炎性细胞浸润加重,体质量增长幅度,结肠长度,脾质量,血清抑炎因子IL-2、IL-10含量,结肠Arg1/CD68荧光阳性表达,Arg1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DAI评分,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含量,结肠组织中iNOS/CD68荧光阳性表达,iNOS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及西药组大鼠以上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1,P<0.05)。结论:电针“肠病方”能够通过调节大鼠结肠巨噬细胞极化,抑制M1型巨噬细胞的生成,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生成,进而改善大鼠UC症状,减轻炎性反应。
咔唑生物碱衍生物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
猪流Q-VD-Oph临床试验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Alphacoronavirus病毒属。PEDV主要感染猪小肠上皮细胞,引起新生仔猪的急性腹泻、呕吐、脱水和高死亡率,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近年来,由于PEDV变异株的出现,除了少数几种疫苗外,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抑制PEDV的感染和传播。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控制PEDV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咔唑生物碱是一类含氮芳香杂环化合物天然物质,主要分布于煤焦油和芸香科植物中。咔唑生物碱及selleck VP-16其衍生物具有显着的抗菌、抗原生动物、杀虫、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抗病毒和神经保护活性等各种生物学特性并且已被证明部分具有抗人类病原体的作用,但其是否具有抗PEDV等冠状病毒的活性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筛选并探究了咔唑生物碱衍生物对PEDV复制的抑制作用和作用机制,结果和内容如下:本研究首先通过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和荧光显微镜评估了Vero-81细胞在18种咔唑衍生物(分别编号为No.1-No.18)处理之后感染PEDV,其N基因拷贝数和感染PEDV荧光毒株细胞中荧光情况,筛选出No.5、No.7、No.18 3种咔唑生物碱衍生物在体外有抗PEDV活性。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Vero-81细胞分别在处理No.5、No.7、No.18之后,感染PEDV荧光毒株24 h荧光值,发现细胞中荧光值显著降低,说明No.5、No.7、No.18在体外具有高效的抗PEDV感染效果。其中有No.7、No.18两种咔唑衍生物经过细胞毒性实验验证对Vero-81细胞的毒性小于80%。在此实验基础上对这两gamma-alumina intermediate layers种咔唑衍生物的抗PEDV活性进行探究,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荧光定量PCR和组织半数感染量(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_(50))分别在PEDV N蛋白水平、N蛋白mRNA水平、病毒滴度几个方面探究咔唑衍生物不同浓度的抗PEDV效果,发现其存在剂量依赖性。进一步探究了咔唑衍生物对PEDV感染复制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EDV感染周期的吸附阶段加入咔唑衍生物,N基因拷贝数和病毒滴度较对照显著降低。同时为了探究咔唑衍生物对猪肠道冠状病毒的广谱抑制作用,将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 coronavirus,PDCoV)和PEDV、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wine acute diarrhoea syndrome coronavirus,SADS-CoV)分别感染经No.7、No.18处理后的LLC-PK1细胞和Vero-81细胞,发现PDCoV N蛋白mRNA水平、PEDV N蛋白mRNA水平、SADS-CoV M蛋白mRNA水平和病毒滴度皆较对照显著降低,说明本研究筛选的两种咔唑衍生物对猪肠道冠状病毒有广谱抑制作用,本研究不仅为开发抗PEDV药物奠定了基础,更为研究广谱抗猪肠道冠状病毒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黄腐酸对口腔表皮样癌KB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及光热作用
目的 探究黄腐酸(fulvic acid, FA)的体外光热升温性能,及对口腔表皮样癌KB细胞的增殖作用,并研究FA联合808 nm激光对KB细胞的光热治疗效果。方法 使用808 nm激光照射FA,红外热像仪记录温度变化。将FA与口腔表皮样癌KB细胞共培养,按0.25,0.50,1.00,2.00,3.00 mg/ml的FA浓度加入含KB细胞的培养基,以未加FA处理为对照,通过CCK-8实验检测其对细胞的毒性。将FA联合808 nm激光照射KB细胞,分为:0.50 W/cm~2激光+1.00 mg/ml FA组,1.00 W/cm~2激光+0.50 mg/ml FA组和2.00 W/cm~2激光+0.25 mg/ml FA组。三组分别以不同功率密度激光Elexacaftor细胞培养照射不同FA浓度的含KB细胞的培养基10 min;分别以未加FA处理单natural bioactive compound纯使用各自功率密度的激光照射10 min为相应对照组。通过CCK-8实验及活死细胞染色实验检测其对细胞的光热治疗作用。结果 不同浓度FA在808 nm激光照射下温度升高,并逐渐达到峰值。将0.25,0.50,1.00,2.00,3.00 mg/ml的FA与KB细胞共培养24 h后,细胞毒性检测结果显示,细胞活力有明显下降,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光热治疗结果显示,将0.25,0.50,1.00 mg/ml的FA与KB细胞共培养24 h后,分别使用不同功率密度激光照射10 min,与各自对MS-275试剂照组比较,FA联合激光照射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00 1)。FA联合激光照射KB细胞后,经活死细胞染色示视野内可见大量发出红色荧光的死细胞,仅见少量绿色标记的活细胞。结论 FA具有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能;FA可以抑制口腔表皮样癌KB细胞的增殖;FA结合低能量激光能产热,有效杀灭口腔表皮样癌KB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