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联合氯吡格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小鼠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10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75只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美托洛尔组、氯吡格雷组及联合组,每组15只。分别术前给予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美托洛尔组小鼠美托洛尔(10 mg/kg)灌胃、氯吡格雷组小鼠氯吡格雷(20 mg/kg)灌胃、联合组小鼠美托洛尔(10 mg/kg)和氯吡格雷(20 mg/kg)灌胃。再灌注24 h后,超声检测各组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左心室缩短分数(FS);麻醉后取小鼠心脏组织,染色后计算各组小鼠缺血再灌注区心肌梗死面积;取小鼠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水平;对小鼠心脏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缺血再灌注区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沉积水平;通过TUNEL染色检测缺血再灌注区心肌细胞凋亡水平;采用Western bhepato-pancreatic biliary surgerylot检测缺血再灌注区心肌组织的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和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1)水平。结果 相较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小鼠左心室EF、FS水平显著降低,缺血区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0.05);美托洛尔组、氯吡格雷组及联合组小鼠左心室EF、FS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缺血区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少于模型组,且联合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美托洛尔组或氯吡格雷组(P<0.05)。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水平,缺购买S63845血区心肌组织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沉积及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剪切的Caspase 3和PARP1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美托洛尔组、氯吡格雷组及联合组小鼠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剪切的Caspase 3和PARP1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氯吡格雷组及联合组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活化及缺血区心肌组织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沉Ipatasertib体内积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氯吡格雷组和美托洛尔组(P<0.05)。结论 美托洛尔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效果优于美托洛尔或氯吡格雷单独治疗,其机制与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及血小板激活有关。
Author: admin
活血通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活血通络方低剂量组、活血通络方高剂量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 mg/(kg·d)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混悬液9.375 mg/(kg·d)灌胃;活血通络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活血通络方水体液6.25 g/(kg·d)、25 g/(kg·d)灌胃。连续灌胃2周后,评估大鼠神经功能,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紧密连接蛋白-1(ZO-1)和闭合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水通道蛋白4(AQP4)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各用药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活血通络方低剂量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活血通络方高剂量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及各用药组ZO-1蛋白和闭合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MMP-2和AQP4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ZO-1蛋白和闭合蛋selleck激酶抑制剂白表达均明显升高,MMP-2和AQP4水平均明显减少(P<0.05);与活血通络方低剂量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活血通络方高剂量组ZO-1蛋白和闭合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MMP-2和AQP4水平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活血通络方可以改善大鼠脑缺血Rescue medication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为通过上调ZO-1和闭合蛋白表达JQ1分子式水平,下调MMP-2和AQP4表达水平,从而调节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保护神经功能。
口服安非他酮缓释/右美沙芬常释复方混悬液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2022年8月美国Axsome Therapeutics公司上市Auvelity~(TM)(盐酸安非他酮/右美沙芬缓释片剂),是首款获批用于成人重度抑郁症治疗的口服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Auvelity~(TM)作为第一代复方固体制剂,存在患者吞咽困难、依从性差、药物突释等不足,开发成液体复方制剂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以阳离子交换树脂(Amberlite~?IRP69)作为盐酸安非他酮(Bupropion Hydrochloride,BH)和氢溴酸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 Hydrobromide,DMH)的载体,制备具有临床优势的口服BH缓释/DMH常释复方混悬液,并对其进行系统的体内外研究,具体内容如下:一、BH树脂复合物和DMH树脂复合物的制备BH药物树脂点击此处复合物(BH Drug Resin Complex,BH-DRC)的最佳静态法制备工艺:将Amberlite~?IRP69加入100 m L 7 mg·m L~(-1)的BH药物溶液中(药物:树脂为1:1),在45±0.5℃下搅拌3 h。最终载药量Q_∞为0.86 mg·mg~(-1)(1 mg树脂中负载0.86 mg BH),药物利用率E为86.90%。DMH药物树脂复合物(DMH Drug Resin Complex,DMH-DRC)的最佳静态法制备工艺为:将Amberlite~?IRP69加入100 m L 30 mg·m L~(-1)DMH药物溶液中(药物:树脂为1:1),在45±0.5℃下搅拌2 h。最终载药量Q_∞为0.96 mg·mg~(-1)(1 mg树脂中负载0.96 mg DMH),药物利用率E为95.45%。二、BH-DRC和DMH-DRC的表征及体外释放考察使用SEM、XRD、FTIR对BH、DMH、空白Amberlite~?IRP69、药物和树脂的物理混合物、BH-DRC、DMH-DRC进行表征并分析,结果表明BH和DMH与空白Amberlite~?IRP69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物理吸附形成BH-DRC和DMH-DRC,而是以离子键结合,其原理是药物与离子交换树脂之间游离活性基团通过离子交换作用结合为药物树脂复合物。研究不同体外释放条件对BH-DRC、DMH-DRC释放行为的影响。最终体外释放条件为:桨法,溶出介质为900 m L 0.15 mol·L~(-1) Na Cl溶液,转速50 r/min,温度37.0±selleck化学0.5℃。本课题中DMH-DRC常规释放即可,BH-DRC需达到约12 h的缓释效果,但BH-DRC中BH在2 h内就释放完全,释放速度hepatopancreaticobiliary surgery太快,需要进一步将其制备成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的BH缓释微囊。三、BH包衣微囊的制备用丙烯酸树脂作为包衣材料,采用表面包衣法对浸渍后的BH-DRC(浸渍剂PEG 4000)进行包衣,对包衣工艺中的相关因素(包衣材料的类型和浓度、反应介质的体积、反应温度等)进行筛选优化。最优的制备工艺:阻滞材料为Eudragit~?RS100:Eudragit~?RL100 1:1,浓度为2.2%,反应介质体积比为(阻滞材料浓度:反应介质体积)1:10,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4 h。考察BH包衣微囊(BH-Coated Microcapsule,BH-CM)的形貌、密度、粒径、含药量和体外释放曲线。结果表明,BH-CM缓释时间约为12 h且重现性优异。BH-CM的释放曲线与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良好(R~2=0.999),结果表明BH-CM释药机制是膜控释,释药是Fick扩散。四、口服BH缓释/DMH常释复方混悬液的制备考察DMH-DRC和BH-CM的相关性质(粒径、密度、润湿性等),结果证明其适合制备性质优良的混悬液。以再分散性、沉降比、是否存在挂壁和微粒聚集现象为评价指标,优化基本处方中的助悬剂、润湿剂的用量,最终制备出稳定性良好的口服BH缓释/DMH常释复方混悬液。影响因素实验和加速实验的结果显示,自制口服BH缓释/DMH常释复方混悬液的各指标(含量、药物释放行为、药物泄漏量、沉降比、再分散性和混悬剂的性状)均符合药典要求,性质稳定。五、口服BH缓释/DMH常释复方混悬液的药动学研究建立和验证SD大鼠体内HPLC分析法,结果表明专属性,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等均符合药典对体内分析法的要求。研究口服BH缓释/DMH常释复方混悬液的大鼠体内药动学,从体内参数结果可知,自制混悬液中BH的T_(max)和t_(1/2)分别是4 h和3.52 h,BH普通片中BH的T_(max)和t_(1/2)分别是2 h和3.35 h,且混悬液的C_(max)(353.59 ng·L~(-1))低于BH普通片的C_(max)(491.83 ng·L~(-1)),结果表明自制混悬液中BH药物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自制混悬液和普通片中DMH的T_(max)都是2 h,自制混悬液中DMH的t_(1/2)和C_(max)分别为88.6 h、4.95 ng·L~(-1),普通片中DMH的t_(1/2)和C_(max)分别为4.22 h、2.17 ng·L~(-1),两种制剂的C_(max)结果表明DMH的血药浓度在自制混悬液中得到提高,同时t_(1/2)的结果表明DMH的血药浓度被持续长久地提高,其原因为BH是细胞色素P450 2D6(CYP2D6)的抑制剂,抑制CYP2D6代谢DMH,从而提高DMH在机体内的血药浓度。自制混悬液中BH相较于BH普通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是116.53%;自制混悬液中DMH相较于DMH普通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是252.25%。
心脏康复训练中加入吸气肌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吸气肌强度及心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脏康复训练中加入吸气肌训练(IMT)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吸气肌强度及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南京市胸科医院收治的CHF患者98例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心脏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IMT。比较两组心肺功能[峰值氧耗量(VO_2peak)、无氧阈氧耗量(VO_2at)及二氧化碳当量斜率(VE/VCO_2slo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吸气肌强度[最大吸气压(MIP)、吸气峰流速(PIF)]、呼吸功能及运动耐力、炎症及心肌应激[Cselleckchem反应蛋白(CR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两组VO_2peak、VO_2at及LVEF均较干预前升高,VE/VCO_2slop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VO_2peak、VO_2at及LVEF均高于对照组,VE/VCO_2slo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IP、PIF均较干预前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BLZ94505)。两组intracameral antibioticsBrog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6 min步行试验(6MWD)则较干预前提高,观察组Brog评分低于对照组,6MWD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NT-proBNP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LHFQ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F患者应用心脏康复训练结合IMT治疗,可增强心肺功能,呼吸肌获得改善,且呼吸功能及运动耐力升高,炎症及心肌应激反应减轻,具有较佳生活质量。
人参皂苷Rb1对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神经保护作用的初探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1(GsRb1)对1-Hedgehog/Smoothened抑制剂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量效关系。方法:将5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MPTP组、GsRb1处理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处理组使用MPTP(30 mg/kg)连续腹膜腔注射5 d制备PD小鼠模型。处理组每天分别以10 mg/kg、20 mg/kg和40 mg/kg的剂量腹膜腔注射GsRb1;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第2 d,采用转棒实验、爬杆实验、悬挂实验等行为学方法检测小鼠的行为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PTP组小鼠掉落潜伏期显著降低(P<0.01),爬杆时间显著升高(P<0.01),悬挂实验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MPTP组比较,中、高剂量组掉落潜伏期明显升高(P<0.05);低、中剂量组爬杆时Veterinary antibiotic间明显降低NSC 119875半抑制浓度(P<0.05);中、高剂量组悬挂实验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GsRb1对MPTP诱导的PD模型小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每天给予20 mg/kg效果较好。
丹参多糖通过调节miR-133a减轻脂多糖诱导H9c2心肌细胞炎症损伤
目的 研究探索丹参多糖(Salvia miltiorrhiza polysaccharides, SMP)对脂多糖(lipopolysaselleck NSC125066ccha-rides, LPS)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炎症损伤的影响和潜在机制。方法 应用四唑盐比色法(tetrazolium salt colorimetry, MTT)检测不同浓度的SMP对H9c2心肌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应用MTT试剂盒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试剂盒检测SMP对LPS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活力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给予SMP处理后的体系转染miRMLN4924半抑制浓度-133a抑制剂或模拟物,分别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实Search Inhibitors验分析H9c2细胞中miR-133a和信号通路分子表达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SMP对H9c2细胞生存能力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比较,SMP处理可显著抑制LPS引起的H9c2细胞活力降低,cleaved-Caspase-3表达增加,IL-6、IL-8和TNF-α炎性因子表达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关系(P<0.05)。SMP处理可抑制LPS诱导的miR-133a的表达增加,同时抑制LPS诱导的磷酸化I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磷酸化JNK蛋白质表达增加,给予miRNA模拟物处理后逆转了这一现象(P<0.05)。结论 SMP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心肌炎症治疗药物。
瓜蒌-薤白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冠心病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
背景: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发现瓜蒌-薤白药对中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对冠心病有多功能作用;然而其治疗冠心病的机制尚未得到充分阐释。目的:探讨瓜蒌-薤白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改善冠心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药对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连续灌胃脂肪乳剂和注射垂体后叶素制备冠心病大鼠模型。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灌胃蒸馏水(10 mL/kg)进行对照,阳性药组大鼠每日灌胃辛伐他汀4 mg/kg,药对组每日灌胃瓜蒌-薤白7.56 g/kg,各组大鼠给药均为14 d。观察大鼠心电图、心肌病理及血脂变化,并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研究大鼠经干selleck LGK-974预后肠道微生物结构。结果与结论:(1)心电图结果显示模型组ST抬高;阳性药组与药对组心电图无明显问题。(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增高(P <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药对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下降(P <0.05)。(3)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局灶心肌细胞坏死;阳性药组、药对组部分心肌细胞走行紊乱。(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药对组及阳性药组的Ace、Shannonlinear median jitter sum、Chao指数升高(P <0.05),Simpson指数降低(P <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药对组的Ace、Chao指数降低(P <0.05),Shannon指数无差异(P> 0.05),Simpson指数降低(P <0.05)。(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Desulfovibrionia、Muribaculaceae_norank等相对丰度升高,Clostridia、[EubacterCCRG 81045 IC50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_norank等相对丰度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药对组WPS-2_norank、Muribaculaceae_norank等相对丰度升高,Clostridia、[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_norank等相对丰度降低;阳性药组Desulfobacterota、[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_norank等相对丰度升高,Firmicutes、Muribaculaceae_norank等相对丰度降低;与阳性药相比,药对组Desulfobacterota、Bacteroides等相对丰度升高,Firmicutes、[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_norank等相对丰度降低;LEfSe结果发现差异显著的种群富集于药对组最多,其次是空白组、阳性药组,模型组最少。(6)结论:瓜蒌-薤白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为进一步研发瓜蒌-薤白提供新的启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冠脉病变特点分析及其全因死亡的预测模型构建
目的:(1)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血清学、心电图、心脏彩超以及冠脉病变等方面的特点;(2)通过对传统GRACE评分(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Score)模型进行改良,建立改良GRACE评分系统,提高其预测性能;(3)构建基于新疆地区人群的AMI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模型并验证,以便于临床应用。方法:(Bemcentinib核磁1)通过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从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经明确诊断为AMI的住院患者5512名患者,经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后,共有4561例患者最终入选。收集其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以及冠脉病变的特点,通过平均随访51.8±23.4月,观察其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情况。(2)通过终点事件将研究对象分为死亡组和非死亡组,用两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将调整后传统危险因素以及Log BNP(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改良GRACE评分系统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联合Log BNP以及传统GRACE评分建立改良GRACE评分系统,最后通过ROC曲线比较传统与改良GRACE评分系统的预测性能。对改良后的GRACE评分进行内部验证,并计算综合鉴别改进指数。(3)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在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心梗并发症、血清学指标、炎症指标、心电图指标、心脏彩超指标以及冠脉造影等指标中筛选出最初的变量,将最初的变量调整后危险因素全部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最终的变量,建立AMICL 318952采购全因死亡的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拟合、诊断、验证以及评价,并且在基础模型上增加不同的指标建立不同的模型,比较不同的模型之间的预测性能,从中筛选出最佳的模型确认为最终的模型,并且比较新建模型与传统GRACE模型以及改良GRACE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1)AMI患者住院期间的全因死亡率为5.4%,院外长期随访的全因死亡率为13.3%,住院期间发生AMI并发症为7.5%(其中以心室颤动和心脏骤停为著),研究发现基于新疆地区人群的AMI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并发症较高。(2)通过卡方检验发现,冠脉病变支数与住院、随访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对比发现,在住院和随访期间三支病变有较高的概率发生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心梗并发症室壁瘤患者在住院和随访期间有较高的概率发生全因死亡和心源性休克。心梗并发症心室颤动在住院和随访期间有较高的概率发生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出血和心源性休克。心梗并发症心脏骤停在住院和随访期间有较高的概率发生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出血以及心源性休克。并且还发现冠脉病变支数、心脏骤停、心室颤动与AMI患者全因死亡之间存在相关性,冠脉病变支数越多,其全因死亡率越高。(3)联合BNP和传统的GRACE评分建立改良GRACE评分。通过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经过调整混杂因素后结果发现,改良GRACE评分与AMI患者全因死亡率具有相关性。通过ROC曲线比较传统GRACE评分与改良GRACE评分之间的预测性能,结果发现,改良GRACE评分(AUC=0.818 P<0.001)较传统GRACE评分系统(AUC=0.801 P<0.001)预测性能好。将改良GRACE评分通过10-折交叉内部验证后,C统计量的变化并不显著,进一步计算传统与改良模型的综合鉴别改进指数(Integr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dex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其计算结果为IDI=0.019>0,提示改良GRACE评分对传统的GRACE评分有积极的改进。(4)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一般及临床资料、血清学、心电图、心脏彩超以及冠脉造影指标中筛选出最初的变量,将上述指标以及相关专家共识、指南和临床实践提出与AMI患者全因死亡相关的指标全部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最终的变量:年龄、肌酐、炎症指标白细胞、营养指标白蛋白、心肌标志物Log BNP、心电图指标ST段偏移、心脏彩超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冠脉造影指标冠脉病变支数、心功能分级、脑卒中病史、以及AMI并发症心脏骤停。(5)将上述指标初步建立AMI的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拟合发现,心功能Killip分级拟合效果较差,因此将心功能分级这一指标进行排除。确认最终模型的变量:年龄、肌酐、白细胞、白蛋白、Log BNP、ST段偏移、左心室射血分数、冠脉病变支数、脑卒中病史、心脏骤停。模型诊断:1)通过强影响点诊断:只有一个强影响点,考虑样本量较大,因此对这一个强影响点不做处理;2)共线性诊断:模型中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因此纳入模型之中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低。模型内部验证:通过K-折交叉验证,K=10,模型内部验证之前的C统计量为0.839>0.7,经过10折交叉验证后的C统计量为0.836>0.7,经过内部验证后发现,我们建立的模型C统计量均>0.7,显示此预测模型表现较好。模型评价:从不同指标建立不同的模型,共构建6个模型和一个全变量的最终模型(AMI-DR)。并且模型1-6的C统计量逐渐增大,模型之间的区分度也在逐渐增大,预测性能也在逐步提高。对不同模型之间进行对比,发现全变量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39,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并且将AMI-DR模型和传统GRACE模型和改良GRACE模型的对比发现,AMI-DR模型的预测能力较传统GRACE模型和改良GRACE模型好,通过delong检验发现,AMI-DR模型与传统GRACE模型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AMI-DR模型与改良GRACE模型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5)。因此选用全变量的模型建立列线图和评分系统(AMI-DR评分),并绘制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和影响图像,用来预测AMI患者的全因死亡。结论:(1)基于新疆2015-2020年4561例AMI单中心、回顾性的队列研究,发现AMI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以胸痛为主要症状,部分可伴有ST段的偏移、冠脉病变支数增加、炎症细胞以及心肌标志物的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并且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增多,AMI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越高。(2)通过联合BNP和传统GRACE评分系统建立的改良GRACE评分系统与AMI死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独立相关,与传统GRACE评分系统相比,AUC面积更大,预测价值更高。(3)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的变量(年龄,肌酐,脑卒中,白细胞,白蛋白,Log BNP,ST段偏移,左心室射血分数,冠脉病变支数,心脏骤停)而构建的全新AMI-DR评分模型其预测性能较好,可以预测AMI患者短长期内的全因死亡。
紫龙金片参与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分析
目的探讨紫龙金片参与治疗对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真实世界队列研究方法,通过收更多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中晚期肺癌的医疗健康数据及基于研究目的采集的数据构成数据库,从中调取临床分期为ⅢB-Ⅳ期患者相关资料。以是否服用紫龙金片为暴露因素,提取患者人口学、肺癌诊断、治疗、紫龙金服用等相关信息,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biological feedback control分析,COX模型法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01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暴露队列估计平均生存时间高于非暴露队列(36.20个月vs 28.00个月,P=0.002)。COX生存分析显示,老年、肺鳞癌、较晚临床分期是死亡终MK-4827体内实验剂量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紫龙金片暴露为独立保护因素,其中临床分期、手术治疗、紫龙金片暴露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当前数据及分析方法,紫龙金片参与治疗对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保护作用。
齐墩果酸对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A)对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小鼠模型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6月龄APP/PS-1雄性小鼠21只,随机分为模型组(0.5%CMC-Na)、阳性组(多奈哌齐组,0.7 mg·kg~(-1))、齐墩果酸组(10 mg·kg~(-1))每组7只,6GSKJ4体内月龄同背景SPF级C57BL/6小鼠7只为对照组。灌胃8周之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HE染色观察神经元细胞形态,ELISA检测血清中Aβ_(1-42)含量;免疫组化检测Aβ_(1-42)、APP、Iba1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APP、Iba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及齐墩果酸组进入有效区域次数分别为7.00±2.09,1.00±0.89,3.67±1.97,4.33±2.50,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阳性组,齐墩果酸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Aβ_(1-42)含量按上述顺序依次为4.98±0.25,2.50±0.66,4.63±0.73,4.36±0.97,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阳性组,齐墩果酸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Taurine分子式型组相比,对照组,阳性组,齐墩果酸组Aβ_(1-42)、APP、Iba1蛋白阳性细胞数减少;(4)WB结果: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齐墩果酸组APP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0.17,1.38±0.35,0.89±0.25,0.93±0.27;这四组的IBA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8±0.34,1.79±0.74,1.06±0.61,0.88±0.49,与模型组相比,野生对照组,阳性组,齐墩果酸组APP、IBA1蛋白相对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墩果酸组可以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改善APP/PS-1模型小鼠记忆力及认知功能,降低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并通过下调Aβ_(1-42)、APP、Iba1蛋白的表达水平来发挥保护神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