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高表达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驱动基因阴性且PD-L1高表达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32例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单药治疗。比较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36,P=0.309;χ~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2=0.736,P=0.391)。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8.78个月和5AZD2281 MW.00Fer-1临床试验个月(χ~2=4.046,P=0.044)。观察组骨髓抑制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9.328,P=0.002)。观察组Ⅲ、Ⅳ度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χ~2=11.852,P=0.001;χ~2=4.010,P=0.045)。结论 PD-1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PD-L1高表达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能够延长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
Author: admin
益气活血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对NT-pro BNP、IL-6、hs-CRP的影响
目的 分析益气活血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对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120例气虚血瘀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selleck]及血清NT-proBNP、IL-6、hs-CRP水平,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脱落5例,对照组脱落3例。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3.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92.73www.selleck.cn/products/LBH-5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血清NT-proBNP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6 min步行距离(579.26±85.74)m、血清NT-proBNP水平(734.34±613.66)pg/ml均优于对照组的(387.36±89.52)m、(1197.67±940.21)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IL-6水平(46.83±17.67)pg/ml、hs-CRP水平(1.12±0.64)mg/L均低于对照组的(67.45±9.76)pg/ml、(4.11±1.42)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LVESD、LVEDD均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LVEF(50.29±5.31)%、LVESD(39.86±4.23)mm、LVEDD(50.65±4.31)均优于对照组的(40.27±4.34)%、(46.Human genetics78±5.12)mm、(56.18±5.6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指标,增加其运动耐量,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临床安全性较高。
度伐利尤单抗对比阿替利珠单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该研究拟从国家医疗体系的角度出发GSK1120212,评估度伐利尤单抗对比阿替利珠单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xtensive-stagesmallcelllungcancer,ES-SCLC)的成本-效果。方CP-690550体外法:根据临床试验中的Kaplan-Meier曲线建立三状态马尔可夫模型模拟临床疗效和成本耗费。模型中仅计算直接医疗成本,效用值来自文献。以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cost-effectivenessratio,ICER)作为结果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判断参数不确定性对模型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基础分析结果显示,与阿替利珠单抗组相比,度伐利尤单抗组的成本更高(292619元 vs.436738元)但同时产出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s,QALYs)(0.79vs.0.88)也更多,ICER为1595446元/QALY。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进展生存期的效用值、度伐利尤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的价格以及贴现率对模型影响最大。结论:从国家医疗体系的视角看,相比于阿替利珠单抗方案,度伐利尤单抗方案一线治疗ETumor-infiltrating immune cellS-SCLC 不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2019—2022年阿坝州流感流行特征变化
目的 分析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对阿坝州2019—20MK-2206价格22年流感流行强度和特征的影响,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流感哨点监测系统,提取阿坝州2019—2022年流感监测数据,在不同维度比较新冠病毒感染流行前后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的变化,使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9—2022年门急诊ILI%分别为2.06%、2.05%、2.78%和2.05%,各年度间的ILI%不全相同(χ~2=125.45,P<0.001),2021年高于其余3个年。时间分布上,2019年ILI%在0.00%~6.35%间波动,在冬春季出现1个高峰;2020—2022年在0.00%~4.71%间波动,3年均在夏季及冬季出现流行峰。2019—2022年流Chromatography Equipment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5.17%、1.28%、9.21%和1.69%,各年度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49,P<0.001),2019年阳性率高于其余3个年份。时间分布上,2019—2022年呈现5个高峰,2RSL3020年第4周开始,阳性率呈现断崖式下降,降至“0”水平,并持续到2021年第41周,期间仅2021年34周检出1份阳性。结论 阿坝州实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后,哨点医院流感检测阳性率明显下降,新冠防控措施对流感的流行具有重要影响。
基于铁死亡探讨温阳复元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机制
目的 基于铁死亡探讨中药温阳复元方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selleck激酶抑制剂perfusion injury,CIRI)大鼠神经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温阳复元方组、铁死亡诱导剂组、温阳复元方+铁死亡诱导剂组、铁死亡抑制剂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手术步骤同模型组,但线栓只插入颈内动脉深度9 mm,不堵塞大脑中动脉,其余各组采用线栓法构建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在造模前24 h开始,按照分组给予铁死亡诱导剂(100 mg·kg~(-1))、铁死亡抑制剂(5 mg·kg~(-1))腹腔注射;中药温阳复元方(18.0 g·kg~(-1))灌胃于麻醉清醒后2 h开始。各干预措施每天1次,连续7 d。分别于MCAO/R术后第1、3、7天采用Longa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程结束后取材,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元形态学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生化试剂盒检测脑组织亚铁离子(Fe~(2+))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变化,实Dinaciclib半抑制浓度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转运铁蛋白受体1(TFR1)、铁调节蛋白1(IRP1)、膜铁转运蛋白(FPN)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1);HE染色显示神经元稀疏杂乱、细胞核固缩、边缘出现空泡,电镜下可见神经元线粒体数目减少、线粒体膜密度增加或破裂溶解、线粒体嵴消失;Fe~(2+)含量与TFR1 mRNA及蛋白表达量升高(P<0.01),GSH含量与IRP1、FPN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0.01)。(2)与模型组比较,温阳复元方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神经元数目增多且排列相对整齐、细胞核形态完整清晰,神经元线粒体结构相对完整、线粒体膜相对完整、线粒体嵴清晰;Fe~(2+)含量与TFR1 mRNA及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P<0.01)、GSH含量与IRP1及FPN mRNA、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P<0.01)。(3)与温阳复元方组比较,铁死亡诱导剂组及温阳复元方+铁死亡诱导剂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5);神经元分布杂乱,细胞核缩小,边缘出现空泡,线粒体膜密度增加可见部分破裂溶解、线粒体数目减少、线粒体嵴消失;Fe~(2+)含量与TFR1 mRNA及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P<0.01)、GSH含量及IRP1、FPN mRNA及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P<0.01);而铁死亡抑制剂组与温阳复元方组比较,各观察指fatal infection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复元方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及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IRP1蛋白表达,改善脑铁代谢途径抑制铁死亡有关。
索凡替尼片和羟考酮缓释片致深度昏迷和重度药源性肝损伤1例分析
目的 分析服用索凡替尼和羟考酮缓释片后导致深度昏GSI-IX供应商迷和重度药源性肝损伤的病例,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1例服用索凡替尼和羟考酮缓释片导致的深度昏迷和重度药源性肝损伤的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描述,报告治疗过程,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男性小细胞肺癌患者,因骨转移疼痛长期规律服用羟考酮缓释片治疗,在给予索凡替尼口服治疗4 d后,患者出现深度昏迷,考虑羟考酮中毒,给予纳洛酮解救后好转。同时急查肝功能指标,BI 10773体内转氨酶升高超过5倍上限值,考虑药源性肝损伤,立即停用索凡替尼并给予对症保肝处理,1周后转氨酶恢复正常水平。再次在羟考BioMonitor 2酮缓释片基础上联合索凡替尼,再次出现转氨酶伴胆红素升高。索凡替尼和羟考酮诱导的深度昏迷的Naranjo评分为7分(很可能)。2种药物相互作用相关的文献少有报道。结论 医师和药师应重视药物治疗中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存在肝药酶体系相互作用的药物。对于癌痛患者中阿片耐受者,在联用潜在相互作用的药物时,要提高警惕,加强监护。
预后营养指数对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的预测作用
目的1.描述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imited-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LS-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rapy,CCRT)期间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动态变化轨迹。2.比较不同PNI动态变化轨迹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差异。3.评估PNI动态变化轨迹对CCRT的LS-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对象与方法依据山东省肿CL13900瘤医院病历系统回顾性收集该院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4日行CCRT的LS-SCLC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治疗前、CCRT前后及治疗后的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依据公式PNI=白蛋白(g/L)+5 ×总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109/L)计算PNI值。主要终点为OS,次要终点为PFS。使用SPSS版本22.0、Mplus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潜剖面分析方法分析PNI动态变化轨迹的类别,使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各轨迹组患者OS和PFS的差异,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NI对OS和PFS的预测作用。统计显著性定义为PCanagliflozin纯度<0.05。结果共171例接受CCRT的LS-SCLC患者入组,其中男性127例,女性44例。中位随访时间72.83个月,随访期间,171例患者中44例存活,中位OS为29.47个月,139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中位PFS为15.30个月。治疗期间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TRAEs)发生率为 36.84%,无 5 级 TRAEs。分析治疗前、CCRT前后及治疗后PNI动态变化轨迹发现,对比治疗前,治疗后PNI呈下降趋势,且呈现三种动态变化轨迹:持续高PNI组、持续中PNI组和持续低PNI组,三组的PNI随治疗进程均出现下降,特别是在CCRT期间,PNI下降明显。持续高PNI组、持续中PNI组和持续低PNI组患者中位OS分别为41.73个月、31.60个月和21.33个月,三组间差异有统计Medial malleolar internal fixation学意义(P=0.004)。持续高PNI组、持续中PNI组和持续低PNI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为15.33个月、17.870个月和10.87个月,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PNI动态变化轨迹能够预测患者OS,持续高PNI组患者OS最高,持续中PNI组次之,持续低PNI组最差,然而PNI变化轨迹对患者PFS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接受CCRT的LS-SCLC患者,治疗后PNI呈下降趋势,且呈现三种动态变化轨迹:持续高PNI组、持续中PNI组和持续低PNI组,三组的PNI随治疗进程均出现下降,特别是在CCRT期间。PNI动态变化轨迹能够预测患者OS,但对患者PFS无预测价值。
外周血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疗效的研究
目的:研究基线外周血细胞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一线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探索外周血中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点击此处—2022年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线使用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单抗治疗联合化疗的84例不能手术的Ⅲ期或Ⅳ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血细胞分类、淋巴细胞亚群以及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白介素-6(interleukin,IL-6),根据RECIST1.1标准评价疗效并随访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筛选治疗前的基线参数中与疗效相关的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9.93(5.68~15.3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 free survival,mPFS)为9.42(5.63~12.88)个月。COX单因素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PD-L1表达是免疫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HR=0.299,PFunctional Aspects of Cell Biology=0.003);高单核细胞(monocyte,MO)百分比组相比低MO%组患者PFS更长(HR=0.313,95%CI:0.137~0.711,P=0.006,mPFS 14.37个月vs. 7.60个月);高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百分比组相比低EOS%组也有更长的PFS(HR=0.296,95%CI:0.092~0.958,P=0.042,m PFS 13.87个月vs. 7.93个月)。对以上2个参数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P均<0.05。淋巴细胞亚群、炎症指标(CRP、PCSB203580小鼠T及IL-6)与m PFS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NSCLC患者,高水平的MO%和EOS%与较长的控制时间相关,可作为预测一线使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临床选择获益人群提供一定参考。
基于多肽的PET/CT免疫分子成像可视化监测肿瘤PD-L1的表达及动态变化
目的:以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的免疫治疗在多种难治性实体瘤中表现出显著、持久的抗肿瘤效应,是肿瘤治疗领域的革命性进展。但单药PD-1/PD-L1抑制剂难以产生足够的抗肿瘤效应。放射治疗能提高肿瘤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并重构肿瘤免疫微环境,为提高免疫治疗的抗肿瘤效应提供有利条件。虽然临床前实验表明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但在临床转化上仍面临巨大挑战。主要原因是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监测抗肿瘤效应产生的过程,难以确定最佳放疗分割剂synaptic pathology量、照射次数及免疫抑制剂给药的时间窗。因此,寻找一种监测PD-L1动态变化的方法,对评估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抗肿瘤效应、优化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方法:构建靶向PD-L1的新型多肽探针Al[18F]F-NOTA-PCP1,进行对接研究,明确多肽PCP1与PD-L1蛋白的结合模式。自行搭建的标记条件温和、纯化流程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18F标记平台([18F]AlF)实现NOTA-PCP1的[18F]AlF自动化标记。通过Al[18F]F-NOTA-Pselleckchem CaptisolCP1产物放射化学纯度测定,评估探针的体外稳定性。在不同PD-L1表达的细胞系进行Al[18F]F-NOTA-PCP1探针结合与阻断实验,评估探针在细胞层面特异性地检测PD-L1表达水平的能力。在细胞实验的基础上构建动物模型,证明Al[18F]F-NOTA-PCP1探针对PD-L1结合的体内特异性,评估Al[18F]F-NOTA-PCP1 PET/CT检测肿瘤PD-L1表达水平的可行性。并给予动物模型X线处理,通过连续的PET/CT成像,评估Al[18F]F-NOTA-PCP1 PET/CT扫描监测PD-L1动态表达的能力。结果:使用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标记平台实现Al[18F]F-NOTA-PCP1探针的快速、高效、批量、比活度可控的标准化制备。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比活度稳定控制在37-55.5 GBq/nmol,且制备的探针在体内外均具有较selleck MRTX1133好的稳定性。表面等离子共振研究表明探针前体与PD-L1蛋白的结合KD值约为0.365nm,证明其具有极高的结合亲和力。体外实验表明探针在PD-L1高表达的U87MG细胞系的摄取值均明显高于PD-L1中等表达的U251MG细胞系及PD-L1低表达的A549细胞系(p<0.001)。体外及体内阻断实验均表明Al[18F]F-NOTA-PCP1与PD-L1的结合具有高特异性。PD-L1高表达的U87MG动物模型中肿瘤探针摄取明显高于PD-L1低表达A549动物模型的肿瘤摄取(p<0.001)。表明Al[18F]F-NOTA-PCP1分子探针与肿瘤PD-L1具有高的结合特异性并且能够反映肿瘤PD-L1的表达水平。X线照射前,X线照射后2天及6天连续PET/CT成像结果示Al[18F]F-NOTA-PCP1摄取逐渐增加(p<0.001,p<0.01),表明Al[18F]F-NOTA-PCP1 PET/CT免疫分子成像能动态监测放疗前后肿瘤PD-L1的表达变化。结论:多肽PCP1与PD-L1结合的亲水性高,亲和力高,通过自动化标记平台能够快速成功标记核素,制备高放射化学纯度、高稳定性的探针。Al[18F]F-NOTA-PCP1与PD-L1的体外及体内结合均具有高特异性;该探针具有分子量小、代谢快的优势,PET/CT图像信噪比高。Al[18F]F-NOTA-PCP1 PET/CT显像能够通过肿瘤对于探针的摄取状况可视化检测肿瘤PD-L1的表达及其动态变化。
美托洛尔联合氯吡格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联合氯吡格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小鼠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10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75只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美托洛尔组、氯吡格雷组及联合组,每组15只。分别术前给予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美托洛尔组小鼠美托洛尔(10 mg/kg)灌胃、氯吡格雷组小鼠氯吡格雷(20 mg/kg)灌胃、联合组小鼠美托洛尔(10 mg/kg)和氯吡格雷(20 mg/kg)灌胃。再灌注24 h后,超声检测各组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左心室缩短分数(FS);麻醉后取小鼠心脏组织,染色后计算各组小鼠缺血再灌注区心肌梗死面积;取小鼠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水平;对小鼠心脏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缺血再灌注区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沉积水平;通过TUNEL染色检测缺血再灌注区心肌细胞凋亡水平;采用Western bhepato-pancreatic biliary surgerylot检测缺血再灌注区心肌组织的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和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1)水平。结果 相较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小鼠左心室EF、FS水平显著降低,缺血区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0.05);美托洛尔组、氯吡格雷组及联合组小鼠左心室EF、FS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缺血区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少于模型组,且联合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美托洛尔组或氯吡格雷组(P<0.05)。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水平,缺购买S63845血区心肌组织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沉积及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剪切的Caspase 3和PARP1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美托洛尔组、氯吡格雷组及联合组小鼠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剪切的Caspase 3和PARP1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氯吡格雷组及联合组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活化及缺血区心肌组织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沉Ipatasertib体内积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氯吡格雷组和美托洛尔组(P<0.05)。结论 美托洛尔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效果优于美托洛尔或氯吡格雷单独治疗,其机制与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及血小板激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