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m6A调节因子在肺腺癌(LUAD)和肺鳞癌(LUSC)中的生物学差异。方法 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LUAD和LUSC相关表达谱数据,并利用R分析26个m6A调节MRTX849生产商因子的潜在靶基因在LUAD和LUSC的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利用癌症蛋白质组图谱(TCPA)的反相蛋白微阵列(RPPA)数据计算26个m6A调节因子在10个肿瘤相关通路的通路活性评分(PAS)与差异;利用TCGA数据库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Univariate COX analysis)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分析m6A调节因子的潜在靶基因对LUAD和LUSC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差异。结果 在26个m6A调节因子中,ZCCHC4、ALKBH1和YTHDF2仅在LUAD的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GF2BP2和YTHDC2仅在LUSC的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6A调节因子在LUAD和LUSC中,参与调控的通路活性存在明显的差异,METTL3、METTL5、METTL14、ZC3H13、RBMX和FTO仅在LUAD中的Apoptosis、Cell cycle、EMT和RAS/MAPK等肿瘤相关通路中发挥激Distal tibiofibular kinematics活或抑制功能,EIF3A、YTHDC2和RBM15B仅在LUSC中的PI3K/AKT和TSC/mTOR信号通路中发挥抑制或激活作用。IGF2BP3和IGF2BP3调节因子的表达与LUAD预后生存呈负相关,与LUSC预后生存呈正相LY294002关。结论 相同的m6A调节因子可能在LUAD和LUSC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调控功能。
Author: admin
吸烟对单纯锥度固位种植体临床疗效影响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应用单纯锥度固位种植体行种植修复后,吸烟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影响,并探讨与吸烟患者行种植修复后临床疗效有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科行种植修复且符合纳入标准的男性患者,根据吸烟情况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吸烟组中根据种植位点的垂直黏膜厚度(薄龈组:垂直黏膜厚度<2mm、中厚龈组:垂直黏膜厚度为2~3mm和厚龈组:垂直黏膜厚度>3mm)和种植体植入深度(A组:植入深度≤2mm和B组:植入深度>2mm)进行再分组。最终纳入37名男性患者,共计84枚种植体,吸烟组18人(种植体51枚),非吸烟组19人(种植体33枚)。收集患者种Decitabine供应商植术后即刻(T1)、完成最终修复当天(T2)以及末次随访当天(T3)拍摄的全口曲面体层X线片,使用Digimizer(V4.5.1)软件测量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和使用image J软件测量种植体周骨灰度值(GSV),评估吸烟者与非吸烟者使用单纯锥度固位种植体进行种植修复后边缘骨吸收(Marginal Bone Loss,MBL)和种植体周骨灰度值变化情况;同时在末次随访时通过临床检查记录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m PLI)、改良出血指数(m BLI)和探诊深度(PD),分析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种植体周围疾病的患病率,并观察种植体的存留情况。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随访期间,37名男性患者共84枚种植体在骨愈合期无种植体松动脱落,种植体存留率为100.00%;在完成上部修复后吸烟组与非吸烟组的种植体存留率分别为98.04%和100.00%。吸烟组与非吸烟组的m PLI、m BLI和PD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吸烟组的m PLI、m BLI和PD均高于非吸烟组;在观察期内,有8枚种植体发生种植体周围黏膜炎(9.64%),8枚种植体发生种植体周围炎(9.64%),吸烟组与非吸烟组中均观察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但两组间患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吸烟组与非吸烟组的种植体MBL仅有远中MBL在T2-T1时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2-T1时期的近中MBL、T3-T1时期的近远中MBL以及T3-T2时期的近远中MBL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吸烟组与非吸烟组的种植体周围骨灰度值只有在T3-T2时期的根尖GSV3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T2-T1时期、T3-T1时期的以及T3-T2时期(除去根尖GSV3)的近中GSV、远中GSV、根尖GSV以及△GSV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吸烟组中,根据种植位点垂直黏膜厚度的不同将吸烟组内患者进行再分组研究,在T2-T1时期,薄龈组分别与中厚龈组和厚龈组的种植体△MBL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薄龈组的△MBL均大于中厚龈组和厚龈组,而在中厚龈组与厚龈组之间的△MBL无明显差异(PdiABZI STING agonist供应商>0.05);在T3-T2时期,薄龈组与厚龈组的种植体△MB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薄龈组与中厚龈组之间以及中厚龈组与厚龈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3-T1时期,三组种植体△MB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 PLI、m BLI、PD、种植体周围病患病率和三个时期(T2-T1、T3-T1以及T3-T2)△GSV的变化均不会因种植位点垂直黏膜厚度的不同而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在吸烟组中,根据种植体植入骨下深度的不同将吸烟组内的患者进行再分组研究,A组与B组的m PLI、m BLI、PD、种植体周围病患stimuli-responsive biomaterials病率和三个时期(T2-T1、T3-T1以及T3-T2)的△GSV变化均不会因种植体植入骨下深度的不同而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但A组和B组的种植体△MBL在T2-T1时期以及T3-T1时期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T2时期种植体△MBL的变化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本研究37名男性患者的种植修复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值在91~100分占总数的18.92%(吸烟组为22.22%,非吸烟组为15.79%),满意值在81~90分占总数的70.27%(吸烟组为72.22%,非吸烟组为68.42%),满意值在70~80分占总数的10.81%(吸烟组为5.56%,非吸烟组为15.79%),吸烟组与非吸烟组之间的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单纯锥度固位种植体应用于吸烟患者行种植修复时,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吸烟仍是增加种植体周围病发病率的高风险因素。2.当吸烟患者的种植位点的垂直黏膜厚度<2mm时,会增加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风险。3.吸烟患者行种植修复时,种植体植入深度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改变无显著影响。
可视化患者交接板的设计及在麻醉复苏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自行设计可视化患者交接板,并探讨其在手术患者交接及转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增强患者转运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在麻醉恢复室复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2021年1-6月收治的3 5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交接核查表交班;以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4 09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常规手术交接核查表结合可视化患者交接板进行寻找更多交班。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恢复室停留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通过调查相关医护人员了解其对患者交接板的使用满意度。结果 使用可视化患者交接板后,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使用前有所降低,转出延误率由26.35%下降至18.82%,去氧饱和率由1.13%下降至0.32%,管道滑脱事件发生率由0.45%下降至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NN2211价格义(P<0.05)。对22名麻醉医师、30名手术医师、44名手术室护士及6名麻醉恢复Porphyrin biosynthesis室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其对可视化患者交接板的总体使用满意率为93.14%。结论 可视化患者交接板的使用,有利于增加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并可引导其针对潜在不良事件进行预防及处理,可有效提升麻醉复苏护理质量。
烧伤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探讨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护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60例烧伤患者的资料,评估其焦虑及抑郁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烧伤患者产生不良心理的危险因素。结果 57例患者存在不良心理,不良心理总发生率为35.62%(57/160);焦虑患者36例(轻度确认细节焦虑17例、中度焦虑13例、重度焦虑6例),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平均得分为(26.46±3.28)分;抑郁患者31例(selleckchem Ipatasertib轻度抑郁14例、中度焦虑8例、重度抑郁9例),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平均得分为(27.31±3.62)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付费方式、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烧伤面积、烧伤部位、性格特征和疼痛程度均与烧伤患者产生不良心理有关(P均<0.05)。多streptococcus intermedius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5~50岁、烧伤部位为面颈部、收入<3 000元/月、内向性格和重度疼痛均是烧伤患者产生不良心理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烧伤患者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对年龄25~50岁、烧伤部位为面颈部、收入<3 000元/月、内向性格和重度疼痛的烧伤患者需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有效降低此类患者的不良心理发生率。
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探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与TKI相关皮疹间潜在关联及中药预测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GDC-0973生产商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相关皮疹间的关联机制并预测潜在中药。方法 使用GEO数据库收集EGFR突变NSCLC细胞系、成纤维细胞使用TKI药物厄洛替尼处理前后的基因芯片数据,用R 4.3.2软件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用venn包筛选交集靶基因,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nano-bio interactions表达基因及交集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对交集靶基因进行潜在中药预测,统计性味归经,并利用分子对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筛选出126个交集靶基因,基因本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提示,差异表达基因及交集靶基因均富集在染色体、纺锤体等区域,参与有丝分裂、DNA复制等生物学过程及DNA复制、溶酶体、细胞循环等信号通路。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富集分析显示,厄洛替尼治疗后NSCLC患者肿瘤缩小伴随着耐药性的出现;成纤维细胞受厄洛替尼影响,mTOR信号通路、氨基酸代谢通路出现扰动,皮肤屏障完整性受损,皮疹随即产生。通过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预测了354种主要性属寒、温、平,味属苦、辛、甘,归胃、肺、肝经的中药。以黄芩AZD2281供应商为例筛选有实验支持的靶基因及对应活性成分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发现靶基因与活性成分结合性能好。结论 EGFR突变NSCLC、TKI相关皮疹在发病机制上具有同源性,均涉及DNA复制、细胞循环等,可为EGFR突变NSCLC伴TKI相关皮疹患者的临证用药时提供中药用药指导。
抗赭曲霉毒素A和黄曲霉毒素B_1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及在荧光免疫层析方法中的应用
真菌毒素是丝状真菌在适当条件下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一种由曲霉和青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肝毒性、免疫毒性和致癌性,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2B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是一种由寄生曲霉和黄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是黄曲霉毒素中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物质,被IARC列为1类致癌物。OTA和AFB_1作为两种Structure-based immunogen design剧毒的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黄豆、玉米和大米等农作物中。更重要的是,OTA和AFB_1会共存于一种农作物中,通过协同效应导致毒性增强。因此,亟需建立一种可以同时检测农作物中OTA和AFB_1的方法。本研究制备了抗OTA和AFB_1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Bi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y,BsMAb)R428,建立了量子点微球(Quantum dot beads,QBs)免疫层析方法(Lateral flow immunoassay,LFIA),用于黄豆、玉米和大米中OTA和AFB_1的同时检测。主要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分别利用8-氮鸟嘌呤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诱导OTA和AFB_1杂交瘤细胞,得到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型OTA杂交瘤细胞和胸苷激酶缺陷型AFB_1杂交瘤细胞。采用杂交-杂交瘤技术将其进行融合,经4次亚克隆后获得了4株(2E7、2F7、4B2和3G9)能特异性识别OTA和AFB_1的BsMAb细胞株。通过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评价BsMAb的性能,OTA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分别为0.65、0.58、0.60和0.67ng/m L;AFB_1的IC_(50)分别为0.29、0.22、0.25和0.26 ng/m L;且特异性良好。选择灵敏度最高的BsMAb-2F7进行抗体亚型鉴定,结果表明BsMAb为Ig G1型。(2)基于传统的抗OTA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和抗AFB_1mAb,分别建立了QBs-LFIA用于检测黄豆、玉米和大米中的OTA和AFB_1。对mAb偶联的p H、EDC用量、mAb标记量、OTA-BSA浓度、AFB_1-BSA浓度和QBs-mAb探针添加量进行了优化。在最优条件下,基于传统抗OTA mAb的QBs-LFIA检测黄豆、玉米和大米中OTA的IC_(50)分别为3.21、2.73和1.47μg/kg,加标回收率为87.21%-132.49%,变异系数为0.51%-12.79%;基于传统抗AFB_1 mAb的QBs-LFIA检测黄豆、玉米和大米中AFB_1的IC_(50)分别为0.05、0.07和0.09μg/kg,加标回收率为80.38%-132.38%,变异系数为2.39%-11.63%。两种方法的检出限均满足我国国标对黄豆、玉米和大米中OTA和AFB_1的限量要求。(3)OTA和AFB_1可能同时存在于一种农作物中,为了提高检测效率,本研究基于制备得到的可特异性识别OTA和AFB_1的BsMAb,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的QBs-LFIA用于黄豆、玉米和大米中OTA和AFB_1的同时检测。对BsMAb偶联的p H、EDC用量、BsMAb标记量、OTA-BSA浓度、AFB_1-BSA浓度和QBs-BsMAb探针添加量进行了优化。在最selleck佳条件下,对基于BsMAb的QBs-LFIA进行性能评价,分析本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表明基于BsMAb的QBs-LFIA检测黄豆中OTA和AFB_1的IC_(50)分别为0.73μg/kg和0.01μg/kg,玉米中OTA和AFB_1的IC_(50)分别为1.14μg/kg和0.03μg/kg,大米中OTA和AFB_1的IC_(50)分别为1.69μg/kg和0.07μg/kg;且特异性较好。加速保存实验的结果表明本方法较稳定。通过加标回收实验分析本方法的准确性,黄豆、玉米和大米样本的加标回收率为80.20%-130.05%,且变异系数为1.09%-10.41%。因此,本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和准确性,适用于黄豆、玉米和大米中OTA和AFB_1的筛查。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了可同时识别OTA和AFB_1的BsMAb,基于这种新型的BsMAb,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农作物(黄豆、玉米和大米)中OTA和AFB_1的QBs-LFIA,为OTA和AFB_1的高效定量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六君子汤加味联合利可君片治疗NSCLC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效果
目的:探讨六君子汤加味联合利可君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NSC 125973生产商2023年1月云南省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利可君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六君子汤加味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液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机体功能状态。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两组白细胞(white blooMedical lawd cell,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e granulocyte,NEUT)水平、卡氏评分(Karnofsky,KP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两组治疗2周WBC、NEUT水平、KPS评分较治疗1周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两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两组治疗2周CEA水平较治疗1周降低,且C59使用方法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君子汤加味联合利可君片用于NSCLC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治疗可以提高临床效果和血液指标水平,降低血清肿瘤标志水平,改善机体功能状态。
基于电化学传感器的病原微生物即时检测技术研究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是一项关系人类健康的重要课题,在生物安全防护、食品安全、临床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现场快速检测是病原微生物检测的重要目标,也是病原dual infections微生物检测的难点和挑战。因此,亟需开发用于现场的快速检测技术,以满足病原微生物即时检测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的要求。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抗干扰性强、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有潜力实现病原微生物的现场快速检测。纸基电化学传感器因其成本低廉、制作简单有望实现现场快速检测,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但在检测灵敏度、检测速度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静电纺醋酸纤维素纳米纤维膜(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的检测技术,通过结合纳米材料与纸基电化学传感器实现生物分子、细菌和病毒的检测。利用纳米纤维膜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高、制备过程简单等优势,增强纸基电化学传感器的检测能力,为病原微生物即时检测技术研究提供一种新的选择。(1)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设计三电极芯片结构,选取碳作为工作电极与对电极材料,Ag/Ag Cl作为参比电极材料,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制备纸基电化学传感器。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在纸基电化学传感器电极表面覆盖醋酸纤维素纳米纤维膜,利用纳米纤维膜多孔隙、高生物相容性及亲水性好的优势,为生物识别分子提供更多的结合位点,并使样本溶液与传感器检测区域充分接触,以增强纸基电化学传感器的检测能力。通过优化静电纺丝电压与纺丝时间(分别为16 k V和10 min),得到直径分布均匀的醋酸纤维素纳米纤维膜,制备出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通过传感器的系列表征证明生物识别分子成功被固定在传感器的检测区域表面。(2)基于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实现葡萄糖的检测。首先,在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检测区域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实现了对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的检测,检测线性范围为1 nmol/m L-100μmol/m L,检测限为0.71 nmol/m L,检测时间约为5 min。然后,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室温环境下存放30 d,传感器的电化学响应可保持在98%以上。通过同批次的传感器在相同条件下的重复实验,证明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偏差小于8%。(3)基于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实现蛋白大分子的检测。首先,以结核分枝杆菌分泌蛋白Ag85B为目标蛋白,该传感器实现了100 fg/m L-10μg/m L浓度范围的检测,检测AY-22989使用方法限可达89.1 fg/m L,检测时间为400 s。与其他电化学传感方法相比较,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检测范围广,检测限低等特点,说明醋酸纤维素纳米纤维膜凭借自身的高孔隙率和亲水性等优势,增加了抗体在传感器检测区域的结合位点,增强了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对蛋白大分子的检测能力。然后,修饰Ag85B抗体的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对Ag85B的电流响应为其他蛋白的4~10倍,证明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最后,将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与经典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小鼠免疫球蛋白G的结果对比,表明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的检测范围更广,检测限更小,并且检测过程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4)基于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实现细菌及病毒的检测。以大肠杆菌O157:H7为检测对象,在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的检测区域表面修饰大肠杆菌O157:H7单克隆抗体,与待测样本溶液中的大肠杆菌O157:H7进行特异性结合,实现了浓度范围为1.5×10~2-1.5×10~6CFU/m L的细菌检测,检测限可达30CFU/m L,检测时间400 s。且该传感器对不同浓度的菌悬液的电化学响应电流与对应浓度之间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为0.97。该传感器分别对相同浓度的大肠杆菌O157:H7、大肠杆菌ATCC8099和枯草芽孢杆菌ATCC9372溶液进行检测,大肠杆菌O157:H7信号强度是另外两个的2倍以上,证明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研制的电阻抗流式传感器对细菌进行非标记检测相比,电阻抗流式检测难以实现对细菌种属的有效识别和区分,检测时间较长;而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可实现细菌的特异性识别,且检测速度快。以肠道病毒71型为检测对象,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实现了浓度为1 pg/m L-100 ng/m L的EV71的检测,检测限0.48 pg/m L,检测时Erdafitinib间400 s,电化学响应电流与溶液浓度之间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57。综上,本文提出的基于CA NFM纸基电化学传感器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病原微生物的蛋白标志物、细菌细胞及病毒颗粒的高灵敏度、快速检测,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现性及特异性,有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现场快速检测,在生物安全防护、临床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胸痛中心建设背景下心脏康复运动评估的现状
目的 调查我国胸痛中心开展心脏康复运动评估的现状。方法 纳入2015年12月至2022年5月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系统中申请或获批成立的心脏康复中心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心脏康复和运动评估开展情况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参与调研单位791家,其中,已启动心脏康复流程的中心682家(86.2%),心脏康复中心建设或认证单位611家(77.2%),其人员组成及硬件设施相对完善。已开展心脏康复的682家中心,采用心肺运动试验(CPET),564家(82.7%)及6 min步行试验540家(79.2%)等评估方式,相比之下平板运动试验采用率较少429家(62.9%)。本研究纳入的心脏康E-616452核磁复中心建设或认证单位(611家)开展CPET(85.3%比60.6%)、平板运动试验(65.6%比39.4%)、6 minmedical testing步行试验(84.6%比32.4%)的CHIR-99021 molecular weight比例均较未认证单位(71家)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心脏康复中心建设或认证单位开展CPET和6 min步行试验的情况优于未认证单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各中心运动评估记录内容相对规范,但缺乏标准化的记录方案,仍有不少核心CPET指标未能得到记录。且运动评估的开展情况欠缺规范性,实施CPET的心脏康复中心里仍有166家(29.4%)未建立数据库。结论 目前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已逐步开展心脏康复及运动评估,但在运动评估的开展率和规范性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网状Meta分析
目的 基于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等数据库中有关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primed transcription到2021年12月。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16.0软件进行Meta网状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46个RCTs,涉及6种中药注射液。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改善总有效率方Compound 3细胞培养面:中药注射液疗效排序依次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西医常规治疗;(2)在MMSE评分方面:中药注射液疗效排序依次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西医常规治疗;(3)在ADL评分方面:中药注射液疗效排序依次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疏血通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西医常规治疗。结论 中药注射液辅selleckchem LBH589助西医治疗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均显示出优势。其中复方丹参注射液在有效率、MMSE评分改善方面,疏血通注射液在ADL评分改善方面,称为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