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_2点阵激光联合手功能训练干预手背部烧伤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CO_2点阵激光联合手功能训练干预手背部烧伤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并分析CO_2点阵激光与手功能训练干预增生性瘢痕的交互效应。【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C59核磁023年2月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科诊治的40例手背部烧伤后瘢痕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在穿戴弹力手套进行压力治疗的同时,以手功能训练(A)、CO_2点阵激光(B)为因素析因设计分为四组:(1)A1B1:CO_2点阵激光+手功能训练+弹Etoposide配制力手套;(2)A1B2:手功能训练+弹力手套;(3)A2B1:CO_2点阵激光+弹力手套;(4)A2B2:弹力手套。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干预前,干预3月后,干预6月后三个阶段的瘢痕情况,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手功能的评估结果,应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内和组间差异通过双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并采用Bonferroni事后校正,随访期内的不良事件采用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对于治疗或随访期不完整的患者,用意向性治疗集(ITT)分析法。【结果】1.从四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统计发现手背部烧伤患者男性比女性多,工人较非工人多。2.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分组因素包括4个水平(A1B1、A1B2、A2B1、A2B2),时间因素包括3个水平(测量次数:干预前、干预3月后、干预6月后)。分组因素和时间因素的交互效应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SS评分的组内效应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SS评分的组间效应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e Movement,TAM):TAM占正常值的百分比数据比较,分组因素和时间因素的交互效应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效应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效应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组间效应得到:(1)干预前TAM占正常值百分比的组间效应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干预3月后TAM占正常值百分比的组间效应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1B1与A2B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2B1与A2B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6月后TAM占正常值百分比的组间效应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1B1与A1B2组、A1B1与A2B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Carroll手功能试验:分组因素和时间因素的交互效应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效应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效应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组间效应得到:干预前手功能试验得分的组间效应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干预3月后,组间效应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分组在干预6月后,组间效应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1B1与A2B2组、A2B1与A2B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O_2点阵激光、手功能训练、压力治疗均能改善手背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增加手指活动范围,提高手功能。2、在压力治疗的基础上,CO_2点阵激光联合手功能训练在改善瘢痕状态,增加手指活动度,提高手功能方面疗效优于单一治疗,在临床上可建议患者优选瘢痕综合治疗。

氨基葡萄糖通过OGT-RIPK3轴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细胞死亡

目的 探讨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 GlcN)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中细胞凋亡和程序性坏死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24只体质量220~250 g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氨基葡萄糖组(氨基葡萄糖组)和缺血再灌注+氨基葡萄糖+OGT-IN-2共处理组(氨基葡萄糖+OGT-IN-2组),每组6只。经开胸行左前降支结扎术30 min后再灌注3 h以收集MI/RMK-4827纯度I心脏组织和血清样本,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损伤程度,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LDH水平,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MLKL免疫组化评估程序性坏死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p-RIPK3、t-RIPK3、p-MLKL、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N-acetylglucosaminyltransfParamedian approacherase, OGT)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GlcN可明显改善MI/RI后心肌组织损伤程度并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LDH水平(P<0.05),而OGT特异性抑制剂OGT-IN-2则明显削弱GlcN的心肌保护作用(P<0.05)。TUNEL染色和MLKL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lcN可同BI 10773时减少细胞凋亡和程序性坏死发生,而OGT-IN-2则明显削弱GlcN对凋亡和程序性坏死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lcN可上调OGT活性后抑制RIPK3介导的p-RIPK3、p-MLKL、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P<0.05),而OGT-IN-2则逆转GlcN的作用(P<0.05)。结论 GlcN可以有效减轻MI/RI,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OGT表达从而抑制RIPK3介导的细胞凋亡和程序性坏死。

GS介导胰腺星形细胞谷氨酰胺代谢调控胰腺癌增殖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背景及目的:胰腺癌是消化系统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5年生存率仅约10%。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胰腺癌最主要病理类型,目前,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治疗PDAC的唯一方法,但能够接受手术切除的患者比例不足20%。对于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效果十分有限。PDAC具有独特的间质特征:广泛且显著的纤维间质。活化的胰腺星形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cells,PSCs)是肿瘤微环境(Tumormicroenvironment,TME)中最丰富的间质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介导间质纤维化的形成。同时,PSCs参与TME的调控和胰腺癌细胞(Pancreatic cancer cells,PCCs)之间信号的传递,对PDAC的代谢和进展至关重要。随着对肿瘤代谢的深入研究,干预肿瘤代谢在恶性肿瘤的治疗和预后预测等多个层面实现突破。PDAC具有独特的代谢特征,表现为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间的代谢重编程,以及肿瘤细胞对谷氨酰胺(Glutamine,Gln)依赖增加。然而,PSCs介导的肿瘤和间质之间的Gln代谢相互作用及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旨在研究GS介导PSCs的Gln代谢对PCCs增殖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利用PDAC原位小鼠模型尾静脉注射[U-13C]-Gln,进行同位素示踪的定性代谢流分析,解析肿瘤组织对Gln的摄取情况。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基因集、实时定量荧光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分析Gln代谢通路关键酶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明确TME中不同细胞类型尤其是间质和肿瘤细胞之间的代谢异质性。通过PDAC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多重免疫荧光(Multiplexedimmunofluorescence,mIF)染色等分析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在肿瘤及间质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克隆形成实验探究Gln浓度对PSCs和PCCs细胞增殖的影响。线粒体压力测试评估PSCs对PCCs代谢的影响。采用代谢组学明确PSCs向PCCs提供的代谢物。使用小干扰RNA抑制GS表达,以CCK-8实验检测PSCs-PCCs体外共培养模型中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Gln合成分泌、NADPH/NADP+比值和细胞周期检测研究GS介导PSCs促肿瘤增殖的机制。建立GS敲降的稳转PSCs与PCCs混合的PDAC原位小鼠模型,通过小动物超声成像和IHC评价体内实验中GS的促肿瘤增殖作用。经数据库预测Wnt/β-catenin与GS潜在的结合位点,联合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immunoprecipitation,ChIP)、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免疫荧光染色等技术,同时利用回复实验、构建突变体和截短体,探讨上游信号通路对GS的转录调控作用,明确PSCs中Wnt/β-catenin介导Gln代谢促进PCCs增殖的分子机制。结果:在PDAC原位小鼠模型尾静脉注射[U-13C]-Gln后,正常组织中13C-Gln浓度迅速增加,相比之下,肿瘤组织中13C-Gln的富集度低于癌旁正常组织。此外,肿瘤核心区域Gln及TCA循环中间产物的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单VX-765半抑制浓度细胞RNA测序数据集分析显示,Gln合成代谢通路关键酶GS、谷氨酸草酰乙酸VX-661使用方法转氨酶2、谷氨酸脱氢酶在间质细胞中高表达,在肿瘤细胞中低表达。PDAC组织的IHC结果表明,包括PSCs在内的间质成纤维细胞是表达GS的主要细胞类型。利用PCCs与PDAC来源的PSCs,在mRNA和蛋白水平中证实上述结果。基于IHC分析,GS在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肿瘤细胞(P<0.001)。PDAC肿瘤或间质中GS的高表达分别与肿Biostatistics & Bioinformatics瘤低分化相关(P<0.01;P=0.015)。间质中GS高表达与淋巴血管侵犯及T1-T2分期显著相关(P=0.003;P=0.03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和间质中GS高表达是PDA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mIF进一步显示GS和PSCs标志物平滑肌肌动蛋白共表达。体外实验中,随着Gln浓度的降低,PCCs增殖能力下降,而PSCs无影响。此外,线粒体压力测试显示PSCs分泌的Gln可增加PSCs的基础耗氧率。PSCs和PCCs交叉共培养的代谢组学结果证实,PSCs向PCCs提供差异代谢物是Gln。PSCs-PCCs的2D共培养模型中,敲降PSCs中GS,PSCs分泌的Gln和PCCs摄取的Gln水平显著降低,PSCs和PCCs的NADPH/NADP+比值下降,且PCCs细胞周期中G1期细胞明显增多。同时,GS敲降的PSCs条件培养基培养PCCs,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利用GS敲降的稳转PSCs与PCCs混合成功构建PDAC原位小鼠模型,敲低GS组小鼠肿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小,且Ki-67增殖指数下降。机制上,在PSCs中转染si-β-catenin后,GS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Wnt3a处理激活Wnt/β-catenin通路,可诱导β-catenin入核增加,胞质中GS表达升高。进一步利用ChIP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TCF7被证实为β-catenin的转录共激活因子,其直接与GS启动子区域结合,激活PSCs中GS的表达。回复实验中,敲低β-catenin显著抑制PSCs中GS表达和Gln合成,PSCs条件培养基培养PCCs后,肿瘤细胞的增殖明显降低。过表达GS可挽救由β-catenin敲低导致的GS表达下降、Gln合成能力降低和PSCs促肿瘤作用减弱。结论:深入理解间质细胞-肿瘤细胞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寻找肿瘤能量代谢通路新靶点。本研究发现,PDAC中间质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存在代谢异质性,PSCs中Gln合成代谢通路的关键酶高表达,尤其是GS显著上调。肿瘤及间质中GS高表达是PDA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SCs通过上调Gln的合成分泌、NADPH/NADP+比值和细胞周期促进PCCs增殖。Wnt/β-catenin通路与GS启动子直接结合并上调GS的表达。PSCs通过Wnt-β-catenin-TCF7-GS轴介导Gln代谢并促进PCCs的增殖。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抗PD-1/PD-L1治疗疗效及其肠道菌群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治疗疗效及其肠道菌群特征。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免疫治疗应答情况,将患者分为无应答组及应答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肠道菌群分布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与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应答组吸烟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无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8,P=0.031)。无应答组Chao1指数、ACE指数及香农-威纳指数患者低于应答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高于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ao1指数、ACE指数及香农-威纳指数与PFS呈正相关(r=0.526、0.579、0.539,均P<0.05),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与PFS呈负相关(r=-0GSK2118436价格.867,P<0.001)。采用主坐标分析对肠道菌群β多样性Infected fluid collections结构进行分析,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70.36%,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16.63www.selleck.cn/products/pf-03084014-pf-3084014%。结论 NSCLC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分布与抗PD-1/PD-L1治疗有关,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越高,抗PD-1/PD-L1治疗越敏感。

固本解毒祛瘀法与化疗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固本解毒祛瘀法与化疗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胸点击此处科院区)呼吸内科102例被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51例予以化疗,研究组51例使用固本解毒祛瘀法、化疗联合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客观缓解率与对照组相比,96.08%高于对照组7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CEA、CA125以及CYFRA21 -1对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CD3~(+)、CD4~(+)、CD8~(+)对比,研究组CD3~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CD4~(+)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胃肠道、肝功损害、血细胞毒副反应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被确诊为强迫症的患者通过服用氯丙咪嗪、温胆汤联合治疗后,临床作用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确认细节值较高。

牛血清白蛋白多孔膜的载药性能及角膜损伤修复机制研究

目的:角膜化学烧伤是常见的眼部急症。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能会引起角膜损伤,引发角膜细胞变性和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进而引起不可逆的眼组织损伤甚至永久性的视力损害。滴眼液是最常用于治疗角膜化学烧伤的方法。然而,受眼表保护屏障的限制,滴眼液中的药物在角膜上的停留时间非常短(<5 min),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很低,有效吸收量通常小于5%。作为滴眼液的替代品,负载了药物的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可以长时间与角膜组织接触并释放药物,大幅提高药物的滞留时间和生物利用度,故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制备载药量高、释药时间长、眼部刺激小的眼部给药系统是当前角膜接触镜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本研究以牛血清白蛋白多孔膜为角膜接触镜的镜片基底,探究其载药性能,并研究负载药物后的牛血清白蛋白多孔膜对角膜碱烧伤的修复效果,评价牛血清白蛋白多孔膜作为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的应用潜力。方法:1.在65℃的磷酸盐-乙醇溶液(60 vol.%,p H 7.4)中实现了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分子的自组装,获得BSA纳米纤维分散液;进而通过简单的反透析方法得到BSA多孔膜。2.将BSA多孔膜浸泡在硝酸银溶液中,通过静电力等物理吸附作用实现Ag~+在多孔膜结构中的吸附,利用BSA分子结构中一些官能团的还原性将Ag~+还原成Ag纳米粒子,得到负载Ag纳米粒子的BSA/Ag多孔膜;继而借助EDC/NHS辅助的化学交联过程,将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分子连接到BSA/Ag多孔膜上,得到BSA/Ag/HA多孔膜。研究了BSA/Ag/HA多孔膜的物化性质Disease biomarker(微观结构、含水量、亲水性和透明度)、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和细胞毒性)和抗菌性;建立小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探究BSA/Ag/HA多孔膜对小鼠角膜碱烧伤的潜在治疗作用;用荧光素钠将小鼠角膜染色,观测小鼠角膜上皮的修复状况;进行角膜浑浊度评价;利用角膜敏感度仪测量角膜敏感度;采用FITC-葡聚糖灌注方法观察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状况;借助ELISA方法检测小鼠角膜中VEGF、IL-1β的含量;通过小鼠角膜组织切片染色检测小鼠角膜的病理变化;对小鼠主要器官进行切LY2835219细胞培养片染色,确认多孔膜的生物安全性。3.采用“一锅法”将黄酮类抗炎药物山奈酚(Kaempferol,KAE)和BSA共同溶解到磷酸盐-乙醇溶液(60 vol.%,p H 7.4)中,通过乙醇诱导的BSA纤维化自组装和反透析两个过程,得到负载了KAE的BSA/KAE多孔膜。研究BSA/KAE多孔膜的物理化学性质及体内/体外生物相容性,通过建立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探究BSA/KAE多孔膜对小鼠角膜碱烧伤的修复作用和修复机理,评价BSA/KAE多孔膜作为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的应用潜力。结果:1.BSA纳米纤维的微观结构为直径约10.0 nm的蠕虫状纳米纤维,由纳米纤维进一步组装得到的BSA多孔膜的微观结构为三维网状多孔结构。2.BSA/Ag/HA多孔膜具有高含水量(>84.9%)、良好的亲水性(水接触角<73.0°)、高透明度(不同HA含量的BSA/Ag/HA多孔膜在600 nm处的光透过率均>76.0%)以及抗菌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溶血率<5.0%)和细胞相容性(72 h共培养后细胞活力>110.3%)。小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BSA/Ag/HA多孔膜能够通过促进角膜的再上皮化、减少角膜碱烧伤Ipatasertib分子式后的角膜浑浊和新生血管、降低炎症反应等途径加速角膜愈合。Ag纳米粒子赋予BSA多孔膜以抗菌性,HA通过调节细胞功能而加速内源性修复,BSA多孔膜延长了Ag纳米粒子和HA在角膜表面的滞留时间,三者共同作用促进角膜修复。3.为避免Ag纳米粒子的潜在生物毒性(例如:金属离子蓄积导致生物毒性),研究中药有效成分药物在BSA多孔膜上的负载。以黄酮类药物山奈酚(KAE)为模型药物,采用“一锅法”制备了BSA/KAE多孔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BSA/KAE多孔膜的载药量随KAE初始加入量的增加而升高,KAE加入量为250.0 mg时的载药量可达83.3 mg/g;BSA/KAE多孔膜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厚度为17.0μm的BSA/KAE多孔膜在600 nm处光透过率>87.1%)和高含水量(>91.4%),血液相容性高(溶血率<5.0%)且细胞相容性好(72 h共培养后细胞活力>94.9%),并表现出较高的抗氧化能力。KAE能够持续从BSA/KAE多孔膜上持续释放(释放时间>340 h),大大延长了KAE在角膜上的滞留时间。小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BSA/KAE多孔膜保留了KAE的抗炎作用和抗氧化能力,能够通过促进角膜再上皮化、减轻角膜浑浊、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减轻炎症等途径加速角膜修复。BSA/KAE多孔膜延长了KAE在角膜表面的滞留时间,提高了KAE的生物利用度,从而促进角膜修复。结论:BSA多孔膜能够在保持药物本身性质和结构的前提下,延长透明质酸(HA)和山奈酚(KAE)等药物在角膜上的滞留时间,从而加速药物对碱烧伤角膜的修复。BSA多孔膜的制备方法简单、化学修饰方法多样、无生物毒性,有望作为新型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的基底材料进行应用。

医护一体化护理在糖尿病足合并小面积Ⅲ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究在糖尿病足合并小面积Ⅲ度烧伤患者中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PLX4032小鼠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 搜集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三明市第一医院烧伤科治疗的糖尿病足合并小面积Ⅲ度烧伤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医护一体化护理,每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情况、创面愈合效果、愈合时间、足部症状恢复情况。结果 护理2周后,观察组各项血糖检测指标PR-17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genetic nurturance义(P<0.05);观察组患者足部烧伤创面愈合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2.00%(41/50),足部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足部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足合并小面积Ⅲ度烧伤患者施行医护一体化护理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促进糖尿病足烧伤创面愈合恢复,减少足部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注射用血栓通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降低MACE循证评价及分子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不稳定性心绞痛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伴有不同程度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和远端血管栓塞所导致的心前区、剑下、胸骨后等部位片状分布的烧灼感、紧缩感,或心绞痛症状持续时间不断延长、进行性增加为典型临床表现。该病西药治疗抗栓、降脂等以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或非药物治疗恢复心肌血运,改善血流灌注。本病属于中医胸痹、卒心痛范畴,心血瘀阻是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抗炎、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成分为三七总皂苷(PNS),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的功效,用于瘀血阻络,中风偏瘫,胸痹心痛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本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在终点指标、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疗效方面尚缺乏高质量循证证据,且三七总皂苷起效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分子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明确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干预不稳定性心绞痛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循证证据和分子机制,开展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评价,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分子机制,筛选炎症指标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并应用去globin mRNA建库Endocrinology & Hormones抑制剂的RNA-seq高通量测序方法进一步确证其抗炎和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对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循证评价,网络药理学结合RNA-seq高通量测序阐释该联合用药方案的多靶点-多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循证评价:设计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以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为效应指标计算样本量,研究组与对照组按照1:1,分别纳入60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试验组干预措施为,对照组干预措施为,两组患者分别干预7-14天,结束干预后随访6个月。以CCS等级、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情况、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为次要疗效指标,在干预用药结束后进行评价;以终点指标6个月MACE发生率为主要疗效指标,在随访结束后进行评价;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和不良事件/不良反应为安全性指标。试验结束数据标准化后,进行意向性分析,并在符合方案数据集(PP集)进行有效性评价,对全人群和预后不良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进行疗效评价;在安全集(SS集)进行安全性评价。另外,在治疗期开始和结束时保存患者的血样样本,以备后续进行中心化检测。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核心靶点和分子作用机制:利用CNKI数据库,检索PNS所含有的化合物成分;通过PubChem数据库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PNS潜在靶点。不稳定性心绞痛疾病靶点来源于利用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检索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疾病靶点。使用Venny 2.1映射药物-疾病的交集靶点;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交集靶点之间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可视化。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3.通过酶联免疫双抗检测法测定血清炎症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通过RNA-seq高通量测序、去globin mRNA建库的转录组学方法,探索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合双抗血小板药物干预UA的多靶点-多通路参与炎症反应和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分子机制:从PAXgene Blood RNA Tubes的全血中分离和纯化RNA;去除高峰度的GlobinmRNA进行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数据过滤后使用Dr.Tom多组学数据挖掘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使用HISAT2软件与参考基因组比对,使用Bowtie2与参考基因集比对;使用RSEM软件进行基因表达定量,使用DESeq2进行差异基因检测;基于超几何检验,使用Phyper对差异基因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研究结果1.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1)纳入来自全国16个省、市、直辖市共计1229例(试验组617 vs对照组612),FAS集1109例(试验组556 vs对照组553),PP集1014例(试验组507 vs对照组507),SS群1214例(试验组609 vs对照组605)。(2)基线分析:PP集试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男性均明显多于女性;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均为62岁,两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民族、职业、身高、体重、吸烟、饮酒)、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肌梗死病史和冠状动脉重建史)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相关症状体征(TIMI风险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冠脉狭窄、24小时心绞痛发作、心电图等),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具有可比性。FAS集基线分析与PP集分析结果一致,具有可比性。(3)疗效分析:①试验组终点指标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92%vs 3.16%)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MACE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MACE发生率减少46.67%;试验组MACE发病时间为27.88 d,对照组MACE发病时间为19.60 d。②基线两组心绞痛CCS等级分布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结束后两组CCS等级均呈现下降趋势,试验组CCS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52.07%vs49.11%,P>0.05)。③基线两组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具有可比性(试验组3.77±1.25 vs对照组3.76±1.26,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均呈下降趋势,试验组总积分下降2.48±1.37分,对照组下降2.41±1.37,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总积分下降率与对照组相差不大(67.147±32.251%vs66.572±34.194%),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④基线两组胸痛积分具有可比性(1.533±0.559vs 1.513±0.556,P>0.05),治疗后两组胸痛积分均呈下降趋势,各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积分下降的差值和下降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改善率均高于8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兼证胸闷、心悸、乏力、面色晦暗的比较结果与主症胸痛组间比较结果相同。⑤心肌损伤指标CK-MB、cTnT变化相对值百分比进行分析,试验组CK-MB指标用药后相对值变化百分比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试验组cTnT指标相对值变化百分比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⑥以TIMI高危因素进对CCS改善、中医证候体征及改善情况进行亚组分析显示,试验组TIMI危险因素高危受试者用药后CCS改善情况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67%vs 51.5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体征变化情况:中医证候体征总积分的绝对变化、相对变化以及改善率,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胸痛的中医证候体征总积分的绝对变化、相对变化以及改善率,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兼症胸闷、心悸、乏力、面色晦暗的组间消失率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⑦安全性分析:有37例受试者发生了 AE(试验组17 vs对照组20例),累计ADR/AE表现46例次(试验组20例次vs对照组26例次)。试验组ADR/AE发生率为 3.28%(20/609),对照组 ADR/AE 发生率为 4.30%(26/605)。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核心靶点和分子作用机制:(1)PNS获得了 26个化合物成分,不稳定性心绞痛筛选到71个靶点;(2)联合用药方案核心靶点PPI网络聚类分析获得4个聚类,共计13个核心靶点。核心靶点为AKT1、VEGFA、CASP3fever of intermediate duration、EGFR、MMP9、PPARG、HIF1A、PTGS2、MAPK1、CYP2D6、STAT3、HRAS、ITGB3;(3)Go富集显示有20个生物学过程有显著性;KEGG Pathway富集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发挥活血化瘀作用。3.ELISA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从4家保留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样本的临床单位中随机纳入TIMI中高危患者各40例,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基础疾病等基线信息具有可比性。(2)炎症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合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连续干预7-14天后,能降低炎症指标血清hs-CRP、IL-6、MMP-9、HMGB1的含量,各炎症指标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对各指标的变化的绝对变化(下降的差值)和相对变化(变化率)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hs-CRP、IL-6、MMP-9、HMGB1的绝对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hs-CRP、IL-6、MMP-9、HMGB1的相对变化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VEGF检测结果显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合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连续干预7-14天后,能上调VEGF的表达,上调趋势明显,试验组VEGF绝对变化(差值变化)和相对变化(变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RNA-seq高通量测序、去globin mRNA建库的mRNA测序结果:(1)最终对78例进行检测和分析,样品比对基因组、基因集的平均比对率较高,Clean Reads Q20均≥97.87%,样品间的数据量比较稳定,无较大差别,总体测序质量较好;(2)GO富集分类显示,注射用血栓通主要参与了细胞过程、应激反应、免疫调节、细胞黏附、细胞增殖迁移等生物学过程;(3)试验组干预前后比较,KEGG信号通路富集差异通路提示,PNS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参与调控MAPK信号通路、PI3K-ART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道等。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KEGG信号通路富集差异通路提示,PNS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参与调控NF-κBselleckchem RSL3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RT信号通路等。结论1.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血瘀阻证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16%,较对照组MACE发生率减少46.67%;能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血瘀阻的中医症状体征,尤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预后不良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TIMI评分5~7分)的心绞痛和心血瘀阻证改善的疗效显著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征。3.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下调hs-CRP、MMP-9、IL-6、HMGB1的表达,上调VEGF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不同剂量瑞马唑仑全麻诱导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应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马唑仑全麻诱导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8月135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selleckchem Compound C分为低剂量组(接受0.3 mg/kg瑞马唑仑全麻诱导,67例)与高剂量组(接受0.4 mg/kg瑞马唑仑全麻诱导,68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不同时间的平均动脉压(MAP)、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一氧化氮(NO)、心率(HR)、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血氧饱和度(SaO2)情况。结果:诱导30 min后低剂量组的SaO_2、MAP高于高剂量组,HR低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1、3.125、3.450,P<0.05);术后2 d低剂量组的ACTH、NO、PSQI评分低于高剂量组,MMSE评分高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9、5.319、6.498、10.275,P<0.05)。结论:0.3 mg/kg剂量的瑞马唑仑在老年患者手术中全身麻醉诱导效果优于0.4 mg/kg,患者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tes术中血液动力GSI-IX学稳定性更好且手术应激更小。

三步排痰法在重度吸入性损伤烧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Etoposide试剂:探讨三步排痰法在重度吸入性损伤烧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度吸入性损伤烧伤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三步排痰法。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烧伤2周后痰液黏稠度情况genetic association、烧伤后第1天及伤后2周的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OI)、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率(23.68%)低于对照组(5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mpagliflozin体内实验剂量0.05);观察组痰液黏稠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后2周的PaO_2、OI均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三步排痰法应用于重度吸入性损伤烧伤患者的临床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风险,改善痰液黏稠情况,调节血气分析指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