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左西孟旦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NT-proBNP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联合左西孟旦治疗对顽固性心力衰竭(RHF)患者心功能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R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左西孟旦治疗,观察组则采用rhBNP联合左西孟旦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Plant biomass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功能、 NT-proBN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P <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获悉更多(P <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与对照组的7.5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hBNP联合左寻找更多西孟旦治疗RHF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NT-proBNP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TIM-4调控线粒体稳态促进肺癌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及目的:线粒体被称为细胞的“发电站”,细胞内高达90%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ase,ATP)通过有氧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在线粒体中产生,线粒体在OXPHOS中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在正常组织稳态和代谢、肿瘤的发生发展、神经退行性变、免疫稳态和传染病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多方面因素可调节线粒体的功能,其中线粒体稳态对线粒体的健康和功能至关重要,融合、裂变、线粒体自噬和线粒体生物发生等系列机制参与维持线粒体的稳态。由于线粒体稳态和线粒体功能的重要性,此领域备受广大学者关注。深入研究线粒体功能和稳态的调节机制,对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肿瘤细胞维持较高的增殖率和抵抗细胞死亡信号与其代谢表型有关。肿瘤细胞可呈现不同的代谢表型,包括能量代谢中葡萄糖利用的增加、以及糖酵解和谷氨酰胺分解等关键代谢途径的通量改变。肺癌细胞等肿瘤细胞的糖酵解能量代谢有利于肿瘤细胞的永久增殖,并满足对非必需氨基酸、脂肪酸和核苷酸的高需求,但不能有效地产生更多的ATP。研究表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具有代谢异质性。最近对NSCLC患者的研究强调了三羧酸循环和氧化代谢在肺癌中的重要性,但其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分子4(T cell immunoglobulin-and mucin domain-containing molecule-4,TIM-4)是一种磷脂酰丝氨酸受体,选择性高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最近报道,TIM-4在iNKT细胞、B1细胞也有表达,并可异位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提示其生物学功能的多样性。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TIM-4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加,并且能够促进肺癌的进展,TIM-4糖基化修饰可促进肺癌转移,但TIM-4促进肺癌生长的分子机制并未阐释清楚。最近,基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文献揭示了 TIM-4的最新功能,发现TIM-4能够增强线粒体功能、调节OXPHOS水平以及线粒体的稳态,但分子机制仍需要深入研究。然而,TIM-4对肿瘤细胞代谢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迄今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本文旨在研究TIM-4促进肺癌细胞生长的新机制,明确TIM-4对肺癌细胞代谢及线粒体功能的调节作用,解析TIM-4调节肺癌细胞线粒体功能和稳态的具体分子机制,为NIpatasertib采购SCLC等恶性肿瘤的精准干预提供新靶点。研究方法及结果:1.TIM-4增强肺癌细胞的OXPHOS水平为探究TIM-4促进肺癌细胞生长的具体机制,我们构建了 TIM-4的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利用慢病毒分别感染A549和H23肺癌细胞系,通过筛选建立稳定过表达TIM-4的肺癌细胞系。利用稳定过表达TIM-4的A549细胞和对照细胞进行RNA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通过数据分析,发现TIM-4过表达的A549细胞中OXPHOS信号通路显著富集。检测A549和H23细胞的OXPHOS水平,发现TIM-4显著增强肺癌细胞系的耗氧速率、ATP水平。2.TIM-4增强肺癌细胞的线粒体活性由于线粒体是OXPHOS发生的场所,我们进一步检测了与线粒体健康相关的各项指标。结果显示,TIM-4过表达的肺癌细胞系A549和H23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明显提高、线粒体去极化水平降低、健康线粒体比例上调、线粒体ROS水平降低。营养剥夺的情况下,TIM-4过表达的肺癌细胞中线粒体的应激能力也明显增强。另外,我们分析了数据库中人肺癌组织标本,结果发现,与TIM-4Low肺癌患者相比,TIM-4Hi肺癌患者OXPHOS相关基因明显富集且上调。综上所述,TIM-4增强了肺癌细胞的OXPHOS和线粒体功能。3.TIM-4增强肺癌细胞线粒体OXPHOS依赖于OPA1为研究TIM-4调控线粒体OXPHOS和线粒体功能的分子机制,首先对A549和H23细胞的线粒体形态进行观察。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细胞相比,TIM-4过表达的肺癌细胞线粒体更长、更聚集。以上结果提示,TIM-4可能影响线粒体的稳态。文献显示,线粒体的融合与裂变对于线粒体形态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对线粒体动力学平衡的维持至关重要。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以及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共同调控线粒体的融合和分裂。我们检测了 A549和H23细胞线粒体融合、分裂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TIM-4明显提高L-OPA1的蛋白水平,对其他分子Drp1、MFN2、MFF的蛋白水平没有明显影响,提示TIInfected tooth socketsM-4可能通过维持L-OPA1的水平调节线粒体动力学平衡。随后,我们利用OPA1的抑制剂MYLS22和小干扰RNA处理肺癌细胞,结果发现,抑制或干扰OPA1后,TIM-4增强肺癌细胞OXPHOS和促进肺癌细胞生长的能力被明显削弱。综上,TIM-4通过OPA1调节线粒体稳态和肺癌细胞的生长。4.TIM-4通过ANXA2/PI3K/AKT信号轴调节线粒体的功能为探究TIM-4调节线粒体动力学平衡的分子机制,我们对A549细胞的RNA-seq数据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富集最为明显。随后,我们利用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剂LY294002以及AKT的小干扰处理细胞,结果发现,TIM-4过表达导致的OXPHOS增强、线粒体融合以及促进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明显削弱,提示TIM-4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肺癌细胞线粒体的功能。为进一步探究TIM-4激活PI3K/AKT信号的机制,我们利用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进行分析,发现膜联蛋A2(Annexin A2,ANXA2)是TIM-4潜在的相互作用蛋白。免疫共沉淀证实,TIM-4与ANXA2存在相互作用。文献显示,ANXA2可激活AKT信号通路。我们对ANXA2进行干扰,发现TIM-4对肺癌细胞线粒体功能以及增殖的促进作用受到抑制,TIM-4过表达促进PI3K/AKT活化以及L-OPA1水平的上调均受抑制。以上结果表明,TIM-4对肺癌细胞线粒体稳态及功能的调节作用依赖于ANXA2/PI3K/AKT/OPA1 信号轴的活化。5.TIM-4在体内通过增强线粒体功能促进肺癌的进展为了进一步明确TIM-4对肺癌的促进作用依赖于其对线粒体功能的调节,我们利用TIM-4稳定过表达的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LV-TIM4)及对照组细胞(LV-CON)在BALB/c裸鼠体内进行皮下成瘤,并利用OPA1的抑制剂MYLS22进行处理。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V-TIM-4组肿瘤生长更快、肿瘤体积更大,MYLS22处理后LV-CON和LV-TIM-4组小鼠肿瘤的生长均受到抑制,且两组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ting检测了 OPA1、p-AKTS473的水平,结果与体外实验一致,TIM-4过表达组肿瘤组织中L-OPA1和p-AKTS473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YLS22治疗组降低,且TIM-4上调L-OPA1和AKT磷酸化的作用被抑制。结果提示,TIM-4在体内通过调节线粒体稳态促进肺癌的生长,而且TIM-4在体内同样依赖PI3K/AKT/OPA1信号轴促进肺癌的生长。研究结论及意义:本研究首次报道了 TIM-4对肺癌细胞Ferrostatin-1配制代谢的调节作用,发现TIM-4增强细胞OXPHOS水平,通过与ANXA2相互作用增强AKT的活化,从而维持L-OPA1的蛋白水平,进而调节线粒体的动力学平衡,表明TIM-4具有调节肺癌细胞线粒体稳态的作用。本研究揭示了 TIM-4调控肺癌细胞代谢的新型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为TIM-4作为抗肿瘤干预靶点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并为以代谢为靶点的肺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亚精胺通过改善心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缓解压力超负荷小鼠心力衰竭

目的:探讨亚精胺(spermidine, SPD)对小鼠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将8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sham+SPD喂养组、主动脉弓缩窄(transverse aortic constriction, TAC)组和TAC+SPD组。TAC术后,sham+SPD组和TAC+SPD组小鼠经饮水喂养SPD(3 mmol/L);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沉默信息调节Dinaciclib分子式因子6(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6, SIRT6)、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1, PGC-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n 2, MFN2)表达量;分离成年小鼠心肌细胞,观察细胞长度和宽度;麦胚凝集素染色观察心肌细胞面积;Masson染色评估心肌纤维化面积;心脏超声检查心功能及心肌肥大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形态;采用Oxygraph-2k高分辨呼吸能量代谢仪检测心肌线粒体耗氧量。(2)用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 Ang II; 1μmol/L)处理原代大鼠心室肌细胞,建立心肌细胞肥大模型。将这些心肌细胞分为对照(control, Con)组、Con+SPD (1 mmol/L)组、Ang II组、A点击此处ng II+SPD组和Ang II+SPD+SIRT6 siRNA (siSIRT6)组。共聚焦显微镜观Anti-hepatocarcinoma effect察心肌细胞面积和线粒体。结果:(1)与sham组比较,TAC组小鼠心功能显著降低(P<0.05),病理性心肌肥大程度显著升高(P<0.05),心肌组织SIRT6、PGC-1和MFN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相比于TAC组,TAC+SPD组小鼠心肌组织SIRT6、PGC-1和MFN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病理性心肌肥大程度减轻(P<0.05),心肌细胞肥大缓解(P<0.05),线粒体数目和线粒体嵴密度增多(P<0.05),线粒体功能有所改善(P<0.05),心肌纤维化减轻(P<0.05),心脏收缩功能改善(P<0.05)。(2)细胞实验中,相比于Con组,Ang II组心肌细胞SIRT6、PGC-1和MFN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心肌细胞肥大程度显著增加(P<0.05);与Ang II组相比,Ang II+SPD组心肌细胞SIRT6、PGC-1和MFN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细胞肥大缓解(P<0.05),线粒体动力学改善(P<0.05),而Ang II+SPD+siSIRT6组SIRT6、PGC-1和MFN2表达量无显著差异,心肌细胞肥大程度和线粒体动力学亦无显著差异。结论:SPD可以促进SIRT6、PGC-1和MFN2的表达,改善压力超负荷小鼠线粒体功能,减轻心肌肥大,从而缓解心力衰竭。

动态心电图诊断急性胸痛的价值及与危险分层的关系

目的 探究动态心电图对急性胸痛早期的诊断价值及与危险分层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济源市第三人民医院115例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急性胸痛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ACS组和非ACS组,分析急性胸痛ACS心电图特征,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肌红蛋白(Myo)、B型钠尿肽(BNP)水平、心电图特征、心电图参数[QT间期离散度(QTD)、胸导QTc间期、胸导QT间期],分析心电图特征、参数与血浆指标的相关性及诊断急性胸痛的价值,并采用急诊科胸痛评分评估(EDACS)加速诊断路径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高危、低危),比较不同危险分层(高危、低危)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心电图参数,分析心电图特征、AY-22989心电图参数与急性胸痛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 115例疑似ACS急性胸痛患者中,67.83%诊断为ACS急性胸痛,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心电图特征以ST-T缺血性改变为主,发作时改变明显或呈现伪性改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43例,心电图特征为肢体和胸导联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ST-T改变持续存在和呈动态衍变;ACS组血浆CK-MB、cTn、Myo、BNP水平、心电图特征阳性率、QTD、胸导QTc间期、胸导QT间期均高于非ACS组(P<0.05);ACS急性胸痛患者心电图特征阳性率、QTD、胸导QTc间期、胸导QT间期与血浆CKMB、cTn、Myo、BNP水平呈正相关(P<0.05);心电图特征阳性率、QTD、胸导QTc间期、胸导QT间期诊断ACS急性胸痛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26、0.823、0.826、0.875,联合诊断的AUC最大,为0.959,最佳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33%、97.30VE-822体外%;高危患者心电图特征阳性率、QTD、胸导QTc间期、胸导QT间期均高于低危患者(P<0.05);急性胸痛患者的危险分层与心电图特征阳性率、QTD、胸导QTc间期、胸导QOncologic pulmonary deathT间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ACS急性胸痛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存在多样化,动态心电图特征、参数联合在ACS急性胸痛诊断方面具有较高诊断效能,且与急性胸痛的危险分层密切相关。

左乙拉西坦仿制药与原研药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目的Panobinostat配制:评价真实世界左乙拉西坦(LEV)仿制药与原研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使用LEV治疗的600例癫痫患儿临床资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LEV仿制药和原研药血药浓度,并分析两种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关系以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600例癫痫患儿中,使用LEV仿制药125例,单药治疗71例,联合用药54例;使用LEV原研药475例,单药治疗266例,联合用药209例。LEV仿制药单药治疗血药浓度为(9.31±3.34)μg/mL,与肝酶诱导剂(奥卡西平、苯巴比妥)联用时血药浓度分别为(10.26±4.72)μg/mL和(11.05GDC-0973 NMR±2.41)μg/mL,与肝酶抑制剂(丙戊酸、托吡酯)联用时血药浓度分别为(TORCH infection10.69±5.78)μg/mL和(8.16±4.37)μg/mL,与肝酶诱导剂、抑制剂(奥卡西平+丙戊酸)联用时血药浓度为(8.74±5.56)μg/mL,与LEV原研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EV仿制药单药治疗有效率为78.9%,原研药为74.1%;联用肝酶诱导剂,LEV仿制药有效率为64.3%,原研药为62.7%;联用肝酶抑制剂,LEV仿制药有效率为59.3%,原研药为78.2%;联用肝酶诱导剂、抑制剂,LEV仿制药有效率为69.2%,原研药为71.4%。LEV仿制药与原研药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EV仿制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原研药相似,常见不良反应均为异常行为及入睡困难。结论:LEV仿制药和原研药在真实世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V仿制药替换原研药是安全且有效的。

帕罗西汀联合九味镇心颗粒治疗心脾两虚抑郁症的效果

目的:分析对心脾两虚抑郁症患者临床用药中使BI 10773浓度用帕罗西汀联合九味镇心颗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市朝阳区第三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72例心脾两虚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单一服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使用帕罗西汀联合九味镇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生活质量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D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B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脾两虚抑郁症患GSK1349572生产商者采Post-operative antibiotics用帕罗西汀联合九味镇心颗粒进行治疗,提升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且联合用药并不增加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子午流注择时揿针疗法预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效果研究

背景 骨髓抑制是肺癌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针对化疗相关性骨髓抑制,现代医学多采用对症治疗,但存在一定局限性。目的 探讨“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择时揿针疗法预防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7月—2022年6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呼吸科住院的142例首次行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按事先电脑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和制订的分配方案,根据入院时间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揿针组(48例)及择时组(47例)。对照组给予肺癌化疗常规护理措施,揿针组在对照组措施基础上加用膈俞穴、脾俞穴、胃俞穴等穴位揿针疗法,择时组在对照组遵循子午流注纳子法于当日辰时(7Wnt-C59研究购买:0selleck激酶抑制剂0—9:00)至巳时(9:00—11:00)实施择时揿针疗法。检测分析三组化疗前1 d及化疗第3、7、14、21天反映骨髓抑制情况的血常规指标及舒适度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揿针组和择时组化疗第7、14天均高于对照组(P<0.05),择时组均高于揿针组palliative medical care(P<0.05);血小板计数:化疗第7、14天揿针组和择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评分:化疗第7、14天揿针组和择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第14天择时组高于揿针组(P<0.05)。结论 子午流注择时揿针疗法能有效预防NSCLC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提高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部分血常规指标,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中药干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相关信号通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由于脑的循环血流不足或相关血管阻塞引起。已有研究表明,能量代谢功能障碍在IS的发病及预后中有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密切相关。AMPKselleck抑制剂是能量代谢的重要调控因子,在维持能量稳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IS发生后AMPK的生物活性明显提高,含量显著增加,并通过调控下游信号通路对缺血后脑组织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神经元修复、血管和神经的再生等产生重要影响。目前诸多研究报道了中药干预AMPK信Microlagae biorefinery号通路治疗IS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MPK相关信号通路是中医药防治IS的关键靶点。该文就AMPK与IS的关系及中药调控AMPK信号通路改善IS的Dibutyryl-cAMP核磁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为IS的防治及其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浙江省海宁市儿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早期干预措施

目的 分析浙江省海宁市儿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点,探究早期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2月于海宁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 050例流行性感冒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一般临床资料,观察不同类型流感的发病率、临床表现、血常规的此网站差异。结果 参与研究的1 050例患儿中,共检出流感病毒阳性患儿255例,占比为24.29%。其中,甲型H1N1病毒感染55例,占比为5.24%;甲型H3N2病毒感染94例,占比为8.95%;乙型病毒感染106例,占比为10.10%。甲型H1N1、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甲型H3N2、乙型病毒感染患儿在年龄、峰值体温、流涕、咳嗽、白细胞计数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20—2022年,海宁市儿童流感常见甲型H1N1、甲型H3N2、乙型病毒感染,春、夏季为流行高峰,4点击此处岁左右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应警惕人群接触传染,并开展针对性防治措施。

以SIRT1为靶探讨诺卡酮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流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截至目前为止,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仍是有关AD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即认为脑内Aβ异常增多是AD发生的主要病因。研究表明,异常水解的Aβ在脑内聚集沉积形成的淀粉样斑块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可诱发神经炎症和突触丢失。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主要的免疫巨噬细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MG以三种不同表型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在AD病理状态下,过度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主要为M1型,释放炎性因子,加速神经元损伤。益智仁来源于姜科山姜属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 Miq.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神经保护、抗衰老、抗氧化的作用,具有较好的改善认知效果。诺卡酮(NOOTKATONE,NKT)又名圆柚酮,是益智仁中含量较高的萜类成分,研究表明,NKT可改善脂多糖诱导的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减轻神经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损伤。然而NKT是否可以通过调节MG改善AD尚无报道。本研究以东莨菪碱、亚硝酸钠、乙醇诱导的记忆障碍小鼠以及Aβ1-42诱导的拟AD模型大鼠、Aβ1-42诱导的HMC3小胶质细胞,在体和离体探讨NKT对小鼠获得性、巩固性和再现性记忆、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以及小胶质细胞相关机制,以期为AD治疗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以东莨菪碱、亚硝酸钠、乙醇诱导的记忆障碍小鼠以及Aβ1-42诱导的拟AD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获得性、巩固性和再现性记忆以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2、以mitochondria biogenesisELISA法、q PCR法、免疫组化法、尼氏染色法、蛋白免疫印迹法等探讨诺卡酮改善Aβ1-42诱导的拟AD模型大鼠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3、通过靶向SIRT1调控HMC3小胶质细胞,进一步探讨诺卡酮干预小胶质细胞改善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可能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NKT对不同阶段记忆障碍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ICR小鼠252只,SPF级,6周龄,体重约20g,雌雄各半。随机分成7组,每组36只。即正常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诺卡酮低剂量组(7 mg/kg,NL)、诺卡酮中剂量组(15 mg/kg,NM)、诺卡酮高剂量组(30 mg/kg,NH)、银杏叶提取物组(36 mg/kg,EGb-671)、盐酸多奈哌齐组(1.5mg/kg,Donepezil)。灌胃给药14天后,分别采用腹腔注射3mg/kg东莨菪碱氢溴酸盐水溶液、背颈部皮下注射120 mg/kg亚硝酸钠、灌胃给予10 mg/kg 30%乙醇溶液建立小鼠获得性记忆障碍、巩固性记忆障碍、再现性记忆障碍模型,观察小鼠在跳台实验和避暗实验中的潜伏期及错误次数。2、NKT对Aβ1-42诱导的拟AD模型大鼠认知障碍及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的影响健康雄性SD大鼠共120只,SPF级,6周龄,体重约200 g。除假手术组(Sham),采用大鼠海马CA1区注射Aβ1-42方法建立大鼠认知障碍模型,造模后,大鼠被随机分成模型组(Model),NKT低剂量组(5 mg/kg,NL)、NKT中剂量组(10 mg/kg,NM)、NKT高剂量组(20 mg/kg,NH)、银杏叶提取物EGb-761中剂量组(25 mg/kg,EM),银杏叶提取物EGb-761高剂量组(50 mg/kg,EH),盐酸多奈哌齐组(1mg/kg,Donepezil),从术后第一天开始灌胃给药,共计40天。各组大鼠灌胃35天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观察大鼠逃避潜伏期及穿越平台次数,行为学实验后过量麻醉处死,取大鼠右侧海马体于-80冰箱冻存,左侧脑组织固定于4%多聚甲醛。免疫组化法检测IBA1、CD206阳性细胞数和阳性面积,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ELISA检测大鼠海马组织i NOS、SOD、TNF-α、IL-6、IL-10的水平,q PCR法检测大鼠海马体SIRT1基因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SIRT1、NF-κB、AMPK、P-AMPK蛋白表达。3、NKT对Aβ1-42诱导的HMC3小胶质细胞的影响使用Aβ1-42诱导HMC3小胶质细胞建立体外模型,并使用诺卡酮、SIRT1抑制剂(EX 527)、SIRT1激活剂(Resveratrol)进行干预,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5μM;Model)、Aβ1-42+诺卡酮组(NKT:25、50、100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s抑制剂μM;NL、NM、NH)、Aβ1-42+EX-527组(5μM;EX-527)、Aβ1-42+Resveratrol组(5μM;Resveratrol),倒置显微镜观察HMC3小胶质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ELISA检测HMC3小胶质细胞和上清培养基中NOS、SOD、TNF-α、IL-6、IL-10的水平,q PCR法检测HMC3小胶质细胞SIRT1基因水平。研究结果:1、NKT能明显延长东莨菪碱所致获得性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潜伏期(P<0.05),降低跳台错误次数(P<0.05);减少亚硝酸钠所致巩固性记忆障碍模型小鼠错误次数(P<0.05);对乙醇诱导的再现性记忆障碍模型小鼠学习能力具有一定改善趋势,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通过海马CA1区注射Aβ1-42建立拟AD模型大鼠,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和认知功能障碍,并伴随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因子水平增加等现象(P<0.05)。NKT干预后,可显著提高模型大鼠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成绩,改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上调SOD水平、下调i NOS水平(P<0.05),下调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P<0.05),改善大鼠神经炎症反应。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出现神经元变性、死亡、数量减少的现象,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加(P<0.05)、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206表达量减少(P<0.05),海马组织中SIRT1表达减少,NF-κB表达量增加(P<0.05)。诺卡酮干预后海马CA1区细胞病理状态有所改善,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206表达增加,且SIRT1蛋白表达水平和基因水平上调(EPZ-6438采购P<0.05)。3、Aβ1-42诱导HMC3小胶质细胞后,细胞数量增加,胞体变大,突起减少,形态由“分枝状”变为“阿米巴状”。与对照组相比,Aβ1-42诱导的HMC3细胞中NOS水平显著增加(P<0.05),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显著增加(P<0.05),抗炎因子IL-10水平降低(P<0.05)。诺卡酮干预后,可改善细胞形态,下调NOS水平,降低炎症因子水平(P<0.05),改善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q PCR结果显示,诺卡酮可上调SIRT1基因表达水平(P<0.05)。结论:诺卡酮能提高记忆获得、巩固和再现三个不同阶段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能改善Aβ1-42所致拟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缓解氧化应激及神经炎症损伤等,改善海马CA1区的细胞病理状态,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升高SIRT1表达水平、从而对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产生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