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中国西门塔尔牛生长性状候选功能基因

生长速度是肉牛重要的经济指标,提升肉牛生长性状是现阶段我国肉牛育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与其相关的候选功能基因及分子遗传标记的挖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中国西门塔尔牛是我国自主培育的优良肉牛品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肌肉发达和产肉性能好等优良性能,但与国外优良肉牛品种相比,中国西门塔尔牛生长速度仍存在一定差距,因遗传育种水平及饲养条件的不足,导致其生长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该品种的养殖效益,限制了我国肉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技术在家畜经济性状候选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的挖掘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GWAS挖掘中国西门塔尔牛生长相关的候选功能基因及其分子标记来快速提高该品种的生长性状成为可能。本研究以266头中国西门塔尔牛为试验群体,测量中国西门塔尔牛出生重和出生至6月龄平均日增重。提取试验个体DNA后,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并选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期筛选和鉴定与中国西门塔尔牛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功能基因,从而为应用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提升中国西门塔尔牛生长性状,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266头中国西门塔尔牛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共检测到19,572,04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其中在外显子发生同义突变的SNPs有71040个,发生非同义突变的SNPs有46120个,变异位于剪接位点的SNPs有591个,在基因内含子区域的SNPs有4,818,604个,基因间区域的SNPs有14,421,492个,位于基因上游1kb和下游1kb的SNPs数量分别为108,205和104,240个,在基因上游1kb区域,同时也在另一基因的下游1kb区域的SNPs有1056个。(2)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来评估中国西门塔尔牛的种群结构,发现该试验群体个体间存在群体分层现象。immune genes and pathways(3)本研究对266头中国西门塔尔牛群体的生长性状进行GWAS分析,筛选到89个SNPs位点与出生重显著相关,这些显著SNPs分布在25条染色体上,注释到了101个候选基因。对平均日增重关联分析发现59个SNPs位点与平均日增重显著相关,这些显著SNPs分布在19条染色体上,注释到了38个候选基因。(4)通过对候选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与出生重相关的候选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心血管系统和细胞铁代谢等通路,其中MAPK和Ras通路为生长发育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富集到NTF3、VEGFC、TIE2、NF1和CAC1B等关键候选基因。与平均日增重相关的候选基因主要富集于肌肉系统的功能和调节等生物学过程以及细胞信号转导、信号分子相互作用、运输和分解代谢和疾病相关通路,其中KEGG富集到的黏着斑、Wnt信号通路、ERBB通路、生长激素合成、分泌和作用通路和c GMP-PKG等信号通路为生长相关关键信号通路,这些通路上富集到的基因包括PRKCB、LAMA3、SHC4、COL4A3、CTNND2、SLC8A3和MYH7等候选基因。(5)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些基因的功能,本研究对这些候选基因进行了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到与出生重相关候选基因NTF3、VEGFC、TIE2和NF1和与平均日增重相关的PRKCB、SHC4和CTNND2等候选基因。上述基因可能作为中国西门塔尔牛生长性状相关候选功能基因。此外,通过结合GWAS结果、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蛋白互作分析结果以及查阅相关文献,筛选到了MEOX2、IL7、SETBP1、SLC8A3、MYH7、JUP、SMAD5、Liproxstatin-1试剂NRXN3和RFX7等基因也可能是影响中国西门塔尔牛生长性状的潜在候选功能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挖掘了NTF3、VEGFC、TIE2、NF1、CAC1B、MEOX2、IL7、SETBP1、PRKCB、SHC4、CTNND2、SLC8A3、RAD001抑制剂MYH7、JUP、SMAD5、NRXN3和RFX7等影响中国西门塔尔牛生长性状的候选功能基因。

T细胞上TIGIT抑制大鼠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免疫排斥反应仍然是限制其长期效果和生存率的主要问题之一。免疫排斥反应可以导致肝脏功能衰竭和移植物失功,严重影响受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近年来,随着对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不断深入研究,虽然对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机制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是,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和发展以及新型的干预策略仍需进一步探究,以提高肝移植后的成功率和生存率。第一部分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可重复且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以便进一步研究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方法:选用同种异体大鼠,Lewis和挪威棕色大鼠(Brown Norway,BN),以“门脉优先的二袖套法”进行手术,Lewis→BN为排斥组,BN→BN为耐受组。术后观察受体大鼠的生存情况、血Bio-based chemicals清生化指标变化,并通过组织病理学分析,验证移植后模型建立是否成功。结果:对两组移植后大鼠的观察,发现移植后第3天至第5天出现食欲下降、活动减少等表现,耐受组在第7天左右开始逐渐恢复正常,而排斥组则症状加重,同时,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较耐受组明显升高,P<0.05。病理学分析显示,排斥组移植肝脏存在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而耐受组无排斥反应,两组排斥反应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Lewis→BN,BN→BN的组合,以“门脉优先的二袖套法”成功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达到了实验模型标准。第二部分大鼠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CD155-TIGIT基因的高度表达及关键差异基因的分析目的: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由抗原递呈过程及T淋巴细胞的激活。本部分研究通过对大鼠肝移植后肝脏组织的高通量和单细胞测序结果,分析探讨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基因变化。方法: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约在术后3-5天出现,我们选择了肝移植后第7天大鼠肝脏组织进行高通量和单细胞测序检测,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寻找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及所参与的信号通路。使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来鉴定免疫排斥反应的关键通路。同时,利用在线的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筛选出其中的关键基因。然后,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对所筛选的关键基因及通路进行对比分析,定位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所在的细胞亚群。结果:1.本研究共在大鼠移植排斥反应肝组织中鉴定出5252个差异基因,其中2962个基因表达上调,2290个基因表达下调。2.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关于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显著富集了淋巴细胞活化的调节、适应性免疫反应和白细胞细胞间粘附等通路;关于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CC)显著富集了质膜外侧、膜筏和膜微区等细胞位置;关于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显著富集在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免疫受体等功能。3.KEGG分析结果提示DEGs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细胞粘附分子等通路。4.GSEA分析显示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和细胞粘附分子是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过程中的主要途径,通过对比分析认为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TIM domain,TIGIT)所在的细胞粘附分子通路中关键基因差异性较大。5.根据DEGs对应蛋白之间的功能联系构建PPI网络,结合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了 5 个关键基因,GZMB、CXCL2、CX3CL1、CCR1 和 CCL19。6.单细胞测序结果提示,将非实质细胞分群发现单核巨噬细胞为最大群体,T细胞为第三位,随后把T细胞分为6群,其中Treg在耐受组中为最大群体。根据单细胞表达谱特征以及标记基因的表达,通过对细胞群体标记物的注释,发现白细胞分化抗原155(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55,CD155)-TIGIT 信号通路所在的细胞群 8、19 的标记物均为CD3e,属于T淋巴细胞群体。结论:1.与免疫相关的DEGs 402个参与了免疫排斥反应,其中GZMB、CXCL2、CX3CL1、CCR1、CCL19 及 TIGIT 是关键基因。2.质膜外侧的淋巴细胞活化的调节,包括Proteases抑制剂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和细胞粘附分子等相关机制或通路,可能在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3.在肝移植术后T淋巴细胞粘附分子通路中,CD155-TIGIT信号通路可能在抑制免疫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第三部分TIGIT及其信号通路在大鼠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可能的作用研究目的:通过差异基因分析,我们发现TIGIT及所在的信号通路基因差异性较明显,位于T淋巴细胞亚群。但该通路在蛋白层面的表达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免疫方法探讨TIGIT及其通路信号蛋白在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表达强度及表达位置,为TIGIT在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动物模型,选择肝移植后第7天大鼠肝脏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蛋白分子验证。结果:1.在耐受组肝血窦中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散在少数TIGIT阳性细胞,油镜(100×)下观察从形态学上为TIGIT+的淋巴细胞。与耐受组相比,排斥组肝血窦周围可见大量浸润大量炎症细胞,炎性细胞中见多数TIGIT+细胞浸润,油镜下观察阳性细胞中多数TIGIT+淋巴细胞。2.CD155-TIGIT信号通路中CD155在TIGIT+T细胞表面高表达。趋化因子配体CXCR3和共刺激因子配体GITRL均有阳性细胞表达,从形态学中认为CD155、CXCR3位于淋巴细胞上,GITRL位于巨噬细胞上。3.免疫荧光显示,CD155-TIGIT信号通路主要于CD4+T细胞上,提示通过T细胞影响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结论:在大鼠肝移植中,TIGIT可能通过调控其信号通路CD155-TIGIT的方式,抑制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第四部分TIGIT及其通路能够抑制T细胞的激活和功能表达目的:前两部分研究我们TIGIT在T淋巴细胞上,可能通过其信号通路CD15Z-VAD-FMK供应商5-TIGIT抑制T细胞的功能,进而抑制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本研究拟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深入探究TIGIT及其通路对T细胞的影响,为TIGIT在肝移植中作用和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T细胞激活后分泌的炎症因子中,起促炎作用的是:IL-6、IL-23、TNF-α、INF-γ;抗炎作用的是:IL-10、TNF-β。我们为了验证 CD155-TIGIT信号通路的改变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体外细胞共培养实验,采用来源于Lewis大鼠的腹腔巨噬细胞,BN大鼠的脾脏CD4+T细胞共培养以模拟体外肝移植免疫排斥环境,通过构建TIGIT沉默的细胞系及CD155刺激激活TIGIT通路的方式,验证TIGIT及CD226的蛋白表达及T细胞活化后炎症因子的表达。分组如下:T+M group:CD4+T细胞+巨噬细胞T+M shTIGIT group:沉默TIGIT表达后的CD4+T细胞+巨噬细胞T group:CD4+T 细胞T+CD155 group:CD155+CD4+T 细胞T+M+CD155 group:CD155+CD4+T 细胞+巨噬细胞结果:1.共培养 24h 后 T+M shTIGIT group 的炎症因子 IL-6、IL-23、TNF-α、INF-γ水平明显高于T+M group(P<0.05),抗炎因子IL-10、TNF-β水平略升高于T+M group,(P<0.05);2.将Tgroup 与 T+CD155 group 对比,加入 CD155 之后 T+CD155 group 中 IL-10 明显上调,INF-γ则明显下降,P<0.05;3.将T+CD155 group 与 T+M+CD155 group 对比,T+M+CD155 group 中 IL-10 明显上调,INF-γ下调,P<0.05;4.将T+M group 与 T+M+CD155 group 对比,在接受 CD155 刺激后,T+M+CD155 group较T+M group中抗炎因子IL-10明显上调,P<0.05,炎症因子INF-γ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CD155-TIGIT通路在细胞实验中能够抑制T细胞的激活,表现为抗炎因子(如IL-10)的分泌增加,促炎因子(如INF-γ)的分泌减少,提示CD155-TIGIT抑制肝移植排斥反应可能通过抑制T细胞的激活来实现。全文结论:1.本研究采用“门脉优先的二袖套法”的方式成功建立Lewis→BN和BN→BN的方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2.高通量及单细胞测序显示在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T淋巴细胞是关键的细胞亚群,其中细胞粘附分子通路中CD155-TIGIT信号通路可能在肝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3.在大鼠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TIGIT可能通过调控其信号通路CD155-TIGIT的方式,抑制T细胞的激活,进而抑制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一例老年银屑病患者感染COVID-19后的救治和应急处置报告

目的:2022年11月19日晚,笔者所在医院一位老年JNJ-42756493抑制剂银屑病住院患者新冠核酸检测呈阳性,患者高龄、高热、高血压、高细胞因子水平且有冠心病病史,为迅速救治患者、控制疫情传播,特开展本次应急处置。方法:参照第九版新冠防控、诊疗方案及本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处置预案(第十一版)》,进行信息报告、区域封锁、核酸单检、患者救治、密接判定、环境消杀、病例转运、风险评估等应急处置工作。对老年阳性患者给予IL-6受体拮抗剂和人免疫球蛋白静滴等治疗。结果:经紧急救治,老年患者未出现呼吸困难等重症表现,血压、体温恢复正常,随访1个PARP抑制剂月,无不适。共判定密接者12人,其中患者陪人及本院1名护士在隔离观察期间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对症治疗后痊愈。经连夜处置,疫情风险得到控制,未影响到住院患者的正常诊疗和医院门诊的正常开诊。结论:本文联合IL-6受体拮抗剂和人免疫球蛋白成功救治了一位伴基础疾病的老年新冠感Anti-CD22 recombinant immunotoxin染者,有效化解了患者转为重症的风险,为老年新冠感染者的救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负载芦荟大黄素的ZIF-8/TF-PEG-PLGA纳米粒抗脑胶质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最致命的颅内恶性肿瘤,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低治愈率的特点。化疗药物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但其治疗胶质瘤面临血脑屏障、耐药、毒副反应的挑战,而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也是GBM治疗面临的难题之一。焦亡是新发现一种免疫原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由于其直接的诱导细胞死亡的作用以及免疫调控作用,被认为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前景。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AE)是一种从多种中药中提取的单体化合物,我们的研究发现AE可以以诱导胶质瘤细胞出现Caspase-3/GSDME途径的焦亡,而GBM中高表达的GSDME也使其成为诱导焦亡抗肿瘤的良好靶点,但AE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肿瘤靶向能力及脱靶副反应制约了其临床应用。在本研究中我们一方面研究AE诱导GBM焦亡的效应及机制,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其血脑屏障穿透能力及肿瘤靶向能力,我们构建了负载AE的覆盖Tf-PEG-PLGA涂层的ZIF-8纳米粒(AE loaded Tf-PEG-PLGA coated nanoparticle,AE@ZIF-8/Tf-PEG-PLGA NPs,AE-NPs),分析其血脑屏障穿透能力、肿瘤的靶向性、体内代谢分布和安全性,并探讨其如何调控GBM免疫微环境及其体内发挥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以期为GBM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为跨血脑屏障GBM靶向递药提供一种安全、高效、减毒的载体。方法1.芦荟大黄素体外抗GBM作用及机制研究:梯度浓度AE处理体外培养的GBM细胞,通过MTT实验检查selleckchemGBM细胞活力;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及LDH释放实验检测AE对GBM细胞的焦亡诱导作用;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AE作用GBM的关键靶点及焦亡通路相关靶点;通过TCGA数据库及WB明确GSDME在GBM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AE对焦亡关键蛋白Caspase-1、GSDME、caspase-3、GSDME蛋白的活化作用;通过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AE处理后的GBM细胞GSDME的表达;通过q PCR检测AE对GBM细胞GSDME在m RNA水平的调控作用;采用DCFH-DA标识GBM细胞活性氧;通过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AE处理的GBM细胞活性氧产生水平;通过活性氧抑制剂检测ROS对AE介导焦亡的影响;通过JC-1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2、负载AE的ZIF-8/Tf-PEG-PLGA纳米粒合成及性能研究:通过溶剂法在硝酸锌和2-甲基咪唑矿化的过程中合成AE@ZIF-8纳米粒;采用EDC/NHS两步偶联法将Tf连接在COOH-PEG-PLGA多聚物COOH端构建Tf-PEG-PLGA多聚物;利用ZIF-8纳米粒的吸附作用构建覆盖Tf-PEG-PLGA涂层的负载AE的ZIF-8纳米粒(AE-NPs);通过马尔文粒径电位分析仪检测纳米粒表面电荷及粒径;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AE的载药率;通过BCA试剂盒检测Tf连接率;通过透射电镜及红外光谱鉴定AE-NPs是否构建成功;以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为纳米示踪剂,构建ICCP-690550临床试验G-NPs,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价NPs细胞摄入;通过CCK-8评价AE-NPs体外抗胶质瘤作用;通过高内涵细胞成像系统检测AE-NPs对GBM细胞焦亡发生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及体外累及释放评价p H敏感性;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评价纳米粒颅内及器官分布;制备冰冻切片,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像检测药物的肿瘤靶向能力。3.AE-NPs体内抗胶质瘤作用及机制研究:采用C57BL/6J小鼠,利用GL261细胞构建颅内原位移植胶质瘤小鼠模型,分组处理(Con组、NPs组、AE组、AE@ZIF-8组、AE-NPs组),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各组肿瘤生长情况;每周检测动物体重,处理期结束麻醉后采血,取脑、瘤、心、肝、脾、肺、肾,分析各组瘤体大小和重量,统计生存率;HE染色评价GBM坏死情况;Ki-67染色评价肿瘤增殖水平;Westren blot检测Caspase-3、GSDME等焦亡关键指标评价肿瘤焦亡水平;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检测M1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CD8~+T、CD4~+T细胞、Treg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评、q PCR检测抗肿瘤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FN-γ、TNF-α、HMGB1的表达。4、体内外安全性评估: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硝酸锌、ZIF-8、Tf-PEG-PLGA、NPs、AE-NPs体外细胞毒性;采用ALT、AST、γ-GT、BUN、Cr检测试剂盒检测各处理组对荷瘤小鼠及健康小鼠肝肾功能的影响;通过脏器HE染色分析组织器官损伤。结果(1)第一部分AE通过激活Caspase-3/GSDME通路发挥抗胶质瘤作用:与对照组相比,AE呈剂量依赖型和浓度依赖型的抑制GBM细胞活Biomass management性(P<0.05),诱导GBM细胞出现焦亡特异性外观和LDH释放;网络药理学显示焦亡关键蛋白Caspase-3是AE抗GBM核心靶点之一;Westren blot显示AE剪切活化焦亡关键蛋白Caspase-3、GSDME;q PCR和免疫荧光显示AE在m RNA和蛋白水平升高GSDME的表达;JC-1染色显示AE诱导GBM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活性氧探针DCFH-DA显示AE诱导GBM细胞活性氧产生;WB实验显示活性氧抑制剂能部分阻断焦亡关键蛋白GSDME的活化;TCGA数据库显示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肿瘤,GSDME在胶质瘤中高表达,这种水平的表达也高于正常脑组织;WB显示相较于其他肿瘤细胞系,GSDME在胶质瘤细胞系中有更高的表达。(2)第二部分AE-NPs的制备及性能检测:AE-NPs表征检测提示,所制备的AE-NPs纳米粒水动力尺寸为:199±85nm;透射电镜检测粒径为:46.52±6.43nm;表面zeta电位为:13.8±6.49n V;载药率为:15.43%;转铁蛋白连接率为:4.24%;电镜下见ZIF-8表面附着的明显涂层;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在1500--1700 cm~(-1)处发现了新的氨酰键特征性吸收峰;体外释放实验显示:AE-NPs在肿瘤酸性微环境(p H=5.5)下缓慢释放,在中性环境下保持稳定;细胞摄入检测显示:ICG-NPs组阳性细胞比例及荧光强度明显高于ICG组及ICG@ZIF-8组,至1.5h ICG阳性细胞数量能达到99.0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显示:ICG-NPs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ICG组;共聚焦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显示NPS的包封能增强AE诱导焦亡的能力;体内分布显示与ICG及ICG@ZIF-8组相比,ICG-NPs在15分钟内迅速实现颅内富集,24小时后仍有明显的颅内滞留;且相较于ICG组及ICG@ZIF-8组,ICG-NPs组在肿瘤区域具有更为明显的富集。(3)第三部分AE-NPs体内抗GBM效应及机制研究:给药一周后,对照组(Con)、NPs组、AE@ZIF-8组和AE组中GBM荧光持续增加,尤其是Con组,相比之下,AE-NPs组则持续下降;与其他四组相比,AE-NPs更明显的减轻肿瘤体积和重量(P<0.05),显示更长的生存时间;HE染色显示,所有处理组均发生了肿瘤坏死,但在AE-NPs组更为明显;Ki-67染色显示AE-NPs处理的GBM组织显示较低的Ki-67表达;westren blot结果显示:与其他四组相比,AE-NPs明显增强了CASP3和GSDME的激活。流式细胞术显示:与Con组比较,AE组、AE@ZIF-8组和AE-NPs组CD8~+T表达水平显著提高,AE-NPs组CD8~+T细胞与CD3~+T细胞之比由31%提高到64%。CD4~+T比例从71.45%增加到86.18%,Treg细胞无明显差异,F4/80~+CD86~+细胞与F4/80~+细胞之比从Con组的54%增加到AE-NPs组的71%;免疫荧光也显示AE-NPs组肿瘤中CD8~+T、Iba1~+和CD86~+细胞表达更明显;Rt-q PCR显示AE-NPs组IFN-γ、HMGB1、TNF-αm RNA表达较对照组增加6-17倍(4)第四部分AE-NPs体内外安全性:体外结果显示NPs制备主要材料体外无明显细胞毒性;荷瘤小鼠体内结果显示:在AE和NPs处理组中,ALT、AST、BUN明显增加,而γ-GT和CRE没有变化。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在AE处理组的肝脏中检测到局灶性坏死,而在NPs和AE-NPs处理组中则未见相关损伤病灶,各组动物脑、心、肾、脾、肺均未见明显损伤灶。健康小鼠体内结果显示:NPs对小鼠体重、生存率、组织病理无影响,可引起ALT轻度升高。结论(1)AE通过激活ROS介导CASP3/GSDME通路促进GBM细胞焦亡发挥对GBM细胞的杀伤作用。(2)GSDME在GBM及其细胞系中高度表达,GSDME可能是抗GBM治疗的良好靶点。(3)本课题组构建的AE-NPs载药纳米系统具有理想的粒径及表面电荷,在肿瘤p H微环境中响应性释放,能增强细胞内摄入和颅内分布,增强肿瘤靶向性。(4)AE-NPs增强了AE的抗GBM效应,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时间,促进GBM细胞焦亡,增强CD8~+T、CD4~+T和M1型巨噬细胞的肿瘤浸润,增加抗肿瘤免疫细胞因子IFN-γ、HMGB1和TNF-α的表达,激活原位胶质瘤免疫微环境。(5)AE-NPs可减轻荷瘤小鼠AE相关肝肾生化学改变及肝脏组织损伤,纳米载体NPs对健康小鼠安全性良好。

厦门市2426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常见病原学分析

目的 探究厦门市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原学特征和流行规律,分析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发生情况,旨在为临床精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426例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取其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进行13项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并分析13项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总体检出情况,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不同性别的13项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检出情况。结果 2426例送检标本中病毒阳性总检出1473例,总阳性检出率为60.72%;其中人鼻病毒核糖核酸(RNA)最多(占27.77%),其余依次为甲型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RNA(占20.23%)、人偏肺病毒RNA(占17.04%)、呼吸道合胞病毒RNA(占16.77%)、季节性H3N2病毒RNA(占12.63%)、腺病毒DNA(占10.93%)、乙型流感病毒RNA(占10.39%)、副流感病毒RNA(占7.60%)、人博卡病毒DNA(占3.05%)、冠状病毒RNA(占1.09%)、甲型流感病毒H1N1(2009)RNA(占0.41%), 374例混合感染,阳性检出率为15.42%。1~3岁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总检出率最高(占64.39%),其余依次为<1岁(占60.04%)、4~6岁(占57.47%)、7~14岁(占54.97%);不同年龄段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总检出率及人鼻病毒RNA、人博卡病毒DNA、副流感病毒RNA、呼吸道合胞病毒RNA、季Nirmatrelvir体内节性H3N2病毒RNA、甲型流感病毒RNA、人偏肺病毒RNA、腺病毒DNA、乙型流感病毒RNA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总检出率最高(占69.74%),其余依次为秋季(占59.29%)、冬季(占59.28%)、春季(占52.10%);不同季节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总检出率及人鼻病毒RNA、人博卡病毒DNA、副流感SB431542病毒RNA、呼吸道合胞病毒RNA、季节性H3N2病毒RNA、甲型流感病毒RNA、人偏肺病毒RNA、腺病毒DNA、乙型流感病毒RNA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鼻病毒、人偏肺病Tumor microbiome毒、甲型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厦门市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体,呼吸道感染儿童年龄以1~3岁(幼儿期)最为常见,各种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季节特征;自2009年后甲型流感病毒H1N1(2009)在全世界爆发流行,虽然目前季节性流感进入常规监测,但其流行特征及变异规律仍需要持续监测和进一步研究。

吲哚-2,3-二酮对SH-SY5Y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研究吲哚-2,3-二酮(ISA)对SH-SY5Y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CCK-8实验检测ISA对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计算其半致死浓度(IC_(50)值)作为后续实验中浓度设定的参考值。以IC_(50)值为依据,向SH-SY5Y细胞中分别加入总浓度为0、50、100、200μmol/L的ISA(A、B、C、D组),采用平板克隆实验、划痕实验、细胞凋亡率检测及PI染色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实验检测ISA对各组SH-SY5Y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SH-SY5Y细胞中Bax、Bcl2等蛋白的non-infective endocarditis相对表达量。结果 CCK-8实验结果显示,随着ISA浓度的增加,SH-SY5Y细胞活力明显下降(F=1 632.62,P<0.05Ceralasertib试剂);平板克隆结果显示,随着ISA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被抑制(F=1 038.21,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细胞的迁移能力随着ISA浓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F=147.86,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随着ISA浓度增加,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高(F=557.71,P<0.05);PI染色法结果显示,随着ISA浓度的增加,细胞的G_1周期构成比明显增高(F=632.38,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随着ISA浓度的增加p-JAK2、p-STAT3及Bcl2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F=286.56~5MK-1775配制41.13,P<0.05),而Bax的蛋白表达水平则明显升高(F=464.50,P<0.05)。结论 ISA可以有效地抑制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增殖以及迁移,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JAK2/STAT3通路实现的。

猪源Blautia hominis LYH1和Bacteroides cellulosilyticus LYH2对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研究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危害人类和规模化养殖动物的常见肠道疾病。饲料端抗生素禁用带来的动物肠道健康问题已被广泛关注,其中具有治疗肠道炎症作用的二代益生菌(Next-generation probiotics,NGP)的使用可能是“替抗”手段之一。拟杆菌属(Bacteroides,Ba)和布劳特属(Blautia,Bl)含有大量NGP候选菌株。本研究首先对前期从健康断奶仔猪肠道中分离的Bl.hominis LYH1和Ba.cellulosilyticus LYH2菌株进行生物学鉴定;其次在体外以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胞内感染模型来评估两株细菌的免疫调节作用;最后以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odium sulphate,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为模型,研究两株活菌及其代谢物对结肠炎的影响并初步揭示其预防结肠炎的作用机理,为动物养殖“替抗”策略的开发和肠炎的防治途径提供新思路。试验一猪源Blautia hominis LYH1和Bacteroides cellulosilyticus LYH2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首先参考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和相关文献,结合16S r DNA序列分析、全基因组测序和非靶代谢组分结果,对前期分离的猪源Bl.hominis LYH1(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 NO:M 2021753)和Ba.cellulosilyticus LYH2(保藏号为CCTCC NO:M 2021754)进行生理生化、遗传学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分析;随后对两株细菌进行体外抗生素耐药性和抑菌活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Bl.hominis LYH1菌体呈卵圆状,革兰氏阳性,不产芽孢;Ba.cellulosilyticus LYH2菌体呈圆杆状,革兰氏阴性,不产芽孢。两株细菌都不溶血,不具有明胶酶活性、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2.Bl.hominis LYH1对恩诺沙星、磺胺嘧啶、利福平等8种抗生素敏感,对万古霉素敏感性较弱,对阿莫西林、链霉素、克林霉素等6种抗生素不敏感;Ba.cellulosilyticus LYH2对多粘菌素、恩诺沙星、四环素敏感性较弱,对阿莫西林、利福平、氨苄西林等13种抗生素敏感;3.Bl.hominis LYH1和Ba.cellulosilyticus LYH2对鼠伤寒沙门氏菌AZD9291供应商(Salmonella Typhimurium)、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埃希氏菌ATCC 25922(Escherichia coli)具有不同的抑菌活性。其中Ba.cellulosilyticus LYH2对S.Typhimurium的抑制作用最强;4.Bl.hominis LYH1和Ba.cellulosilyticus LYH2基因组编码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CAZymes),尤其是Ba.cellulosilyticus LYH2具有分解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能力;两株细菌的代谢物中都包含抗生素类似物。试验二猪源Blautia hominis LYH1和Bacteroides cellulosilyticus LYH2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采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RAW264.7细胞系构建S.Typhimurium胞内感染模型,分别考察两株细菌对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Bl.hominis LYH1和Ba.cellulosilyticus LYH2活菌和代谢物显著减少S.Typhimurium的胞内复制量(P<0.05);2.Bl.hominis LYH1和Ba.cellulosilyticus LYH2的代谢物显著提高S.Typhimurium攻毒RAW264.7的细胞活力(P<0.05);3.Bl.hominis LYH1的代谢物下调炎症细胞因子(IL-6、IL-17A和TNF-α)和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水平(P<0.05),Ba.cellulosilyticus LYH2的代谢物下调炎症细胞因子TNF-α和INOS表达水平(P<0.05);结果表明,猪源Bl.hominis LYH1和Ba.cellulosilyticus LYH2能够通过促进巨噬细胞抗菌作用,降低其炎症反应来缓解由S.Typhimurium导致的细胞炎性损伤。试验三猪源Blautia hominis LYH1和Bacteroides cellulosilyticus LYH2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影响将60只体重相近、无特定病原体的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DSS组、DSS+活菌组(两株菌)、DSS+代谢物组(两株菌)。试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21天,对照组和DSS组小鼠灌胃无菌生理盐水;DSS+活菌组和DSS+代谢物组小鼠每隔一天灌胃等体积的活菌液(菌体浓度10~9 CFU/m L)或细菌浓缩代谢物;第二阶段为建模期,即在第CX-5461纯度22 d给予除对照组外的小鼠3%DSS水溶液诱导其产生急性结肠炎,持续7 d,结束后采样。结果表明:1.体重变化、结肠长度和疾病活动指数(DAI)等指标说明本试验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构建成功。DSS攻毒导致小鼠结肠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与DSS组相比,两株细菌处理均显著增加DSS攻毒小鼠的结肠长度(P<0.05),降低其结肠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P<0.05),Bl.hominis LYH1还对感染后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TAT1)的表达水平有下调趋势(0.05Eukaryotic probioticsS攻毒小鼠结肠乙酸、丙酸、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CFA)含量(P<0.05)。综上,猪源Bl.hominis LYH1和Ba.cellulosilyticus LYH2活菌及其代谢物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巨噬细胞极化水平、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和T淋巴细胞的分化来缓解全身性的免疫激活与炎症反应,同时通过改善肠道物理和化学屏障来增强肠屏障功能,并可能通过控制肠道内SCFA的产生改善小鼠肠内环境。研究结果为NGP的开发和新型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基于“心—心包络—三焦”整体观探讨慢性心力衰竭辨治思路

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优势,笔者提出了基于“心-心包络-三焦”整体观治疗本病的辨治思路。笔者认为心包络作为桥梁,将心与三焦相联,形成了“心-心包络-三焦”相互联系的结构基础;心为君主之官,心包络将君主之令通过经络联系传于三焦,使君令施行于全身,从而构成了相互配合的功能体系,对人体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及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本病的主要病理环genital tract immunity节在于心气不足,包络失畅,三焦壅塞。心气不足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包络失畅是发病之关键,三焦壅塞是病机之核心,贯穿本病始终。因此,在本病辨治中应重视“心-心包络-三焦”整体观的运用,具体而言补气强心是基础,活血通络是寻找更多关键,调畅三焦是核心。其中,调畅三焦包括“畅气机”与“泻水饮”两个方面,使壅塞在三焦的寻找更多滞气、水饮等病理产物因势利导地排出,从而恢复三焦行气布津的重要作用。

从湿热论治IgA肾病

IgA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肾小球肾炎,是我国终末期肾脏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湿热是IgA肾病的常见致病因素之一,贯穿于疾病整个过程,是影响疾病发展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对湿热证与肾脏病生化、病理组织学、感染免疫等方面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客观化研究,为中医肾病湿热证本质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客观依据。湿热的形成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病理基础,肺、脾、chondrogenic differentiation media肾三脏Alpelisib分子量水液生成转输蒸腾失司并外感邪气致内外合邪,或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纯阳之品助热耗阴,Bucladesine久郁化生而成。治疗湿热证以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以肺、脾、肾三脏为核心,固本以益肺固表、健脾益肾为主,祛邪以清热解毒、行气燥湿、清利通淋化瘀为主。本次通过对IgA肾病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及湿热证在肾脏病学的现代客观化研究,从肺、脾、肾与膀胱论治等对IgA肾病湿热证进行系统阐述。

凉血散瘀汤结合常规西药治疗IgA肾病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分析凉血散瘀汤结合常规西药治疗IgA肾病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入96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常规西药+凉血散瘀汤治疗)、对照组(bio-inspired sensor48例,常规西药治疗),比较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白PF-07321332小鼠介素-6(IL-6)]、肾功能指标[血尿酸(BUA)、血肌酐(Scr)]组间比较,统计给药期间患者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BIBW2992配制、四肢及躯干症状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全血高切、低切黏度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MCP-1、IL-6水平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BUA、Sc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四肢及躯干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IgA肾病患者凉血散瘀汤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血液流变学,下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发挥肾功能保护作用,整体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