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养血祛风方外洗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5月在景德镇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中医组。常规组(30例)给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中医组(30例)在www.selleck.cn/products/SB-203580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养血祛风方外洗治疗。比较两Disease genetics组治疗效果、不同时间的瘙痒程度、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中医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常规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两组四项目瘙问卷(FII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中医组FIIQ评PUN30119小鼠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均低于治疗前,且中医组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巴喷丁胶囊联合养血祛风方外洗可有效缓解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程度,改善炎症反应,治疗效果更佳且安全性良好。
Author: admin
八阵刺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45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八阵刺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八阵刺血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抑郁自评量表(SLGX818体外DS)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PSQI评分、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PSQI评分、SD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Fracture fixation intramedullary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Baricitinib抑制剂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八阵刺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可以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睡眠质量及缓解抑郁情绪,且安全性高,疗效显著。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7、泛素特异性肽酶10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ILC)组织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7(HDAC7)、泛素特异性肽酶10(USP10)的MC3浓度表达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 98例NSCLC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术中保留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HDAC7、USP10,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NSCLC癌组织中HDAC7与USP10表达的相关性,分析HDAC7、USP10AY-22989生产商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head and neck oncology存曲线分析HDAC7、USP10表达与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分析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NSCLC组织、癌旁组织中HDAC7阳性率分别为65.31%(64/98)、6.12%(6/98)(χ2=74.756,P<0.05);NSCLC组织、癌旁组织中USP10阳性率分别为63.27%(62/98)、8.16%(8/98)(χ2=64.800,P<0.05)。肿瘤低分化程度、有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Ⅲ期NSCLC癌组织HDAC7,USP10表达阳性率高于高中分化程度、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Ⅰ~Ⅱ期(P均<0.05)。NSCLC组织中HDAC7、USP10的表达呈正相关(r=0.714,P<0.05)。与表达阴性者比较,HDAC7、USP10表达阳性的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低(χ2=16.300、15.870,P均<0.05)。HDAC7表达阳性、USP10表达阳性、肿瘤低分化程度、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期是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SCLC癌组织中HDAC7、USP10高表达,HDAC7、USP10可能协同促进NSCLC的发生发展,HDAC7、USP10高表达NSCLC患者的预后较差。
补益强心片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线粒体偶联因子6、内源性前列环素的影响分析
【目的】观察补益强心片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线粒体偶联因子6(CF6)、内源性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河北省衡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02例CHF气虚血瘀兼水停证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益强心片治疗,疗程为4周并随访1年。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血清CF6、PGI2及血清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1年内再入院率。【结果】(1)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48/51),对照组为70.59%(36/51),组间比较(χ~2检验),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点击此处(P<0.01)。(2)治疗后,2组患者的LVEF、6MW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对LVEF、6MWD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CF6、NT-proBNP、cTnI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PGI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对血清CF6、NTproBNP、selleckchem PD0325901cTnI水平的降低幅度及对血清PGI2水平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2%(2/51),对照组为7.84%(4/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1年,观察组的1年内再入院率为1.96%(1/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9/5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益强心片治疗CHF气虚血瘀兼水停证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减轻心肌细bioprosthetic mitral valve thrombosis胞受损程度,调节血清CF6、PGI2表达,降低再入院率,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肾功能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比肌酐、肌酐清除率、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尿蛋白/肌酐等肾功能指标来评估患者肾功能损伤程度,进一步确定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否为作为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方法:选择2021.07月-2022.0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内科病房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Dolutegravir临床试验2型糖尿病患者共115例,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组(HHcy)与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NHHcy),分析两组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史、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计算肌酐清除率、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肌酐、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型半胱氨酸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有性别差异,男性更高;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肌酐、尿微Affinity biosensors量白蛋白、尿酸较正常组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HHcy是糖尿病肾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OR=3.20,Wald卡方值=3.99,P=0.046)。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会增加早期肾疾NVP-TNKS656小鼠病患病风险,因此在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亦应积极治疗并监测,尤其是在老年男性患者,以预防早期DKD的发生和发展。
神经微环境对造血干/祖细胞线粒体数目的调节作用
目的:研究神经微环境对造血干/祖细胞(HSPC)线粒体数目的影响,从而揭示造血干/祖细胞受神经调控的潜在机制。方法:应用六羟基多巴(6-OHDA)和辣椒素(capsaicin)分别干扰线粒体-绿色荧光蛋白报告鼠(mitochondria-GFP)体内交感神经和伤害性感受神经的功能,通过流式细胞术对骨髓及脾脏各群造血干/祖细胞GFPBafilomycin A1临床试验荧光强度进行检测。分析比较正常骨髓及脾脏HSPC的GImidazole ketone erastinFP平均荧光强度(MFI)。比较药物去除神经作用后的各群HSPC线粒体数目变化。结果:在稳态造血中,骨髓造血干细胞(HSC)具有最高的mito-GFP MFI(49 793±1 877)。造血干细胞在谱系分化过程中,mito-GFP MFI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药物去除伤害性感受神经显著提高骨髓MPP1(multipotent progenitor-1)mito-GFP MFI(50 75Cell Viability1±420vs44 020±510)和LKS~-(Lineage~-cKit~+Sca1~-)细胞mito-GFP MFI(15 673±65vs13 979±103);药物去除交感神经显著降低骨髓LKS~+(Lineage~-cKit~+Sca1~+)细胞mitoGFP MFI(21 667±351vs29 249±973)。结论:交感神经和伤害性感受神经可调节HSPC线粒体数目,从而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功能。
甜菊自交不亲和及自交亲和无性系自花授粉柱头的荧光显微观察和转录组分析
为了探究甜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自交不亲和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以甜菊自交不亲和无性系‘B4’及自交亲和无性系‘Z8-42’为研究对象,对2个无性系的自花授粉柱头进行荧光显微观察和转录组分析。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B4’自花授粉柱头无花粉附着,而‘Z8-42’自花授粉柱头有花粉附着。2个无性系自花授粉柱头转录组整体测序质量较高,共获得43.84 Gb clean data。在组装的51 819个unigene中,表达unigene有49 214个;注释到NR数据库的表达unigene最多(29 523);并且,在NR数据库中,注释到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inn.)同源序列的unigene最多(20 117)。在2个无性系中共筛选到7 560个Trichostatin A差异表达unigene;以‘B4’为对照,‘Z8-42’自花授粉柱头中表达量上调的差异表达unigene有3 122个,表达量下调的差异表达unimedical historygene有4 438个。GO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甜菊差异表达unigene的功能包括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个大类47个CL13900 NMR小类,其中,生物过程大类中富集到信号转导的差异表达unigene最多(225),细胞组分大类中富集到膜部分、膜固有成分和膜组成成分的差异表达unigene非常多(分别为1 700、1 665和1 664),分子功能大类中富集到离子结合的差异表达unigene最多(1 650)。共有1 605个差异表达unigene被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的6个大类中,其中,注释到代谢大类的差异表达unigene最多(882),占比为55.0%,分布在10个二级分类的91条代谢通路中。单个代谢通路中,植物-病原体互作通路的差异表达unigene最多(81)。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初步判定甜菊自交不亲和可能发生在柱头与花粉互作的起始阶段,如识别、黏附过程;差异表达unigene引起的柱头细胞信号转导、膜成分、离子结合等功能和结构改变可能是导致供试的2个无性系自交亲和性不同的原因,并且植物-病原体互作通路可能参与柱头和花粉的识别过程,与自交不亲和性密切相关。
AMPK/MTOR信号通路介导脊髓神经元凋亡在树脂毒素诱导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介导脊髓神经元凋亡在树脂毒素诱导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中的作用。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HN组、PHN-AMPK激动组[阿卡地新(AICAR)组],每组10Bioprocessing只。给予PHN组和AICAR组大鼠腹腔注射树脂毒素以构建PHN模型。注射树脂毒素7 d后,分别给予AICAR组、PHN组大鼠腹腔注射AICAR、生理盐水,连续干预7 d,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在注射树脂毒素前1 d及注射后1 d、3selleckchem d、5 d、7 d、9 d、11 d、13 d、15 d检测3组大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MWT)、热刺激缩足潜伏期(PTWL)。于干预结束后次日,处死各组大鼠后获取L_(4~6)脊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磷酸化AMPK(p-AMPK)/AMPK值、磷酸化MTOR(p-MTOR)/MTOR值及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量,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脊髓组织的凋亡细胞数。结果 (1)在注射树脂毒素后3~15 d各时间点,PHN组和AICAR组大鼠的PMWT低于对照组,PTWL长于对照组(P<0.05);在注射树脂毒素后9~15 d各时间点,AICAR组大鼠的PMWT高于PHN组,PTWL短于PHN组(P<0.05)。与注射树脂毒素前1 d和注射树脂毒素后1 d比较,PHN组和AICAR组大鼠在注射树脂毒素后3~7 d各时间点的PMWT降低,PTWL延长(P<0.05);与注射树脂毒素后3~7 d相比,AICAR组大鼠在注射树脂毒素后9~15 d各时间点的PMWT增高,PTWL缩短(P<0.05)。(2)与对照组比较,PHN组和AICAR组大鼠脊髓组织凋亡细胞数增加(P<0.05);与PHN组比较,AICAR组大鼠脊髓组织凋亡细胞数减少(P<0.05)。(3)与对照组比较,PHN组和AICAR组大鼠脊髓组织p-AMPK/AMPK值降低,p-MTOR/MTOR值增加,Bcl-2、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与PHN组比较,AICAR组大鼠脊髓组织p-AMPK/AMPK值和Bcl-2蛋白表达量增加,p-MTOR/MTOR值及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降低(P<0.selleck NMR05)。结论 AMPK/MTOR信号通路可能参与PHN大鼠脊髓背角组织神经元凋亡的过程,激活脊髓背角组织AMPK的表达或将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方案。
低剂量西格列汀联合卡格列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炎症指标、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Biolistic delivery低剂量西格列汀联合卡格列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炎症指标、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9例(采用卡格列净治疗)、观察组59例(采用卡格列净+低剂量西格列汀治疗)。SAG采购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肾功能、氧化应激反应、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炎症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IF抑制剂临床总有效率为88.14%(52/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88%(4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肌酐、HbA_1c、尿素氮、胱抑素C、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白细胞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18和丙二醛水平较同期对照组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较同期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西格列汀联合卡格列净可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性,以期为临床多重耐药细菌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确诊为CRAB感染181例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感染寻找更多发生后的临床表现、合并症以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根据临床标本分离的CRAB菌株体外药敏结果判断地区性耐药模式。结果:181例CRAB感染患者,总感染发生率为4.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高达151例(83.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6例(53.0%)、支气管哮喘80例(44.2%)、支气管扩张症55例(30.4%)和肺部恶性肿瘤52例(28.7%)是需要患者住院治疗最常见的四类肺部基础疾病,同时大部分患者合并有高血压106例(58.6%)、糖尿病88例(48.6%)、心力衰竭50例(27.6%),既往或目前经历过心脏外科手术48例(26.5%)以及脑血管疾病43例(23.8%)和除肺部恶性肿瘤以外的其他实体器官肿瘤或血液系统肿瘤19例(10.5%)。临床标本最常来源于痰液128例(70.7%)和血液22例(12.2%)。体外药敏结果显示CRAB感染后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头孢吡肟(88.9%)和头孢他啶(85.1%)耐药率最高,其次是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和左氧氟沙星,分别为65.7%、64.1%、62.4%、和56.4%,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耐药率保持低度耐药,分别为6.1%和4.4%。研究期间,CRAB感染后住院患者全因死亡率为16.0%,与非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住院患者全因死亡率(4.5%)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也发现,感染CRAB住院患者中位住院时间12d(7~18)d较非CRAB感染组患者7d(4~9)d明显延长,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CRAB感染发生率高,并且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导致可供选择的抗菌药物治疗有限、住院期间病死率高,因此,早期Alisertib识别耐药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加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substrate-mediated gene delivery的实施,对降低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