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肾藏精起亟”探讨从肾论治糖尿病肾病理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高致残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目前尚未发现能够逆转肾脏病ankle biomechanics变的药物,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已被验证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糖尿病肾病乃因糖尿病患病日久迁延,肾气受伤而耗伤真阴,气阴两虚,而后气血、阴阳两虚,渐五脏俱损;病位以脾肾为主,病势缓,预后差。“肾为封藏之本,精之处”,肾藏一身之NSC125066浓度精,是机体精气周转的关键,“肾主藏精起亟”是肾主一身之精的重要体现,强调由阴转阳、由精化气的过程。参芪地黄汤肝脾肾同调,是益气养阴、补益精气的代表方剂;眼针作为辽宁中医彭静山教授基于“观眼识病”而创立的独特针法,二者均以“从肾论治”为要,对防治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作用,但对AZD6738 molecular weight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已发现其与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针药并举可以通过抑制炎症等各种途径防治糖尿病肾病。因此,在从肾论治的指导下,以参芪地黄汤与眼针合用方式为临床上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新思路。

熊去氧胆酸联合谷胱甘肽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联合谷胱甘肽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3例IC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38例患者)和观察组(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的3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片治疗,观察组联合谷胱甘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瘙痒症状、肝功能及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瘙痒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icrofluidic biochips两组总胆汁酸(TB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指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剖宫产、早产、胎儿窘迫及新生儿Apgar评分<7分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R-171分子量(P<0.05),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熊去氧胆酸联合谷胱甘肽治疗ICP的临床疗效较单一熊去氧胆酸治疗效果更佳,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瘙痒症状和更多肝功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并发症及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 总结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并发症,探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使用弹性髓内钉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149例桡骨颈骨折患儿。年龄2岁1个月至15岁,平均8岁6个月。其中男78例,女71例。左侧82例,右侧67例。摔伤125例,低空坠落(<1.5米) 14例,运动损伤4例,骑自行车摔伤3例,高空坠落(> 1.5米) 2例,交通事故1例。Chambers分型1型132例;2型17例。89例(59.7%)合并肘关节其它部位骨折。129例闭合复位,20例切开复位。观察伤口愈合情况、selleck HPLC有无肘外翻畸形、肘关节和前臂以及手指活动,定期行肘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观察移位程度、再移位、骨化性肌炎/异位骨化、骨折愈合情况、缺血性坏死、发育情况等。采用两组资料的均数比较、Fisher精确检验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出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寻找更多时间6~29个月,平均8个月。31例(20.8%)发生并发症,骨化性肌炎/异位骨化是最常见的并发症psychotropic medication。单因素分析发现移位程度(P=0.009)和切开复位(P=0.000)与并发症相关,性别(P=0.014)、年龄(P=0.05)、移位程度(P=0.005)和切开复位(P=0.000)与骨化性肌炎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只有切开复位是并发症(P=0.001)和骨化性肌炎(P=0.020)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骨化性肌炎/异位骨化,只有切开复位是并发症及骨化性肌炎的危险因素。

基于GEO数据库挖掘鹿茸骨化相关候选基因及鉴定

鹿茸角分为鹿茸和鹿角,鹿茸的骨化程度低、有效成分含量高、药效也高,可见鹿茸的药用价值高于鹿角。为了提高鹿茸的药用价值,就需要降低其骨化程度,因而研究鹿茸骨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鹿茸质量尤为重要。由于目前GEO数据库中关于鹿茸的基因表达谱数据极少,因此需要从模式生物上入手来挖掘并研究鹿茸骨化相关基因。本研究通过挖掘GEO数据库中小鼠骨化相关候选基因的数据集,经ICI 46474化学结构过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富集分析、蛋白质互作网络预测筛选出最终的骨化相关基因,并以梅花鹿鹿茸顶端组织为材料对所挑选的TMEM119、SNAI2、DLX5、FGF7、THY1、TAGLN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鉴定。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分析,GSE151303数据集得到2431个上调基因和467个下调基因,GSE82285数据集中有422个上调基因和368个下调基因。在KEGG通路富集分析中,两个数据集的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通路上,而GO富集分析显示基因主要与蛋白结合、金属离子结合、信号转导、细胞分化等功能或过程有关。在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预测后,GSE151303数据集和GSE82285数据集分别筛选出44个和40个骨化相关基因。(2)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出梅花鹿TMEM119、SNAI2、DLX5、FGF7、THY1、TAGLN基因的c DNA序列,大小分别为912bp、912bp、1064bp、585bp、529bp、816bp,且都包含完整的编码区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这些基因在进化上相对保守,与牛羊对应基因的m RNA序列相似性皆在95%以上。(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基因表达量情况发现,TMEM119、SNAI2基因在梅花鹿selleckchem Pexidartinib鹿茸生长中期的表达量最高,且与其它时期存在显著差异;DLX5基因在后期的表达量最高,与其它时期存在明显差异;FGF7基因在中期的表达量最高,后期最低;THY1基因从前期到后期表达量减少,TAGLN基因则相反,且两个Staphylococcus pseudinter- medius基因在各时期的表达量差异均不显著。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候选基因在不同生长阶段梅花鹿鹿茸顶端组织的表达情况,阐述了TMEM119、SNAI2、DLX5等基因对梅花鹿鹿茸生长及骨化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鹿茸骨化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安徽省中小学生血压偏高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生血压偏高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2022年安徽省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项目资料中,选取信息完整的21Wnt-C590 360名7~17岁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学生血压值差异,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学生血压偏高率差异,建立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相关因素。结果 安徽省中Hereditary ovarian cancer小学生总体血压偏高率为22.3%。高中生和初中生血压偏高率分别为25.6%和23.7%,高于小学生20.4%(χ~2=528.49,P<0.01);肥胖和超重学生血压偏高率分别为33.3%和24.9%,高于体型正常学生18.6%(χ~2=3 704.52,P<0selleckchem PCI-32765.01);农村学生血压偏高率为23.1%,高于城市21.4%(χ~2=83.39,P<0.01);皖北学生血压偏高率为26.9%,高于皖中21.9%和皖南17.6%(χ~2=1 777.51,P<0.01)。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发现,性别、学段、体质量指数(BMI)、地区和城乡均是血压偏高的相关因素,其中女生血压偏高风险高于男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血压偏高风险高于小学生,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血压偏高风险高于正常组,皖北地区学生血压偏高风险高于皖南,农村学生血压偏高风险高于城市(OR值分别为1.11,1.25,1.47,1.45,2.24,1.21,1.67,P值均<0.01)。结论 安徽省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率较高。应尽快出台相应措施,遏制血压偏高增长势头,保护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不孕人群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的观察性研究

目的 分析女性不孕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情况,探讨HPV感染和不孕症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HPV检测的不孕症人群(不孕组)和门诊体检人群(对照组)HPV的感染情况,比较两组HPV及其不同亚型的感染情况。为了进一步明确HPV感染是否与不孕症的发生相关,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在不同年龄分组内和不孕症的发生相关的HPV亚型。结果 两组高危型HPV及低危型HPV感染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不同年龄分组进行分层分析,20~30岁不孕症患者的HPV感染率低于对照Pevonedistat纯度组(P<0.05)。Logistic回归提示:20~30岁的年轻人群不孕症的发病与HPV感染无关。30~40岁不孕人群高危型HPV中HPV66、HPV68的感染率高于对照组,不孕症风险分别为未感染的1.396倍和1.383倍(OR:1.396,95%CI:1.083-1.800;OR:1.383,95%CI:1.054-1.816)。40~50岁BAY 73-4506生产商不孕人群高危型HPV中HPV16、HPV66的感染率高于对照组,不孕症的风险为未感染人群的1.762倍、2.222倍(OR:1.762,95%CI:1.343-2.313;OR:2.222,95%CI:1.377-3.586)。低危型HPV中HPV6、HPV11的感染为大于30岁不孕人群disordered media不孕症发病的潜在危险因素(OR:1.463,95%CI:1.161-1.844;OR:1.935,95%CI:1.432-2.615)。结论 HPV感染和女性不孕症的发病相关,HPV16、HPV66、HPV68、HPV6、HPV11亚型的感染可能为30岁以上女性不孕症的潜在危险因素。

服药信念在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疾病感知和服药依从性的中介作用

目的 探讨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服药信念在服药依从性、疾病感知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便利抽MK-2206体外样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340例,采用中文版Morisky药物依从性量表、中文版服药信念特异性问卷、简易疾病感知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服药顾虑信念在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的疾病感知和服药依从性的中介效应为-0.378(95%CI:-0.469~-0.288),占总效应的62.6%,而服药必要信念的中介效应为-0.110(95%CI:-0.17immune factor5~-0.05selleck NMR2),占总效应的32.7%。结论服药信念在疾病感知和服药依从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护理人员应积极开展提高患者服药必要信念、降低顾虑信念和改善其疾病感知的干预策略,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达到缓解患者疼痛和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酵母细胞壁多糖抑制肠道致病菌粘附的研究

粘附是致病菌定植于宿主细胞并发挥生理作用的首要前提条件,同时也是致病的第一步。如果能够阻断致病菌对肠细胞的粘附,就可有效防治致病菌的感染和入侵,降低发病率。酵母细胞壁多糖为功能性多糖,主要包括葡聚糖和甘露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病毒、改善胃肠道健康、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等生理功能。多糖的单糖组成、纯度、分子结构、分子量等特性均会影响其生理功能,而这些特性与其制备条件有关。本课题采用酿酒酵母制备出甘露聚糖和葡聚糖,分析其理化性质;以酵母细胞替代肠道细胞作为粘附介质,研究酵母菌株、制备方法、分子量等因素对甘露聚糖抑制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粘附的影响;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葡聚糖的抑制粘附率,研究酵母菌株、制备方法、葡聚糖浓度等对葡聚糖抑制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粘附的影响。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酵母细胞壁多糖的制备及分析。采用酿酒酵母制备出甘露聚糖和葡聚糖,分析其理化性质。不同酵母菌株所制备的甘露聚糖纯度及蛋白含量有很大差异。酸法制备的甘露聚糖纯度高于碱法和高温抽提法。酿酒酵母BY5制备的甘露聚糖溶解度显著高于其它菌株。酸法和碱法制备的甘露聚糖的溶解度明显大于高温抽提法。酵母菌株和制备方法几乎不影响甘露聚糖溶液的黏度。不同酵母菌株、制备方法的甘露聚糖、葡聚糖的p H值有明显差异。葡聚糖的蛋白含量、脂肪含量、持水力和持油力因酵母菌株、制备方法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不同酵母菌株、制备方法的甘露聚糖、葡聚糖的分子结构及其上的基团有显著差异。(2)甘露聚糖抑制大肠杆菌凝聚酵母细胞的研究。以酵母细胞替代肠道细胞作为粘附介质,建立了评价甘露聚糖解聚活性的显微镜观察法,实现了数字化定量评价甘露聚糖抑制大肠杆菌粘附的效果。在所研究的5株酿酒酵母中,酿酒酵母BY5所制备甘露聚糖M5的解soft bioelectronics聚活性最高,为83.85%。高温抽提法所制备甘露聚糖的解聚活性远高于酸法和碱法。在0.2 mg/m L~0.8 mg/m L范围内,甘露聚糖浓度越高,其解聚活性越强,呈浓度依赖性。甘露聚糖的分子量越小,其解聚活性越好。甘露聚糖的解聚活性远高于低聚果糖、壳聚糖和黄原胶。(3)甘露聚糖抑制沙门氏菌凝聚酵母细胞的研究。以酵母细胞替代肠道细胞作为粘附介质,建立了显微镜观察法,数字化定量评价甘露聚糖抑制沙门氏菌粘附的效果。在所实验的5株酿酒酵母中,BY5制备甘露聚糖的解聚活性最高,为73.58%。高温抽提法制备的甘露聚糖的解聚活性最好,碱法次之,酸法最差。在0.2 mg/m L~1.0mg/m L范围内,甘露聚糖的沙门氏菌解聚活性呈浓度依赖性。甘露聚糖的分子量越小,其沙门氏菌Fer-1浓度解聚活性越好。甘露聚糖的解聚活性远高于低聚果糖等多糖。甘露聚糖对大肠杆菌的抑制粘附效果明显好于沙门氏菌。(4)酵母葡聚糖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粘附Caco-2细胞的研究。不同酵母菌株所制备葡聚糖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抑制粘附率差异显著,在所实验的5株酿酒酵母中,BY1制备葡聚糖的抑制粘附效果最好。葡聚糖对大肠杆菌的抑制粘附效果好于沙门氏菌。与酸法和碱法相比,高温抽提法制备的葡聚糖的抑制粘附效果最好,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抑制粘附率分别为77.45%、49.84%。在0.2 mg/m L~0.8mg/m L范围内,葡聚糖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抑制粘附率呈浓度依赖性。酵母葡聚糖对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粘附CacoCL 318952-2细胞的效果显著高于酵母细胞和酵母细胞壁。甘露聚糖的抑制粘附能力显著高于葡聚糖。甘露聚糖与葡聚糖共用时没有发现有协同作用。

MRI与超声检查诊断女性盆腔原发性肿瘤效果及影像学特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超声检查在女性盆腔原发性肿瘤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2年12月本院接诊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女性盆腔原发性肿瘤患者66例临床资料,分析比较MRI与超声在女性盆腔原发性肿瘤中的检出率、声像特征。结果:66例术后经病理证实宫颈癌18例,卵巢癌9例,子宫肌瘤22例,卵巢囊肿17例。MRI诊断为宫颈癌18例(100.0%),卵巢癌8例(88.9%),子宫肌瘤22例(100.0%),卵巢囊肿17例(100.0%);超声诊断为宫颈癌14例(77.8%),卵巢癌5例(55.6%),子宫肌瘤17例(77.3%),卵巢囊肿13例(76.5%)。MRI在宫颈癌、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中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检查(P<0.05)。影像学特征,MRI检查显示,扫描后可见体积不规则增大或不均匀强信号,增强扫描后,早期肿瘤呈现明显强化表现,信号逐渐减弱,而晚期肿瘤患者信号显示较强,且相比正常宫颈组织信号明显较强,子宫内膜癌患者影像显示肿瘤体积不规则增大,对子宫侧壁产生影响;超声检查显示,宫颈癌子宫体积明显增Cell Biology Services大,轮廓尚规则;卵巢癌表现为肿瘤边缘轮廓不清和形式不一;子宫肌瘤者子宫MDV3100小鼠体积显著增大,形态异常;卵PLX5622巢囊肿非均匀增厚,囊壁内外可见乳头突起。结论:MRI在女性盆腔原发性肿瘤中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利妥昔单抗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肾内科IMN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他克莫司+利妥昔单抗)和对照组(他克莫司)各4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细胞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总缓解率比较发现,观察组更高(67.50%vs50.00,P<0.05);复发graphene-based biosensors率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白蛋白均升高(PAdavosertib配制<0.05),血尿酸、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白蛋白高于对照组,血尿酸、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清NGAL和PLA2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25(OH)D_3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血清NGAL和PLA2R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25BI 10773体外(OH)D_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膜性肾病效果良好,可以改善病理指标,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