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改良盐碱地是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的重要途经。开展苜蓿耐盐育种研究对改良盐碱地及盐碱地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苜蓿耐盐育种主要集中在耐盐基因的挖掘及其在苜蓿中的转化与表达、耐盐新种质创制等方面,尚缺少抗虫耐盐紫花苜蓿的遗传转化研究。海乳草(Glaux maritima L.)作为我国广布的泌盐盐生植物,是挖掘耐盐基因的重要种质材料。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从海乳草中挖掘相关耐盐基因,并从其形态结构和生理表型等方面,探究其耐盐机理;通过烟草转化验证相关基因在盐胁迫下的功能,进一步选择其中的耐盐候选基因对抗蓟马草原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aoyuan No.4’)进行遗传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为耐盐苜蓿新种质创制及育种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5种不同基因型苜蓿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其中草原4号和新疆大叶紫花苜蓿的诱导出愈率较高,达98.89%以Cryptosporidium infection上;在优化培养配方基础上,建立了以草原4号紫花苜蓿子叶节为外植体的再生体系,55d形成再生植株。2.海乳草的主要泌盐结构为盐腺,主要有基细胞、收集细胞和分泌细胞构成。受到盐胁迫确认细节后,海乳草幼苗的叶和根系均会提高脯氨酸含量来调节植物体内的渗透平衡,通过提高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酶的活性来清除盐胁迫所积累的活性氧,以减少盐离子带来的伤害。3.对盐胁迫后海乳草叶片进行转录组分析,共组装到79986个基因。初步筛选到10089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显著差异上调表达基因4375个,显著差异下调表达基因4088个;在“Arginine and proline metabolism”、“Peroxisome”、“MAPK signaling pathway-plant”和“PF-6463922作用Glutathione metabolism”等通路中显著富集,故影响脯氨酸合成、CAT活性和GST合成的显著差异基因可能是参与海乳草耐盐性的重要基因。4.从海乳草CAT、GST基因家族中筛选到44个DEGs,其中GpCAT1和GpGSTU17表达量最高。GpCAT1基因的过表达会导致CAT活性增加和O_2~-含量过多积累,导致植株生长变缓或死亡;而GpGSTU17基因过表达后,在盐胁迫下通过调控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的含量以维持植物的渗透调节平衡,并通过调节POD、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增加体内O_2~-含量,降低H_2O_2含量,提高植物的耐盐性。5.构建了草原4号紫花苜蓿的遗传转化体系(以子叶节为外植体,OD_(600)≈0.4-0.6农杆菌菌株GV3101+150μM/L乙酰丁香酮,共培养3d),获得转基因阳性植株(4%);进一步将GpCAT1和GpGSTU17基因在草原4号紫花苜蓿中进行过表达,获得转基因的阳性植株,转化率为3%,为草原4号紫花苜蓿耐盐株系培育奠定了基础。
Author: admin
五味子合剂通过Wnt/β-catenin通路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分化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究五味子合剂(SM)通过调控Wnt/β-catenin通路改善糖尿病肾病(DN)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分化(EMT)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取高糖高脂饲料联合腹腔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35 mg/kg)构建DN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DN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五味子合剂低、中、高剂量(1.5、3、6 g·kg~(-1)·d~(-1))组和氯沙坦钾(20 mg·kg~(-1)·d~(-1))组,Ischemic hepatitis另设对照组,每组6只Liproxstatin-1细胞培养。连续给药12周。12周后处死大鼠,记录体质量、右肾质量、血糖和24 h尿蛋白定量(24hUTP),收取血清和肾组织标本。试剂盒测定大鼠Scr和BUN水平;HE、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TEM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组织Wnt4、β-catenin、E-cadherin、Vimentin、α-SMA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肾组织β-catenin、E-cadherin、Vimentin、α-SMA的蛋白表达和定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质量/体质量比,血糖、24hUTP、Scr和BUN水平显著升高(P<0.01);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系膜增生、足突融合、足细胞丢失;肾组织中Wnt4、β-catenin、Vimentin、α-SMA表达增加,E-cadherin的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氯沙坦钾组和SM各剂量组大鼠肾质量/体质量比、24hUTP、Scr和BUN水平不同程度降低;肾组织中Wnt4、βDocetaxel采购-catenin、Vimentin、α-SMA蛋白表达不同程度下降,E-cadherin的蛋白表达不同程度升高(P<0.05,P<0.01)。结论:SM可以改善DN大鼠的肾功能和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EMT有关。
温阳强心方合补肾利尿方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温阳强心方合补肾利尿方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衰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用药及心功能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阳强心方联合补肾利尿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水平(LVEF%、NT-proBNP)。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Tofacitinib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LVEF%、NT-pro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点击此处F%水平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温阳强心方合补肾利尿方辅助常规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心water disinfection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安全可靠。
奥贝胆酸联合甘草酸对非酒精性小鼠脂肪肝的治疗效果探讨
目的:比较单用奥贝胆酸、甘草酸与二者联合用药治疗非酒精性小鼠脂肪性肝病的效果及安全性,为NAFLD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法:选取SPF级雄性ICR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模型组(MOD组)、奥贝胆酸组(OCA组)、奥贝胆酸与甘草酸联用组(OCA+GLY组)、甘草酸组(GLY组),每组6只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自第2周起仅CON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期间所有小鼠均自由饮水。自第6周起,OCA组每天灌胃给予OCA(10mg/kg/d)、联合组每天给予OCA(10selleck激酶抑制剂mg/kg/d)+GLY(15mg/kg/d)、GLY组每天给予GLY(15mg/kg/d),CON组与MOD组灌胃等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Na)溶液(0.2 m L/d),总共灌胃时长4周。实验全程每周称1次体重,观察各组小鼠体重变化。第9周末时采用Home Cage录像观察小鼠抓挠次数评估小鼠瘙痒情况。9周末处死小鼠,称取小鼠肝湿重和体重计算肝指数,并收集血清,测定以下有关血清学指标: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小鼠血清瘙痒炎症介质组胺;通过HE病理染色和油红O病理染色评估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肝脏组织内脂质分布。结果:第9周末,1.各组小鼠体重比较,结果发现CON组体重较OCA+GLY组差异不明显(P>0.05);MOD组数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OCA+GLY组与OCA组比较体重差异不明显(P>0.05)、但显著低于GLY组(P<0.05);而单独比较OCA组与GLY组,二者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2.比较各组小鼠的肝指数,结果发现,各组小鼠肝指数依次为:MOD组>GLY组>OCA组>OCA+GLY组>CON组,总体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发现,CON组肝指数较OCA+GLY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MOD组数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OCA+GLY组肝指数显著低于OCA组、GLY组(P均<0.05);而OCA组与GLY组肝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3.各组小寻找更多鼠抓挠次数及血清组胺水平比较,总的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进一步对各组小鼠抓挠次数及血清组胺水平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发现,CON组、MOD组、OCA+GLY组、GLY组组间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均>0.05),而OCA组较CON组、MOD组、OCA+GLY组、GLY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均<0.05)。4.比较各组小鼠AST、ALT水平及血脂水平,结果发现,各组之间每个指标总的差别均有显著性,P均<0.05。进一步对各组小鼠肝酶及血脂水平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各组小鼠ALT、AST及TG、TC及其LDL-C水平依次为:MOD组>GLY组>OCA组>OCA+GLY组>CON组,组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各组小鼠肝脏形态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发现,小鼠肝脏形态、肝组织HE病理染色及油红O染色显示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也呈MOD组>GLY组>OCA组>OCA+GLY组>CON组趋势。结论:联合OCA、GLY治疗NAFLD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用OCA或单用GLY者,能明显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以及改善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而且OCA和GLY联合应用还能减轻单用OCA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所产生的瘙痒,有效降低小鼠搔抓次数。提示,在改善脂肪肝方面OCA与GLY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而且可以有效降低OCA的瘙痒副作用ultrasensitive biosensors,联合使用OCA和GLY有望成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方法。
EGCG抑制Aβ_(42)聚集并影响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毒性的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减退为主要特征、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抗炎和表观调节等生物活性的多酚化合物,可能具有降低AD风险的作用,但EGCG是否通过影响AD关键病理生理过程预防AD发生发展尚不明确。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为长38-43个氨基酸的短肽分子,其中Aβ_(40)和Aβ_(42)占比较大。Aβ具自聚能力(Aβ42>Aβ40),其在脑内异常聚集、沉积成斑块,对神经细胞产生损伤,是AD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本研究以Aβ_(42)的异常聚集为切入点,从无细胞体系、离体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模型SH-SY5Y二个层面,围绕(1)EGCG与Aβ_(42)单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及其对聚集的影响;(2)EGCG对Aβ_(42)暴露下细胞氧化应激、DNA甲基化及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开展研究,旨在揭示EGCG对Aβ_(42)单体分子聚集过程的影响基础上,解析EGCG对Aβ_(42)暴露下细胞毒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首先采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EGCG和Aβ_(42)单体分子间相互作用,以硫磺素-T(Th T)荧光检测无细胞体系中不同浓度EGCG(0、5、10、20、40μmol/L)对低浓度Aβ_(42)(5μmol/L)和高浓度Aβ_(42)(50μmol/L)单体分子聚集的影响。分子对接发现,EGCG分子与Aβ_(42)单体N端α-螺旋的多个氨基酸(His 6、His 14、Gln 15和Lys 16)有相互作用,可能抑制Aβ_(42)形成毒性β-折叠构型;Th T结果显示,在含有EGCG的反应体系中Aβ_(42)单体分子的聚集程度显著低于仅optical biopsy含Aβ_(42)的反应体系(P<0.05GNE-140 IC50),提示EGCG可抑制Aβ_(42)聚集。为进一步探究EGCG对Aβ_(42)暴露下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研究以20μmol/L EGCG(EG)、5μmol/L Aβ_(42)(AL)、50μmol/L Aβ_(42)(AH)、20μmol/L EGCG与5μmol/L Aβ_(42)共暴露(ALEG)、20μmol/L EGCG与50μmol/L Aβ_(42)共暴露(AHEG),处理SH-SY5Y细胞24~72 h。随后(1)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丙二醛(MDselleck合成A)水平及细胞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析氧化应激关键基因Nrf-2、HO-1转录情况;(2)检测细胞全基因组5-mC、5-hmC水平,及甲基化关键基因DNMT1、TET1的转录情况;(3)以CBMN-Cyt评价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GIN)和凋亡水平。结果发现:(1)上述处理24 h,与对照组相比,所有受试组胞内ROS和MDA含量极显著增加、TAOC极显著降低(P<0.001);处理至72 h,AL和AH受试组ROS和MDA仍极显著增加(P<0.001),TAOC显著降低(P<0.001),而ALEG组和AHEG组胞内的氧化应激显著减弱(P<0.01);处理24 h,EG组和AH组Nrf-2和HO-1的转录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而72 h后,EG组Nrf-2和HO-1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AL组和AH组(P<0.05)。提示EGCG在24 h内可通过自氧化诱发胞内氧化应激,随后上调Nrf-2和HO-1表达以应对Aβ_(42)暴露下细胞氧化应激。(2)处理72 h,ALEG组全基因组5-mC、5-hmC水平(P<0.01)显著增加,AH组全基因组5-mC、5-hmC水平显著降低(P<0.01);处理24 h,EG和AH组DNMT1、TET1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P<0.001),AL组DNMT1、TET1的转录水平则显著下调(P<0.001);处理时间至72 h时,ALEG、AHEG组DNMT1、TET1的转录显著上调(P<0.001)。提示EGCG可能通过调控DNMT1、TET1的转录而影响Aβ_(42)暴露下基因组的表观修饰。(3)处理24 h,AL、AH组均出现高水平的GIN和凋亡(P<0.01);72 h时,ALEG、AHEG组GIN和凋亡显著降低(P<0.01)。提示EGCG能够降低Aβ_(42)诱发的GIN和凋亡率。综上所述,胞外EGCG可能通过抑制Aβ_(42)形成毒性β-折叠构型阻止Aβ_(42)的聚集;胞内EGCG先发生自氧化,诱发细胞氧化应激,激活Nrf-2/HO-1通路,ROS水平出现短暂上升后又降低,最后表现出抗氧化效应以应对Aβ_(42)诱发的胞内氧化应激。同时,EGCG的抗氧化作用能上调TET1的表达,调节Aβ_(42)暴露下细胞基因组的甲基化修饰,对基因组稳定性的维护起积极作用。本研究从氧化应激、DNA甲基化修饰和基因组稳定性等层面解析了EGCG抑制Aβ_(42)毒副作用的分子机制,为EGCG降低AD风险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中西医结合治疗138例肝经郁热型蛇串疮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收集辽宁奉天中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病例,归纳整理肝经郁热型蛇串疮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总结本院患者的病例特点及治疗手段,为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经郁热型蛇串疮提供临床治疗方案的参考。资料与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通过搜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辽宁奉天中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的肝经郁热型蛇串疮患者病例,录入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包括: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发病季节、年龄、既往史等);临床资料(皮损部位、皮损形态、首发症状、舌象、脉象、实验室检查等);治疗(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的使用以及中西医外治法等);疗效(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运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138例患者资料,男性53例(38%),女性85例(62%),男女比例1:1.6,女性多于男性(P<0.05)。住院年龄最小23岁,最大86岁,平均年龄为59.88±12.91岁,以60-69岁年龄段分布最为集中(52例,37.68%)。本次发病季节春季35例(25.36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3%)、夏季29例(21.03%)、秋季41例(29.71%)、冬季33例(23.9%),本次发病季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80例(58%)患者既往患有一种或多种疾病,高血压42例(30.43%)、糖尿病26例(18.84%)、冠心病21例(15.21%)最为常见,累及循环系统66例(48.20%)和内分泌系统29例(21.01%)最多。多数患者发病没有明显诱因,小部分患者诱发因素以情志不畅为主26例(18.9%)。2.临床表现:皮损部位:138例患者中selleck HPLC,发于左侧90例(65.22%),发于右侧48例(34.78%),比较左右皮损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5),皮损多累及单侧肢体一个或多个部位,其中以累及单侧肢体2个部位最为多见76例(55.07%),又以累及左侧2个部位最多50例(36.23%)。皮损形态:138例患者皮损形态均表现为单侧分布簇集性丘疹、丘疱疹、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澄清,水疱互不融合,基底潮红,部分水疱破溃,伴糜烂、渗出,呈带状排列。首发症状:皮疹与疼痛同时出现人数最多,其中既有皮疹又伴有疼痛的75例(54.34%),先出现疼痛54例(39.13%),先出现皮疹9例(6.53%)。舌象与脉象:以红舌125例(90.58%)、苔黄72例(52.17%)、脉弦38例(27.54%)出现频次最多。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15例(83.33%),较高5例(3.62%),较低18例(13.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98例(71.01%),较高18例(13.05),较低22例(15.94%);淋巴细胞百分比正常36例(26.09%),较高的82例(59.42%),较低20例(14.49);单核细胞百分比正常110例(79,71%),较高23例(16.67%),较低5例(3.62%)。4.治疗情况:本次研究共收集113方,涉及121味中药,总使用频次达2013次,平均频次为16.64,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5味中药分别为香附109次(5.43%)、延胡索104次5.18%)、车前子104次(5.18%)、郁金102次(5.08%)、板蓝根94次(4.83%)、川木通82次(4.08%)、红花81次(4.04%)、双花73例(3.63%)、大青叶71次(3.53%)、蒲公英70次(3.48%)、桃仁69次(3.43%)、丹参68次(3.39%)、白花蛇舌草66次(3.28%)、龙胆草64次(3.18%)、栀子61次(3.03%);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类别是清热药727次(36.11%),其次是活血化瘀药537次(26.68%),利水渗湿药273次(13.56%),理气药147次(7.3%),补虚药133次(6.6%);归经上分类,主归肝经1178次(20.78%)、心经980次(17.29%)、胃经661次(11.66%)、脾经612次(10.80%);药性以寒性1233次(60.41%)为主,其余占比依次为温性398次(19.50%)、平性362次(17点击此处.73%)、凉性45次(2.20%)、热性3次(0.15%);药味上以苦味(45.85%)为主。中药注射剂热毒宁84例(60.87%)。中医外治:针刺治疗123例(89.13%),放血疗法124例(89.85%),中药塌渍10例(7.42%),中药封包6例(4.34%)。西医用药及治疗:口服泛昔洛韦57例患者(41.30%),静点炎琥宁注射液23例(16.67%),口服甲钴胺片88例(63.77%),口服止痛药30例(22.74%),静点卡芥菌多糖核酸注射液50例(36.23%),外用阿昔洛韦乳膏33例(23.91%),外用红外线照射124例(89.85%)。5.治疗结果:治疗前皮损评分集中在6分26例(18.84%)、7分45例(32.60%)、8分27例(19.56%),治疗前皮损评分总体平均分为6.38±1.74分;治疗后皮损评分主要集中在0分76例(55.08%)和1分47例(34.05%)分,治疗后皮损评分总体平均分为0.59±0.67分,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疼痛评分集中在7分88例(63.77%),疼痛分级集中在4级118例(85.5%),治疗前疼痛评分平均分为7.07±0.67分;治疗后疼痛评分集中在3分90例(65.21%),疼痛分级集中2级124例(89.85%),治疗后疼痛评分平均分为2.74±0.73分,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138例患者中,治愈患者6例(4.35%),好转患者121例(87.68%),有11例(7.97%)患者未愈,总有效率为92.03%。结论:1.本次研究病例特点,女性多于男性,高发年龄段集中在60-69岁,多数患者既往伴有一种或多种疾病,多数患者发病无明显诱因,且季节分布无明显差异。2.本次研究发病部位多累单侧一个或多个部位,集中于躯干部。3.本次研究得出高频药物15味,总结肝经郁热型蛇串疮用药原则为清热燥湿解毒、活血通络止痛、疏肝理气;功效分类清热药频次最多,药物归经主入肝经,药性以寒性最多,药味以苦味最为集中。4.本次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经郁热型蛇串疮临床疗效甚佳。
曲美他嗪预防Mehran评分中高危患者心导管术后造影剂肾病的研究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预防Mehran评分中高危患者心导管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效果。方法 连续性入选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行心导管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以及Mehran评分标准,纳入Mehran评分中高危以上(Mehran评分≥6分)的患者876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服用曲美他嗪,分为曲美他嗪组(n=303)和非曲美他嗪组(n=573)。主要研究终点是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定义为接触造BMN 673使用方法影剂后48~72 h血清肌酐浓度较基线相对升Infectious illness高≥AM-2282分子式25%或绝对升高≥44.2μmol/L,同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急性肾功能损害。次要研究终点是住院期间主要复合不良临床事件,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或肾脏替代治疗。结果 876例患者中,发生造影剂肾病的患者为89例(10.2%)。曲美他嗪治疗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低于非曲美他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vs. 11.5%,P=0.001);而两组间主要复合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vs. 2.8%,P=0.2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年龄≥75岁,基础肾功能、糖尿病等因素校正后,曲美他嗪治疗仍与低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相关(OR=0.45,95%CI:0.12~0.96,P=0.002),而曲美他嗪治疗并未降低主要复合不良临床事件发生(OR=0.70,95%CI:0.46~1.28,P=0.104)。结论 曲美他嗪治疗可以减少Mehran评分中高危患者心导管术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乙肝扶正胶囊联合丙酚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乙肝扶正胶囊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10月在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118例慢性更多乙型肝炎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排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口服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25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乙肝扶正胶囊,4粒/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口服6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指标和炎症反应指标。结果 治疗immune sensor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53%vs 77.97%,P<0.05)。治疗后,两组的脾静脉门径(SVD)、门静脉主干内径(mPVD)、肝脏硬度值(LSM)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SVD、mPVD、LSM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的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的GGT、ALT、HBV-DNA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白细胞介素-17(IL-17)、透明质酸(H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血清CTGF、IL-17、H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乙肝扶正胶囊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和肝功能,降低NSC 125973临床试验炎症反应指标水平,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高凝状态与喉鳞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高凝状态的实验室指标与喉鳞癌形成和发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2收治的168例喉癌及40例喉良性病变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凝血指标在喉癌组与喉良性病变组、喉癌的临床分期、是否转移、是否复发、病理分级中的差异。结果:168例喉癌患者中,78.0%患者存在高凝状态,38.7%D-D、35.7%FIB、22.6%PLT高于正常,16.1%PT、13.7%APTT、1.8%TT低于正常。喉癌组PT、APTT低于喉良性病变组,FIB、D-D高于喉良性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此网站05),TT、PL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喉癌Ⅲ~Ⅳ期与Ⅰ~Ⅱ期比较、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比较,PT、APTT均延长,FIB、D-D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PLX33970.05),FIB在喉鳞癌是否复发、分化程度中Hepatic organoid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癌患者普遍存在高凝状态,PT、APTT、FIB、D-D与喉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FIB的含量与喉癌的病理分化及肿瘤复发紧密相关,临床上应密切检测高凝状态的凝血指标,为喉癌的诊治提供依据。
树莓多糖组分RPP-6的分离、结构表征及其体外免疫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旨在对从树莓粗多糖中分离纯化出的树莓多糖组分RPP-6进行结构表征及体外免疫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dex G-200对树莓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结合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HPGPC)、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Tibetan medicinemetry, GC-MS)和甲基化等方法对RPP-6的结构进行表征。利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和自由基清除试验研究RPP-6的体外免疫与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RPP-6是一种酸性杂多糖,由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和甘露糖组成,摩尔比为37.8∶30.8∶21.4∶6.0∶3.9。RPP-6的峰位分子质量为7.645 ku、重均分子质量为7.FUT-175纯度769 ku、数均分子质量为6.VX-661抑制剂310 ku。RPP-6中存在15种单糖连接方式,其中Araf-(1→、→4,6)-Glcp-(1→、→4)-Galp-(1→和→4)-Xylp-(1→为主要连接方式,含量分别为20.64%、8.59%、24.04%和16.92%。RPP-6能明显提高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活力和吞噬能力,并促进细胞中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IL-6(Interleukin-6,IL-6)、IL-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NO(Nitric Oxide, NO)释放。RPP-6对ABTS·~+具有较高的清除作用,对DPPH·的清除作用不明显。表明RPP-6是一种多支链的均一酸性杂多糖,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活性和一定的抗氧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