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脑屏障(BBB)是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周细胞、基底膜等构Hereditary diseases成的具有屏障、物质交换等功能的动态结构。形成致密的屏障,阻碍有毒物质进入脑内,维持脑部内环境的稳态平衡。BBB的破坏是由于周细胞功能障碍或血管不稳定所致,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了有毒成分和免疫细胞进入脑实质,触发炎症和免疫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变性。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Empagliflozin配制制尚不明确,脑内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积聚和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是AD的病理特征。研究表明,BBB功能障碍会加剧Aβ的沉积,而BBB受损又是AD神经变性的早期生物标记物。本文对BBB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寻找新的治疗策略。(1)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影响脑血流量,脑血流量减缓会影响大脑能量和氧气的供给,导致脑损伤和认知障碍,血流不足还可能导致有毒物质Aβ或tau蛋白的积累。(2)载脂蛋白E ε4亚型是AD最强的遗传危险因素,也是已知的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的启动子,载脂蛋白E ε4可独立于Aβ导致血脑屏障破坏、神经元LBH589配制损失和行为缺陷等。BBB受损既是AD的一种病理特征,也是AD发病的机制之一,BBB本身可能是作为治疗AD的一种靶点或载体。
Author: admin
凉血化斑汤加味治疗血热内蕴证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凉血化斑汤加味治疗血热内蕴证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阿维A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凉血化斑汤加味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血热内蕴证证候评分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为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duviglusib价格P<0.05)。治疗后,2组PASI、DCore-needle biopsyL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PASI、DLQI评JNJ-42756493化学结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皮疹颜色、皮疹灼热感、瘙痒、心烦易怒等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浆黏度及高、低切血液黏度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上述3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凉血化斑汤加味能进一步减轻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内蕴证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生活质量和血液流变学状态,提高治疗效果。
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 分析罹患糖尿病同时合并伴有肾病的患者在早期阶段,进行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Smoothened Agonist生产商取2022年1—12月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总医院检验科接收的疑似5Adezmapimod细胞培养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别给予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检测,以临床综合诊断与临床表现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测方式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联合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分别高于单一尿微量白蛋白、单一尿肌酐比值的检测,adherence to medical treatment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可反映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情程度,两者结合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可有助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华支睾吸虫感染对小鼠肝纤维化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为进一步了解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过程中的肝纤维化情况和免疫调节变化,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感染组小鼠胃饲200μl含15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于感染后第1、2、4、8和16周随机各取6只,称体质量后取肝、脾和血清。取小鼠肝组织,石蜡切片后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小鼠肝组织总RNA逆转录后qRT-PCR检测肌成纤维细胞标志α-肌动蛋白(ACTA2)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ACTA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取小鼠脾组织,称重并计算每10 g体质量的脾质量(脾脏指数,mg/10 g)。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脾CD4+T细胞、辅助性T1 (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和调节性T (Treg)细胞的动态变化。取小鼠血清,使用流式微珠阵列试剂盒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 (IL-6)、γ干扰素(IFN-γ)、IL-2、IL-4、IL-10和IL-17A等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使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双向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显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后体质量降低、脾指数升高,感染后各时期肝组织皆可见炎症病灶。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后第1周,肝胆管周围可见华支睾吸虫幼虫,幼虫周围出现炎症细胞浸润。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后各时期,胶原纤维沉积相对面积均高于对照组(F=20.19,P <0.05)。qRT-PCR结果显示,感染后第2、4和16周,感染selleck化学组小鼠肝组织ACTA2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2.04Z-VAD-FMK分子量2、2.475、1.634,均P <0.01);第8周低于对照组(t=2.758,P <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各时期,感染组小鼠肝脏ACTA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F=3.225,P <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脾CD4+T细胞占比在感染后第2周降低至(13.4±1.8)%,16周升高至(22.4±1.5)%;Th1细胞占比在感染后第2周升至(16.9±5.3)%,第16周降低至(3.9±2.6)%;Th2细胞占比在感染后第4周降低至(2.3±0.6)%,第4周后逐渐升高;Th17细胞占比在第8周时升至(5.3±3.4)%,第16周下降至(2.4±1.4)%;Treg细胞占比在第4周降至(7.3±1.5)%,第16周升至(13.9±1.2)%。感染组小鼠血清TNF水平在感染后第1周时升至(35.16±11.28)pg/ml,第8周起降至正常水平[(8.98±1.66)pg/ml];血清IL-6水平在感染后各时期均高于对照组(t=2.095,P <0.05);血清IL-2水平在感染corneal biomechanics后第8周降至(0.09±0.18)pg/ml,但在第16周升高至(3.81±2.79)pg/ml;感染组小鼠血清IFN-γ、IL-4、IL-10和IL-17A水平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F=8.726、8.068、6.795、14.840,均P <0.05)。本研究结果提示,CD4+T细胞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与华支睾吸虫诱导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长链非编码RNA RP11-641D5.1通过靶向微小RNA-486-5p调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免疫逃逸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www.selleck.cn/products/INCB18424NA(lncRNA)RP11-641D5.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免疫逃逸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分析RP11-641D5.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SKM-1、THP-1、KG-1、NB4)和人骨髓基质细胞HS-5中的表达量。分别将阴性质粒(NC组)和RP11-641D5.1质粒(RP11-641D5.1组)转染至SKM-1细胞。采用集落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各组SKM-1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两组细胞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的表达量。采用LncCeRBase软件分析RP11-641D5.1与miR-486-5p的靶向关系,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采用RT-qPCR检测RP11-641D5.1对微小R获悉更多NA(miR)-486-5p表达的调控作用。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酪氨酸激酶(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中磷酸化酪氨酸激酶(p-JAK)、磷酸化转录激活因子(p-STAT)、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核内原癌基因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相对于HS-5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SKM-1、THP-1、KG-1、NB4中RP11-641D5.1表达较低,且SKM-1细胞中表达最低(均P<0.05),故后续采用SKM-1细胞进行实验。与NC组比较,过表达RP11-641D5.1能够抑制SKM-1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进public biobanks展,促进细胞因子IFN-γ、TNF-α、IL-2的表达(均P<0.05)。RP11-641D5.1能够靶向结合miR-486-5p(P<0.05)。与NC组比较,RP11-641D5.1组细胞中miR-486-5p表达下调,JAK-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结论:RP11-641D5.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表达水平降低,可能通过下调miR-486-5p表达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进展和免疫逃逸。
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一种复合配方植物提取粉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联合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一种复合植物提取粉对DSS诱导的急性炎症损伤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从TCMSP数据库、UniProt数据库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主配方原料车前子、马齿苋、谷氨酰胺和萝卜硫苷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抗炎和免疫调节的基因靶点,分别取活性成分与抗炎或免疫调节的基因靶点交集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和PPI网络,获取显著性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显著性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实验选用35只BALB/C小鼠,随机分配为空白组(n=5)、模型组(n=15)、给药组(n=15)。给药组连续灌胃植物selleckchem SCH772984粉溶液44天,其余组给予等剂量蒸馏水;模型组和给药组在第Lapatinib IC5015天用DSS灌胃建模,持续7天,空白组给予等剂量蒸馏水。在第0、14、23、30和44天收集各组小鼠粪便,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果:1)筛选得到植物粉活性成分17个,包括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活性的槲皮素、花生四烯酸等;活性成分作用靶点210个,与抗炎、免疫调节活性的交集靶点分别为126、69个,经过PPI网络图分析得到对应的显著性靶点分plant virology别为21、13个;KEGG分析获得与抗炎、免疫调节活性相关通路分别为136、111条。2)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共获得优化序列1656571条,操作分类单元(OTUs)537个,测序深度已基本覆盖到样品中所用的物种。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第23天后给药组和空白组的肠道菌群结构相似;组间差异分析表明,在属水平上,第23天给药组相较于空白组Lactobacillus等丰度下降,而Turicibacter、Faecalibaculum丰度增加;而23天后给药组的Lactobacillus丰度整体随时间增加,而Turicibacter、Faecalibaculum丰度降低。结论:网络药理学表明植物粉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实现抗炎和免疫调节功能。动物模型实验表明植物粉可能通过增加益生菌Lactobacillus丰度,降低Turicibacter、Faecalibaculum丰度来改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发挥抗炎活性。
益气养阴活血方对IgA肾病小鼠外周血B淋巴细胞C1β-3-GaLT11、Cosmc表达及肠黏膜免疫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究益气养阴活血方对IgA肾病小鼠外周血BNVP-TNKS656供应商淋巴细胞核心1β1,3-半乳糖基转移酶(C1β-3GaLT11)及其伴侣蛋白(Cosmc)表达和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益气养阴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建立小鼠IgA肾病模型。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检测血清Gd-IgA1水平及肾小球系膜区Gd-IgA1荧光强度;HE染色及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qRT-PCRmatrix biology法检测外周血B淋巴细胞Cosmc mRNA、C1β-3-GaLT1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osmc、C1β-3-GaLT11、B细胞活化因子(Baff)、TGF-β表达及肾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TGF-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Gd-IgA1沉积、蛋白尿和血尿症状增加,肾功能降低,肾小球系膜增生及肾小管炎症浸润明显,肠黏膜炎症浸润等病理损伤严重,肠道及外周血B淋巴细胞表面的Cosmc及C1β-3-GaLT11活性降低,Gd-IgA1生成增多(P<0.05)。益气养阴活血方可降低Gd-IgA1沉积,改善IgA肾病小鼠蛋白尿和血尿症状,促进肾功能恢复,缓解肾小球系膜增生及肾小管炎症浸润,缓解肠黏膜炎症浸润,提高肠道及外周血B淋巴细胞表面的Cosmc、C1β-3-GaLT11活性,抑制Gd-IgA1生成(P<0.05Regorafenib溶解度)。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方可改善肠黏膜损伤、提高肠道及外周血B淋巴细胞表面的Cosmc、C1β-3-GaLT11活性,使其催化IgA糖基化能力增强,减少Gd-IgA1生成及沉积,缓解Gd-IgA1诱发的IgA肾病肾损伤。
凡纳滨对虾抗菌肽的筛选及其抑菌活性和DNA结合机制研究
探究凡纳滨对虾中一种新型抗菌肽PV13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活性及其与DNA的结合机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bio-responsive fluorescence从凡纳滨对虾体内鉴定小分子多肽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从序列库中分析、筛选得到阳离子抗菌肽PV13(ALPWVLPWALPRALPRVLPR)。通过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时间杀伤曲线(Time-kill)测定抗菌肽PV13对副溶血性弧菌的MIC为62.5 μg/mL,其可以在2 h内将副溶血性弧菌全部杀灭。利用透射电Mirdametinib分子量子显微镜、细胞内膜通透性、DNA凝胶阻滞和圆二色谱等实验手段评价抗菌肽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抗菌肽PV13能增加副溶血性弧菌细胞膜内膜通透性,引起细胞膜变薄,从而进入细胞结合基因组DNA来展现抑菌活性,二者结合Talazoparib分子量程度与肽浓度呈正相关。抗菌肽PV13在PBS和SDS溶液中,均呈现无规则卷曲结构,与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结合后,色谱吸收峰发生明显变化;推测序列中4个重复的亮氨酸-脯氨酸区域可能是其抑菌活性功能域。上述结果对凡纳滨对虾中抗菌肽的筛选及其分子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抗菌肽PV13作为食品新型防腐剂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清胰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清胰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6例重症急性胰腺TGF-beta/Smad抑制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常规组给予丙氨酰谷氨酰胺及注射用醋酸奥曲肽静脉滴注,试验组给予清胰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缓解情况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相关因子水平[白细购买PEG300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肠黏膜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各项症状体征缓解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腹痛、恶心呕吐、烦躁、大便秘结等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胃动素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胃泌素、血淀粉酶、内毒素等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6、TNF-α及各项肠黏膜功能指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低于常规组(Proteomic ToolsP<0.05)。结论:清胰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可缩短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有效改善患者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保护肠黏膜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脐针结合消风散治疗风热犯表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脐针结合消风散治疗风热犯表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为本病提供切实可行的临床治疗新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运用脐针四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正位结合消风散加味治疗,脐针为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1日;中药汤剂为常规水煎200ml,日1剂,分两次早晚温服,7日为1疗程,连续服用4个疗程。对照组给予Cells & Microorganisms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治疗,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治疗前后的荨麻疹症状积分、荨麻疹7日活动度评分(UAS7)、荨麻疹控制程度测试(UCT)评分,整理数据后用SPSS软件分析对比,从而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比较: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荨麻疹症状积分、UAS7评分进行比较,P均>0.05,无显著MK-1775体内性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荨麻疹症状积分、UAS7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分数均有降低,观察组各项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说明观察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提示两组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UC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对慢性荨麻疹的控制更佳。3.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对于治疗风热犯表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4.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脐针结合消风散和氯雷他定在改善风热犯表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瘙痒程度、风团个数、病情控制情况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2.脐针结合消风散治疗风热犯表型慢性荨麻疹较氯雷他定总有效率更高,疗效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