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鼻颅底沟通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c-Met抑制剂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37例鼻颅底沟通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4例;年龄6~67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恶性肿瘤27例,良性肿瘤10例,肿瘤直径4.7~8.5 cm,平均直径6.3 cm。所有患者均采用头颈部影LGK-974研究购买像学检查协助诊断后行开颅显微手术+颅底重建,恶性肿瘤术后进一步行放化疗,术后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恶性肿瘤随访5~10年,平均8.3年;良性肿瘤随访genetic generalized epilepsies1~11年,平均6.7年。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63.0%(17/27);1例良性肿瘤(非典型脑膜瘤)术后5年复发再次经双侧额底入路手术治疗。结论 神经外科首诊的鼻颅底沟通性肿瘤往往颅内肿瘤为主体,开颅手术全切或大部分切除+妥善颅底修复意义重大。
Author: admin
全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对234例疑似生殖道感染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体的检测及分析
目的 比较全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与高倍镜人工观察(人工镜检)阴道分泌物涂片病原体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234例疑似生殖道感染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涂片,先后用人工镜检、全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检测涂片病原体,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病原体(菌丝、孢子、滴虫、革兰氏阳性球菌及革兰氏阴性球菌等)及线索细胞的检出率和符合率,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两种检测方法中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乳酸杆菌比例、其他杂菌比例、白细胞等级、Nugent评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234例份阴道分泌物标本中人工镜检、全自动高familial genetic screening倍镜检分析系统的菌丝检出率分别为13.25%(31/234)、21.79%(51/234),与人工镜检相比,全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的菌丝检出率高(P<0.05);与人工镜检相比,全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的检出菌丝、线索细胞总体符合率分别为84.62%、87.61%,检出孢子总体符合率为89.32%。人工镜检方法、全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检测的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乳酸杆菌比例、其他杂菌比例、白细胞等级及Nugent评分的Kappa值分别为0.157S63845、0.254、0.375、0293、0.319、0.441。人工镜检方法、全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乳酸杆菌比例、其他杂菌比例、白细胞等级等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差,Nugent评分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一般。结论 与人工镜检相比,全Lapatinib生产商自动高倍镜检分析系统对阴道分泌物涂片孢子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对菌丝及线索细胞识别一致性一般,对阴道分泌物菌群结构等指标检测的一致性较差。
乌司他丁防治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乌司他丁对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发生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IAKI)的防治作用。方法 连续入选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CKD并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321例,分为乌司他丁组161例,水化组160例。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2 d心、肾功能指标,观察2组心、肾功能变化差异及CIAKI发生情况。结果 乌司他丁组术后2 d血清肌酐、尿素、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显著低于水化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显著高于水化组(P<0.01)。321例中有62Cell Imagers例(19.3%)符合CIAKI诊断,乌司他丁组17例Imidazole ketone erastin,水化组45例,乌司他丁组与水化组比较有显著差异(10.6%vs 28.1%,P<0.01)。乌司他丁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的患者CIAKI发生率较水化组显著降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乌司他丁是发生CIAKGW-572016供应商I的保护因素(OR=0.348,95%CI:0.180~0.673,P=0.001)。结论 乌司他丁可改善老年冠心病合并CKD患者的肾功能,降低CIAKI发生风险。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联合喜炎平注射液对急性细菌性肠炎患儿免疫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联合喜炎平注射液对急性细菌性肠炎患儿免疫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急性细菌性肠炎患儿81例,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1例)、研究组(40例);对照组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治疗,研究组基于对照组,予以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比2组疗效、免疫功能指标、炎症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总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研究组CD3+、CD4+、CD8+T细胞水平较对照组高,Tofacitinib分子量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Ecotoxicological effects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BAY 73-4506作用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细菌性肠炎患儿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效果好,可提高免疫功能,降低炎症指标水平,且安全性好。
术中干预对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目的 探讨术中干预对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收寻找更多集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于海安市人民医院接受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Nolvadex.html恶性肿瘤根治术的128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术中给予针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7,常规进行手术和术中管理)和干预组(n=61,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结果 两组患者的恶性肿瘤部位、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全身麻醉的使用率、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及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Ocular microbiome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干预可有效降低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同时没有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并深入研究。
增强定向造血分化信号提高人胚胎干细胞向自然杀伤细胞生成的效率
目的 探讨在造血分化阶段增强定向造血(DH)信号对人胚胎干细胞(hESCs)分化形成的自然杀伤(NK)细胞(也称为hESC-NK细胞)生成效率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hESC(H1)经离心法形成拟胚体,在selleck诱导造血分化的第0至8天,对照组加mixture toxicology入BMP4、VEGF、bFGF、SCF等细胞因子;而增强定向造血(DH)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WNT激动剂(CHIR99021)和Nodalactivin抑制剂(SB431542);进而采用一致的方法分化形成NK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术和靶细胞K562共培养等方法分析造血分化效率、NK细胞生成效率、体外效应功能及表面受体等相关分子表达。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DH组在造血分化阶段第8天动脉生血内皮细胞(CD34~+DLL4~+)数量显著增加,原始造血相关细胞(CD34~-CD43~+)显著降低(P <0.05)。在NK细胞分化第28天分析发现,DH组NK细胞(CD45~+CD56~+)数量显著增加,效应功能相关分子IFN-γ、Granzyme B、Perforin、CD107a虽微弱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激活性受体CD16a和CD69明显增加,但NKPAZD6738说明书46显著降低,抑制性受体NKG2A显著增加,CD96显著降低(P <0.05)。结论 在hESC向造血分化过程中增强定向造血信号,在不影响NK细胞体外功能的情况下显著提高NK细胞生成效率和CD16a表达,为提高hESC-NK细胞或iPSC-NK细胞生成效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介导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小鼠肝脏免疫炎症活化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目的:研究显示,血清ALT正常的部分慢性HBV携带患者的肝组织已呈现较显著的炎症或纤维化,应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探讨慢性HBV携带者肝内免疫活化机制及早期的免疫学特征,将为探寻可靠血液指标来监测肝组织炎症变化,为尽早实施抗病毒治疗提供新思路。而目前还缺乏相关的研究报道。方法:1.本研究应用了一种HBV转基因小鼠(HBV-Tg)模型,该小鼠为HBV高水平复制,随月龄增加出现显著的肝组织免疫炎症。选择该小鼠1、3、6月时间点,动态观察在慢性HBV携带状态下肝组织炎症活化的过程。2.观察1、3、6月龄HBV-Tg小鼠外周血HBV DNA、HBe Ag及肝功水平,以及肝组织炎症程度。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获得1、3、6确认细节月龄的HBV-NSC125066供应商Tg及野生型C57BL/6N(WT)小鼠肝组织转录表达谱数据,做基因表达差异分析。3.通过整合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各时间点下HBV-Tg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动态变化,发现肝组织免疫炎症活化早期的基因表达特征。这些分析主要包括:基因表达变化的通路富集分析(GSEA及Metascape),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特征模块分析(WGCNA),免疫细胞浸润分析(CIBERSORT)。4.从GEO公共数据库中获取慢性HBV感染者及健康对照者肝组织表达芯片数据集(GSE83148),通过IRGs的一致性聚类识别“免疫耐受期”(“IT”)、“免疫活化早期”(“early-IA”),及“免疫活化期”(“IA”)样本,依照3的方法分析各期样本的基因表达特征,并与HBV-Tg小鼠各时间点的基因表达特征作比较。5.用转录因子富集分析(ENCODE、TRRUST)筛选介导HBV-Tg小鼠肝组织免疫炎症活化的转录因子。用免疫组化(IHC),免疫印迹(WB),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验证候选转录因子的活化及靶基因的表达。6.用候选转录因子特异性抑制剂进行干预,比较干预与未干预HBV-Tg小鼠的肝功能水平及肝组织炎症程度,并比较转录因子活化(WB、IHC)、靶基因表达(q-PCR),及肝内免疫细胞浸润(FACS),进一步验证候选转录因子在启动肝组织免疫炎症中的作用。结果:1.与同月龄的WT比较,仅6月龄HBV-Tg小鼠外周血ALT或AST水平显著升高(p<0.001和p<0.05)。HBV-Tg小鼠肝组织炎症程度随月龄逐渐增加,显示从1月龄无显著炎症(Scheuer评分1-2),3月龄轻度炎症(Scheuer评分1-3),到6月龄较强炎症(Scheuer评分3-4)的过程。2.与同月龄WT的肝组织转录组相比,HBV-Tg小鼠在1月的代谢相关通路显著增强而后逐渐回落;非特异免疫反应及炎症相关通路在1月无显著变化,在3月急剧升高,6月逐渐回落;而特异性免疫反应及白细胞活化相关通路主要在6月显著升高。3.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与同月龄WT相比),HBV-Tg小鼠在1月龄时负调节免疫及炎症相关基因上调;3月龄时急性时相反应、炎症及趋化相关基因显著上调;6月龄时主要为适应性免疫相关基因显著上调。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发现,3月龄时单核细胞及M1型巨噬细胞的浸润分数显著升高(p<0.032和p<0.0079),6月龄时活化型CD8~+T细胞显著升高(p<0.0075)。4.GSE83148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患者的负调节免疫及炎症相关基因上调;“early-IA”患者上调的基因主要为炎症相关基因,且单核细胞及M1型巨噬细胞的浸润分数显著升高(p<0.034和p<0.0033);“IA”患者上调的基因涉及炎症、趋化、非特异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等多个过程。分析还显示,“IT”,“early-IA”和“IA”患者肝组织免疫相关通路的活化程度分别与1,3和6月龄的HBV-Tg小鼠存在相似性。5.转录因子分析显示,在炎症相关基因显著活化的3月龄HBV-Tg小鼠及“early-IA”患者中,Stat3转录因子均显著富集;3月龄HBV-Tg小鼠的上调基因与Stat3靶基因的功能重叠显著增多,且大多与免疫炎症过程相关。免疫印迹,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BV-Tg 3月龄小鼠Stat3活化水平(p Y705-Stat3)显著升高(p<0.01),且主要表达于肝细胞核中;Stat3活化相关靶基因A2m(p<0.01)、Saa1(p<0.01)、S100a8(p<0.01)、S100a9(p<0.01)和Icam1(p<0.05)等表达显著增强。6.Stat3活化抑制实验显示,经特异性抑制剂stattic处理后,HBV-Tg 3月龄小鼠肝组织p Y705-Stat3水平显著降低(p<0.001),炎症评分显著下降(p<0.01),炎症及趋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减弱,外周炎性单核细胞(CD11b~+Ly6c~(high))(p<0.05)及肝内炎性单核来源巨噬细胞(F4/80~+CD11b~+Oral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Ly6c~(high))(p<0.0001)浸润显著减少。结论:1.本研究采用HBV-Tg小鼠动态观察了慢性HBV携带状态下肝组织炎症活化的变化过程。2.本研究发现3月龄HBV-Tg小鼠为肝组织免疫炎症活化的较早阶段,与慢性HBV感染者免疫活化早期的免疫相关通路活化程度类似。3.本研究解析了在慢性HBV携带状态下肝内炎症活化早期的基因表达特征,并发现转录因子Stat3活化是介导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
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0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分为发生组(n=50)与未发selleckchem Decitabine生组(n=350)。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400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50例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为12.50%(50/400);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在高血糖、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低血压、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机械通气时间>48 h比例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medical levelCS)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11.83分是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独立保护因素,高血糖、低血压、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机械通气时间>48 h及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出寻找更多血受高血糖、GCS评分、低血压、机械通气时间等因素影响,临床需密切监测及管理以上风险因素,以尽可能减少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
不同剂量敷胸散治疗小儿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敷胸散联合基础治疗对小儿肺炎患者的疗效,探讨其量效关系,为临床规范化治疗小儿肺炎(痰热闭肺型)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12月30日间收治的肺炎患者,年龄在3-4岁之间,体重在14kg-20kg之间,采用随机化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剂量组别: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每组均有20名受试者。低、中、高剂量组患儿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用低剂combined bioremediation量(25g)、中剂量(50g)、高剂量(75g)敷胸散贴敷治疗,每日敷胸治疗1次,每次15min。观察患儿皮肤情况、分析临床疗效、计算总有效率,并selleck NMR对比三组患儿主症及肺部体征消失时间。结果:1.经敷胸散贴敷治疗,敷胸散低、中、高剂量组患儿咳嗽、发热、痰壅、气促症状均明显改善,肺部啰音消失时ZD1839间明显减少,三组患儿症状总积分显著降低(P<0.01)。2.低、中、高剂量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均为100%,但三组患儿痊愈率存在差别,低剂量组47.4%,中剂量组73.7%,高剂量组75%,中、高剂量组痊愈率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患儿痊愈率无明显差异(P>0.05)。3.中、高剂量组主症及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均少于低剂量组(P<0.01);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4.量效关系:50g敷胸散组与75g敷胸散组的发热、咳嗽、痰壅、气促天数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25g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50g与75g两组间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皮肤不良反应,仅有7例贴敷局部出现皮肤潮红症状(高剂量组5例,中剂量组2例),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敷胸散剂量与疗效不完全呈正相关性,中、高剂量组疗效明显,能有效降低肺炎患儿主症及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且疗效显著优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在疗效上无明显差别,但高剂量组患儿出现皮肤潮红例数多于中剂量组。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经济等因素,建议中剂量组为较适宜治疗量。
长江江豚病毒多样性及其流行病学研究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YFP)是一种极度濒危的淡水鲸类,现存1249头。尽管长江江豚的数量较之前有所恢复,但其濒危的状况仍未改变,并且病毒性疾病等因素尚属空白。因此本文以病毒宏基因组学等为方法,探究位于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长江江豚肛拭子样所包含的病毒多样化情况,研究长江江豚的病毒流行病学。并分别利用乳头瘤病毒E1与L1基因,为新发现的长江江豚乳头瘤病毒(Papillomavirus,NaPVs)建立检测方法以及构建包含主要衣壳蛋白L1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共鉴定出属于9个科的19种病毒,包括Papillomaviridae,Herpesviridae,Picornaviridae,Picobirnaviridae,Caliciviridae,Retroviridae,Parvoviridae,Virgaviridae,Narnaviridae及其他未分类的病毒。在上述病毒中,根据新发现的长江江豚疱疹病毒(Na HV)、嵴病毒(Na KV1-2)和乳头瘤病毒(NaPV1-6)的潜在致病性,以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样本中病毒的携带情况,检测结果表明大多数长江江豚携带一种或多种病毒(52/58,89.7%)。并且嵴病毒和疱疹病毒显示出明显的年龄分布趋势,而PVs在长江江豚中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特征。然后,根据乳头瘤病毒科各个属的物种划分标准,在长江江豚中发现了两个新的PVs种(指Omikronpapillomavirus 2和3)和4株新分离的PVs。进一步的进化分析表明,NaPVs占据粘wound disinfection膜生态位,并且病毒与宿主的共进化、复制、重组以及宿主转换事件的混合,共同驱动了鲸类PVs的进化。最后Regorafenib细胞培养,根据估算的长江江豚和其他鲸类中PVs的分化时间,反映了长江江豚初生物种的地位。总之,研究结果揭示了长江江豚中潜在的病毒种类、病毒流行情况以及演化历程,为病毒感染对长江江豚健康及繁衍的影响提供了研究方向。2.对6种NaPVs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选择最为保守E1基因为目的序列,并设计简并引物,通过扩增体系优化,建立了NaPVs检测方法。以上述6种病毒序列为模板,PCR扩增后测序,确定引物最佳退火温度为50℃,将测序正确的NaPV4基因序列连接至T载体,构建好的质粒以10倍比稀释,使拷贝数在1×10~(10)-1×10~0之间,最终确定该检查方法的灵敏度为10.6 copies/μL。3.以新发现的长江江E-616452分子式豚乳头瘤病毒2型(NaPV2)全基因组序列为模板,扩增其编码L1基因的区域,并连接至原核载体p GEX-4T-1-L1,对重组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及目的基因测序后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利用IPTG诱导表达,探究不同温度下融合蛋白的表达形式,并以GST亲和层析纯化可溶性蛋白。SDS-PAGE显示,在20℃下,NaPV2 L1-GST融合蛋白以可溶性和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82 000。NaPV2 L1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高效表达,为NaPV2 L1的疫苗制备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