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药的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数据挖掘,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BMS-354825试剂M)相关文献,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进行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分类分析,Cytoscape 3.7.2、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分别进行核心处方、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果 3种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使用频数排名前3位的中药分别为黄芪、茯苓、白术,黄芪、当归、鸡血藤,生地黄、丹参、黄芪,其中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核心处方为参芪地黄汤加减方,配伍清热、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之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核心处方为黄芪桂枝五物forward genetic screen汤、桃红四物汤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核心处方为二至丸、增液selleck Captisol汤等。在二项关联中,治疗三者置信度最高的组合分别为茯苓→土茯苓、桂枝→通草、生地黄→天冬。在三项关联中,治疗三者置信度最高的组合分别为茯苓→土茯苓-大黄、茯苓→土茯苓-白术、白芍→生姜-当归、木贼→蝉蜕-赤芍。在聚类分析中,治疗三者的聚类功效组合分别为9、9、8类,其中6类为三者共同功效。结论 本研究比较治疗3种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药的特点,得到核心处方,可反映其用药规律异同,从而为相关临床中药复方开发利用提供有力参考。
Author: admin
妇宁栓剂治疗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究妇宁Adezmapimod价格栓剂治疗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Eus-guided biopsy法 选取96例HR-HPV持续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试验组给予妇宁栓剂治疗,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HPV复发率、HPV-DNA病毒载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HPV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HPV-DNA病毒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的HPV-DNA病毒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腰腹坠痛、阴道分CP-456773使用方法泌物异常、外阴瘙痒症状消失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宁栓剂可提高HR-HPV患者的转阴率,显著减少HPV-DNA病毒载量,降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外源施加茉莉酸甲酯提高杨树抗虫性机制研究
不同于动物,植物因为固着生长在应对病虫害等生物侵害时,不能主动逃避,因而容易遭受到重大损失。目前,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普遍采用化学防治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对生态环境以及植株生长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介于此,近年来,提高寄主植物本身抗性的“防御警备”研究备受关注。防御警备是指植物预先被病虫害等生物或非生物激发因子刺激后,进入“警备”状态,之后再次遭受类似的病虫害时,植物会更加强烈和快速地产生防御反应,故而显著提高植物的抗性。本研究采用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a)作为研究对象,黄翅缀叶野螟(Botyodes diniasalis)为供试虫源,茉莉酸甲酯(MetPF-07321332hyl jasmonate,MeJA)作为诱发防御警备的化合物,在虫害胁迫前喷施NSC 127716 molecular weight茉莉酸甲酯以诱发植物产生防御警备,测定并研究虫害取食的抗性表型以及取食后不同时间点的生理、转录和代谢层面的防御警备响应,为林木虫害防治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eJA成功诱发杨树警备防御并对幼苗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以MeJA溶液作为外源激素,喷施处理杨树下部分叶片(局部叶片)10 d后,幼苗株高和地径增长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黄翅缀叶野螟取食杨树未喷施的上部叶片(系统叶片)24 h后的结果发现取食MeJA预处理植株的昆虫体重增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表明MeJA预处理显著增强了杨树幼苗的抗虫性。(2)MeJA预处理显著影响了虫害胁迫对杨树幼苗的抗虫生理响应。黄翅缀叶野螟取食植株系统叶片0 h、4 h和24 h后,结果表明:未受到取食胁迫时(0 h),MeJA预处理的系统叶片其生理指标与对照处理植株叶片相比无显著差异。取食4 h和24 h后的结果表明MeJA预处理对光合作用没有显著影响,但植株的MDA、SP和SS含量显著降低,而SOD、POD、CAT活性和抗O_2?能力显著增加,这表明MeJA处理使得杨树幼苗对害虫取食胁迫的生理响应更早而且更加强烈。然而,MeJA和对照处理的植株在整个阶段的光合速率均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24 h内增强的生理抗性没有对植物的生长造成显著的影响。(3)MeJA预处理显著影响了虫害胁迫下杨树幼苗基因表达。植株系统叶片被黄翅缀叶野螟取食0 h、4 h和24 h后的转录组结果表明:随着虫害时间的持续增加,检测到的差异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DEGs)显著增加。未受到虫害胁迫时,DEGs未富集到任何通路。取食4 h,DEGs主要富集在苯丙素生物合成通路以及对非生物刺激的响应过程。取食24 h,DEGs主要富集在对外界刺激响应等条目polyester-based biocomposites并与多条代谢通路相关。同时,与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合成以及信号转导相关的PLA、OPR、β-oxidation以及EIN3基因上调表达,而COI1基因下调表达。转录组的结果表明,MeJA诱发的杨树防御警备使得杨树在应对害虫取食时,其抗性代谢物合成及与抗虫相关植物激素通路基因表达更加迅速和强烈。(4)MeJA预处理使杨树幼苗应对虫害胁迫的代谢物含量产生了显著差异。植株系统叶片被黄翅缀叶野螟取食0 h、4 h和24 h后的代谢组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点下,MeJA预处理使杨树系统叶片均显著出现了10类代谢物质,并且随着虫害时间的持续增加,检测到的差异代谢物明显增加。未受到虫害胁迫的MeJA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部分代谢物质表现为上调;取食4 h后,黄酮类表现下调,而次生代谢物质表现上调;取食24 h后,黄酮类代谢物持续下调,其他次级代谢物持续上调。随后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到代谢途径、苯丙素生物合成以及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MeJA预处理诱发了杨树的抗虫防御警备,但是对杨树幼苗的生长无显著影响,提升的抗虫害能力主要是通过降低虫害下杨树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抗氧化能力,增强抗虫性相关基因表达,特别是激活JA合成以及信号转导通路基因,和提高苯丙素类和萜类等代谢物含量来实现。本研究不仅为MeJA引发杨树抗虫防御警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杨树害虫的防治提供了实践参考。
谷氨酰胺果糖-6-磷酸氨基转移酶-1(GFPT-1)在c-Myc高活性肝细胞癌中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致死率居全球癌症的第三位。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毒素和饮用水污染是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在治疗方面,临床多以手术切除、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全身化疗及射频消融治疗为主。近年来,以索拉非尼为代表的多激酶抑制剂及多种PD-1/PD-L1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虽已纳入治疗指南,但治疗效果仍然有限,患者的5年生存率极低。因此,深入探索并进一步明确肝癌的发病机制、寻找特异性治疗靶点,是未来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肿瘤通过改变代谢途径以满足快速生长、恶性侵袭的能量需求。其中,通过增强己糖胺生物合成途径(Hexosamine biosynthetic pathway,HBP)为自身提供营养已有广泛报道。谷氨酰胺果糖-6-磷酸氨基转移酶-1(Glutamine-fructose-6-phosphate transaminase-1,GFPT-1)是HBP的第一个关键酶,其生物活性通过底物可用性、反馈抑制、磷酸化和转录调节进行调控。研究表明,GFPT-1在乳腺癌、胰腺癌等多种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且与患者的预后相关。但目前,GFPT-1在肝癌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仍不明确,GFPT-1参与调控的分子机制尚未见系统性报道。c-Myc是MYC癌基因家族的主要成员,也是最常激活的致癌基因。c-Myc通过基因扩增或过表达,参与蛋白质翻译、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凋亡和代谢等,从而发挥促进细胞存活和生长的调控作用。大量研究表明,c-Myc在胰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与患者较低的生存期和临床预后不良显著相关。然而,c-Myc致瘤功能及其下游调控的基因和信号通路仍有待充分研究。更重要的是,c-Myc是否参与肝癌代谢重编程增强HBP,是否参与GFPT-1的表达及转录调控仍尚不明确。二、研究目的本论文旨在研究:(1)检测GFPT-1、c-Myc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 arcinoma,HCC)患者病理样本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明确GFPT-1和c-Myc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探究GFPT-1和c-Myc的表达在几种不同肿瘤中对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3)分析c-Myc与GFPT-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为寻找肝癌治疗的新型有效分子靶标提供实验数据支持。三、材料与方法1.对6周龄的C57BL/6小鼠采用尾静脉高压注射质粒的方法,建立以下四组小鼠原发性HCC模型,分别是:(1)c-Myc过表达、Trp53敲除组(c-Myc;Trp53);(2)c-Myc、N90-β-catenin过表达组(c-Myc;N90-β-catenin);(3)c-Met、N90-β-catenin过表达组(c-Met;N90-β-catenin);(4)Nras、AKT 过表达组(Nras;AKT)。每组小鼠各有5只,验证模型构建成功后,使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GFPT-1和c-Myc在各组小鼠原发性HCC模型中的表达,探究两者的表达在小鼠HCC中的相关性。2.收集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在2018年1月到2018年7月之间诊断为HCC的病例共75例,统计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对患者的生存状态进行随访。免疫组化法检测GFPT-1和c-Myc蛋白在HCC中的表达水平,采用χ2检验分析GFPT-1和c-Myc的表达与HCC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探究GFPT-1和c-Myc的表达对HCC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并依据患者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层分析。建立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CC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测HCC中GFPT-1和c-Myc蛋白表达的相关性。3.使用Kaplan-Meier Plotter涵盖的数据库信息,评估在HCC、食管腺癌、胰腺导管腺癌等恶性肿瘤中,GFPT-1和c-Myc的表达对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四、研究结果1.免疫组化法检测GFPT-1在四组小鼠原发性HCC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c-Myc过表达的两组小鼠 HCC 模型(c-Myc;Trp5Apoptosis抑制剂3及c-Myc;N90-β-catenin)中,GFPT-1 均呈阳性表达。而其他两组小鼠HCC模型(c-Met;N90-β-catenin及Nras;AKT)中,GFPT-1均为阴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小鼠HCC组织中GFPT-1和c-Myc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2.与患者癌旁组织相比,GFPT-1蛋白在原发性HCC组织中表达升高,且GFPT-1高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及肿瘤Edmondson-Steiner分级相关。GFPT-1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AFP值、TNM分期及远处转移情况无明显相关性。GFPT-1高表达组中患者总生存期较低表达组显著下降,表明GFPT-1的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存在相关性。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证实,远处转移及GFPT-1的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风险因素。使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发现,在HCC、食管腺癌、胰腺导管腺癌、乳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及肉瘤中,GFPT-1高表达组总生存期均较低表达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Myc在58.76%的原发性HCC患者中存在过表达,肿瘤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c-Myc蛋白表达仅与肿瘤Edmondson-Steiner分级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AFP值等其他临床病理参数不具有相关性。c-Myc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较低表达组短,表明c-Myc的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具有相关性。基于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的研究显示,在胰腺导管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及肉瘤中,c-Myc高表达组的总生存期均较低表达组短。4.在75例原发性HCC病例中,GFPT-1与c-Myc均高steamed wheat bun表达的有32例,均低表达的有23例。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在人原发性HCC组织中GFPT-1和c-Myc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与GFPT-1和c-Myc均低表达组相比,两者均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显著降低。五、研究结论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以MDV3100分子量下结论:1.在小鼠原发性HCC及人原发性HCC组织中,GFPT-1与c-Myc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这提示GFPT-1与c-Myc在HC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GFPT-1和c-Myc均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比均低表达组显著降低,联合抑制c-Myc和GFPT-1可能成为HCC治疗的潜在靶点。2.GFPT-1、c-Myc的表达均与HCC的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提示两者与HCC的恶性程度有关。3.GFPT-1、c-Myc的表达不仅是HCC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还降低胰腺导管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期,提示两者可能是影响部分癌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光响应自矿化水凝胶的构建机理及成骨应用
引言:颌面部骨缺损修复是口颌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组织工程学中常采用聚电解质稳定的液相矿物前体(PILP)实现胶原支架的仿生矿化。然而,该途径耗时冗长、步骤繁琐、效率不高,限制了该方法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受自然成骨生物过程启迪,采用甲基丙烯酸酯化羧甲基纤维素稳定掺镁无定形磷酸钙(ACMP),与甲基丙烯酰胺化Ⅰ型胶原(ColMA)共同构建了一种光响应自矿化水凝胶,以模仿自然成骨过程中细胞外基质微环境,进而调节骨免疫及血管化过程。材料与方法:通过酯化反应对deformed graph Laplacian羧甲基纤维素进行修饰,合成甲基丙烯酸酯化羧甲基纤维素(SCMA);利用2D及3D胶原模型验证了SCMA-ACMP实现胶原纤维内矿化的效果。利用蓝光实现ColMA与SCMA-ACMP的光交联,得到CS-ACMP,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流变仪、ICP-OES等表征CS-ACMP自矿化特性及理化性能。通过体外实验评估CS-ACMP生物相容性、募集干细胞归巢、促成骨、促血管化及骨免疫调节性能;通过大鼠临界骨缺损模型验证CS-ACMP体内促进骨缺损修复的效果。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证实SCMA能够稳定ACMP并selleckchem介导胶原纤维仿生矿化。SCMAACMP与ColMA通过可见光交联成功构建CS-ACMP凝胶支架,具有生理条件下自募集钙磷、自发矿化的特性,体外实验证实CS-ACMP具有募集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成骨、成血管、骨免疫调节的多功能特性。动物实验证实该材料在体内具有良好的血管化骨修复特性。结论:本研究模拟骨组织生物矿化中细胞外基质的微环境,构建了一种光响应自矿化CSACMP水凝胶支架,该材料能够自募集钙磷、自矿化,具有免疫调节、促进血管化骨再生的性能,为骨组织缺损的仿生修复提供了新策略。图A)透射电镜电Cell Cycle抑制剂子断层三维重构表征SCMA-ACMP介导的矿化胶原纤维;B)扫描电镜表征CS-ACMP自矿化后的纳米形貌;C)原子力显微镜显示SCMA-ACMP介导矿化胶原纤维尺寸增加、DMT模量显著提高;D)大鼠颅骨临界骨缺损植入材料后骨修复效果。
终末期肾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的探究——基于Logistic和决策树模型
目的 基于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探究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进行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决策树的CHAID算法分析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337例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年龄≤44岁的患者,≥Navitoclax作用60岁发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OR=5.637,95%CI:2.843~11.175,P<0.001);相比受教育时间6年及以下的患者,7~12年(OR=0.insurance medicine138,95%CI:0.023~0.827,P=0.030)和12年以上(OR=0.076,95%CI:0.013~0.454,P=0.005)发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更低;伴有糖尿病(OR=2.009,95%CI:1.147~3.521,P=0.015)和有脑血管病史(OR=5.039,95%CI:2.281~11.129,P<0.001)的患者发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共6个变量进入决策树模型,由上到下分别为年龄、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受教育时间、透析方式、肌酐。结论 决策树模型与传统Logistic模型的结合应用可以科学充分地探究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其影响因素涉及患者一般Fer-1核磁情况、合并症、治疗方式及检查指标各个方面,临床中应给予关注和重视。
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目的 分析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8例阴茎癌患者,依据是否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n=19)和未转移组(n=29)。记录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数,计算NLR、PLR。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LR、PLR预测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测NLR、PLR间的相关性。结果 转移组NLR和PLR水平均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1)。ROC曲线显示NLR最佳截断值为2.39,AUC为0.838(95%CI:0.730~0.94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Hepatic progenitor cells94.7%和selleck激酶抑制剂58.6%;PLR最佳截断值为113.66,AUC为0.755(95%CI:0.618~0.89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5%和58.6%。两项联合诊断的AUC为0.851(95%CI:0.747~0.95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5%和69.0%。Y-2763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患者的NLR与PLR均呈正相关(r=0.504,r=0.645,均有P<0.05)。结论 阴茎癌患者术前NLR、PLR水平显著升高并且通过两项指标联合诊断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患者存在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重症肺炎患儿多重耐药菌检出现状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儿多重耐药菌检出现状,并分析耐药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12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收治的142例重症肺炎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多重耐药组),记录其多重耐药菌检出现状,并分析其耐药性。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未发生多重耐药的75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非多重耐药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分析重症肺炎多重耐药的影响因素。结果 142例患儿均检测出至少感更多染一种病原菌,共分离出168株Compound 3配制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01株,占比60.12%,主要致病Colorimetric and fluorescent biosensor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均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具有较高耐药率,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敏感;革兰氏阳性菌60株,占比35.71%,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敏感;真菌7株,占比4.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败血症(OR=4.011,P=0.015)、有创机械通气(OR=4.354,P=0.034)、抗菌药物联用≥3种(OR=4.894,P=0.012)、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OR=3.995,P=0.016)及深静脉置管(OR=0.276,P=0.018)是影响重症肺炎患儿发生多重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革兰氏阴性菌为引起重症肺炎患儿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且呈多重耐药,提示临床需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及耐药试验进行针对性治疗,另外还需加强对败血症、有创机械通气、联用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深静脉置管的干预,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
碳酸钙联合骨化三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治疗效果的观察
目的 探讨碳酸钙联合骨化三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6—11月在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维生素D组和骨化三醇组,每组各46例。维生素D组口服碳酸钙和维生素D滴剂治疗。骨化三醇组口服碳酸钙和骨化三醇治疗。治疗后从患者腰椎正位、股骨颈骨密度、腰膝酸软症状评分Panobinostat、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检测结果和治疗效果等方面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骨化三醇组腰椎正位骨密度高EPZ-6438分子量于维生素D组,骨化三醇组TRACP低于维生素D组,骨化三醇组腰膝酸软评分低于维生素D组,骨化三醇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维生素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骨化三醇与phosphatidic acid biosynthesis碳酸钙联合用药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节性痒疹共患病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目的了解中国结节性痒疹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及共病情况。方法收集自2021年06月23日至2022年10月26日间入组”中国2型炎症皮肤病临床研究与均质化诊Immune check point and T cell survival疗项目”的”结节性痒疹”患者信息进行中国结节性痒疹患者的共患病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国PN患者共患病回顾性研究共纳入759例患者,结果显示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是最常见共病,性别为男性是结节性痒疹有共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共病患者瘙痒评分高于无共病患者(P <0.05);常见共病之间:男性、食物过敏、过敏性结膜炎是共患过敏性鼻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0~18岁、有特应性体征、有特应性疾病家族史、糖尿病是共患特应性皮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结膜炎、寻常型鱼鳞病是共患食物过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我国结节性痒疹患者中,共患特应性疾病最常见,男性有共病的风险高确认细节于女性,有共病的患者瘙痒更严重,不同共病之间可互为危险Alisertib试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