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全球肥胖症与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损害人类生命健康。肥胖症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肥胖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而T2DM患者伴发肥胖症的比例也较高。减重代谢手术是治疗肥胖症、缓解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措施。袖状胃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SG)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减重代谢手术,其在有效降低肥胖症患者体重的同时还可以迅速缓解T2DM等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肝脏是葡萄糖的主要消耗器官之一,在机体葡萄糖稳态调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T2DM患者肝脏葡萄糖摄取能力显著降低,糖原合成减少,对机体糖代谢调控能力减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ing receptors,PPARs)是一类核受体,在细胞核内结合特定的DNA序列,调节基因的表达,参与体内脂质代谢、糖代谢、能量平衡、炎症等多种生理过程。三种已知的亚型是PPARα、PPARδ/β和PPARγ,参与不同组织和细胞的代谢过程。其中PPARy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和细胞类型中,包括脂肪组织、肝脏、胰岛β细胞等。除了在介导脂肪生成和脂类代谢中起作用外,PPARγ还参与调节胰岛素敏感性、细胞增殖和炎症等。既往研究表明PPARγ可能作为关键分子在减重代谢手术后发挥重要作用,然而PPARγ在SG术后纠正葡萄糖代谢紊乱中的作用及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及化学药物刺激建立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分别行袖状胃切除术及假手术后检测各组大鼠基础代谢指标变化、葡萄糖代谢相关指标变化、肝脏葡萄糖摄取能力变化、血生化指标变化、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变化、PPARγ分子表达变化等,以明确SG术后肝脏葡萄糖代谢状态,探究PPAR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及具体机制。材料和方法将Wistar大鼠按照不同处理方式划分为以下组别:普通饲料喂养组(Chow diet group,Chow)、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ham)和袖状胃切除术组(Sleeve gastrectomy group,SG)。通过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诱导大鼠产SAHA体内生胰岛素抵抗,然后注selleck产品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破坏部分胰岛β细胞建立肥胖合并T2DM大鼠模型,造模成功8周后对Sham组和SG组大鼠分别实行假手术和袖状胃切除术。在术前及术后间隔固定时间连续记录各组大鼠体重、摄食量、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于术后第8周对各组大鼠进行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s,IPGTT)检测大鼠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通过胰岛素耐量试验(Insulin tolerance teandrogenetic alopeciast,ITT)检测大鼠胰岛素抵抗程度,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检测肝脏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在对大鼠实施安乐死后留取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并低温贮存。部分肝脏组织切片后进行苏木素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差异,评估肝脏脂肪空泡大小及脂质积累程度。利用糖原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评估肝脏糖原生成情况。通过施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PPARγ和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SG组大鼠在体重、摄食量、FBG、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等指标方面与Sham组相比均有显著改善,肝脏脂肪空泡面积减小,肝细胞脂质累积减少。SG术后肝脏葡萄糖摄取能力增强,糖原合成增加。SG术后肝脏PPARγ表达水平上调,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以上结果表明,SG在有效降低体重的同时,可显著改善葡萄糖代谢紊乱,增强肝脏葡萄糖摄取能力,促进糖原合成,缓解T2DM。其作用机制与PPARγ表达上调、胰岛素信号通路激活密切相关。本研究为SG改善肝脏葡萄糖摄取能力、治疗T2DM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为阐明减重代谢手术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Author: admin
蒙药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对急性白血病模型小鼠的药理作用研究
实验目的:1.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蒙药姜黄的姜黄素类活性成分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作用的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靶点与信号通路。2.探究蒙药姜黄的三种姜黄素类活性成份的联合给药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模型小鼠的作用及药效。3.研究蒙药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免疫调节实现抑制肿瘤,而治疗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的影响。实验方法:1.利用Pub 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Pharm Mapper,SEA,Uniport等数据库筛选三种姜黄素的有效成分靶点。通过GEO,Gene Card,OMIM以上数据库获取APL疾病靶点。利用Venny数据库得到三种姜黄素与APL的交集基因。将找到的交集靶点导入Cytoscape3.7.2构建建活性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相互作用网络,再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将找到的交集靶点导入构建活性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相互作用网络。最后将三种姜黄素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共同靶点,采用Metascape平台进行GO(gene ontology)功能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信号通路富集分析。2.将72只雄性NOD/SCID小鼠按随机分为9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药组,阳性对照组,每组均为8只。除了空白组,每组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5×10~6/0.2m L每一只,接种当日,将培养的细胞进行计数,调节细胞浓度,各组小鼠均接种0.2ml细胞悬液,接种4周之后,眼眶采血,血液分析仪检测,模型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数目,淋巴细胞和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计数占比,并且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血清CD33阳性表达率的变化情况,检测是否造模成功,并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正常对照组每只尾静脉注射相同体积的0.2ml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自造模成功之后的第2天起每日分别予正常组:CMC-Na,给药组:姜黄素Cur,去甲氧基姜黄素DMC,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DMC,CUR:DMC:BDMC=1:1:1(联合给药组),CUR:DMC:BDMC=12:4:1(联合给药组),姜黄水提物,分别以100 mg/kg灌胃,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0.1~0.3ml/10g,每只灌胃14d,模型组:CMC-Na。每日观察各组小鼠的活动变化情况。给完药摘取小鼠眼球,采集小鼠的血、脾脏及肝脏组织标本备检;(HE)染色观察脾脏以及肝脏的肿瘤形态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的TNF-a(肿瘤坏死因子-α),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通过判断这些细胞因子在各组中的变化趋势来分析蒙药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抗肿瘤作用。3.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小鼠肿瘤组织肝脏与脾脏的MAPK8(JNK)和STAT3蛋白表达水平;用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小鼠肿瘤组织肝脏与脾脏中的MAPK8(JNK)和STAT3的mRNA表达水平。实验结果:1.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31个三种姜黄素-APL交集靶点,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972个信号通路,其中包括以炎症、免疫相关因子为主;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了59条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中最显著的是:AGE-RAGE,JAK-STAT和MAPK信号通路作为研究对象,并筛选STAT3,MAPK8(JNK),TNF-a和MMP2为主要研究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三种姜黄素与MAPK8(JNK)核心靶点蛋白均可自发结合,靶点蛋白有着很好的关联性,能够与蛋白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和JAK-STAT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2.HE染色结果:模型组:组织结构重度异常,组织内可见有大量密而STM2457生产商细小的空泡,可见部分区域坏死,胞核结构消失,细胞间隙内有大量红细胞,细胞间隙可见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给药组:组织结构轻度异常,组织内可见有少量密而细小的空泡,未见明显的肝细胞深染,变性,细胞间隙有少量红细胞浸润,细胞间隙可见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12:4:1组和1:1:1组的效果更明显。通过ELISA检测在各组中对于MMP2和TNF-α水平的测定中得到了一些相同的ELISA统计分析结果,即与空白组相比,APL模型组的MMP2和TNF-α的水平明显增加,证明出现炎症状态。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的MMP2和TNF-α的水平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调(P<0.01,P<0.05),其中联合给药组(12:4:1)和联合给药组(1:1:1)的调控效果最为明显,各药物组和环磷酰胺阳composite genetic effects性组之间的MMP2和TNF-α的水平没有显著差别(P>0.05),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发挥抗肿瘤功效。3.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药物组对小鼠肝脏的相关蛋白MAPK8(JNK)和STAT3的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MAPK8(JNK)和STAT3的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上调(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CUR组,DMC组,BDMC组,联合给药组(1:1:1)和联合给药组(12:4:1)的MAPK8(JNK)和STAT3的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调(P<0.01,P<0.05),其中联合给药组(12:4:1)和联合给药组(1:1:1)的调控效果最为明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药物组对小鼠脾脏的相关蛋白MAPK8(JNK)和STAT3的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MAPK8(JNK)和STAT3的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上调(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CUR组,DMC组,BDMC组,联合给药组(1:1:1),联合给药组(12:4:1)和姜黄水提物组的MAPK8(JNK)和STAT3的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调(P<0.01,P<0.05),其中联合给药组(12:4:1)和联合给药组(1:1:1)的调控效果最为明显。RT-PCR实验结果显示:本次实验探究了再各实验组刺激下小鼠肝脏的MAPK8(JNK)和STAT3 mRNA的表达改变,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MAPK8(JNK)和STAT3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上调(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CUR组,DMC组,BDMC组,联合给药组(1:1:1),联合给药组(12:4:1)和姜黄水提物组的MAPK8(JNK)和STAT3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调(P<0.01,P<0.05),其中联合给药组(12:4:1)和联合给药组(1:1:1)的调控效果最为明显。RT-PCR实验结果显示:本次实验探究了再各实验组MS-275刺激下小鼠脾脏的MAPK8(JNK)和STAT3 mRNA的表达改变,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MAPK8(JNK)和STAT3 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上调(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CUR组,DMC组,BDMC组,联合给药组(1:1:1),联合给药组(12:4:1)和姜黄水提物组的MAPK8(JNK)和STAT3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调(P<0.01,P<0.05),其中联合给药组(12:4:1)和联合给药组(1:1:1)的调控效果最为明显,从而提高了抗肿瘤的免疫调节作用。结论:1.三种姜黄素可以不同程度的抑制APL小鼠肿瘤的生长,当三种姜黄素联合用药时,进一步提高了对APL小鼠的抗肿瘤作用。2.姜黄素可以明显抑制APL小鼠肿瘤组织的细胞增殖,明显减少MAPK8(JNK)和STAT3的表达(P<0.05),并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3.证实了三种姜黄素在MAPK信号通路和JAK-STAT通路上对MAPK8(JNK)和STAT3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证明了三种联合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要优于单种药物的APL抗肿瘤的效果。
紫草素-利尼伐尼抗肿瘤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筛选
目的 利用药物化学中的拼合原理将替尼类抗肿瘤药物利尼伐尼与紫草素通过不同长度的碳链进行偶联,设计合成一系列结构新颖的紫草素-利尼伐尼衍生物。方法 用核磁共振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PCI-32765半抑制浓度nce hydrogen spectrum,~1H-NMR)、核磁共振碳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arbon spectrum,~(13)C-NMR)和高分辨质谱(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HRMS)对衍生物的结构进行确认;用HepG2、A549和HCT-116肿瘤细胞系和L02肝正常细胞系对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和细胞毒选择性进行评价;用4’,6-二脒基-CL13900化学结构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DAPI)、吉姆萨(Giemsa)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析优势衍生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细胞划痕实验和鹌鹑胚绒毛尿囊膜(quail 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qCAM)模型评价衍生物对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 衍生物AL-8对肝癌细胞HepG2表现出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IC_(50)=(1.53±0.39)μmol·L~(-1)],其活性优于前体药物利尼伐尼[IC_(50)=(medical terminologies4.93±0.62)μmol·L~(-1)]和紫草素[IC_(50)=(1.91±0.17)μmol·L~(-1)],而对肝正常细胞系L02的毒性较小。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其能显著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血管新生。结论 筛选得到高效、低毒的衍生物AL-8,为紫草素-利尼伐尼抗肿瘤衍生物的发现提供参考。
六味地黄汤加减联合氯沙坦钾对糖尿病肾病大鼠ACE1/Ang Ⅱ/AT1R轴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目的:基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ACE1)/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轴,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减防治糖尿病肾病(DKD)肾脏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8只,造模组42只,造模组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5 mg·kg~(-1)诱导建立DK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六味地黄汤加减颗粒剂21 g·kg~(-1))、西药组(氯沙坦钾33 mg·kg~(-1))、中西药组(氯沙坦钾33 mg·kg~(-1)联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颗粒剂21 g·kg~(-1)),连续灌胃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尿蛋白(Up)、尿素氮(Bun)、血肌酐(S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ACE1、Ang Ⅱ、AT1R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ACE1、Ang Ⅱ、AT1R蛋白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后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采集各组大鼠粪便标本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Up、FBG、Bun、SCr、ACE1、Ang Ⅱ、AT1R水平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病变严重,ACE1、Ang Ⅱ、AT1R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升高,乳杆菌属的物种丰度下降,穆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的物种丰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Bun、SCr、ACE1、Ang Ⅱ、AT1R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肾脏病变程度有所改善,中药组、中西药组Up、FBG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西药组和中西药组的ACE1、Ang Ⅱ、AT1R蛋白,中药组的Ang Ⅱ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中药组ACE1、AT1R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中药组、中西药组的F/B降低;西药组和中药组布劳特氏菌属的物种丰度升高,中药组、中西药组乳杆菌属、瘤胃球菌科未定属、双歧杆菌属的物种丰度升高,穆氏菌属的物种丰度下降,中药组、中西药组Chao 1和Ace指数明显增加(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西药组U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中西药组的Bun水平明显降低(P<0.05);中西药组ACE1、AT1R水平显著降低(P<0.01),ACE1、Ang Ⅱ、AT1R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肾脏病变程度改善较明显,双歧杆菌属的物种丰度升高点击此处,Chao 1和Ace指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加减联合氯沙坦钾可通过调节ACE1/Ang Ⅱ/AT1R轴减轻肾脏纤维化,提升大鼠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的物种丰度,降低穆氏菌属的物种丰度,并改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均匀度,减轻肾脏病理bioimage analysis损伤。
ENF肽参与家蚕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
昆虫作为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生物,与高等动物相比,有其独特的免疫系统和免疫机制。昆虫的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先天性免疫类型。ENF肽作为昆虫中广泛分布的细胞因子,参与了昆虫体内的多种生理功能,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参与昆虫体内的免疫反应。当昆虫受到病原入侵时,体内的ENF肽将会被丝氨酸蛋白酶激活,从前体剪切为具有活性的形式,进而激活体内免疫反应。目前对于ENF肽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前期ENF肽是如何激活免疫反应的,但是后期免疫反应是如何解除以维持体内免疫平衡,防止过度反应的机制尚不清楚oncology (general)。有趣的是在很多昆虫体内除有ENF肽以外,还存在一类可以特异性结合ENF肽的蛋白,称为ENF肽结合蛋白。如生长阻抑肽结合蛋白可以特异性结合生长阻抑肽,并起到沉默其活性的功能。因此ENF肽结合蛋白在昆虫的免疫反应和自体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是免疫反应应答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综上所述,在ENF肽参与免疫反应的过程中,存在着ENF肽激活免疫反应,免疫反应结束后由ENF肽结合蛋白终止的免疫反馈调节机制,而在这个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环—ENF肽的受体蛋白尚不清楚。ENF肽受体蛋白的筛选与鉴定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细胞因子在昆虫体内是如何发挥生理功能并维持机体稳态的,对于我们研究免疫反应解除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筛选鉴定ENF肽受体蛋白为主要研究内容,利用免疫共沉淀和液质联用技术,从家蚕脂肪体中钓取与ENF肽(PP)相互作用的受体蛋白,并进一步从细胞、组织、个体水平上鉴定ENF肽的受体蛋白参与免疫反应的调控机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家蚕ENF肽(PP)受体蛋白的筛选我们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从家蚕脂肪体组织中钓取能与PP结合的膜受体蛋白,通过对差异条带挖胶进行质谱鉴定,共鉴定到191种具有跨膜序列的蛋白,进一步对这些跨膜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及功能注释,从中筛选出10种可能的受体蛋白靶标。我们对这些受体蛋白靶标基因进行分子克隆,克隆得到其中9个目的基因的CDS序列,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其中8个目的基因构建到含有红色荧光标签的细胞过表达载体中。我们在BmE细胞上过表达这些带有红色荧光标签的目的基因后添加带有FITC标记的ENF肽PP,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对两者的定位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神经肽F受体NFR和G蛋白偶联受体Mth2可以与PP发生荧光共定位的现象。体外Pull-down技术验证了NFR和Mth2均可以与PP发生结合,因此我们初步锁定NFR和Mth2为潜在的ENF肽的受体蛋白。2、家蚕ENF肽(PP)受体蛋白的鉴定为验证受体蛋白NFR和Mth2是否介导了ENF肽诱导的免疫反应,我们在BmE细胞上过表达NFR和Mth2,成功过表达48小时后向过表达细胞中添加PP进行刺激,并检测下游抗菌肽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其中NFR过表达后,抗菌肽等基因并无明显变化,而Mth2过表达后,下游抗菌肽Cecropin A、Moricin以及免疫激活早期基因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S2等出现明显的上调表达。同时在BmE细胞上成功干涉Mth2基因后添加PP刺激,下游Attacin、Moricin等抗菌肽基因,及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S2出现明显下调。由此可见,Mth2参与了PP引起的免疫反应调控,而NFR则不参与。进一步对Mth2进行生物信息分析,Mth2属于GPCR中的B类Methuselah(Mth)促胰液素样受体蛋白,该蛋白拥有7个跨膜结构域,在N端具有巨大的胞外结构域可以接受细胞外肽类等物质。我们利用原核表达方式表达了Mth2的N端胞外区(Mth2-Nter),发现其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沉淀中,于是采用包涵体蛋白纯化的方式获得Mth2-Nter蛋白,并进行了多克隆抗体制备。同时,我们还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体系对Mth2-Nter及Mth2全长蛋白进行了表达纯化,以探究Mth2受体蛋白发挥的免疫功能。3、Mth2参与家蚕免疫的功能验证为验证Mth2作为ENF肽的受体蛋白参与免疫应答,我们进一步在组织水平上对Mth2的免疫功能进行验证:将Mth2的抗体与离体培养的脂肪体组织孵育,再添加PP进行刺激;或将重组表达的Mth2的蛋白与PP同时添加到离体培养的脂肪体组织中进行刺激,然后检测下游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水平。我们发现Mth2抗体和Mth2重Baricitinib细胞培养组蛋白的添加都能有效下调PP引起的下游体液免疫。ENF肽除在脂肪体中刺激抗菌肽等基因上调表达引起体液免疫外,也会引起下游血细胞中吞噬作用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引起细胞免疫。向体外培养的家蚕血细胞中添加Mth2Talazoparib核磁的抗体再进行ENF肽PP的刺激,会导致下游的吞噬作用相关基因下调表达。这些组织水平的结果表明,Mth2作为ENF肽的受体蛋白参与了家蚕的免疫应答调控。同时,我们还利用了CRISPR/Cas9技术,创建了Mth2全身性敲除的转基因家蚕。在个体水平上向敲除Mth2的转基因家蚕注射ENF肽PP,与对照组相比,其下游抗菌肽等基因在3h呈现明显的下调表达,这表明在个体水平上Mth2也参与ENF肽所引起的免疫调控。对获得的转基因家蚕的经济性状进行统计,与对照组相比其茧重、茧层率、蛹重等均无明显差异。对生长周期进行统计,发现其生长周期从幼虫期到上簇期较对照组而言延长了2天,这表明Mth2与家蚕的生长发育周期、寿命长短相关并不影响家蚕的经济效应。
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及miRNA与疾病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TC)及miRNA与疾病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160例乳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组织学分级分为A(低分化)、B(中分化)、C(高分化)、D(良性肿块)4组,每组40例。检测并比较4组CTC数量及阳性率、血清miRNA(血清miR-200a、mGeneral psychopathology factoriR-200b、miR-21及miR-210)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乳腺LXH254作用癌患者CTC及miR类指标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 A、B、C组的CTC数量均多于D组,阳性率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CTC数量均多于C组,阳性率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CTC数量多于B组,阳性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血清miR-200a、miR-21及miR-210水平均高于D组,且A、B组均高于C组,A组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血清miR-200b均低于D组,且A、B组均低于C组,A组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CTC数量及血清miR-200a、miR-21、miR-210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0.731,0.696,0.711,0.753,P <0.05),miR-200b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683,P <0.05)。结论 CTC及miR-200a、miR-200b、miR-selleck R42821、miR-210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头面部急性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头面部急性带状疱疹(AHZ)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头面部AHZ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组(25例,行盲探法SGB治疗)和U组(25例,行超声引导下SGB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21和28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OL),计算治疗有效率,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头晕、嗜睡及皮肤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7、14、21、28 d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U组低于S组(P<0.05);治疗后U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S组(P<0.05)。治疗后7、14、21、28 d两组患者QOL评分高于治疗前,且U组高于S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治疗前,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治疗前,治疗后U组患者的Cselleckchem Captisol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S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1β水平低于治疗前,IL-1Navitoclax价格0水平高于治疗前,且U组患者的TNF-α、IL-1β水平低于S组,IL-10水平高于S组(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SGB治疗头面部AHZ可以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Flow Cytometry者免疫功能的快速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全面护理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烧伤后瘢痕中的效果观察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评价
目的:分析了对烧伤后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后,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福建省漳州市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Fer-1 IC50学附属东南医院烧伤整形科进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的烧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malaria-HIV coinfection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生命质量、护理满意度、睡眠质量、护理效果以及心理状态。结果:护理后,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瘙痒程度、睡眠质量、心理状态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护理总有效率较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全面护理干预应用在烧伤后行皮ABT-263试剂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提高其满意度及睡眠质量,效果显著。
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目的 研究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以2018年5月-2022年5月扬州洪泉医院收治的123例卵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2例)与对照组(61例),观察组应用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Cell wall biosynthesis普勒超声检测,对照组应用CT检测,比较两组诊断Gefitinib-based PROTAC 3体内结果,并分析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流参数[平均流速(Vm)、收缩期峰值流速(Vps)、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 观察组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良、恶性肿瘤各超声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恶Pevonedistat化学结构性肿瘤VM、Vps参数高于良性肿瘤,PI、RI参数则低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
基于昆虫杆状病毒系统建立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核蛋白间接ELISA检测方法
牛呼吸道合胞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是一种有包膜、单股、负链的RNA病毒。它是副黏病毒科、肺炎病毒亚科、肺病毒属的成员,是奶牛和肉牛犊牛呼吸道疾病复合体(BRDC)的主要病原之一。BRSV可通过直接接触或气溶胶传播,从而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鼻涕、咳嗽,严重时会引起死亡。目前,BRSV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血凝抑制试验(HI)、中和试验(N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等。其中,ELISA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等优势,但是国内尚无商品化ELISA试剂盒,而进口ELISA试剂盒价格昂贵,严重阻碍了我国对BRSV的防控工作。因此建立检测BRSV的ELISA方法,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监测以及防控具有重要意义。而BRSV的N蛋白是所有蛋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结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利用BRSV的N基因MK-2206 IC50序列构建了杆状病毒表达载体,通过表达的N蛋白来建立检测BRSV的间接ELISA方法。本研究根据Gen Bank上BRSV参考序列(登录号:NC001989.1)N基因寻找更多序列,设计出一bacteriochlorophyll biosynthesis对完整扩增N基因序列的引物,并分别在其5’引入Bam HⅠ和Xho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通过PCR将N基因序列扩增并进行双酶切,用T4连接酶将N基因序列与转移载体p Fast Bac-HTB连接,再通过DH10Bac感受态大肠杆菌转座至杆状病毒载体上,最后通过转染Sf9昆虫细胞,构建了可以稳定表达重组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Bacmid-BRSV-N。通过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示,重组蛋白以分泌在上清的形式表达,用培养基上清进行His-Ni亲和层析法进行蛋白的纯化,利用BRSV阳性血清作为一抗与重组蛋白进行Western-blot反应。结果显示重组BRSV N蛋白可以与BRS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利用纯化的重组BRSV N蛋白作为包被抗原,BRSV阳性血清作为一抗,建立间接ELISA诊断方法。通过一系列的优化,最终确定间接ELISA的最佳反应条件:抗原包被浓度为8μg/m L、4℃过夜包被、待检血清稀释800倍、5%脱脂奶粉封闭1h、抗原和一抗(待检血清)反应时间2h、HRP标记二抗稀释5000倍、反应1.5h、TMB显色20min。以优化后的方法检测30份BRSV阴性血清计算临界值,确定当血清的OD_(450)大于0.215时为阳性,OD_(450)小于0.178时为阴性,样品的OD_(450)位于阴性和阳性临界值之间的,认为其可疑,需要重新进行检测。经测试,本实验所建立间接ELISA方法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V)阳性血清进行检测后,其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牛源BRSV阳性血清按1280倍稀释时,检测结果依旧为阳性,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同时批内重复性实验和批间重复性实验的结果,变异系数均在10%之内,证明该方法也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利用建立的ELISA检测方法和商品化ELISA检测试剂盒和对吉林省部分牛场200份牛源血清进行检测,两者的符合率为88.5%,同时发现吉林省部分牛场的BRSV抗体阳性率超过30%。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检测BRSV的间接ELISA方法,并证明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以进行样品的检测,为BRSV的检测工作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