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龙贝逍遥散治疗后血清微小RNA-145(miR-145)表达量变化及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航天总医院普外科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接诊的100例乳腺癌肝郁气滞型患者展开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新辅助CAF化疗(C:环磷酰胺;A:多柔比星;F:氟尿嘧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龙贝逍遥散治疗,每疗程为21 d,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血清miR-145表达量、血清肿瘤标志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Pearson分析血清miR-145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关系,比较观察组中有效组与无效组血清miR-145表达量、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miR-145、肿瘤标志物对新辅助CAF化疗联合龙贝逍遥散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1)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的疾病控制率为86.00%(43/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00%(47/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miR-145表达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升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幅Primary Cells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0%(10/50),对照组为16.00%(8/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Pearson分析,血清miR-145与血清CA153、CA125、CEA均呈负相关性(P<0.001),r值分别为-4.014、-3.986、-4.086。(6)有效组血清miRImidazole ketone erastin体内实验剂量-145表达量高于无效组(P<0.01)Navitoclax核磁,血清CA153、CA125、CEA水平低于无效组(P<0.01)。(7)血清miR-145、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预测新辅助CAF化疗联合龙贝逍遥散临床疗效的AUC是0.799(95%CI:0.716-0.963),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P<0.001)。【结论】龙贝逍遥散可提高对乳腺癌的疾病控制率,上调血清miR-145表达量,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乳腺癌患者血清miR-145与肿瘤标志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联合检测可提高对治疗方案的预测效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Author: admin
多花黄精炮制化学及炮制增效机理研究
黄精是我国一味传统的补益类中药材,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药用黄精来源于百合科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和多花黄精 Hua 的干燥根茎,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传统功效。黄精多以炮制后入药,传统经验认为炮制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刺激性和增强疗效。目前黄精炮制品优于生品的现代机理研究存在不足,缺乏黄精炮制过程中的整体化学变化研究,黄精发挥补益作用的主要药效部位不明确,药典规定的黄精唯一质控成分多糖在炮制前后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变化也少有研究。基于上述黄精炮制研究存在的科学问题和不足,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一、黄精炮制前后的药理作用比较研究选择大鼠脾肾两虚模型进行黄精炮制前后补益作用比较研究。本研究检测了脾虚和脾肾两虚阶段各组大鼠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性腺轴(HPG),甲状腺轴(HPT),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和氧化应激方面的血清生化指标Brain-gut-microbiota axis,并比较了各组脏器指数和病理切片。结果表明黄精炮制品调节脾肾两虚大鼠GAS(胃泌素)、MTL(胃动素)、IL-6(白细胞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MDA(丙二醛)水平的作用比生品更强,黄精炮制品比生品更有利于脾肾两虚大鼠受损脾脏和睾丸的恢复,炮制品组大鼠的病理组织比生品组更接近于正常组。二、整合糖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黄精炮制过程化学本研究通过整合代谢组学和糖组学,阐明了黄精炮制过程中的整体化学变化。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如下:第一,制备了炮制0h、1 h、2 h、3 h、4 h、6 h、8 h、10h、12h、14h、16h和18h的黄精饮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电子眼和多糖含量数据判断黄精炮制化学研究的时间阶段。第二,采用UPLC-QTOF-MS/MS测定了不同炮制时间黄精饮片的非糖小分子、单糖和寡糖,同时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炮制过程中的黄精多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化学表征。采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MP-HPLC-PDA)表征黄精炮制过程中多糖的单糖组成变化;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示差检测器(HPGPC-RID)测定黄精炮制过程中多糖的分子量变化;采用紫外(UV)检测器检测黄精炮制过程中多糖的基本理化性质。第三,整合代谢组学、糖组学和多变量统计分析,从黄精非糖小分子、单糖和寡糖中筛选出不同炮制阶段的差异代谢物,并对不同炮制时间黄精多糖的各化学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研究应用UPLC-Q-TOF-MS/MS技术,对黄精炮制过程中的非糖小分子、低聚糖和单糖进行了鉴定分析,共鉴定出了 83种化合物。PCA分析结果表明,黄精炮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生品(0h)、炮制中期(1-6h)和炮制后期(8-18h)。PLS-DA模型进一步从三个不同炮制阶段的黄精样本组中筛选出了 20个差异标记物以区分不同炮制阶段的黄精。黄精多糖的化学转化阶段与黄精非糖小分子、低聚糖和单糖一致。炮制过程中黄精多糖的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粗多糖中多糖含量下降,糖醛酸和糖蛋白含量上升。从单糖组成的角度看,不同炮制时间的黄精多糖主要由Man(甘露糖)、Rib(核糖)、GalA(半乳糖醛酸)、Mirdametinib细胞培养Glc(葡萄糖)、Gal(半乳糖)和Xyl(木糖)等6种单糖组成,但各单糖所占比例有较大差异。从分子量角度看,炮制品多糖产生了一部分高分子量多糖和一部分低分子量糖。黄精炮制过程涉及水解、氧化分解、脱水、美拉德反应和聚合反应等多种化学机制,引起黄精中多种化学成分质和量的变化。三、基于脾肾两虚模型筛选黄精发挥补益作用的有效部位本研究基于大鼠脾肾两虚模型筛选了黄精发挥补益作用的有效部位,比较了黄精小分子、低聚糖和Dibutyryl-cAMP供应商多糖对脾肾两虚大鼠的血清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的调节作用,观察并比较了各组大鼠的病理切片。结果表明,黄精糖类成分补益作用优于小分子类成分,多糖>低聚糖>小分子,所以后续研究应将多糖作为黄精研究的重点部位。黄精对脾肾两虚大鼠消化功能、免疫功能、抗氧化应激功能的调节效果显著优于对甲状腺轴(HPT),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性腺轴(HPG)的调节作用,所以后续多糖的活性研究可以从增强免疫和抗氧化等方面进行。四、黄精炮制前后均一分子量多糖的分离纯化和化学比较研究本研究采用阴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得到了 5个均一分子量多糖;采用HPGPC-RID法表征了黄精炮制前后5个多糖的分子量变化;进一步采用离子色谱法检测了 5个均一分子量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表明,PCP-1和PCP-2分子量范围为2000-3000 Da,PCP-3,PCP-4和PCP-5分子量范围为150-250kDa。生品多糖PCP-1主要由Fru和Glc组成,其中Fru和Glc所占比例可达到93.8%。黄精炮制品多糖PCP-2的单糖组成更复杂,由Gal、Glc、Rib、Fru、Ara和Man这6种单糖组成,其中Gal所占比例最高,可达到57.8%。高分子量酸性多糖PCP-3、PCP-4和PCP-5主要由GalA、Gal和Ara组成。由以上结果可知,高温炮制致使黄精多糖的理化性质产生了很大变化。五、黄精多糖对RAW 264.7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本实验选择RAW 264.7细胞进行黄精多糖的体外免疫活性研究,通过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吞噬活性、NO、IL-1β和TNF-α的分泌量,研究不同炮制阶段粗多糖、炮制前后均一分子量黄精多糖以及低聚糖的药理活性。结果表明,高分子量酸性多糖PCP-3,PCP-4和PCP-5促进细胞分泌NO的活性比低分子量中性多糖PCP-1和PCP-2更强,推测高分子量多糖的免疫刺激能力比低分子量多糖更强,促使RAW264.7细胞产生了更强的免疫应答。多糖比低聚糖促进细胞增殖和分泌NO的能力更强。推测黄精各组分多糖的活性差异可能与两方面原因有关,一方面与多糖分子量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与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刺激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不同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黄精炮制品对脾虚和脾肾两虚大鼠的防治效果比生品更好;整合糖组学和代谢组学,将黄精非糖小分子和碳水化合物纳入了整体化学成分表征的研究范围,探究了黄精不同炮制阶段的化学变化,揭示了黄精炮制过程中涉及的化学机制;证实了黄精发挥补益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为多糖;从黄精生品和炮制品中分离得到了 5个均一分子量多糖并进行了化学比较研究;比较了不同炮制阶段粗多糖和炮制前后均一分子量多糖以及低聚糖对RAW 264.7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本文为黄精的炮制机理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联合诺欣妥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心衰的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联合诺欣妥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 EF)患者6个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两种用药方式在冠Recurrent ENT infections心病、扩张性心肌病导致的HFr E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山西省白求恩医院确诊为HFr EF并使用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联合诺欣妥治疗的100例HFr E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芪苈强心组50例和芪参益气组50例;再按导致心衰的病因不同,冠心病亚组JNJ-42756493细胞培养34例,扩心病亚组55例,其他病因导致的心衰11例。其中,冠心病亚组分为芪苈强心冠心病亚组16例和芪参益气缺血性心肌病亚组18例;扩心病亚组分为芪苈强心组扩心病亚组29例和芪参益气扩心病亚组26例。比较两种用药方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压、心率、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芪苈强心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42/50),高于芪参益气组的66.00%(3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亚组中,芪参益气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芪苈强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扩心病亚组中,芪参益气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芪苈强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 BNP)比较:治疗前,两组LVEF和血清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均高于治疗前,且芪参益气组高于芪苈强心组,两组血清NT-pro 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芪参益气组低于芪苈强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比较:治疗前,两组LVEDD和LVES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DD和LVESD均低于治疗前,且芪苈强心组低于芪参益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 ST2)比较:治疗前,两组s ST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 ST2均低于治疗前,且芪苈强心组低于芪参益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芪苈强心组不良反应总发生Baf-A1抑制剂率为8.00%,芪参益气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芪参益气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4.00%(7/50),芪苈强心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0.00%(5/50),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联合诺欣妥治疗HFr EF时,在总有效率、降低LVEDD、LVESD、s ST2方面,芪苈强心胶囊占优;在改善LVEF和血浆NT-pro BNP水平方面,芪参益气滴丸占优;2.在冠心病所致HFr EF患者中,芪参益气滴丸联合诺欣妥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而扩心病所致HFr EF患者中,芪苈强心胶囊联合诺欣妥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3.芪苈强心胶囊或芪参益气滴丸联合诺欣妥用药安全性均良好,且无明显差异。
水胶体敷料减轻负压治疗烧伤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水胶体敷料减轻负压治疗烧伤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3月—2023年3月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Gefitinib-based PROTAC 3体内人民医院收治的烧伤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85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水胶体敷料减轻负压治疗,n=42)和对照组(常规创面处理,n=43),对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创伤细菌定量、炎症因子和血管生成指标[血管内皮生长Empagliflozin细胞培养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以及患者瘙痒与疼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创伤细菌定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VEGF、bFG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瘙痒评分为(1.01±0.40)conservation biocontrol分,疼痛评分为(1.51±0.74)分,低于对照组的(1.50±0.62)分、(2.77±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8、8.121,P<0.05)。结论 在烧伤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中,水胶体敷料减轻负压治疗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刺激血管生成来促进创口愈合。
番泻叶苷A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自噬的影响
目的探究番泻叶苷A(sennoside A,SA)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足细胞自噬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选择10只雄性Wistar大鼠作为正常组,剩余大鼠尾静脉注射55 mg·kg-1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DN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SA低剂量组、SA高剂量serious infections组及贝那普利组,每组10只。SA低剂量组、SA高剂量组大鼠每日分别灌胃给予SA 40、80 mg·kg-1,贝那普利组大鼠每日灌服给予盐酸贝那普利10 mg·kg-1,模型组及正常组大鼠每日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1 d。检测24 h尿白蛋白(albumin,Alb)含量、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染色观察肾组织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肾脏组织自噬体形成情况;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Bcl-2相互作用蛋白1(Bcl-2 interacting protein 1,Beclin-1)、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波形蛋白(vimentin,Vim)、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BI 10773分子量cing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和肾病蛋白nephrin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其他4组大鼠24 h Alb含量、FBG及Scr、BUN水平升高,肾小球和肾小管发生病理损伤,胶原纤维及糖原明显沉积,肾小球系膜及基底膜增厚,肾组织中自噬体数量减少,LC3Ⅱ/LC3Ⅰ比值、B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leomycin-sulfate.htmleclin-1、E-cad、nephrin及Sirt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Vim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3个给药组大鼠24 h Alb含量、FBG及Scr、BUN水平降低,肾小球和肾小管病理损伤情况呈不同程度减轻,胶原纤维及糖原沉积减弱,肾小球系膜及基底膜增厚情况改善,自噬体数量增加,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E-cad、nephrin及Sirt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升高,Vim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SA低剂量组、SA高剂量组及贝那普利组对DN大鼠的作用效果逐渐增强(P<0.05)。结论 SA可改善DN大鼠肾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通路进而促进足细胞自噬并减轻EMT有关。
基于肺巨噬细胞对肺上皮细胞源外泌体的应答效应探讨麻杏石甘汤抗A型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肺巨噬细胞对肺上皮细胞源外泌体的应答效应探讨麻杏石甘汤抗A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的作用机制。方法:(1)流感病毒诱导肺上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通过IAV诱导小鼠肺上皮细胞(Mouse lung epithelial cells,MLE-12),CCK8法检测不同干预时间的细胞活性,明确IAV诱导细胞损伤的最佳条件。其次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2)流感病毒诱导的肺上皮细胞源外泌体(Exsomes,Exo)对巨噬细胞的损伤机制:通过超高速离心法提取MLE-12细胞源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其次selleck化学构建MLE-12细胞源外泌体与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并检测巨噬细胞的应答效应;然后采用高通量测序表征流感病毒诱导的MLE-12细胞源外泌体特异性miRNA及预测靶基因和信号通路;最后筛选出来的miR-1249-5p进行验证,以及通过对巨噬细胞转染miR-1249-5p,检测其靶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情况。(3)麻杏石甘汤通过调节miR-1249-5p抑制流感病毒诱导的级联细胞损伤作用:首先采用CCK8法检测麻杏石甘汤含药血清的安全剂量和对流感病毒刺激MLE-12细胞的治疗剂量;其次,以IAV诱导的MLE-12细胞损伤模型为干预对象,实验分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麻杏石甘汤含药血清低、高剂量组以及奥司他韦组,给予相应干预方式8 h后收集上清,提取外泌体,NTA检测各组外泌体的粒径分布和浓度,qRT-PCR法检测各组外泌体中miR-1249-5p表达水平;最后,将上述各组外泌体与巨噬细胞共培养,qRT-PCR法检测巨噬细胞中miR-1249-5p表达水平,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巨噬细胞中溶质携带家族4成员1(Solute Carrier Family 4 Member 1,SLC4A1)靶点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通路的基因及重要功能蛋白的表达。结果:(1)构建稳定的流感病毒诱导肺上皮细胞损伤模型:根据CCK8结果显示IAV干预8h的细胞活性最符合本研究需要,以此条件干预MLBorrelia burgdorferi infectionE-12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率明显升高;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流感病毒核蛋白(Nuclear Protein,N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r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2)明确了流感病毒诱导的肺上皮细胞MK-4827源外泌体对巨噬细胞的损伤机制:采用超高速离心法提取的外泌体鉴定符合外泌体表征;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外泌体能够进入巨噬细胞内,并且外泌体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高通量测序检测出外泌体miR-1249-5p,并聚焦于miR-1249-5p和其靶基因SLC4A1和NF-κB通路。巨噬细胞成功转染miR-1249-5p模拟物以及抑制剂,Western blot法检测miR-1249-5p能够抑制靶基因SLC4A1和NF-κB通路的表达。(3)麻杏石甘汤通过调节miR-1249-5p抑制流感病毒诱导的级联细胞损伤作用:CCK8结果显示10%和20%的麻杏石甘汤含药血清无细胞毒性,且抑制IAV诱导MLE-12细胞损伤;NTA检测各组外泌体粒径无明显变化,而浓度有所改变;qRT-PCR结果表明IAV刺激的MLE-12细胞源外泌体miR-1249-5p表达明显降低,麻杏石甘汤高、低剂量组和奥司他韦组的表达显著升高。共培养后的巨噬细胞中miR-1249-5p表达与MLE-12细胞源外泌体相一致;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巨噬细胞SLC4A1和NF-κB通路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麻杏石甘汤高、低剂量组和奥司他韦组的表达显著下降。结论:流感病毒通过肺巨噬细胞对MLE-12细胞源外泌体的应答效应诱导急性细胞损伤,而麻杏石甘汤可以增加外泌体miR-1249-5p的传递以抑制SLC4A1和NF-κB信号通路从而改善IAV诱导的炎症反应。
基于脑肠菌轴研究电针与穴位埋线对食源性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及脑肠肽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与穴位埋线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食源性肥胖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摄食量、肠道菌群及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 BGP)中肽YY(Peptide YY,PYY)、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CCK)、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和生长激素释放肽(Growth Hormone Releasing Peptide, Ghrelin)水平的影响,探讨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肥胖症的过程中,对肠道菌群及脑肠肽的影响。Galunisertib IC50方法:高脂饮食成功诱导肥胖大鼠模型后,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M组)、电针组(E组)和穴位埋线组(A组),另设普通饲料喂养空白组(B组),每组8只,雌雄各4只。电针与穴位埋线均取“天枢”穴和“丰隆”穴,电针组予频率为3 Hz-8 Hz,强度为0.5-1 mA的疏密波干预30 min, 1次/d,连续6 d,休息1 d,共28 d;穴位埋线组将4-0 PDO线完全置于大鼠体内,1次/14 d,共28 d。在造模前、造模后和干预后,测量并记录大鼠体质量、Lee’smedian income指数和摄食量。干预后,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使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PYY、CCK、GLP-1和Ghrelin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与穴位埋线组均能使DIO大鼠体质量明显减少(P<0.05),Lee’s指数显著降低(P<0.01),摄食量显著降低(P<0.01),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肠道菌群方面,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与穴位埋线组均能让DIO大鼠肠道菌群中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减少,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F/B的比值降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并降低DIO大鼠肠道菌群物种的总数、多样性和均匀性,并且穴位埋线的效果优于电针。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厚壁菌门显著增加,拟杆菌门显著减少(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与模型组比较,均表现为拟杆菌门显著增加(P<0.01),电针组厚壁菌门明显减少(P<0.05),穴位埋线组厚壁菌门显著减少(P<0.01)。与空白组比较,穴位埋线组中蓝细菌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与穴位埋线组均使DIO大鼠血清中PYY、CCK和Ghrelin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GLP-1水平明显升高(P<0.05selleck Z-VAD-FMK)。与电针组比较,穴位埋线组血清中PYY和Ghrelin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CCK和GLP-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与穴位埋线均可有效降低DIO大鼠的体质量、Lee’s指数和摄食量。可能是通过对紊乱肠道菌群的良性调节,升高血清中PYY、CCK、GLP-1和Ghrelin水平,从而减少能量的摄入和吸收,达到治疗肥胖症的目的。
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对H22肝癌荷瘤小鼠抑瘤及T细胞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对H22肝癌荷瘤小鼠抑瘤及T细SAHA采购胞免疫调节作用,为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联合免疫检查点抗体治疗肝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低剂量组(4g·kg~(-1)·d~(-1))、中剂量组(8g·kg~(-1)·d~(-1))、高剂量组(16g·kg~(-1)·d~(-1)),连续给药14d,第15d处死小鼠。给药第0d、4d、8d、12d、15d测量肿瘤体积;称取瘤重、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将脾脏淋巴细胞与H22肝癌细胞共培养,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肿瘤细胞杀伤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脾脏和肿瘤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脾脏和肿瘤组织中CD4~(+)T、CD8~(+)T细胞的数量及PD-1、LAG-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给药后第8d,各用药组肿瘤体积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第15d肿瘤体积和瘤重均较模Medical toxicology型组显著降低 (P<0.01),其中顺铂组下降最为明显。与模型、顺铂组比较,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中、高剂量组胸腺指数显著升高 (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P<0.01),其中顺铂组升高最为显著;与模型、顺铂组比较,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各组脾脏、肿瘤组织中CD4~(+)、CLorlatinib采购D8~(+)T细胞的数量和肿瘤细胞杀伤率均显著增高(P<0. 01),LAG-3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 (P<0.05,P<0. 01) ;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高剂量组肿瘤组织中PD-1 mRNA表达较模型、顺铂组显著降低( P<0. 01)。结论: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可能通过下调LAG-3表达,促进H22肝癌荷瘤小鼠CD4~(+)、CD8~(+)T细胞的增殖并向肿瘤微环境浸润,从而改善T细胞免疫活性、抑制肿瘤生长,为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与免疫检查点抗体联用治疗肝癌提供实验依据。
百年假说终获解析:穿梭的LAZY蛋白“唤醒”植物对重力的感应
植物感受到重力刺激后可通过重力反应协调自身各器官的生长方向。在植物重力反应过程Erastin中,重力感应和信号转导一直都是植物学领域关注的焦点。经典的“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对重力的感应是通过淀粉体(富含淀粉的质BAY 73-4506使用方法体)沉降来实现。此外,研究发现LAZY蛋白通过调控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参与植物重力反应。然而,淀粉体沉降引发的重力信号转导及其与LAZY蛋白之间协作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近期,清华大学陈浩东研究团队发现重力刺激能够诱导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MKK5-MPK3激酶途径,进而对LAZY蛋白进行磷酸化,LAZY蛋白的磷酸化增强其与淀粉体表面TOC蛋白的互作,促进LAZY蛋白在淀粉体表面富集。淀粉体沉降引导LAZY蛋白在新的底侧质膜极性再定位。该研究深入infective colitis解析了植物重力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建立了植物重力感应与LAZY蛋白介导的生长素不对称分布之间的联系,是植物向重力性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吲哚布芬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吲哚布芬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吲哚布芬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Erastin溶解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纤维蛋白原(Fib)]、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8.00%(χ~2=7.294,P=0.007)。治疗3个月后,2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及血小板体积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2组TT、APTT较治疗前延长,PT较治疗前缩短,Fi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APTT长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1),2组TT、P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E7080半抑制浓度05);2组NIHSSMedian nerve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6.00%(χ~2=5.983,P=0.014)。结论 吲哚布芬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改善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