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甘草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大鼠模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异甘草素(ISL)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的影响并探讨机制。方法:足底注射P2_(57-81)多肽建立EAN大鼠模型,免疫后1 h,每天腹腔注射ISL(60 mg/kg)溶液,共14 d。观测大鼠发病情况,运用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结构,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脾脏单核巨噬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Half-lives of antibiotic和精氨酸酶1(Arg1)、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包括t-STAT3和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EAN组比较,EANselleckchem MRTX1133+ISL组大鼠行为评分显著降低,体重明显增加,坐骨神经中炎症细胞浸润数明显减少,坐骨神经的脱髓鞘现象明显减少,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明显降低,脾脏单核巨噬细胞中iNOS蛋白表达显Compound 3作用著下调,Arg1表达显著上调,p-STAT3蛋白表达及p-STAT3/t-STAT3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ISL对EAN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STAT3-巨噬细胞极化途径有关。

参苓白术散联合复方毛麝香外洗颗粒治疗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和瘙痒性皮肤病。近年来,特应性皮炎患者越来越多地转向中医药治疗。在该项研究中,旨在评估复方毛麝香外洗颗粒(AIEWG)、参苓白术散(SLBZS)以及复方毛麝香外洗颗粒联合参苓白术散(AS)治疗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研究纳入了88名年龄为2~80岁的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患者,并进行了前瞻性随访。88名患者中,31名患者局部给予复方毛麝香外洗颗粒外洗,25名GW-572016价格患者口服参empiric antibiotic treatment苓白术散,32名患者口服参苓白术散联合外用复方毛麝香外洗颗粒。共有86名患者完成Ferrostatin-1 MW了研究。患者每天接受2次治疗,持续治疗8周。在治疗的基线、第4周和第8周进行评估。主要结果是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评分(SCORAD)的变化;次要结果包括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的变化,以及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AS)测量的瘙痒程度评估。结果 与基线相比,所有组别的SCORAD、EASI、VAS和DLQI评分均有所降低。AS组与AIEWG组和SLBZS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AIEWG组和SLBZS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AIEWG和SLBZS联合治疗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疗效显著高于AIEWG或SLBZS单独治疗。

胰腺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 胰腺结核(PTB)是结核病的罕见类型,临床上容易误诊为胰腺肿瘤。本研究通过总结胰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胰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01月至2021年12月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取胰腺病理并确诊的胰腺结核患者23例,按入院时间匹配胰腺恶性肿瘤(PMT)患者进行临床特征的对比分析。结果 23例PTB患者中,男性15例(65.2%),年龄(49±13)岁。PTB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12例(52.2%),其次是体重下降8例(34.8%)和发热5例(21.7%)。PTB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PMT组(Z=-2.151,P=0.03),两组间临床特征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差异。PTB组结核菌素皮试阳性率26.1%;结核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阳性率为86.7%。PTB组病变部位以胰头为主(12/23,52.2%),伴胰周淋巴结肿大15例(65.2%)。PTB组胰周淋巴结肿大更常见(65.2%vs 30.0%,P=0.021),而PMT组胰管扩张更常见(50%vs 0,P<0.01)。23例PTB患者中,仅5例(21.7%)为病原学诊断。15例PTB患者入院时首先考虑恶性肿瘤,误诊率高达65.2%。PTB组14例(60.9%)和9例(39.1%)患者分别接受超声内镜细针穿刺(EUS-FNA)和腹腔手术。14例通过EUS-FNA确诊的PTB患者中,RepSox核磁6例曾误诊为恶性肿瘤,由此避免了不必要的外科手术。结论 PTB难以通过临congenital neuroinfection床表现和常MDV3100体内规化验检查与PMT相鉴别,组织病理和病原检查是鉴别诊断的关键点。临床医生应提高对PTB的警惕性,及时进行EUS-FNA有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与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接受IHD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2组受试者PEAR1基因多态性。另外,观察组患者进行影像学、血清学、病原学等检查,根据是否发生血管通路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selleckchem析PEAR1基因多态性与IHD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受试者PEAR1基因位点均有G和A 2个等位基因,检出3种基因型,包括野生型(GG)、突变杂合型(GA)、突变纯合型(AA)。观察组患者的GG基因型频率、G等位基因型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基因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性别比例、体温、体质量指数、血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GA和AA基因型频率及高血脂史、抽烟史、饮酒史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感染组患者年龄、透析时间≥3 a占比、透析频率1周≥3次占比、PEARselfish genetic element1 GG基因型频率、PEAR1 G等位基因频率、肌钙蛋白T水平、白细胞水平、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降钙素原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高血压史占比、糖尿病史占比均低于感染组,PEAR1 A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时间长、年龄大及高透析频率、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高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PEAR1 G等位基因是影响IHD患者发生血管通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IHD患者存在PEAR1基因型表达异常CP-690550分子量,其中PEAR1基因型为GG的患者发生血管通路感染的风险更高,可将其作为早期预测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有效因子。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成人难治性特应性皮炎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观察度普利尤单抗治疗难治性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为R428使用方法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例难治性重度AD患者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分析度普利尤单抗治疗难治性AD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患者1,女性,30岁,双手背见密集充实丘疹,似皮肤淀粉样变改变,四肢及躯干散在红斑、丘疹伴瘙痒25年,并发过敏性鼻炎5年,诊断为成人重度AD,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16周后停药,皮损完全消退,随访至今未复发,过敏性鼻炎症状明显缓解,无须应用口服药。患者2,女性,59岁,全身暗红斑、丘疹和结节伴瘙痒10余年,曾多次住院治疗,既点击此处往应用环孢素、沙利度胺prostate biopsy和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诊断为成人重度AD,应用度普利尤至今,皮损基本消退。结论:度普利尤单抗对难治性AD有良好疗效且安全,患者生活质量改善,AD并发其他2型炎症驱动的过敏性疾病症状得到控制。

骨化三醇通过B细胞受体/PI3K/AKT/NF-κB通路抑制大鼠高原肺水肿的发生

目的 :探讨骨化三醇通过B细胞受体/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NF-κB)通路抑制大鼠高原肺水肿的发生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低氧组、低氧+骨化三醇组(0.252μg/kg),连续灌胃给药5 d后,除常氧组外,其余2组均置于模拟海拔6 000 m的低压氧舱内低氧胁迫48h,建立高原肺水肿大鼠模型。干湿比重法测定肺含水量;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炎症评分;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率;ELISA检测肺组织B细胞激活因子(BAF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肺组织CD21和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的表达;免疫印迹检测肺组织PI3K、磷酸化PI3K(p-PI3K)、AKT、磷酸化AKT(p-AKT)、IκBα、磷酸化IκBα(p-IκBα)的表达。结果 :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大鼠肺组织见轻微肺泡隔增宽,炎症细胞浸润;肺含水量升高,肺组织细胞凋亡率、BAFF、TNF-α、IL-6、IFN-γ含量及CD21、p-PI3K、p-AKT表达明显升高;肺组织IL-4、IL-10含量及IκBα、p-IκBα表达明显降低。与低氧组比较,Hepatitis management低氧+骨化三醇组炎症细胞浸润减轻;肺含水量降低、肺组织细胞凋亡率、BAFF、TNF-α、IL-6、IFN-γ含量及CD2Bafilomycin A1采购1、p-PI3ATPase抑制剂K、p-AKT表达明显降低;肺组织IL-4、IL-10含量及IκBα、p-IκBα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骨化三醇可抑制高原肺水肿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B细胞受体/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有关。

AQP4在A型肝性脑病大鼠脑水肿中的表达和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AQP4在硫代乙酰胺制备的A型肝性Aerosol generating medical procedure脑病大鼠模型脑水肿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 以SpragueDawley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8)和肝性脑病模型组(n=90)。模型组给予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建立A型肝性脑病模型,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检测脑组织氨含量、血氨及肝功能指标变化以评价模型建立情况。造模成功后分时间点处死大鼠,分别检测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Westernblot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脑组织AQP4蛋白及mRNA的表达,并分析比较AQP4的表达与脑水肿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型肝性脑病大鼠毛色蓬乱、黯淡、不光洁,活动减少,精神萎靡,嗜睡,食欲不振,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体重明显下降(P<0.05),脑组织氨含量,血氨,血清ALT、AST含量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脑组织含水量增加,Westernblot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显示脑组织AQ确认细节P4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并呈动态变化过程;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AQP4蛋白表达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776,P<0.01),AQP4mRNA表达与脑组织含水量亦呈显著正相关(r=0.623,P<0.01)。结论 A型肝性脑病大鼠脑组织中AQP4表达增加,并与脑水肿呈正相关,提示AQP4可AZD6738生产商能参与肝性脑病脑水肿的发生及发展过程。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替罗非班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对血小板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案,对MG132体外照组40例在此基础上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40例同时加用替罗非班泵入。观察比较两组总有效率、血小板功能、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50%,P<0.05)。两组治疗前血小板(PLT)相关参数[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PCT明显升高,PAgT、PAdT、PDW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升高和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biocontrol agent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S63845 NM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提高总有效率,改善血小板功能,促进患者运动能力及神经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

目的 分析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于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525例生殖系统疾病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盆腔炎组162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组218例、支原体感染组145例,另选取同期妇科健康体检者9diABZI STING agonist IC506例为对照组MG132生产商。回顾性分析各组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 各组明确病原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PV感vaccine-preventable infection染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 <0.05)。HPV感染组过氧化氢阳性率为90.37%,高于对照组的80.21%(P <0.05)。支原体感染组菌群多样性异常检出率、无优势菌占比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患者的阴道微生态与健康女性的阴道微生态变化基本一致,但阴道功能学相关指标及菌群更容易发生变化。

动态增强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肾癌患者诊断效能探讨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DCE-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对肾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06-10-2022-03-10收治的93例肾实性占位灶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DCE-CT检查及血清学检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探究DCE-CT对肾癌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delayed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ROC)曲线分析血清癌胚抗原(CEA)、中期因子(MK)、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联合检测对肾癌的诊断价值,并采用ROC曲线分析DCE-CT联合血清学检测对肾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93例肾实性占位灶患者中病理检测结果证实,肾癌64例,良性病变29例,DCE-CT检出57例肾癌,36例良性病变。DCE-CT诊断肾癌的灵敏度为82.81%,特异度为86.21%,准确度为83.87%、误诊率为13.79%、漏诊率为17.19%、阴性预测值为92.98%、阳性预测值为69.44%。肾癌患者血清CEA水平为(4.08±1.90)μg/L、MK水平为(58.78±8.25) ng/L、CYF点击此处RA21-1水平为(3.82±2.61)SB431542纯度μg/L、MMP-9水平为(388.49±51.82) pg/mL,均高于良性病变患者的(2.14±0.69)μg/L、(36.56±5.18) ng/L、(1.63±0.86)μg/L、(165.48±34.86) pg/m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28、13.339、4.400、21.083,均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CEA、MK、CYFRA21-1、MMP-9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23,联合诊断灵敏度高于DCE-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EA、MK、CYFRA21-1、MMP-9检测可辅助鉴别诊断肾脏病变性质,DCE-CT联合血清CEA、MK、CYFRA21-1、MMP-9检测对肾癌患者的诊断效能较高,有利于提高临床肾癌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