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咳平喘颗粒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成人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中成药清咳平喘颗粒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成人急性支气管炎的IACS-10759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1月宿迁市中医院收治的9Biomedical technology3例急性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45)和试验组(n=48)。对照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胶囊,每次0.5 g,每天3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清咳平喘颗粒,每次10 g,每天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简易咳嗽程度评分表(CPLX-4720纯度ET)评分、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并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87.67%)(P<0.05)。两组均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咳嗽、咳痰、痰鸣音、喘息)、缩短临床症状(咳嗽、咳痰、喘息)消失时间(P<0.05),显著降低咳嗽程度CET评分及血清IL-6、TNF-α、hs-CRP、PCT水平(P<0.05),且试验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清咳平喘颗粒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疗效确切,能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病程,改善炎症反应,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肺浸润性黏液腺癌CT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浸润性肺黏Institutes of Medicine液腺癌(PIMA)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胸科医院胸外科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PIMA共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8例中,男33例(42.3%),女45例(57.7%),年龄(60.3±7FG-4592纯度.8)岁。血清癌胚抗原(CEA)升高(>5 ng/mL)9例(11.5%)。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无症状者60例(76.9%),有症状者18例(23.1%),包括咳嗽、咳黏液痰8例,胸闷、胸背部痛4例,其他症状6例。影像学:两肺下叶51例(65.4%)和外周型71例(91.0%),其中完全实性结节46例(59.0%),常见征象包括浅分叶、血管集束征。术后病理分期Ⅰ期、Ⅱ期、Ⅲa期及以上的患者分别为61例(78.2%)、9例(11.5%)和8例(10.3%)。13例患者行基因检测,8例检测到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突变,1例检测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22例患者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检测,其中肿瘤比例评分(TPSGW4869使用方法)<1%为18例(81.8%)。结论 除咳痰为黏液痰外,PIMA临床症状无特殊;CT显示病灶发生于肺下叶和外周、完全实性多见,浅分叶、血管集束征为常见征象;实验室检测PD-L1表达水平较低;KRAS突变相对较多;这些特征在PIM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羟氯喹联合半量激素与足量激素治疗IgA肾病的比较

目的 对比羟氯喹联合半量激素与足量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IgA肾病在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方面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筛选2020年6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基线尿蛋白排泄量>1 g/d、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15 mL/min的IgA肾病患者为研究Botanical biorational insecticides对象,随机分为羟氯喹+半量激素(Q+G)组及足量激素(G)组。Q+G组予羟氯喹及泼尼松0.5 mg/(kg·d),G组予泼尼松1 mg/(kg·d),比较2组在治疗2、4、6个月后24 h尿蛋白定量的改变值;比较2组6个月内24 h尿蛋白较基线下降>30%的比例、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至1 g以下的比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30%的比例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纳入Q+G组49例,G组46例。2组在治疗2、4、6个月后的24 h尿蛋白定量改变值、6个月内24 h尿selleck Wnt-C59蛋白较基线下降>30%的比例、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至1 g以下的比例、6个月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30%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Q+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selleck化学G组(P<0.05)。结论 与足量激素治疗相比,羟氯喹联合半量激素治疗尿蛋白持续>1 g/d的IgA肾病患者在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中的效果相近,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灰肉红菇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其基于免疫调节的促造血功能研究

在临床上使用化疗药物时,常常会通过对正常细胞的基因组进行修饰从而引发机体的免疫抑制,甚至造血功能障碍,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目前常用的缓解免疫抑制或造血功能障碍的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细胞因子治疗,但是这些方法易引发机体感染,药理作用不够明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食药用菌是天然来源的、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且毒副作用小的大型真菌,其中多糖组分更是因具有构型丰富、多靶点等特点,常常用于功能性食品或药物的开发中。灰肉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是一种外生菌根的食药用菌,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省等地。目前有研究显示,灰肉红菇中的多糖组分在体外实验中展示出良好的免疫调节能力,但是多糖的结构解析不够深入、同时其在动物水平的免疫调节活性及更深层次的促造血功能仍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灰肉红菇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多糖组分进行分离和纯化,探究不同多糖组分在结构组成上的差异,并结合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模型和造血功能障碍小鼠模型,探究灰肉红菇多糖缓解化疗所致的造血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首先,本研究分析了灰肉红菇中的主要成分组成,结果发现其中包含44.6%总膳食纤维、30.9%总蛋白、27.1%总糖、13.45%甘露醇、6.9%总灰分、2.8%粗脂肪、0.74%总生物碱、0.51%总多酚、0.43%总三萜、0.4%总皂苷、0.35%可溶性蛋白和0.3%总甾醇。同时还发现,其中含有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C15:0等6种脂肪酸,锰等8种矿物质元素,且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规定的菌物中重金属selleckchem PLX5622限量,证明灰肉红菇是一种物质组成丰富、多糖占比较高、且具有一定安全性的食药用菌。结合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设计,确定热水浸提activation of innate immune system法提取灰肉红菇多糖的提取条件:液料比30:1、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3 h,经Sevag法除蛋白、醇沉法得到其中的粗多糖组分,并结合层析法对不同的多糖组分进行分离和纯化,最终得到两种多糖组分,将它们命名为RGP1和RGP2。进一步结合分子量检测、单糖组成分析、色谱-质谱联用、核磁共振分析,确定两种多糖在结构组成上的差异:RGP1分子量为31.4 k Da,主要由5种单糖组成,且摩尔比为半乳糖(Galactose,Gal):3-O-甲基(Methyl,Me)-Gal:葡萄糖(Glucose,Glc):甘露糖(Mannose,Man):岩藻糖(Fucose,Fuc)=25.77:8.37:2.51:1.52:1.41,是以1,6-α-Galp为主链的半乳聚糖,在部分O-3位存在甲基取代,在部分O-2位存在α-Fucp取代、或与→6)-α-Galp-(1→或→6)-α-O-Me-Galp-(1→相连的α-Fucp取代;RGP2分子量为11.8 k Da,主要由4种单糖组成,且摩尔比为Glc:Gal:Man: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Glc A)=30.62:3.43:1.90:1.41,是以→6)-β-D-Glcp-(1→重复连接或与→6)-α-D-Galp-(1→连接为主链的葡聚糖,在→6)-β-D-Glcp-(1→的部分O-3位存在β-D-Glcp-(1→取代。结构分析的结果表明,RGP1和RGP2在结构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会导致二者药理活性的不同。接下来,在75 mg/kg环磷酰胺构建的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模型中筛选RGP1和RGP2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显示,RGP1和RGP2均改善了模型小鼠脾脏指数的升高,缓解了脾小结生发中心的扩张以及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恢复小鼠脾脏NK细胞的杀伤活性和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但是通过细胞因子检测发现,与RGP2相比,RGP1能够更加显著地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脾脏中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A、Ig G、Ig M、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6、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的含量,由此可以发现,RGP1具有更好的调节免疫的能力。因此,进一步通过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组学分析RGP1免疫调节的可能机制。肠道菌群的分析结果显示,RGP1能够显著调节模型组小鼠中Lactobacillus、Faecalibacterium、Odoribacter等菌属的丰度,肠道微生物介导的代谢通路更是直接富集在免疫调节上。此外,代谢组学的分析结果显示,RGP1显著改变了模型组小鼠中L-kynurenine、Uridine、AcetylchoAY-22989溶解度line等20种代谢物的水平,且丰度显著改变的菌群与血清代谢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深入探究作用机制发现,RGP1的免疫调节活性主要在于其对T细胞分化的调节。进一步,结合100 mg/kg环磷酰胺构建的造血功能障碍小鼠模型探究RGP1的促造血活性和相关机制,结果发现,RGP1缓解了造血功能障碍小鼠体重的降低和脾脏指数的升高、以及模型组小鼠骨髓空泡化、排列稀疏等病理学变化,增加了模型组小鼠长期造血干细胞、活化的T细胞和分化簇(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4~+T细胞的数量,调节外周血细胞的水平,而不影响小鼠骨髓中自然杀伤细胞和B细胞的数量,这些结果初步证明RGP1具有良好的促造血作用。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深入挖掘相关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组间显著改变的蛋白富集的通路主要集中在CD4受体结合、T细胞活化和造血调节之上,这与前面的结果一致。细胞因子检测的结果证实,RGP1促进了CD4~+T细胞中造血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IL-2、IL-3、IL-4、IL-5、IL-6、IL-10等),而这些因子又会进一步激活酪氨酸激酶(Janus kinase,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3通路,促进下游c-Myc的表达。总之,RGP1主要是通过促进CD4~+T细胞的分化和JAK/STAT3通路发挥促造血活性。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灰肉红菇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活性组分,且多糖含量较高,适用于多糖的提取和活性探究;(2)灰肉红菇中含有两种主要的多糖组分,且它们的分子量和结构组成差异较大;(3)与RGP2相比,RGP1具有更好的免疫调节活性,相关的机制可能与调节T细胞分化相关;(4)RGP1能够缓解化疗诱导的小鼠造血功能障碍,相关机制可能在于促进CD4~+T细胞的分化并激活JAK/STAT3通路。本研究的结果将为临床上缓解化疗诱导的造血功能障碍、以灰肉红菇多糖为主成分的功能性食品或临床辅助药物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诱发急性左心力衰竭一例

<正>复方甘草酸苷(compound glycyrrhizin,CG)是从中药甘草中提取的一种复方制剂,其主要有效成分甘草酸苷具有抗炎、抗过敏及类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广泛用于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炎症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皮肤病~([1])。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休克、过敏样反应、低血钾、高血压、血钠、体液潴留及下肢水肿等,而表现为急性心力衰竭罕见报道。本文介绍1例因静脉点滴CG注射液诱发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以期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甘草制剂提供信息参考。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91岁,退休干部。因“全身皮肤红疹伴瘙痒4个月”于2021年12月1日入院。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背部及前胸皮肤大片红斑、丘疹,并逐渐蔓延至全身,伴瘙痒。多次在我院及地方皮肤专科医院就诊,诊断为“湿疹”。给予糠酸莫米CB-839松及樟脑软膏外涂,患者皮疹较前改善,皮肤瘙痒仍剧烈。起病以来,夜间睡眠差,饮食、大小便正常。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最高血压180/100 mmHg(1mm Hg=0.133k Pa),现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1次/d)及缬沙坦(80 mg,1次/d),血压控制可;前列腺增生10余年,长期服用非那雄胺片(5 mg,1次/d)及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0.2 mg,此网站1次/d);腰椎间盘突出症20余年,长期服用甲钴胺(0.5 mg,3次/d)。有心律失常病史10余年,否认冠心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北桑寄生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目的 研究北桑寄生Loranthus tanakae Franch.&Sav.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北桑寄生9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评价各化合物对3种细胞系(K562、HepG2、MCF-7)增殖的影响,进medical worker而评估其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1)、吐叶醇(2)、3β,4β-dihydroxy-5,7-megastigmadien-9-one(3)、3,GSI-IX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4)、aromadendrin(5)、山柰酚(6)、2-(3,4-dihydroxyphenyl)-3,5-dihydroxy-7-methoxy-4H-chromen-4-one(7)、槲皮素-3-葡萄糖苷(8)、3′-O-β-D-(6-肉桂酰基)-吡喃葡萄糖基-7-Nirmatrelvir配制O-甲基-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9)、鼠李柠檬素-3-O-β-新橙皮苷(10)。化合物9对人体乳腺癌细胞MCF-7的IC_(50)值为(45.93±1.69)μmol/L。结论 化合物1~5、7~8、10为首次从桑寄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有一定体外抗乳腺癌细胞毒活性。

认知行为干预结合营养支持对2型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影响

目的 探究对2型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施以认知行为干预结合营养支持对其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reduce medicinal waste19年3月—2022年12月山东寿光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收治的160例2型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80例)施以认知行为干预结合营养支持,对比两组健康知识掌握度、PEG300试剂治疗依从性、干预前后血糖水平、营养状况、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健康知Etoposide molecular weight识掌握度相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相较于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FPG、2 hPG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营养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对照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2型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提供营养支持联合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提升血糖控制效果,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高分组前列腺癌组织中PCDH9表达缺失且与p53、Rb、STAT3的表达相关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中原钙黏蛋白9(PCDH9)的表达缺失在调控细胞周期、促进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南充市中心医院病理科2018—2023年存档的前列腺癌样本127例,其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协会分级标准(WHO/ISUP)分组为G4~5组的石蜡组织标本87例,G1~3组的石蜡组织标本4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前列腺癌组织中PCDH9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人类肿瘤抑制蛋白53(p53)、视网膜母细胞瘤(Rb)肿瘤抑制蛋白及信号转GSK1120212小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GSK J4抑制剂PCDH9在G4~5组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缺失率(44.8%vs.7.5%)显著高于G1~3组(P<0.001)。G4~5组前列腺癌组织中p53、STAT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5%、89.7%,Rb的表达缺失率为27.6%。PCDH9、Rb的表达缺trichohepatoenteric syndrome失与是否伴有神经内分泌样组织学形态、神经侵犯和脉管侵犯相关(P<0.05)。高分组前列腺癌组织中,PCDH9表达与p53(r=0.345,P<0.05)、Rb(r=0.503,P<0.05)及STAT3(r=0.224,P<0.05)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PCDH9在高分组前列腺癌组织中易发生表达缺失,且表达缺失患者常伴有神经内分泌样组织学形态,高分组前列腺癌中PCDH9表达缺失可能通过STAT3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周期,进而促进肿瘤的进展。

克立硼罗软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效果及对 IL-4、IL-31的影响

目的 观察更多克立硼罗软膏对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白细胞介素(IL)-4、IL-31水平的影selleck合成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86名特应性皮炎患儿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每日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治疗,试验组每日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治疗的同时外用克立硼罗软膏早晚各1次,均连续治疗3周。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特应性皮炎评分系统(SCORAD)评分以及IL-4、IL-31因子的水平。结果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CORAD评分、IL-4、IL-31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克立硼罗软膏联可提高儿童特应性皮炎治biometric identification疗效果,降低IL-4、IL-31水平,且未发现患儿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应用。

肌内注射腺苷钴胺、威伐光理疗联合梅花针在急性期带状疱疹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肌内注射腺苷钴胺、威伐光理疗联合中医梅花针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治疗的有效性、优越性。方法 选取皮肤科门诊2020年9月至2022年5月确诊的124例带状疱疹患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6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即肌内注射腺苷钴胺、口服伐昔洛韦及维生素B1、辅助威伐光理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梅花针针刺、火罐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缓解时间、以及是否遗留后遗神经痛的差异,综合评价观察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2组患者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Dolutegravir研究购买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8.904,P=0.031)。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selleck抑制剂照组(t=3.402,P=0.001)。观察组出现后遗神经痛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83Social cognitive remediation5,P=0.028)。结论 肌内注射腺苷钴胺、威伐光理疗联合梅花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能够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明显缩短疼痛缓解时间,有效的减少了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