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血小板聚集率与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缺损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与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合并2型infection of a synthetic vascular graft糖尿病分为合并糖尿病组(病例组,n=60)及未合并糖尿病组(参照组,n=60),病例组根据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组,根据预后情况又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外选择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参照组发病48 h内及正常对照组体检时的MAR、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selleck HPLC蛋白(HbAlc)水平;比较病例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发病48 h、发病第7天及发病3个月)的MAR水平,比较病例组中不同神经功能缺损亚组和不同预后亚组的MAR水平,并分析病例组MAR水平与FBG、HbAlc、NIHSS评分及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MAR、FBG及HbAlc水平比较,病例组>参照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发病后不同时点MAR水平比较,发病48 h>发病第7天>发病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MAR水平比较,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Galunisertib分子式5);病例组预后不良者的MAR水平高于预后良好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的MAR水平与FBG、HbAlc水平及NIHSS、mR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MAR与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远期预后相关,可反映患者预后及病情严重程度。

奈达铂联合贝伐珠单抗对卵巢癌患者MIF和Th17/Treg细胞失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奈达铂联合贝伐珠单抗对卵巢癌患者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MIF)、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Th17/Treg)及细胞失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进行治疗的卵巢癌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奈达铂,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贝伐珠单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Th17/Treg细胞、MIF、性激素水平、炎症因子及肿瘤标志物变化,统计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后Th17、Treg、Th17/Treg、MIF、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0(IL-10)、GNE-140作用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胃癌抗原(CA724)、黄体生成素(LH)histones epigenetics及睾酮(T)低于治疗前,雌二醇(E_2)、卵泡刺激素(FSH)及孕酮(P)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治疗后Th17(1.92±0.11)、Treg(8.16±1.54)、Th17/Treg(3.75±0.39)、MIF(5.12±0.76)、IL-6(1.85±0.11)、VEGF(310.84±40.87)、IL-10(14.42±3.53)、CEA(26.45±2.78)、CA-199(42.38Dinaciclib±6.27)、CA724(31.24±6.30)、LH(8.21±1.52)、T(1.74±0.21)低于对照组[Th17(2.31±0.30)、Treg(10.35±1.95)、Th17/Treg(4.89±0.67)、MIF(7.96±1.42)、IL-6(2.54±0.25)、VEGF(376.08±46.95)、IL-10(23.55±5.68)、CEA(32.61±3.42)、CA-199(56.34±7.40)、CA724(40.54±6.84)、LH(10.02±1.71)、T(2.40±0.36)],E_2(54.57±5.30)、FSH(7.85±1.39)、P(1.79±0.24)高于对照组[E_2(51.87±5.04)、FSH(6.22±1.41)、P(1.56±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有效率85.00%高于对照组60.00%(P<0.05)。结论 对卵巢癌患者采用贝伐珠单抗、奈达铂联合治疗,可以降低MIF水平、Th17/Treg细胞,改善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人乳头瘤病毒检测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aortic arch pathologies毒检测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9月于如皋市搬经镇卫生院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受检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人乳头瘤病Pevonedistat浓度毒检测,并以活检作为“金标准”,比较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联合检测、活检的炎症、CIN Ⅰ级、CIN Ⅱ级、CBMS-907351临床试验IN Ⅲ级、宫颈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灵敏度、准确度高于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与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检查方式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乳头瘤病毒检测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筛查宫颈病变的灵敏度与准确度高于单一检测,能为疾病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关系,比较SII及其他炎症指标评价疾病严重程度的效能,旨在找到低成本和简单易行的反映银屑病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为银屑病的诊疗提供新的实验室诊疗依据,加强对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理的进一步认识,为今后该类疾病患者的综合管理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在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1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在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皮肤美容外科就诊的性别和年龄与病例组无显著性差异的健康人群85例作为对照组。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登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病例组46例患者及对照组29例健康人群血清白介素-17(IL-17购买ICI 46474)及白介素-23(IL-23)进行检测及对比分析。结果:1.本研究病例组共收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10例,其中,门诊患者42例,住院WPB biogenesis患者68例,男87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3.78:1,年龄18-89岁,平均年龄49.15±16.26岁,平均首发年龄37.15±15.07岁,最常见的首发部位为头皮,大多就诊患者病情为中重度;2.110例病例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均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病例组患者血清中IL-17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3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血清IL-17、IL-23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10例病例组患者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SII、NLR、PLR值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病例组SII值与NLR及PLR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SII、NLR、PLR值与体表受累面积(BGNE-140说明书SA)评分无相关性(P>0.05);SII和PLR值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无相关性(P>0.05),但NLR值与PAS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SII、NLR、PLR值与C反应蛋白及血沉呈显著正相关(P<0.05);SII、NLR值与IL-17、IL-23的表达水平不相关(P>0.05),但PLR值与IL-17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PASI评分与IL-17、IL-23的表达水平不相关(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SII、NLR值均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4.经ROC曲线分析,SII值为368.290时,对重度寻常型银屑病(PASI>10)的诊断效能最高,此时AUC(曲线下面积)为0.65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34、0.679(P<0.05);NLR值为2.189时,对重度寻常型银屑病(PASI>10)的诊断效能最高,此时AUC为0.71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0.610,0.821(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变化与寻常型银屑病有一定相关性,其中基于SII与NLR、PLR、C反应蛋白及血沉等炎症指标均呈正相关且重度组高于轻中度组,SII可考虑作为反映银屑病严重程度的一个客观参考指标。但是否可作为量化寻常型银屑病全身性炎症的单一指标及作为生物制剂使用的评价指标仍存在挑战,建议还是需要参考和对比多种不同的炎症指标综合分析。

低高频联合超声在儿童肥胖症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低高频联合超声在儿童肥胖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72例正常儿童、52例超重儿童及60例肥胖儿童,比较三组腹壁脂肪厚度、购买VE-822腹腔内脏脂肪厚度、双肾周脂肪厚度,分析超重及肥胖组儿童arsenic remediation与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评价早期诊断价值。结果:肥胖儿童腹部脂肪厚度较超重儿童增厚,超重儿童腹部脂肪厚度较正常儿童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超重及肥胖最初以腹壁脂肪的厚度增加明显,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逐渐出现腹内脂肪的沉积增多明显;超重及肥胖组儿童腹部厚度均与BMI之间呈正相关,P均<0.01;超重组儿童脐下和脐上腹壁脂肪厚度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和0.90;肥胖组儿童脐下和脐上腹壁脂肪厚度ROC曲线下面积均为0.99;腹壁脂肪厚度诊断价值较高。结论:低高频联合超声检查3-MA生产商简便、可靠,可有效诊断及定量评价儿童肥胖症。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肾脏内科2018年6月至2022年12月初诊的48例iMN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CTX)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RTX)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的24 h尿蛋白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和CD19+B细胞水平,同时记录两组治疗后6个月内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24 h尿蛋白存在时间、组间效应(P<0.05);进一步行两两比较发现,两组治疗后3、6个月24 h尿蛋白均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后3、6Bioactive lipids个月24 h尿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LA2R抗体和CD19+B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月PLA2R抗体和CD19+B淋更多巴细胞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且试验组治疗前后PLA2R抗体和CD19+B淋巴细胞水平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总有点击此处效率高于对照组(79.17%比50.00%, P=0.035),但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0%比37.5%,P=0.350)。结论 激素+CTX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iMN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宏基因组技术诊断亲内皮疱疹病毒感染致濒危亚洲象死亡病例

本研究旨在借助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技术快速发现引起濒危亚洲象死亡的可能病原,再结合常规诊断技术,对大象病因进行分析和确诊,为大象相关疫病的快速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对死Dorsomorphin体内亡大象进行尸检,取心water disinfection、肝、脾、肺、肾、淋巴结、肌肉、胃、十二指肠、空肠、结肠、盲肠、胰腺等器官进行HE染色和病理切片分析;取腹股沟淋巴结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使用特异性PCR方法对特征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经序列比对绘制进化树,分析其与其他毒株的进化关系。结果显示,死亡大象的剖检和病例切片结果符合象亲内皮疱疹病毒感染的特征,宏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大象的腹股沟淋巴结中含有大量的象β疱疹病毒1型(即亲内皮疱疹病毒)。该大象死亡的原因可能是象亲内皮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宏基因组技术对大象亲内皮疱疹病毒感染ABT-263以及其他濒危动物病例的快速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糖肾灌肠方通过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调节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由高血糖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炎症反应在DKD中起着关键作用,糖肾灌肠方治疗DKD疗效显著,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体内实验、临床试验、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等方法对糖肾灌肠方治疗DKD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取6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卡格列净0.013 gplant biotechnology/kg组、糖肾灌肠方52 g/kg组。高糖高脂饲养并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形成DKD模型。造模成功小鼠给予糖肾灌肠方组灌肠,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药物,连续28 d。HE染色观察DKD小鼠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通过RT-q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肾Colforsin化学结构组织Pi3k、Akt、Nfkb、Tnfa、Il6的mRNA及蛋白表达。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DKD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另纳入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基础治疗对照组应用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糖肾灌肠方治疗,两组患者连续用药2 w后,比较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蛋白/肌酐(UACR)、巨噬细胞M1水平、TNF-α、IL-6含量;以糖肾灌肠方中药物的名称及“糖尿病肾病”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数据库进行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分析。结果:动物实验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E染色显示肾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加重,肾组织中Pi3k、Akt、Nfkb、Tnfa、Il6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糖肾灌肠方52 g/kg组小鼠HE染色显示肾组织病理损伤得到改善,肾组织中Pi3k、Akt、Nfkb、Tnfa、Il6 mRNATGF-beta/Smad抑制剂及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临床研究显示,经治疗,观察组相较于基础治疗组mALB、UACR含量、巨噬细胞M1水平、TNF-α、IL-6含量下降更为明显(P<0.01)。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糖肾灌肠方筛选出活性成分118个,主要包括芦荟大黄素、水黄皮素等,发现核心靶点TNF-α、IL-6等,GO富集在BP中主要包括炎症反应等;MF主要包括蛋白结构域特异性结合等;CC主要包括细胞外空间等;KEGG富集发现PI3K/AKT等信号通路能在糖肾灌肠方治疗DKD中起关键作用。结论:糖肾灌肠方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及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干预DKD炎症反应发挥治疗作用。

参芪和血汤对脊柱退变性疾病后路开放手术康复效应研究

目的:研究参芪和血汤对脊柱退变性疾病后路开放手术的康复效应,为中药制剂研发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操作。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0.9%氯化钠注射液、甘露醇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3 d;口服洛芬待因缓释片,2次/d,2片/次,连续用药7 d;口服甲钴胺片,2次/d,1片/次,连续用药30 d,以及常规护理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参芪和血汤治疗,200 ml/次,3次/d,分别于早餐、午餐和晚餐后1 h温服,并保证中药与西药的服药时间间隔1-2 h,连续服药14 d。于治疗前、治疗7 d与治疗14 d检测血细胞、凝血功能、血液流变、炎性因子,同时评价VAS评分、JOA评分与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与治疗14 d检测肝功能和肾功能;30 d与90 d随访,评价VAS评分、JOA评分与中医证候评分。结果:共纳入82例合格病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4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总体均数、分布与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全血液流变、细胞因子、凝血功能与血细胞的相关指标,以及VAS评分、JOA评分、证候评分、伤口结局、术后感染Protein Characterization和脂肪液化组间比较总体均数、分布与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液流变、细胞因子、凝血功能与血细胞的相关指标,以及VAS评分、JOA评分、证候评分、伤口结Galunisertib价格局、术后感染和脂肪液化组间比较总体均数、分布与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iraglutide.html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康复出院时间的组间比较总体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的住院时间更短。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发生生化指标异常、疼痛加剧、证候改变、伤口延迟愈合、术后感染、脂肪液化的风险更低,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更强。未发现任何损伤肝肾代谢的毒副反应。结论:1.参芪和血汤对脊柱退变性疾病后路开放手术术后患者的血液流变、炎性因子、凝血功能及血细胞的部分指标水平有调节和改善的作用。2.参芪和血汤对脊柱退变性疾病后路开放手术围手术期患者有抗炎、止痛的作用,治疗组联合西药使用可增加治疗效果。3.参芪和血汤通过调节RBC与Hb水平来实现补血作用,改善脊柱退变性疾病后路开放手术术后患者的失血和贫血情况。4.参芪和血汤联合术后常规治疗调节实验室的相关指标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失血和贫血,缓解疼痛,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用药安全性高,加速脊柱退变性疾病后路开放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是一种有效、安全及可靠的快速康复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对终末期肾病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 便利选取2020年2月—2023年5月甘肃中医药大学/武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终末期肾病selleck NMR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投掷硬币法分为两组。参照组(34例)采用血液透析治疗方法,研究组(34例)在参照组基础上添加甘草干姜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水平、甲状腺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水平、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 β2-MG)水平、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47%)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06%)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P<0.05);治疗后,与参照组BUN、Scr水平比较,研究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与参照组PTH、β2-MG水平比较,研究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参照组social immunity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研究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购买FUT-175)。结论 临床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在治疗期间,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有效应用,可将患者的疗效显著提升,将系列指标显著改善,将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