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应答是机体受到病原入侵后,免疫系统调节生物体的多种生理活动以清除病原,保持内环境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过程。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尤其是血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功能会发生动态变化以维持机体免疫稳态。免疫应答前期血淋巴细胞发生快速增殖以有效抵御病原,而一旦病原威胁被清除,血淋巴细胞就会相应减少以防止过度免疫给机体带来损伤。转录因子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 lymphocyte induced mature protein 1,Blimp-1)在哺乳动物免疫细胞的发生发育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但其在调节无脊椎动物血淋巴细胞增殖过程中的功能及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软体动物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Imidazole ketone erastin为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技术手段,鉴定了CgBlimp-1及其下游关键基因CgMyc-A,探究了CgBlimp-1和CgMyc-A对免疫应答过程中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动态调控作用,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牡蛎CgBlimp-1和CgMyc-A在进化上较为保守从长牡蛎基因组中鉴定出转录因子CgBlimp-1和CgMyc-A。CgBlimp-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含2502个碱基,编码含833个氨基酸的多肽,其蛋白结构域组成高度保守,包含1个N端SET结构域(77-201 aa),5个C端串联的Zn F_C2H2型锌指结构域(58-580,586-608,614-636,642-664,670-692 aa),其氨基酸序列与美洲牡蛎Blimp-1序列相似度最高,为86.83%;与斑马鱼Blimp-1的序列相似度为32.43%。CgMyc-A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含1149个碱基,编码含382个氨基酸的多肽,其蛋白结构域组成较为保守,包含1个N端Myc结构域(5-118 aa)和1个C端HLH结构域(302-354 aa),其氨基酸序列与葡萄牙牡蛎Myc-A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8.43%,与小鼠的序列相似度为26.86%。在系统发育树中,CgBlimp-1和CgMyc-A分别与无脊椎动物的Blimp-1和C-Myc成员聚为一支。2.CgBlimp-1和CgMyc-A在不同组织中呈组成型表达,且响应灿烂弧菌刺激利用qRT-PCR技术分别检测了CgBlimp-1和CgMyc-A在长牡蛎不同组织中的m RNA表达水平,发现它们在不同组织和血淋巴细胞中均有表达。CgBlimp-1在鳃中表达水平最高,其次在肝胰腺、唇瓣、外套膜中也有较高表达水平,分别是血淋巴细胞中表达量的20.07倍(p<0.001),13.19倍(p<0.01),6.10倍(p<0.01)和5.21倍(p<0.01)。CgMyc-A在鳃和血淋巴细胞中表达水平较高,分别为外套膜中的2.33倍(p<0.01)和1.89倍(p<0.05),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未见显著差异。进一步检测发现,CgBlimp-1和CgMyc-A在三类血淋巴细胞亚群中的表达量有显著差异,均在颗粒细胞中表达量最高。检测了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刺激后,长牡蛎血淋巴细胞中CgBlimp-1及CgMyc-A在m VP-16供应商RNA水平的表达变化。CgMyc-A在免疫应答早期响应免疫刺激,其m RNA表达量在3 h,12 h,48 h显著升高,分别为对照组的2.19倍(p<0.01),2.05倍(p<0.001)和1.63倍(p<0.01)。CgBlimp-1在免疫应答后期响应免疫刺激,其m 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在24 h,48 h,96 h显著升高,分别为对照组的4.16倍(p<0.05),7.68倍(p<0.01)和2.65倍(p<0.05)。3.CgMyc-A的活性或表达被抑制后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注射C-Myc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10058-F4,检测灿烂弧菌刺激后长牡蛎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变化,发现实验组长牡蛎总血淋巴细胞中Ed U~+新生血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降低(对照DMSO组的0.70倍,p<0.001),细胞增殖活性被显著抑制。利用RNAi技术干扰CgMyc-A基因的表达,检测灿烂弧菌刺激后长牡蛎总血淋巴细胞中Ed U~+新生血淋巴细胞比例变化,发现实验组(si RNA-CgMyc-A)中Ed U~+细胞比例显著降低(对照si RNA-NC组的0.82倍,p<0.01),细胞周期蛋白CgCDK-2的m 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为对照组的0.39倍(p<0.01),Western blot检测CgCyclin B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细胞增殖活性被显著抑制。4.CgBlimp-1的表达能显著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利用RNAi技术干扰CgBlimp-1的表达,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了血淋巴细胞中靶基因CgMyc-A的m RNA表达水平变化,发现CgMyc-A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对照组的1.63倍,p<0.05);Western blot检测CgMyc-A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与m RNA水平变化趋势一致。干扰CgBlimp-1的表达后,造血相关因子CgWnt-1,CgRunx-1,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gCDK-2的m 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对照组的2.04倍(p<0.001),1.62倍(p<0.05)和1.70倍(p<0.05),炎症因子CgIL17-1,CgIL17-2和CgIL17-4的m 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71倍(p<0.05),144.70倍(p<0.01)和1.93倍(p<0.05)。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灿烂弧菌刺激后,血淋巴细胞中不同类群细胞比例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灿烂弧菌刺激24 h后,颗粒细胞占总血淋巴细胞的比例升高(海水组的1.29倍,p<0.01),干扰CgBlimp-1后颗粒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的比例持续升高,为EGFP-RNAi组的1.14倍(p<0.05)。CgBlimp-1-RNAi组总血淋巴细胞、颗粒细胞中Ed U~+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分别是对照组的1.56倍(pAbiotic resistance<0.01),1.82倍(p<0.05)。且处于G0/G1期的总血淋巴细胞数量、颗粒细胞数量比例显著下降,分别为对照组的0.81倍(p<0.001),0.67倍(p<0.001),处于G2/M期的血淋巴细胞数量、颗粒细胞数量比例显著上升,分别为对照组的2.77倍(p<0.01),1.97倍(p<0.01)。综上所述,本研究从长牡蛎中鉴定出进化上较为保守的转录因子CgBlimp-1及其下游基因CgMyc-A。它们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量较高,且显著响应免疫刺激。在免疫应答后期,CgBlimp-1能抑制CgMyc-A的表达,在G0/G1期阻滞细胞周期进程,抑制血淋巴细胞尤其是颗粒细胞的增殖,促进机体稳态的恢复。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解析软体动物免疫应答的动态过程及其调节机制提供参考。
Author: admin
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取三维一体延续性护理的价值
目的 探讨三维一体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采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糖classification of genetic variants尿病肾病患者60例,根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三位一体延续性护理干预。分析比对血糖指标、血钾、血肌酐指标、并发症发生概率、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WHOQOL-BREF)等。结果 观察组血糖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低,血钾、血肌酐指标水平也低于对照组,数据之间比对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心律失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数据之间比对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PCI-32765体内实验剂量满意度较对照组高,数据之间比对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WHOQOL-BREF分值在护理干预前较对照组无差异(p>0.05),观察组WHOQOL-BREF分值在护理干预后较对照组高,数据之间比对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采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可延长生存时间,但长时间治疗会伴有抗拒情况发生,因此给予护理指导十分重要,三维一体延续性护理可在不同时期给予患者合适的护理指导,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升生活质量,临床上可推PUN30119小鼠广应用。
苹果果实质地关键基因MdPG1启动子变异分析及其上游调控机制解析
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th.)是全球最重要的果树之一,贮藏性是决定苹果果实品质和商品价conservation biocontrol值的重要因素。我国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早、中熟苹果易软化、不耐贮运,影响其食用品质和经济价值。因此,研究调控苹果成熟软化的关键基因及其分子机制,开发出高效的分子标记,对加速耐贮藏苹果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以不同软化特性苹果果实为试材,通过转录组分GSK1349572体内实验剂量析,筛选到与苹果成熟软化相关的5个候选基因。在此基础上,对候选基因MdPG1(POLYGALACTURONASE1)启动子变异及其上游调控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控制苹果软化的关键基因挖掘。通过对60个苹果栽培品种货架期果实乙烯释放量和硬度测定,发现乙烯高峰释放量与果实软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以‘华红’(较快软化)、‘美八’(较快软化)、‘华硕’(较慢软化)和‘华冠’(较慢软化)果实为试材进行转录组分析,共挖掘到5个参与调控苹果软化过程的候选基因:MdACS3a、MdPG1、CYP707A(MD03G1088100)、MdMADS4和SAUR(MD10G1060800)。2、MdPG1启动子区关键SNP影响MdCBF2调控其表达的分子机制解析。IGV视图显示MdPG1启动子区存在2个SV(Structure Variantion),2个In Del(Insertion/Deletion)和39个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启动子序列分析发现其中一个SNP(SNP~(C/A))位于ERF顺式作用元件;‘华红’MdPG1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分析显示MdPG1转录偏好SNP~A等位基因。通过比较SNP位点不同基因型果实MdPG1表达量和硬度,发现SNP~C与较低的MdPG1表达和较高的果实硬度相关;双荧光素酶和酵母单杂交实验结果表明,与SNP~C相比,AP2/ERF类转录因子MdCBF2极显著增强了SNP~A等位基因对应的MdPG1启动子活性,证明该SNP通过影响MdCBF2对MdPG1表达的激活能力,从而影响果实硬度。基于该位点开发了关联CAPS标记,可望为早期选育具有耐贮藏潜力的苹果种质奠定技术基础。3、MdPG1启动子区lncRNA_(PG1)的鉴定及其作用机制解析。通过对8个苹果品种MdPG1启动子的IGV视图、克隆及测序分析,发现‘美八’、‘华星’、华硕’和‘红脆宝’MdPG1起始密码子上游2,356 bp处存在一段1,335 bp的序列插入,注释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其中,‘美八’、‘华星’和‘红脆宝’为单等位基因插入(lncRNA~(+/-)),‘华硕’为双等位基因插入(lncRNA~(+/+))。RNA-seq和q RT-PCR分析表明,该段序列在‘华硕’成熟的果肉组织中能够被转录,利用PCR技术分离到该转录本,命名为lncRNA_(PG1);‘华星’和‘红脆宝’MdPG1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分析显示,包含lncRNA_(PG1)的等位基因对应的MdPG1转录不超过8%。与lncRNA~(-/-)型杂交单株果实相比,lncRNA~(+/+)型果实MdPG1表达量更低,硬度更高;启动子活性分析证实,lncRNA_(PG1)通过顺式作用方式抑制基因表达;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分析表明,lncRNARSL3核磁_(PG1)可能通过改变邻近基因(MdPG1和MD10G1179400)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发挥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挖掘到5个参与调控苹果软化过程的关键候选基因,鉴定到MdPG1启动子区的关键SNP及lncRNA_(PG1),并阐明了关键SNP影响MdCBF2调控MdPG1等位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明晰了lncRNA_(PG1)抑制MdPG1表达的顺式作用方式。研究结果为解析MdPG1表达调控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同时为lncRNA在调控苹果软化方面的功能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淋巴结淋巴管增生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程中的意义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小鼠模型感染后不同阶段淋巴结内淋巴管增生的变化规律,探究淋巴结内淋巴管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发病中的作用,以期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新方向。【方法】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70)和空白对照组(n=6),实验组右眼接种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实验组左眼及空白对照组双眼接种等体积DMEM培养液。在接种即刻、接种病毒后3、5、7、10、14、28、58天各时间点行:(1)小鼠结膜囊冲洗液与VERO细胞共培养和三叉神经节PCR检测,验证小鼠有效感染;(2)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小鼠眼部临床表现评估(临床体征评分、角膜混浊度评分、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3)取小鼠的角膜进行LVYE-1、CD3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分析角膜淋巴管、血管的生长特点;(4)取小鼠的双侧下颌下淋巴结测量直径,并进行LYVE-1、F4/80免CCRG 81045溶解度疫荧光染色及HE染色,观察分析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程各阶段淋巴结内淋巴管及巨噬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规律。【结果】(1)各时间节点小鼠结膜囊冲洗液和三叉神经节均检出单纯疱疹病毒1型,验证小鼠有效感染。(2)实验组小鼠右眼感染HSV-1后3天角膜上皮缺损修复;4~5天后出现水肿、浸润灶等体征,角膜缘伴随着血管和淋巴管长入;14天时临床体征评分、角膜混浊度评分、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均达到高峰(P<0.0001);28天后眼部体征缓解。(3)接种病毒后实验组右眼角膜淋巴管、血管密度逐渐上升,至28~58天时淋巴管和血管趋于稳定。(4)实验组小鼠接种病毒后双侧下颌下淋巴结均逐渐增大,到第14天直径达到峰值,此后逐渐缩小,但3~28天接种侧淋巴结直径大于对侧(P<0.01);双侧淋巴结皮质区在感染后第3天便可见淋巴管增生,7~14天皮质区和髓质区淋巴管密度明显增加、管腔变粗,并在14天达到高峰,而28天后淋巴管减少、变细,并逐渐恢复至未感染时水平(P<0.01)。(5)实验组小鼠双侧下颌下淋巴结内巨噬细胞在病毒感染后逐渐增多,在10~14天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可见其充盈于淋巴结大部分区域,28天后巨噬细胞逐渐减少(P<0.01)。(6)实验组小鼠左眼、空白对照组双眼在整个病程中均未出现感染临床体征,其角膜血管、淋巴管免疫荧光染色阴性。空白对照组淋巴结未见明显变化。【结论】(1)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病过程伴发区域引流淋巴结内淋巴管Belumosudil体外的增生,且与眼部临床表现呈相似的变化趋势。(2)区域引流淋巴结内淋巴管与角膜淋巴管之间可能形成连接角膜和淋巴结的免疫反射通路,同时也可作为引流通路,参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免疫应答。(3)淋巴管增生调控有望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基于IL-13/STAT6信号通路研究祛风宣痹方对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
目的:探讨RP56976 IC50祛风宣痹方对哮喘小鼠气道黏液分泌及IL-13/STAT6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建立小鼠哮喘模型。将24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祛风宣痹方组,祛风宣痹方组给予祛风宣痹方治疗,对照组和哮喘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采用肺组织HE染色、PAS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以及气道黏液分泌,免疫组化实验观察黏蛋白MUC5AC、p-STAT6蛋白表达Immune adjuvants情况,ELISA实验检测小鼠血清中IL-13的含量。IL-13处理A549细胞模拟黏蛋白分泌病理模型(IL-13组),再加入祛风宣痹方进行干预(IL-13+祛风宣痹方组);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A549细胞中MUC5AC和p-STAT6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内实验发现,与哮喘组相比,祛风宣痹方组小鼠肺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及黏液高分泌情况均有明显改善,气道表面细胞MUC5AC、p-STAT6蛋白表达selleck ABT-199有所降低(P <0.05);小鼠血清中IL-13含量也明显减少(P <0.01)。体外实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IL-13组A549细胞中MUC5AC及p-STAT6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 <0.01),而IL-13+祛风宣痹方组细胞中MUC5AC及p-STAT6蛋白表达相对于IL-13组呈现明显下降趋势(P <0.05)。结论:祛风宣痹方可减轻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L-13/STAT6信号通路相关。
伏诺拉生联合高剂量阿莫西林二联七天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
目的:本研究采用开放、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以伏诺拉生(vonoprazan,VPZ)联合不同剂量阿莫西林的7日根除方network medicine案作为一线治疗,观察3种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临床有购买Gefitinib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开放、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在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共23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初治患者,随机分入3组,(1)H-VA:伏诺拉生20 mg b.i.d.+阿莫西林750 mg q.i.d.,持续7天;(2)L-VA:伏诺拉生20mg b.i.d.+阿莫西林500mg q.i.d.,持续7天;(3)VAC:伏诺拉生20mg+阿莫西林750mg+克拉霉素500mg,每天两次,持续7天。治疗后停药至少4周复查尿素呼气试验。评估不同方案的根除率及安全性。结果:在ITT分析中每种方案的疗效为:H-VA组的根除率为63.5%(54/85),L-VA组的根除率为58.3%(49/84),VAC组的根除率为60.7%(37/61)。在PP分析中,H-VA组的根除率为65.1%(54/83),L-VA组的根除率为66.2%(49/74),VAC组的根除率为64.9%(37/57)。根据ITT分析(x2=0.032,p=0.984)和PP分析(x2=0.480,p=0.786)结果显示,三组方案的根除率没有显著差异。VA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6.9%,L-VA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3.2%,VAC组的不良反应率为24.1%。根据卡方检验结果,三组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x2=2.7S63845小鼠84,p=0.266)。结论:以伏诺拉生为抑酸药物组成的7日的根除方案,无论是联合阿莫西林的二联方案还是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三联方案,均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根除率,具体的改进方法仍需要更多的探索。
基于CiteSpace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相关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目的 通过对公开发表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相关文献的分析,了解HPV研究热点及趋势,为应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各领域研究进展和方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2012—2021年公开发表的HPV疫苗相关中文论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相关文献,用CiteSpace 6.1R6进行作hand disinfectant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发性探测、关键词聚类分析,绘制关键词时间线图。结果 2012—2021年,HPV疫苗研究受到关注,相关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热点在宫颈疾病,HPV基因分型及相应疫苗研制,疫苗认知、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其中,2012—2014年,关注宫颈疾病、基因分型、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较多,2017—2018年,关注九价H确认细节PV疫苗的研究较多,2019—2021年,关注女大学生等特定人群的研究较多。通过关键词时间线图还发selleckchem INCB018424现,自2016年HPV疫苗在中国大陆上市以后,除传统研究热点,相关研究开始关注HPV疫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紧密结合当时的卫生政策背景和卫生热点,涉及医学伦理、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且开始探索当下较为热门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细化,内涵不断深化,外延持续拓展。结论 考虑该类研究的与时俱进,未来研究可能会随着疫苗本身的发展,分层研究不同人群接种意愿,提升HPV疫苗覆盖率的接种策略,覆盖更多亚型的多价疫苗研制、效果、安全性、成本效益研究,HPV疫苗接种相关的真实世界研究,以及一系列疫苗推广和信息化等管理措施的效果评价。
中国樱桃果实质地评价及质地变化关键基因挖掘
中国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Lindl.)G.Don],隶属蔷薇科(Rosaceae)李亚科(Prunoideae)樱属(Cerasus Mill.),是起源于我国的特色核果类果树。中国樱桃果实色泽鲜艳,风味浓郁,是当前都市农业、农旅融合发展的理想Cobimetinib分子量果树种类。然而,中国樱桃生产中,普遍存在果皮薄、质地较软、不耐储运的问题,成为限制中国樱桃鲜果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培育硬度较高、口感适宜的中国樱桃优异品种是拓宽中国樱桃冷链运输范围,延长中国樱桃果实货架期的重要目标。果实内部物理结构、细胞壁生理化学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细胞壁代谢酶的修饰,而细胞壁修饰酶会受到多种基因及转录因子的综合调控。本研究以50份中国樱桃品种资源(33份地方种质、17份杂种种质:红妃×蒲江红花-HP、红妃×南早红-HN、南早红×红妃-NH)的成熟果实为材料,采用质地多面分析法(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测定果实质地参数,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初步建立中国樱桃果实质地品质评价体系。以红妃(‘HF’)和彭州白(“PZB”)两个中国樱桃S1~S8时期的果实为材料,测定果实发育阶段果实硬度、解剖结构等生理特征变化,筛选出果实质地变化明显的3个时期(S3、S5和S7),进行细胞壁成分及相关酶活性测定。同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挖掘调控果实软化的候选基因和转录因子。研究结果旨在为解析中国樱桃果实质地变化规律奠定基础,为耐贮运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樱桃品种资源果实质地评价(1)50份中国樱桃品种资源的果实硬度为1.41~9.80 N(平均值3.80 N),粘附性为0.0829~0.2021 mj(平均值0.13 mj),内聚性为0.18~0.40 Ratio(平均值0.3 Ratio),弹性为0.60~2.43 mm(平均值1.73 mm),咀嚼性为0.29~4.49 mj(平均值1.97 mj),胶着性为0.29~2.36 N(平均值1.12 N)。咀嚼性(70.61%)、胶着性(46.47%)、硬度(43.91%)的变异系数较大。硬度较大的(>5.50 N)和较小(<2.00 N)的品种数量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14%和12%。(2)果实质地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胶着性与咀嚼性(0.920)、硬度(0.901)和弹性(0.802)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3)对果实质地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基于特征值大于1提取了两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02%。因子分析综合得分模型(S=0.707Z_1+0.2929Z_2)显示,50份中国樱桃种质质地综合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品质排名前10的依次为HYHZZ(汉源黑珍珠)、HN917、NH567、HN968、HF、BJ4(毕节4)、NH554、HP155、NH702、HP445。(4)系统聚类分析将50份中国樱桃品种资源分为3类。第I类中的品种综合评价指数较高,果实硬度也较高;第Ⅱ类中的品种综合评价指数次之,粘附性较高;第Ⅲ类中的品种综合评价指数最低,质地参数值也均较低。2.中国樱桃果实发育阶段质地变化特征(1)中国樱桃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硬度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转色膨大期后果实硬度迅速下降至果实成熟。成熟时期的HF果实硬度(5.38 N)较PZB(3.57 N)高,PZB(9.15 N/d)果实硬度下降的速度显著高于HF(6.78 N/d)。(2)果实解剖结构及形态相关参数分析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表皮细胞厚度先上升后下降,薄壁细胞、维管束周围细胞面积逐渐扩大。HF果实表皮细胞较厚,薄壁细胞面积较小,胞间隙面积较更多小。(3)随着中国樱桃果实成熟,果实的Cx(Cellulase)、β-Gc(β-glucosidase)、β-Gal(β-Galactosidase)、PG(Polygalaccuronidase)酶活性上升。在细胞壁酶的作用下,果实水溶性果胶(WSP)、离子型果胶(ISP)含量上升,纤维素(CEL)、半纤维素(HC)、共价结合型果胶(CSP)含量下降。HF纤维素含量整体高于PZB,而水溶性果胶含量整体小于PZB。(4)脱落酸和生长素在中国樱桃果实发育过程中起到了主要的调控作用。(5)相关性分析表明,中国樱桃果实硬度与表皮细胞厚度和半纤维素极显著正相关(0.95,0.91)。表皮细胞厚度与半纤维素极显著正相关(0.96)。薄壁细胞面积与水溶性果胶极显著正相关(0.99)。维管束周围的细胞面积与离子型果胶、β-Gal及脱落酸极显著正相关(0.99、0.97、0.95)。离子型果胶与脱落酸及β-Gal极显著正相关(0.95、0.93)。木质素与生长素和乙烯极显著正相关(0.92,0.92)。Cx与乙烯极显著正相关(0.92)。β-Gc与生长素极显著正相关(0.92)。β-Gal与脱落酸极显著正相关(0.94)。3.中国樱桃果实发育阶段转录组分析(1)基于转录组数据,从HF和PZB三个时期18个样本中鉴定出7776个差异基因。差异基因分析结果表明,下调的差异基因比上调的多,尤其是在HFS3 vs HFS7、PZBS3 vs PZBS7、PZBS7 vs HFS7中。GO和KEGG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在“细胞壁代谢”、“木质素代谢及合成途径”、“半纤维素代谢途径”和“响应脱落酸途径”果实发育过程中显著富集。Fuzzy c Means聚类结果表明,cluster 2、3、4、6、8、9、11和12中的差异基因在红妃和彭州白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显著。尤其是cluster 9、11中的差异基因在红妃和彭州白各个时期的表达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2)筛选出与细胞壁代谢(205)、木质素合成(64)、植物激素信号转导(80)个相关的差异基因。鉴定到8个细胞壁代谢通路上的基因(Cp CSLH1、Cp CSLG2、Cpβ-Glu12、Cp XTH31、Cp XTH22、Cp PG、Cp PME20、Cp PMEI4)、2个木质素合成途径上的基因(Cp POD21、Cp CCo AOMT)、9个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上的基因(Cp ASR2、Cp IAA8/17、Cp AUX22/28、Cp AX22D、Cp GH3.1、Cp AOG、Cp TIFY10A)、5个关键转录因子(Cp NAC56、Cp MYB20/44、Cp MADS2、Cp PRE6)参与了中国樱桃果实质地软化过程。(3)WGCNA分析结果表明,Y5720、木聚糖合成关键酶基因F8H、MCAC1、枯草芽孢杆菌L-脯氨酸合成途径中的GLNA、微管结合蛋白TPX2、花香调节转录因子ODO1、CSLA2、阅读蛋白ECT2、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SBT16、WAG1、类似于甲基转移酶PMT9、MSTRG.20176基因可能参与了中国樱桃果实软化。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策略对基层儿童呼吸道7项病原体感染的影响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防控策略对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2020年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和奉贤区奉城医院儿科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ARI)患儿病例信息,回顾性分析病原体检测情况,呼吸道7项病原体检测采用双扩增法。结果 相比于2019年,2020年病原体阳性总检出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2019年相比,2020年春、夏、秋季各病原体检出率降低,而在冬季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幼儿组和学龄期组患儿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检出率比2019年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IDN-6556说明书<0.001);相比于2019年,2020年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 FluA)、腺病毒(adenovirus, ADV)和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检出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rin 1供应商);相比于2019年以MP感染为主,2020年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检出率最多。结论 疫情期间基层儿童呼吸道7项病原体总感染率下降,以春、夏、秋季和幼儿组、学龄期组下降为主;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可降低FluA、RSV、ADV、MP的感染率;疫情期间RSV感染占据病原谱首要位置。
外源ABA处理对红阳猕猴桃果实采后成熟及关键基因的影响
【目的】探究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处理对猕猴桃采后果实成熟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精准调控猕猴桃果实采后成熟过程,延长贮藏期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以‘红阳’猕猴桃为试材,在采收后分别使用100μmol/L ABA和200μmol/L去甲二氢愈创木SAG体外酸(NDGA,ABA合成抑制剂)进行浸果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测定采后果实呼吸强度、失重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探究ABA处理对猕猴桃果实贮藏品质的影Chinese medical formula响。检测内源ABA含量和乙烯释放量,并利用qRT-PCR方法分析ABA代谢关键基因(AcNCEDs和Ac确认细节CYP707As)和ABA信号核心组分基因(AcPYLs、AcPP2Cs和AcSnRK2s)的表达,以及乙烯相关和细胞壁降解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差异。【结果】猕猴桃果实在常温贮藏期内,果实硬度逐渐下降,ABA处理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时在贮藏第8天时,ABA显著提高了细胞壁降解相关基因AcPL1、AcPL2、AcXTH5、AcXTH6、AcPME1和AcMAN1的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3.01、2.42、7.58、21.47、5.11和9.49倍,表明ABA处理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壁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来促进果实软化。外源ABA能促进猕猴桃内源ABA的生物合成和乙烯的释放,AcNCED1、AcNCED2的表达模式与ABA含量的趋势相一致,同时对乙烯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发现,ABA处理促进了乙烯合成和信号转导基因的上调。此外,ABA处理能促进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的降解,促进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和可溶性糖的积累,提高了果实呼吸速率和失重率。这些结果表明ABA促进猕猴桃采后成熟,并影响了果实品质。【结论】外源ABA处理促进了猕猴桃果实的采后成熟,激发了乙烯合成和信号相关基因,以及细胞壁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加速了果实软化。研究结果为揭示ABA促进猕猴桃采后成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