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ers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基因组编辑的准确性,并且有助于更好地诊断、预测疾病,以及更有效地实施基因治疗。基于腺嘌呤和胞嘧啶碱基编辑器,不同的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双碱基编辑器,它能够有效地实现C-to-T和A-to-G的编辑。然而,许多人类遗传疾病是由在同一基因组位点上的多核苷酸变异引起的。而在同一等位基因上尚未开发出同时实现C&G-to-T&A和A&T-to-G&C转换的理想工具。本文提出了 一种碱基编辑器与双sgRNA(single guide RNA,sgRNA)相结合的策略,针对DNA双链上重叠的相邻两个位点,在重叠的靶向窗口内同时诱导C&G-to-T&A和A&T-to-G&C转换。研究结果如下:1.双sgRNA策略促进了小型目标窗口中并发的C&G-to-T&A或A&T-to-G&C转换,利用BE4max和ABEmax可精确突变HEK293T细胞中不同基因的目标位点,且没有副产物。根据HEK293T细胞中的目标位点设计了一对分别针对正义链和反义链的sgRNA(sg-L和sg-R),并设置了重叠的靶向窗口(单条间隔序列的4-8位;至少2-nt重叠);分别将单条gRNA和一对sgRNA与BE4max和Medical utilizationABEmax共同转染进HEK293T细胞。Sanger和深度测序结果显示,有七个位点在双sgRNA的引导下能够利用BE4max实现C&G-to-T&A的目标突变,有三个位点能够利用ABEmax实现A&T-to-G&C的目标突变。2.双sgRNA策略促进在同一条DNA链上同时实现C&G-to-T&A或A&T-to-G&C双碱基转换。考虑到C&G-to-T&A或A&T-to-G&C编辑可能同时发生在不同的等位基因上,将一对sgRNA克隆到由两个独立的人类U6启动子驱动的单一表达载体上,命名为2U6。与原始策略相比,在2U6驱动的双sgRNA引导下BE4max和ABEmax对目标位点的编辑效率略高。Sanger和深度测序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测试位点,2U6组中包含并发C&G-to-T&A或A&T-to-G&C转换的测序reads(读长)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双载体组而Indels(插入和删除)比例并没有显著增加。3.对双sgRNA系统进行进一步改良,以提高同一等位基CP-690550化学结构因的并发编辑效率。通过对其中一个配对的gRNA进行突变(与经过另外一条gRNA编辑的序列能够完美匹配),构建改良版的2U6,命名为2U6mut,可有效地促进同一等位基因上的碱基转换。Sanger和深度测序结果表明,BE4max和ABEmax在2U6mut驱动的sgRNA引导下的编辑效率与2U6相当或略高,同时大多数测试位点中2U6mut组中包含并发C&G-to-T&A或A&T-to-G&C转换的测序reads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双载体组而Indels 比例没有显著增加。4.利用SpRY介导的碱基编辑器,扩大了双sgRNA策略的靶向范围。根据我们的设计,在双sgRNA系统中,目标序列必须两侧有“CCN”和“NGG”PAM(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原间区相关基序)序列,在人类基因组中靶向的范围非常有限。因此,将PAMless SpRY Cas9n与胞嘧啶和腺嘌呤碱基编辑器融合,命名为SpRY-BE4max和SpRY-ABE8e可以极大地扩展潜在的靶向范围,覆盖多达90%的人类基因组。根据SpRY Cas9n的首选PAM序列“NRN”(R=G/A),采用2U6和2U6mut sgRNA策略分别检测SpRY-BE4max和SpRY-ABE8e在EMX1上的三个靶点,在目标窗口内同时发现了有效的 C-to-T 和 G-to-A,以及 A-to-G 和 T-to-C 转换。5.双sgRNA策略与双碱基编辑器相结合实现更为复杂多样的饱和突变。传统的双碱基编辑器只能引起C-to-G和A-to-T的转换,将双sgRNA策略与双碱基编辑器结合可以催化更复杂的突变类型。使用CABE-RY测试“CCN”和“NGG”PAM的四个位点以及4个“非NGG”PAM的位点。在较宽的靶向窗口内(从sg-L开始10-23 nt),观察到了相对较高的C-to-T、A-to-G、G-to-A和T-to-C转换,说明两种系统联用可大幅增加碱基变换的多样性。深度测序分析表明,可观察到多达三种不同类型的碱基转换的测序reads并且诱导产生的Indels率通常小于5%,这在生物医学和植物工程或饱和突变筛选中是可以接受的。6.双sgRNA策略用于多核苷酸变异致病突变模型。TP53是人类癌症中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之一,但是大部分突变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其中包括一些突变已被确定为相邻区域的多核苷酸变异(Multi-nucleotide variant,MNV)。为了进一步解释MNVs 的功能意义,本文构建MK-1775生产商了两对 2U6mut sgRNA(sgTP53-2U6mut-1 和 sgTP53-2U6mut-2),分别使用 SpRY-ABE8e 和 SpRY-BE4max 诱导 L330P/Q331R 和R280K/R281Q/R283Y 突变;并且,从 sgTP53-2U6mut-1 和 SpRY-ABE8e 共转染的细胞中成功建立了含有L330P/Q331R突变的单个HeLa细胞克隆。通过细胞凋亡实验和RNA-seq分析表明,L330P/Q331R突变导致TP53的表达明显降低并促进了 GPX4-In-3诱导的HeLa细胞死亡。
Author: admin
孕激素相关子宫内膜蛋白在胃癌早期诊断、预后中的作用
为使用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孕激素相关子宫内膜蛋白(Progestagen-associated Rural medical educationendometrial protein, PAEP)在胃癌中的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性能及免疫浸润相关性,该研究构建预测模型ROC曲线和偏差校正曲线检验其性能准确性,并通过细胞实验进一步验证分析结果.生信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PAEP的表达较高,在早期(T1期、N0期、M0期)即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诊断胃癌的准确性较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PAEP高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Pselleck HPLC≤0.001);TNM分期越晚,年龄越大,PAEP表达越高,胃癌患者生存概率越低,偏差校正曲线接近理想曲线(45°线),显示预测结果良好;PAEP的表达与胃癌中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水平呈正相关趋势,与B细胞、中央记忆型T细胞、T细胞呈显著的负相关趋势.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GC-27、BGC-823、MKN-45、SGC-7901和AGS细胞中PAEP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GES-1.结果表明了PAEP蛋白可用于胃癌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进行了实验验证selleck抑制剂,其机制与免疫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Th17/Treg平衡与肠道菌群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免selleck Canagliflozin疫球蛋白水平、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与肠道菌群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2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试验A组,42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HBsAg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患者为试验B组,42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外周血Th17、Treg细胞百分比及肠道内菌群数目,并研究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Th17/Treg平衡与肠道菌群分布的相关性。结果:相比对照组,试验A组和试验B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明显更低,且试验A组显著低于试验B组(P<0.05)。相比对照组,试验A组和试验B组Th17水平及Th17/Treg明显更高,且试验A组显著高于试验B组;相比对照组,试验A组和试验B组Treg水平明显更低,且试验A组显著低于试验B组(P<0.05)。相比对照组,试验A组和试验B组肠球菌、肠杆菌数目明显更高,且试验A组显著高于试验B组;相比对照组,试验A组和试验B组拟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目明显更低,且试验A组显著低于试验B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球菌、肠杆菌数目与IgA、IgG、IgM、Treg水平呈负相关,与Th17水平及Th17/Treg呈正相关;拟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目与IgA、IgG、IgM、Treg水平呈正相关,与Th17水平及Th17/Treg呈负相关(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Th17/Treg平衡受肠道菌群分VX-445细胞培养布影响严重,且三者参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和发展。
以替吉奥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对胃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近期生存率的影响
目的 分析以替吉奥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对胃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近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22年2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腹腔镜微创手术,术前对照组给予替吉奥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肿瘤标志物[白介素-2受体(SIL-2R)、糖类抗原125(CA125)、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癌胚抗原(CEA)]水平、生活质量[卡氏功能评分(Karnofaky)],以及近期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χ~2=5.455,P=0.020)。治疗后,2组血清SIL-2R、CA125、SDF-1、CE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Liver biomarkers或P<0.01);2组CD3~+、CD4~+及CD4~+/MC3 molecular weightCD8~+均高于治疗前,CD8~+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Karnofaky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3个月时,2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时观察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NSC 125973化学结构.01)。结论 以替吉奥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在胃癌治疗中效果显著,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近期生存率。
miR-26b-3p靶向CREB1调控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
目的 探讨miR-26b-3p靶向调控环磷酸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1(CREB1)表达水平影响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分子机制。方法 运用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级别胶质瘤中miR-26b-3p和CREB1的表达情况;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iR-26b-3p与CREB1结合的靶向序列。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26b-3p对CREB1RSL3试剂的靶向调控机制;将胶质瘤U251细胞分为对照组、miR-26b-3p mimic组及miR-26b-3p inhibitor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CREB1的表达变化,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miR-26b-3p的表达随着胶质瘤级别的增加而降低(P<0.05),而CREB1的表达则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miR-26b-3p可显著影响CREB1 3′UTR表达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CREB1是miR-26b-3p下游靶基因。抑制miR-26b-3p表达可上调CERB1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过表达miSevere and critical infectionsR-26b-3p可下调CERB1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P<0.05)。结论 miR-26b-3p可靶向调控CREB1的表达调节胶质瘤细胞的凋亡、增殖、迁移和侵袭,进而参与胶质瘤Belnacasan研究购买的发生发展。
从肝郁论治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的经验探析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眩晕类型。患者表现为持续慢性头晕、不稳和非旋转性眩晕,姿势或体位改变时会出现明显的加重感,临床影像学检查或前庭功能检查难以发现明显异常,往往持续数月不见好转。目前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的病因病机尚不明确,西医治疗只能缓解Mirdametinib采购症状,无法完全根治。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历史悠久,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相对完善,治疗效果明显。山西中医药大学张晋岳教授结合临床经验,认为肝郁气滞是导致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运用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完整地把握了其发病过程,Pevonedistat细胞培养主张通CMOS Microscope Cameras过疏肝解郁来治疗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他根据肝郁气滞、肝郁夹痰等证型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同时注重调整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根据患者不同的病证采用不同的方药,辨证辨病,再立治法,以法统方,结合相应情绪和心理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文章结合案例,介绍张晋岳教授从肝论治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希望为临床提供参考。
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对骨巨细胞瘤增殖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32、140、172位精氨酸突变对骨巨细胞瘤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骨巨细胞瘤患者76例,检测骨巨细胞瘤组织和血清中IDH1和IDH2的基因序列和IDH底物2-羟基戊二酸(2HG)的水平。构建IDH1和IDH2敲除的骨巨细胞瘤细胞GCT-404细胞系,转染IDH野生型或突变型后检测细胞的增值水平。根据转染的IDH1或IDH2的基因型进行实验分组:(1)IDH1野生型组;(2)IDH2野生型组;(3)INirogacestat临床试验DH1 R132H组;(4)IDH2 R140Q组;(5)IDH2 R172S组。[结果]骨巨细胞瘤患者中IDH突变型占比32.89%,野生型占比67.11%。IDH野生型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2HG的水平www.selleck.cn/products/ly2157299低于IDH突变型患者[(0.22±0.07)nmol/mgvs(2.58±0.24)nmol/mg,(1.73±0.29)μmol/Lvs(9.89±1.08)μmol/L,P<0.05]。相比于IDH野生型,IDH1 R132H、IDH2 R140Q或IDH2 R172S显著促进GCT-404细胞的增殖(2.20±0.09vs4.25±0.12,P<0.05)和2HG水平(31.34±5.33vs56.32±8.32,P<0.05)。敲除IDH1或IDH2后,GCT-404细胞中2HG的水平显著下降(25.78±4.56vs10.22±2.04,P<0.05)。2HG处理后,GCT-404细胞的增殖水平均显著上升(1.56±0.08vs2.41±0.10,P<0.05)。相比于IDH野生型,IDH1 R132H、IDH2 R140Q或IDRepeat hepatectomyH2 R172S显著增加GCT-404细胞中HIF1A的表达。敲低HIF1A后GCT-404细胞的增殖水平显著下降(1.50±0.04vs0.94±0.03,P<0.05)。[结论]IDH1 R132H、IDH2R140Q或IDH2 R172S通过调控2HG水平和HIF1A水平能显著增强骨巨细胞瘤细胞的增殖水平。
当归苦参丸止痒功效的初步机制探究
目的:探究当归苦参丸改善急性、慢性瘙痒的药效作用,为当归苦参丸的止痒作用及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4-氨基吡啶(4-aminopyridine, 4-AP)、右旋糖酐-40(dextran-Adezmapimod供应商40)致昆明种小鼠急性瘙痒模型,观察不同剂量当归苦参丸的止痒作用;采用Compound 48/80(C48/80)致小鼠皮肤瘙痒模型,观察不同剂量当归苦参丸对肥大细胞脱颗粒诱发的小鼠瘙痒的干预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急性炎症模型,观察不同剂量当归苦参丸的抗炎作用;采用MC903建立特应性皮炎慢bioactive endodontic cement性瘙痒模型,观察不同剂量当归苦参丸的抗慢性瘙痒作用。结果:当归苦参丸可改善4-AP和右旋糖酐-40致小鼠急性瘙痒,抑制4Dorsomorphin MW-AP小鼠血清中组胺(histamine, HIS)、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表达;可改善C48/80诱发的瘙痒,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和HIS、类胰蛋白酶的表达;可降低二甲苯刺激的小鼠耳肿胀度及提高耳肿胀度抑制率;可改善MC903诱发的特应性皮炎慢性瘙痒,抑制血清中IgE、HIS、TSLP、IL-4、IL-13、IL-33和耳片匀浆中HIS、TSLP、IL-4、IL-13、IL-33的表达水平。结论:当归苦参丸可改善急性、慢性瘙痒,有助于科学性地指导临床用药,提高患者的接受度。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的初步研究及应用
研究背景:随着体外诊断技术的快速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dex发展,免疫层析技术(ICA)已经成为应用于床旁快速检测(POCT)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免疫层析技术最具代表性的应用是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应用该试纸可以对特定抗原进行快速定性检测。但受到示踪物的影响,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等无法实现定量检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是将稀土元素离子作为抗体示踪物,通过延时检测,就可以将特异性荧光与非特异性荧光区别开来的一种定量检测分析方法,在该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技术(TRFICA)是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原理与免疫层析技术相结合,用镧系元素制备的标记物代替胶体金等物质对抗体等生物大分子进行标记,在以固相层析材料构建体系中发生特异性反应后,用时间分辨仪器对检测区进行扫描,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的镧系元素受激发后发出荧光,测定其荧光强度并转换成为数字信号,从而可以实现快速定量分析的目的。标记物是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标记物可以将Eu~(3+)和生物大分子连接到一起,形成“生物大分子-CA-Eu~(3+)”的螯合物,进而可用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中目标物的标记。标记物种类较多,其理化性质存在较大差异,选择合适的标记物对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的建议尤为重要。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实验室前期制备的五种标记物进行筛选,主要考察每种标记物的溶解性、荧光强度、蛋白标记能力、最佳孵育时间和温度、交联摩尔比等,从中筛选出一种荧光强度高、标记效率高的标记物。第二部分是利用筛选得到的标记物,以乙肝单克隆抗体为标记目标物,根据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通过对试纸条NC膜、质控线、检测线包被浓度的选择、样品垫以及结合垫的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一种可用于乙肝检测的建立乙肝时间分辨免疫层析法方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在此基础上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结果:标记物筛选实验结果表明,五种标记物中,标记物A的最佳反应溶液为PBS(0.01 M p H 7.5),标记物B的最佳反应溶液为PBS(0.01 M p H 8.5),标记物C的最佳反应溶液是PBS(0.01 M p H 8.5),BHHCT的最佳反应溶液是CBS(0.05 M p H 8.9),BHHST的最佳反应溶液是CBS(0.1 M pH 8.9),在最佳反应溶液中标记物BHHCT的标记和发光效率最高,标记物A、标记物B、标记物C、BHHST的最佳交联摩尔比为1:30,BHHCT的最佳交联摩尔比为1:60,蛋白最佳的孵育时间和温度是2 h和37℃,层析凝胶选择Sephadex G-25,洗脱液选择Tris-HCl(0.05 M p H 8.0)。综合以上结果,选择BHHCT作为最佳标记物。以B获悉更多HHCT为标记物建立乙肝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方法,样品垫用0.01M PBS(内含1%BSA,5%Tween20)浸泡,结合垫选择用层析后收集液原液浸泡,NC膜选择CN140,检测线采用1.5 mg/m L包被浓度的乙肝多抗进行包被,质控线采用1 mg/m L包被浓度的羊抗鼠抗体进行包被,最佳检测时间是25 min。试纸条性能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其抗原浓度T/C比值与T线荧光强度拟合曲线y=2687.8x-10818,R~2=0.9941,呈良好的线性,灵敏度较低,特异性较优且无交叉反应,重复性良好,经高温破坏实验证明,该试纸条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研究结论:本点击此处研究从五种标记物中筛选出一种发光能力最佳的稀土标记物BHHCT,应用该标记物建立了一种用于乙肝检测的乙肝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方法(抗原检测试纸),该试纸条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可有效的对乙肝抗原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将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鸟苷酸结合蛋白1(GBP1)抑制汉滩病毒感染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属于布尼亚病毒目汉坦病毒科,正汉坦病毒属,是一种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HTNV基因组由L、M和S三个基因片段组成,其中L片段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 Rp)、M片段编码糖蛋白(GP)、S片段编码核衣壳蛋白(NP)。黑线姬鼠是HTNV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通过其排泄物的气溶胶将HTNV传播给人类。HTNV感染人类会导致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固有免疫是宿主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病毒感染触发宿主产生干扰素(interferon,IFN),IFN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ISGs)表达,最终由ISGs发挥直接的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功能。鸟苷酸结合蛋白1(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 1,GBP1)是一种干扰素刺激基因,可防御各种病原体感染。然而,GBP1在HTNV感染中的功能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GBP1抑制HTNV感染的作用和具体分子机制,具体内容如下:本研究第一部分内容发现了GBP1抑制HTNV感染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A549细胞上感染HTNV可以激活IFN信号通路,诱导GBP1的表达,敲除GBP1促进HTNV S基因m RNA和HTNV NP的表达,增高细胞上清中的HTNV滴度,在A549细胞中过表达GBP1可以抑制HTNV S基因m RNA和HTNV NP的表达,降低细胞上清中的HTNV滴度。这些结果说明GBP1可以抑制HTNV感染。第二部分内容揭示了GBP1抑制HTNV感染的具体分子机制。我们研究了GBP1是否通过调控IFN信号通路来发挥抗病毒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GBP1不影响IFN信号通路。同时,研究发现了GBP1对HTNV生命周期的影响,RT-q PCR结果显示,在A459细胞中过表达GBP1降低了细胞中HTNV S基因的v RNA和c RNA水平,说明GBP1可能作用于HTNV复制的早期阶段。接着我们研究了GBP1对HTNV吸附和入胞的影响,RT-q PCR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GBP1能够抑制HTNV进入细胞,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GBP1抑制了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免疫共沉淀实验结selleck果显示GBP1可以与β-肌动蛋白(β-actin,ACTB)相互作用,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GBP1阻碍了动力蛋白2(dynamin-2,DNM2)和网格蛋白轻链A(clathrin light chain A,CLTA)之间的共定位。这些结果说明在HTNV感染期间GBP1通过阻碍ACTB对DNM2的招募从而减少了DNM2和CLTA的相互作Panobinostat价格用,最终抑制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而抑制HTNV进入细胞。我们还研究了GBP1发挥抗病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我们构建了GBP1的突变体GBP1-R240A、GBP1-K51A和GBP1-ΔCAAX,研究了GBP1突变体与ACTB的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GBP1与ACTB相互作用,R240A突变减弱了GBP1与ACTB之间的相互作用,ΔCaa X和K51A对GBP1与ACTB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影响,接着研究了GBP1突变体对HTNV的抗病毒作用,Western-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GBP1-K51A和GBP1-ΔCAAX显著降低了HTNV NP的表达,但是过表达GBP1-R240A不影响HTNV NP的表达,FFA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GBP1、GBP1-K51A和GBP1-ΔCAAX显著降低了细胞上清的HTNV滴度,但是过表达GBHardware infectionP1-R240A不影响细胞上清中的HTNV滴度。我们还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研究了GBP1突变体对HTNV入胞的影响,过表达GBP1-K51A抑制HTNV进入细胞,而过表达GBP1-R240A对HTNV进入细胞没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240位精氨酸(R)在GBP1抑制HTNV感染和抑制病毒入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GBP1可以抑制HTNV感染,通过阻碍ACTB对DNM2的招募减少了DNM2和CLTA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进而抑制HTNV进入细胞。本研究拓宽了GBP1的抗病毒作用,为基于ISGs的HTNV抗病毒药物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