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SV)治疗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下称心衰)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衢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111例,采用随机Ceralasertib数字表法以1∶1.5比例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65例,均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SV治疗,对照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连续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PF-02341066 IC50LVEDd)、LVEF提升≥5%、LVEF≥50%、LVEDd缩小≥10 mm比例、心血管性再住院、全因死亡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LVEDd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LVEF提升≥5%、LVEF≥50%、LVEDd缩小≥10 mm比例高于biological validation对照组,心衰再住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之间全因死亡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应用SV有益于改善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减少心衰再入院。
Author: admin
肝细胞线粒体定位蛋白IRG1在促进肝损伤和肝癌发生中的机制研究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五年生存率仅18%。代谢性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乙/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C viruses,HBV or HCV)、黄曲霉素B1以及过量酒精摄入均是肝细胞癌发病的危险因素。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多步骤的过程,且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肝细胞死亡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健康的肝脏中几乎没有肝细胞死亡,当病毒、代谢性因素、毒素或免疫损伤时,肝脏中将出现大量的肝细胞死亡,进一步诱发肝脏慢性炎症及其肝细胞代偿性增殖,最终发展为肝细胞癌。因此针对细胞死亡、肝损伤以及肝细胞癌发生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IRG1(immunoresponsive gene 1,IRG1)又名Acod1,其编码的顺乌头酸脱羧酶(cis-aconitic acid decarboxylase,CAD)在哺乳动物体内定位于线粒体内,在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催化顺乌头酸形成衣康酸。既往研究表明巨噬细胞中的IRG1在抑制炎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s)或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s)可引起巨噬细胞中的IRG1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从而导致线粒体内生成衣康酸产生增多,衣康酸通过对多种蛋白的半胱氨酸残基进行烷基化(alkylation)修饰或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succinodehydrogenase,SDH)从而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此外,本团队的一项研究还发现脓毒血症时巨噬细胞中表达上调的IRG1可通过促进ROS产生及A20表达进而促进机体内毒素耐受。近年来,有学者探讨了IRG1及其代谢产物衣康酸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Genetic burden analysis一项研究研究发现在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中,野生型小鼠肝脏巨噬细胞内IRG1/衣康酸表达升高,可通过减少肝细胞凋亡,同时抑制巨噬细胞中NRF2/HO-1及NF-κB信号通路活化进而减轻巨噬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最终减轻con 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另一项研究发现,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诱导小鼠的肝脏巨噬细胞中的mi R-144显著上调,从而抑制IRG1表达并减少其代谢产物衣康酸的产生,进一步增强SDH和延胡索酸水化酶(fumarate hydratase,FH)的活性,并导致其底物琥珀酸和延胡索酸减少,进而减少NRF2信号通路抗氧化系统活化,促进肝脏炎症。还有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肝细胞IRG1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该研究运用IRG1全身性敲除小鼠及其骨髓嵌合体小鼠模型表明肝细胞内的IRG1及其代谢产物衣康酸可通过激活NRF2,从而上调肝细胞内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抵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急性肝损伤。然而,肝细胞IRG1在肝细胞死亡、肝损伤以及肝癌发生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且既往开展的研究大多基于IRG1全身性敲除小鼠。因此,本研究拟利用IRG1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探究肝细胞IRG1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和分子机制。为了探索肝细胞IRG1在肝细胞死亡、肝损伤以及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我们首先给予C57BL/6小鼠进行DEN 100mg/kg腹腔注射,q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EN诱导48h后肝脏组织中IRG1的表达显著上调。进一步在APAP(400mg/kg)诱导的C57BL/6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即APAP诱导24h后肝脏组织中IRG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因此以上结果提示肝细胞IRG1可能在肝细胞癌发生中存在潜在的调控作用。随即,我们构建了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IRG1~(f/f)和IRG1~(hep-/-)),通过分离小鼠肝脏原代肝细胞验证了IRG1肝细胞敲除的有效性。进一步对IRG1~(f/f)和IRG1~(hep-/-)小鼠进行DEN(25mg/kg腹腔注射,诱导8个月)和STAM(链脲霉素200μg皮下注射联合高脂饮食诱导5个月)诱导的肝细胞癌发生模型造模,结果显示肝细胞IRG1敲除组的小鼠的肿瘤发生率、肿瘤个数以及肿瘤最大直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因此,以上结果说明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癌发生。接下来,我们通过DEN诱导的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发现,DEN诱导48h后IRG1~(f/f)组小鼠的血清肝酶(ALT和AST)水平显著高于IRG1~(hep-/-)组小鼠,肝脏组织HE染色、TUNEL免疫荧光染色以及cleaved 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都提示IRG1~(f/f)组小鼠的肝损伤较IRG1~(hep-/-)组小鼠更严重。进一步在APAP诱导的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急性肝损伤模型中,以及APAP诱导的肝细胞损伤的体外模型(BNL CL.2和HHL-5细胞株)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因此,以上结果说明,肝细胞IRG1通过促进肝细胞损伤从而促进肝细胞癌发生。进一步我们对肝细胞IRG1促进肝损伤和肝细胞癌发生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探索。衣康酸为IRG1编码的代谢Dibutyryl-cAMP产物,我们首先探究了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损伤以及肝细胞癌发生是否依赖于其代谢产物衣康酸。我们给予C57BL/6小鼠进行橄榄油+DEN(对照组)和4-辛基衣康酸(4-OI)+DEN(4-OI组)腹腔注射,在刺激48h后检测肝损伤的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和4-OI组小鼠的血清肝酶水平相当,肝脏组织HE染色、TUNEL免疫荧光染色以及cleaved capase-3免疫组化染色以及wester bMK-1775体内lot结果也显示两组小鼠肝损伤程度相当。进一步给予C57BL/6小鼠进行橄榄油+APAP和4-OI+APAP腹腔注射,在刺激24h后检测肝损伤的相关指标,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因此以上结果就说明,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损伤不依赖于其代谢产物衣康酸。接下来,我们在DEN和APAP诱导的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肝脏组织中对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探讨。众所周知,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可分为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和内源性凋亡信号通路。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是指死亡受体的配体与膜表面的死亡受体相结合,从而活化胞内的caspase 8,进而导致细胞凋亡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内源性凋亡信号通路则是由损伤等因素,导致BCL-2家族分子中的抗凋亡蛋白与促凋亡蛋白间相互作用,进而促进凋亡效应蛋白(Bax或Bak)由胞浆转位至线粒体,使得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增加,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c释放至胞浆,进而活化下游的caspase导致细胞凋亡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因此,我们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了DEN和APAP诱导的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肝脏组织中caspase 8的剪切活化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在DEN和APAP诱导的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肝脏组织中caspase 8没有发生剪切活化。在APAP刺激的BNL CL.2和HHL-5细胞株的体外肝细胞凋亡实验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说明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凋亡不依赖于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进一步,我们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实验技术发现肝细胞中的IRG1与线粒体标志物Tomm-20存在共定位,因此推测IRG1可能通过促进内源性凋亡信号通路活化从而加重肝损伤。我们通过分离胞浆线粒体蛋白的实验发现,在DEN和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中,DEN和APAP可促进Bax由胞浆向线粒体转位,增加线粒体外膜通透性,进而促使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c释放至胞浆。而在肝细胞中敲除IRG1后,以上效应一定程度上减弱。在体外细胞株中过表达IRG1质粒则发现,IRG1可促进Bax由胞浆向线粒体转位以及细胞色素c由线粒体向胞浆的释放。因此,以上结果说明肝细胞IRG1可通过促进Bax线粒体转位以及细胞色素c的释放从而活化内源性凋亡信号通路并促进肝细胞凋亡。最后,我们深入探索了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内源性凋亡信号通路活化的具体机制,利用免疫共沉淀-质谱联用技术发现IRG1可与抗凋亡蛋白Mcl-1相互作用。既往研究显示,抗凋亡蛋白Mcl-1可与促凋亡蛋白Bim相互作用,进而抑制Bim对Bax的激活,从而抑制细胞发生内源性凋亡。因此,我们进一步在DEN和APAP诱导的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肝脏组织中通过内源性免疫共沉淀技术,发现肝细胞中的IRG1可抑制Mcl-1与Bim的结合。在体外肝细胞株中过表达IRG1质粒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因此以上结果就说明,肝细胞中的IRG1可通过与Mcl-1相互作用,使得Bim被释放并促进细胞内源性凋亡。此外,我们分别构建了IRG1、Mcl-1和Bim的截断体真核细胞表达质粒,通过外源性免疫共沉淀技术发现,IRG1通过helical结构域阻碍了Mcl-1 BH结构域与Bim BH3结构域的结合,解除了凋亡过程中Mcl-1对Bim的抑制作用,从而使得Bim释放发挥其促内源性凋亡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肝细胞中的IRG1可通过与抗凋亡蛋白Mcl-1相互作用,使得Bim被释放,Bim通过促进Bax由胞浆转位至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增加促使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至胞浆进而剪切活化下游的caspase-3,促进肝细胞发生内源性凋亡,反复大量出现的肝细胞凋亡,最终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本研究首次揭示了肝细胞IRG1在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具体机制,为肝细胞癌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靶点。
左心室心肌做功在评价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中的价值
目的:蒽环类药物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一线化疗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具有明显的剂量累积性的心脏毒性,可引起不可逆的心肌损伤,常限制临床使用。早期发现化疗所致的心肌毒性将有助于尽早采取心脏保护措施,以改善患者后期生存质量。心肌做功(MW)作为一种新的超声指标,反映了左心室的代谢和耗氧量。目前关于心肌做功在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化疗期间心肌损伤的价值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结合无创心肌做功评价使用蒽环类药物进行化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二维应变及左心室MW指数的改变,并探究MW指数在评估化疗所致早期心肌损伤中的价值,期望寻找一种新的参数此网站帮助早期发现心脏毒性损伤,进而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就诊的经病理活检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患者38例,采用以阿霉素为基础的标准化疗方案,21天为一个周期,化疗6-8个周期,所有患者分别在化疗前,化疗第5周期前,化疗结束后,化疗结束后4-6个月静息状态下端坐体位测量上肢肱动脉血压,并对血压进行记录。然后按照常规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符合要求的相应超声切面并存储图像,将所保存的影像输入到ECHOPAC工作站离线检测,先行自动心肌功能成像(AFI)以分析左室17个节段的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然后输入患者肱动脉用电子血压计所测的收缩压、舒张压,应用左心室压力应变环(LV-PSL)技术获得MW指数(MWIs),包括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效功(GCW),整体无效功(GWW),整体做功效率(GWE)。并于相同时间点进行采血,检测血液中生物标志物的浓度,最后分析、比较组间各参数,进一步分析各项指标评估患者发生肿瘤治疗相关的心功能不全(CTRCD)的价值。结果:1.基础临床数据比较:在38例符合纳入标准并进行了多周期随访的患者中,共有4例患者发生了CTRCD,其中1例患者在化疗第5周期前发生CTRCD,3例患者在化疗结束后发生CTRCD。CTRCD组和非CTRCD组化疗前在年龄、性别、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needle prostatic biopsy烟)及心血管治疗(ARB和β受体阻滞剂)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2.常规超声参数、GLS及MW指数比较:与化疗前比较,化疗第5周期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GLS显著降低(P<0.05);化疗结束(最多8个周BIBW2992小鼠期)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5),GWW显著升高,GWE显著降低(二者均P<0.05);化疗结束后4-6个月,GCW及GWI均显著降低(P<0.05),其它各项超声心动图参数与化疗前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GLS是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左心室功能障碍的独立预测因子,GLS绝对值在第5周期前≤12%,能够用于早期识别出化疗所致的左心室功能障碍患者。4.MW指数能够量化检测化疗过程中及随访期间心功能变化。5.血液生物标志物(hs-c Tn、BNP、NT-pro BNP)随化疗周期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血压正常及血压控制良好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GLS对CTRCD的预测价值优于心肌做功指数。2.由LV-PSL所获得的心肌做功指数可用于评价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左心室功能的改变,且做功指数中GWW及GWE相对更早发现心功能改变,可以为临床监测心脏功能的受损情况提供重要依据。
DL-丁胱亚磺酰亚胺导致结肠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DL-丁胱亚磺酰亚胺(DL-BSO)导致结肠癌细胞发生铁死亡的作medicine beliefs用机制。方法:(1)采用梯度浓度的DL-BSO干预人结肠癌HCT-116和SW480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的改变。(2)采用实验浓度的DL-BSO干预2种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目的蛋白表达水平。(3)用necrostatin-1 (Nec-1)和ferrostatin-1 (Fer-1)预处理2种细胞,再用实验浓度的DL-BSO进行干预,分为对照组、DL-BSO组、抑制剂组和DL-BSO联合抑制剂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以铁离子比色法试剂盒检测铁离子浓度,以谷胱甘肽(GSH)试剂盒检测GSH浓度,以Western blot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SAHA核磁化物BI 10773体外酶4(GPX4)和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xCT)表达水平,以脂质过氧化传感器C11-BODIPY-591荧光显影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水平。结果:DL-BSO干预后,HCT-116和SW480细胞活力均显著减弱,DL-BSO的最适浓度和处理时间分别为300μmol/L和36 h。DL-BSO处理使HCT-116和SW480细胞横向及纵向迁移能力均减弱,铁死亡关键蛋白GPX4和xCT表达下调,ROS水平和铁离子浓度升高,GSH浓度降低。DL-BSO的作用不受Nec-1的回调,但受到Fer-1的回调。结论:DL-BSO能通过铁死亡途径导致结肠癌细胞发生死亡,并减弱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CerS2在肝脏衰老早期的作用与机制的初步探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衰老相关的表型和疾病机理成为生命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衰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的过程,由细胞衰老(cellular senescence)的不断累积造成多个组织和器官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衰老。不同器官发生衰老的年龄不同,脑、皮肤等器官衰老时间较早,肝脏、膀胱等衰老较晚。在多种损伤性刺激下,细胞发生衰老时进入永久性细胞周期停滞,同时伴随着大分子改变及炎症相关因子的分泌,且与再生障碍密切相关。因此探究衰老早期表型和发生机制对老龄化过程中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对衰老与疾病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肝脏作为哺乳动物体内最大且最关键的器官之一,主要行使代谢、解毒、合成和分泌等重要功能,并通过内分泌信号、脂质代谢等与其他器官相互作用。肝脏具有强大再生能力。与其他器官相比,在鼠龄22-24个月(约等于人65-70岁)以后肝脏才会出现包括体积减少、再生能力下降在内的明显的衰老表型。衰老的肝脏出现肝细胞多倍体增加、DNA损伤、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增加,同时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 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SASP)积累诱发Mercury bioaccumulation炎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发生进程中也伴随着病理性衰老。机体衰老早期肝脏发生的表型变化仍不明确,肝脏是否通过脂质代谢、蛋白合成和分泌在衰老早期加速其他器官衰老?这些因素引起肝脏早期衰老表型的机制又是什么?本课题在前期发现肝脏可通过代谢、分泌功能影响衰老早期表型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原创探索性实验明确肝脏衰老早期的具体表型,并初步探究这些表型产生的具体分子机制。本研究首先通过评估衰老早期供体肝脏移植后受体再生能力和对其他器官的影响,其次通过脂质、蛋白组学明确衰老早期肝脏在脂质代谢、蛋白分泌中发生的变化,最后在细胞系中初步验证了神经酰胺代谢调控肝脏衰老的作用,得到的结果包括:一、肝脏早期衰老对损伤再生能力无显著影响,但导致大脑神经元数目减少和功能基因表达异常。为明确衰老早期肝脏的功能变化,本研究首先分离18个月的C57BL/6小鼠(约等于人56岁左右,定义为肝脏衰老早期组)和2-3个月的C57BL/6小鼠(约等于人18岁左右,成年对照组)肝脏消化成单细胞,将获得的相同数目的对照及衰老组小鼠原代肝细胞移植到URG~(?)背景的肝损伤免疫缺陷小鼠中(基因型为NOD.Cg-Tg(tetO-Alb-uPA)1Deng Rag2~(tm1Vst)I12~(rgtm1Vst)/Vst),受体小鼠持续喂食DOX(doxycycline,强力霉素)饮水诱发肝损伤。本研究对损伤肝脏重建进行评估,发现肝细胞移植后60天的肝功ALT、AST分泌水平、肝脏组织形态和增殖细胞的数目在衰老和对照组间没有差异,表明肝脏早期衰老对再生能力没有显著影响。随后,对移植后90天的容易发生衰老的小鼠的脑组织进行染色,发现神经元标志物NeuN阳性细胞数目显著下降,表明移植衰老早期肝细胞的小鼠神经元细胞数目减少。通过对大脑皮层海马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移植衰老早期肝细胞的小鼠在离子转运、突触等通路下调,ECM相关成分发生改变,以上结果表明肝脏衰老早期肝脏再生能力没有显著变化,但通过代谢或分泌功能诱导易早衰器官如大脑的神经元数目和基因表达改变。二、肝脏衰老早期CerS2及其催化产物C24神经酰胺显著下调。为进一步明确肝脏衰老早期代谢、蛋白合成或分泌的表型变化,本研究收取衰老早期和对照C57/B6小鼠的肝脏分别进行非靶CH-223191向脂质代谢组学(n=10)和蛋白组学(n=6)质谱分析,从而明确肝脏早期衰老的脂质代谢和蛋白变化。结果显示样本聚类良好,在鉴定到的变化的33种脂质亚类中,衰老小鼠肝脏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显著升高,50种鞘脂类的中间代谢产物神经酰胺(Ceramide,Cer)分子在肝脏衰老早期显著降低。随后,本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验证了不同酰基链长的神经酰胺的变化水平,发现早期衰老小鼠肝脏较短酰基链的C16、C22神经酰胺没有显著变化,较长酰基链的C24神经酰胺明显降低。神经酰胺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和第二信使,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此结果提示C24神经酰胺相关代谢通路可能在肝脏衰老早期发挥作用。神经酰胺是由神经酰胺合成酶(Ceramide synthase,CerS)代谢合成的。本研究共检测到308种上调和228种下调的差异表达蛋白,其中神经酰胺合成酶2(CerS2)和神经酰胺合成酶6(CerS6)显著变化,CerS2优先催化合成具有较长酰基链的C24的神经酰胺。运用Western Blot验证了衰老组肝脏中CerS2蛋白水平降低,CerS6蛋白水平升高,与C24神经酰胺水平的降低一致。在细胞病理衰老密切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中,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CerS2蛋白表达也减少,p53表达增加。三、CerS2调控肝脏早期衰老机制的初步探究。为进一步明确CerS2影响肝脏早期衰老的初步机制,本课题设计特异干扰Cers2表达的siRNA、构建CerS2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在小鼠肝细胞系AML12中干扰或过表达CerS2,并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CerS2的敲低及过表达效率。在未处理细胞、H2O2和阿霉素诱导AML12的不同细胞衰老模型中,发现敲低Cers2后p16蛋白水平降低,过表达CerS2后p16蛋白水平升高。因此,CerS2通过调控p16途径参与肝脏细胞衰老调控。综上,本研究作为探索性研究,首先通过评估衰老早期供体肝脏移植后受体再生能力和对其他器AY-22989体外官的影响,发现肝脏细胞衰老对重建损伤肝脏能力无显著影响,通过代谢、蛋白合成或分泌等对易衰器官大脑神经元和细胞外基质产生影响。通过脂质组学、蛋白组学明确了衰老早期肝脏CerS2表达下降导致C24神经酰胺降低,在细胞系中初步发现了 CerS2通过p16调控肝脏衰老。本研究为肝脏衰老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自然和病理性肝脏早期衰老的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线索。
孤儿核受体RORγ调控霉菌毒素诱导仔猪肝肠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研究
霉菌毒素是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长期以来,霉菌毒素中毒引起仔猪肠道、肝脏和肾脏等功能器官受损,造成仔猪发育迟缓、腹泻甚至死亡,给我国生猪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然而,目前关于霉菌毒素对仔猪肝肠毒性过程中潜在的调控靶点和分子机制研究仍不清楚。近年来,核受体作为调控多种生物过程的重要转录因子,在畜禽疾病的诊疗中受到广泛关注,具有抗性育种靶标研发和应用的潜力。因此,本研究从核受体转录调控角度出发探寻参与霉菌毒素诱导仔猪肝肠损伤的内源性作用途径,并筛选抗霉菌毒素的潜在靶点,进而为提升仔猪对霉菌毒素抗性的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研究霉菌毒素暴露仔猪的生长性能和病理损伤途径,结合转录组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分析和靶向通路的功能验证,发现铁死亡可介导霉菌毒素诱导仔猪肝肠损伤;通过胆固醇含量、铁死亡关键生物酶活力检测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测序,分析筛选参与调控铁死亡的关键通路;然后,利用RNA-seq和小分子靶向药功能试验筛选出调控铁死亡的核心核受体;此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合转座酶可及性染色质高通量测序(Assay for transpoDibutyryl-cAMP溶解度sase accessible chromatin with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ATAC-seq),筛选出核心核受体调控的铁死亡通路特异性靶基因,并探究其对靶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最后,通过添加海藻提取物链甾醇(Desmosterol,DES),从细胞和个体层面探究DES添加对霉菌毒素诱导仔猪肝肠损伤的缓解作用与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霉菌毒素诱导铁死亡造成仔猪肝肠损伤为了探究仔猪抵抗霉菌毒素的内源性作用途径,本研究对霉菌毒素暴露仔猪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肝肠病理损伤进行测定,发现霉菌毒素能够显著降低仔猪体DNA Damage/DNA Repair抑制剂重和采食量,并导致肝脏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AST)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含量升高,肝细胞空泡化增多以及肠道绒毛萎缩破损,成功构建了霉菌毒素暴露仔猪肝肠损伤模型;通过小鼠饲喂试验发现,霉菌毒素同样能够降低小鼠体重和采食量,诱导肝脏、肾脏和脾脏脏器指数改变,增加炎性细胞分泌水平,并提高肝脏和肾脏损伤指标ALT、AST、ALP、尿酸(Uric acid,UA)等的含量,加剧肝脏和肠道组织病理损伤;对霉菌毒素暴露的肝肠细胞进行RNA-seq测序及差异基因的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和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筛选到铁死亡通路在霉菌毒素暴露后被显著富集,其中,铁死亡激活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而铁死亡抗性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铁死亡通路关键基因的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利用铁死亡通路抑制剂对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诱导肠道细胞损伤开展挽救试验,发现铁死亡抑制剂干预可缓解DON诱导的细胞损伤;功能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铁死亡抑制剂干预可有效减少DON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蓄积,并恢复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含量,抑制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GSSG)含量。由此表明,铁死亡可介导霉菌毒素诱导的仔猪肝肠损伤。2.甲羟戊酸(MVA)途径参与核受体RORγ对铁死亡的调节为了探究参与调控铁死亡的关键途径,对霉菌毒素暴露猪空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porcine epithelial cell line,IPEC-J2)进行 RNA-seq 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胆固醇代谢通路;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发现,甲羟戊酸途径(Mevalonatepathway,MVA)关键基因和胆固醇通路主调节因子SREBP2在霉菌毒素暴露后表达显著下调;对霉菌毒素诱导的仔猪肝脏中MVA-铁死亡通路关键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霉菌毒素暴露显著减少仔猪肝脏胆固醇和胆汁酸合成,降低MVA代谢产物角鲨烯的含量,并导致调控铁死亡的关键生物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谷胱甘肽合成酶(Glutathione Synthetase,GSS)和角鲨烯合成酶(Squalene synthase,SQS)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前期研究发现,核受体RORγ能够直接调控MVA途径基因并阻断SREBP2介导的胆固醇负反馈。本研究利用ChIP-seq探究霉菌毒素对RORγ与MVA途径基因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霉菌毒素能够降低RORγ与MVA途径基因调控区的结合能力;ChIP-qPCR进一步分析显示,霉菌毒素暴露减少组蛋白H3K27ac、H3K4me1和H3K4me2以及辅助因子P300和SRC-3在MVA途径中HMGCS1基因增强子区域的富集程度。由此表明,MVA途径参与RORγ介导霉菌毒素诱导的仔猪肝脏铁死亡过程。3.RORγ介导霉菌毒素诱导仔猪肝肠细胞铁死亡为了筛选调控仔猪肝肠细胞铁死亡的关键靶点,本研究利用RNA-seq对核受体成员表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霉菌毒素暴露后核受体RORγ和REV-ERBα表达差异最显著;利用靶向RORγ的小分子激活剂(SR0987和DES)以及靶向REV-ERBα的小分子抑制剂(SR8278)对霉菌毒素诱导的猪肠道细胞损伤开展挽救试验,结果显示,DES对霉菌毒素诱导的细胞毒性缓解作用最显著;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不同霉菌毒素暴露均能下调RORγ的表达;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探究影响RORγ表达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结果显示,霉菌毒素引起猪肠道细胞中RORcounty genetics clinicγ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升高,并且mC-4位点甲基化与其mRNA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ChIP-seq分析进一步发现霉菌毒素诱导仔猪肝脏中RORγ在全基因组的富集程度降低。由此表明,RORγ是霉菌毒素诱导仔猪肝肠细胞铁死亡的关键靶点。4.RORγ调控铁死亡通路基因SLC7A11缓解霉菌毒素诱导的猪肠道细胞损伤为了探究核受体RORγ调控铁死亡通路的潜在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RORγ过表达细胞系,通过台盼蓝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和铁死亡表型鉴定,发现RORγ过表达能缓解霉菌毒素诱导的猪肠道细胞存活率降低,恢复受损的线粒体结构,同时降低细胞中总铁和亚铁水平,减少MDA和ROS蓄积,增加GSH合成;利用qRT-PCR、Westernblot检测和ATAC-seq分析,发现霉菌毒素诱导铁死亡通路关键基因SLC7A1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启动子染色质开放程度降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发现RORγ过表达能增强SLC7A11的启动子活性,然而结合位点突变后导致RORγ对SLC7A11的转录调节能力消失;在RORγ过表达细胞系中转染si-SLC7A11后检测铁死亡表型指标,结果显示,沉默SLC7A11导致霉菌毒素暴露细胞中总铁和亚铁含量升高,MDA和ROS水平增加,GSH含量减少,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通过ChIP-qPCR检测,发现霉菌毒素暴露导致辅助因子P300和组蛋白(H3K27ac、H3K4me1和H3K4me2)在SLC7A11启动子区富集减少。由此表明,RORγ通过调控SLC7A11基因缓解霉菌毒素诱导的猪肠道细胞铁死亡。5.链甾醇激活RORγ缓解霉菌毒素的毒性本研究利用乙酸乙酯萃取和HPLC-MS分析,从海藻中成功提取靶向RORγ的小分子激活剂DES;在猪肠道细胞中添加DES,通过RNA-seq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胆固醇稳态、氧化磷酸化、活性氧和炎症反应通路被显著富集;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ROS检测,发现DES能引起细胞因子分泌增多和ROS水平降低;通过Calcein/PI荧光染色和Caspase3/7细胞活性检测,发现DES可缓解霉菌毒素诱导的细胞凋亡和细胞活力下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DES可缓解霉菌毒素诱导的ROS水平升高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进一步通过ELISA分析和抗氧化应激指标检测,结果显示,DES能够减少霉菌毒素诱导的细胞因子分泌,并能恢复抗氧化酶活力;最后,在仔猪日粮中添加DES,并进行腹泻率和肝肠损伤指标测定,发现DES能显著降低霉菌毒素诱导的仔猪腹泻,并能缓解仔猪肝脏损伤和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
基于TGF-β1/Smads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究二参真武汤对心肾阳虚型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而心肾阳虚型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 with heart-kidney yang deficiency,CHF-HKYd)是由于肾阳不足所致的一种CHF常见证型,心室重构是慢性心衰的病理机制,心室重构的病理基础是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二参真武汤(Er Shen Zhen Wu Decoction,ESZWD)是安中医一附院新安医学传人程晓昱主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基于古代经典名方真武汤一方,另添加了红参和丹参两味药材组成,在临床上对CHF-HKYd疗效显著,经过前期研究基础,ESZWD的药效物质基础已经明晰,但是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本文基于前期研究基础,探究ESZWD对Chost-microbiome interactionsHF-HKYd药理作用机制。目的:(1)探究二参真武汤对CHF-HKYd心肌纤维化的药物疗效;(2)基于TGF-β1/Smads和PI3K/AKT/mTOR通路探究二参真武汤对心肌纤维化细胞模型的作用;(3)基于TGF-β1/Smads和PI3K/AKT/mTOR通路探究二参真武汤对心肾阳虚型CHF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在动物方面,将大鼠平均分为六组,正常组、模型组、二参真武汤低、中、高剂量(3.96、7.92、15.84 g/kg)组和阳性药贝那普利组(0.5 mg/kg),通过双侧甲状腺切除联合阿霉素(0.02%阿霉素1 m L/100g腹腔注射,每周2次)注射,建立CHF-HKYd大鼠模型,检测大鼠心功能,眼眦取血,检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三点甲状腺氨酸(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水平验证模型成功后,灌胃ESZWD四周后取心脏组织做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标记α-SMA检测纤维化程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脏组织collagen I、collagen III、α-SMA的蛋白水平和m RNA含量;在细胞方面,使用乳鼠提取原代心肌成纤维细PD-0332991浓度胞,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性,免疫荧光检测波形蛋白验证细胞纯度,符合要求后使用2到3代细胞进行后续实验,使用含有不同浓度的Ang II(0.1μmol/L、1μmol/L、10μmol/L)培养基刺激细胞,CCK-8确定血管紧张素II(Ang II)刺激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的时间与浓度,建立纤维化细胞模型,取30只大鼠平均分为三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ESZWD(15.84 g/kg)和贝那普利(0.5 mg/kg),每天一次连续7天,末次灌胃1小时后取血制备血清,细胞分为四组,正常组、模型组(1μmol/L Ang II刺激24h)、ESZWD组和贝那普利组,检测细胞内collagen I、collagen III、α-SMA的蛋白水平和m RNA含量;最后取大鼠心脏组织和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检测TGF-β1/Smads和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水平和m RNA含量,免疫荧光检测大鼠心肌组织和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中的TGF-β1和PI3K的表达。结果:(1)ESZWD可显著抑制心肾阳虚型慢性心衰大鼠心功能下降。(2)ESZWD能有效减轻CHF-HKYd大鼠的心脏损伤。(3)ESZWD能有效减轻CHF-HKYd大鼠心肌纤维化。(4)ESZWD含药血清改善An点击此处g II诱导的细胞纤维化。(5)ESZWD可以抑制TGF-β1/Smads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减轻MF而改善CHF-HKYd。结论:ESZWD可以调控TGF-β1/Smads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减少胶原的产生,提高细胞自噬,减轻心肌纤维化,抑制心室重构,最终改善了心肾阳虚型慢性心衰。
槲皮素介导铁死亡途径对高渗刺激诱导的干眼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高渗透压诱导的人角膜上皮细胞HCE-2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HCE-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渗透压)、模型组(高渗透压)、低剂量实验组(高渗透压+31.25μg·mL~(-CL 318952采购1)槲皮素)、中剂量实验组(高渗透压+62.50μg·mL~(-1)槲皮素)、高剂量实验组(高渗透压+125.00μg·mL~(-1)槲皮素)、Erastin组(高渗透压+125.00μg·mL~(-1)槲皮素+30.00μmol·L~(-1)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存活率,用C11-BODIPY 581/591探针染色检测活性氧(ROS)水平,用试剂盒法测定细胞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实验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二氢乳酸脱氢酶(DHODH)、铁死亡抑制蛋白1(FSP1)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模型组、高剂量实验组、Erastin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00±3.97)%、(50.05±5.83)%、(86.35±7.High-risk medications35)%和(58.32±4.66)%,ROS水平分别为1.00±0.09、2.45±0.16、1.19±0.05和2.09±0.30,GPX4蛋白水平分别为1.09±0.11、0.34±0.03、0.91±0.12和0.30±0.04,FSP1蛋白水平分别为0.92±0.06、0.25±0.03、0.89±0.07和0.39±0.07,DHODH蛋白水平分别为0.89±0.11、0.31±0.04、0.86±0.11和0.41±0.04。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剂量实验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rastin组上述指标与高剂量实验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槲皮素可selleck Compound 3通过抑制铁死亡途径改善高渗透压诱导的HCE-2细胞损伤。
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吡柔比星灌注病人负性情绪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目的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lx5622.html:探究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病人负性情绪与生存质量现状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8月—12月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膀胱灌注门诊107例病人,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癌症病人生存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Ⅴ3.0)对病人进行负性情绪与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分析负性情绪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结果:107例病人的SAS总分为(62.38±7.93)分,为中等焦虑水平;SDS总分为(58.14±8.01)分,为轻度抑郁水平;病人焦虑与抑郁评分高于我国常模(P<0.05)。生存质量的疼痛评分为(73.99±20.90)分,总体健康状况为(40.26±27.77)分。焦虑和整体负性情绪与疲乏、疼痛和睡眠障碍呈正相关(P<0.05),与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总体健康状况呈负相关(P<0.05);抑郁与疲乏、睡眠障碍呈正相关(P<0.05),与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E7080作用和总体健康状况呈负相关(P<0.05)。结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病人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病人生存质量不佳,疼痛症状突出,且负性情绪与生活biogenic amine质量相关,研究者应及早对病人心理和疼痛症状进行干预,改善病人负性情绪和提高其生存质量。
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分析
目的 探究动态心电图检查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患者特征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lity,HRV)。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潮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检查的120例PAF患者纳入观察组,另择同期检查的100例无房颤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PAF患者发作前、发作后1 h的总心搏数和平均心率,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结果 PAF患者发作后1 h的总心搏数和平均心率较发作前1 h显著升diABZI STING agonist体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相邻NN之差>50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ZD1839作用比指标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低电压(low frequency, LF)(1 261.69±1 349.69 ms2/H2)、高电压(high frequency, HF)(3 372.88±3 845.02 ms2/H2)、LF/HF(6.58±2.72)指标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arine sponge symbiotic fung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20、5.535、10.371,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检查能有效显示PAF患者特征,PAF患者发作后1 h的总心搏数和平均心率较发作前1 h显著升高,PAF患者心率变异性较高,且并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