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探索泛表达转录子(ubiquitous expressed transcript,UXT)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将实验结果与患者Neurally mediated hypotension的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研究UXT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UALCAN、TIMER、Metascape数据库利用TCGA数据库与CPTAC数据库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探索UXT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相关性。随后通过收集我院2014年——2020年收治的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的患者。所有患者的病理结果经病理科确诊为肝细胞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患者INCB28060研究购买的癌组织与对应癌旁组织的UXT表达水平,明确UXT在肝细胞癌中的差异性表达。收集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岁)、饮酒史、吸烟史、乙型肝炎病史、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术前甲胎蛋白、HBs Ag、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肿瘤大小(cm)、是否有腹水、分化程度、是否伴坏死、神经侵犯、肝硬化、微血管癌栓、Ki67%、TNM分期、肿瘤单发/多发、是否转移等信息,利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探索肝细胞癌中UXT表达水平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UXT在肝细胞癌、胆管癌、胶质母细胞瘤等肿瘤组织中存在差异性表达。UXT在肝细胞癌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肝细胞癌患者之间,UXT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UXT高表达组与UXT低表达组的总生存期存在差异(P<0.05)。(2)对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与对应癌旁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发现,UXT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量(0.2280±0.0173),高于对应癌旁组织(0.2060±0.01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将UXT在癌组织的表达量与对应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肝细胞癌伴肝硬化与肝细胞癌不伴肝硬化的患者的UXT表达量存在差异(P<0.05),肝细胞癌伴微血管癌栓形成与肝细胞癌不伴微血管癌栓形成的患者的UXT表达量存在差异(P<0.05)。UXT的表达量与肝细胞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岁)、嗜酒史、吸烟史、白细胞计数、中性点击此处粒细胞百分比、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术前甲胎蛋白、乙型肝炎病史、HBs Ag、分化程度、坏死、侵犯神经、Ki67%、肿瘤大小(直径cm)、TNM分期、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肿瘤单发/多发、转移、腹水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XT在肝细胞癌癌组织中高表达,与微血管癌栓的形成以及肝硬化向肝癌的进展存在相关性。
Author: admin
双氢青蒿素-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在肿瘤铁死亡研究中的应用
化学治疗是治疗癌症的经典方法,但是化学治疗药物会诱导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从而增加肿瘤治疗的难度。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是铁死亡诱导剂,被广泛用于癌症治疗,它主要通过和癌细胞中过表达的铁离子反应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从而发挥治疗效果。然而,DHA水溶性差,难以富集到肿瘤部位;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以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为主的抗氧化剂会抑制DHA的作用效果和铁死亡的发生。铁死亡(FerroptBiogeographic patternsosis)是一种区别于凋亡的细胞死亡方式,它可以绕过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发挥高效杀伤肿瘤的效果。因此selleck产品,突破化学治疗药物局限性、增强铁死亡通路是提高化学治疗药物作用效果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具有GSH响应性功能的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作为DHA运载工具,不仅selleck HPLC可以向肿瘤细胞输送药物,还能消耗GSH破坏TEM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增强DHA作用诱导铁死亡。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构建了基于MOF的药物递送平台Cu-MOF-DHA-F-127(CMD),以破坏氧化还原平衡、增强DHA抗肿瘤效果、激活铁死亡通路为目标,应用于肿瘤治疗。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CMD的合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表征通过液相法合成了一种负载DHA的、GSH响应的MOF纳米平台CMD,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粉末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等仪器对CMD进行表征,CMD大小为100~200 nm,其药物的负载效率约为22%。CMD响应GSH发生结构崩解释放出DHA,同时以时间依赖和浓度依赖的方式消耗GSH。2.探究CMD在细胞水平杀伤肿瘤的效果内吞实验表明CMD可以被癌细胞摄取。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检测法的结果说明了CMD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细胞有选择杀伤作用,同时可以降低DHA对正常细胞L929细胞的毒副作用。与试管水平的实验结果类似,CMD也能够消耗细胞中的GSH,并表现出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到CMD在癌细胞中产生的大量ROS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使用铁离子螯合剂甲磺酸去铁胺(Deferoxamine mesylate,DFO)和检测脂质过氧化的荧光探针C11-BODIPY~(581/591)证明CMD激活了细胞铁死亡通路。3.探究CMD在活体水平杀伤肿瘤的效果通过记录裸鼠体重变化、肿瘤大小变化和瘤体最终重量来评价CMD在裸鼠体内的疗效。同时通过H&E和TUNEL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和主要器官的形态变化,以评价抗肿瘤活性和药物安全性。结果表明,CMD对肿瘤组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且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对裸鼠的主要器官没有造成明显的损伤。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具有GSH响应性功能的CMD不仅可以将DHA运送到肿瘤组织,还能消耗GSH、增强DHA作用以诱导铁死亡。CMD的设计思路为DHA在肿瘤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效策略。
基于卵圆窝CT影像及计算机模拟的房间隔穿刺针塑形方法探索
目的:本研究旨NLRP3抑制剂在测量和分析心脏电生理相关心房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计算机模拟,对房间隔穿刺针进行塑形,以期协助电生理学家调整房间隔穿刺针的弧度和长度selleck激酶抑制剂,从而提高房间隔穿刺的成功率,降低射频消融的风险。方法:我们纳入了101例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期间接受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或左房能谱CTA检查的患者。测量从下腔静脉(IVC)开口中点到卵圆窝不同靶点(上、中、下、前、后)的距离。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年龄、性别和并发症是否可作为影响上诉距离的决定性或预测因素。同时还测量了从下腔静脉到冠状窦(CS)1/2高度中点及前缘的距离、右心房直径。通过计算机模拟,改变房间隔穿刺(TS)针的弧度以及弧长,建立了四个经过重塑的房间隔穿刺针模型,评估弧度和弧长对房间隔穿刺针组件的几何形状的影响。结果:从下腔静脉开口中点到卵圆窝1/2高度的前缘(16.29 mm)的距离大于到卵圆窝1/2高度中点(10.02 mm)的距离和后缘(5.85 mm)的距离。从下腔静脉开口中点到卵圆窝Aquatic biology1/2高度中点(y)的距离随着从下腔静脉开口中点到冠状窦1/2高度中点(x)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符合y=0.385x+0.548的关系。上诉距离也随着右心房的前后径及左右径的增加而增加,但不随右心房上下径的增加而增加或减少。从下腔静脉开口中点到卵圆窝1/2高度的中点的距离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或减少,也不随性别的变化而变化。房颤患者所测量的上诉距离也大于正常人,且房颤患者心房直径大于非房颤患者。房间隔穿刺针弧度的增加较弧长对穿刺针长度的变化影响更大,且随着弧度的增加,穿刺针可到达距离下腔静脉更远的卵圆窝穿刺点。但弧度增加的同时,穿刺针与扩张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加,可能会增加栓塞的风险。结论:从下腔静脉开口中点到卵圆窝不同位置的距离表现出特定的规律性,而且我们可以从冠状窦的位置推断出卵圆窝的位置。通过重塑穿刺针的弧度可使穿刺针到达距离下腔静脉更远的卵圆窝穿刺点。
脑小血管病严重程度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严重程度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21年7月Vorinostat至2022年6月赣州市人民医院进行EVT再通后的急性缺血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96例资料。EVT治疗前后72小时内完善MRI检查,采用CSVD总体负荷评分来评价患者CSVD的严重程度。术后90d进行随访,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评分0-2)和预后不良组(m RS评分3-6)。对比两组间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CSVD总体负荷的严重程度是IACS-010759体内否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法,逐步回归分析CSVD患者整体负荷轻重与90d预后之间的联系。并用ROC曲线对EVT患者90d预后较差的CSVD整体负荷评分临界值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预测。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本研究的患者最终纳入96例符合本研究的EVT患者,平均年龄为64.08±10.66(岁)。CSVD总体负荷评分0分16例(16.1%),1分33例(34.4%),2分28例(29.2%),3分16例(19.8%)。随着CSVD评分增高,高血压(P=0.019)、房颤(P=0.020)、吸烟占比增加(P=0.005),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增高(P=0.019);2.EVT患者90d不良预后的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90d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其中55名患者(57.3%)预后良好,而41名(42.7%)患者预后不良。在单变量分析中,年龄较大(P=0.006)、基线NIHSS评分较高(P=0.011)、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 ICH)(P=0.006)、各CSVD特征(P均≤0.05)及CSVD总体负荷评分(P<0.001)均与EVT后不良预后相关。进一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基线NIHSS评分(OR=1.173,95%CI:1.036-1.329,P=0.012),s ICH(OR=12.046,95%CI:2.309-62.841,P=0.cell-free synthetic biology003)和CSVD总体负荷与EVT后功能预后独立相关。与CSVD=0分相比,当CSVD=2分和3分时,发生不良预后的风险分别为18倍(OR=18.361,95%CI:2.693-125.198,P=0.003)和22倍(OR=21.879,95%CI:2.889-165.718,P=0.003)。3.神经功能预后的ROC分析在ROC分析中,CSVD总体负荷评分截断值为1.5时可以更好地区分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AUC=0.751,95%CI:0.650-0.851,P<0.001),呈现75.6%的灵敏度和70.9%的特异性;基线NIHSS评分截断值为7.5时评估预后最为准确(AUC=0.652,95%CI:0.541-0.763,P=0.011),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5.4%和43.6%;联合CSVD总体负荷评分和基线NIHSS评分预测EVT后不良预后的风险,所得出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AUC=0.791,95%CI:0.699-0.884,P<0.001),具有73.2%的灵敏度和80%特异度,具有中等预测价值,CSVD总体负荷评分联合基线NIHSS评分可以提高EVT后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论:1.CSVD总体负荷评分与接受EVT治疗的大血管闭塞的AIS患者的90d预后独立相关,CSVD总体负荷评分高的患者较易发生预后不良。2.CSVD总体负荷评分>2分可以作为EVT治疗后90d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影像学预测因子,CSVD总体负荷评分联合基线NIHSS评分可以提高EVT后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低温结合不同硅窗面积气调包装保鲜对大蒜贮藏品质的影响
为确定不同硅窗面积对大蒜硅窗气调保鲜的影响,以休眠期后的白皮大蒜presymptomatic infectors为试验对象,以无硅窗聚乙烯(PE)包装袋NSC 127716价格为对照组,探讨低温结合1、3、6、9 cm2硅窗膜(镶嵌于面积为30 cm×25 cm的聚乙烯(PE)包装袋)对贮藏120 d内大蒜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窗面积对采后大蒜的失重率、芽瓣比、色度(ΔECSF-1R抑制剂)的影响较大,对于硬度、含水量的影响较小,较优的硅窗面积为6 cm2,在120 d贮藏期间低温结合6 cm2硅窗处理组大蒜的蒜氨酸含量达到0.38±0.00 g/100 g,与0 d相比较蒜氨酸含量提高了50.97%,苹果酸含量下降了92.38%,柠檬酸、酒石酸和富马酸含量分别增加了21.13%、65.87%、43.26%,主成分分析得出大蒜保鲜品质的关键指标是ΔE值、失重率、芽瓣比、含水量、酒石酸含量。综合考虑各个指标的变化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采用低温结合6 cm2硅窗面积可有效缓解大蒜贮藏品质劣变。该研究可为白皮大蒜贮藏保鲜与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山慈菇提取物对人结直肠癌SW480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目的 探讨山慈菇提取物对人结直肠癌SW480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选择人Erdafitinib结直肠癌SW480细胞株,分为空白对照AIDS-related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组,不同浓度山慈菇组(200 mg·L~(-1)、400 mg·L~(-1)),5-Fu组(10μmol·L~(-1)),分别进行划痕实验、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细胞迁移与侵袭实验。同时,通过细胞转染技术沉默SW480细胞中的AEG-1基因,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AEG-1基因沉默对SW480细胞AEG-1、E-cadherin、MMP-2、BMS-354825核磁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观察不同浓度山慈菇组各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山慈菇组和5-Fu组SW480细胞的划痕愈合率、细胞迁移率及侵袭率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而细胞生长增殖抑制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山慈菇提取物具有与5-Fu相似的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效果,且与SW480细胞的迁移与侵袭率呈浓度依赖性,与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浓度、时间依赖性;不同浓度山慈菇组和5-Fu组SW480细胞中AEG-1、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山慈菇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AEG-1蛋白表达来上调E-cadherin蛋白表达,下调MMP-2、MMP-9蛋白表达,从而抑制人结直肠癌SW480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新型纳米四价铂抗卵巢癌作用研究
目的探索新型还原响应纳米四价铂——NP@Pt(Ⅳ)的抗卵巢癌作用。方法合成还原响应的聚合物载体,与四价铂—Pt(Ⅳ)组装形成NP@Pt(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NP@Pt(Ⅳ)在还原环境下的铂释放情况,以及经顺铂、Pt(Ⅳ)和NP@Pt(Ⅳ)处理后的卵巢癌ES2细胞www.selleck.cn/products/Nolvadex中的铂含量。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顺铂、Pt(Ⅳ)和NP@Pt(Ⅳ)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抑制能力和促凋亡作用。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花菁染料7.5(Cy7.5)标记的NP@Pt(Ⅳ)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PDX)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PDX小鼠尾静脉注射PBS、顺铂和NP@Pt(Ⅳ),测量各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重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原位末端标记(TUNEL)荧光染色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的坏死、凋亡和细胞增殖情况。测量各组小鼠的体重变化和主要器官的H&E染色情况。结果NP@Pt(Ⅳ)在还原环境中48小时后的铂释放量为76.29%,明显高于非还原环境中的26.82%(P<0.001)。经NP@Pt(Ⅳ)处理1小时、4小时、7小时后ES2细胞内铂含量明显高于Pt(Ⅳ)和顺铂(P<0.001)。NP@Pt(Ⅳ)对卵巢癌ES2、A2780、A2780DDP 细胞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 1.39μM、1.42μM、和 4.62 μM,低于 Pt(Ⅳ)(2.89 μM、7.2sandwich bioassay7 μM、和 16.74μM)和顺铂(5.21 μM、11.85 μM、和71.98 μM)。经NP@Pt(Ⅳ)处理的ES2细胞凋亡率为(33.91±3.80)%,明显高于 Pt(Ⅳ)[(16.28±2.41)%,P=0.010]和顺铂[(15.01±1.17)%,P=0.017]。Cy7.5@NP@Pt(Ⅳ)可靶向蓄积Cell Cycle抑制剂于PDX小鼠肿瘤组织。经NP@Pt(Ⅳ)治疗后的小鼠肿瘤体积为130±98mm3,明显低于对照组(1349±161 mm3,P<0.001)和顺铂组(715±293 mm3,P= 0.020)。NP@Pt(Ⅳ)组的小鼠瘤重为 0.17±0.09 g,明显低于对照组(1.55±0.11 g,P<0.001)和顺铂组(0.82±0.38 g,P=0.029)。肿瘤组织染色结果显示,相较顺铂,NP@Pt(Ⅳ)治疗后的小鼠肿瘤组织有更明显的坏死和凋亡,Ki67表达量减少。NP@Pt(Ⅳ)组的小鼠体重变化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0.87±0.79g vs.18.56±2.04g,P=0.063),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主要脏器H&E染色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本研究制备的还原响应纳米四价铂——NP@Pt(Ⅳ),可靶向蓄积于肿瘤组织,促进铂在卵巢癌细胞内的累积,具有较强的抗卵巢癌作用。目的构建可引发铂聚合的新型四价铂纳米药物,探讨其对卵巢癌的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的增效。方法本研究通过氧化变价的方法制备一种具有聚合功能的四价铂前药IM-Pt(Ⅳ),合成含偶氮键的热敏高分子P1,包裹IM-Pt(Ⅳ)和光热剂P2形成新型纳米四价铂药NPPt/Azo/PTT。试管水平检测NPPt/Azo/PTT的表征以及在近红外二区光激发下(NpPt/Azo/PTT+L)能否发生聚合反应。细胞水平验证NpPt/Azo/PTT+L能否发生聚合反应。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Annexin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对NpPt/Azo/PTT+L卵巢癌细胞的增殖抑制能力和促凋亡作用。检测NPPt/Azo/PTT+L对卵巢癌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诱导。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花菁染料7.5(Cy7.5)标记的NP@Pt(Ⅳ)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PDX)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检测NPPt/Azo/PTT+L对PDX小鼠的抑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淋巴、脾脏和肿瘤组织中相关免疫细胞的数量。结果(1)成功构建了集聚合功能的四价铂前药IM-Pt(Ⅳ),含偶氮键的热敏高分子P1,光热剂P2于一体的新型纳米四价铂药NPPt/Azo/PT;(2)试管水平验证了NPPt/Azo/PTT在1064nm光照下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能,P2在热条件下裂解、产生碳自由基并释放IM-Pt(Ⅳ),IM-Pt(Ⅳ)进一步可发生聚合反应;(3)细胞水平验证了 NPpt/Azo/PTT在1064nm光照下可在细胞内发生聚合反应,减少卵巢癌细胞内铂外排,ES2细胞内铂含量增加,γ-H2AX表达量升高。MTT实验Annexin V-FITC/PI双染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NPPt/Azo/PTT+L可有效抑制多种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凋亡;(4)NpPt/Azo/PTT+L可促进ES2细胞钙网蛋白(CRT)、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三磷酸腺苷(ATP)的释放,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效应;并可促进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成熟。.(5)NPPt/Azo/PTT+L可有效抑制卵巢癌PDX小鼠肿瘤的生长(6)NPPt/Azo/PTT+L可改变卵巢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促进树突状细胞(DCs)的成熟和CD8+T细胞表达,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调节性T细胞、髓系来源抑制细胞免疫抑制细胞表型。(7)NPPt/Azo/PTT+L联合抗PD-L1单抗可进一步促进肿瘤组织CD8+T细胞的浸润。结论:本研究成功设计出在近红外光二区激发下可在卵巢癌细胞内发生聚合反应的纳米四价铂NPPt/Azo/PTT,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可以通过减少铂的细胞外排,促进DNA损伤,增强铂药化疗疗效。同时激活ICD效应,重塑卵巢癌免疫微环境,提高抗PD-L1单抗的免疫治疗作用。
高油酸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动态变化分析
为了探究高油酸花生品种中含油量及脂肪酸的形成规律,以普通花生品种‘冀花22号’为对照,对高油酸花生品种中含油量和8种脂肪酸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对花生籽仁3个发育时期的含油量测定结果显示,2类花生品种在荚果形成期,干物质中含油量迅速上升,在荚果充实期缓慢增加,到荚果成熟期后,含油量基本上趋于稳定,表明2种类型的花生品种含油量的积累规律基本一致。2类花生脂肪酸中以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棕榈酸(C16∶0)为主,总占比约90%,其中高油酸和普通花生品种中油酸含量占比均值分别为82.04%和43.84%,GW4869主要脂肪酸成分间差异极显著。8种脂肪酸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多数脂肪酸成分之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0.99之间。其中油酸与棕榈酸和亚油酸高度负相关,相关PD0325901采购系数分别为-0.98和-0.99,与花生酸、山嵛酸和二十四烷酸显著负相关Zemstvo medicine,相关系数在0.25~0.49之间,而与硬脂酸和花生烯酸不相关。脂肪酸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占比的变化趋势在2类花生品种间差异均显著不同,其它5种脂肪酸占比动态变化趋势在高油酸和普通花生品种中基本一致,表明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是影响花生品质的主要因素。以上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高油酸花生形成的生理机制提供了有力参考。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SV)治疗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下称心衰)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衢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111例,采用随机Ceralasertib数字表法以1∶1.5比例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65例,均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SV治疗,对照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连续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PF-02341066 IC50LVEDd)、LVEF提升≥5%、LVEF≥50%、LVEDd缩小≥10 mm比例、心血管性再住院、全因死亡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LVEDd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LVEF提升≥5%、LVEF≥50%、LVEDd缩小≥10 mm比例高于biological validation对照组,心衰再住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之间全因死亡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应用SV有益于改善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减少心衰再入院。
肝细胞线粒体定位蛋白IRG1在促进肝损伤和肝癌发生中的机制研究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五年生存率仅18%。代谢性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乙/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C viruses,HBV or HCV)、黄曲霉素B1以及过量酒精摄入均是肝细胞癌发病的危险因素。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多步骤的过程,且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肝细胞死亡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健康的肝脏中几乎没有肝细胞死亡,当病毒、代谢性因素、毒素或免疫损伤时,肝脏中将出现大量的肝细胞死亡,进一步诱发肝脏慢性炎症及其肝细胞代偿性增殖,最终发展为肝细胞癌。因此针对细胞死亡、肝损伤以及肝细胞癌发生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IRG1(immunoresponsive gene 1,IRG1)又名Acod1,其编码的顺乌头酸脱羧酶(cis-aconitic acid decarboxylase,CAD)在哺乳动物体内定位于线粒体内,在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催化顺乌头酸形成衣康酸。既往研究表明巨噬细胞中的IRG1在抑制炎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s)或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s)可引起巨噬细胞中的IRG1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从而导致线粒体内生成衣康酸产生增多,衣康酸通过对多种蛋白的半胱氨酸残基进行烷基化(alkylation)修饰或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succinodehydrogenase,SDH)从而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此外,本团队的一项研究还发现脓毒血症时巨噬细胞中表达上调的IRG1可通过促进ROS产生及A20表达进而促进机体内毒素耐受。近年来,有学者探讨了IRG1及其代谢产物衣康酸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Genetic burden analysis一项研究研究发现在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中,野生型小鼠肝脏巨噬细胞内IRG1/衣康酸表达升高,可通过减少肝细胞凋亡,同时抑制巨噬细胞中NRF2/HO-1及NF-κB信号通路活化进而减轻巨噬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最终减轻con 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另一项研究发现,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诱导小鼠的肝脏巨噬细胞中的mi R-144显著上调,从而抑制IRG1表达并减少其代谢产物衣康酸的产生,进一步增强SDH和延胡索酸水化酶(fumarate hydratase,FH)的活性,并导致其底物琥珀酸和延胡索酸减少,进而减少NRF2信号通路抗氧化系统活化,促进肝脏炎症。还有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肝细胞IRG1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该研究运用IRG1全身性敲除小鼠及其骨髓嵌合体小鼠模型表明肝细胞内的IRG1及其代谢产物衣康酸可通过激活NRF2,从而上调肝细胞内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抵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急性肝损伤。然而,肝细胞IRG1在肝细胞死亡、肝损伤以及肝癌发生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且既往开展的研究大多基于IRG1全身性敲除小鼠。因此,本研究拟利用IRG1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探究肝细胞IRG1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和分子机制。为了探索肝细胞IRG1在肝细胞死亡、肝损伤以及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我们首先给予C57BL/6小鼠进行DEN 100mg/kg腹腔注射,q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EN诱导48h后肝脏组织中IRG1的表达显著上调。进一步在APAP(400mg/kg)诱导的C57BL/6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即APAP诱导24h后肝脏组织中IRG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因此以上结果提示肝细胞IRG1可能在肝细胞癌发生中存在潜在的调控作用。随即,我们构建了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IRG1~(f/f)和IRG1~(hep-/-)),通过分离小鼠肝脏原代肝细胞验证了IRG1肝细胞敲除的有效性。进一步对IRG1~(f/f)和IRG1~(hep-/-)小鼠进行DEN(25mg/kg腹腔注射,诱导8个月)和STAM(链脲霉素200μg皮下注射联合高脂饮食诱导5个月)诱导的肝细胞癌发生模型造模,结果显示肝细胞IRG1敲除组的小鼠的肿瘤发生率、肿瘤个数以及肿瘤最大直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因此,以上结果说明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癌发生。接下来,我们通过DEN诱导的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发现,DEN诱导48h后IRG1~(f/f)组小鼠的血清肝酶(ALT和AST)水平显著高于IRG1~(hep-/-)组小鼠,肝脏组织HE染色、TUNEL免疫荧光染色以及cleaved 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都提示IRG1~(f/f)组小鼠的肝损伤较IRG1~(hep-/-)组小鼠更严重。进一步在APAP诱导的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急性肝损伤模型中,以及APAP诱导的肝细胞损伤的体外模型(BNL CL.2和HHL-5细胞株)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因此,以上结果说明,肝细胞IRG1通过促进肝细胞损伤从而促进肝细胞癌发生。进一步我们对肝细胞IRG1促进肝损伤和肝细胞癌发生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探索。衣康酸为IRG1编码的代谢Dibutyryl-cAMP产物,我们首先探究了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损伤以及肝细胞癌发生是否依赖于其代谢产物衣康酸。我们给予C57BL/6小鼠进行橄榄油+DEN(对照组)和4-辛基衣康酸(4-OI)+DEN(4-OI组)腹腔注射,在刺激48h后检测肝损伤的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和4-OI组小鼠的血清肝酶水平相当,肝脏组织HE染色、TUNEL免疫荧光染色以及cleaved capase-3免疫组化染色以及wester bMK-1775体内lot结果也显示两组小鼠肝损伤程度相当。进一步给予C57BL/6小鼠进行橄榄油+APAP和4-OI+APAP腹腔注射,在刺激24h后检测肝损伤的相关指标,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因此以上结果就说明,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损伤不依赖于其代谢产物衣康酸。接下来,我们在DEN和APAP诱导的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肝脏组织中对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探讨。众所周知,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可分为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和内源性凋亡信号通路。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是指死亡受体的配体与膜表面的死亡受体相结合,从而活化胞内的caspase 8,进而导致细胞凋亡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内源性凋亡信号通路则是由损伤等因素,导致BCL-2家族分子中的抗凋亡蛋白与促凋亡蛋白间相互作用,进而促进凋亡效应蛋白(Bax或Bak)由胞浆转位至线粒体,使得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增加,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c释放至胞浆,进而活化下游的caspase导致细胞凋亡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因此,我们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了DEN和APAP诱导的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肝脏组织中caspase 8的剪切活化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在DEN和APAP诱导的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肝脏组织中caspase 8没有发生剪切活化。在APAP刺激的BNL CL.2和HHL-5细胞株的体外肝细胞凋亡实验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说明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凋亡不依赖于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进一步,我们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实验技术发现肝细胞中的IRG1与线粒体标志物Tomm-20存在共定位,因此推测IRG1可能通过促进内源性凋亡信号通路活化从而加重肝损伤。我们通过分离胞浆线粒体蛋白的实验发现,在DEN和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中,DEN和APAP可促进Bax由胞浆向线粒体转位,增加线粒体外膜通透性,进而促使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c释放至胞浆。而在肝细胞中敲除IRG1后,以上效应一定程度上减弱。在体外细胞株中过表达IRG1质粒则发现,IRG1可促进Bax由胞浆向线粒体转位以及细胞色素c由线粒体向胞浆的释放。因此,以上结果说明肝细胞IRG1可通过促进Bax线粒体转位以及细胞色素c的释放从而活化内源性凋亡信号通路并促进肝细胞凋亡。最后,我们深入探索了肝细胞IRG1促进肝细胞内源性凋亡信号通路活化的具体机制,利用免疫共沉淀-质谱联用技术发现IRG1可与抗凋亡蛋白Mcl-1相互作用。既往研究显示,抗凋亡蛋白Mcl-1可与促凋亡蛋白Bim相互作用,进而抑制Bim对Bax的激活,从而抑制细胞发生内源性凋亡。因此,我们进一步在DEN和APAP诱导的IRG1肝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肝脏组织中通过内源性免疫共沉淀技术,发现肝细胞中的IRG1可抑制Mcl-1与Bim的结合。在体外肝细胞株中过表达IRG1质粒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因此以上结果就说明,肝细胞中的IRG1可通过与Mcl-1相互作用,使得Bim被释放并促进细胞内源性凋亡。此外,我们分别构建了IRG1、Mcl-1和Bim的截断体真核细胞表达质粒,通过外源性免疫共沉淀技术发现,IRG1通过helical结构域阻碍了Mcl-1 BH结构域与Bim BH3结构域的结合,解除了凋亡过程中Mcl-1对Bim的抑制作用,从而使得Bim释放发挥其促内源性凋亡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肝细胞中的IRG1可通过与抗凋亡蛋白Mcl-1相互作用,使得Bim被释放,Bim通过促进Bax由胞浆转位至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增加促使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至胞浆进而剪切活化下游的caspase-3,促进肝细胞发生内源性凋亡,反复大量出现的肝细胞凋亡,最终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本研究首次揭示了肝细胞IRG1在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具体机制,为肝细胞癌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