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爽颗粒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探讨肝爽颗粒联合富马酸替诺KD025体外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研究组予以肝爽颗粒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纤维化指标[层Adavosertib细胞培养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两组用药期间infectious organisms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BIL、ALT、AST、LN、HA、Ⅳ-C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爽颗粒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具有较高安全性。

琥珀酸亚铁片联合维生素C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获悉更多的分析琥珀酸亚铁片加维生素C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IDA)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8月进贤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妊娠期IDA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外加以琥珀酸亚铁片)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维生素C)各33例,对比DS-32012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铁(SI)、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外周血CD_4~+、CD_8~+、CD_4~+/CD_8~+、CD_3~+水平及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Hb、RBC、MCHC、MCV、SI、TSAT、CD_4~+、CD_3~+、CD_8~+及CD_4~+/CD_8~+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b、RBC、MCHC、MCV、SI、TSAT、CD_4~+、CD_3~+及CD_4~+/CD_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_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恶心呕吐、皮疹、便秘以及腹痛等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琥珀酸亚铁片加维生素C对妊娠期IDA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的血Biomacromolecular damage常规与铁代谢指标,提升机体免疫力,同时不会显著增加副反应,安全性较高。

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伊布利特的抗心律失常效用及临床预后

背景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已成为改善症状和节律控制的重要治疗策略并且指南推荐级别逐渐提高,环肺静脉隔离已成为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然而,非阵发性房颤患者术中单纯环肺静脉电隔离使房颤终止并转复为窦性心律成功率不足20%,且长期随访复发率较高。对于环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仍持续的患者,伊布利特常用于终止房颤以辅助消融。本研究旨在探究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伊布利特的抗心律失常效用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192例因症状性、非阵发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对术中经环肺静脉电隔离后未由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的患者于10min内静脉匀速泵入伊布利特1mg,并记录给药30min内的心律转归,同时行心房基质改良,最后对房颤仍未终止者行心脏直流电复律。根据使用伊布利特是否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分为伊布利特复律组(n=123)与伊布利特未复律组(n=69)两组。研究的主要终点是www.selleck.cn/products/s63845首次射频消融术后出现持续>30s的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结果队列的平均年龄为63±9.46岁,男性占61.5%,中位房颤持续时间24个月。在伊布利特静脉输注后,直接或通过转为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后终止转复窦性心律的患者比例为64.1%,其中88.6%伊布利特复律组患者由心房颤动直接转复为窦性心律,11.4%由房颤间接转为窦性心律。较大的年龄(优势比1.014,95%可信区间0.973~1.1345,P=0.026)较大的左心房内径(优势比1.017,95%可信区间0.807~1.128,PPanobinostat=0.033)、较长的房颤病程(优势比1.003,95%可信区间1.010~1.007,P=0.048)与房颤终止窦律失败相关。在首次导管消融后中位随访376天(四分位距:356~451),伊布利特未复律组(n=69)较伊布利特复律组(n=123)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高(P=0.011),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模型显示伊布利特未复律组与长期随访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明显相关(风险比1.998,95%可置信区间1.113~3.120,P=0.016)。结论伊布利特对术中环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仍持续的患者的心律反应与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明显相关,这有助于非阵发性房颤患者实施个体化导管消融策略及房颤术后复Evolution of viral infections发的危险分层。

心腔内超声指导下三尖瓣峡部消融的临床研究

【目的】三尖瓣峡部线性导管消融是典型房扑患者的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也是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隔离后的主要消融线。三尖瓣峡部消融难点在于三尖瓣峡部解剖变异,如囊袋样凹陷、欧式嵴、肌小梁与肌小梁之间的凹陷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心腔内超声指导下,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患者三尖瓣峡部的解剖,以期解决其解剖特点与消融疗效的关系。【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1日因持续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典型心房扑动就诊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的82例患者。利用电生理导航系统(CARTO3Version6,强生)和心腔内超声(三维诊断超声导管,SNDSTR10G,强生)对三尖瓣峡部长度(在心室舒张期末,取心腔内超声的三尖瓣峡部冻结影像,测量欧式嵴至三尖瓣环附着点的距离即为三尖瓣峡部的长度)及最深深度进IDN-6556小鼠行测量,并根据三尖瓣峡部深度分为囊袋型、凹陷型和平坦型。依据三尖瓣峡部长度将患者分为长短两组,短组≤35mm,长组>35mm;根据是否有欧式瓣分为欧式瓣组和无欧式瓣组。按照消融线路是否经过囊袋型三尖瓣峡部分为简单组(消融线路不经过囊袋型)和复杂组(消融线路经过囊袋型),然后分析两组之间手术参数(如总消融时间、总消融AI值、总消融次数)之间的差异。记录CTI消融成功所需的总消融AI值、总消融时间、总消融次数等。所有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2例患者均达到三尖瓣峡部急性期双向传导阻滞,无心包填塞、蒸汽炸裂(Steam pop)、股-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及栓塞等并发症。不同类型峡部的总消融AI值、总消融时间、总消融次数分别为:平坦型20例10998(7189-15356),473(379-559)s,24(18-42)次;凹陷型42例10911(7551-15479),410(316-616)s,30(18-39)次;囊袋型20例11993(9433-15808),523(383-681)s,31(22-40)次。长短两组的总消融AI值、总消融时间、总消融次数分别为:长组42例11656(9011-15947),463(336-646)s,30(22-42)次;短组40例11135(7411-15111),494(338-569)s,27(18-39)次。有无欧式嵴的总AI值、总消融时间、总消融次数分别为:有欧式瓣25例12545(7666-16948),527(3immune cytokine profile02-697)s,33(22-43)次;无欧式瓣57例10889(8659-14891),488(343-543)s,27selleck合成(20-39)次。短组比长组,平坦型的比例多(34.0%VS 9.4%,P=0.004);无欧式瓣组比欧式瓣组,平坦型的比例多(31.6%VS 8.0%,P=0.044)。长组与短组所需的消融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463(336-646)s VS 494(338-569)s,P=0.74)。复杂组较简单组有着更高的总消融AI值(16396±5587 VS 11401±3528,P=0.024)、更长的总消融时间(717±310s VS502±151s,P=0.049)及更多的总消融次数(42±13次VS 28±8次,P=0.009)。【结论】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的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可以更好的观察三尖瓣峡部的解剖结构,可直观发现囊袋样凹陷结构;对于囊袋型的三尖瓣峡部解剖结构增加消融AI值、消融时间以及消融次数,可提高消融成功率。在心腔内超声指导下,根据三尖瓣峡部特定的解剖结构(如囊袋型)调整线性消融的策略是合理的。

CBX2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宫颈癌细胞增殖及凋亡

目的 研究色盒同源物2(Chromobox homolog 2,CBX2)在宫颈癌中表达及影响宫颈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10例新鲜宫颈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样本,利用RT-PCR法检测两组样本中CBX2表达差异情况。运用RT-PCR检测CBX2在宫颈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通过CCK8实验及蛋白印迹实验检测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基selleck NMR因的影响。蛋白印迹实验研究CBX2对宫颈癌的作用机制。结果 CBX2在宫颈癌组织样本中表达水平相比于正常组织样本,表达水平显著上升。CBX2在宫颈癌细胞系中Tissue Culture相比于上皮细胞表达水平显著上升。CCK8实验结果selleck激酶抑制剂显示,敲减CBX2表达后,宫颈癌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抑制。蛋白印迹实验结果显示,敲减CBX2表达后,宫颈癌细胞促凋亡基因Bax表达升高,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下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蛋白检测发现下调CBX2表达后,WNT1、P-GSK3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CBX2在宫颈癌中高表达,并且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及凋亡能力。

益母草碱对HDs及MM患者DC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初探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益母草碱是否具备促进健康供者(Healthy donor,HD)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nocyte 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DCs)成熟/活性的免疫调节作用,并进一步通过代谢组学探索益母草碱作用于moDCs的代谢通路以初步揭示益母草碱的作用机制,从而为益母草碱作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免疫佐剂应用于MM免疫治疗策略中提供依据。方法(1)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HDs及MM患者外周血中分离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在由RPMI 1640培养基、2 mmol/L L-谷氨酰胺SAHA、5%人血清、100 U/mL青霉素和0.1 mg/mL链霉素组成的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去除非粘附细胞,保留粘附贴壁的细胞继续培养。在由RPMI 1640培养基、2 mmol/L L-谷氨酰胺、5%人血清、100 U/mL青霉素、0.1 mg/mL链霉素、500 U/mL白细胞介素4和800 U/m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成的培养基中,将贴壁细胞中的单核细胞培养7天以诱导形成moDCs。培养第1天,将细胞均分为两组。一组中加入1μM益母草碱,另一组中加入二甲基亚砜作为对照组。培养第8天,分别收获两组细胞及上清液。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oDCs上成熟相关表面标志物CD80、CD86、CD40、CD83和HLA-DR的表达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液中DC活性相关细胞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 1-α,MIP-1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分泌水平。(2)分别收获益母草碱组和对照组的moDCs,提取细胞内代谢物并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技术检测细胞内代谢物的相对含量。将正离子模式(Positive ion mode,POS)和负离子模式(Negative ion mode,NEG)下检测到的峰合并后再进行预处理和物质注释,从而获得代谢物种类及其相对含量等信息。使用单变量统计分析(Univariate analysis,UVA)方法和多元变量统计分析(Multivariate analysis,MVA)方法,筛选出益母草碱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对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筛选益母草碱作用于moDCs有显著影响的代谢通路,以初步揭示益母草碱的作用机制。结果(1)益母草碱显著提高了MM患者来源moDCs占总收获细胞的比例(n=11,P=0.029),但对HDs来源moDCs占总收获细胞的比例无显著作用(n=14,P=0.300)。益母草碱提高了HDs来源moDCs上CD40、CD83和HLA-DR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n=14;P=0.084,P=0.042,P=0.013),益母草碱显著提高了MM患者来源moDCs上CD40、CD83和HLA-DR表达的MFI(n=11;P=0.selleckchem025,P=0.020,P=0.006)。益母草碱显著提高了MM患者来源moDCs分泌的MIP1α、IL-1β和IL-6浓度(n=11;P=0.005,P=0.004,P=0.002),但对HDs来源moDCs分泌的MIP1α、IL-1β和IL-6浓度无显著作用(n=14;P=0.748,P=0.373,P=0.140)。(2)使用LC-MS/MS技术在POS模式下检测到10606个峰,在NEG模式下检测到8196个峰。将两种模式下检Biocontrol fungi测到的峰合并再进行预处理和物质注释,最终保留1124个代谢物。使用UVA分析和MVA分析处理数据,以P值<0.05+变量投影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值>1为条件筛选出益母草碱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益母草碱组相比对照组有184个代谢物被显著上调,有71个代谢物被显著下调。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数据库中对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进行注释,有42个差异代谢物被15条KEGG代谢通路注释到。通过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以代谢通路的P值<0.05+Impact值>0.2为条件,筛选出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亚油酸代谢通路两条有显著影响的代谢通路。结论益母草碱显著促进了HDs及MM患者来源moDCs的成熟/活性,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亚油酸代谢通路有关。本研究提示益母草碱有潜力作为DC免疫佐剂应用于MM免疫治疗。

原发性睾丸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

目的 探讨原发性睾丸淋巴瘤(PTL)的CT和MRI表现。方法 选取经手术证实的10例PTL患者的临床及影adult medicine像资料,8例行CT增强检查,2例行MRI增强检查,分析其CT及MRI表现。结果 肿瘤形态多呈椭圆形,平均直径5.6 cm×3.6 cm,左侧5例,右侧4例,1例先后双侧发生。CT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轻至中等程度强化,多数病灶内可见小血管穿行征。MRI表现为T_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_2WI呈稍低信号,囊变坏死区呈稍高信号,DWI弥散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多呈均匀中等程度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见STM2457体内实验剂量囊变无强化区。7例伴同侧精索静脉曲张,6例肿块边缘见鞘膜积液。结论 老年男性发现睾丸无痛性肿块伴进行性增大,CT及MRI表现为密度(信号)均匀,增强扫描轻或中等程度强化,伴血管穿行征、周围鞘膜积SCH727965生产商液征、同侧附睾及精索受累征象时应考虑PTL的可能。

可激活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的研究

新的医学癌症治疗技术的发展对降低癌症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临床癌症疗法具有药物作用时间较短,难以准确靶向肿瘤组织并且对正常组织毒性高的特点。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已被用作药物载体,专门靶向癌细胞并将药物释放到肿瘤环境中,该技术已成为癌症治疗中的重要研究热点。使用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进行癌症治疗可以提高药物输送的功效,包括增加目标肿瘤区域的药物浓度,降低正常组织的毒性和控制药物的释放等。随着纳米技术在生物和医学研究中的飞速发展,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浮现,比如组织穿透、循环时间、毒性、溶解性、免疫原性等问题。研究药物传递系统的实际任务是在对患者造成最小伤害的同时有效地治疗癌症。本论文基于纳米颗粒运输药物在癌症治疗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了三种载药系统:p H响应型肾清除纳米载药系统、PEG-DOX胶束纳米载药系统以及铁蛋白纳米载药系统,并通过细胞或小鼠模型研究了它们在癌症治疗方面的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酸响应型连接剂3-(2-吡啶基二硫基)丙酰肼(PDPH)将抗癌药物阿霉素(DOX)连接在聚乙二醇(PEG)化的金纳米颗粒(Au NPs)上,构建出一种肾清除型p H/GSH双响应的给药系统Au-DOX。首先通过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琼脂糖凝胶电泳来证明Au-DOX的成功合成。体外稳定性研究和药物释放实验表明PDPH连接剂在酸性p H条件下可以断裂释放DOX,48 h的药物释放率为46.2%。此外,谷胱甘肽(GSH)也可以通过硫醇交换反应使DOX释放。小鼠体内实验表明Au-DOX纳米颗粒在肿瘤处的药物聚集为DOX的2.3倍,这是因为PEG化大大延长了药物的血液循环时间。但是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在相同剂量下,Au-DOX治疗组的肿瘤体积几乎是DOX组的两倍,提高给药频率时能够达到与DOX组相似的治疗效果。进一步的细胞实验显示,纳米颗粒进入细胞后容易被溶酶体包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给药效果。器官中生物分布和病理分析显示:Au-DOX经多次给药后大部分集中在肿瘤处,对肝、肾无毒性。且Au-DOX可通过肾脏代谢,24 h内有47%的药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说明它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通过对血液肾功能的测试分析也可以得出Au-DOX毒性低的特点。以上结果显示,在肾脏清除型纳米载体快速发展的今天,肾清除型材料在提高靶向性和安全性方面确实有独特的优势,但是药物递送不仅仅是把药物递送到肿瘤区域购买MK-4827,其在肿瘤区域的释放和药效的真正发挥也是开发肾清除型载体必须要重点考虑的。2、使用分子量为5 K的m PEG-SH作为亲水端,DOX作为疏水端,按2:1的比例制备成PEG-DOX胶束纳米颗粒。其中,亲水端与疏水端之间使用PDPH连接,PDPH一端的吡啶二硫醇与m PEG-SH游离巯基反应形成二硫键,另一端的肼基与DOX的羰基反应形成稳定的腙键。通过TEM证明我们成功合成尺寸为35 nm左右的球形胶束纳米颗粒PEG-DOX。体外稳定性研究和药物释放实验表明PDPH在酸性p H条件下可以断裂释放DOX,释放效率为67.6%。细胞荧光成像和细胞毒性实验表明了PEG-DOX可以被内吞进入细胞并缓慢释放药物杀死细胞,在100μg/m L的浓度下(大约为给药浓度的1/8),24 h后细胞存活率为42.8%。我们使用4T1小鼠皮下肿瘤模型来评估PEG-DOX的治疗效果。经静脉给药后,相比于PBS组和游离DOX组,PEG-DOX组的肿瘤体积增长速度最慢,展现出有效的肿瘤抑制效果。这种PEG包裹的胶束纳米颗粒原料简单且易于合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3、基于天然马脾铁蛋白(Ftn)为纳米载体,通过在其表面合成金纳米颗粒并利用表面的氨基修饰上了荧光分子吲哚菁绿(ICG),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光热和氧化应激协同治疗的纳米颗粒Ftn-Au-ICG。体外荧光实验表明,结合在铁蛋白纳米颗粒表面的金纳米球具有消耗GSH的能力。体外光热转化实验表明1.5 mg/m L的Ftn-Au-ICG经10min光照后,温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度可达70℃,具有良好的光热效果。通过细胞荧光成像实验表明FtnAu-ICG可以通过溶酶体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部。分别使用PBS、Ftn-Au(光照)和FtnAu-ICG(光照、不光照、四次光照)进行细胞死亡测定,实验结果表明Ftn-Au-ICG通过光照后对癌细胞杀伤作用最强,经四次照射后Microbial dysbiosis,95%的细胞呈现出死亡状态。说明Ftn-Au-ICG可作为一种癌症治疗的药物。

乳腺癌铁死亡预后模型构建及关键基因HSPB1在乳腺癌耐药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球新发女性癌症病例的24%以上,约占癌症相关死亡病例的15%。尽管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发展,但部分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特别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既往研究报道,3%~10%的乳腺癌患者在首诊时即存在远处转移,这部分患者目前认为是不可治愈的,并且,在原发非转移性病例中,最终有25%的患者可出现远处转移。除此之外,先天性和获得性耐药以及肿瘤异质性等问题,也极大地限制了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往往会导致治疗失败和肿瘤进展,缩短患者生存时间。因此,探究乳腺癌耐药转移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策略,从而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依据先前的一些研究报道,肿瘤治疗过程可以诱导细胞发生特异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在2012年,铁死亡做为一种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首次被发现。一经发现,便作为一种潜在的肿瘤治疗途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铁死亡的主要特征是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物积累,其在形态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上与传统的凋亡、自噬或坏死不同。此前,多种基因己被认定与铁死亡密切相关,这些基因统称为铁死亡相关基因(ferroptosis-related genes,FRGs),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CDGSH铁硫结构域1(CISD1)和核因子E2相关因2(NRF2)等。虽然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性不同,但铁死亡在肿瘤进展和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卵巢癌,肺癌和乳腺癌中研究发现,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和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癌症的疗效。并且,铁死亡也与多种肿瘤的预后相关,有学者在胶质瘤、黑色素瘤和肾细胞癌中建立了铁死亡相关预后模型,进而探索铁死亡相关基因作为肿瘤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许多报道也显示铁死亡与乳腺癌有很强的相关性,这表明铁死亡有望成为乳腺癌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因此,建立乳腺癌铁死亡相关预测模型,进一步阐明铁死亡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乳腺癌的预后预测和治疗疗效提高,从而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肿瘤免疫微环境通常包括存在于肿瘤周围的免疫细胞和免疫相关分子,这些细胞和分子在肿瘤间质间相互影响,对免疫治疗的反应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与铁代谢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多种类型免疫细胞,包括Th1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也被证明与铁代谢稳态的维持有关。有趣的是,肿瘤细胞中发生铁死亡,可将更多的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暴露于免疫细胞,这有助于提高免疫治疗的抗肿瘤疗效。然而,铁死亡在乳腺癌免疫治疗中的具体作用及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本研究中,首先从GSE20685数据库中获得了乳腺癌患者的mRNA表达谱和临床数据,依此构建了乳腺癌铁死亡相关预后模型。接着,利用METABRIC数据库进一步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此外,本研究还通过ssGSEA和免疫浸润分析评估了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浸润特征。第二,基于多个数据库以及乳腺癌组织表达和预后分析,本研究选择了铁死亡相关基因热休克蛋白β-1(HSPB1)进行后续研究,深入探究了 HSPB1在乳腺癌及铁死亡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功能实验证实,HSPB1对乳腺癌的发展及铁死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我们进一步揭示了 HSPB1在乳腺癌化疗耐药中的相关功能,发现其能够参与调控化疗诱导的铁死亡。我们的研究强调了铁死亡相关基因HSPB1是乳腺癌化疗耐药的一个新的调节因子,靶向HSPB1可能成为抑制乳腺癌进展和克服治疗耐药的新策略,这将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患者在接受个体化治疗时的临床获益情况。第一部分 乳腺癌铁死亡相关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免疫浸润分析研究目的1.基于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组,并分析不同乳腺癌患者亚组间的基因表达差异、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2.利用GEO数据库构建乳腺癌患者铁死亡相关预后预测模型,并通过METABRIC数据库进行验证。3.评价基于铁死亡相关基因构建的预后模型的预测价值,并构建nomogram模型。4.分析高风险组及低风险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免疫浸润情况、免疫治疗反应的差异。5.评估靶向铁死亡相关基因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潜能。研究方法1.基于数据库及文献报道获得铁死亡相关基因,并从GSE20685数据库获得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及乳腺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利用NMF、t-SNE及PCA分析等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组并验证,分析不同乳腺癌患者亚组间的基因表达情况、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2.将GSE20685数据库视为训练集,并将METABRICselleckchem数据库视为验证集,利用COX单因素、Lasso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构建并验证乳腺癌患者铁死亡相关预后预测模型。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ROC分析等评价此预后模型的预测价值。3.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nomogram模型,并利用校准曲线、ROC及DCA分析等评价其临床价值。4.利用铁死亡相关预后预测模型将乳腺癌患者分为高风险及低风险两组,通过ESTIMATE、CIBERSORT及ssGSEA算法等分析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乳腺癌患者的免疫浸润情况,并通过SubMap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免疫治疗反应的差异。5.通过细胞功能实验,评估铁死亡诱导剂在乳腺癌进展中的作用,并通过CellMiner数据库下载获得药物z评分以及NCI-60癌细胞系的相应基因表达情况,从而寻找靶向铁死亡相关基因的潜在治疗药物。研究结果1.从GeneCards数据库、FerrDb数据库及其他相关文献中获得铁死亡相关基因信息,经过整合,纳入314个铁死亡相关基因,经过MAD筛选后,总共171个基因用于后续的亚组分析。NMF分析将乳腺癌患者分为两个亚组(组1和组2),并且t-SNF及PCA分析结果也证实了此分组的准确性。组2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组1患者,且两组间在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及临床特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2.从GSE20685数据库中获得327例乳腺癌患者的铁死亡相关基因的RNA表达和临床信息作为训练集,以METABRIC数据库中的1904例乳腺癌患者的RNA表达和临床信息作为验证集。对GEO的数据进行COX单因素、Lasso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构建了包含9个铁死亡相关基因的预后预测模型。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低风险组乳腺癌患者相比,高风险组乳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更低。ROC分析发现,所建立的预后模型在预测乳腺癌总体生存率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利用METABRIC数据库作为验证集,证实了所构建的预后模型的预测效率。3.对9基因预后预测模型及乳腺癌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TNM分期和风险评分是乳腺癌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据此构建了 nomogram模型。校准曲线、ROC及DCA分析等均证实了 nomogram模型的临床价值。4.ESTIMATE算法显示,高风险组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具有更高的肿瘤纯度和更低的免疫评分。CIBERSORT算法发现,高风险组乳腺癌患者具有较高的免疫抑制微环境。ssGSEA分析显示,高风险组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免疫细胞浸润比例普遍较低。SubMap分析发现,低风险组的乳腺癌患者可能在抗PD-1治疗中获益。5.细胞功能实验显示,铁死亡诱导剂可诱导ROS产生并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迁移及耐药性。数据库分析表明,靶向铁死亡相关基因可能在乳腺癌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结论1.利用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可以将乳腺癌患者分为两个亚组,两组间具有不同的铁死亡基因表达模式、TNM分期及预后情况。2.基于9个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构建了乳腺癌预后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验证。3.9个铁死亡相关基因预后预测模型在预测乳腺癌患者总体生存率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异性和敏感性。4.根据构建的预后预测模型,可将乳腺癌患者分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medium为高风险和低风险组,两组间患者预后情况、免疫浸润模式及免疫治疗反应存在较大差异。5.铁死亡诱导剂在抑制乳腺癌耐药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Imidazole ketone erastin NMR,靶向铁死亡相关基因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策略。第二部分 乳腺癌铁死亡相关基因HSPB1的筛选及功能研究研究目的1.筛选乳腺癌中的关键铁死亡相关基因。2.分析铁死亡相关基因HSPB1在乳腺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3.通过体外实验探究HSPB1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转移、耐药及铁死亡的作用。4.通过体内实验探究HSPB1对乳腺癌耐药转移的影响。研究方法1.对第一部分中9个铁死亡相关基因进一步筛选,根据TCGA和GEO数据库的层次聚类分析,以及免疫组化和qRT-PCR检测乳腺癌和正常组织样本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得到乳腺癌铁死亡相关基因HSPB1。随后,运用Kaplan-Meier分析、卡方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探究HSPB1与乳腺癌的预后和临床特点的相关性。2.构建HSPB1过表达载体和siRNA,在过表达或敲低HSPB1的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系中进行以下体外实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EdU结合等实验,探究HSPB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迁移和侵袭实验、Western blot等实验探究HSPB1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IC50检测和细胞毒性试验等评价HSPB1对乳腺癌细胞阿霉素(doxorubicin)耐药的作用;活性氧(ROS)分析、丙二醛(MDA)测定等实验检测HSPB1对乳腺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3.进一步用裸鼠异种移植模型在体内评估了 HSPB1对乳腺癌的影响。将HSPB1稳定过表达或对照的MDA-MB-231细胞皮下注射到BALB/c裸鼠的右侧胁腹,当皮下肿瘤达到50 mm3大小时,将每组裸鼠随机平均分为两个小组,分别静脉注射doxorubicin或等体积的溶剂对照。一定时间后处死小鼠并取瘤进行IHC分析相关基因表达。此外,利用肺转移模型研究了 HSPB1对乳腺癌体内转移的影响,用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比较肺部转移结节的大小和数量。研究结果1.TCGA和GEO数据库的层次聚类分析、患者组织样本显示HSPB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此外,HSPB1在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比正常细胞更高。Kaplan-Meier分析显示,HSPB1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更差。卡方检验结果表明,HSPB1高表达与乳腺癌的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01)。单变量和多变量的Cox回归分析表明HSPB1高表达预示着乳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2.在过表达或敲低HSPB1的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系中进行的一系列体外实验表明,HSPB1过表达促进了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HSPB1过表达导致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减少,间质标志物(Fibronectin、N-cadherin、Vimentin)表达增加,证实HSPB1对调节乳腺癌细胞EMT具有显著作用。在doxorubicin耐药的乳腺癌细胞中,HSPB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亲代细胞,doxorubicin处理导致HSPB1的表达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增加,而且HSPB1具有提高乳腺癌细胞doxorubicin耐药的作用。Erastin(铁死亡的诱导剂)处理也会导致HSPB1表达水平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HSPB1的过表达使乳腺癌细胞中erastin诱导的铁死亡水平降低,而ferrostatin-1(Fer-1,铁死亡的抑制剂)的处理则与HSPB1的过表达具有协同效应。因此,ROS及MDA分析均表明,HSPB1有抑制乳腺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3.裸鼠异种移植模型结果发现,HSPB1过表达导致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增加。注射doxorubicin的小鼠肿瘤比PBS处理的肿瘤小而轻,表明doxorubicin对体内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IHC分析表明,在体内HSPB1可增强乳腺癌对doxorubicin的耐药。此外,肺转移模型发现HSPB1过表达明显增加了肺部转移结节的大小和数量。总之,体内实验结果表明,HSPB1促进了乳腺癌细胞的生长、doxorubicin耐药和体内转移。研究结论1.初步筛选出HSPB1作为乳腺癌关键的铁死亡相关基因。2.HSPB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并且HSPB1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3.体外实验证明,HSPB1发挥促癌基因作用,能够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可通过抑制铁死亡发生增强乳腺癌细胞对doxorubicin的耐药。4.体内实验证明,HSPB1能够促进乳腺癌的进展和耐药。第三部分 铁死亡相关基因HSPB1通过NF-κB通路促进乳腺癌耐药及转移研究目的1.探究铁死亡相关基因HSPB1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2.评估NF-κB信号通路在HSPB1介导的乳腺癌耐药转移中的作用。3.分析HSPB1对乳腺癌中巨噬细胞浸润的影响并探索相关机制。4.阐明HSPB1促进乳腺癌细胞对doxorubicin诱导的铁死亡抵抗的内在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HSPB1对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通过NF-κB报告基因实验、western blot及qRT-PCR等探究HSPB1过表达对NF-κB通路活性的影响。2.利用核质蛋白分离及免疫荧光实验等检测NF-κB表达情况,探究HSPB1表达对NF-κB核转位的影响。Co-IP实验探究HSPB1表达对Ikβ-α和NF-κB之结合的影响。用蛋白酶体抑制剂、溶酶体抑制剂处理乳腺癌细胞,检测HSPB1在调节Ikβ-α的蛋白稳定性方面的作用,探究Ikβ-α是否可被蛋白酶体或溶酶体降解。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细胞,以检测Ikβ-α的半衰期。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Ikβ-α的泛素化。3.运用NF-κB报告基因实验、western blot及qRT-PCR等,证实敲低Ikβ-α能够激活NF-κB信号通路。利用MTT、克隆形成实验、Edu、transwell、划痕实验、ROS检测等,评估激活NF-κB信号通路是否能减弱HSPB1敲低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4.通过ELISA实验研究IL6的分泌是否会受到HSPB1的影响。通过细胞迁移实验和HUVECs的小管形成实验,检测IL6对乳腺癌细胞恶性行为的作用。使用CIBERSORT、xCell和quanTIseq算法来评价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水平。利用HSPB1敲低或过表达细胞的培养基的上清液以评估HSPB1是否能调节乳腺癌中巨噬细胞的浸润,在培养基中加入抗IL6中和抗体以验证HSPB1促进巨噬细胞恶性行为是由IL6介导的。研究结果1.HSPB1过表达可导致p-Ikβ-α、NF-κB及其靶基因的蛋白水平上升,Ikβ-α的蛋白表达下降。q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也表明Survivin和IL6在HSPB1过表达后表达升高。此外,HSPB1敲低可以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这些数据表明,HSPB1参与了 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2.HSPB1过表达能够促进乳腺癌细胞中NF-κB向核内转位,而HSPB1敲低后,NF-κB向核内转位受到抑制。Co-IP实验证实HSPB1能够与Ikβ-α相互结合。蛋白酶体抑制剂可导致Ikβ-α的表达上调,而且HSPB1过表达明显降低了 Ikβ-α的半衰期,说明HSPB1可以降低Ikβ-α的蛋白稳定性。HSPB1调节乳腺癌细胞中IKβ-α的泛素化,敲低HSPB1降低了 Ikβ-α的泛素化水平。这些发现表明,HSPB1可以通过与Ikβ-α结合而加强Ikβ-α泛素化介导的降解,促进NF-κB从细胞质的NF-KB/Ikβ-α复合物中释放出来,促进NF-κB向核内转位,从而增强NF-κB的活性。3.由NF-κB报告实验和检测NF-κB靶基因的表达证实,HSPB1敲低引起的IKβ-α表达增加和NF-κB活性降低,可以通过敲低Ikβ-α来恢复,表明敲低Ikβ-α能够激活NF-κB信号通路。Ikβ-α敲低可以削弱HSPB1敲低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在HSPB1敲低的细胞中,由doxorubicin或erastin诱导的细胞活力的抑制和ROS产生的增多可以通过同时敲低Ikβ-α而逆转。这些结果表明,HSPB1通过影响NF-κB的活性来调节乳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和doxorubicin诱导的铁死亡,恢复NF-κB活性可降低HSPB1敲低在乳腺癌细胞中的抑制作用。4.ELISA检测表明HSPB1敲低导致IL6的分泌减少,而HSPB1过表达则促进IL6的分泌。HSPB1过表达细胞的上清液增加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和HUVECs的小管形成能力,而补充IL6中和抗体后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这种促进作用。HSPB1的表达水平与M2巨噬细胞的浸润水平、M2/M1的比例呈正相关,而与M1巨噬细胞的浸润水平呈负相关。这些结果显示,HSPB1可以通过调节IL6的表达而促进乳腺癌细胞的恶性行为。研究结论1.铁死亡相关基因HSPB1能够在乳腺癌细胞中促进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2.在乳腺癌细胞中,激活NF-κB信号通路能够恢复因HSPB1敲低产生的抑制作用。3.HSPB1通过促进Ikβ-α的泛素化降解,促使胞质中NF-κB的核转位增加,进而抑制doxorubicin诱导的铁死亡。4.HSPB1能够通过调节IL6的表达及分泌从而促进M2巨噬细胞的浸润。

基线~(18)F-FDG PET/CT显像对DLBCL患者骨髓浸润诊断及其预后的价值

目的:研究在首次病理确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中,利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诊断骨髓浸润的准确性,及骨髓~(18)F-FDG不同摄取模式与DLBC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初诊15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入选患者治疗前均行骨髓穿刺活检(Bone Marrow Biopsy,BMB)、骨髓涂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 Metry,FCM)和~(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扫描。以正常肝脏右叶S6段~(18)F-FDG摄取值为标准,将患者骨髓摄取模式分为骨髓摄取局灶型增高(focal PET,f PET~更多+)、骨髓摄取弥漫型增高(diffuse PET,d PET~+)及骨髓摄取正常型(normal PET,n PET)。根据变量类型,通过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各组间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Kappa检验检测PET/CT与骨髓检查在诊断DLBCL患者BMI的一致性。利用骨髓/肝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n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比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寻找最佳临界点,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Kaplan-Meier法得出骨髓不同摄取模式的预后意义,Cox回归模型用于从临床、病理和影像学变量中识别相关危险因素。结果:PET~+患者45例,其中f PET~+患者17例,d PET~+患者28例,n PET患者111例。骨髓浸润阳性(Bone Marrow Infiltration~+,BMI~+)患者21例,BMI~-患者135例。在f PET~+患者中,BMI~+占41.2%,d PET~+患者中,BMI~+占42.9%。BMI~+患者中d PET~+患者12例,BMI~-患者中d PET~+患者16例。n PET患者中,骨髓检查评估的BMI~+情况出现2例。f PET~+的灵敏度为33.3%,特异性为92.6%,阳性预测值为41.2%,阴性预测值为89.0%。而d PET~+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medial entorhinal cortex分别为57.1%、88.1%、42.9%、93.0%。d PET~+与n PET患者骨髓/肝SUVmax比值判断BMI的ROC工作曲线:AUC=92.3%(P<0.001),最佳临界点为骨髓/肝SUVmax=1.19,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91.1%。d PET~+与骨髓SUVmax绘制ROC曲线:AUC=94.8%(P<0.001),最佳临界点为骨髓SUVmax=3.60,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91.1%。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B症状、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NCCN-IPI)评分、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BMI~+及骨髓摄取获悉更多模式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有关(均P<0.05);Ann Arbor分期、NCCN-IPI评分、LDH、BMI~+及骨髓摄取模式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III/IV期、LDH和f PET~+(均P<0.05)与PFS相关。在OS的多变量分析中没有独立的预测因子。结论:1、~(18)F-FDG PET/CT作为诊断DLBCL患者BMI的手段;f PET~+是淋巴瘤BMI的典型表现,d PET~+提示DLBCL患者BMI可疑;d PET~+患者,骨髓/肝SUVmax比值>1.19,骨髓SUVmax>3.60可能为诊断BMI的临界点;2、PET/CT显像中骨髓摄取模式与DLBCL患者预后相关,f PET~(+与)患者PFS相关。f PET~+可能为患者BMI的诊治和预后方面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