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评价肱骨头坏死

目的 探索肱骨头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坏死的~(18)F-FDG PET/CT征象。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2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1例肱骨头坏死患者的PET/CT及临床资料,总结肱骨头坏死的FDG代谢特点,测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观察病变CT及FDG代谢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11例均为淋巴瘤,男10例,女1例,中位年龄selleckchem Galunisertib32.0(25.0~40.0)岁。共21个肱骨头病变,均为2期,平均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为1.34±0.38。10例累及双侧肱骨头,两侧病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6,P=0.803)。17个病变呈线状代谢增高,2个等代谢,2个代谢减低。10例伴股骨头坏死。10例患者(19个病变)2~62个月后末次复查PET/CT,2个病变代谢减低,密度增高;17个病变代谢未见变化,其中密度增高6个,密度未见变化11个。5例股骨头坏死进展。结论 淋巴瘤患者肱骨头坏死大多累及双侧,呈线状FDG代谢增高,伴股骨头坏死。应用PET/CT评估淋巴瘤时selleckchem Pevonedistat,应注意识别肱骨头坏死的征象,做出正确诊断。

LMR、NLR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计数与单核细胞计数的比值(LMR)、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NLR)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20年10月于吉林省肿瘤医院初诊、初治10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Hans分型、结外侵犯个数、Ann Arbor分期、IPI评分、ECOG评分、B症状、LDH、LMR、NLR、治疗4-8周期后LMR、疗效评价、PFS、OS。统计分析过程中使用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出LMR、NLR最佳截断值,并对其展开分组,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别间LMR、NLR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使用了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组别LMR、NLR的PFS和OS生存曲线;使用了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影响DLBCL患者PFS、OS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本研究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ROC曲线计算出LMR、NLR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28和3.02,并对其进行分组(低/高LMR组、低/高NLR组)。应用卡方检验进行临床特征比较,低LMR组(<3.28)与结外侵犯个数多、Ann Arbor分期Ⅲ-Ⅳ期、ECOG评分2-5分、LDH水平高于正常值、IPI评分3-5分及有B症状相关(P<0.05);高NLR组(>3.02)与Ann Arbor分期Ⅲ-Ⅳ期、LDH水平高于正常值、IPI评分3-5分相关(P<0.05)。通过K-M法分析低LMR组患者的3年PFS率及OS率分别为60%、65%,高LMR组分别为82%、86%;高LMR组患者3年PFS率和OS率均高于低LMR组(P<0.001、P<0.001);低NLR组患者的3年Pwww.selleck.cn/products/mln-4924FS率及OS率分别为84%、92%,高NLR组分别为42%、36.9%;低NLR组患者3年PFS率和OS率均高于高NLR组(P=0.002、P<0.001);低LMR组中治疗4-8周期后LMR降低、升高两组患者PFS、O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30、P=0.352);高LMR组中治疗4-8周期后LMR降低、升高两组患者PFS、O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53、P=0.575)。使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低LMR、高NLR是影响DLBCL患者PFS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 Arbor分期III和IV期、有B症状、IPI评分3-5分、ECOG评分2-5分、高LDH、低LMR、高NLR是影响DLBCL患者OS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以上因素再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低LMR是影响DLBCL患者PFS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有B症状、低LMR是影响DLBCL患者OS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ntegrase抑制剂:LMR是影响DGel Imaging SystemsLBCL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LR是影响DLBCL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

NF-κB通路在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影响巨噬细胞脂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

目的:明确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nanoplaRP56976价格stics,PS-NPs)对人源巨噬细胞脂质水平的影响;阐明PS-NPs暴露对人源巨噬细胞NF-κB通路和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NF-κB通路在PS-NPs影响巨噬细胞脂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方法:RPMI1640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体外培养THP-1细胞,200ng/mL佛波酯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后,给予不同浓度100 nm的PS-NPs暴露,根据PS-NPs暴露浓度分为对照组(0μg/mL)、低剂量组(100 μg/mL)、中剂量组(200μg/mL)和高剂量组(400μg/mindustrial biotechnologyL)。使用NF-κB通路抑制剂BAY11-7082抑制NF-κB通路,Q-PCR法检测抑制效率,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完全培养液)、溶剂对照组(0.1%DMSO)、PS-NPs染毒组(200μg/mL)、NF-κB通路抑制剂组(10 μM BAY11-7082)和 PS-NPs(200 μg/mL)+NF-κB通路抑制剂组(10μM BAY11-7082)。以上各组均染毒48 h后收集细胞和培养液上清。采用CCK-8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存活率;油红O染色及油红O提取检测巨噬细胞内脂质水平;比色法检测巨噬细胞TC、TG、LDL-C和HDL-C水平;Q-PCR法检测巨噬细胞IκBα、NF-κBp65、SREBP2、LDLR、HMGCR基因 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法测定巨噬细胞 p-IκBα、IκBα、NF-κB p-p65、NF-κB p65、SREBP2、LDLR、HMGCR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IL-1β、IL-18和TNF-α水平;应用IBM SPSS2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正态数据用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指标的组间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炎性因子水平与脂代谢相关蛋白的关联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检验水获悉更多准为α=0.05。结果:1.800μg/mL100 nm PS-NPs暴露巨噬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PS-NPs 染毒 48 h 后,细胞内 TC、TG、HDL-C、LDL-C 水平以及 TNF-α、IL-1β的水平均随染毒剂量升高而升高(P<0.05)。3.PS-NPs 染毒 48 h 后,中剂量组IκBα、NF-κB p65、SREBP2、LDLR和HMGCR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NF-κB p-p65以及SREBP2、LDLR、HMGCR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巨噬细胞TNF-α水平与LDLR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IL-1β水平与SREBP2、HMGCR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IL-18水平与LDLR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5.NF-κB通路抑制剂BAY11-7082显著抑制了由PS-NPs所致的巨噬细胞TG、TC、LDL-C、LDL-C水平升高(P<0.05);NF-κB抑制剂显著抑制了 PS-NPs所致的巨噬细胞TNF-α、IL-1β、IL-18水平升高(P<0.05);NF-κB抑制剂显著抑制了 PS-NPs所致的巨噬细胞SREBP2、LDLR、HMGC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1.PS-NPs暴露可升高巨噬细胞内脂质水平,并存在一定剂量-效应关系。2.PS-NPs暴露可上调巨噬细胞IκBα、NF-κB p65基因表达,激活巨噬细胞NF-κB信号通路。3.PS-NPs暴露可上调巨噬细胞脂代谢相关基因SREBP2、LDLLR、HMGCR表达,导致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4.PS-NPs暴露可引发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并存在一定剂量-效应关系。5.抑制NF-κB通路可显著抑制PS-NPs所致的巨噬细胞内炎症反应,并下调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抑制脂质水平升高。

缺铁性贫血与卒中相关肺炎的关联——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与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肺炎的相关性,为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pneumonia,SAP)危险因素筛查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15年1月—2021年7月在多家医疗机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诊疗数据,以发生SAP的患者为病例组(n=1769),未发生SAP的患者为对照组(n=35240)。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IDA与SAP相关性,并对合并冠心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的特定人群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病例组IDA患病率(3.84%)高于对照组(1.73%),差异有统计学意Bucladesine核磁义(统计值P<0.01)。调整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肿瘤史、合用消化系统保护药等混杂因素后,IDA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0,95%CI:1.15foetal medicine~1.9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各亚组人群中均显示IDA与SAP存在正相关,关联强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冠心病亚组(aOR=1.76,95%CI:1.21~2.56)、糖尿病亚组(aOR=1.59,95%CI:1.06~2.37)、高selleck合成血压亚组(aOR=1.52,95%CI:1.11~2.09)。结论IDA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结合其他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判来预测SAP发生的可能,以期做到早干预、早治疗。

紫檀芪对阿霉素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阿霉素(Doxorubicin,DOX)为广谱抗瘤的化疗药物,对许多肿瘤都有作用,但是在宠物临床应用中对非靶器官有严重副作用,能引起多种脏器的毒性,尤其是肝脏。因此,开发天然产物以此来降低DOX所致的脏器毒性具有深远意义。紫檀芪(Pterostilbene,PTE),最初是从紫檀中分离提取获得的一种天然产物,故名紫檀芪,有研究证实PTE是一种天然的芪类多酚化合物,具有天然活性,近年来因其潜在的抗癌、抗氧化、抗炎及抗糖尿病等功效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旨在研究PTE对DOX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从调节肝功能指标、抗炎及调节氧化应激和抑制肝脏焦亡发展揭示其保护作用,为能够降低DOX诱导的肝脏毒性的药物的研究夯实一定的科学基础。本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试验随机选取40只健康的6-8周龄的c57小鼠,将试验分为4组:(1)对照组(Control);(2)阿霉素组(DOX);(3)共处理组(PTE+DOX);(4)预处理组(PRE-PTE)。试验开始的1-21 d,PRE-PTE组每天灌胃含橄榄油的PTE(400 mg/kg),其余3组灌胃含DMSO的橄榄油。22 d开始,向Control组每天灌胃含DMSO的橄榄油,并且腹腔注射含DMSO的生理盐水,3次/周;向DOX组每天灌胃含DMSO的橄榄油,进行腹腔注射15 mg/kg含DOX的生理盐水,3次/周;向PRE-PTE组和DOX+PTE组每天灌胃含橄榄油的PTE(400 mg/kg),进行腹腔注射15 mg/kg含DOX的生理盐水。试验进行到第35 d,在灌胃最后一次之后,控制小鼠禁食不禁水,直到24 h之后处死小鼠,然后采集血液样本和肝脏组织。检测血清中肝脏病理指标碱性磷酸酶(ALP)、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表达,以及肝点击此处脏组织病理切片来研究PTE对DOX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阐明PTE对DOX诱导的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机理,进一步检测了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表达,并通过q PCR法检测了IL-10、TNF-α、IL-18、IL-1β、NLRP3及IL-6 m RNA的相对表达量,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GSDMD、GSLaboratory Management SoftwareDMD-N、Caspase-1、Cleaved Caspase-1和NLRP3的表达。结果:(1)收样后,观察到DOX组肝脏组织颜色发白,眼观可看到明显病灶。PTE+DOXselleck Bucladesine组和PRE-PTE组肝脏组织颜色相对红润,且眼观病灶减少。(2)各组小鼠的肝脏质量进行比较:相比Control组,DOX组小鼠肝脏质量极显著减小(p<0.01)。相比DOX组PTE+DOX组和PRE-PTE组小鼠肝脏质量极显著增加(p<0.01)。(3)相比Control组,DOX组小鼠血清中ALT、AST和ALP的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相比DOX组,PTE+DOX组和PRE-PTE组极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的ALT、AST和ALP的含量(p<0.01)。(4)HE染色病理切片显示,DOX组小鼠肝脏细胞大片肝细胞中度脂肪变性,细胞质内见大量脂肪空泡。伴有轻度肝炎,肝板间见炎症细胞浸润,汇管区血管扩张和充血,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同时伴随着肝血窦充血和扩张,肝组织水肿;PTE+DOX组和PRE-PTE组脂肪变性明显减轻,局部见少量炎性细胞。(5)相比Control组,DOX组的ROS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相比DOX组,PTE+DOX组和PRE-PTE组的ROS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6)相比Control组,DOX组的MDA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SOD和CAT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DOX组相比,PTE+DOX组的SOD的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CAT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PRE-PTE组的SOD和CAT的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7)相比Control组,DOX组极显著地增加了IL-10、TNF-α、IL-18、IL-16、NLRP3和IL-6的m RNA相对表达量(p<0.01)。相比DOX组,PTE+DOX组和PRE-PTE组极显著地降低了IL-10、TNF-α、IL-18、IL-1β、NLRP3和IL-6的m RNA相对表达量(p<0.01)。(8)相比Control组,DOX组极显著地增加了IL-18、IL-1β、NLRP3、caspase-1和GSDMD的m RNA相对表达量(p<0.01)。与DOX组相比,PTE+DOX组PRE-PTE组和极显著地降低了IL-18、IL-1β、NLRP3、caspase-1和GSDMD的m RNA相对表达量(p<0.01)。(9)相比Control组,DOX组的GSDMD、GSDMD-N、Caspase-1、Cleaved Caspase-1和NLRP3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与DOX组相比,PTE+DOX组的GSDMD和Caspase-1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GSDMD-N、Cleaved Caspase-1和NLRP3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PRE-PTE组GSDMD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GSDMD-N、Caspase-1、Cleaved Caspase-1和NLRP3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PTE能显著改善DOX诱导的小鼠肝脏组织中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浸润和肝血窦充血等病理状态,调节小鼠血清中ALT、AST和ALP水平,且能够通过抗炎、调节氧化应激和焦亡通路对DOX诱导的肝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大豆脂酰-酰基载体蛋白硫酯酶GmFAT家族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大豆(Glycine max L.)是重要的植物蛋白和食用油来源。作为油料作物,大豆油占全世界食用油总量的31%。大豆油主要成分为三酰甘油,是由游离脂肪酸经过酯化作用与甘油连接而成。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两类,饱和脂肪酸烃类基团全部由单键构成,主要有棕榈酸、硬脂酸两类,不饱和脂肪酸烃基部分基团包含碳-碳双键,主要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脂肪酸组成的种类和配比决定大豆油脂的品质。大豆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油酸,被认为是“安全脂肪酸”,它具有抗氧化、降低胆固醇、降血脂、有利于心脑血管健康的作用,可有效提升免疫力。因此挖掘和鉴定油酸相关的功能基因是大豆油脂改良的重要方向。本试验旨在鉴定FAT家族基因明确其功能,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高油酸大豆新品系提供理论基础。酰基-ACP硫酯酶FAT分为Fat A和Fat B两类。FATA主要催化C18:1-ACP形成C18:1,Canagliflozin抑制剂FATB主要催化8C-18C的饱和脂酰-ACP形成8:0C~18:0C。本研究克隆了大豆FAT家族基因中的12个基因,包含2个FATAs和10个FATBs基因,并对这12个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并在拟南芥中进行了功能分析,显示GmFATA1、GmFATA2、GmFATB1A和GmFATB1B能显著提高饱和脂肪酸含量。由于FATA的基因功能并未被分析,利用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的遗传转化方法将GmFATA1、GmFATA2两个基因转入大豆中,进一步明晰FATA在大豆油脂合成途径中的功能。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以大豆品种‘Williams82’为材料克隆了酰基-ACP硫酯酶FAT家族的12个基因,其中包含FATA亚家族基因2个基因:GmFATA1、GmFATA2,FATB亚家族基因10个基因:GmFATB1A和GmFATB1B、GmFATB2A和GmFATB2B、GmFATB3A和GmFATB3B、GmFATB4A和GmFATB4B、GmFATB5A和GmFATB5B。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大豆的GmFAT基因的两个亚家族包含了Acyl-ACP_TE结构域以及Cys-49和His-14的保守基序。2.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12个GmFATs基因在在根、茎、叶、花及10d、20d、30d、40d的胚中的表达模式,FATA亚家族基因的两个基因在20d的胚中表达量最高。FATB家族基因中的10个基因在大豆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GmFATB1A、GmFATB1B、GmFATB2A、GmFATB2B表达量较高。3.将12个GmFATs基因分别在拟南芥中进行过表达,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相比更为茂盛,相同发育时期叶片数与叶面积显著增多增大。突变体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饱和脂肪酸(包括棕榈酸和硬脂酸)的比例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GmFATA亚家族基因能显著提高油酸含量。GmFATB亚家族基因脂肪酸组分测定结果显示,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在转基因拟南芥中显著高于野生型拟南芥。过表达GmFATB1A、GmFATB1B、GmFATB2A和GmFATB2B的植株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油酸含量下降,但差异并不显著,亚油酸含量下降,差异并不显著。GmFATA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过表达可以改变拟南芥种子中脂肪酸的组成,GmFATA基因能够提高油酸含量。GmFATB亚家族基因能够提高饱和脂肪酸含量。4.将GmFATA1和GmFATA2基因构建到p TF101过表达载体中,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的遗传转化方法,以‘东农50’为转化材料,分别获得了3个T_3代GmFATA1的转基因株系和3个T_3代GmFATA2的转基因株系,并利用Bar试纸条对转基因大豆株系进行阳性鉴定。对T_3代过表达大豆株系总油份及脂肪酸组分(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进行分析。GmFATA1过表达株系与‘东农50’野生型大豆相比粗脂肪含量提高了2.35%,油酸(18:1)含量比野生型提高10.6%,存在极显著差异。GmFATA2过表达株系与野生型相比总油份提高2.60%,油酸(18:1)含量比野生型提高11.2%,差异极显著。GmFATA1和GmFATA2的过表达株系在饱和脂肪酸:棕榈酸与硬脂酸含量减少,但并没有显著水平。5.连续两年对T_3代GmFATA1和GmFATA2转基因株系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和表型观察。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株系在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以及单株粒重等性状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FATA基因对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影响较小。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大豆脂酰酰基载体蛋白硫酯酶进行了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分析及部分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将12个基LEE011溶解度因在拟南芥中进行了异源转化,转GmFATAs油酸含量提高,转GmFATBs棕榈酸、硬脂酸含量提高。将GmFATA亚家族中的两个基因分别在‘东农50’中过表达,转化植株的总油份含量、总油酸Multibiomarker approach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为高油酸大豆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IgD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既往乳腺癌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与既往乳腺癌(breast cancer,BC)病史之间潜在的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陕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血液内科2022年2月收治的1例乳腺癌合并IgD型M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与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为78岁女性,12年前曾确诊为乳腺恶性肿瘤(右,PT1N0M0,I期),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给予TC方案(多西他赛、托烷司琼)化疗四个疗程。化疗结束11年余,2022Tamoxifen MW年2月经骨髓穿刺及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诊断为免疫球蛋白D(IgDQ-VD-Oph)型MM,给予VRD(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诱导化疗4个疗程达完全缓解,后因不能耐受来那度胺,予以V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治疗。患者现定期复查,病情稳定,且骨髓象示MM完全缓解。结论 乳biomarker screening腺癌合并IgD MM病例罕见,两者的关系需要更多研究来论证,该案例为以后恶性肿瘤合并MM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介导的氧化应激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的临床急腹症,发病原因与饮食以及胆源性等因素相关,其中的一部分病例会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诱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SAP常伴有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造成包括脓毒血症在内的一系列严重后果,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重要受体,研究发现其不仅参与了机体血压的调节selleck产品,并且广泛参与了如炎症、氧化应激等在内的众多生理病理过程。我们的研究旨在证实AT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肠粘膜细胞中表达,并且其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参与了SAP肠粘膜屏障损伤。方法:将24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重症胰腺炎组(SAP组)、假手术组(SO组)、阿奇沙坦干预组(SAP+AZL组),采用5%牛黄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法诱导建立大鼠SAP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阿奇沙坦干预组大鼠在建模前7天开始,给予1mg/kg/d阿奇沙坦悬浊液灌胃,共治疗7次。建模24h后分别取下腔静脉血、末端回肠组织及胰腺组织,用于后续检测。所有大鼠均在取样后处死。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淀粉酶、脂肪酶等指标;试剂盒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EKT-5M试剂盒检测血清内毒素浓度;试剂盒检测回肠中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试剂盒检测此网站回肠活性氧(ROS)水平;HE染色评估回肠、胰腺病理损伤程度;Western-blot法检测肠道紧密连接(TJ)蛋白、AT1、NOX2表达水平;免疫荧光验证TJ蛋白、AT1及NOX2的表达及分布。结果:(1)淀粉酶与血清炎症指标检测结果:SAP组淀粉酶、脂肪酶、IL-6、IL-10、TNF-α、内毒素水平较SO组显著升高(P<0.05),SAP+AZL组上述指标较SAP组下降(P<0.05)。(2)回肠氧化应激水平:与SO组相比,SAP组GSH、SOD指标显著降低,ROS、MDA指标显著升高(P<0.05),同时SAP+AZL组与SAP组相比,GSH、SOD指标回升,ROS、MDA指标下降(P<0.05)。(3)HE染色及病理评分:与SO组相比,SAP组肠道及胰腺出现了如水肿、出血、炎细胞浸润等典型损伤表现,同时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5);SAP+AZL组上述损伤表现减轻,同时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5)。(4)Western-blot检测结果提示:与SO组相比,SAP组大鼠TJ蛋白表达下降、AT1、NOX2蛋白表达上升(P<0.05),SAP+AZL组TJ蛋白表达提升,同时AT1、NOX2蛋白表达下降(P<0.05)。(5)免疫荧光检测回肠粘膜组织中蛋白表达:与SO组相比,SAP组大鼠TJ蛋白表达及分布水平均下降,同时AT1、NOX2表达及分布水平上升。SAP+AZL组TJ蛋白水平上升,AT1及NOX2水平下降。这些变化与病理损伤、Western-blot、肠道氧化应激水平及血清炎症指标的趋势一致。结论:综上所述,我们的实验结果证实了AT1及其下游蛋白NOX2在肠黏膜上皮中高表达,同时肠道氧化应激水平与其表达呈正相关。因此我们推测AT1介导的氧化应激参与了SAP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同时我们的实验证实应用AT1特异性抑制剂阿奇沙坦抑制ANeuromedin NT1可减轻肠粘膜损伤,降低肠粘膜氧化应激水平,上调TJ蛋白表达从而保护肠黏膜屏障。

参芪健胃颗粒调节能量代谢重编程抑制胃癌作用及机制

目的:探究参芪健胃颗粒对胃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裸鼠皮下注射胃癌细胞MGC803制备裸鼠胃癌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5-氟尿嘧啶(5-FU)50 mg/kg组、参芪健胃颗粒960 mg/kg组,各组灌胃或腹腔注射给予相应药BMS-907351研究购买物或生理盐水,每3 d相同时间测量肿瘤大小及裸鼠体质量,给药21 d后处理动物,剥离肿瘤并称Enasidenib质量;HE染色法检测参芪健胃颗粒对裸鼠胃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TUNEL法检测参芪健胃颗粒对裸鼠胃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参芪健胃颗粒对裸鼠胃癌细Adenovirus infection胞皮下移植瘤组织凋亡、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参芪健胃颗粒960 mg/kg组显著抑制裸鼠胃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显著改善移植瘤组织的病理,促进移植瘤组织细胞的凋亡(P<0.01),明显下调移植瘤组织糖酵解相关蛋白磷酸化丙酮酸脱氢酶α1(p-PDHA1)、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DHK1)和乳酸脱氢酶(LDHA)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显著降低移植瘤组织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的蛋白表达比例(P<0.01),上调切割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的蛋白表达,显著抑制移植瘤组织c-Myc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蛋白表达(P<0.01)。结论:参芪健胃颗粒可能通过抑制HIF-1α和c-Myc表达,调控能量代谢重编程相关蛋白和促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最终抑制胃癌的生长。

蒲公英甾醇联合DC肿瘤疫苗抑制NSCLC的作用及机制

近年来研究显示,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Dendritic cell tumor vaccine,DC-vac)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s cancer,NSCLC)等恶性肿瘤临床干预中取得积极进展。然而,其干预效应有待提高,副作用仍待改善。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Tara)是从蒲公英植株中提取的一种五环三萜类天然植物甾醇,具有抗炎、抗癌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然而Tara是否能提高DC-vac治疗NSCLC疗效及改善其副作用尚未有研究探讨。本研究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目的:观察Tara联合DCs-vac治疗鼠源Lewis肺腺癌(Lewis lungs carcinoma,LLC)移植瘤的效果;整合网络药理学、RNA-seq及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探讨联合治疗的分子机制,以期为后续开发DCs-vac联合中药天然成分干预NSCLC的临床新策略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1.常规制备DCs-vac:提取6-10周龄的CD45.1~(+/+)C57BL/6小鼠骨髓原代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cells,BMCs),加入GM-CSF(40ng/ml)和IL-4(20ng/ml)诱导成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同时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并拍照;通过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DC细胞诱导纯度,及DCs成熟情况;利用冻融法提取鼠源NSCLC细胞株LLC细胞(Lewis lungs carcinoma cells,LLCs)全抗原,荷载给DCs制备成抗LLCs的DCs-vac。2.观察Tara联合DCs-vac体内治疗小鼠NSCLC疗效:将LLCs(8×10~5/只)皮下注射C57BL/6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建立小鼠NSCLC移植瘤模型;成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n=5):PBS对照组,taraxasterol(Tara)组,DC瘤苗(DCs)组,Tara联合DC瘤苗(DT)组,分别以如下方法进行干预:PBS对照组:腹腔注射PBS(0.2ml/只),每3天一次,共注射6次;Tara组:腹腔注射Tara(10mg/kg),每3天注射一次,共干预6次;DCs组:尾静脉注射DCs-vac(1×10~6个/只),每7天注射1次,共干预3次;DT组:首次腹腔注射Tara(10mg/kg)12 h后尾静脉注射DCs-vac(1×10~6个/只),然后Tara每3天注射一次,共计干预6次,DCs-vac每7天注射1次,共计干预3次;监测并记录各组模型小鼠肿瘤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在PBS组,Tara组,DT组小鼠末次干预后第3天,DCs组小鼠末次干预后第4天,麻醉处死各组小鼠,收集血清、肿瘤和主要脏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肿瘤与肺脏组织病理学变化。3.观察模型小鼠外周免疫器官CD4、CD8 T细胞的比例和功能变化:FCM法检测脾脏中CD4~+T、CD8~+T细胞比例及活化分子(CD62L、CD69)和细胞因子(IL-4、IFN-γ)的表达变化;并利用FCM检测模型小鼠肿瘤同侧的引流淋巴结(draining lymph nodes,DLN)中CD4~+T、CD8~+T细胞增殖抗原Ki-67和活化分子CD69的表达变化。4.观察模型小鼠肿瘤局部CD4、CD8 T细胞浸润和功能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IF)观察各组小鼠肿瘤局部免疫细胞CD4~+T,CD8~+T细胞的浸润情况,及CD8~+T细胞表达IFN-γ情况。5.观察Tara对DCs-vac成熟及肿瘤局部浸润的影响:在体外通过CCK-8实验检测Tara对DCs-vac细胞活性影响;利用FCM检测Tara对DCs-vac细胞膜分子MHCII,CD80,CD86表达的影响;IF观察各组小鼠肿瘤局部DCs浸润的情况。6.观察Tara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情况;AV-PI双染法分析LLCs体外凋亡情况。7.观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将瘤细胞全抗原(200μg/只)皮下注射6周龄C57BL/6 WT小鼠,每7天免疫1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第7天麻醉处死小鼠,解剖脾脏并制成单细胞悬液,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Magnet-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分选脾CD8~+T淋巴细胞;按不同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共培养CD8~+T细胞和LLCs,然后利用FCM检测LLCs凋亡率;并利用IF观察各模型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和凋亡细胞的共定位情况。选取各组小鼠肿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分析各组肿瘤组织RNA-seq结果中各凋亡途径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8.分析Tara联合DCs-vac体内治疗小鼠NSCLC的相关信号通路:对各组模型RNA-seq结果进行整体分析,鉴定并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通过KEGG富集分析和Venn分析,初步筛选出变化最为明显的通路后,进一步分析该通路相关基因在各组间差异表达情况;再利用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IF等技术,在体内、外验证候选生物学途径靶基因及其产物表达水平。9.观察Tara对鼠源NSCLC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影响:通过CCK-8实验、划痕实验、克隆形成实验等和鬼笔环肽染色检测Tara在体外对LLCs的增殖生长、迁移、克隆形成能力及细胞骨架变化的影响;FCM分析细胞周期变化;IF检测体外LLCs中和肿瘤组织局部增殖核抗原Ki67的表达;Real-time RT-PCR检测LLCs中细胞生长周期相关蛋白依赖性激酶CDK1、CDK2、CDK3、CDK4和CDK6,以及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进程与转移相关基因MMP2、MMP3、MMP9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与生长相关的分子CDK2、CDK4、CDK6、Cyclin B1、Cyclin D1、p21和p53,以及EMT与肿瘤细胞转移相关分子MMP2、MMP3、N-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水平变化。10.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Tara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Pub Chem化合物数据库(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检索Tara的结构式;通过STITCH(http://stitch.embl.de/),Pharm Mapper(http:/www.lilab-ecust.cn/pharm),Swiss Target Prediction(http:/www.swisstargetprediction.ch/)等数据库来预测Tara潜在结合的靶点;通过Mouse Genome Informatics(http://www.informatics.jax.org/)数据库筛选小鼠肺腺癌(lungs adenocarcinoma,LUAD)的相关基因;Venn分析确定Tara预测靶点和小鼠LUAD相关基因的交集;利用String和David数据库分析各交集靶点之间的蛋白质互作网络关系(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并分析它们协同干预的细胞功能(GO分析)和代谢通路(KEGG分析)等;利用Cytoscape软件中Cyto NCA插件对交集靶点进行中心度值(degree)分析,取degree排名前30个Tara干预鼠源LUAD的核心靶点,进行(Autodocktools、vina等软件)Tara-核心靶蛋白对接模拟验证,分析各潜在结合靶蛋白与Tara的结合能及结合状态(根据形成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复合物的结合能判断)。接着利用Pymol软件,将构建的与Tara成功对接的靶分子,配-受复合物的3D结构结合示意图可视化。最后,根据RNA-seq结果KEGG富集分析出的通路及关键基因,结合现有文献报道,筛选出对接的30个Tara干预鼠源LUAD的核心靶点中影响该KEGG通路基因表达的潜在靶点;通过Western Blot、FCM检测Tara体外对LLCs中靶蛋白及其磷酸化形式的表达水平影响;IF检测体内各模型组肿瘤组织中磷酸化靶蛋白表达情况。11.观察各模型组脏器病理学及血清炎性因子变化: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心,肝,脑,肾脏等重要脏器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10和TNF-α水平。结果:1.FCM结果显示:经IL-4和GM-CSF诱导刺激的BMDCs其CD11c阳性率达到95%以上(P<0.01);显微镜下观察可见:BMCs体积小,呈圆形,漂浮生长;而BMDCs细胞呈不规则形,体积逐渐增大,贴壁分裂成团生长,随着枝状突起伸出增加渐成半贴壁生长;DCs-vac表面毛刺状伪足明显增加,粗而密,细胞多呈悬浮生长,提示培养诱导BMDCs成功。FCM检测各组DCs的成熟情况,结果显示:培养5天未成熟的DCs(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 DCs)低表达MHCII,CD80和CD86分别为40%,36%及21%左右,而DCs-vac大量表达MHCII,CD80和CD86,分别约90%,75%和70%。2.观察肿瘤生长情况:与PBS组相比,Tara和DCs单一治疗组均能一定程度抑制肿瘤生长(P<0.01)。但与其他三组相比,DT组小鼠的肿瘤生长最为缓慢(P<0.01),治疗效果最优。H&E染色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各治疗组肿瘤细胞核质较为疏松,可见碎裂,肿瘤局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和纤维化;但DT组瘤细胞核碎裂最为明显,坏死区域面积最大;且DT组肿瘤肺转移灶最少(P<0.01)。3.各模型组小鼠脾脏分析结Immune-inflammatory parameters果显示:相较于PBS组,Tara组小鼠脾脏减小(P<0.05),脾细胞数减少(P<0.01);DCs组小鼠脾脏增大(P<0.01),脾细胞数最多(P<0.01);DT组小鼠脾脏增大(P<0.01),脾细胞数升高(P<0.01),但DT组相较DCs组小鼠脾脏体积、重量及细胞数有所减小。脾细胞FCM检测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DCs组CD8~+T细胞比例显著上调(P<0.01),Tara组CD4~+T细胞比例显著上调(P<0.01),DT组CD4~+T、CD8~+T细胞比例皆上调(P<0.05);DCs组活化的CD69~+CD4~+T细胞、CD69~+CD8~+T细胞比例以及CD8~+T细胞中IFN-γ表达水平上调最显著(P<0.01),DT组次之(P<0.01),Tara组相对较少(P<0.05);Tara组CD62L~+CD4~+T细胞比例及CD4~+T细胞的IL-4表达水平上调最显著(P<0.01),DT组次之(P<0.05),DCs组CD4~+T细胞表达IL-4变化不明显(P>0.05)。这些结果提示:Tara显著诱导NSCLC模型小鼠体内Th 2型免疫应答,联合治疗时削弱了DT组中DCs-vac诱发的Th 1型免疫应答。进一步检测DLN中CD4~+T、CD8~+T细胞增殖活化情况,结果显示:各组模型DLN中的CD4~+、CD8~+T细胞与脾脏中的变化相似。与PBS组相比,DCs组DLN中CD8~+T细胞、活化的CD69~+CD8~+T细胞比例以及CD8~+T细胞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上调最显著(P<0.01),DT组次之(P<0.05),Tara组CD8~+T细胞增殖活化不明显(P>0.05);而Tara组CD4~+T细胞比例及CD4~+T细胞Ki-67表达水平上调最显著(P<0.01),而活化的CD69~+CD4~+T细胞比例减少(P<0.01)。以上数据再次提示:在DC瘤苗干预的情况下,Tara会一定程度的下调NSCLC小鼠CD8~+T细胞的增殖活化。4.肿瘤局部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各治疗组肿瘤中CD4~+T细胞浸润显著上调(P<0.01),其中Tara组CD4~+T细胞浸润数最多(P<0.01),DT组次之(P<0.01),DCs组最少(P<0.01);DCs及DT组肿瘤局部均明显增加了CD8~+T细胞的浸润(P<0.01),且CD8~+T细胞显著表达IFN-γ(P<0.01);但相较于DCs组时,DT组肿瘤局部CD8~+T细胞浸润数及IFN-γ的表达被削弱(P<0.05)。综上外周免疫器官FCM和肿瘤组织IF结果提示:DT组联合治疗诱发的免疫应答反应,可能并不是抑制肿瘤生长的关键因素。5.CCK-8实验结果显示:DCs-vac细胞在20μg/ml浓度的Tara中培养时即出现生长抑制(P<0.05),且随着Tara浓度的增加,DCs-vac的CD80、CD86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但是Tara对MHCII的表达变化无明显影响(P>0.05)。肿瘤局部DCs浸润情况IF结果显示:PBS组与Tara组肿瘤浸润的DCs没有显著差别(P>0.05);同时,在DCs组和DT组中,CD45.1~+DCs在肿瘤局部存在浸润,但无显著差别(P>0.05)。提示:Tara在体外不能进步促进DCs-vac增殖活化,在体内也不能促进DCs生长及浸润至肿瘤局部。6.模型肿瘤局部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相较于PBS组,Tara组和DCs组中凋亡细胞比例皆增加(P<0.05),但与其他三组相比,DT组肿瘤组织坏死凋亡面积最大,凋亡细胞最多(P<0.01)。FCM检测LLCs凋亡显示:Tara处理LLCs 48h后早凋细胞约占4%,晚凋细胞约占5%,提示其仅有轻微的促凋效应(P<0.05),这似乎并不足以解释体内DT组肿瘤局部显著的凋亡现象。7.体外CTLs杀伤实验结果显示:MACS分选CD8~+T细胞阳性率达到92%;PI染色和镜检分析LLCs凋亡情况:随着CTLs:LLCs比率的增加,LLCs更明显地被CTLs杀伤,细胞皱缩破碎,凋亡漂浮细胞团显著增多;重要的是,相较于对照组,经Tara预处理组的LLCs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提示Tara可显著增强LLCs的杀伤敏感性。IF共定位结果提示:各组肿瘤组织凋亡细胞可能与CD8~+T细胞杀伤作用相关(P<0.05)。并且结合分析各组RNA-seq数据发现,DT组肿瘤的凋亡现象和肿瘤细胞焦亡、自噬和铜死亡途径并不显著相关。8.各组肿瘤样本RNA-seq结果:提取padj<0.05及log2 Fold Change>2的基因得到:与PBS组相比,Tara组有612个上调基因,866个下调基因;DCs组有967个上调基因,595个下调基因;DT组有679个上调基因,922个下调基因。KEGG富集分析后发现以ECM(extracellular matrix)-受体相互作用途径变化最为显著。Venn分析各治疗组相比PBS组时,ECM-受体相互作用途径中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与I型胶原蛋白(type I collagen,Col I)和肌腱蛋白相关的4个共同下调基因:即Col1a1(I型胶原蛋白α1,collagen,type I,alpha 1),Col1a2(I型胶原蛋白α2,collagen,type I,alpha 2),Tnn(肌腱蛋白N,tenascin N)和Tnc(肌腱蛋白C,tenascin C)。进一步分析RNA-seq结果中ECM-受体相互作用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倍数变化结果显示:CD36,CD44,Col1a1,Col1a2,Lamc2(层粘连蛋白γ2,laminin,gamma 2),Spp1(骨桥蛋白,secreted phosphoprotein 1),Thbs1(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 1)和Tnn,Tnc等多个ECM重要基因的表达在Tara组肿瘤中均有下降趋势。Real-time RT-PCR验证结果显示:Tara体外处理LLCs中CD44,Col1a1,Col1a2,Itga7,Spp1,Thbs1,Tnc的m RNA水平明显下调(P<0.05)。体内肿瘤组织中,与PBS组相比,Tara组和DT组肿瘤组织中CD44,Col1a1,Itga7(整合素α7,integrin alpha 7),Spp1,Sdc4(多配体蛋白聚糖4,syndecan 4)的m RNA水平明显下调(P<0.05),DCs组肿瘤中CD44,Col1a2,Itga7,Lamc2,Sdc4,Spp1,Thbs1的表达显著上调(P<0.01),仅Tnc表达降低(P<0.01)。WB结果进一步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体外经Tara处理的LLCs中的Col1a1和Col1a2蛋白水平显著下调(P<0.05)。IF结果显示:体外经Tara处理后LINCB018424细胞培养LCs细胞中Col I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体内肿瘤中也得到一致结果,即相较于PBS组,Tara组和DT组肿瘤组织中Col I的表达量显著下调(P<0.01)。9.CCK-8实验、划痕实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分别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ara处理LLCs的增殖、迁移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鬼笔环肽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LLCs呈明显的EMT,细胞簇集落生长迁移,具有明显的细胞-细胞间粘附;而Tara处理后的LLCs生长稀疏,细胞形态较圆;周期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ara组LLCs细胞G0/G1期比例明显上调(P<0.01),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显著下调(P<0.01)。IF结果显示:Tara体外处理LLCs中Ki-67表达明显下调;类似地,各治疗组中肿瘤细胞的Ki-67表达显著下调(P<0.05),且DT组下调最为显著。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较对照组,Tara处理LLCs中CDK4、CDK6、MMP2、MMP3、MMP9的m RNA水平显著下调(P<0.01)。WB结果进一步显示:CDK4、CDK6、cyclin B1、p53、MMP2、MMP3、N-cadherin、Vimentin表达水平明显减低(P<0.05),这与Real-time RT-PCR结果相一致。此外,肿瘤组织Real-time RT-PCR检测结果显示:较PBS组,各治疗组肿瘤组织中CDK3、CDK4、CDK6、MMP3、MMP9的m RNA水平显著下调(P<0.01),且DCs组和DT组肿瘤中CDK1、MMP2也被下调(P<0.05)。Tara可以在体内外下调肿瘤细胞生长、转移相关基因表达。10.靶点预测结果显示:Tara的潜在靶点共得到625个靶分子,筛选去重后得到465个鼠源基因,然后与筛选到的15542个小鼠源肺腺癌相关基因venn分析得到420个交集。通过DAVID数据库对Tara和小鼠NSCLC的420共同靶点进行功能注释,在条形图显示了FDR≤0.001的BP、CC和MF前15条通路主要包括:BP:脂质代谢过程,药物反应,蛋白质磷酸化,缺氧反应等;MF:转移酶活性,类固醇结合,蛋白激酶活性,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等。KEGG富集气泡图中富集了Tara潜在影响小鼠NSCLC的前45条通路主要与:代谢途径,癌症途径,癌症蛋白聚糖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相关。degree排名前30个Tara和鼠源LUAD相关的共同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结合能皆小于-7 kcal/mol,提示该30个靶分子都能与Tara自由结合。接着我们查阅文献,选取了影响ECM途径的主要5个候选分子:GSK3β(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beta),SRC(肉瘤癌基因,Rous sarcoma oncogene),AKT2(胸腺瘤病毒原癌基因2,Thymoma viral proto-oncogene 2),JAK2(Janus激酶2,Janus kinase 2),PIK3R1(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hosphoinositide-3-kinase regulatory subunit 1)。这5个Tara候选靶分子主要富集途径包括:Focal adhesion,PI3K/AKT,JAK/STAT,m TOR等信号通路。FCM和WB结果显示:经过Tara处理后LLC中pan-AKT、p-AKT、p-PIK3R1、JAK2、p-JAK2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p-GSK3β表达增加(P<0.05),但是GSK3β、PIK3R1的表达没有显著变化(P>0.05)。提示Tara可能通过结合PIK3R1和AKT2,并抑制其磷酸化,来影响ECM通路。WB进一步检测此5个靶分子所在信号通路上下游分子变化,结果显示:Tara处理后LLCs中α-SMA,STAT3,p-STAT3,FAK,m TOR,p-m TOR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各组肿瘤组织IF结果进一步显示:Tara组和DT联合组的肿瘤中p-AKT,p-PIK3R1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Tara和PIK3R1和AKT2对接可视化结果显示:Tara可以通过与PIK3R1的346号位懒氨酸形成氢键;也可以与AKT2的178号位的酪氨酸形成作用力而结合。提示Tara可能通过diABZI STING agonist半抑制浓度下调PI3K/AKT/m TOR通路来影响ECM途径,并抑制LLCs生长转移。11.H&E染色结果显示:PBS组,Tara组模型脏器没有明显病理学改变;DCs组中DCs-vac所导致的炎症风暴明显引起模型小鼠心、肝、肾等组织结构改变,但在DT组中Tara似乎能减少炎性反应带来的脏器炎性损伤,明显改善DT组模型中由DCs-vac引起的脏器病变;这与外周血中IFN-γ和TNF-α水平检测结果相一致,相较于PBS组,DCs组小鼠血清IFN-γ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但相较于DCs组,DT组的IFN-γ和TNF-α显著下调(P<0.05);此外,各治疗组血清IL-10含量明显低于PBS组3倍的以上(P<0.01)。结论:1.Tara能提高DCs-vac抗小鼠NSCLC的治疗效果,并改善DCs-vac诱发的炎症反应。2.Tara提高DCs-vas抗瘤效应机制,与其靶向PIK3R1和AKT2分子,影响PI3K/AKT/m TOR/ECM通路,从而减少I型胶原蛋白的生成,导致肿瘤细胞对CTLs的杀伤敏感性增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