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系统评价富马酸伏诺拉生与质子泵抑制剂(PPI)用于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安全有效性与药物经济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截至2021年11月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selleck抑制剂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等发表的富马酸伏诺拉生与PPI用于幽门螺杆菌根除的随机对照实验(RCT)。通过筛选和数据提取,在Revman 5.3软件中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系统性分析。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 最终筛选出8项符合条件的研究,包含1 220例受试对象。结果显示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时富马酸伏诺拉生的根除效果相较于PPI更优[合并根除率93.1%与78.2%,OR(95%CI):3.83(2.65,5.53),P<0.0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0.75(0.57,0.99),P=0.04]。Papillomavirus infection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富马酸伏诺拉生selleckchem FUT-175与PPI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增加的成本完全值得。结论 富马酸伏诺拉生对根除幽门螺杆菌具有显著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及经济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Author: admin
近红外光/pH响应单宁酸基抗氧化抗菌水凝胶制备及性能研究
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水凝胶是未来极有发展潜力的生物医用材料,已开始在创面敷料、药物缓释、牙龈组织再生和骨修复等领域获得应用。但现有水凝胶存在力学性能差、组织粘附性弱和容易染菌等技术缺陷,在应用时可能导致伤口感染。目前主要selleck NMR通过将粘附型水凝胶与抗生素联用来解决伤口感染问题,但抗生素滥用将带来细菌耐药性、细胞毒性和细胞亲和力差的风险。近年来,不含抗生素的新型粘附型抗菌水凝胶的研发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与紫外光组织渗透能力不足和有潜在致癌危险、以及可见光低功率和低效率相比,近红外光由于具有生物组织穿透性良好且对组织几乎无损伤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故将近红外光引入水凝胶的协同抗菌策略能有效发挥其优点。因此,在本论文的研究中,我们设计开发了两类具备伤口敷料应用潜力的抗菌抗氧化水凝胶,其中抗菌剂释放具有p H刺激响应性,并在近红外光协同抗菌作用下,实现了高效抗菌抗炎效果,同时有望进一步降低细菌的耐药性。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Gel-OD-TA@Fe~(3+)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理想的水凝胶敷料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和抗菌活性,以便Fulvestrant作用有效防止伤口感染和加快伤口愈合。我们的设计思路是以生物大分子蛋白和多糖大分子通过简便方法合成水凝胶,同时引入具有近红外光响应的非耐药性抗菌剂,从而赋予水凝胶优异抗菌活性。本章以可逆席夫碱键交联法制备了由明胶(Gel)、氧化葡聚糖(ODex)和单宁酸/铁离子螯合物(TA@Fe~(3+))组成的Gel-OD-TA@Fe~(3+)抗菌水凝胶,并对其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通过研究表明:Gel-OD-TA@gold medicineFe~(3+)中TA的释放具有p H刺激响应性,TA释放量在偏酸性环境下的释放量明显高于中性或偏碱性环境;由于引入TA@Fe~(3+),在NIR照射下,一方面能快速吸收能量而使局部温度升高,另一方面能够促进TA的释放,实现近红外光控释效果;基于两者协同抗菌效应,Gel-OD-TA@Fe~(3+)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均超过99%,还具有抗氧化和清除羟基自由基功能,可在有效防止细菌感染的同时,又可防止自由基对健康组织的损害。2、PAM/GM/Cu_2O-TA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发现TA@Fe~(3+)除了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和优异光热转换能力外,还对常见引发剂(如APS)具有催化引发活性。因此,本章以双键化明胶(Gel MA)、丙烯酰胺(AM)、TA@Fe~(3+)和Cu_2O-TA为原料,制备了由TA@Fe~(3+)自催化引发丙烯酰胺单体聚合的高强度、粘附型抗菌水凝胶,并对其组成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合成的Cu_2O-TA纳米粒子为球形,具有尺寸比较均匀、稳定性高的特点;PAM/GM/Cu_2O-TA水凝胶具有高效杀菌活性,其中TA和铜离子释放具有明显的p H刺激响应性;PAM/GM/Cu_2O-TA在近红外光刺激下能够触发其释放更多的TA与铜离子;由于近红外光的协同抗菌作用,抗菌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以更低TA和Cu_2O-TA含量获得优异抗菌效果,有望降低细菌的耐药性;PAM/GM/Cu_2O-TA水凝胶还显示良好抗氧化性能,将有利于伤口处抗氧化效果。综上所述,我们通过不同制备方式构建了具有多重抗菌策略的抗菌水凝胶,引入了近红外光协同抗菌,实现了高效的杀菌和抗氧化效果,为解决伤口感染、加快伤口愈合和降低细菌的耐药性等技术瓶颈方面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情绪障碍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情绪障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T2DM患者(T2DM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antibiotic-loaded bone cement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T2DM组依据患者血清25(OH)D水平再分为25(OH)D正常组[25(Naporafenib试剂OH)D≥30 ng/mL,5例]和低下组[25(OH)D <30 ng/mL,45例];依据T2DM患者HbA1c水平再分为HbA1c达标组(HbA1c <7%,12例)和未达标组(HbA1c≥7%,38例)。结果 T2DM组Decitabine体外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PSQI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5(OH)D低下组FBG、PSQI评分和SDS评分高于25(OH)D正常组(P<0.05)。HbA1c未达标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HbA1c达标组(P<0.05),PSQI评分高于HbA1c达标组(P<0.01)。T2DM组血清25(OH)D水平与HbA1c(r_s=-0.294,P<0.05)、PSQI评分(r_s=-0.298,P<0.01)、SAS评分(r_s=-0.214,P<0.05)和SDS评分(r_s=-0.278,P<0.01)呈负相关。结论 T2DM患者血清25(OH)D水平越低,HbA1c越高,睡眠质量越差,焦虑、抑郁情绪越重。
GRM1通过AKT/mTOR通路调控肾细胞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目的:探讨抑制GRM1对肾细胞癌(R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等行为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RT-qPCR和免疫组化检测RCC肿瘤组织中GRM1的表达情况。采用慢病毒转染shRNA构建protective autoimmunity沉默GRM1的786-O细胞(786-O-shGRM1),并采用RT-qPCR和WB检Compound C试剂测转染效率。采用CCK-8检测786-O-shGRM1的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周期与凋亡,Transwell法检测迁移与侵袭。使用AKT激活剂SC79进行细胞处理后,同法检测细胞786-O-shGRM1的细胞活力、周期、凋亡、迁移与侵袭。结果:GRM1在RCC肿瘤组织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沉默GRSB203580价格M1后786-O-shGRM1细胞的活力下降(P<0.01),细胞周期受阻断(P<0.01),细胞凋亡比例增加(P<0.01),细胞迁移及细胞侵袭受抑制(P<0.01)。AKT激活剂SC79可逆转抑制GRM1所致的细胞活力、周期、凋亡、迁移与侵袭的变化。结论:GRM1在肾细胞癌中高表达,通过抑制GRM1能够抑制肾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且AKT/mTOR参与了该过程。
抑郁障碍急性期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背景目前,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缺乏有针对性的治疗结局评估。生活质量作为一种以患者价值为导向的次要结局,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国内缺少关Q-VD-Oph于评估抑郁障碍急性期不同治疗方案对Colforsin试剂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患者急性期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抑郁障碍患者优化治疗结局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访队列研究,于2020年8月24日-2021年11月29日,在中国18个城市的22家医院中,纳入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发作或复发性抑郁障碍的患者1 330例。根据抑郁障碍急性期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单药治疗组(n=969)和联合治疗组(n=361)。分别于基线期、治疗半月末以及治疗1、2、3、6、9、12个月末,采用抑郁症状量表(IDS-SR30)、简明幸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问卷(Q-LES-Q-SF)、简明健康风险跟踪量表(CHRT)以及席汉残疾量表(SDS)进行评定,于治疗后各访视时间点进行频率、强度及负担自评量表(FIBSER)评定。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杀风险、不良反应以及社会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Bioaugmentated composting治疗3个月末,单药治疗组Q-LES-Q-SF评分高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8,P<0.05)。两种治疗方案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11.393,P<0.01)。治疗3个月末,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Q-LES-Q-SF评分与CHRT和SDS评分均呈负相关(r=-0.660、-0.712、-0.634、-0.718,P均<0.01)。结论 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均有助于改善急性期抑郁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单药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可能优于联合治疗。
1064nm激光致小型猪皮肤损伤效应及其修复的研究
为探讨不同剂量1 064 nm激光照射后猪皮肤组织损伤效应和修复的规律,为扩大激光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本文采用基模光纤激光器输出不同功率1 06selleck合成4 nm的连续激光,通过方格阵列法对活体猪皮肤进行单次照射,剂量由小到大依次照射后,即刻观察皮肤损伤反应并计算其发生率,采用加权概率单位prophylactic antibiotics法计算损伤阈值ED50,并在照后6 h至28 d动态观察激光皮肤损伤斑的愈合情况和病理形态学变化。随着激光辐照剂量的增加,皮肤损伤由轻到重依次出现红斑、白斑和焦斑等不同类型的损伤斑。剂量低于70.0 J/cm2时,猪皮肤损伤表现为可逆的红斑反应;剂量为192.2 J/cm2时,猪皮肤损伤以焦斑为主(发生率约为51.4%);而剂量为425.0 J/cm2时,猪皮肤焦斑发生率可达到100.0%。1 064 nm激光致猪皮肤损伤阈值ED50为50.8 J/cm2。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照Captisol射后3~28 d,各照射组创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修复趋势,但这种趋势随着照射强度的增加而趋于减弱,且高于192.2 J/cm2的激光辐照组恢复趋势缓慢。小型猪皮肤经1 064 nm激光照射后,辐照剂量越大,皮肤损伤越重,组织修复趋势越慢,显示出较好的量效关系。本研究为激光皮肤损伤和修复过程的医疗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试验和理论依据。
丁香酚增强MSCs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肝纤维化是各种损伤因素所致的慢性肝损伤演变而来,其发病机制是肝脏细胞外基质(ECM,Extracellular Matrix)在肝脏过度沉积selleck SBE-β-CD,肝星状细胞(HSCs,Hepatic Stellate Cell)是合成和分泌ECM的主要细胞,此外肝巨噬细胞在此过程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抑制HSCs的炎性活化以及抑制肝巨噬细胞促炎表型对缓解肝纤维化至关重要。丁香酚具有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有研究显示,丁香酚处理小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Mesenchymal Stem Cell),可以有效地增强其自我更新等生物学功能,然而丁香酚能否增强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Human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的抗炎特性,改善其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仍未有研究报道。本课题研究内容如下:目的:观察丁香酚对HUC-MSCs细胞活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研究丁香酚对HUC-MSCs调控HSCs的炎性活化和巨噬细胞促炎表型能力的影响;研究丁香酚对HUC-MSCs抗小鼠肝纤维化能力的影响。方法:1.组织贴壁法体外培养HUC-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HUC-MSCs的表面标志物,特殊染色评估HUC-MSCs多向分化能力;2.MTT法评估丁香酚对HUC-MSCs细胞活力的影响;3.体外划痕实验观察丁香酚对HUC-MSCs迁移能力的影响;4.Western Blot实验检测Eu-MSCs-CM、MSCs-CM处理经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_1)诱导活化的LX-2细胞,对各组LX-2细胞中α-SMA、COL_1A_1、Smad2/3、P-Smad2/3的表达的影响;5.Eu-MSCs-CM、MSCs-CM处理经脂多糖(LPS,Lipopolysaccharide)诱导为促炎表型THP-1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THP-1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CD11b、CD86和CD206的表达,q RT-PCR检测THP-1巨噬细胞细胞促炎基因TNF-α、IL-1β、IL-6的表达;6.促炎型THP-1巨噬细胞与LX-2细胞共培养,Western Blot检测对LX-2细胞的α-SMA、COL_1A_1的影响表达;7.腹腔注射CCL_4构建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尾静脉注射Eu-MSCs、MSCs后,HE、Masson染色检测小鼠肝脏纤维化恢复程度;血清生化检测小鼠血清AST、ALT表达变化。结果:1.组织贴壁法培养得到多边形或梭形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显示该细胞的MSCs标志物CD90、CD73、CD105表达率接近100%,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CD19、CD34、CD11b、HLA-DR几乎不表达;特殊染色观察到油红0染色阳性的成脂分化细胞和茜素红染色阳性的成骨分化细胞(p<0.05);2.MTT法结果显示0、7.5、15、30μg/m L浓度丁香酚处理HUC-MSCs 24h、48 h后细胞活力在90%以上,可认为对HUC-MSCs没有毒力作用(p<0.05);3.划痕实验显示:加15μg/m L丁香酚处理组的细胞迁移率为(83±1.6)%、未加丁香酚处理组的细胞迁徙率为(42±2.8)%(p<0.05);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SCs-CM处理组和Eu-MSCs-CM处理组,LX-2细胞α-SMA、COL_1A_1、p-Smad2/3、Smad2/3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与MSCs-CM处理组相比,Eu-MSCs-CM处理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MSCs-CM处理组和Eu-MSCs-CM处理组,THP-1巨噬细胞的M1型极化标志物CD86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与MSCs-CM处理组相比,Eu-MSCs-CM处理组降低更加显著;q RT-PCR结果显示:MSCs-CM处理组和Eu-MSCs-CM处理组,THP-1巨噬细胞促炎基因TNF-α、IL-1β、IL-6的表达均显著降低,与MSCs-CM处理组相比,Eu-MSCs-CM处理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6.Western BlRAD001核磁ot结果显示:促炎型THP-1巨噬细胞与LX-2细胞共培养后,LX-2细胞中的α-SMA、COL_1A_1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7.HE、Masson染色结果显示:MSCs组和Eu-MSCs组小鼠肝纤维化均得到了恢复,与MSCs组相比,Eu-MSCs组恢复更加明显;生化分析结果显示:MSCs组和Eu-MSCs组,AST、ALT水平均显著降低,与MSCs组相比,Eu-MSCs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结论:(1)丁香酚可以增强HUC-MSCs的迁移能力;(2)丁香酚可以增强HUC-MSCs对HSCs炎性活化以及对巨噬细胞促炎Glycopeptide antibiotics表型的抑制作用;(3)丁香酚可以增强HUC-MSCs抗肝纤维化作用。
中药直肠滴入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中药直肠滴入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www.selleck.cn/products/epz-6438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43例。常规组给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肾衰灌肠液直肠滴入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中医证候积分、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 hMedia attention尿蛋白定量]水平。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35%(41/43)高于常规组81.40%(3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气短懒言、腰膝酸软、水肿、倦怠乏力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Vorinostat使用方法05);治疗14 d后观察组Ccr高于常规组,24 h尿蛋白定量、Scr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直肠滴入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肾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渴络欣对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肾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研究渴络欣胶囊对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模型大鼠肾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Docetaxel纯度应的影响。方法 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和高脂肪、高糖饮食诱导DN模型大鼠,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DN组(模型组)、渴络欣组及厄贝沙坦组,每组8只。另选8只同龄大鼠作为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予生理盐水(10 mL·kg~(-1)·d~(-1)),渴络欣组大鼠灌胃予渴络欣胶囊制备的渴络欣混悬液(0.63 g·kg~(-1)·d~(-1)),厄贝沙坦组大鼠灌胃予厄贝沙坦混悬液(15.6 mg·kgGeneric medicine~(-1)·d~(-1))。8周后,检测每组大鼠的空腹血糖(FBG)、尿微量白蛋白(MAU)、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炎症因子IL-1β、IL-6、IL-33、TNF-α、TGF-β的水平,并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Fer-1小鼠模型组大鼠可见肾小球系膜增生、囊壁增生、肾小管扩张及上皮细胞气球样变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且肾脏纤维化严重,渴络欣治疗后上述肾脏病理现象减轻;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和IL-1β、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渴络欣组大鼠SOD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IL-1β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 <0.05)。结论 渴络欣胶囊能有效抑制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减轻肾脏病理学变化,延缓DN的病程进展。
纳米银铜合金制备及其在木材表面涂层中的抗细菌应用
木材作为一种天然聚合物,凭借其绿色环保、强重比高、易于加工等特点在建筑家居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符合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时代主题。然而,木材中富含半纤维素、淀粉等营养物质,容易滋生细菌,会对应用环境乃至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潜在危害。通过在木材表面施加抗菌涂层,可以有效提高木材的抗菌性能;然而,当前常用的纳米银抗菌剂价格昂贵,大部分铜类抗菌剂抗菌效果差,均难以满足实用需求。为此,本研究提出纳米合金抗菌策略,拟合成纳米银铜合金作为兼具高抗菌性和低成本的新型抗菌剂,并探究其在木材表面涂层中的抗细菌效应。研究结论如下:(1)以硝酸银、硝酸铜为前驱体盐,硼氢化钠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通过调控液相还原法中的还原剂用量、分散剂用量、还原剂滴加时间和溶液搅拌速度制备纳米银铜合金。当还原剂与前驱体盐摩尔比为6:1、分散剂与前驱体盐的摩尔比为1:25、还原剂滴定时间为40 min、溶液搅拌速度为900 r/min时,可以获得平均粒径为24.33 nm的球型纳米银铜合金。当纳米银铜的用量为10 ppm时,其抗菌效果与纳米银抗菌效果相当,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均可以达到100%,呈现出优良的抗菌效果。此外,揭示了纳米银铜合金释放银离子和铜离子的抗菌机理GDC-0068作用。(2)将上述合成的纳米抗菌剂与水性漆复合,制成木材表面抗菌涂层。纳米银铜在水性漆涂料中的浓度为100 ppmselleck LGK-974时,涂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24.48 mm和23.87 mm,并对这两种细菌的抗菌率为100%,达到Ⅰ级抗菌效果;上述涂层经过抗菌耐久性实验后,仍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能达到99.11%和97.34%。所制备的纳米银铜-水性漆涂层呈现了优异的抗菌性和良好耐磨性与附着力(等级达到1级)。此外,涂层的水蒸气透过率有所增加,有助于释放离子杀菌;且涂层对纳米材料hepatic endothelium具有保护作用,将纳米材料的流失率减小到0.6167%。总之,用液相还原法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抗菌效果的纳米银铜合金抗菌剂,再将其与水性漆复合,可以得到具有良好耐磨性和抗菌性能的涂层。本研究可对未来木材表面抗菌涂层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