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是陇南花椒根腐病的主要病原物,是危害花椒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目的】筛选拮抗腐皮镰孢的生防菌株,为开发防治花椒根腐病的Berzosertib微生物农药提供新的生物资源。【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从花椒根围中分离具有较强抑菌效果的细菌并进行筛选鉴定;通过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试验探究该菌最佳发酵条件;采用液质联用(LC-MS)方法对该菌发酵液的有机溶剂提取相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及KEGG、Lipidmaps数据库注释。【结果】分离筛选出一株拮抗菌株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W-1,该菌株对腐皮镰孢的抑菌率为89%,对藤仓赤霉(Gibbere更多lla fujikuroi)、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梅毒镰孢(Fusarium syphilis)、层生镰孢(Fusarium proliferatum)和松针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ioriniae)的抑制率为57%-90%。优化后W-1的最佳发酵条件为pH值6.5、温度30℃、接种量5%、转速180r/min;发酵菌液浓度OD600值达到1.93,与LB基础培养基菌浓度相比提高了2.6倍;无菌发酵液在pH 2.0-9.0范围内抑菌活性稳定,紫外线(UVC 20Microscopy immunoelectron0-280 nm,100μW/cm2)照射10 min后抑菌活性逐渐下降,温度超过80℃后抑菌活性显著降低。最佳抑菌活性成分提取的有机溶剂是乙酸乙酯,有机提取相代谢物中含有脂肽类化合物表面活性素、磷酸寡肽抗生素、丁酰苷菌素、聚酮类化合物、溶菌杆素、环二肽、短杆菌肽等多种拮抗物质。【结论】贝莱斯芽胞杆菌W-1能分泌多种抑菌活性物质,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抑制效果较强;其发酵液耐酸碱、耐高温,在花椒根腐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Author: admin
多茸毛番茄基因标记的开发和优良自交系的筛选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蚜虫和粉虱对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危害严重,由其传播的各种病毒病也严重威胁番茄产业的发展。番茄体表丰富的表皮毛能有效抵御植食性昆虫的危害,间接阻止病毒传播。利用普通番茄突变体Wo~-基因多茸毛特性已成功培育出多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个番茄品种,如‘毛粉802’和‘毛粉818’。但该基因具有纯合致死的特点,在育苗过程中需要拔出半数无毛植株,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基于此,本课题组克隆了多个多茸毛纯合不致死基因Wo(Wo~m、Wo~(mz))和Ln(Ln~G、Ln~-),且Wo~m、Wo~(mz)与Wo~-为等位基因。Wo和Ln为不完全显性遗传,杂合植株果实表面被有茸毛,但果实成熟时茸毛脱落,不影响其商品性。因此,选育农艺性状优良且含有Wo和Ln基因的多茸毛性状的自交系,以期为番茄抗虫防病毒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将含有Wo~m、Wo~(mz)、Ln~G和Ln~-基因的多茸毛突变体材料与普通番茄材料CP-456773供应商进行杂交,并对杂交后代分离材料进行单株选择,筛选出综合性状较好的多茸毛番茄纯合自交系。同时,对课题组多年积累的自交系材料进行杂交,期望选育出综合性状好、抗病性强的杂交组合。主要结果如下:1.多茸毛番茄基因标记的开发:Wo和Ln基因均能够使植株被有致密表皮毛,但多茸毛突变体番茄具体携带哪种茸毛基因尚无法从外部形态直接辨别,开发茸毛基因标记提供了一种鉴定番茄多茸毛基因的方法。本研究根据已报道的Wo~m、Wo~(mz)、Ln~G和Ln~-基因的碱基突变位点,利用Allele-Specific PCR技术设计Wo~m-SNP、Wo~(mz)-SNP、Ln~G-SNP和Ln~–SNP 4对SNP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PCR扩增体系和PCR反应程序,分别扩增出408 bp、555 bp、1252 bp和704 bp的目的片段,经反复验证,4对SNP引物均特异。2.多茸毛番茄分离材料的筛选:自2021年秋季起,结合田间农艺性状调查以及抗病标记、茸毛基因标记检测,对多茸毛突变体材料与普通番茄材料杂交后代分离材料进行连续单株选择,初步筛选出10份综合性状较好的多茸毛分离材料,其中2022-2SP-8、2022-2SP-15和2022-2SP-33茸毛基因型为Wo~mWo~m,2022-2SP-9和2022-2SP-51的茸毛基因型为Wo~(mz)Wo~(mz),2022-2SP-43的茸毛基因型为Ln~GLn~G,茸毛性状纯合,可参与后续番茄抗虫抗逆育种研究。3.杂交组合的筛选:本研究利用课题组多年育种积累的普通番茄自交系配制杂交组合58个,2022年秋季对杂交组合进行比较试验,共筛选出3个杂交组合:H13、H38和H58,这些组合在www.selleck.cn/products/3-methyladenine生长势、果形、抗病性和果实品质方面表现较好。通过以上研究,开发了4种茸毛基因标记,初步筛选出6份茸毛基因纯合的材料,以及3个综合性状较好抗病性较强的杂交组合,可为抗虫抗病等多抗番茄的培育提供参考。
新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应答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是21世纪前20年第三种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冠状病毒.中和抗体作为特异性免疫应答RIPA Radio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控制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持续、广谱的中和抗体应答,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突变体及未来潜在溢出的动物来源冠状病毒的预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亲和力中和抗体的生成与维持依赖于滤泡辅助性T(T follicular helper, T_(FH))细Torin 1胞,其与B细胞形成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GC)促进B细胞成熟并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同时产生抗体应答.阐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疫苗接种后中和抗体应答特点、广谱性、持续性及参与抗体应答的关键免疫细胞,如T_(FH)细胞等,对开发下一代广谱、长效冠状病毒疫苗具有重要的指LY2835219作用导性作用.本综述拟回顾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自然感染与疫苗接种诱导的中和抗体应答研究进展,旨在为新一代冠状病毒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紫外线照射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太阳中发出的电磁光谱包括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UV)。太阳光中的紫外光是研究的热点之一。过去的研究更多关注紫外光对皮肤的影响,因为紫外线是导致皮肤损伤的原因之一,人们对于紫外线对皮肤的生理效应已经比较清selleck产品晰,但目前紫外线对于人体其他器官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疾病的影响尚不明晰。本综述指出紫外线照射在减少体重增加、代谢功能障碍和心血管疾病方面有一定的益处。另外紫外线暴露可能在降低糖尿病、结肠炎等疾病的发病等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且紫外线还可能在抑制近视和抑郁症的发展上发挥一定的作用。这给未来人类的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后续的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可以考虑紫外线因素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本文评述了紫外线暴露对于人类非皮肤类疾病的影响,探索到急性的紫外线暴露对于内脏可能会有损伤,而不只停留于皮肤层面,明晰了紫外线对人体的益处和危害,为探究紫外线深层次Oncology (Target Therapy)开发和控制紫外线剂量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方向。
产后即用马来酸麦角新碱预防产后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正常经阴道顺产产妇产后即时给予马来selleck化学酸麦角新碱预防产后出血效果。方法 选取Aboveground biomass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100例经阴道顺产产妇,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产妇顺产后常规给予缩宫素10 U肌内注射治疗,观察组产妇产后在肌内注射缩宫素10 U后加用马来酸麦角新碱宫颈注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产后出血情况、不良反应及产前、产后血常规指标[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84.00%)(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2 h、24 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RBC、H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即时给予麦角新碱预防产妇产GSK1349572分子式后出血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正常顺产后单用缩宫素,可有效减少产后出血量,避免血常规指标发生大幅度变化,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基于胞内金属离子平衡破坏的肿瘤治疗策略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持续上升,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因此,开发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低毒副作用和Cobimetinib细胞培养较好特异性的新型肿瘤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金属离子在细胞内多种生物过程的重要作用,研究者们开发出了多种纳米材料用于肿瘤治疗。其中,向肿瘤部位递送具有芬顿/类芬顿活性的www.selleck.cn/products/AZD1152-HQPA过渡金属元素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其可以在肿瘤部位将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转化为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造成凋亡损伤以及促进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s,LPO)累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铁死亡。除递送外源性金属元素外,消耗内源性金属离子也是一种潜在的打破胞内离子平衡的有效策略。基于此,本论文构建了一系列复合纳米材料,通过递送外源性金属离子以及消耗内源性金属离子两种途径,打破细胞内金属离子平衡,实现肿瘤的高效治疗。通过充分的理化表征、细胞和动物模型深入评估了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性能和作用机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实现外源性金属离子递送,我们制备了一种铜基复合纳米颗粒,通过递送外源性Cu~(2+)的方式,在化疗药物的协助下用于肿瘤细胞治疗。首先,以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PAA)为软模版制备出磷酸铜(Copper phosphate,Cu_3(PO_4)_2)纳米颗粒,在负载阿霉素(Doxorubicin,DOX)和表面修饰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后得到PAA-Cu_3(PO_4)_2-DOX-CMCS复合纳米颗粒。其中DOX的上载量和上载率分别为13.25%和51.37%。制备的复合纳米颗粒可以被肿瘤细胞有效摄取并降解释放出Cu~(2+)和DOX。Cu~(2+)通过打破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消耗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并产生ROS。GSH的消耗导致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失活,促使细胞内LPO的累积,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DOX在3 h开始富集于细胞核,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根据细胞相对活力实验分析,PAA-Cu_3(PO_4)_2-DOX-CMCS复合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肿瘤细胞杀伤性,说明递送外源性Cu~(2+)和DOX可以实现肿瘤细胞的高效治疗。第二部分:为实现外源性金属离子递送,我们进一步制备了一种新型铜基复合纳米片,通过递送外源性Cu~(2+)的方式,在生物酶的协助下实现肿瘤消融。首先,利用碳酸氢铵(Ammonium bicarbonate,NH_4HCO_3)受热易分解的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特性,在40℃反应条件下制备出碱式碳酸铜(Basic cupric carbonate,Cu_2(OH)_2CO_3)纳米片。在负载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x)和表面修饰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PVP)后得到Cu_2(OH)_2CO_3-PDA-GOx-PVP复合纳米片。其中GOx的上载量和上载率分别为28.11%和78.22%。复合纳米片在生理p H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微酸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酸响应降解特性。制备的复合纳米片可以被肿瘤细胞有效摄取并降解释放出Cu~(2+)和GOx。Cu~(2+)通过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消耗GSH并产生ROS,同时GSH的消耗导致GPX4失活;GOx通过催化葡萄糖使肿瘤细胞处于饥饿状态,伴随生成的H_2O_2可以增强Cu~+介导的类芬顿反应,在Cu~(2+)和GOx的协同作用下,最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铁死亡。体内实验表明,Cu_2(OH)_2CO_3-PDA-GOx-PVP复合纳米片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抗肿瘤效果。此外,这种制备方式可灵活拓展,用于制备其它过渡金属元素(Fe,Mn,Co…)的单元或多元碳酸盐纳米材料,是一种绿色通用的合成方法,可以为碳酸盐纳米材料的高效制备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三部分:为实现内源性金属离子消耗,我们制备了一种新型“耗-堵”型复合纳米颗粒,通过耗竭细胞内不稳定铁池(The labile iron pool,LIP)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首先,通过双乳液法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以及依布硒(Ebselen,EBS)合成为PLGA-EDTA-EBS复合纳米颗粒。该复合纳米颗粒可以被肿瘤细胞有效摄取,并酸响应释放出EDTA和EBS,EDTA可以通过与LIP中的Fe~(2+)形成螯合物EDTA-Fe,快速消耗肿瘤细胞内的铁元素;EBS通过与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相互作用使肿瘤细胞无法从胞外补充铁元素。通过这种策略造成的细胞内铁元素耗竭,一方面导致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的活性降低,使DNA的合成受阻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直接表现为细胞周期处于G1期和G2/M期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处于S期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A2、Cyclin E1以及CDK2)下调;另一方面导致铁硫簇含量下调,使线粒体功能异常,直接表现为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内ATP合成以及乳酸外排减少,最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体内实验表明,PLGA-EDTA-EBS复合纳米颗粒具有出色的生物安全性和体内抗肿瘤效果。这种基于肿瘤细胞内铁元素耗竭实现肿瘤消融的策略,可以为未来制备高效且安全的纳米材料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基于小分子-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甘草质量标志物筛选及活性验证
为了解决甘草质量控制成分与功效关联性不强的问题,该研究通过荧光淬灭法检测甘草药材中小分子化学成分与小鼠各脏器总蛋白的相互作用,筛选潜在的活性成分;以HPLC检测甘草中27种化学成分并计算其在34批甘草药材中的缺失率;结合成分有效性和可测性原则共同筛选甘草潜在质量标志物(Q-marker)。再采用微塑料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损伤模型,以CCK-8和GriessZn biofortification法检测细胞活力和一氧化氮含量,采用ELISA法等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CRP)和氧化应激标志物(SOD、MDA、GSH)水平,验此网站证质量标志物的活性。发现甘草中不同化学成分与各脏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各不相同,体现出不同的脏器选择性,并筛选出18个活性较强的成分;结合成分HPLC色谱峰信噪比和批间稳定性,最终筛选出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以及甘草酸铵等7个化学成分作为甘草药材的潜在质量标志物。体外实验表明,甘草质量标志物可剂量依赖性缓解微塑料诱导的RAW264.7细胞损伤,抑PLX3397体内制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减轻细胞氧化应激,且在总剂量相同的条件下,各化学成分合用与单用相比,能够协同增强抗炎、抗氧化作用。该研究确定了与甘草抗炎抗氧化功效相关的质量标志物,可为提高甘草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毛叶樟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特征与系统发育
毛叶樟为樟科樟属常绿阔叶芳香树种,为了解其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系统发育,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绘制了毛叶樟叶绿体基因组物理图谱,分析了基因组序列特征。毛叶樟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52 763 bp,GC含量为39.16%,具有一个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dental pathologyle-copy, LSC)、一个小单拷贝区(small CP-456773纯度single-copy,SSC)和两个反向重复区(inverted repeats, IRs),大小分别为93 684BMS-907351采购、18 931和20 074 bp,共注释得到125个基因,包括36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和81个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偏向使用A/T碱基。MISA分析共检测出122个SSRs位点,富含A-T重复。核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3种樟属植物间的变异度较小,5种樟科植物的变异度较大,其SSC区域为高变区(Pi>0.2),包括ycf1、ccsA、psaC、rpl32和一系列ndh基因的蛋白编码区。系统分析结果支持毛叶樟为樟组植物,与细毛樟、云南樟聚为一小枝,亲缘关系更近。本研究为毛叶樟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遗传背景信息,也为樟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及分类鉴定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福寿螺靶标蛋白PcAdv、PcnWAS和PcRoo的杀螺剂设计研究
福寿螺(Pomacea canaculate)对作物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较大的威胁,施用化学农药是目前防治福寿螺的常用方法之一,然而实际生产中常见的药剂仅有四聚乙醛、氯硝柳胺等少数几个品种,类别单一化问题突出,已无法实现对福寿螺的有效防控。为了开发新型杀螺剂,本研究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方法,以前期研究发现的福寿螺关键靶标蛋白绒毛蛋白(Advlin,PcAdv)、神经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同种型X1(neural Wiskott-Aldrich syndrome isoform X1,PcnWAS)和纤毛小根蛋白(Rootletin-like,PcRoo)为基础,利用虚拟筛选的手段获得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程度杀螺活性的化合物,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反映其结构和杀螺活性之间关系的模型,为新型杀螺剂的筛选、定向设计和开发提AZD6738价格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方案。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计算法对靶标蛋白PcAdv、PcnWAS和PcRoo的三级结构模型及其与探针化合物的结合方式进行了预测,对不同靶标蛋白分别构建了5个模型,并分别选取了能量最低且氨基酸间扭转角排布最合理的三级结构模型。以此为基础,采用蛋白空腔法寻找探针化合物与靶标蛋白的结合区域,结果表明,苦葛皂苷A与靶标蛋白PcAdv、PcnWAS结合能力强的区域分别有5个和3个,槟榔碱与靶标蛋白PcRoo结合能力强的区域有2个。进一步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靶标蛋白与探针化合物苦葛皂苷A和槟榔碱结合的位点分别为549号丝氨酸、multiple sclerosis and neuroimmunology585号赖氨酸、112号丙氨酸和47号丝氨酸。2.采用分子对接的手段对Drug Bank数据库中的9213个化合物进行了虚拟筛选。刚性对接结果表明,针对靶标蛋白PcAdv、PcnWAS和PcRoo分别筛选得到排名靠前的化合物各15个。以刚性对接筛选得到的结PD-0332991作用果为基础进行柔性对接,选取到了结合能明显降低的6个化合物,分别为6-四磷酸腺苷甲基-7,8-二氢蝶呤、3,8-二氨基-6-苯基-5-[6-[1-[2-[(1,2,3,4-四氢-9-吖啶基)氨基]乙基]-1-1,2,3-三唑]己基]-菲啶、海藻酸钾、硫代辅酶腺嘌呤二核苷酸、巴氯芬和醋苯氨酸。3.研究了海藻酸钾、硫代辅酶腺嘌呤二核苷酸、巴氯芬和醋苯氨酸对福寿螺的毒杀活性。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硫代辅酶腺嘌呤二核苷酸和巴氯芬毒杀福寿螺的LC_(50)值分别为16.2437 mg/L和57.7102 mg/L。生理特征变化及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海藻酸钾、硫代辅酶腺嘌呤二核苷酸和巴氯芬可以导致福寿螺产生中毒症状,具体表现为排泄物异常增多、耗氧率排氨率及氧氮比降低、血蓝蛋白含量降低、鳃部纤毛脱落及靶标蛋白基因表达量降低,这些症状与探针化合物苦葛皂苷A和槟榔碱处理后福寿螺的中毒症状相同。进一步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了候选化合物与靶标蛋白的结合情况,结果显示,靶标蛋白PcnWAS与化合物海藻酸钾、硫代辅酶腺嘌呤二核苷酸能够发生体外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2.17±0.51×10~(-4)/M和2.08±0.94×10~(-4)/M。4.以苦葛皂苷A为模板,建立了反映杀螺化合物结构与活性的药效团模型和3D-QSAR模型。药效团模型构建结果表明,该模型包含4个化学特征元素,具体包括2个疏水作用基团和2个氢键受体基团,且化合物的药效团特征元素与杀螺活性具有一定的几何约束关系,疏水作用基团与两个氢键供体基团和两个氢键受体的间的距离比例为13.624:10.516:5.895。3D-QSAR结果表明苦葛皂苷A及其它五环三萜及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杀螺活性存在较高的相关性。通过对立体场、静电场、疏水场、氢键供体场和氢键受体场进行改变,设计出了3个新颖的具有杀螺潜力的皂苷类化合物,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这些化合物与靶标蛋白结合后结合能明显降低。以上结果表明从PcAdv、PcnWAS和PcRoo的结构入手,利用基于靶标蛋白的药物设计方法可以获得新的杀螺化合物,该研究为新型杀螺化合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平菇黄斑病品种抗性分化及抗病基因研究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平菇细菌性黄斑病是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常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是引起平菇黄斑病的主要病原菌,平菇品种对托拉斯假单胞杆菌的抗性差异较大,本课题在评价平菇品种黄斑病抗性的基础上,选择两个抗性差异品种,研究平菇响应托拉斯假单胞杆菌侵染的机制,及品种间抗性差异的原因,主要结果如下:1.将托拉斯假单胞杆菌接种32个平菇品种,于接种后24 h统计病情指数,发现华平36、平8129、特抗650、平早秋615抗病性最好,而黑美89、夏灰1号、华平801品种抗性最差。2.选择抗性差异最大的两个品种(华平801和华平36),将其子实体接种托拉斯假单胞杆菌后,于接种12 h、24 h和72 h后观察症状。发现敏感品种华平801接种12 h后菌盖便出现轻微黄化,24 h表现为大面积黄褐色斑,72 h子实体严重萎缩,呈现水渍状,菌盖全部黄化;而华平36品种在接种病原细菌12 h和24 h后均无症状,接种72 h后菌盖出现少数不扩展的黄色斑点。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将各时间点患病和健康子实体样本的超微结构。发现两品种菌丝形态和细胞形态差异很大,感病品种接种表面分布大量细菌,菌丝基本全部被细菌包埋,出现断裂和孔洞,而抗病品种细菌分布非常少;感病品种细胞严重变形,产生大量囊泡,细胞内容物外泄,线粒体也发生变形,而抗病品种没有这些细胞变化或轻度发生。3.对各时间点患病及健康样本进行了酶活性测定,结果发现接种托拉斯假单胞杆菌后平菇子实体酪氨酸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细胞内丙二醛含量产生变化。抗病品种的酪氨酸酶活性和细胞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敏感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敏感品种,表明感病品种酪氨酸酶被激活,细胞受损伤程度大,清除活性氧能力弱。4.对两个品种各时间点患病及健康样本进行了转录组测序,Gene OntCX-5461配制ology(GO)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结果说明,对于敏感品种华平801,接种病原菌12 h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氧化磷酸化、线粒体跨膜转运、活性氧、奥斯丁醇代谢等生物过程;接种24 h后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羧酸代谢、氧化还原酶活性等过程;72 h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单氧酶活性、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过程;而抗性品种华平36,接种病原菌12 h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芳基醇脱氢酶活性、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生物合成等生物过程;接种24 h后的差异表达基因未富集到显著的生物过程;72 h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甲苯降解、甲酸代谢等途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华平801品种不同表达模式的基因聚类到8个模块,华平36品种不同表达模式的基因聚类到6个模块。5.结合共表达网络分析结果,基于基因功能注释,构建了平菇响应托拉斯假单胞杆菌侵染的模型:平菇细胞感受到病原细菌侵染的信号后,通过信号转导途径转导至胞内,编码谷胱甘肽S-转移酶、苯丙氨酸和组氨酸解氨酶、MFS转运蛋白等解毒酶基因被激活,同时细胞色素p450也参与将有毒物质转化或排至细胞外;过氧化物酶基因被激活Cobimetinib以抵抗活性氧的损伤,同时细胞核内进行DNA修复以抵御病原菌的伤害,细胞色素c参与细胞凋亡以维持内环境稳定;膜结构被破坏导致酚类物质被释放,脂肪酸含量升高使细胞膜流动性增大,酪氨酸酶基因被激活,催化酚类物质产生黑色素,造成黄斑症状。6.基于比较转录组信息,分析了平菇品种抗性差异的原因。对照敏感品种,抗病品种中编码真菌毒性、溶菌酶等基因大量上调表达,使细菌不能定殖、增殖;抗病品种细胞受损伤程度小,而感病品种细胞膜受破坏程度大,细胞内容物外泄严重,线粒体受损伤大,细胞不能正常生长;抗病品种酪氨酸酶基因未显著上调表达,酪氨酸酶活性低,无法氧化酚类物质造成黄斑症状;抗病品种SOD酶在接种细菌后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可以有效清除活性氧损伤,而感病品种后期SOD酶活性很低。7.于转录组测序结果中挑选出30个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在抗性和感病品种间显著差异性表达,并且在其他物种中与抗病性相关,其中包括编码乙醇脱氢酶、溶菌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基因。测定了这些候选基因在各平菇品种患病子实体中的表达量,与各个品种的病情指数做相关性分析发现,乙醇脱氢酶基因(gene_6990)、鞘磷脂磷酸二酯酶基因(gene_2176)、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gene_5188)的相对表达量与病情指数间呈显著正相关性;细菌α-l-鼠李糖苷酶发夹结构域基因(gene_4782)、溶菌酶基因(gene_6008)、乙醇脱氢酶基因(gene_5811)相对表达量与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性。在华平36和华平801品种中克隆了具有相关性的候选基因,发现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gene_5188)和鞘磷脂磷酸二酯酶基因(gene_2176)在两品种间有大量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插入/缺失位点,后续可用于筛选快速鉴定平菇品种抗性的分子标记。本课题对平菇群体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筛选出了黄斑病抗性平菇品种,挖掘了部分抗病相关基因,对平菇响应托拉斯假单胞杆菌侵染的机制及平菇品种抗性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有助于深入研究食用菌细菌性黄斑病的发生机制,为平菇的抗性育种和食用菌细菌性黄斑surrogate medical decision maker病的高效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