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前后活性氧代谢衍生物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心肺运动试验前后活性氧代谢衍生物(D-ROM)对老年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急性心衰老年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访1年,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45例)和预后良好组(255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检测心肺运动试验前和试验后的血清D-RO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下腔静脉内径(IVCD)、室间隔厚度(IAngiogenesis抑制剂VST)。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应用RMS软件包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D-ROM水平与老年心衰患者预后不良风险的关系。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大于预后良好组,合并房颤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LVEDD、IVCD、IVST长于预后良好组,LVEF小于预后良好组,运动后D-ROM及△D-ROM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前后两组SOD、MDA水平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LVEF、无房颤是老年心衰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年龄、△D-ROM是老年心衰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CS曲线分析显示,△D-ROM与急性心衰老年患者出院1年early response biomarkers内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呈显著非线性关系(PZ-VAD-FMK使用方法<0.001)。结论 运动前后的D-ROM变化与老年心衰患者预后不良高度相关。

辽宁省农村地区自然人群中三种炎症指数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脑卒中(Stroke),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入大脑而引起脑部组织损伤的一类急性脑血管性疾病。脑卒中发病率持续增高,脑卒中死亡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因。炎症反应是脑卒中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之一,已有研究报道,某些炎症指标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相关性,但是有关血细胞炎症指数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对我国辽宁immune factor省农村地区人群脑卒中患病率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炎症指数与脑卒中的相关性,为我国脑卒中的防治提供新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参与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开展的中国东北农村心血管健康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调查,并开展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查,一般情况问卷调查。炎症指数通过以下公式计算:NLR=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淋巴细胞计数(×109CCRG 81045说明书/L);PLR=血小板计数(×109/L)/淋巴细胞计数(×109/L);SII=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淋巴细胞计数(×109/L)×血小板计数(×109/L)。采用SPSS2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描述各因素在人群中的分布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LR、PLR、SII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和 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估计NLR、PLR、SII与脑卒中的关联强度。所有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267名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中男性3779人,占45.7%,女性4488人,占54.3%,年龄均值为54.2±10.5岁,研究人群脑卒中患病人数为789人,患病率为9.5%。随着NLR、SII的水平增加,研究人群的脑卒中患病率风险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NLR:P<0.001;SII:P<0.001)。按照慢性炎症指数NLR、PLR和SII由低到高的水平将研究人群分为四组人群后,在多因素调整后的分析中,发现与第一等分位NLR(≤1.32)人群相比,第四等分位NLR(≥2.29)人群的脑卒中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25,95%CI(1.01-1.56),P<0.05];发现与第一等分位PLR(≤78.97)人群相比,第四等分位PLR(≥134.18)人群的脑卒中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2,95%CI(1.14-1.77),P<0.01];与第一等分位SII(≤246.93)人寻找更多群相比,第四等分位SII(≥479.84)人群的脑卒中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55,95%CI(1.25-1.93),P<0.001]。结论:本研究证实了 NLR、PLR、SII与脑卒中存在显著相关性,这提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临床实践中的血细胞炎症指数可能在脑卒中疾病中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

红细胞沉降率、血清白蛋白及dickkopf WNT信号通路抑制剂1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白蛋白(ALB)、dickkopf WNT信号通路抑制剂1(DKK1)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06例MM患者作为MM组,另选RSL3浓度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ESR、ALB、DKK1水平。根据预后情况,将MM患者分为死亡组(n=14)和生存组(n=92),比较两组患者ESR、ALB、DKK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SR、ALB、DKK1单独及联合检测对MM的诊断价值及对M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MM组患者ESR、DKK1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L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ESR、DKK1均明显高于生存组,ALB明显低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显示,ESR、ALB、DKK1联合检测对MM的诊断价值及对M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均高于任一指标单独检测。结论 ESR、DKK1在MM中高表infectious uveitis达,ALB在MM中低表达,ESR、ALB、DKK1联合检测对MM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作为MM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的辅助参考指标PD0325901溶解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基于CiteSpace的心房颤动患者护理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心房颤动护理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18年1月Z-IETD-FMK体外1日至2022年11月30日,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心房颤动患者护理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selleck抑制剂果 本研究共纳入中文文献460篇、英文文献3 498篇。国内发文量呈下降趋势,国外发文量较稳定。国内外文献中排名靠前的关键词大多与抗凝治疗的护理有关。近5年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抗凝治疗的护理,心房颤动患者的生活质量,心房颤动患者的一、二级预防,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理护理等方面。结论 近年来我国心房颤动患者护理相关研究未见明显突破,与国外相比,国内发文作者及机构相对分散,核心研究机构尚未形成,failing bioprosthesis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研究创新点较少。建议今后研究开展跨区域合作,进一步促进心房颤动患者护理的相关研究发展。

器官移植术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附7例病例)

目的 分析器官移植术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2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外科进行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结直肠腺癌,且既往接受过器官移植术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MRTX1133纯度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器官移植术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首诊症状为便血3例,腹痛1例,腹泻1例,腹胀、呕吐1例,体检(结肠镜检查)异常1例。术前血清CEA水平为1.61~123.20 ng/mL、中位血清CEA水Cobimetinib体内实验剂量平为5.12 (1.76,10.28) ng/mL,术前血清CA199水平为4.79~184.96 U/mL、中位血清CA199水平为18.59 (9.37,135.60) U/mL,其中3例患者术前血清CEA水平处于正常范围,5例患者术前血清CA199水平处于正常范围。肿瘤位于升结肠1例,降结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乙交界1例,直肠3例。TNMⅢ期结直肠癌患者3例,Ⅱ期结直肠癌3例,Ⅰ期结直肠癌1例;分化程度为低分化3例,中—低分化1例,中分化3例;肿瘤占肠腔周径<1周2例,占肠腔周径1周5例。结论 器官移植术后结直肠癌的Aerosol generating medical procedure发病时间多在5年以内,肿瘤多位于直肠,就诊时多处于局部进展期。因此,对于接受过器官移植术的人群,建议加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以改善预后。

“转基因猪心”可期?异种心脏移植研究进展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供体严重不足制约了心脏移植的广泛开Video bio-logging展。异种移植由于供体器官来源不受数量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最有可能成为解决供需矛盾的AY-22989溶解度可靠方法。近年来,由于基因编辑猪的应用及新的免疫抑制方案实施,心脏异种移植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相继克服了超急性排斥反应、早期移植物失功、人畜共患病及异种移植器官过度生长等难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开展了一系列准临床级别的人体试验,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是,异种移植仍面临如何维持移植心脏长期存活及开展临床试验selleck化学所涉及的伦理和行政监管等诸多问题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异种移植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为心脏异种移植的进一步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提供更多的思考。

淫羊藿诱导ADSCs成骨分化作用于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慢性、全身性骨病,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于该疾病防治的研究日益增多,寻找有效药物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SCs)成骨分化是目前研获悉更多究较为热点的OP防治策略。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PPARγ)为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的关键蛋白,研究证实应用淫羊藿干预骨髓BI 10773研究购买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berculoma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能抑制PPARγ表达,从而抑制BMSCs成脂分化,促进其成骨分化。Hippo信号通路通过激酶级联控制YAP/TAZ转录辅活化因子的活性,抑制PPARγ活性,进而抑制ADSCs向脂肪细胞分化。Ajuba是细胞成脂分化的重要调节剂,是一种新型的PPARγ相互作用蛋白,在细胞增殖过程中能够限制Hippo信号通路活性。中药淫羊藿在OP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前期研究发现淫羊藿可促进ADSCs成骨分化,抑制其成脂分化。在OP发病机制中,PPARγ、Hippo通路、Ajuba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结合前期实验研究,本文旨在对中药淫羊藿作用于ADSCs防治OP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 探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与非缺铁性贫血selleck HPLC血清parenteral immunization的差异代谢物,探索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基于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 1.8μm),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30例缺铁性贫血6~11月龄新生儿和30例非缺铁性贫血6~11月龄新生儿的血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两组血清的代谢物差异,根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变量重要度值(variable importselleck合成ance projection, VIP)>1筛选差异代谢物,使用KEGG数据库对差异物进行相关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缺铁性贫血组与非缺铁性贫血组血清代谢谱具有差异,44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为脂质,结合通路分析,差异代谢物相关的代谢途径包括甘油磷脂代谢与鞘脂代谢。结论 婴幼儿非缺铁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组在脂质代谢物存在差异,提示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和进展与脂质的代谢有关。

基于基因表达谱数据研究甲基强的松龙对M0/M1型巨噬细胞中TNF-α、IL-1β及iNOS表达的体外作用

1目的: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免疫介导的疾病如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Ig A肾病(Ig A nephropathy,Ig AN)、ANCA相关性肾小球肾炎(ANCA-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AAGN)、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等的治疗。作为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在AAGN、Ig AN和LN等的炎症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MP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TNF-α和IL-1β的释放,从而减轻机体内的炎症反应。MP主要通过基因组效应和非基因组效应来发挥其强大的炎症抑制作用,基因组效应起效时间慢但作用强大;相反,非基因组效应持续时间短且作用较弱。基因组效应是MP发挥其药理作用的主要途径,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分析得到的MP抗炎生物学信息将作为本研究的基础。巨噬细胞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有多种功能,是研究细胞吞噬、细胞免疫和分子免疫学的重要对象。静息巨噬细胞(M0)会根据不同的微环境极化为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M1)或替代活化的巨噬细胞(M2)表型发挥作用,两种不同表型的巨噬细胞对TNF-α、IL-1β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等炎症因子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同样,当各种因素导致肾脏微环境发生变化时,肾脏中固有的巨噬细胞也会极化为不同的表型,参与或抑制炎症反应。综上,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基于GEO数据库,首先探讨在使用MP 0.25至72小时的16个时间点,对正常大鼠肾脏组织中M1及M2型巨噬细胞相关标志物生物学信息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的,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M1型巨噬细胞的体外模型,研究MP对M0/M1巨噬细胞的表型转换及TNF-α、IL-1β及iNOS表达的影响作用。2方法:2.1分析甲基强的松龙对正常大鼠肾脏中与巨噬细胞分型相关的生物学信息(1)在Array Express(https://www.ebi.ac.uk/arrayexpress)中,以methylprednisolone和kidney为关键词,检索相关的数据集。(2)筛选标准为MP作用于正常肾脏组织的数据集。(3)筛选到符合研究条件的数据集后,将相关数据导入至GEO数据库中,以GEO2R进行分组、分析,获得正常大鼠在使用MP后0.25至72小时的16个时间点与未使用MP后的全部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DEGs定义为:P<0.05,且|log FC(fold change)|>0。(4)利用基因本体论(BIBW2992gene ontology,GO)数据库,对不同时间点DEGs参与的生物过程、M0极化至M1/M2型时的生物学标志物进行分析。利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网站,进行相关的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分析过potential bioaccessibility程中,主要关注了MP对正常大鼠肾脏组织中与炎症相关基因的影响作用;在炎症相关的生物学信息中,重点关注了MP是否对M0型巨噬细胞可能极化至M1/M2型时的信息。2.2甲基强的松龙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分型的体外作用(1)CCK-8分别确定LPS在0.01、0.05、0.10、0.25、0.50、1.00μg/m L时、MP在5、10、20、40μM时对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的毒性。(2)Griess法检测0.01、0.05、0.10、0.25、0.50、1.00μg/m L的LPS培养RAW264.7细胞4、6、8、12、18、24 h后,培养液中NO的浓度,确定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的最佳LPS浓度及作用时间。(3)将MP分别作用于M0及M1型巨噬细胞,利用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别中M1型巨噬细胞的标志物TNF-α、iNOS和IL-1β,M2型巨噬细胞的标志物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 1,CD206)和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1)的m 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4)收集各组上清液,Elisa检测IL-1β、TNF-α的含量。3结果:3.1甲基强的松龙对正常大鼠肾脏中与巨噬细胞分型相关的DEGs(1)根据筛选标准,共检索到5个数据集。其中题目为“Transcription profiling of rat kidney samples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the corticosteroid methylprednisolone over several time intervals”的数据集GSE1721纳入本研究。(2)数据集GSE1721中,52只雄性去除肾上腺的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n=4)及实验组(n=48),实验组48只大鼠随机分成16组(n=3),静脉注射50 mg/kg的MP后,分别于0.25,0.5,0.75,1,2,4,5,5.5,6,7,8,12,18,30,48 and 72小时的16个时间点处死动物,取双侧肾脏进行全RNA收集后进行高通量分析。(3)在72小时的观察时间中,4小时时的DEGs数量最多,为1203个;6小时时其次,为748个;8小时时位列第3,为402个。DEGs的点击此处数量自使用MP0.5小时开始升高,逐渐升高至4小时的峰值后,升高状态持续至12小时,12小时后趋于平稳,至72小时的5个时间点均稳定在300个以下。3.2甲基强的松龙对正常大鼠肾脏中与M1型及M2型标志物的影响对以上DEGs数据及文献分析后,筛选出TNF-α,iNOS,CD68,IL-1β,IL-6为M1型极化的标志物,Arg-1,IL-4,IL-13为M2型极化的标志物。研究中,正常对照组中各基因各时间点的表达均设定为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的结果如下:(1)M1型极化的标志物TNF-α、IL-1β、IL-6、iNOS的基因表达倍数最高点出现在使用MP的4个小时内:IL-1β的基因表达在0.5小时时升至19.66倍、IL-6在0.5小时时升至7.89倍、TNF-α在0.5小时时升至1.94倍、iNOS在4小时时升至1.94倍。(2)M1型极化标志物各基因表达倍数最低点出现在使用MP的5.5小时后:TNF-α在5.5小时时降至0.63倍、IL-1β的基因表达在5.5小时时降至0.98倍、IL-6在30小时时降至0.50倍、iNOS在48小时时降至0.60倍。(3)M2型极化的标志物Arg-1、IL-4和IL-13的基因表达倍数最高点出现在使用MP的12个小时之后,升高的倍数均在1.72以下。(4)M2型极化标志物各基因表达倍数最低点出现在使用MP的6小时之内:Arg-1及IL-4在6小时时分别降至0.63倍及0.31倍、IL-13在4小时时降至0.25倍。(5)18小时时,我们关注的TNF-α、IL-1β、iNOS、Arg-1的基因倍数分别为:0.71倍、1.28倍、1.51倍、0.64倍。3.3基于DEGs的GO生物过程研究结果根据DEGs的研究结果,分析4、6、8、12、18、48、72时关于GO生物过程中炎症相关的信息。分析结果显示:(1)“Response to LPS”在4小时时首次出现,在48小时再次出现。(2)与炎症反应相关的信息在6小时时描述为“positive regulation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在12小时时描述为“cellular response to IL-1”。(3)4、48、72小时时分别出现“Signal transduction”的描述,且这3个时间点时的P值最低,基因比例最高。(4)“Apoptotic processes”、“negative regulation of apoptotic processes”和“positive regulation of apoptotic processes”的描述,分别出现在MP给药的前8小时内。3.4甲基强的松龙对M0及LPS诱导的M1型巨噬细胞的体外作用结果(1)确定0.5μg/m L、作用18小时为LPS诱导RAW264.7细胞向M1型极化的最佳条件。(2)甲基强的松龙的安全作用浓度为5-20μM,MP作用于RAW264.7细胞2、4、12、18、24、48小时后,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NO的含量,与不加MP的对照组相比,NO含量均没有显著升高(P=ns)。(3)与正常组相比,0.5μg/m L LPS可使TNF-α、iNOS和IL-1β的蛋白及m 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Arg-1和CD206的蛋白及m 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4)与LPS模型组相比,5、10和20μM的MP均可显著降低TNF-α、iNOS和IL-1β的蛋白及m RNA的表达(P<0.05),并且显著增加Arg-1和CD206的蛋白及m RNA的表达(P<0.05)。(5)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TNF-α在模型组中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经MP作用后,二者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4结论:(1)基于数据集GSE1721的研究显示,使用MP后4小时时大鼠肾脏组织中的DEGs数量最多,12小时至72小时后趋于平稳。(2)随着MP的作用时间,正常大鼠肾脏组织中M1型的标志物TNF-α、iNOS和IL-1β及M2型的标志物Arg-1,IL-4和IL-13的基因表达分别呈现增加或者降低的不同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MP给药后6小时内,M1型的表达会增加,而M2型的表达会降低。(3)本研究条件下,MP并未呈现出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从M0型向M1型转化的作用。(4)对于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MP可显著降低TNF-α、iNOS和IL-1β的m 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Arg-1和CD206的m RNA和蛋白表达,同时MP具有显著抑制M1型巨噬细胞产生TNF-α及IL-1β的作用。以上结果出现在MP作用于M1型18小时时。(5)综上,我们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以上MP对M0基因表达谱与相应的体外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基因表达谱显示MP给药后6小时内M1型的表达会增加,M2的表达会降低,但体外研究显示MP并不具有诱导M0向M1型极化的作用。其次,MP可抑制LPS诱导的M1型产生TNF-α及IL-1β,该作用与MP调节M1/M2分型的作用相关。

Hsp72在微波辐射致大鼠心脏毒性病理损伤中的表达和意义研究

目的研究Hsp72变化在长时程微波辐射致心脏损伤中的作用,为损伤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Wistar雄性大鼠50只(200±20g),随机分为对照组(C)和辐射组(R),R组接受2.856GHz,30mW/cm~2,35 min微波辐射,C组除不接受辐射其余处理相同。于辐射后1 d、7 d、14 d和28d,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分析观察心率、P波、T波和R波的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清CK-MB和HBDH活性,K~+、Na~+、Ca~(2+)和Cl~-浓度;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大鼠心脏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LXH254核磁;采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实验分析大鼠心脏组织中Hsp72表达和分布的变化。结果 1.辐射后1 d,心率显著升高(P<0.01),心电图的P波波幅显著升高(P<0.01),P波时限和T波波幅显著降低(P<0.05),K~+、Na~+、Ca~(2+)和Cl~-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0.01);辐射后7 d,心率显著升高(P<0.01),心电图的P波和R波波幅显著升高(P<0.05),P波时限和T波波幅显著降低(P<0.05或0.01),Ca~(2+)浓度显著升高(P<0.01),Cl-浓Lab Equipment度、CK-MB和HBDH活性显著降低(P<0.05或0.01);辐射后14 d,心率显著升高(P<0.05),Ca~(2+)浓度显著升高(P<0.05),Cl-浓度显著降低(P<Bafilomycin A1小鼠0.05);辐射后28 d,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2.心脏组织结构在辐射后1 d出现损伤,光镜下可见: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深染;电镜下可见:心肌纤维模糊溶解,Z线不清,线粒体结构不清甚至空化,核周间隙增宽;7 d损伤加重,光镜下细胞核固缩深染成片,电镜下心肌纤维节段性溶解,28 d损伤恢复。3.辐射后1 d和7 d,Hsp72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0.01),免疫荧光实验阳性信号呈红色,弥漫性分布于胞核和胞质,辐射后14 d和28 d,Hsp72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 30 mW/cm~2,35分钟S波微波辐射可致大鼠心脏功能异常,结构变化显著,并出现热应激损伤,上述损伤可能是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共同作用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