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主要成分槲皮素联合奥拉帕利对卵巢癌细胞体内外作用研究

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女性的癌症,其发病率年年递增。因发病隐匿,发现时2/3卵巢癌患者已达中晚期,往往还伴随远处转移,预后极差,复发率也高达70%。亟待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案改善卵巢癌患者的现状。一直以来,西医治疗卵巢癌的标准方法是将肿瘤细胞减灭术与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相结合,但随之带来的手术创伤、药物副反应、铂类等化疗药物耐药也不容忽视。近年来,新型靶向药物的研究成为卵巢癌领域的新热点,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就是卵巢癌靶向药物的典型代表。PARP参与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分化、细胞复制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参与DNA单链的损伤修复。PARP抑制剂主要作用机制是阻止了肿瘤细胞单链DNA的自我损伤修复,造成复制分叉时DNA双链的断裂,若此时肿瘤细胞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缺失,肿瘤细胞既无法进行同源重组修复,也无法依赖PARP单链修复,将对肿瘤细胞产生“合成致死”效应,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奥拉帕利(Olaparib)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早应用的PARP抑制剂。大量临床前瞻性及回顾性数据证实奥拉帕利可显著延长卵巢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尤其是存在BRCA1/2突变的卵巢癌患者获益最大,已被欧洲委员会批准用于铂敏感、BRCA1/2突变的高级别卵巢癌复发患者。然而,仅有5%~10%卵巢癌患者先天性BRCA1/2突变,如何扩大PARP抑制剂使用范围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有临床试验发现,PARP抑制剂与烷化剂等化疗药物联合治疗实体肿瘤,依靠烷化剂直接损伤DNA链,PARP抑制剂能取得协同增效的作用。资料显示,PARP抑制剂同DNA损伤修复抑制剂联用可使肿瘤细胞对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增加,改善PARP抑制剂的耐药性,协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另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能诱导同源重组修复相关蛋白BRCA1/2和RAD51的下调,若与PARP抑制剂联合使用,能增强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且这种作用的发挥和BRCA状态无关。这些都为PARP抑制剂联合用药提供可行性依据。随着祖国中医药的发展,中药提纯技术的进步,中药经典方剂的挖掘及临床应用,让中药在疾病治疗方面不断进步。三年的新冠疫情更让中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们十分清楚地看到中药发挥的广阔天地以及未被发现的潜在价值。目前,西医治疗仍为主要方法,可以发挥中药多靶点、高效低毒、经济便宜的优势来辅助西医治疗。中医里没有“卵巢癌”这一诊断名称,但根据卵巢癌的临床表现可将之归于“癥瘕”“积聚”“石瘕”“肠蕈”等范畴。hypoxia-induced immune dysfunction许多中医大家认为卵巢癌的病机为“正气不足”“正虚邪侵”,治法当以“扶正祛邪”为本,“扶正固本”或“益气清毒”为治法,所以治疗卵巢癌的中医方剂中大量使用补气类药物,尤以黄芪为重。因此,我们首选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AM)作为研究的对象,目前关于黄芪治疗卵巢癌的分子作用机制、发挥抗癌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鲜少报道。本研究主要为三部分:首先,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找到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随后进行黄芪抗卵巢癌关键作用靶点的预测,通过蛋白质-蛋白质作用分析、富集通路分析及分子对接验证进一步对相关靶点优化;探究了信号通路;最终筛选出槲皮素(Quercetin)作为后续实验的主要研究对象。第二,随后进行体外细胞实验,探讨Quercetin单药及联合PARP抑制剂Olaparib对卵巢癌A2780、SKOV3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第三,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进一步验证Quercetin单药及联合PARP抑制剂Olaparib对卵巢癌活体肿瘤生长的影响,以及对同源重组修复通路上蛋白的表达影响,为Quercetin联合Olaparib治疗卵巢癌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黄芪对卵巢癌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通过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芪所含SAHA有的各种有效活性成分、抗卵巢癌作用靶点、信号通路及药理机制。研究方法1、TCMSP获得黄芪主要活性成分,设定条件为OB≥30%,DL≥0.18Lorlatinib细胞培养和HL≥4h。2、Uniprot数据库获得黄芪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3、Gene Cards、DisGeNET、Open Targets数据库筛选卵巢癌的相关靶点。4、在线韦恩图Venny2.1.0取得AM-OC交集靶点。5、通过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AM-成分-交集靶点-OC”关系网络图,并筛选核心成分。6、通过STRING11.5数据库,绘制交集靶点的PPI网络图,加载到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网络,使用CytoHubba插件、MCODE插件,筛选关键靶点。7、David数据库进行GO生物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筛选核心通路。8、AutoDock Vinal.1.2进行对接,PyMOL2.3.0分析对接结果的相互作用模式,验证核心靶点与活性成分之间的亲和力。研究结果1、获得黄芪活性成分和靶点、卵巢癌相关靶点,并筛选出“AM-OC”交集靶点:从TCMSP数据库获得AM成分87个,根据设定筛选出16个黄芪主要活性成分,184个对应作用靶点;检索GeneCards,DisGeNET和Open Targets数据库,选取各个数据库排名前149位的靶点;绘制韦恩图,获得“AM-OC”交集靶点共28个。2、黄芪抗卵巢癌的最核心活性成分是槲皮素:通过分析“AM-成分-交集靶点-OC”关系网络图,得到28个靶点关联了 14个成分,主要活性成分有槲皮素、山奈酚、芒柄花黄素、异鼠李素、毛蕊异黄酮,分别与24、9、8、8、7个靶点连接。槲皮素作为核心成分,将作为后续细胞和动物实验的研究对象。3、黄芪抗卵巢癌的关键靶点为P53、PTEN、VEGFA、MYC、AKT1、CCND1:通过“AM-OC”交集靶点的PPI网络图可视化分析,根据Degree值筛选出关键靶点,提示这些靶点可能是黄芪抗卵巢癌的潜在作用靶点。并用CytoHubba、MCODE插件再次进行了关键靶点的验证。4、黄芪抗卵巢癌的生物学功能丰富且通路众多,体现了黄芪“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抗卵巢癌作用特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28个共同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各筛选出排名前10的GO生物学功能条目和排名前20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条目,GO功能包括酶的调节、血管生成、氧化等,KEGG通路富集包括多种癌症通路,并构建出靶标-通路网络图。5、槲皮素与MYC结合性最强、最稳定,结果间接证明槲皮素可对核心靶点发挥调控作用:核心靶点(TP53、PTEN、VEGFA、MYC、AKT1、CCND1)与核心成分槲皮素进行分子对接,结合能绝对值最大的为MYC与槲皮素,结合能为-8.1 kal/mol。研究结论1、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提示黄芪可以通过多个靶点和通路发挥抗卵巢癌的药效,这为卵巢癌的进一步抗癌研究提供参考。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提示槲皮素是对抗卵巢癌的最重要的黄芪活性成分,这为进一步的体外和体内生物实验提供了重要依据。3、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黄芪抗卵巢癌作用的潜在通路多样且复杂。其中,癌症途径就涉及多个靶点。第二部分槲皮素联合奥拉帕利对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研究目的通过第一部分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得出的黄芪抗卵巢癌核心成分—槲皮素,对卵巢癌A2780、SKOV3细胞生长进行干预,同时槲皮素联合奥拉帕利共同作用,探求两药联用抗卵巢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1、卵巢癌A2780、SKOV3细胞株体外培养。2、CCK8法检测Quercetin、Olaparib单药以及两药联用对SKOV-3、A2780细胞活力的影响。3、Annexin V-FITC/PI双染细胞凋亡检测Quercetin、Olaparib单药以及两药联用对SKOV-3、A2780细胞凋亡的影响。4、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Quercetin、Olaparib单药以及两药联用对SKOV-3、A2780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5、克隆形成实验检测Quercetin、Olaparib单药以及两药联用对SKOV-3、A2780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6、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Quercetin、Olaparib单药以及两药联用处理后 SKOV-3、A2780 细胞 DNA 修复相关蛋白(ATM、p-ATM、BRCA1、RAD51、PARP1、OGG1)的表达水平,分析Quercetin以及联合用药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探寻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槲皮素、奥拉帕利以及两药联用抑制卵巢癌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的增殖:Quercetin、Olaparib抑制卵巢癌A2780、SKOV3细胞活性均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浓度越大,作用时间越长,抑制率越高。Quercetin和Olaparib联合用药处理的卵巢癌细胞抑制效果显著高于单一用药的抑制效果。2、槲皮素、奥拉帕利以及两药联用促进卵巢癌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的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后显示,Quercetin与Olaparib联合用药组凋亡情况以晚期凋亡为主,在两种卵巢癌细胞中联合用药组的总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单一药物组。3、槲皮素、奥拉帕利以及两药联用抑制卵巢癌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的迁移:用细胞划痕愈合、transwell实验发现,与对照组及单药组相比,Quercetin与Olaparib联合用药能明显抑制A2780和SKOV3细胞迁移能力,联合用药后细胞划痕愈合最慢,划痕面积最大,且迁移细胞数目最少。4、槲皮素、奥拉帕利以及两药联用抑制卵巢癌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Quercetin与Olaparib联合用药能明显抑制细胞集落的形成,大大降低了 A2780细胞、SKOV3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5、槲皮素下调卵巢癌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的PARP1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Olaparib相对比,Quercetin的处理降低了 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内PARP1蛋白的表达,同时,Olaparib处理增加了 PARP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影响PARP1基因表达方面,两者作用相反。6、槲皮素以及两药联用抑制卵巢癌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同源重组修复相关蛋白(ATM、p-ATM、BRCA1、RAD51)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Quercetin可抑制同源重组修复相关蛋白(ATM、p-ATM、BRCA1、RAD51)的表达,阻碍了同源重组修复的过程,与Olaparib联合应用发挥合成致死效应。7、槲皮素上调对卵巢癌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OGG1基因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A2780细胞中,与其他三组用药组相比,Que组上调OGG1表达,表达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在SKOV3细胞中,Que组上调OGG1表达,但各组之间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论1、槲皮素、Olaparib单药可有效抑制卵巢癌A2780、SKOV3细胞的增殖,呈时间、浓度依赖性。2、槲皮素与Olaparib联合用药可增强单药对卵巢癌A2780、SKOV3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及细胞集落形成作用。3、槲皮素通过抑制PARP1蛋白表达和卵巢癌细胞的同源重组修复,与Olaparib联用对卵巢癌细胞发挥合成致死作用。第三部分槲皮素联合奥拉帕利对裸鼠卵巢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已经证明槲皮素在卵巢癌中发挥重要的抑癌作用。为了验证槲皮素对在体卵巢癌肿瘤生长的影响,通过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来判断槲皮素以及槲皮素联合奥拉帕利对卵巢癌活体肿瘤生长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裸鼠接种A2780、SKOV3细胞进行成瘤实验。动态观察皮下移植瘤的生长状态,检测移植瘤体积及裸鼠体重变化。用药结束后处死裸鼠,将瘤体称重记录,并制成切片。2、采用HE染色观察移植瘤肿瘤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槲皮素、Olaparib单药及联合用药后,各组裸鼠卵巢癌移植瘤组织中ATM、p-ATM、BRCA1、RAD51、PARP1、OGG1蛋白的表达情况和表达定位。研究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各用药组卵巢癌移植瘤裸鼠的生长状态无明显差异:动物实验期间,各用药组成瘤裸鼠的体重增长,精神状态,饮食状况方面未见明显差异。2、槲皮素与Olaparib联合用药抑瘤作用最强:在A2780裸鼠卵巢癌移植瘤中,Olaparib组的抑瘤率为52.5%,Quercetin组的抑瘤率为35%,两药联用的抑瘤率为53.75%;在SKOV3裸鼠卵巢癌移植瘤中,Olaparib组的抑瘤率为27.27%,Quercetin组的抑瘤率为36.36%,Ola+Que组的抑瘤率为45.45%。与对照组相比,Quercetin与Olaparib联用组的肿瘤重量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槲皮素与Olaparib联合用药能明显抑制ATM、p-ATM、BRCA1、RAD51在卵巢癌移植瘤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ATM、p-ATM、BRCA1、RAD51蛋白在卵巢癌移植瘤中主要集中在细胞核表达,部分细胞质也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槲皮素与Olaparib联合用药后,以上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尤其是ATM、p-ATM、RAD51蛋白表达仅呈现少部分细胞核染色。4、槲皮素下调卵巢移植瘤组织中PARP1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ARP1蛋白在卵巢癌移植瘤中集中在细胞核表达,与Olaparib相对比,Quercetin的处理降低了卵巢癌移植瘤组织内PARP1蛋白的表达,同时,Olaparib处理增加了 PARP1蛋白的表达水平。5、槲皮素上调卵巢移植瘤组织中OGG1基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对比,Quercetin的处理上调了卵巢癌移植瘤组织内OGG1蛋白的表达。研究结论1、动物实验证明,与单药相比,槲皮素与奥拉帕利联用对裸鼠体内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皮下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更强。2、槲皮素联合奥拉帕利可抑制移植瘤组织中PARP1、ATM、p-ATM、BRCA1、RAD51表达,发挥合成致死作用,且与肿瘤本身的同源重组状态无关。

不同部位与不同生长年限的千斤拔化学成分GC-MS分析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部位及生长年限的千斤拔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一至四年生千斤拔叶、茎、根挥发油,结合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组成和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总共鉴定出61个化合物。一年生的千斤拔叶、茎、根分别鉴定出37、26、7个化合物,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88.97%、76.55%、79.52%;二年生的千斤拔CCRG 81045体外叶、茎、根分别鉴定出31、35、1selleck合成5个化合物,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93.39%、79.93%、85.90%;三年生千斤拔叶、茎、根分别鉴定出34、48、47个化合物,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93.83%、93.46%、81.85%;四年生千斤拔叶、茎、根分别鉴定出46、34、25个化合物,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86.40%、84.87%、86.35%。4种不同年份的样品中挥发油的提取率最高的为千斤拔叶,且化学成分种类较多。结论:千斤拔挥发油成分种类主要为烃类、醇类及酸类,一至四年生千斤拔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及相对含量具有Biological kinetics一定的差异性。

鞍旁少见肿瘤的MRI诊断

目的 分析几种少见类型鞍旁肿瘤MRI影像表现,探讨其MRI诊断及鉴别。方法 收集15例鞍旁肿瘤的临床及MRI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37~74selleckchem岁。15例病例均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T_1WI、T_2WI、DWI,其中14例行增强扫描。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神经鞘瘤4例、表皮样囊肿伴破裂1例、脊索瘤4例、垂体腺瘤2例、淋巴瘤1例GSI-IX体内、鼻咽癌1例、转移瘤1例(来源于鼻咽癌)、动脉瘤伴机化1例。结果 (1)鞍旁神经鞘瘤常与桥小脑角区相连,病变常呈囊实性改变;(2)鞍旁表皮样囊肿内含脂质,增强一般不强化,高b值DWI呈境界清楚的高信号;(3)T_2WI蜂窝状表现为鞍旁脊索瘤的特征性表现;(4)垂体窝内正常垂体消失可作为鞍旁垂体腺瘤的诊断依据;(5)发现鼻咽黏膜增厚、中耳乳突炎及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提示鼻咽癌的可能性大;(6)MRA可显示瘤体和载瘤动脉的关系,有助于提示鞍旁动脉瘤。结论 部分鞍intraspecific biodiversity旁少见类型肿瘤有特征的MRI表现,结合DWI以及MRA检查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HyFS介导RIPK1/RIPK3自噬降解抑制TNBC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旨在验证HyFS是否能够诱导三阴型乳腺癌(TNBC)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并探讨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使用流式细胞术、Dionysia diapensifolia BiossWestern blot,ELISA、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对比HyFS与地高辛诱导三阴型乳腺癌细胞死亡的方式。2、在HyFS处理的条件下,分别使用自噬抑制剂3-MA和CQ进一步处理后,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实验检测TNBC细胞中自噬体,自噬溶酶体的含量及定位情况。3、对比联合HyFS加自噬抑制剂处理与地高辛单独处理条件下,三阴型乳腺癌细胞发生ICD的程度,从而证实HyFS诱导的自噬参与调控ICD。4、HyFS联合自噬抑制剂处理与地高辛单独处理条件下,ICD的标志物RIPK1,IACS-10759试剂RIPK3,KLKLGSI-IX说明书,p MLKL的表达情况,阐明HyFS通过自噬参与调控ICD的分子机制。5、体内动物实验验证HyFS联合自噬抑制剂CQ治疗诱导ICD,在三阴型乳腺癌中能够发挥强有力的抗肿瘤作用。结果:1、尽管与DIG具有相似的碳烯内酯结构,但HyFS并不像DIG一样能够诱导TNBC细胞发生ICD,而是主要诱导产生自噬。2、HyFS诱导TNBC细胞产生完整的自噬流。3、HyFS诱导产生的自噬抑制了TNBC细胞发生ICD。4、HyFS诱导RIPK1/RIPK3坏死小体自噬降解引起TNBC细胞中RIPK3/MLKL信号通路的失活和ICD抑制。5、HyFS和自噬抑制剂CQ联合治疗能使免疫活性小鼠产生ICD并发挥强有力的抗肿瘤活性。结论:1、HyFS介导的RIPK1/RIPK3坏死小体自噬降解导致TNBC细胞中ICD的失活。2、HyFS与自噬抑制剂联合治疗可增强抗肿瘤活性,提示其可作为TNBC治疗的替代疗法。

谷糠多酚调控肠道菌群抑制结肠炎及炎性结肠癌的效应机制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消化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和便血。近年来RepSox IC50,由于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炎症性肠病已经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范围内的是第三大高发癌症,其引起的死亡率在各种人类恶性肿瘤死因中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由于慢性炎症的促肿瘤作用,炎症性肠病会增加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CAC)的风险。炎性结肠癌的发病涉及许多因素,包括自身基因的影响、环境与饮食方式、宿主免疫系统和共生微生物的组成等。肠道共生菌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宿主胃肠道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共生生态系统,是人体后天获得的“第二基因组”。在炎症性肠病和炎性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肠道菌群的组成、代谢物以及微环境都密切相关。因此,干预肠道菌群是结肠炎及炎性结肠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策略。多酚是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如茶、大豆、蔬菜等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属于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已有研究发现,多酚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癌、降血脂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多酚可以作为益生元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有益作用。课题组前期从谷糠中提取出谷糠结合多酚(bound polyphenol of inner shell from millet bran,BPIS)。细胞和裸鼠实验表明,BPIS具有抗炎和抗肿瘤等活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继续探讨BPIS体内对结肠炎和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的影响及BPIS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BPIS处理能够重塑肠道菌群进而缓解小鼠结肠炎。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C57BL/6J小鼠,探讨BPIS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结果发现,BPIS可以恢复小鼠体重、降低疾病活跃指数(DAI)、抑制促炎因子的分泌;通过促进杯状细胞的成熟和黏蛋白的分泌,上调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BPIS维持肠屏障的完整。16Sr RNA测序分析显示,BPIS显著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在门水平增加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降低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在科水平增加了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的丰度,抑制葡萄球菌科(Staphylococcaceae)的生长。此外,BPIS显著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含量。(2)BPIS通过增加小鼠肠道中的烟酸浓度进而抑制炎症。通过LC-MS/MS非靶标代谢组学检测发现,BPIS影响结肠炎小鼠粪便代谢谱的改变,其中烟酸的浓度显著增加,通路富集分析也表明BPIS影响了烟酸及烟酰胺代谢通路。细胞实验证明,在不影响细胞存活的条件下,烟酸可以抑制LPS诱导的结肠细胞系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分泌。进一步实验结果显示,烟酸通过受体GPR109A抑制AKT和NF-κB的磷酸化激活;通过si RNA干扰GPR109A的基因表达后,烟酸对AKT-NF-κB通路磷酸化激活以及对TNF-α和IL-1β的分泌的抑制作用被消除。此外,在BPIS处理的结肠炎小鼠中也观察到磷酸化的AKT-NF-κB被明显抑制,表明BPIS通过烟酸-GPR109A-AKT-NF-κB发挥抗炎效应。(3)BPIS调控肠道菌群抑制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的效应机制。采用AOM/DSS诱导小鼠构建结肠炎性结肠癌(CAC)模型,评估BPIS荷瘤小鼠的影响。结果显示,BPIS恢复CAC小鼠结肠长度、降低肿瘤的发生率、抑制肿瘤的生长、提高小鼠的存活率。BPIS降低结肠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和浓度,显著抑制结肠癌biological feedback control发生相关的标志物环氧化酶2(COX-2)和EGF样模块黏蛋白受体1(EMR1)的表达。进一步实验结果表明,BPIS通过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激活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对肿瘤增殖标志物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免疫组化检测分析也表明BPIS处理明显抑制肿瘤的增殖。对CAC小鼠的粪便微生物组成分析发现,BPIS重塑肠道菌群结构,恢复了微生物多样性,调控门水平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属水平雷沃氏菌(Prevotella)、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粪球菌属(Coprococcus)等8个属细菌的相对丰度变化。(4)规则粪球菌是介导BPIS重塑肠道菌的关键物种。通过对肠道菌群进行随机森林分析,发现粪球菌属(Coprococcus)是介导BPIS调控结肠炎小鼠和炎性结肠癌小鼠肠道菌群的关键微生物,在BPIS处理的两种模型小鼠中,粪球菌属的丰度明显升高。通过人类宏基因组数据库分析发现,粪球菌属中的规则粪GSK1349572球菌(C.eutactus)在炎症性肠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丰度显著降低。对小鼠粪便进行规则粪球菌的相对定量q PCR和肠组织切片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显示,规则粪球菌的丰度在BPIS处理的结肠炎小鼠中明显升高,表明BPIS可以促进规则粪球菌的生长。(5)规则粪球菌通过产生乙酸促进Ig A分泌进而缓解小鼠结肠炎。在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小鼠中,灌胃规则粪球菌可以有效缓解结肠炎及相关症状,包括恢复小鼠体重、降低疾病活跃指数、增加结肠长度、抑制脾肿大和保护肠上皮结构等。规则粪球菌能降低炎症细胞因子如TNF-α和IL-1β的表达,增加抗炎因子如IL-10的浓度;通过促进杯状细胞成熟和黏蛋白的分泌、上调紧密连接的表达,规则粪球菌维护肠道上皮黏膜屏障和物理屏障的完整。规则粪球菌是一种短链脂肪酸产生菌,主要代谢产物是乙酸。规则粪球菌在体内通过增加短链脂肪酸,主要是乙酸的含量,促进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 A)的浓度和产Ig A的浆细胞的数量,由于SIg A与病原菌如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特异性结合作用,规则粪球菌能够重塑菌群稳态并缓解小鼠结肠炎。

片仔癀通过mTOR通路调控M1/M2巨噬细胞极化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机制研究

目的:通过采用Con A尾静脉注射的方式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小鼠模型,在明确片仔癀(PZH)治疗AIH疗效的同时,从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角度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复制和给药方法:60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片仔癀低、中、高剂量组(PTH-L、PTH-M、PTH-H)和地塞米松(DXM)组,每组10只。适应性喂养3天后,每天固定时段给药,共预防性给药10天。正常组及模型组用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处理,片仔癀低、中、高剂量组组分别采用片仔癀117 mg/kg、234 mg/kg及468 mg/kg灌胃处理,地塞米松组给予地塞米松3 mg/kg腹腔注射。末次给药3h后,采用经典的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尾静脉注射复制AIH模型。除正常组小鼠注射0.2 mL的0.9%氯化钠溶液外,其余各组小鼠均尾静脉注射Con A 15 mg/kg,一次即可,禁食不禁水。8 h后处死,采集小鼠外周血和肝、脾组织。2、片仔癀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AIH小鼠的疗效评价:每日同一时间段观察与记录各组小鼠的体重变化、毛发色泽、活动程度和精神状态等情况。将小鼠麻醉安乐死以后摘取脾脏和肝脏组织,并称重记录。后续计算脾重、肝重、脾重指数、肝重指数等。制备肝脏组织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的病理状况,并采用双盲法对其进行病理损伤评分。制备小鼠外周血血清进行肝功能检测,检测指标为 ALT、AST、DBIL、IBIL、TBIL、ALP、ALB、GOLB、CHOL、GGT、LDL-C、HDL-C、TP和TG。此外,我们还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IL-4、IL-10、TGF-β、IL-6、IL-12、IL-17 和 IFN-γ细胞因子水平。3、片仔癀对AIH小鼠M1/M2型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采用流式术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的M1型巨噬细胞(CD11b+、F4/80+iNOS+、CD11b+F4/80+TIM-1+、CD11b+F4/80+TLR4+和 CD11b+F4/80+MHC-II+)及 M2 型巨噬细胞(CD11b+F4/80+CD163+、CD11b+F4/80+CD206+)水平,以探究片仔癀治疗AIH的免疫性机制。4、片仔癀对AIH小鼠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来探究LY2157299化学结构片仔癀对AIH小鼠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1、片仔癀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AIH小鼠的药效学评价: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显著的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毛发光泽度受损;脾重和肝重明显增加,肝重指数及脾重指数也显著上升(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各项症状有所缓解,脾重、肝重、肝重指数、脾重指数显著降低(p<0.01或p<0.05)。提示片仔癀可以有效改善实验性AIH小鼠的症状。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切片发现,正常组小鼠肝脏结构清晰,肝细胞完整,肝索排列整齐,无明显异常。而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小叶结构可见严重破损,肝索排列失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部分坏死,并见玫瑰花结样改变,模型组病理损伤评分也显著升高(p<0.01)。而片仔癀低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的肝脏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肝细胞的炎症浸润及坏死程度减轻,且病理损伤评分明显下降(p<0.01 或p<0.05)。肝功能检测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LT、AST、DBIL、IBIL、TBIL、ALP、LDL-C和TG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的上述肝功能指标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或p<0.05)。同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的ALB、GLOB、CHOL、GGT、HDL-C及T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或p<0.05),而各治疗组相对应的肝功能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1 或p<0.05)。Elisa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的抑炎细胞因子和促炎因子时可发现,与正常组相比较而言,模型组小鼠中IL-4、IL-10和TGF-β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IL-6、IL-12、IL-17和IFN-γ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而各治疗组小鼠经片仔癀低、中、高剂量和地塞米松治疗后,IL-4、IL-10和TGF-β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IL-6、IL-12、IL-17 和IFN-γ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 或p<0.05)。2、片仔癀对AIH小鼠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1型巨噬细胞 CD11b+F4/80+iNOS+、CD11b+F4/8Biosynthetic bacterial 6-phytase0+TIM-1+、CD11b+F4/80+TLR4+和CD11b+F4/80+MHC-Ⅱ+细胞数量明显上升(p<0.01),而M2型巨噬细胞CD11b+F4/80+CD163+、CD11b+F4/80+CD206+细胞数量明显下降(p<0.01)。与此同时,各治疗组小鼠经片仔癀中剂量和地塞米松治疗后,M1型巨噬细胞CD11b+F4/80+iNOS+、CD11b+F4/80+TIM-1+、CD11b+F4/80+TLR4+和 CD11b+F4/80+MHC-Ⅱ+细胞数量显著下降(p<0.01或p<0.05),而M2型巨噬细胞CD11b+F4/80+CD163+、CD11b+F4/80+CD206+细胞数量明显上升(p<0.01)。提示片仔癀可有效调控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M1/M2型巨噬细胞平衡。3、片仔癀对AIH小鼠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中P53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而ERK1/2、Akt、p-Akt和PI3K的蛋白量明显上升(p<0.01)。在片仔癀和地塞米松两个治疗组中,P53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1),而ERK1/2、AkGPCR & G Protein抑制剂t、p-Akt和PI3K的蛋白量明显下降(p<0.01或p<0.05)。提示片仔癀可有效抑制AIH小鼠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结论:1、片仔癀可有效地缓解Con A诱导的AIH小鼠症状。2、片仔癀中剂量治疗AIH的疗效较佳;3、片仔癀有效调控AIH模型小鼠外周血中M1和M2型巨噬细胞平衡,这可能与抑制mTOR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与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多发性Designer medecines骨髓瘤(MM)患者初次化疗前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与临床特征及生存时间的关selleckchem PCI-32765系,探讨GPS在MM患者中的预后分层价值。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到2021年10月收治的181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的诊断标准均符合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诊断标准,且不合并急性感染、风湿性疾病、慢性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其他恶性肿瘤及接受过化疗、激素、免疫调节剂治疗。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乳酸脱氢酶(LDH)、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β2微球蛋白(β2-MG)、肌酐(Scr)、血钙(Ca)、骨髓浆细胞比例、染色体核型、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D-S分期、ISS分期、R-ISS分期。通过门诊复诊、住院、电话随访等方式对患者随访至2022年3月31日,记录总生存时间及无进展生存时间。根据血清CRP及ALB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CRP≤10mg/L且ALB≥35g/L为GPS0组;CRP>10mg/L或ALB<35g/L为GPS1组;CRP>10mg/L且ALB<35g/L为GPS2组。分析各组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及各因素对MM患者预后的影响。组间资料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通过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使用Cox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患者共181例,发病年龄在30岁至83岁之间,中位发病年龄62岁。其中男性患者104例(57.5%),女性患者77例(42.5Berzosertib说明书%)。GPS0组62例(34.3%),GPS1组77例(42.5%),GPS2组42例(23.2%)。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复发48例,死亡38例,143例患者存活至随访截止。2.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比较GPS与各临床资料间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GPS与性别、分型、D-S分期、ISS分期、R-ISS分期、HB、ALB、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年龄、骨髓浆细胞比例、PLT、β2-MG、LDH、Scr、C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GPS低分组比GPS高分组有更长的OS和PFS。D-S分期Ⅲ期、骨髓浆细胞比例升高仅与患者较差的PFS相关;ISS分期Ⅲ期、血红蛋白降低、PLT减少、β2-MG升高、LDH升高、Scr升高、高钙血症、低蛋白血症、CRP升高与患者短PFS和OS相关。4.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且互相独立的因子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发现,GPS评分、骨髓浆细胞比例、血钙、LDH是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GPS不同亚组间的生存时间存在显著差异,随着GPS分值升高,患者生存率下降。5.疗效分析:GPS低分组的疗效优于GPS高分组,GPS低分组的患者更易获得深度缓解。接受一种及以上的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方案治疗的MM患者在不同GPS评分组间生存有显著差异(P<0.001),由此说明GPS评分在新药时代仍具有较好的预后预测价值。结论:1.初次治疗前的GPS评分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型、临床分期、贫血、高CRP和低蛋白血症密切相关。2.GPS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高GPS评分预示更短的生存时间。3.GPS低分组的治疗疗效优于高分组,且GPS评分系统在新药时代仍具有较好的预后预测价值。

IL-14α与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比较不同分组SS患者IL-14α水平差异,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Indian traditional medicine性,探讨IL-14α在SS患者中可能的发病机制及意义,为SS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方法:(1)选取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 SS 患者 121 名,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UCTD)患者 24 名,非干燥综合征口干症(Non-sjogren’s syndrome dry mouth,NSDM)患者6名为研究对象;同时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0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SS患者分为初发组38人,复发组36人,稳定组47人。(PUN30119体内实验剂量2)收集研究对象、健康对照人群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资料。(3)通过WB实验检测研究对象、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血清中IL-14α的水平。运用SPSS 26.0统计分析数据,GraphPad Prism 8绘制图表;通过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研究对象和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差异;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分析抗SSA抗体和/或抗SSB抗体阳性的UCTD患者、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均为阴性的UCTD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差异;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分析不同唇腺活检分级、不同病程长短、处于不同疾病阶段的SS患者IL-14α水平的差异;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用来模拟评估 IL-14α对于区别健康对照人群和SS患者的价值;根据ROC曲线计算出IL-14α截断值,比较分析IL-14α低值组和高值组SS患者的临床特征;运用斯皮尔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S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S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高于UCTD患者、高于NSDM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SDM患者和UCTD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抗SSA抗体和/或抗SSB抗体阳性的UCTD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高selleck抑制剂于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均为阴性的UCTD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均为阴性的UCTD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S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与唇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比较分析:唇腺活检为Ⅰ级和Ⅱ级的S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唇腺活检为Ⅰ级、Ⅱ级的S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均低于唇腺活检为Ⅲ级、Ⅳ级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腺活检为Ⅲ级的S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低于唇腺活检为Ⅳ级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病程S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比较:不同病程S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5)初发组、复发组、稳定组的SS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比较:初发组、复发组的S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组与复发组的S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组的S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水平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组的S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显著低于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ROC曲线分析IL-14α对于区别SS患者和健康人群的价值:IL-14α对于区分SS患者和正常人的曲线下面积(AUC)64.53%,灵敏度49.60%,特异度75.00%,95%CI(0.53~0.76),约登指数 24.69%,IL-14α截断值 1.86。(7)IL-14α高值组和IL-14α低值组临床表现比较分析:根据IL-14α截断值水平,将SS患者分为IL-14α高值组和IL-14α低值组,IL-14α高值组合并间质性肺炎例数比IL-14α低值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有无口干、眼干、关节痛、皮疹、乏力、口腔溃疡、龋齿、雷诺现象、血细胞减少上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8)S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S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4α水平与血沉、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免疫球蛋白IgG呈正相关,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素、尿酸、肌酐、血糖、游离T3、游离T4、促甲状腺激素、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IgA、免疫球蛋白IgM、补体C3、补体C4、CD3+CD4+占淋巴细胞百分比、CD3+CD8+占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抗Jol抗体、抗Sc170抗体、抗肌炎/硬皮病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U1rnp抗体、抗线粒体M2抗体、抗着丝粒蛋白B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增殖细胞抗原抗体无相关性(P>0.05)。结论:IL-14α参与了 SS的发病过程,且和SS患者疾病活动相关,并且在SS患者腺体的破坏和抗体产生过程中起到作用。

lncRNA CASC11靶向调控miR-146a-3p对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

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癌症易感候选基因11(lncRNA CASC11)通过靶向调控miR-146a-3p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别检测人结肠黏膜上皮细胞、人结肠癌组织源细胞及3种不同的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SW620及SW480中lncRNA CASC11、miR-146a-3p的表达量,同时体外培养SW620细胞系并分为对照组(未处理组)、lncRNA CASC11 siRNA组、lncRNA CASC11 siRNA阴性对照组及lncRNA CASC11 siRNA+miR-146a-3p inhibitor共转染组,分别予以相应处理后,用MTT法及EdU染色检测各组SW620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各组SW620细胞侵袭能力;免疫荧光染色(ICF)检测各组SW620细胞凋亡蛋白Bax、Bcl-2表达情况;q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SW620细胞miR-146a-3p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Vimentin、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SW620细胞中lncRNA CASC11对miR-146a-3p的靶向调控作用;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SW620细胞中lncRNA CASC11对c-Met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结果 与人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相比,HCT116、SW480、SW620中lncRNA CASC11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而miR-146a-3p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CASC11 siRNA组细胞活性、EdU阳性率、侵袭细胞数及Vimentin mRNA表达降低(均P<0.05),细胞Bax/Bcl-2比值、miR-146a-3p及E-cadherin mRNA表达均升高(均P<0.05);lncRNA CASC11 siRNA阴性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均P>0.05);与lncRNA CASC11 mTOR抑制剂siRNA组相比,共转染组细胞活力、EdU阳性率、侵袭细胞数、Vimentin mRNA表达升高(均P<0Refrigeration.05),细胞Bax/Bcl-2比值、miR-146a-3p及E-cadherin mRNA表达均降低(均P<0.05)。在SW620细胞中,lncRNA CASC11可靶向下调miR-146a-3p的表达,上调下游c-Met基因的表达。结论 lncRNA CASC11通过靶向下调miR-146a-3p介导结肠Talazoparib小鼠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敲低lncRNA CASC11基因可促进miR-146a-3p表达,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及侵袭。

M1巨噬细胞培养液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换的影响及Calpain的介导作用

目的 探讨M1巨噬细胞对乳腺癌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转换(EMT)的影响及钙蛋白酶(Calpain)在其中的介SAG价格导作用。方法 以人乳腺癌细胞系雌激素受体阳性(ER+)细胞MCF-7、T47D及雌激素受体阴性(ER-)细胞MDA-MB-231为模型细胞,实验分为MCF-7细胞及PS-341核磁T47D细胞的RPMI-1640组(RPMI-1640纯培养基培养)、M1巨噬细胞条件培养液培养组(M1-CM组)、M1-CM+Calp组[M1-CM联合Calpain抑制剂Calpeptin(50μmoL/L)处理]、M1-CM+CI-Ⅲ组[M1-CM联合Calpain抑制剂Calpain inhibitorⅢ(50μmoL/L)处理],MDA-MB-231细胞的RPMI-1640组、M1-CM组;采用划痕实验和侵concomitant pathology袭实验检测各组中MCF-7细胞、T47D细胞、MDA-MB-231细胞的迁移能力及MCF-7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qRT-PCR检测M0巨噬细胞、M1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受体7CCR7、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及白细胞介素-12(IL-12)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CF-7细胞、T47D细胞及MDA-MB-231细胞中上皮-钙黏素(E-cad)、纤连蛋白(FN)、波形蛋白(Vim)蛋白水平表达。结果 与RPMI-1640组相比,M1-CM组ER+细胞MCF-7及T47D迁移能力增强(P<0.05),MCF-7细胞侵袭能力增强(P<0.05);ER+细胞MCF-7及T47D E-cad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而FN、Vim表达上调(P<0.05),而ER-细胞MDA-MB-231中只有E-cad表达上调(P<0.05);与M1-CM组相比,ER+细胞MCF-7及T47D的M1-CM+Calp组、M1-CM+CI-Ⅲ组中M1-CM诱导的ER+乳腺癌细胞EMT效应被逆转(P<0.05)。结论 M1巨噬细胞条件培养液可以促进ER+细胞人乳腺细胞的EMT,但对ER-细胞EMT无明显影响,其促进ER+乳腺癌细胞EMT信号机制可能与Calpain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