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鉴别儿童颅面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与骨淋巴瘤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鉴别儿童颅面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与骨淋巴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的颅面部LCH患儿30例(LCH组)和骨淋巴瘤患儿46例(淋巴瘤组),应用超声观察两组病灶数量、最大径、内部液化、骨质破坏情况(骨缺损、骨性强回声)、病灶内血流及有无周围淋巴结,并比较上述超声征象的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诊断颅面部LCH与骨淋巴瘤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联合诊断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超声征象及联合诊断模型鉴别LCH与骨淋巴瘤的诊断效能;采用校准曲线评估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间的拟合优度,Bootstrap自助抽样法对其校准度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两组病灶数量、骨缺损、骨性强回声、内部液化、病灶内血流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BMS-354825作用数量、骨缺损、骨性强回声均为鉴别诊断LCH与骨淋巴瘤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建立联合诊断模型为:Logit(P)=-0.583+2.122×病灶数量-3.413×骨缺损+4.407×骨性强回声。ROC曲线分析显示,病灶数量、骨缺损、骨性强回声鉴Double Pathology别LCH与骨淋巴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7、0.728、0.846,联合诊断模型的AUC为0.940,高于各超声征象单独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诊断模型的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贴合良好;内部验证结果显示,联合诊断模型的AUC为0.927。结论 超声有助Ferroptosis抑制剂于儿童颅面部LCH与骨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基于各超声征象建立的联合诊断模型可显著提高诊断效能,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基于序贯疗法靶向清除葫芦素E介导的衰老结肠癌细胞

结肠癌(CR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道癌症之一,在我国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逐年增加。近年来,手术、化疗等抗癌治疗的方法虽然不断改进,但是CRC患者的总生存率和预后却不理想。鉴于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以及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CRC的临床治疗效果严重受限。因此,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型CRC治疗策略显得极为迫切。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具有抗癌活性且毒副作用低的有效活性成分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葫芦素E(Cucurbitacin E)作为临床药Ipatasertib生产商物“葫芦素片”的重要活性成分,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主要包括保肝、抗炎、抗菌、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葫芦素E在诱导肿瘤细胞衰老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细胞衰老是导致不可逆的细胞周期阻滞的过程,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抑制肿瘤的策略。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都可以触发细胞衰老,包括癌基因激活、DNA损伤、端粒功能障碍和细胞应激等。此外,细胞衰老与肿瘤抑制、组织修复、胚胎发生等生物学进程密切相关。最新研究表明,能够特异性消除衰老细胞的遗传模型已经证Ceralasertib明了靶向衰老极具治疗益处。衰老诱导药物导致衰老细胞获得特有的新弱点,这些弱点可以被senolytics选择性地靶向清除。Senolytics是一类能够选择性杀死衰老细胞的药物。Senolytics基于序贯疗法原理,即先诱导肿瘤细胞衰老,再选择性杀死衰老肿瘤细胞,该策略正在积极探究用于抗癌治疗。然而,人们对CE诱导CRC细胞衰老中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我们阐明了CE诱导CRC细胞衰老的具体机制,同时利用CE介导CRC细胞衰老的致命弱点,并进一步探索基于序贯疗法靶向清除CE介导衰老CRC细胞的作用机制。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通过构建的AOM/DSS小鼠结肠癌模型,观察到CE处理组的肿瘤直径和平均瘤数明显小于AOM/DSS诱导组;HE染色与免疫组化分析显示,CE处理后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并增强了DNA损伤反应和衰老的指标;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实验结果显示,CE诱导的CRC细胞衰老可被TFAP4的过表达所回调,敲低TFAP4明显促进了CE介导的CRC细胞衰老;采用mi Rwalk-2数据库分析发现,CE处理CRC细胞明显促进mi R-371b-5p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结果显示,mi R-371b-5p可明显减弱野生型TFAP4 3′-UTR的荧光素酶活性。这些结果表明,CE处理通过诱导mi R-371b-5p的表达,mi R-371b-5p直接靶向并降解TFAP4。TFAP4的下调是CE介导CRC细胞衰老的关键因素。2、通过细胞转染和q PCR实验在转录水平上检测CRC细胞内衰老相关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mi R-371b-5p抑制剂可以上调p53、p21、p16的表达。我们提示了CE诱导CRC细胞衰老的具体机制,即CE主要通过调控mi R-371b-5p/TFAP4信号轴诱导CRC细胞衰老。3、SA-β-Gal染色实验结果显示,敲低FBXW7可以触发CRC细胞的衰老,并且白藜芦醇能够清除衰老的CRC细胞;通过FBXW7过表达质粒的构建和SA-β-Gal染色实验,结果发现,过表达FBXW7也可以消除CE诱导的衰老CRC细胞。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基于白藜芦醇处理或活化FBXW7的序贯疗法可靶向清除衰老的CRC细胞。综上所述,CE处理通过mi R-371b-5p的高表达直接靶向降解TFAP4,从而诱导CRC细胞衰老;基于白藜芦醇处理或活化FBXW7的序贯疗法可靶向清除由CE诱导的衰老CRC细胞。本课题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CE诱导CRC细胞衰老的具体机制,也提出了基于白藜芦醇或过表达FBXW7Symbiotic drink的序贯疗法在选择性消除衰老CRC细胞方面的新功效。研究结果,不仅为葫芦素E在CRC中“老药新用”提供新思路和科学依据,也为靶向CRC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

芪玉三龙方通过Wnt5a/β-catenin信号通路逆转上皮—间充质转化抑制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

目的 从细胞水平探讨芪玉三龙方是否通过Wnt5a/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抑制肺癌转移。方法 将重组慢病毒转染小鼠肺癌细胞建立稳定过表达Wnt5a的细胞系,同时构建Wnt5a干扰和空载细胞株。qRT-PCR法检测Wnt5a、β-catenin mRNA的表达水平。CCK8、EdU实验检测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Transwell实验检测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Wnt5a、Pevonedistat采购β-catenin、c-Myc、Cyclin D1、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Snai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芪玉三龙方组Wnt5a、β-catenin、c-Myc、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细胞增殖活性、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5)。Wnt5a过MK-4827半抑制浓度表达组中Vimentin、N-cadherin、Snail表达水平增加(P<0.05),RNA Immunoprecipitation (RIP)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细胞增殖活性、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增强(P<0.05);Wnt5a干扰组Vimentin、N-cadherin、Snail表达水平下降(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细胞增殖活性、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下降(P<0.05),明显抑制EMT的发生。芪玉三龙方处理后,Wnt5a过表达组Wnt5a、β-catenin、c-Myc、Cyclin D1、Vimentin、N-cadherin、Snail表达水平下降(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细胞增殖活性、侵袭和迁移能力得到抑制。结论 芪玉三龙方可能通过Wnt5a/β-catenin信号通路逆转上皮—间充质转化,抑制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和疗效监测、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外周血NN2211作用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诊断价值及其疗效监测、预后评估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MM患者60例,于化疗前后检测外周血LMR水平;并选取同期就诊者6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外周血LMR数据;对比MM患者与对照组LMR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LMR对MM的诊断效能;SB203580说明书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疾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等,观察MM患者化疗前后LMR变化;根据LMR中位数将MM患者分为高LMR组(LMR≥3.69)与低LMR组(LMR<3.69),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差异,并对比两组生存状况。结果 MM患者化疗前外周血LMR为(3.62±1.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5±0.7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R、PR组患者化疗后LMR相比化疗前升高(P<0.05),PD组化疗后LMR相比化疗前降低。低LMR组β_2微球蛋白≥3.5 mg/L、乳酸脱氢酶≥245 U/L和ISS分期为Ⅲ期的比例相比高LMR组更高(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LMR组中位OS为28.4个月,高LMR组中位OS为52.1个月,两组对比差异有显sleep medicine著性(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LMR(HR=2.365)、LDH(HR=5.781)均是MM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外周血LMR在初诊MM患者诊断和疗效监测上均有临床意义,且是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CircPARD3调控miR-326/CXCL3轴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目的 探究环状RNA PARD3(circPARD3)靶向微小RNA-326(miR-326)/趋化因子配体3(CXCL3)轴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qRT-PCR法分析OSCC组织及细胞中circPARD3和miR-326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circPARD3和miR-326、CXCL3和AY-22989化学结构miR-326的靶向关系。在OSCC细胞CAL-27中转染si-NC、si-circPARD3、si-circPARD3+anti-NC、si-circPARD3+anti-miR-326、miR-NC、miR-326 mimics,将未转染的CAL-27细胞设为对照组。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cadherin)、神经性钙黏附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蛋白表达。小鼠移植瘤实验验证circPARD3对OSCC肿瘤生长及miR-32Precision oncology6/CXCL3的影响。结果 在OSCC组织与细胞中,circPARD3表达上调,miR-326表达下调,抑制circPARD3表达可以显著抑制O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EMT。抑制miR-326可selleck Dibutyryl-cAMP以逆转抑制circPARD3表达对O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EMT的抑制作用。小鼠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抑制circPARD3表达,移植瘤体积及质量降低,miR-326表达水平升高,CXCL3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circPARD3在OSCC组织与细胞中表达上调,抑制circPARD3表达,上调miR-326表达,进而抑制CXCL3表达,抑制OSCC细胞迁移、侵袭及EMT。

APOC1、APOE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组在形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明显异质性的疾病,目前DLBCL的标准治疗方案为R-CHOP,约70%的老年患者可以获得完全缓解,但仍有30%的患者在经过标准方案治疗后复发。随着DLBCL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复发率和死亡率也不断升高,虽然相继提出了新的诊断技术和靶向治疗药物,但仍有近半数新诊断的患者无法获得完全缓解。因此,急需寻找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及生物标志物,为DLBCL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载脂蛋白C1(APOC1)及载脂蛋白E(APOE)在DLBCL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为DLBCL诊治提供新的潜在靶点。方法一、利用TIMER2.0数据库检索APOC1、APOE在泛癌中的表达情况;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APOC1、APOE在DLBCL中的表达水平;利用GEPIA2数据库分析APOC1、APOE在DLBCL中的预后价值;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APOC1、APOE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Web Geselleck产品stalt在线分析平台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分析。二、进一步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POC1、APOE蛋白在DLBCL组织中的表达:本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初发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标本共70例及20例淋巴结反应增生性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中APOC1、APOE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间的关系。结果一、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APOC1、APOE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并且其在DLBCL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SB203580.01)。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APOC1、APOE相关的基因主要与代谢过程、生物调节、多细胞生物过程、细胞成分组织、胆固醇代谢等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APOC1、APOE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高于低表达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发现DLBCL中APOC1、Autoimmune retinopathyAPOE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86%与68.57%,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分别为25%与30%,均较对照组中的表达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LBCL组织中APOC1、APOE表达均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1),且分期越早(Ⅰ+Ⅱ期),APOC1、APOE的阳性表达率越高。而APOC1、APOE表达水平均与患者年龄、性别、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B症状、IPI评分等无关(P>0.05)。结论1、生物信息学及免疫组化法分析APOC1、APOE在DLBCL中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APOC1、APOE的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肿瘤分期相关,可能与肿瘤的发展相关。3、APOC1、APOE在DLBCL中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高于低表达患者,可能通过脂质代谢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DLBCL潜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基于“肝病实脾”理论探讨逍遥散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铁死亡的影响

目的:基于“肝病实脾”理论探讨逍遥散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铁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建立肝纤维BLZ945化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逍遥散组、水飞蓟宾葡甲胺组,每组12只,另选12只SD大鼠腹腔注射等剂量玉米油设为对照组,以逍遥散、水飞蓟宾葡甲胺分组处理后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各组大鼠肝指数并以Masson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纤维化,比较其肝胶原容积分数(CVF);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比较其肝组织α-SMA阳性表达;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改变。分离培养上述各组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SC),以试剂盒测定各组大鼠HSC铁死亡指标:铁含量、谷胱甘肽(GSH)及丙二醛(MDA)水平;以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HSC铁死亡标志蛋白[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环加氧酶2(PTGS2)、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表达BMS-907351小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拟杆菌目丰度、HSC铁含量、MDA水平、ACSL4与PTGS2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AST与ALT水平、肝指数、肝CVF、肝组织α-SMA阳性比、ACE指数、梭菌目丰度、HSC中GSH水平与GPX4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水飞蓟宾葡甲胺组大鼠拟杆菌目丰度、HSC铁含量、MDA水平、ACSL4与PTGS2蛋白表达均升高(P<0.Oncologic treatment resistance05),血清AST与ALT水平、肝指数、肝CVF、肝组织α-SMA阳性比、ACE指数、梭菌目丰度、HSC中GSH水平与GPX4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逍遥散组相比,水飞蓟宾葡甲胺组大鼠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逍遥散可通过诱导肝星状细胞铁死亡而抑制其活性,进而减轻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肝纤维化,减轻其肝功能损伤,最终对大鼠发挥明显肝保护作用。

TGF-β1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成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类型,是一种遗传异质性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恶性肿瘤。2015-2019年期间,AML的死亡率约为每年2.7/10万,五年相对生存率为29.5%。在这种低生存率的情况下,AML患者的治疗选择仍很有限,主要以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联合蒽环类药物强化化疗为主。仍有10-40%的年轻患者对AML诱导治疗无效,而60岁以上患者的这一数字要高得多(40%-60%)。缓解后复发在AML治疗中也是很常见的情况,发生在40%-50%的年轻患者和绝大多数老年患者中。这一类复发难治(Relapsed or Refractory,RR)AML患者的预后通常很差,耐药则是其治愈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因此,想要进一步提高AML患者的存活率,则需不断探索治疗的耐药机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Pexidartinib使用方法β1)与多种实体肿瘤的化疗耐药有关,如肝细胞癌、结直肠癌和鳞癌等。因此我们推测,复发难治AML患者存在异常的TGF-β1表达,且与化疗耐药相关。研究方法:一、TGF-β1在A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其信号通路对AML细胞生物学特性和耐药的影响1.TGF-β1在A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收集健康体检者、缺铁性贫血患者以及各疾病状态AML患者外周血及骨髓标本。研究对象分组包括AML组和对照组,其中AML组根据疾病状态不同,划分为初诊组、缓解组和复发难治组;对照组主要为缺铁贫患者(Iro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n Deficiency Anemia,IDA)和健康体检者。标本收集后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并提取RNA,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的方法检测PBMC中TGF-β1的m RNA水平;其次,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浆及骨髓液中TGF-β1细胞因子水平,同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的方法检测骨髓活检标本中TGF-β1表达水平。2.TGF-β1表达水平与AML患者临床参数、治疗反应率及预后的关系:AML初诊和复发难治患者血浆中TGF-β1水平与实验室检查结果、首次治疗后缓解状态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在GEPIA2在线数据库中检测AML患者TGF-β1水平与预后的关系。3.TGF-β1及其信号通路在AML耐药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使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检测AML阿霉素耐药细胞(HL60/ADR和K562/ADR)和非耐药细胞(HL60和K562)之间TGF-β1、TGF-β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GF-β1细胞因子的水平。4.TGF-β1对AML细胞耐药及其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在AML细胞(KG-1A,K562和HL60)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TGF-β1后,分别通过CCK8法检测增殖、AnnexinⅤ-PI流式法检测凋亡、PI流式法检测周期、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检测衰老细胞比例、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迁移及侵袭能力。5.阻断TGF-β信号通路对AML耐药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在AML耐药细胞(HL60/ADR和K562/ADR)培养基中加入2种TGF-β受体抑制剂,再用阿霉素(Doxorubicin,DOX)诱导凋亡,48h后用AnnexinⅤ流式法检测凋亡细胞比例。同时,使用WB法检测促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二、TGF-β1-SMAD4-SOX4信号轴在AML细胞化疗耐药中的机制研究1.AML患者PBMC中SOX4的表达水平以及与TGF-β1水平的相关性分析:该部分研究的对象及标本处理的方法同TGF-β1,并分析AML患者PBMC中SOX4和TGF-β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与患者血浆中TGF-β1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2.TGF-β1对AML细胞中SOX4表达水平的影响:在AML非耐药细胞(KG-1A和K562)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TGF-β1后,使用q PCR法和WB法检测AML细胞株中SOX4表达水平;同时利用2种TGF-β受体抑制剂阻断AML耐药细胞(HL60/ADR和K562/ADR)中TGF-β信号通路,检测SOX4表达水平。3.AML耐药细胞中SOX4表达水平:使用q PCR法和WB法检测AML耐药细胞(HL60/ADR和K562/ADR)和非耐药细胞(HL60和K562)中SOX4表达水平差异。4.SOX4对AML细胞耐药及其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使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 RNA)获悉更多干扰AML耐药细胞(HL60/ADR和K562/ADR)和非耐药细胞(KG-1A和K562)中SOX4表达,再用阿霉素诱导细胞凋亡,48h后用流式法进行凋亡检测。同时,分别通过CCK8法和AnnexinⅤ-PI流式法检测干扰SOX4表达之后的AML耐药细胞和非耐药细胞的增殖与基础凋亡。5.TGF-β1通过SOX4诱导AML细胞发生耐药:在AML非耐药细胞(KG-1A和K562)培养基中加入TGF-β1后,用si RNA干扰SOX4表达,并用阿霉素作用48h,通过AnnexinⅤ-PI流式法检测凋亡细胞比例。6.SOX4转录因子预测及SMAD4在AML中表达水平:使用JASPAR在线数据库预测SOX4启动子区域可能结合的转录因子;AML患者PBMC中SMAD4水平检测对象及方法同SOX4,并与SOX4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7.TGF-β1通过促进SMAD4核內移调控SOX4的表达:在KG-1A细胞中加入TGF-β1后,用si RNA干扰SMAD4表达,再通过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法检测TGF-β1作用下SMAD4细胞核内移的情况;同时使用q PCR法和WB法检测AML细胞中SOX4表达水平。研究结果:一、TGF-β1在A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其信号通路对AML细胞生物学特性和耐药的影响1.TGF-β1在A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AML复发难治组患者PBMC中TGF-β1 m RNA水平显著高于初诊组及缓解组,但较健康对照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复发难治组患者血浆中TGF-β1水平显著升高,与初诊组及缓解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骨髓液中,复发难治组TGF-β1水平较初诊组显著升高。在骨髓活检标本中,AML复发难治组患者TGF-β1阳性表达较初诊组明显增加。同一患者血浆和骨髓中TGF-β1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存在正相关性,且同一患者PBMC中TGF-β1 m RNA水平和血浆TGF-β1蛋白水平呈正相关。2.TGF-β1表达水平与AML患者临床参数、治疗反应率及预后的关系:初诊组中,血浆TGF-β1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骨髓液中TGF-β1水平与年龄和血小板呈正相关,而与外周血中原始细胞百分比和骨髓中原始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复发难治组中,血浆TGF-β1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与外周血中原始细胞百分比和骨髓中原始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而骨髓液中TGF-β1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而与外周血中原始细胞百分比和骨髓中原始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但无统计学差异。3.TGF-β1及其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AML耐药细胞中的表达水平:AML耐药细胞中TGF-β1水平较非耐药细胞相比显著升高,同时发现,下游SMAD2和SMAD3磷酸化水平亦显著升高。耐药细胞培养上清中TGF-β1水平均亦较非耐药细胞显著升高,阻断TGF-β信号通路后下游SMAD2磷酸化水平明显下调。4.TGF-β1对AML细胞耐药及其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TGF-β1对AML细胞的增殖、凋亡及周期影响不完全一致,但经过TGF-β1预处理的AML细胞(KG-1A和K562)再经历DOX杀伤后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减少,同时发现TGF-β1可促进KG-1A、K562衰老和迁移/侵袭能力。5.阻断TGF-β通路对AML耐药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TGF-β受体抑制剂联合化疗药物(DOX和Ara-C)后对AML耐药细胞(HL60/ADR和K562/ADR)的抑制率较单用化疗药物明显上升,凋亡细胞比例也显著升高。二、TGF-β1-SMAD4-SOX4信号轴在AML细胞化疗耐药中的机制研究1.AML患者PBMC中SOX4的表达水平以及与TGF-β1水平的相关性分析:AML复发难治患者中SOX4表达显著高于初诊组、缓解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且与PBMC中TGF-β1水平和血浆中TGF-β1蛋白水平显著正相关。2.TGF-β1对AML细胞SOX4表达水平的影响:在AML细胞(KG-1A和K562)中,随着加入TGF-β1细胞因子浓度的升高,SOX4 m RNA和蛋白水平均逐渐提升。而使用TGF-β受体抑制剂阻断AML耐药细胞(HL60/ADR及K562/ADR)中的TGF-β信号通路,同样发现SOX4蛋白水平下调。3.AML耐药细胞中SOX4表达水平:在AML耐药细胞(HL60/ADR和K562/ADR)中,SOX4表达水平较AML非耐药细胞(HL60、K562)显著升高。4.SOX4对AML细胞耐药及其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干扰SOX4表达可增加AML耐药细胞(HL60/ADR和K562/ADR)和AML非耐药细胞(KG-1A和K562)的化疗敏感性。同时可抑制AML耐药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其凋亡;而对AML非耐药细胞的增殖无显著影响,基础凋亡率轻度升高。5.TGF-β1通过SOX4诱导AML细胞耐药:TGF-β1可以促进AML细胞(KG-1A、K562)抵抗DOX诱导的凋亡作用,而干扰SOX4水平后这种抗凋亡作用减弱。同样在化疗药物作用的条件下,干扰SOX4表达后AML耐药细胞(HL60/ADR和K562/ADR)的凋亡比例显著增加。6.SOX4转录因子预测及SMAD4在AML中表达水平:经在线网站预测,TGF-β信号通路中SMAD4可以与SOX4启动子区域结合。SMAD4在AML复发难治组水平较初诊组升高,较健康对照组减低,与缓解组无显著差异。且初诊组SMAD4表达水平与SOX4水平显著正相关。7.TGF-β1通过SMAD4核內移调控SOX4的表达:在AML细胞中,TGF-β1可以引起SMAD4核转移,而在SMAD4被si RNA干扰后,这种核转移现象明显下调,且SOX4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研究结论:1.复发难治AML患者和AML耐药细胞中TGF-β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提示TGF-β1与AML耐药相关。2.TGF-β1可促进AML细胞发生耐药,而TGF-β受体抑制剂可提高耐药细胞的化疗敏感性。3.TGF-β1可能通过TGF-β1-SMAD4-SOX4轴促进AML细胞耐药。

ZY-444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小分子化合物ZY-444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作用及其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用DMSO(对照组)和不同浓度ZY-444 1.25、2.5、5μmol/L处理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Antibiotic-siderophore complex,采用内盐法检测DU145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实验观察DU145细胞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DU145细胞凋亡,细胞划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DU145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Bcl-2、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Snail、c-myc和细胞周期蛋MK-2206体内白D1(cyclin D1)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ZY-444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DU145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克隆形成,促进细胞凋亡,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Caspase-3蛋白表达(P<0.05)。与对照组相比,ZY-444 5μm点击此处ol/L可下调N-cadherin、Vimentin、β-catenin、Snail、c-myc和cyclin D1蛋白表达,上调E-cadherin和GSK-3β蛋白表达(P<0.05)。结论 ZY-444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促进细胞凋亡,逆转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并通过Wnt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

脑心通方干预心肌梗死后神经炎症的药效学评价及机制探讨

研究背景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引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等脑部并发症,大大加重了临床死亡率及治疗难度,其治疗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但是目前对于MI后引起脑部疾病的中间介质及机制尚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MI引起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自噬等多个病理环节的激活,导致脑部神经炎症反应的发生,且伴随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脑部出现持续的神经炎症反应,不仅会引发神经毒性,造成神经元损伤,促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还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揭示MI后出现神经炎症反应的病理机制,将为心脑共病的防治提供有效途径。神经炎症反应参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由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驱动。一方面,小胶质细胞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包括调节神经突触形成、修剪突触、吞噬和清除因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神经元,帮助维持脑内环境稳定;另一方面,脑部出现损伤时,小胶质细胞发生表型变化,迅速增殖,促进神经炎症反应发生。但是,过度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则会造成持续的神经炎症反应,促进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因此,小胶质细胞常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研究对象,而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onized Calcium-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作为小胶质细胞标记物,被广泛用来研究脑部神经炎症反应。对心脑之间的关系,中医认为,“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关。脑之神明伤,累及于心,心之神明伤,累及于脑。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脑心同治”。脑心通方(胶囊)是“脑心同治”的代表方剂,临床广泛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Anti-biotic prophylaxis的治疗,疗效可靠。因此,可用于心脑共病的研究。为探究MI后出现神经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及机制,本研究拟利用IBA-1标记MI大鼠脑部的小胶质细胞,检测神经炎症反应的变化,筛选MI后脑部出现神经炎症反应的时间点;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MI后神经炎症反应相关的蛋白网络,并以脑心通方(胶囊)为探针,通过解析方剂作用的效应分子,揭示MI后神经炎症反应的关键蛋白,同时帮助阐释脑心通方(胶囊)“脑心同治”的药效作用机制。研究内容1.对MI后出现神经炎症反应的时间点进行研究。采用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模型,对MI后1、3、5、7d四个时间点的大鼠心脏组织进行病理染色,对脑组织进行小胶质细胞的免疫荧光标记,评价神经炎症反应,确认MI后脑部最早出现神经炎症反应的时间点。2.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MI后心脏组织和大脑皮层组织的差异蛋白分析。根据前期结果,选择MI后1、3、7d三个时间点,利用DIA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MI后心脏组织和大脑皮层组织的蛋白表达量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初步筛选与MI后神经炎症反应发生相关的差异蛋白。3.通过脑心通方(胶囊)对MI后神经炎症反应的药效学评价和机制探究揭示MI后出现神经炎症反应的关键蛋白及脑心通方(胶囊)的关键作用分子。以人体等效剂量为脑心通方(胶囊)中剂量,以1/2和2倍的人体等效剂量为低剂量和高剂量,对SD大鼠预给药7 d后进行MI模型构建,分别于术后1d和7 d取材。通过心脏梗死面积、组织病理染色和IBA-1标记脑部小胶质细胞进行脑心通方(胶囊)的药效学评价;选择最佳给药剂量,并基于DIA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脑心通方(胶囊)的药效作用分子,结合第二章的蛋白网络结果进行核心蛋白的筛选和验证。研究结果1.MI后脑部出现神经炎症反应心脏组织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表明,MI后1 d,左心室组织出现炎性细胞浸润,MI后3d心肌组织开始出现蓝染胶原纤维,且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纤维化面积逐渐增大,心肌损伤加重,表明由心肌梗死逐渐发展为心肌纤维化。脑组织病理染色结果表明,大脑并未出现显著的细胞损伤;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MI后1d,IBA-1的表达在皮层出现显著性升高,MI后3d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并在MI后5 d、7 d维持高表达状态,表明小胶质细胞激AZD9291作用活,脑部出现神经炎症反应。2.MI后出现神经炎症反应的差异蛋白网络构建MI后1、3、7d的心脏组织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随着缺血时间改变,差异蛋白的表达量发生变化,其功能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心肌纤维化等多个病理过程;大脑皮层组织有少量蛋白表达量被上调,且在不同时间点发生动态变化,蛋白功能涉及补体凝血级联反应、线粒体转运、细胞粘附等生物学过程。心脑之间的差异蛋白存在互作关系,表明心脑之间存在潜在的关键蛋白。通过与脑部疾病进行关联,筛选与神经炎症相关的差异蛋白,得到17个差异蛋白:蛋白补体C3(C3-beta-c,C3)、补体成分 4-结合蛋白(C4b-binding protein alpha chain,C4BPA)、补体因子(Complement factor properdin,CFP)、线粒体核糖体蛋白S14(Mitochondrialribosomalprotein S14,MRPS14)、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ALR)、整合素 β(Integrin beta,ITGB3)、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1)、蛋白聚糖(Versican,VCAN)、巨噬细胞帽盖蛋白(Macrophage-cappingprotein,CAPG)、整合素α3 变体 A(Integrin alpha 3 variant A,ITGA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11)、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39S 核糖体蛋白 L22(39S ribosomal protein L22,MRPL22)、Ras 相关蛋白 Rab-28(Ras-related protein Rab-28,RAB28)、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yrosine-protein kinase receptor,RPTKs)、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 G4(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4,ABCG4)、超长链脂肪酸蛋白 5(Elongation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 Protein 5,ELOVL5)。3.脑心通方(胶囊)药效学评价及机制探讨(1)药效结果表明,脑心通方(胶囊)中剂量(220mg/kg)可以显著减轻心肌损伤:显著缩小MI后大鼠的心脏梗死面积、减轻心脏组织病理损伤、减小心肌纤维化面积、降低心脏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同时可以显著改善脑部皮层组织的小胶质细胞激活。(2)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脑心通方(胶囊)可显著降低大脑皮层中ABCG4、ELOVL5、DNA 连接酶 3(DNA ligase3,Lig3)、自噬相关蛋白 2(Autophagy-related 2A,ATG2A)、氯化物通道蛋白 7(H(+)/Cl(-)exchange transporter7,CLCN7)的蛋白表达量。分子对接结果表明,ABCG4与脑心通方(胶囊)关键成分芍药苷、丹参酮IIA、阿魏酸均具有自发结合能力;WB实验结果表明,脑心通方(胶囊)给药组的ABCG4蛋白表达量被显著回调;进一步的CETSA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脑心通方(胶囊)给药组的ABCG4蛋白降解被延迟。综上,表明脑心通方(胶囊)可改善MI后心肌损伤,减轻脑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降低神经炎症反应;脑心通方(胶囊)可显著改善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其中ABCG4可能是MI后神经炎症反应发生的关键蛋白。结论1.通过研究MI后脑部神经炎症反应,结果表明MI后1d,脑部出现了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且在7d内持续存在。2.利用蛋白质组学探究MI后神经炎症反应的差异蛋白。LY294002采购结果表明,MI后脑部神经炎症反应的出现伴随心脏和大脑皮层组织的多个蛋白的表达量变化,且心脑之间的差异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其功能涉及多个病理环节,通过筛选得到了 17个可能的差异蛋白。3.药效学评价结果表明,脑心通方(胶囊)对MI后的心肌损伤以及脑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具有较好的干预作用;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脑心通方(胶囊)可显著调控ABCG4的表达量变化,结合前期研究表明,ABCG4可能是心肌梗死后出现神经炎症反应的关键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