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M2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研究

背景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但目前关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信号通路和M2巨噬细胞极化促进多发性骨髓瘤发生进展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M2巨噬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M2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研究。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4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8例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血液内科骨髓移植健康供selleck HPLC者)30名为对照组。取2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并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2巨噬细胞比例。采用细胞传代培养RPMI8226细胞,通过佛波酯分化培养单核巨噬细胞THP-1为巨噬细胞。根据实验需要将瘤细胞培养并采用siRNA转染沉默磷酸酶基因(PTEN)分成3组:空白组、siRNA-PTEN实验组、siRNA对照组;收集以上3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加入巨噬细胞共培selleckchem养体系后分为4组:M0巨噬细胞组、瘤细胞上清液组、siRNA-PTEN上清液组、siRNA上清液组。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培养的空白组、siRNA-PTEN实验组、siRNA对照组的AKT、p-AKT、PI3K-p85、p-PI3K-p85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培养的空白组、siRNA-PTEN实验组、siRNA对照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上清液共培养的M0巨噬细胞组、瘤细胞上清液组、siRNA-PTEN上清液组、siRNA上清液组M2巨噬细胞中特异性抗体CD163、CD206、F4/80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多发性骨髓瘤上清液共培养的M0巨噬细胞组、瘤细胞上清液组、siRNA-PTEN上清液组、siRNA上清液组M2巨噬细胞特异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白介素10(IL-10)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试验组M2巨噬细胞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0.855,P<0.hepatoma upregulated protein001)。siRNA-PTEN实验组中p-AKT/AKT、p-PI3K-p85/PI3K-p85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和siRNA对照组(P<0.05)。siRNA-PTEN实验组中MMP2、MMP9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和siRNA对照组(P<0.05)。siRNA-PTEN上清液组M2巨噬细胞特异性抗体CD163+F4/80、CD206+F4/80表达水平高于瘤细胞上清液组和siRNA上清液组(P<0.05)。siRNA-PTEN上清液组M2巨噬细胞特异标志物ARG-1、IL-10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瘤细胞上清液组和siRNA上清液组(P<0.0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M2巨噬细胞表达上调,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M2巨噬细胞极化,调控骨髓瘤细胞微环境。

亚硒酸钠对肾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泌尿系肿瘤中最致命的。其发病原因包括肥胖、高血压、吸烟、遗传等。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由于影像学的进步,肿瘤的检测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早期肾癌患者被发现并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是,仍有20%-30%的患者在诊断时就发现了转移,即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此外,大约 20%-40%的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复发及转移。由于RCC对放疗及化疗均不敏感,这无疑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导致了晚期肾癌患者预后不佳。虽然目前已经开发了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及抑制血管生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等靶向治疗药物,但是,它们对于患者生存期的改善仍十分有限。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晚期肾癌临床治疗这一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在机体构成、生理功能维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微量元素处于平衡状态。但是,当某种原因导致这种平衡被破坏时,此时多个器官未处在最佳状态,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比如硒元素缺乏可导致克山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锰元素含量过多可导致红细胞增多症、肝硬化等疾病。此外,流行病学显示微量元素紊乱与多种肿瘤相关,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前期工作中我们课题组同学已对健康人及肾癌患者血清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试及分析,发现晚期肾癌患者血清硒的含量低于正常人及早期肾癌患者。因此,我们考虑硒元素可能影响肾细胞癌生物学行为,补充硒元素可能对晚期肾癌患者治疗具有一定帮助。本研究应用硒元素最常见形式亚硒酸盐GDC-0068生产商,验证亚硒酸钠对R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初步研究了亚硒酸钠对RCC细胞的作用机制,最后验证了亚硒酸钠对裸鼠肾细胞癌移植瘤模型的生长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及对裸鼠有无明显毒副作用,希望对晚期肾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第一部分 亚硒酸钠对肾细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体外实验验证亚硒酸钠对于RCC细胞增殖、凋亡、转移的影响,明确亚硒酸钠对于R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0、2.5uM、5uM、10uM、20uM、40uM)处理RCC细胞系786-O细胞及ACHN细胞,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作用不同时间后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变化。通过MTT实验、克隆形成实验验证亚硒酸钠对于RCC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流Orthopedic biomaterials式细胞仪观察亚硒酸钠对RCC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验证亚硒酸钠对于RCC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升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形态萎缩,细胞质颜色变深。通过MTT实验我们发现亚硒酸钠可有效抑制RCC细胞增殖活性,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克隆形成实验显示亚硒酸钠可抑制RCC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技术显示亚硒酸钠可引起RCC细胞凋亡,随着浓度的增高,其凋亡的比例增加。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显示亚硒酸钠抑制RCC细胞的迁移及侵袭。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硒酸钠对于RCC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引起RCC细胞的凋亡。此外,亚硒酸钠对于RCC细胞的转移能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部分 亚硒酸钠促进肾细胞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其转移分子机制研究研究目的:探讨亚硒酸钠促进RCC细胞凋亡并抑制其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为了检测亚硒酸钠是否通过内源性途径引起RCC细胞凋亡,我们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了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含量的变化,进一步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凋亡相关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含量的变化。我们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细胞转移相关MMP-9、E-cadherin、VEGF的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含量的变化。应用NAC调节ROS的含量验证亚硒酸钠是否通过ROS引起RCC细胞凋亡并抑制其转移。String数据库寻找ROS互作蛋白,并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亚硒酸钠作用于RCC细胞时NF-κB通路相关蛋白含量的变化。最后我们应用NAC调节ROS含量,通过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实验观察亚硒酸钠是否通过ROS影响RCC细胞NF-κB通路。研究结果:我们发现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升高,线粒体膜电位(MMP)不断降低,细胞活性氧(ROS)水平不断升高。这提示亚硒酸钠通过内源性凋亡途径引起RCC细胞凋亡。内源性凋亡相关mRNA(Bcl-2、Bax、cIAP、xIAP)水平的变化及相关蛋白(Bcl-2、Bax、Cleaved-Caspase3)含量的变化更加充分说明亚硒酸钠通过内源性凋亡途径引起RCC细胞凋亡。我们发现随着亚硒酸钠浓度增加,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含量升高,而MMP-9的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含量降低。它们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此外,MMPs 与肿瘤微血管形成相关,微血管生成在肿瘤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故同时检测了微血管形成相关VEGF的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含量变化,发现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加,VEGF的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含量下降。当我们向亚硒酸钠处理的RCC细胞加入活性氧清除剂NAC时,发现亚硒酸钠引起RCC细胞凋亡及对转移的抑制程度降低,说明亚硒酸钠通过ROS引起RCC细胞凋亡并抑制其转移。String数据库提示ROS与NF-κB通路相关蛋白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通过进一步实验,我们发现亚硒酸钠抑制NF-κB通路相关蛋白(P65及IκB-α)磷酸化,并抑制p-p65由细胞质进入细胞核,进而促进RCC细胞凋亡并抑制其转移,NAC的加入可以减轻亚硒酸钠对NF-κB通路的抑制。结论:亚硒酸钠通过内源性凋亡途径引起RCC细胞的凋亡,通过影响EMT及微血管形成相关蛋白、mRNA水平影响RCC细胞的转移能力。亚硒酸钠可通过ROS介导NF-κB通路的抑制进而促进RCC细胞的凋亡并抑制其转移。第三部分亚硒酸钠对肾癌移植瘤模型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亚硒酸钠对肾癌移植瘤模型的影响。研究方法:我们构建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亚硒酸钠组及对照组。待肿瘤生长至一定体积后,亚硒酸钠组应用亚硒酸钠按2mg/kg每两天腹腔注射一次,对照组应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药物后每3天用游标卡尺测量移植瘤的长径和短径,并对小鼠进行称重。2周后处死小鼠,测量肿瘤的重量,TUNEL染色检测肿瘤凋亡,肺组织行病理切片检查,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转移相关蛋白E-Cadherin、VEGF及NF-κB相关蛋白p-p65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亚硒酸钠组中肿瘤体积及重量低于对照组,两组小鼠体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UNEL实验发现亚硒酸钠可引起小鼠移植瘤凋亡。两组裸鼠肺组织病理切片无明显异常,未发现明显转移瘤,无明显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等药物毒性改变。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显示亚硒酸钠可引起移植瘤细胞Cleaved-Caspase-3、E-Cadherin表达含量升高,VEGF表达含量降低,亚硒酸钠降低了移植瘤细胞NF-κB通路相关蛋白p-p6Belumosudil5的含量。结论:亚硒酸钠可抑制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并引起移植瘤的凋亡。亚硒酸钠可引起凋亡、转移、NF-κB通路相关蛋白含量的变化。两组裸鼠体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及肺组织切片无明显异常提示亚硒酸钠对小鼠无明显毒副作用。

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介导脂肪酸氧化调控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的作用研究

研究背景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常伴随着免疫微环境的异常。肿瘤免疫微环境组成复杂,其中微环境内的代谢产物和细胞因子等能够重塑免疫细胞的表型与功能,抑制其抗肿瘤能力,甚至发挥促肿瘤作用,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因此,近些年来免疫治疗已逐渐成为临床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案之一。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的恶性肿瘤发生率中占第六位,位居世界范围内癌症致死率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对免疫治疗响应性差。肝脏富含巨噬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肝癌免疫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异质性,在决定肝癌发生发展和临床免疫治疗响应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揭示TAMs表型和功能的调控机制,将为阐明HCC发病机理、发现新的肿瘤干预靶点提供实验依据。巨噬细胞具有表型可塑性和功能多样性,分为M1型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classically activated macrophage)和 M2 型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alternatively activated macrophage)以及两者之间的众多过渡类型。同样,TAMs也可以分为M1型和M2型。其中,M2型TAMs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较差的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众多代谢途径参与调控巨噬细胞的表型分化和功能重塑,例如脂质代谢重编程在其中就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M1型巨噬细胞主要依靠有氧糖酵解消耗葡萄糖以及消耗谷氨酰胺来产生ATP,而M2型巨噬细胞则主要依赖脂肪酸氧化(fatty acid oxidation,FAO)作为ATP来源。线粒体作为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参与调节TAMs的脂质代谢水平并影响其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细胞内长链脂肪酸的氧化还需要另一种细胞器,即过氧化物酶体的作用。长链脂肪酸经过过氧化物酶体的初步氧化剪切后,再将获得的短链脂肪酸以酰基辅酶A的形式转输到线粒体中进行进一步的β循环氧化。然而,目前关于过氧化物酶体在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调控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课题以巨噬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发现IL-4诱导的M2型巨噬细胞中脂质富集水平发生上调,且这样的脂质异常富集与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FAO密切相关。由于TAMs脂质代谢异常与患者更差的预后相关,所以我们进一步以TAMs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实验以及肝癌患者的样本分析后验证了 M2型TAMs中亦存在脂质异常富集的现象,并且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代谢与TAMs的M2表型的维持有关。综上,我们研究了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介导的脂肪酸氧化在调控M2型巨噬细胞与TAMs的脂质水平、表型和功能中的作用,为阐明巨噬细胞代谢重塑机制、寻找干预TAMs促肿瘤功能的潜在靶点提供了新的依据。研究方法与结果1.M2型巨噬细胞中脂质富集水平上调脂质代谢在巨Biofertilizer-like organism噬细胞表型和功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首先以mIL-4(20ng/ml)刺激小鼠的巨噬细胞系RAW264.7,或以hIL-4和hIL-13(20ng/ml)刺激人的单核细胞系THP1后,RT-qPCR验证RAW264.7细胞中M2极化相关标志分子Arg1和Tgf-β和THP1细胞中的CD206、TGF-β和IL-10的表达上调,确定成功诱导M2样巨噬细胞表型。利用中性脂质染料BODIPY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脂质富集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细胞相比,两种M2型巨噬细胞中脂质富集水平均显著上调。同时,以IL-4诱导小鼠原代巨噬细胞(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s和腹腔巨噬细胞PEMs),RT-qPCR验证其M2表型,流式细胞术检测脂质富集水平,结果显示M2型BMDMs和PEMs中脂质富集水平显著高于未selleck激酶抑制剂刺激组细胞。上述结果提示,M2型巨噬细胞中脂质富集水平显著上调。2.M2型巨噬细胞中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是参与细胞FAO代谢的主要细胞器,因此我们进一步检测了 M2型巨噬细胞中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RT-qPCR结果显示,经IL-4刺激的BMDMs和PEMs中线粒体FAO代谢相关酶Cpt1a、Crat和Acads和过氧化物酶体FAO代谢相关酶Acot4、Acot8、Ehhadh和Acox-1的表达均较未刺激组细胞上调。Western Blot实验在蛋白水平进一步证明了 IL-4刺激的PEMs中线粒体FAO限速酶CPT1A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限速酶ACOX1均明显上调表达。这些结果提示M2型巨噬细胞中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FAO通路可能被激活。3.阻断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通路进一步上调M2型巨噬细胞中脂质富集水平为进一步验证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代谢通路在M2型巨噬细胞脂质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我们利用线粒体FAO限速酶CPT1A的抑制剂Etomoxir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限速酶ACOX1的抑制剂TDYA,分别处理IL-4刺激的BMDMs和PEMs,BODIPY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脂质富集情况。结果显示,Etomoxir和TDYA处理均可显著上调BMDMs和PEMS中脂质富集水平,提示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可能参与了M2型巨噬细胞的脂质分解代谢。4.干扰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通路能够抑制M2型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脂质代谢在巨噬细胞表型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明确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FAO通路是否参与调控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表型。我们检测了 Etomoxir和TDYA处理对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RT-qPCR结果显示Etomoxir和TDYA处理显著下调IL-4刺激的BMDMs和PEMs中M2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Arg1和Ym1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数据也证明了 Etomoxir和TDYA处理能够下调BMDMs和PEMs中M2样表型分子的表达。上述结果提示,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FAO通路可能参与调控M2型巨噬细胞的表型。众多研究显示,M2型巨噬细胞在肿瘤进程中发挥促肿瘤的作用。因此,我们进一步探究Etomoxir和TDYA处理后的M2型巨噬细胞是否还具有促进肝癌细胞增殖的功能。分别收取Etomoxir和TDYA处理后的M2型巨噬细胞上清,刺激小鼠肝癌细胞系Hepa1-6。CCK8细胞增殖实验数据显示,与对照M2型巨噬细胞来源的上清相比,Etomoxir和TDYA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Hepa1-6细胞的增殖。上述结果初步提示,干扰M2型巨噬细胞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通路能够抑制其促肿瘤表型。5.肝癌相关巨噬细胞中脂质明显富集肿瘤微环境能够重塑TAMs的表型和功能,介导肿瘤免疫逃逸,促进疾病进程。已知TAMs主要极化为促肿瘤的M2表型,因此课题进一步验证了 TAMs中脂质富集情况。首先建立了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的体外共培养体系,BODIPY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分别与人的肝癌细胞系Huh7或小鼠的肝癌细胞系Hepa1-6细胞共培养的THP1和RAW264.7细胞中脂质的富集水平显著上调。RT-qPCR和流式细胞术验证与Hepa1-6共培养的小鼠原代巨噬细胞(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s和腹腔巨噬细胞PEMs)M2表型相关标志物Arg1和Ym1表达上调,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脂质富集水平,结果显示与肝癌细胞共培养后的BMDMs和PEMs中脂质富集水平显著高于未刺激组细胞。同时,借助于拉曼光谱检测技术结合免疫荧光染色对肝癌患者癌与癌旁组织中TAMs的脂质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与癌旁组织巨噬细胞相比,肝癌组织TAMs的脂质富集水平显著增加。上述结果提示肿瘤微环境能够上调巨噬细胞中脂质富集水平。6.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参与调控肝癌相关巨噬细胞的FAO代谢途径BODIPY标记的中性脂质主要定位于脂滴中,而脂滴与其他细胞器互作参与细胞内脂质代谢调控,因此我们观察了 TAMs中脂质与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的定位情况。将THP1细胞与Huh7细胞共培养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脂质的BODIPY荧光与MitoTracker Deep Red标记的线粒体、特征性膜蛋白PMP70标记的过氧化物酶体存在共定位,提示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可能参与了 TAMs的脂质代谢。为明确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通路在TAMs中的变化,我们进一步检测了肝癌细胞共培养对BMDMs和PEMs中FAO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RT-qPCR结果显示肝癌细胞共培养能够显著上调BMDMs和PEMs中线粒体FAO代谢相关酶Cpt1a、Crat和Acads以及过氧化物酶体FAO代谢相关酶Acot4、Acot8、Ehhadh和Acox1的表达。同时蛋白水平检测发现PEMs在与Hepa1-6共培养后线粒体FAO限速酶CPT1A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限速酶ACOX1均表达上调。上述结果提示,TAMs中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FAO通路被激活。7.阻断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通路进一步促进肝癌相关巨噬细胞中的脂质富集为进一步验证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通路在TAMs脂质代谢中的作用,Etomoxir和TDYA处理与肝癌细胞共培养的BMDMs和PEMs细胞,BODIPY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脂质富集情况。结果显示,Etomoxir和TDYA处理能够显著上调与肝癌细胞共培养的BMDMs和PEMs的脂质富集水平,提示线粒体与过氧化物酶体FAO通路均参与TAMs中脂质代谢过程。8.抑制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通路调控TAMs表型为验证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通路在TAMs的表型重塑中的作用,我们检测了 Etomoxir和TDYA处理对TAMs表型的影响。结果显示,经Etomoxir和TDYA处理后的BMDMs来源的TAMs中M2表型标志分子表达明显下调,提示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通路均参与了 TAMs细胞M2样表型重塑过程。研究结论与意义脂质代谢在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重塑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而FAO通路为M2样巨噬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本课题以IL-4活化的M2型巨噬细胞和TAMs为研究对象,检测了上述巨噬细胞中脂质富集以及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通路的变化,初步探索了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通路在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调控中的作用。Rapamycin分子量研究发现M2型巨噬细胞和TAMs中脂质富集增加伴随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而阻断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FAO通路能够进一步上调巨噬细胞中脂质富集水平、同时抑制M2样巨噬细胞表型。我们的研究为阐明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代谢重塑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为寻找巨噬细胞免疫治疗相应靶点提供了新思路。

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素和醛固酮水平与短时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素和醛固酮水平与短时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2年12月间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的65岁以下原发性高血Ferrostatin-1使用方法压患者192例,检测肾功能symbiotic associations、尿酸、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立位血浆肾素Y-27632浓度、醛固酮浓度水平,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醛固酮浓度/肾素浓度(ARR)的中位数(ARR=11.81)为分界线,分为高ARR组(>ARR中位数者)和低ARR组(

洛铂与吡柔比星载药微球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疗效对比

目的:分析洛铂与吡柔比星载药微球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5月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9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吡柔比星载药微球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观察组采用洛铂载药微球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甲胎蛋白(AFP)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44.68%,疾病控制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的31.91%、74.47%,AF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贫血发生率为4.26%、血小板降低2.13%、恶心8.51%、肝功Renewable lignin bio-oil能异常4.26%,低于对照组的23.40%、34.04%、23.4获悉更多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年、3年观察组生存INCB28060率分别为65.96%、53.19%,高于对照组的51.06%、3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洛铂载药微球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癌效果确切,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可提高患者生存周期。

稻米油特征参数的测定与脂肪酸组成分析

采用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化学滴定法等手段,对我国不同产地的7个市售稻米油的特征参数Neurally mediated hypotension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并与青刺果油等14种同步测定的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稻米油的折光指数为1.465 6~1.467 7;相对密度d_(20)~(20)为0.918 6~0.922 1;碘值为100.1~107.3 g/100 g;皂化值为184.7~188.7 mg/g;谷维素含量在2 516.80~21 833.32Glutaminase抑制剂 mg/kg之间;脂肪酸组成以油酸C_(18∶1) (39.38%~42.26%)、亚油酸C_(18∶2) (36.23%~39.86%)、棕榈酸C_(16∶0) (15.22%~17.38%)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79.66%~81.39%之间。与其他14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相比:棕榈酸C_(16∶0)以稻米油为最高(16.48%),油酸C_(18∶1)含量以橄榄油为最高(77.18%),亚油酸C_(18∶2)以火麻籽油为最高(55.27%),亚麻酸C_(18∶3)以美藤果油为最高(49.02%),不饱和脂肪酸以杏仁油为最高(95.12%),稻米油的油酸与亚油酸比值为1.00∶LY294002体内1~1.16∶1,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为0.98∶1~1.15∶1,与世卫组织推荐的黄金比例1∶1比较接近。此外,稻米油的碘值、皂化值等多项特征参数与青刺果油较为接近。研究结果表明稻米油具备良好的、平衡的脂肪酸组成比例和较高的营养价值,也为消费者选择适合自身所需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的食用植物油提供了参考依据。

右美托咪定拮抗阿霉素小鼠心脏毒性的效果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拮抗阿霉素对小鼠心脏毒性的效果及作RepSox用机制。方法 100只清洁级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D组)各50只,每3-Methyladenine说明书组又各分5个亚组,均一次性腹腔注射不同剂量阿霉素。C组每天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0.005 mL·g~(-1),D组每天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30μg·kg~(-1),共10 d。记录小鼠死亡数量,采用Probit法计算阿霉素致小鼠死亡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_(50))及95%可信区间(95%CI)。注射0.9%氯化钠/右美epigenetic adaptation托咪定10 d后处死存活小鼠,电镜及光镜下观察小鼠心肌细胞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小鼠心肌细胞bax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组阿霉素对昆明种小鼠腹腔给药的LD_(50)为21.17 mg·kg~(-1)(95%CI:18.12~24.74 mg·kg~(-1)),D组LD_(50)为29.18 mg·kg~(-1)(95%CI:24.90~34.18 mg·kg~(-1)),D组LD_(50)显著高于C组(U=15.5,P=0.002)。C组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损伤较D组严重,且可见自噬小体。与C组比较,D组bax表达显著降低(χ~2=25.90,P=0.000),2组bcl-2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明显提高阿霉素致小鼠死亡的LD_(50),提高小鼠生存率,其机制可能与右美托咪定降低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抑制bax蛋白表达有关。

干扰SATB1抑制宫颈癌增殖和转移能力及增强宫颈癌放射敏感性的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 (SAT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并探讨SATB1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转移能力和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SATB1在宫颈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宫颈癌患者中SATB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常规培养宫颈癌肠转移细胞(CaSki),随机分为si-NC组和si-SATB1组,分别转染NC siRNA和SATB1 si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SATB1的表达水平,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转移能力;采用不同剂量放射线处理si-NC组和si-SATB1组细胞,CCK8实验检测si-NC组和si-SATB1组细胞放疗敏感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si-NC组和si-SATB1组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蛋白β-catenin及其下游蛋获悉更多白细胞周期蛋白1(cyclinD1)、cmembrane biophysicsMYC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与非癌组织相比,SAT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SATB1高表达与宫颈癌肿瘤大小、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且高表达SATB1的宫颈癌患者预后较差。与si-NC组相比,si-SATB1组宫颈癌细胞中SATB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si-SATB1组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显著降低(P<0.05),si-SATB1组宫颈癌细胞放疗敏感性增加(P<0.05)。si-SATB1组宫颈Taurine小鼠癌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蛋白β-catenin及其下游蛋白cyclinD1、cMYC和MMP-2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 SATB1可能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宫颈癌增殖和转移能力及增强宫颈癌放射敏感性。

酵母多糖改善阿霉素导致心肌损伤的机制研究

背景:蒽环类药物是经典的化疗药物之一,广泛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实体肿瘤的治疗。但其临床应用受到心脏毒性、骨髓抑制等副作用的限制。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已成为肿瘤患者化疗后死亡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蒽环类药物致心脏毒性的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受损、铁调节蛋白紊乱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细胞死亡。目前右丙亚胺是唯一获得FDA批准的临床用于预防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肌损伤的药物。临床研究表明,右丙亚胺可减少成人和儿童肿瘤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左心室功能障碍,但是接受右丙亚胺治疗的患者继发性肿瘤的发生率以及骨髓抑制的风险增加。因此,研究蒽环类药物导致心肌损伤的机制,同时寻找潜在的防治方案已成为近年来肿瘤患者化学治疗的关键。目的:通过建立阿霉素(最常见的蒽环类药物之一)诱导的小鼠心力衰竭模型,检测小鼠左心室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纤维化水平、毛细血管密度、左心室断裂张力(Tension-to-Rupture,TTR)和心脏收缩功能等变化,探讨阿霉素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活化进而抑制受损心肌修复的作用机制,以及酵母多糖是否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从而改善阿霉素引起的小鼠心室重构和功能障碍。方法:1.将体重22-25 g,周龄为8-12周的C57BL/6J野生型雄性小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5 mg/kg/周,每周一次,连续4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阿霉素注射前以及注射后7、14、21和28天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在阿霉素注射前以及注射后1、3、7、14、28天外周血和心脏组织中促炎型(M1)和修复型(M2)单核/巨噬细胞亚群。3.观察酵母多糖(3 mg/kg,单次注射)对阿霉素作NSC 119875临床试验用后的上述各项指标变化的影响。4.在细胞水平上,在无或者有添加阿霉素(0.25和0.5μM)的条件下,检测THP-1单核细胞向M1或M2巨噬细胞极化的能力。5.记录小鼠的心脏重量(Heart Weight,HW)和胫骨长度(Tibia Length,TL),并计算HW/TL。6.苏木素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心室肌细胞形态变化和发生空泡化的心肌细胞数量。7.异凝集素B4(Isolection B4,IB4)和小麦胚芽凝集素(Wheat Germ Agglutinin,WGA)免疫荧光共染色检测毛细血管密度和心肌细胞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8.天狼星红(Picrosirius Red,PSR)染色检测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的含量。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炎症因子及胶原蛋白交联相关酶的m RNA表达水平。10.selleck VE-822采用机械拉力环测定左室的断裂张力以评估左心室的机械强度。结果:1.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较,阿霉素组小鼠的左室收缩功能和HW/TL随着阿霉素剂量积累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注射后28天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2.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较,阿霉素注射21天后,小鼠心肌细胞发生空泡化、毛细血管密度降低、I型/III型胶原蛋白含量的比值升高。3.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较,阿霉素注射后早期(1-3天,累积剂量5 mg/kg),小鼠心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在阿霉素注射晚期(21-28天,累积剂量15-20 mg/kg),心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数量显著降低。4.在细胞培养中,阿霉素(0.5μM)抑制单核细胞向促炎型巨噬细胞亚群和修复型巨噬细胞亚群的极化。5.阿霉素注射14天后小鼠进行酵母多糖干预。与无酵母多糖干预的阿霉素组小鼠相比较,酵母多糖注射后3天可引起快速且短暂的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心肌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数量的显著增加。6.与无酵母多糖干预的阿霉素组小鼠相比较,酵母多糖注射14天后,阿霉素导致的心肌细胞空泡的数量显著减少,瘢痕组织面积显著增加,同时毛细血管密度增加。7.与无酵母多糖干预的阿霉素组小鼠相比较,酵母多糖注射14天后,阿霉素导致的小鼠心脏功能下降得到轻微的改善,但左心室断裂张力无显著改变;酵母多糖注射56天后,小鼠心脏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同时左心室的断裂张力也得到明显的daily new confirmed cases恢复。结论:本研究证实:随着累积剂量的增加,阿霉素引起心肌细胞损伤(表现为心肌细胞空泡化)程度明显增加。同时,阿霉素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极化进而抑制心肌损伤后的炎症修复。酵母多糖促进巨噬细胞的活性和极化进而加速受损心肌细胞的清除、瘢痕组织的修复和促进心肌组织中毛细血管新生,从而改善阿霉素导致的心室重构和功能障碍。

能谱CT对下肢血管血栓与非钙化斑块鉴别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下肢血管病变中血栓与非钙化斑块的能谱CT参数差异,探究鉴别两者的参数及其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下肢能谱CT检查且1周内完成DSA手术的81例病人,共纳入109处血栓或非钙化斑块病变进行分析。根据DSA结果将病变分为血栓组(34处)与非钙化斑块组(75处)。在能谱CT上测量并记录能谱参数,包括能谱曲线斜率(λ)、有效原子序数(Eff-Z)、钙水物质密度[Ca(W)]、碘水物质密度[I(W)]、水碘物质密度[W(I)]、水钙物质密度[W(Ca)]、70 keV下的CT值(CT70 ke V)。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比较2组间参数,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能谱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血栓组病人的急性病程和房颤占比均高于非钙化斑块组Western Blotting,高血压和冠心病占比低于非钙化斑块组(均P<0.05)。血栓组中能谱曲线斜率(λ)、W(I)和W(Ca)均高于非钙化斑块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程、冠心病、房颤、λ、W(I)和W(Ca)是鉴别血栓与非钙化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其中,病程的AUC(0.860)和敏感度(85.3%)最高,房颤和W(Ca)的特异度最高(9Ceralasertib试剂8.7%),λ、W(I)和W(Ca)的截断值分别为0.65、1 052.08、1 048.89,值越大越倾向于血栓的诊断;联合参数[病程、房颤、λ、W(I)和W(Ca)获悉更多]AUC为0.929,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90.7%,诊断效能高于单一参数。结论 在下肢血管病变中,能谱CT参数对血栓与非钙化斑块有鉴别意义,同时结合临床病史,可为临床术前病变成分预判及术式选择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