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目前,肾移植已经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移植后糖IACS-010759临床试验尿病(Post-Transplant Diabetes Mellitus,PTDM)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和死亡风险。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影响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其预测和诊治提供更多可参考的资料和证据。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树兰(杭州)医院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本研究采用的纳入、排除标准,对肾移植后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及血糖变化进行描述性分析。再根据本研究采用的PTDM诊断标准,将肾移植受者分为PTDM组和血糖正常组。收集如下病例资料: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和多囊肾病史;术前相关资料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总胆固醇、空腹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空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镁、血钙、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群genetic profiling体反应抗体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术后相关资料包括术后炎症状态[术后第1天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透析史、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急性排斥反应史、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JC病毒感染、BK病毒感染、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血药浓度异常升高史。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连续型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二分类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PTDM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1.我院431例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中,共有336例受者在术后1年内发生糖代谢异常,其中PTDM者91例,占比为21.11%。2.单因素分析发现,PTDM组患者的年龄(P<0.001)、术前BMI(P<0.001)、术前FPG(P<0.001)、术前空腹TG(P<0.001)和术后第1天的CRP(P=0.002)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而术前空腹HDL-C(P=0.021)和术前血镁(P=0.048)明显低于血糖正常组。在肾移植术前,PTDM组中有HEV感染(P=0.034)和HLA-B46阳性(P=0.037)的患者更多。而在肾移植术后,PTDM组中使用他克莫司(P=0.029)和有CNI血药浓度异常升高史(P=0.042)的患者更多。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4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6-1.093,P=0.026]、术前 BMI(OR=1.279,95%CI:1.072-1.526,P=0.006)、术前 FPG(OR=4.300,95%CI:1.77Dinaciclib试剂7-10.404,P=0.001)、HLA-B46 阳性(OR=3.910,95%CI:1.074-14.237,P=0.039)、术后第 1 天的 CRP(OR=1.026,95%CI:1.003-1.050,P=0.024)和术后使用他克莫司(OR=4.084,95%CI:1.631-10.225,P=0.003)可能是肾移植术后发生PTDM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术前BMI、术前FPG、HLA-B46阳性、术后第1天的CRP以及术后使用他克莫司可能是肾移植术后发生PTDM的独立危险因素。
Author: admin
肾移植后糖尿病的致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目前,肾移植已经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移植后糖IACS-010759临床试验尿病(Post-Transplant Diabetes Mellitus,PTDM)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和死亡风险。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影响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其预测和诊治提供更多可参考的资料和证据。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树兰(杭州)医院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本研究采用的纳入、排除标准,对肾移植后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及血糖变化进行描述性分析。再根据本研究采用的PTDM诊断标准,将肾移植受者分为PTDM组和血糖正常组。收集如下病例资料: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和多囊肾病史;术前相关资料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总胆固醇、空腹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空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镁、血钙、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群genetic profiling体反应抗体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术后相关资料包括术后炎症状态[术后第1天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透析史、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急性排斥反应史、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JC病毒感染、BK病毒感染、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血药浓度异常升高史。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连续型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二分类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PTDM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1.我院431例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中,共有336例受者在术后1年内发生糖代谢异常,其中PTDM者91例,占比为21.11%。2.单因素分析发现,PTDM组患者的年龄(P<0.001)、术前BMI(P<0.001)、术前FPG(P<0.001)、术前空腹TG(P<0.001)和术后第1天的CRP(P=0.002)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而术前空腹HDL-C(P=0.021)和术前血镁(P=0.048)明显低于血糖正常组。在肾移植术前,PTDM组中有HEV感染(P=0.034)和HLA-B46阳性(P=0.037)的患者更多。而在肾移植术后,PTDM组中使用他克莫司(P=0.029)和有CNI血药浓度异常升高史(P=0.042)的患者更多。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4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6-1.093,P=0.026]、术前 BMI(OR=1.279,95%CI:1.072-1.526,P=0.006)、术前 FPG(OR=4.300,95%CI:1.77Dinaciclib试剂7-10.404,P=0.001)、HLA-B46 阳性(OR=3.910,95%CI:1.074-14.237,P=0.039)、术后第 1 天的 CRP(OR=1.026,95%CI:1.003-1.050,P=0.024)和术后使用他克莫司(OR=4.084,95%CI:1.631-10.225,P=0.003)可能是肾移植术后发生PTDM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术前BMI、术前FPG、HLA-B46阳性、术后第1天的CRP以及术后使用他克莫司可能是肾移植术后发生PTDM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清脑钠肽、超敏C反应蛋白、可溶性ST2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AMG510纯度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致瘤抑制素2(sST2)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RF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RFA术治疗的82例阵发性AF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25例)和未复发组(57例)。检测患者血清BNP、hs-CRP、sST2水平,收集临床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BNP、hs-CRP、sST2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复发组血清BNP、hs-CRP、sST2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Medical Help05)。血清BNP、hs-CRP、sST2水平升高、AF病程增长是影响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BNP、hs-CRP、sST2预测阵发性AF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0.694、0.718,联合三者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高于BNP、hs-CRP、sST2单独预测。结论:阵发性AF患者血清BNP、hs-CRP、sST2水平升高是RF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血Dinaciclib清BNP、hs-CRP、sST2水平有助于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
丁酸梭菌对绵羊生长性能、肉品质及骨骼肌发育的影响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丁酸梭菌对绵羊生长性能、肉品质及骨骼肌发育的影响。选取健康且体重相近的3月龄杜泊×小尾寒羊杂一代母羊共18只,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CON组)和丁酸梭菌组(CB组),每组9只。CON组饲喂基础饲粮;CB组在CON组饲粮的基础上补充丁酸梭菌(活菌数为5.0×10~8CFU/g),补充量为5 g/(d·只)。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测定各组绵羊的生长性能,将其屠宰后取股二头肌测其肉品质、肌纤维组织形态和骨骼肌发育相关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CL 318952情况。结果显示:1) CB组绵羊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CON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CON组(P<0.05)。2) CB组羊肉的pH_(24)、亮度(L~*)值、黄度(b~*)值、蒸煮损失及剪切力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红度(a)~*值显著高于CON组(P<0.05)。3)与CON组相比,CB组股二头肌重量及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增大(P<0.05)。4)与COgenetic driftN组相比,CB组股二头肌支链氨基酸转氨酶(BCAT)及支链α-酮酸脱氢酶(BCKDH)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5)与CON组相比,CB组骨骼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和叉头框蛋白O3(FoxO3)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肌肉萎缩基因F-box(MAFbx)和肌肉Captisol研究购买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此外,CB组绵羊骨骼肌中肌细胞生长素(MyoG)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及钙蛋白酶-1(CAPN-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ST)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综上所述,饲粮添加丁酸梭菌可提升绵羊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促进骨骼肌生长发育,其机制可能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通路、MyoG/MSTN系统及CAPN-1/CAST系统有关。
利拉鲁肽对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率在全球显著上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NALFD的患病率高达29.8%,且2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NAFLD的患病率进一步升高,具有更高的肝纤维化风险。NAFLD虽然进展缓慢,但若进展到肝纤维化,全因死亡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尚不完全清楚NAFLD的具体发病机制,且治疗方法有限。因此,探究NAFL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为细胞内铁超载引发的氧化应激和细胞脂质过氧化。研究发现,铁死亡可导致单纯肝细胞脂肪变性向肝纤维化进展。NAFLD患者存在铁代谢异常和肝脏铁聚积,铁螯合剂能够改善NAFLD患者的肝脏病理,因此,抑制铁死亡可能成为治疗NAFLD的一种新策略。利拉鲁肽是一种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能刺激胰岛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还能起到抑制食欲和延缓胃排空的作用。近年研究显示,利拉鲁肽除了上述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应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肝内脂肪累积等作用。最新研究显示,利拉鲁肽可以抑制糖尿病小鼠肝脏铁死亡,减轻肝脏的氧化应激损伤。本研究通过给予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利拉鲁肽治疗,观察利拉鲁肽对研究对象的体重、人体成分指标、糖脂代谢、铁代谢、氧化应激以及肝脏脂肪含量等方面的影响。此外,通过棕榈酸/油酸诱导HepG2细胞,探讨铁死亡是否参与NAFLD的发病,利拉鲁肽可否通过抑制铁死亡发挥有益作用。第一部分利拉鲁肽对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目的:观察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应用利拉鲁肽治疗后人体成分、糖脂代谢、铁代谢、氧化应激Alisertib水平和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方法:纳入45例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在常规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管理)的干预下Imidazole ketone erastin,给予利拉鲁肽治疗,共干预24周。治疗前后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检测研究对象的生化指标: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转氨酶、血清白蛋白;检测铁代谢相关指标:血清铁、铁调素、血清铁蛋白;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测量研究对象的身体成分、肝脏脂肪衰减值(CAP)。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分析C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AP差值与各临床指标差值的相关性,分析CAP变化的影响因素。同期观察利拉鲁肽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通过24周利拉鲁肽的治疗,研究对象的体重、体重指数、腰围、骨骼肌含量、体脂肪含量、体脂率和内脏脂肪面积显著下降(P<0.05)。2.通过24周利拉鲁肽的治疗,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铁蛋白、铁调素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铁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和治疗前的基线值相比,利拉鲁肽治疗24周后,研究对象的SOD活性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下降(P<0.05)。4.利拉鲁肽治疗24周后,研究对象肝脏的CA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5.相关性分析显示,CAP的变化值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内脏脂肪面积、铁蛋白、铁调素、MDA的下降差值呈正相关(r=0.630、0.661、0.355、0.360、0.324、0.638、0.496,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OD活性上升的差值呈负相关(r=-0.372、-0.495,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铁蛋白、铁调素、MDA的差值是CAP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6.利拉鲁肽治疗后,出现不能耐受的腹泻、恶心、纳差不良反应者3人(6.7%),停用利拉鲁肽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研究过程中,利拉鲁肽治疗出现恶心、纳差者8人(17.8%),便秘者2人(4.4%),无力者2人(4.4%),头痛者1人(2.2%),心悸者1人(2.2%),随着饮食结构的调整和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症状均可得到缓解。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低血糖和严重不良事件。小结:1.利拉鲁肽治疗24周可以显著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的体重、腰围、体脂肪含量以及内脏脂肪面积,改善身体成分,未发生营养不良情况。2.利拉鲁肽治疗24周可以显著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的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减轻胰岛素抵抗;可以显著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改善肝功能。3.利拉鲁肽治疗24周可以显著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减少肝脏铁聚积,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4.利拉鲁肽治疗24周后,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下降与体重指数的下降、铁代谢的改善、脂质过氧化水平下降密切相关,利拉鲁肽可能通过抑制铁死亡改善NAFLD患者肝内脂质聚积。5.利拉鲁肽单独应用于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耐受性好,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性高。第二部分利拉鲁肽抑制棕榈酸/油酸诱导的HepG2细胞铁死亡,降低细胞内脂质含量目的:通过棕榈酸/油酸诱导HepG2细胞,明确铁死亡是否参与NAFLD的发病以及利拉鲁肽对NAFLD的干预机制。方法: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Con组):含有10%FBS的MEM培养基孵育细胞24h;游离脂肪酸组(FFA组):终浓度为200μM/100μM的棕榈酸/油酸培养基孵育24h;利拉鲁肽干预组(FFA+LI组):终浓度为100n M的利拉鲁肽并含200μM/100μM的棕榈酸/油酸培养基,孵育细胞24h。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应用油红O染色方法观察细胞中脂质沉积情况;检测各组细胞内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铁含量。应用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记电泳方法检测各组细胞催化亚基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转铁蛋白受体1(TFR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Con组比较,FFA组HepG2细胞内橘红色脂滴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增加;经利拉鲁肽干预后,FFA+LI组HepG2细胞内橘红色脂滴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减少,但仍高于Con组(P<0.05)。2.与Con组比较,FFA组HepG2细胞内SOD活性、GSH水平显著降低;利拉鲁肽干预后,FFA+LI组细胞内SOD活性、GSH水平明显升高,但仍低于Con组(P<0.05)。3.与Con组比较,FFA组HepG2细胞内MDA水平、铁含量显著升高;经利拉鲁肽干预后,FFA+LI组细胞内MDA水平、铁含量显著低于FFA组,但仍高于Con组(P<0.05)。4.与Con组比较,FFA组HepG2细胞SLC7A1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经利拉鲁肽干预后,FFA+LI组SLC7A11蛋白表达有所升高,但与FF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组比较,FFA组HepG2细胞Nrf2、GPX4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经利拉鲁肽干预后,FFA+LI组HepG2细胞Nrf2、GPX4蛋白表达明显高于FFA组,但仍低于Con组(P<0.05)。与Con组相比,FFA组HepG2细胞TFR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经利拉鲁肽干预后,与FFA组相比,FFA+LI组HepG2细胞TFR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但仍高于Con组(P<0.05)。5.与Con组相比,FFA组HepG2细胞SLC7A11 m 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经利拉鲁肽干预后,FFA+LI组SLC7A11 m RNA表达有所升高,但与FF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组比较,FFA组HepG2细胞Nrf2、GPX4 m RNA表达显著降低;经利拉鲁肽干预后,FFA+LI组HepG2细胞Nrf2、GPX4 m RNA表达明显高于FFA组,但仍低于Con组(P<0.05)。与Con组比较,FFA组HepG2细胞TFR1 m RNA表达显著升高;经利拉鲁肽干预后,与FFA组相比,FFA+LI组HepG2细胞TFR1 m RNA表达显著降低,但仍高于Con组(P<0.05)。小结:1.棕榈酸/油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含量增加,利拉鲁肽可减少肝细胞内脂质沉积。2.棕榈酸/油酸诱导的HepG2细胞出现抗氧化应激能力降低、铁超载以及细胞脂质过氧化增加等铁死亡的特征;与铁死亡相关的蛋白SLC7A11、Nrf2、GPX4表达降低,TFR1表达增加,提示铁死亡参与了NAFLD的发病。3.利拉鲁肽通过上调铁死亡相关蛋白Nrf2、GPX4的表达,下调TFR1的表达,提高棕榈酸/油酸诱导的HepG2细胞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减轻细胞内铁超载、减少细胞脂质过氧化,抑制铁死亡。结论:1.利拉鲁肽可能通过抑制铁死亡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肝内脂质聚积。2.棕榈酸/油酸诱导的HepG2细胞出现抗氧化应激能力降低、铁超载以及细胞脂质过氧化增加等铁死亡的特征。3.利拉鲁肽通过上调铁死亡相关蛋白Nrf2、GPX4的表达,下调TFR1的表达,抑制铁死亡,减少棕榈酸/油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沉积。
基于双硫死亡相关的lncRNAs的胶质母细胞瘤预后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预后差。双硫死亡是一种新发现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形式,其失调与癌症进展及治疗相关。目前,关于双硫死亡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s(disulfidptosis-related long non-coding RNAs,DRLs)在GBM中的研究还很有限。本研究旨在探讨DRLs与GBM患者预后的关系,构建并验证预后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网站下载153例GBM患者样本的RNA测序数据和相应的临床特征,并从既往研究中获得10个双硫死亡相关的基因。将153例GBM患者样本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前者用于筛选与GBM患者预后相关的DRLs和构建预后模型,后者和全部数据集的数据用于检验预后模型的准确性selleck Smoothened Agonist。根据单因素Cox回归分析、LASSO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与GBM预后相关的DRLs并构建最佳预后模型。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和C指数分析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性能。根据风险评分中位数分别将训练集、验证集和全部数据集的GBM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进一步对每个数据集中不同风险组之间的基因进行基因集变异分析、基因集富集分析、免疫微环境特征和免疫检查点基因分析、抗肿瘤药物敏感性预测分析。结果:构建并验证了一个包含9个DRLs的预后模型。训练集、验证集和全部数据集中风险评分与患者预后生存状态的关系散点图显示风险评分越高,病死患者越多,符合模型的预测;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3个数据集中高风险组GBM患者的总生存期均低于低风险组;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训练集1、2和3年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保持在0.75以上,而验证集和全部数据集1、2和3年的AUC均分别保持在0.60和0.70以上,表明该模型预测性能良好;与年龄和BC Hepatitis Testers Cohort性别相比,该风险模型更能预测GBM患者生存时间。基因分析结果表明预后较差的高风险组富集selleckchem VP-16了免疫相关的通路,具有较高的免疫得分、免疫相关功能激活、免疫细胞浸润和较高的免疫检查点基因表达,且表现出对多种抗肿瘤药物敏感。结论:基于9个DRLs构建的预后模型对GBM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评估不同风险组GBM患者的基因差异、免疫浸润情况和抗肿瘤药物敏感性,为实现GBM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circRBM33对鼻咽癌6-10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环状RNA结合基序蛋白(circRBM)33对鼻咽癌细胞6-10B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评估鼻咽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中circRBM33和微小RNA(miR)-3196的相对水平。将小干扰RNA阴性对照(si-NC组)、circRBM33小干扰RNA(si-circRBM33组)、miRNA模拟物阴性对照(miR-NC组)、miR-3196模拟物(miR-3196组)、si-circRBM33+miR-3196抑制物(si-circRBM33+anti-mProtein Conjugation and LabelingiR-3196组)、si-circRBM33+miRNA抑制物阴性对照(si-circRBM33+anti-miR-NC组)分selleck抑制剂别转染6-10B细胞。未转染6-10B细胞记为对照(Con)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法分别检测6-10B细胞活力及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实时定量PCR分析circRBM33和miR-3196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鼻咽癌组织中circRBM33的相对水平明显升高,miR-3196相对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si-NC组比较,si-circRBM33组细胞活力、划痕愈合率、侵袭数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miR-NC组比较,miR-3196组细胞活力、划痕愈合率、侵袭数明显降低(P<0.05)。miR-3196是circRBM33的靶基因,circABT-263半抑制浓度RBM33负性调控miR-3196表达。si-circRBM33+anti-miR-3196组与si-circRBM33+anti-miR-NC组比较,细胞活力、划痕愈合率、侵袭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 干扰circRBM33可明显抑制鼻咽癌6-10B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这是通过靶向上调miR-3196实现的。
大黄素抗肝细胞癌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是一种肝脏最常点击此处见且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Invasive bacterial infection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广泛存在于诸多天然中草药和保健品中,因其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而被国内外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经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出大黄素抗肝癌作用机制为:调控细胞周期蛋白,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肝癌细胞增殖;通过调控线粒体、内质网应激、死亡受体和经典信号通路等途径诱使肝癌细胞凋亡;调控E-钙黏蛋白、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和炎症因子表达;靶向癌基因和癌通路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迁移;调控M2巨噬细胞极化;联合多种抗癌手段增效解毒;与其他药物合成的新型化合物也有较好的抗癌活性。通过综述大黄素抗肝细胞癌的研究现状,得出大黄素抗肝癌作用机制广泛,有潜FG-4592细胞培养力推动未来的肝癌药物治疗或联合放化疗、免疫治疗。
体外光化学疗法对大鼠肾移植抗排斥反应的研究
目的 探讨输注体外光化学疗法处理的单核细胞对肾移植大鼠排斥反应影响。方法 首先手术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分离受体大鼠单个核细胞,制备8-甲氧基补骨脂素联合紫外线光照的大鼠单核细胞(ECP),根据静medication management脉输注成分不同,将实验分为4组(每组12只),组1接受ECP处理,组2接受传统抗排斥药物,组3接受安慰剂处理,组4非移植组,接受ECP组和安慰剂组受体分别于手术前7 d、手术当天和术后7 d按组别从尾静脉注入ECP细胞(ECP组)或磷酸盐缓冲液PBS(安慰剂组);接受免疫抑制大鼠术后第1天起,皮下注射环孢素A 5 mg/kgCB-839连续10 d。组4未接受任何处理。观察受体大鼠的淋巴细胞数、细胞因子变化以及肾功能、移植大鼠肾病理情况。结果 ECP组和免疫抑制剂组大鼠IL-2、INF-γ有不同程度减少、IL-10水平升高,其CD4~+、CD8~+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血肌酐较安慰剂组低,排斥反应程度较安慰剂轻,与安确认细节慰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CP可调节细胞因子和T细胞,减轻肾移植大鼠的排斥反应。
杂化纳米材料光热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 PTT)具有高效快速、侵入性小、无创等优点。通常在光热治疗中采用单一的纳米材料作为光热剂,然而使用单一纳米材料通常会面临生物相溶性差、稳定性差、毒性大、靶向性能差、缺少成像性等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最近几年开发的杂化纳米材料,通过多种光热材料的掺杂、包覆、表面修饰等方法开发了碳基杂化、无机杂化、有机-无机杂化等具有优良光热性能的光热材料,解决了使用单一光热材料面临的问题。此外,通过融合光热材料、靶向材Nucleic Acid Purification Accessory Reagents料、成像材料、化疗材料和放射性材料等达到联Gefitinib使用方法合协同治疗的效果。杂化材料促进高效治疗癌症技术的发展,为光热协同治疗提供材料支持。这些方法为进一步开发新型杂化光热www.selleck.cn/products/kpt-330材料提供了思路,有望基于当前报道的各类具有光热潜力的材料,开发出高光热效率、高安全性的杂化光热材料,使光热杂化纳米材料在肿瘤的治疗临床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