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的运动皮层厚度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评价研究

目的 寻找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 UMN)损害的证据对诊断肌萎缩侧索硬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至关重要,拟通过精细的运动皮层厚度客观、敏感评价UMN损害并进行早期和精确诊断。方法 纳入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ALS患者108例,同时招募健康对照90人。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扫描。纳入的ALS患者首先进行临床资料登记,然后评估延髓、颈髓、胸髓和腰骶髓4个体Entinostat细胞培养区是否存在UMN损害。结果 ALS组双侧头面部-延髓区和上肢区的皮质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整体UMN损害阳性组的双侧头面部-延髓区和上肢区的运动皮质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薄selleckchem PEG300(P<0.05)。双侧头面部-延髓区的运动皮质厚度在相对应的延髓体区UMN损害阳性组较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双侧上肢区的运动皮质厚度在相对应的上肢体区UMN损害阳性组较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将运动皮层厚度变薄作为ALS患者UMN受累的客观标记物。

血液肿瘤患者跌倒危险因素研究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目的探索血液肿瘤患者跌倒相关危险因素,构建血液肿瘤患者跌倒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护理人员快速识别血液肿瘤患者跌倒风险,进行跌倒预防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血液肿瘤患者跌倒风险因素的提取:组建研究小组,通过文献研究全面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整理血液肿瘤患者跌倒相关风险因素;采用专家函询进行风险因素筛选,形成血液肿瘤患者跌倒风险因素调查问卷。2.血液肿瘤患者跌倒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该部分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济南市某5所三甲医院的347名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血液肿瘤患者跌倒情况调查问卷、血液肿瘤患者跌倒风险因素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相关数据。应用SPSS 26.0软件和R语言,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拟进入模型的预测因子,以最终进入模型的预测因子为自变量,患者过去一年内是否发生跌倒为结局变量,构建血液肿瘤患者跌倒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本研究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与校准度。结果1.风险因素提取结果: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分析和专家Microbiota functional profile prediction函询的基础上拟定了血液肿瘤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功能与活动、疾病与治疗相关因素、药物因素、心理与认知、陪护因素6个方面。2.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47名血液肿瘤患者,过去1年内共有67名患者发生跌倒,跌倒发生率为1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跌倒组与未跌倒组患者在动态平衡或步态异常、助行工具、运动情况、一年内眩晕史、周围神经病变、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激素点击此处、降压药、降糖药、多重用药情况、认知情况、是否害怕跌倒、患者跌倒风险认知、陪护人员跌倒风险认知、慢性疼痛、Barthel指数以及PHQ-9量表得分共19个变量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液肿瘤患者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一年内眩晕史(OR=2.795,95%CI:1.556-5.020)、激素(OR=2.017,95%CI:1.121-3.628)、Barthel指数(OR=0.981,95%CI:0.967-0.995)、PHMirdametinib体内实验剂量Q-9量表得分(OR=1.065,95%CI:1.008-1.125)。根据Logistic回归构建的跌倒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48(95%CI:0.681-0.816),约登指数为0.417,敏感度为0.567,特异度为0.850;Homers-Lemesh ow(H-L)检验P=0.477,校准图显示跌倒发生的实际值与预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血液肿瘤患者跌倒风险预测模型共包含4个预测因子,即一年内眩晕史、激素、Barthel指数和PHQ-9量表得分。经验证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血液肿瘤患者的跌倒结局,有助于早期识别血液肿瘤跌倒高风险人群,及早制定针对性预防策略。

陈皮多糖通过抑制炎症和内质网应激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病(NAFLD)是一类发病机制复杂的代谢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但目前尚无药物可用于直接治疗NAFLD。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炎症可使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进一步恶化,植物多糖已被证实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调节免疫系统,缓解炎症有良好的作用效果。陈皮是我国重要的药用资源之一,但其主要成分陈皮多糖(DTPP)对NAFLD治疗效果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对DTPP进行了提取和表征,探究其在体内外对缓解NAFLD炎症和内质网应激的作用效果。利用LPS+IFN-γ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作为炎症细胞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巨噬细胞中促炎特异性标志物TLR4、CD11c和i NOS的表达,定量分析培养基中NO、IL-6和TNF-α的含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细胞内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Chop、GRP78、xbp1s的表达。利用油酸钠诱导的THLE-2细胞作为脂质累积细胞模型,探究DTPP对细胞脂质累积的缓解效果和对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随后,构建高脂饲料诱导NAFLD斑马鱼模型评估DTPP对肝脏脂肪变性的缓解作用,并提取NAFLD斑马鱼肝脏进行基因转录组分析,探究其潜在的药理学机制。结果:(1)DTPP总糖含量达89.04%,总蛋白质含量为0.193%,分子量Mw为98.001 k Da。DTPP的多糖连接方式为[Araf-(1→]、[Arap-(1→]、[→3)-Araf-(1→]、[→5)-Araf-(1→]、[Galp-(1→]、[→3,5)-Araf-(1→]、[→4)-Galp-(1→]、[→4)-Glcp-(1→]、[→3)-Galp-(1→]、[→6-Glcp-(1→]、[→6)-Galp-(1→]、[→4,6)-Galp-(1→]和[→3,6)-Galp-(1secondary endodontic infection→]。单糖组成为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醛酸,摩尔比为0.029:0.168:0.137:0.019:0.647。(2)由MTT细胞毒性实验可知DTPP在浓度为80μg/m L时可抑制巨噬细胞存活率,在10-40μg/m L范围内对小鼠巨噬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DTPP能够显著降低巨噬细胞相关促炎细胞因子NO、TNF-Telaglenastat分子量α、IL-6的含量,抑制细胞受体TLR4、CD11c及i NOS的表达,下调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Chop、xbp1s、GRP78和炎症因子相关基因TNF-α、IL-6和i NOS的表达量,减弱NF-κB和IRE1α相关蛋白的表达。(3)DTPP在10-40μg/m L范围内对人正常肝细胞THLE-2无明显毒性作用。DTPP能够有效减少THLE-2细胞脂质生成,同时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IRE1α、GMK-2206抑制剂RP78和xbp1s的表达。(4)DTPP可以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斑马鱼肝脏脂质累积和肝脏巨噬细胞聚集。斑马鱼肝脏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DTPP抑制肝脏脂质累积和巨噬细胞聚集与炎症和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有关。结论:(1)DTPP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醛酸,且占比最大的单糖成分为阿拉伯糖。(2)DTPP可能通过干扰LPS/TLR4信号通路,抑制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炎症反应,同时减轻肝细胞内质网应激和脂质累积。(3)DTPP能够减轻斑马鱼肝脏脂质累积和巨噬细胞聚集,最终缓解肝脏脂肪变性。

左心耳造影剂滞留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源性卒中风险的相关性

目的:探索左心耳造影剂滞留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发生心源性脑卒中(心源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左心耳封堵术的NVMK-4827临床试验AF患者,按照术后有无左心耳造影剂滞留分为造影剂滞留组组(n=76)和无造影剂bio depression score滞留组(n=128)。规范采集“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及“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左心耳造影”图像,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调整混杂因素,分selleck NMR析匹配后左心耳造影剂滞留(造影剂滞留)与NVAF患者卒中的相关性。结果:根据有无左心耳造影剂滞留,共100例房颤患者按1:1的比例匹配成功,其平均年龄为(70.5±10.5)岁,男性占56.0%。匹配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耳造影剂滞留(OR=66.125,95%CI:6.880~635.551,P<0.001)、CHA_2DS_2-VASc评分(OR=3.263,95%CI:1.621~6.568,P=0.001)、左心耳深度之和(OR=1.128,95%CI:1.042~1.120,P=0.003)、左心耳开口直径之和(OR=0.773,95%CI:0.665~0.898,P=0.001)与房颤相关心源性脑卒中发生风险有关。结论:有心源性脑卒中史者更易发生造影剂滞留,左心耳深度之和更深,左心耳开口直径之和更小。

西瑞香素通过介导巨噬细胞向M2极化对鼻咽癌大鼠线粒体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究西瑞香素通过介导巨噬细胞向M2极化对鼻咽癌大鼠线粒体通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组、模型(M)组、盐酸千金藤碱(C)组、西瑞香素(W)组,每组10只,对M、C、W组采用腋部皮下注射诱癌剂进行鼻咽癌建模,N组不建立该模型,建模成功后,对C组灌胃15 mg/kg的盐酸千金藤碱,对W组灌胃24 mg/kg的西瑞香素,N组、M组同期给予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将体外培养后的巨噬细胞分为两组,加入磷酸盐缓冲液记为A组,加入西瑞香素记为B组。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鼻咽组织病理形态,RT-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线粒体通路相关指标,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标记法(TUNEL)检测细health resort medical rehabilitation胞凋亡,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组织巨噬细胞中CD68、CD163蛋白表达。结果 N组鼻咽组织细购买PS-341胞层次清晰且大小均匀,排列整齐;M组细胞层次变多,细胞形态及排列均不整齐,可见多细胞核且染色明显变深,出现大量鳞状上皮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而C、W组症状明显改善,且W组比C组改善明显。与N组比较,M组细胞凋亡明显降低(P<0.05);与M组比较,C、W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但与C组相比,W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与N组比较,点击此处M组鼻咽组织中Bcl-2 mRNA表达显著升高,Bax、Cyto-C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M组比较,C、W组鼻咽组织中Bcl-2 mRNA表达显著降低,Bax、Cyto-C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且W组比C组变化显著。与N组比较,M组鼻咽组织巨噬细胞中CD6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CD16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M组比较,C、W组鼻咽组织巨噬细胞中CD68蛋白表达显著升高,CD16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且W组比C组变化显著;与A组相比,B组CD68蛋白表达显著增加,CD16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西瑞香素可影响大鼠线粒体通路表达,促进鼻咽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巨噬细胞向M2极化有关。

新冠病毒感染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及其机制

新冠病毒感染(COVID-19)已成为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临床统计结果表明COVID-19患者表现有严重消化道症状和肠道Molecular Biology Software微生物结构紊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后可引起患者肠道菌群网络结构重建,以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改变,其中中度和重度患者肠道微生物群厚壁菌门/拟杆菌比率较低。肠道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不仅可作为SARS-CoV-2入胞受体,还可通过维持氨基酸稳态、抗菌肽表达和肠道菌群微Compound 3半抑制浓度生态发挥抑制肠道炎症的作用。在SARS-CoV-2感染后ACE2保护功能丧失,进而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改变肠道屏障通透性,最终导致局部和全身免疫启动失活。目前对于潜在的基于肠道微生物的COVID-19疗法中,益生菌治疗已在恢复肠道微生物稳态中表现出作用优势,将来可为COVID-19的预防selleck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帮助。

Brain HQ视觉训练对淋巴瘤化疗相关认知障碍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记忆功能及执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Brain HQ视觉训练对淋巴瘤化疗相关认知障碍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记忆功能及执行能力的影响。方法FG-4592供应商:选取我科2020年6月—2021LEE011采购年6月收治的98例淋巴瘤化疗相关认知障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认知障碍干free open access medical education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Brain HQ视觉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创伤后应激障碍、记忆功能及执行能力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创伤后应激状况中创伤事件主观评定、社会功能受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维度及总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忆功能中即刻回忆、长时延迟回忆、再认及回忆正确总数高于对照组(P<0.05);执行能力中修订六元素、动作计划、动物园布图、规则转换卡片、找钥匙及总标准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rain HQ视觉训练可通过激活神经活性、提高脑代谢水平等机制,有效提升记忆功能和执行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创伤后应激状态。

CHA_2DS_2-VASc评分与改良CHA_2DS_2-VASc评分对中国北方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

背景心房颤动(房颤)是我国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及其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严重地危害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在房颤患者的临床管理中,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准确预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非瓣膜性房颤是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200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三大权威心脏病相selleck化学关医务工作者协会一同正式推荐了CHADS_2评分应用于临床上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分层。随后,2010年ESC在原评分基础上提出了CHA_2DS_2-VASc评分,并且于瑞典一房颤队列研究中严谨地证实了新评分可更有效地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在我国2018年的房颤指南中,强调了对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必要性,使用CHA_2DS_2-VASc评分对临床中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进行危险分层来指导该患者的抗凝治疗,且迄今为止,CHA_2DS_2-VASc评分仍是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评分系统。尽管CHA_2DS_2-VASc评分已在国际上许多人群中验证过,但它也存在局限性,例如CHA_2DS_2-VASc评分的敏感度偏高、特异度偏低,在不遗漏抗凝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一部分人会被错误地认为需要抗凝,增加潜在的出血事件。再例如CHA_2DS_2-VASc评分对不同种族的事件发生率可能有很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CHA_2DS_2-VASc评分系统的相关研究多基于欧洲人群的特点及其抗凝情况展开。近期有研究显示,年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亚裔人群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从65岁开始呈倍数增加,因此有亚洲学者提出了对亚裔非瓣膜性monitoring: immune房颤患者更适用的改良CHA_2DS_2-VASc评分。与原评分相比,改良CHA_2DS_2-VASc评分更新了年龄的分层权重,将年龄超过65岁的权重调整为2分,同时将年龄55-64岁的权重调整为1分。目的比较CHA_2DS_2-VASc评分与改良CHA_2DS_2-VASc评分对中国北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连续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既往史(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管疾病)、以及是否应用抗凝治疗等。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主动脉斑块。分别应用CHA_2DS_2-VASc评分与改良CHA_2DS_2-VASc评分进行血栓风险评估,并将风险程度按得分分为三个组别:0分为低危组,1分为中危组,≥2分为高危组。以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为终点事件回顾性随访一年,回顾采用电话回访、门诊病历等方式,比较两种评分系统对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入选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连续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且确诊非瓣膜性房颤的亚裔患者共2103例。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共821例,其中失访34例(4.14%),最终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787例。其中女性308例(39.14%),男性479例(60.86%)。平均年龄74.2±11.3岁,其中≥75岁401例(50.95%),65-75岁(不包括75岁)238例(30.24%),55-65岁(不包括65岁)108例(13.72%),<55岁40例(5.08%)。在合并症中,高血压504例(64.04%),糖尿病276例(35.07%)。随访结束时发生卒中225例(28.59%),非卒中488(62.01%)例,死亡74例(9.40%)。两种评分体系人群差异比较:CHA_2DS_2-VASc评分低、中危病例数显著高于改良CHA_2DS_2-VASc评分低、中危病例数[低危:23例(2.92%)VS 8例(1.02%),P<0.05;中危:82例(10.42%)VS 27例(3.43%),P<0.05]。CHA_2DS_2-VASc评分低危组有15例(65.22%)进入了改良评分的中危组,同时CHA_2DS_2-VASc评分中危组有70例(85.37%)进入了改良评分的高危组。而CHA_2DS_2-VASc评分高危组682例(86.66%),显著低于改良评分高危组752例(95.55%,GDC-0068P<0.05)。两种评分体系各组脑卒中率比较:CHA_2DS_2-VASc评分低危组脑卒中0例,与改良CHA_2DS_2-VASc评分低危组脑卒中0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HA_2DS_2-VASc评分中危组脑卒中11例(13.41%)与改良CHA_2DS_2-VASc评分中危组脑卒中0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危组两种评分脑卒中发生率相当[214例(31.38%)VS 225例(29.92%),P>0.05]。结论改良CHA_2DS_2-VASc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预测价值优于CHA_2DS_2-VASc评分。改良CHA_2DS_2-VASc评分有助于进一步识别CHA_2DS_2-VASc评分中危组人群的脑卒中风险。临床上对CHA_2DS_2-VASc评分中危组,尤其是合并高出血风险、抗凝药物不耐受、依从性差等各种原因无法抗凝的人群,是否启动抗凝治疗有进一步的指导意义。

有氧和抗阻运动对大鼠肾脏和骨骼肌Notch1-4受体表达影响研究

研究目的:Notch信号通路由4种受体、5种配体和下游靶基因组成,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功能。Notch1-4受体为跨膜蛋白,结构高度相似,但功能不同,有关运动对Notch1-4受体的影响还未见文献报道,故本研究通过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对大鼠肾脏和骨骼肌中Notch1-4受体表达的影响,分析不同运动模式下Notch1-4受体的可能生物学机制,为运动模式下Notch信号通路的各途径研究,筛选出具有蛋白表达信号的受体。研究方法:本研究得到了成都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2022]58号。(1)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8)、有氧训练组(AE组,n=8)和抗阻训练组(RE组,n=8)。(2)有氧运动干预方案:3天跑台适应性训练后,进入正式运动干预。第1天跑台坡度0°,速度16m/min、时间5min;第2天与第3天,坡度与速度不变SB431542分子量,时间分别为10min、15min;3天后,大鼠以20m/min、60min/d、5d/w的强度进行训练,共计8周。抗阻运动干预方案:适应性无负重爬梯训练3天后,在尾部负重递增负荷训练3天。之后进入正式抗阻训练,尾部分别负重50%、75%、90%、100%,每一个负重级别爬行3次,100%最大负重时,如不能完成3次者以实际运动能力为限,5d/w,共计8周。(3)8周运动干预后,分别取大鼠左肾和左股四头肌,分成2份。一份置于4%的多聚甲醛固定液中,4°冰箱保存,用于HE染色的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的定位和相对定量研究。另一份装入冷冻管中,液氮急冻后-80°冰箱保存,用于免疫印迹法的半定量研究。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首先进行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如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如不符合,则使用秩和检验。研究结果:(1)HE染色的组织形态学观察。(1)肾脏:C组未见结缔组织增生及炎性渗出;皮质区肾小球未见毛细血管基底膜增生,无变性、坏死及纤维flexible intramedullary nail化;肾小管结构较为完整,间质未见明显炎性浸润及纤维增生;近曲小管与远曲小管界限清晰。AE组肾脏组织未见结缔组织增生及炎性渗出;皮质与髓质分界较为清晰,其中2例皮质区肾小球轻微肿大,肾小囊腔明显变小;肾小管结构较为完整,少量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空泡化,1例少量肾小管变性坏死,见上皮细胞胞质空泡化,胞核固缩,少量上皮细胞脱落;间质未见明显炎性浸润及纤维增生;髓质集合管结构完整清晰,其他未见明显病理改变。RE组肾脏组织未见结缔组织增生及炎性渗出;皮质与髓质分界较为清晰,系膜细胞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轻中度肿胀,肾小囊腔隙变窄;间质未见明显炎性浸润及纤维增生;髓质集合管结构完整清晰,其中1例皮质区肾小球轻微肿大,少量肾小管变性坏死;间质未见明显炎性浸润及纤维增生;髓质集合管结构完整清晰。(2)骨骼肌:C组肌纤维呈长圆柱状,排列整齐,肌束结构清晰,边界分明,肌纤维形态正常,细胞核呈扁圆形或椭圆形,偶见部分肌纤维胞质染色不均,无波浪样、空泡或脂肪变性,未见明显坏死;间质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和增生。AE组肌纤维呈长圆柱状,排列整齐,肌束结构清晰,边界分明,肌纤维形态正常,其中4例局部区域部分肌纤维轻微至轻度波浪样变,未见明显坏死;间质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和增生。RE组肌纤维呈长圆柱状,排列整齐,肌束结构清晰,边界分明,肌纤维形态正常,其中1例局部区域少量肌纤维轻微波浪样变,未见明显坏死;间质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和增生。(2)免疫组化检测研究。(1)肾脏:Notch1-4的阳性产物分布在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和足细胞、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的上皮细胞中,为胞质表达;Notch1蛋白水平AE组、RE组较C组呈显著性升高(P<0.05),Notch2蛋白水平更多AE组、RE组较C组呈极显著性升高(P<0.01),Notch3和Notch4蛋白水平未出现显著性变化。(2)骨骼肌:Notch1-4的阳性产物分布在肌纤维的胞浆中,也为胞质表达。Notch1蛋白水平AE组、RE组较C组呈极显著性升高(P<0.01),Notch2蛋白水平AE组较C组呈极显著性升高(P<0.01);Notch3和Notch4蛋白水平未出现显著性变化;(3)肾脏与骨骼肌组织比较,各指标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变化。(3)免疫印迹法研究。(1)肾脏:Notch1蛋白水平AE组较C组呈显著性升高(P<0.05)、AE组较RE组呈极显著性升高(P<0.01);Notch2蛋白水平AE组、RE组较C组呈显著性升高(P<0.05),Notch3和Notch4蛋白水平未出现显著性变化。(2)骨骼肌:Notch1蛋白水平AE组、RE组较C组呈显著性升高(P<0.05),Notch2蛋白水平AE组、RE组较C组呈极显著性升高(P<0.01),Notch3和Notch4蛋白水平未出现显著性变化。(3)肾脏与骨骼肌组织比较,各指标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变化。研究结论:(1)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使肾脏和骨骼肌组织有轻度病理改变,提示为组织重塑与功能提升打下基础;(2)Notch四种受体的细胞内结构域尽管高度相似,但在不同运动模式及不同部位的信号强度均未出现同步变化,即信号强度的不一致是Notch四种受体在不同组织产生功能差异的原因之一。(3)运动干预后,Notch1和Notch2受体在肾脏和骨骼肌中表达增加,其可能性机制是参与了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化与增生,故在有氧和抗阻运动模式下,可筛选出Notch1和Notch2受体作为Notch信号通路中与配体结合的研究对象。

甘草次酸拮抗乌头碱心肌毒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1.复制衰竭心肌细胞模型。2.探索乌头碱对模型细胞的毒性作用与氧化应激、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及钙超载的相关性。3.研究甘草次酸拮抗乌头碱对模型细胞毒性作用与缓解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及维持钙稳态的关联。4.验证甘草次酸是否通过AMPK、Ca MKⅡ通路拮抗乌头碱对模型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1.复制衰竭H9c2心肌细胞模型:采用不同浓度的戊巴比妥钠、过氧化氢、阿霉素分别处理H9c2心肌细胞后,通过CCK-8法,测定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2.确定乌头碱、甘草次酸在模型细胞的给药浓度:将H9c2心肌细胞分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乌头碱组(15、30、60、120、240、360、480、720μmol/L)、甘草次酸组(15、30、60、120、240μmol/L),除空白对照组,各组首先用100μL的2μmol/L阿霉素处理24 h以复制衰竭H9c2心肌细胞模型,各药物组分组给予100μL相应浓度的药物处理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衰竭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3.乌头碱配伍甘草次酸前后对模型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线粒体及钙离子的影响:将H9c2心肌细胞分为1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30μmol/L甘草次酸组,15、30、60、120、240、480μmol/L乌头碱组,及30μmol/L甘草次酸分别配伍15、30、60、120、240、480μmol/L乌头碱组。上述细胞除空白组外,均先用2μmol/L阿霉素处理24 h造模,各药物组模型细胞加1 m L相应浓度的药物孵育24 h。显微观察细胞形态、线粒体微观结构,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酶联免疫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荧光探针法测定活性氧(specialized lipid mediators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膜电位、线粒体内外Ca~(2+)浓度。4.测定乌头碱配伍甘草次酸前后模型细胞AMPK、PGC-1α,Ca MKⅡ、SERCA2a、Ry R2蛋白的表达:1)将H9c2心肌细胞为7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甘草次酸组(30μmol/L)、乌头碱组(480μmol/L)、甘草次酸配伍乌头碱组、Compound c与甘草次酸乌头碱FUT-175共同干预组LGK-974纯度。各组细胞处理流程如下: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先用2μmol/L阿霉素处理24 h造模,Compound c组及Compound c与甘草次酸乌头碱共同干预组再给予5μmol/L Compound c处理2 h;甘草次酸组(30μmol/L)、乌头碱组(480μmol/L)、甘草次酸配伍乌头碱组、Compound c与甘草次酸乌头碱共同干预组分别给予1 m L相应浓度的药物处理24 h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AMPK、PGC-1α蛋白表达。2)将H9c2心肌细胞分为7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Ca MKⅡ抑制剂(KN-93)组、甘草次酸组(30μmol/L)、乌头碱组(480μmol/L)、甘草次酸配伍乌头碱组、KN-93与甘草次酸乌头碱共同干预组。各组细胞处理程序如下: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先用2μmol/L阿霉素处理24 h造模,KN-93组、KN-93与甘草次酸乌头碱共同干预组再给予5μmol/L KN-93处理2 h;甘草次酸组(30μmol/L)、乌头碱组(480μmol/L)、甘草次酸配伍乌头碱组、KN-93与甘草次酸乌头碱共同干预组分别给予1 m L相应浓度的药物处理24h后,以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Ca MKⅡ、SERCA2a、Ry R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阿霉素、戊巴比妥钠、过氧化氢均可降低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CCK-8法检测发现,H9c2心肌细胞经2μmol/L阿霉素、0.8%戊巴比妥钠及400μmol/L过氧化氢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均约为50%,且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2.乌头碱在模型细胞的梯度给药浓度为15、30、60、120、240、480μmol/L,甘草次酸在模型细胞的给药浓度为30μmol/L:通过CCK-8法检测15、30、60、120、240、360、480、720μmol/L乌头碱组及15、30、60、120、240μmol/L甘草次酸组衰竭H9c2心肌细胞的存活率变化,实验结果显示,15、30、60μmol/L乌头碱组细胞存活率与模型组比较,呈现下降趋势,无显著差异,120、240、360、480、720μmol/L乌头碱的细胞存活率与模型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但720μmol/L乌头碱的细胞存活率过低,依照药理学实验给药浓度等比递增梯度法乌头碱给药浓度梯度设置为15、30、60、120、240、480μmol/L。15、30、60μmol/L甘草次酸的细胞存活率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30μmol/L甘草次酸的细胞存活率与2μmol/L阿霉素的细胞存活率最接近,甘草次酸给药浓度设置为30μmol/L。3.乌头碱配伍甘草次酸后保护衰竭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提高线粒体膜电位、SOD、CAT、GSH、ATP含量、ATP转运酶活性,降低MDA、ROS及线粒体内外Ca~(2+)浓度:实验表明,与模型组比较,乌头碱破坏衰竭H9c2心肌细胞的线粒体结构,且不同浓度乌头碱均可降低模型细胞内SOD、CAT、GSH、ATP含量、线粒体膜电位、抑制心肌细胞内ATP相关转运酶活性、增加衰竭心肌细胞内MDA、ROS含量、提高细胞及线粒体内Ca~(2+)浓度(P<0.01或P<0.05),以上作用均呈剂量依赖(R~2=0.5445~0.9794)。与单用乌头碱比较,乌头碱配伍甘草次酸后,保护线粒体结构的同时,衰竭心肌细胞内SOD、CAT、GSH、ATP含量、线粒体膜电位、ATP相关转运酶活性等均增加,细胞内MDA、ROS含量、细胞及线粒体内Ca~(2+)浓度均降低(P<0.01或P<0.05)。4.乌头碱配伍甘草次酸影响模型细胞AMPK、PGC-1α,及Ca MKⅡ、SERCA2a、Ry R2的蛋白表达:研究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乌头碱降低模型细胞的AMPK、PGC-1α、SERCA2a蛋白表达,升高Ca MKⅡ、Ry R2蛋白表达(P<0.01或P<0.05);与乌头碱单用组相比,乌头碱配伍甘草次酸组使模型细胞的AMPK、PGC-1α、SERCA2a蛋白表达升高,Ca MKⅡ、Ry R2蛋白表达降低(P<0.01或P<0.05)。结论:1.0.8%戊巴比妥钠及400μmol/L过氧化氢、2μmol/L阿霉素均能成功复制衰竭心肌细胞模型。前期预实验发现,0.8%戊巴比妥钠和400μmol/L过氧化氢诱导的衰竭细胞经乌头碱处理后,其细胞存活率过低,无法开展后续研究。故,本文以2μmol/L阿霉素复制衰竭心肌细胞模型。2.氧化应激、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及钙超载是乌头碱损伤模型细胞的主要作用环节。3.甘草次酸通过缓解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及恢复钙稳态拮抗乌头碱对模型细胞的毒性作用。4.甘草次酸拮抗乌头碱对模型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AMPK、PGC-1α,Ca MKⅡ、SERCA2a、Ry R2蛋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