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牛腱子肉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复合超声频数(40/52/68 kHz,40/52 kHz,40/68 kHz,52/68 kHz、40 kHz、52 kHz、68 kHz、0 kHz)处理selleck合成后卤牛肉纤维结构、质构和水分变化,探讨多频复合超声真空煮制对卤牛肉纤维结构以及保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复合超声频数的增加,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β-转角与无规则卷曲结构含量均随之增加,质构弹性值有增大趋势,而α-螺旋、β-Navitoclax体内实验剂量折叠结构含量、卤牛肉的硬度、咀嚼性、内聚性值则随之降低,肌纤维表面结缔组织的溶解性增加,肌纤维分离、断裂愈加明显;低场核磁结果表明,超声处理使横向弛豫时间Tsubstrate-mediated gene delivery_(2)向左迁移并缩短,改变了水分分布,左迁幅度随复合超声频数增加而增大,结合水和自由水含量亦随之增加,准结合水含量相应减少;三频组蒸煮损失显著低于双频和单频组,出品率的趋势则相反,三频出品率最高。综上,超声处理对卤牛肉肌纤维结构的破坏和保水性改善具有明显的频率效应,复合超声频数越多,频率效应越显著。
Author: admin
骆驼刺化学成分及其抗宫颈癌细胞活性研究
目的 研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JNJ-42756493作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并通过MTT法测试各化合物抗人宫颈癌He La细胞的活性。结果 从骆驼刺乙醇提取物二氯甲烷Suppressed immune defence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3S)-methylhexahydro-3H-pyrrolo[NH,2-a]imidazol-1-one(1)、5,6-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2)、汉黄芩素(3)、2-亚乙基-3-甲基琥珀酸(4)获悉更多、3,4′-二羟基-3′-甲氧基苯丙酮(5)、calendin(6)、N-苯乙基乙酰胺(7)、对甲氧基苯甲酸(8)、黄芩新素Ⅱ(9)、4-羟基苯乙醇(10)、3′-甲氧基大豆苷元(11)、松脂素(12)。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骆驼刺碱;且化合物2~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9、11具有宫颈癌HeLa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20.20、35.25、49.11、48.73μmol/L。
高中生物学迷思概念的诊断及转变研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要求,掌握科学概念是发展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高中生物学概念具有“繁、杂、难”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相关生物学概念时会产生不同于科学概念的想法即“迷思概念”。某种程度上,迷思概念不仅妨碍科学概念的建构,还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因此,探查学生存在的迷思概念,了解其形成的原因,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概念转变策略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免疫调节”作为研究内容,设计四段式测量问卷诊断高二学生在学习该章节后存在的迷思概念,结合访谈学生和分析调查结果,确定学生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针对学生在此章节存在的迷思概念和形成原因,运用概念转变教学策略进行实践研究。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后测,通过对比后selleckchem CX-5461测成绩和迷思概念转化率来检验概念转变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高中学生在学习完“免疫调节”该章节内容后出现55个迷思概念。有17个是典型迷思概念,其中有14个真性迷思概念和3个假性迷思概念。主要集中在免疫活性物质的来源;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免疫细胞的来源、分布和作用;抗体的来源、本质、分布;二次免疫和过敏反应的特点。表明学生关于免疫调节相关更多的知识掌握效果不佳。(2)学生产生迷思概念的主要原因是日常生活经验的错误提取、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欠佳、惯性思维的干扰、自身认知水平、学科因素和教师因素。(3)针对迷思概念诊断结果和成因,本研究基于错误概念的内涵修整策略编制概念转变教学设计,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节进行概念转变教学实践研究,实践结果表明,在生物学课堂上运用概念转变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转变迷思概念从而构建科学概念。基于本研究的教学实践结果,对高中生物学教学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迷思概念;精心编制教学设计进行概念转Single molecule biophysics变;关注迷思概念的相关研究,做教学研究型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康复护理措施分析
目的 探讨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采取科学且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泉州市洛江区医院行产后盆底肌肌力检查的115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评估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的异常情况,并将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 115例产妇中,有56例产妇盆底肌肌力异常,盆底肌肌力异常率为48.70%(56/115);其中,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38例,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1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异常与孕期体Genetic compensation重增加、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分娩次数以及是否进行盆底功能锻炼均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异常的主要因素有孕期Bemcentinib抑制剂体重增加≥20 kg、新生儿体重≥4 kg、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分娩次数≥2次以及未进行盆底功能锻炼(P均<0.05)。结论 产妇产后的盆底肌肌力异常率较高,其影响因素有产妇孕期体重增加、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分娩次数及是否进行盆底功能锻炼,对此临床需针对性采取康复护理措施,减少盆底肌Gefitinib肌力异常的发生,预防盆底功能障碍。
子宫肌瘤患者血清lncRNA MIAT和lncRNA XIS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子宫肌瘤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心肌梗死相关转录本(MIAT)、lncRNA X染色体失活特异转录本(XIST)的水平,并探究二者与子宫肌瘤的关系以及对Adezmapimod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2年5月在张家口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2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子宫肌瘤组,选择同时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genital tract immunity的基线资料;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lncRNA MIAT、lncRNA XIST表达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子宫肌瘤患者血清中lncRNA MIAT与lncRNA XIST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肌瘤患病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lncRNA MIAT、lncRNA XIST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肌瘤最大径、肌瘤数目、有无乳腺增生、流产次数、有无妇科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子宫肌瘤组血清中ln?cRNA MIAT、lncRNA XIST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最大径≥5 cm、肌瘤数目≥2个、有乳腺增生、流产次数≥2次、有妇科疾病的子宫肌瘤患者血清中lncRNA MIAT、lncRNA XIST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肌瘤最大径<5 cm、肌瘤数目<2个、无乳腺增生、流产次数<2次、无妇科疾病的子宫肌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子宫肌瘤患者血清中lncRNA MIAT、lncRNA XIST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6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MIAT≥1.45(OR=1.678,95%CI:1.342~2.098)、lncRNA XIST≥1.35(OR=1.315,95%CI:1.033~1.673)是子宫肌瘤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lncRNA MIAT、lncRNA XIST诊断子宫肌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7、0.776,特异度分别为91.7%、86.7%,灵敏度分别为62.5%、71.7%,截断值分别为1.45、1.35,两者联合诊断子宫肌瘤的AUC为0.846,特异度为97.5%,灵敏度为61.2%。结论 子宫肌瘤患者血清中lncRNA MIAT、lncRNA XIST表达水平升高,二者与子宫肌瘤发MC3浓度生密切相关,二者联合对子宫肌瘤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对宫颈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及血管拟态生成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探究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对宫颈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以及血管拟态形成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提取M0和M2型巨噬细胞所分泌的外泌体(M0 exo和M2 exo),宫颈癌细胞SiHa、C33a以及血管内皮细胞HUVEC均分为PBS组、M0 exo组、M2 exo组,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SiHa和C33a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小管形成实寻找更多验检测各组HUVEC细胞血管拟态生成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SiHa、C33a和HUVEC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情况。结果 所提取的M0 exo和M2 exo符合外泌体的形态特征,并且表达外泌体标志蛋白CD9、CD81、TSG101。相比于PBS组,M2 exo组SiHa和C33a细胞迁移和侵袭数增加,PI3K和AKT磷酸化水平提高(P<0.001),而M0 exo组与PBS组差异无CCRG 81045分子式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PBS组,M2 exo组HUVEC细胞血管拟态生成增加,PI3K和AKT磷酸化水平均增加(P<0.001),而M0 exo组与PB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2型巨噬细胞外泌体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宫颈癌细胞的转移能力以及ImmunohistochemistryHUVEC细胞血管拟态生成。
基于HS-SPME-GC-MS技术对寿宁金花白茶香气品质分析
【目的】探究两种寿宁金花白茶(金花寿眉和金花贡眉)的主要香气组分构成及其差异分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两种寿宁金花白茶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并分析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及其差异。【结果】HS-SPME-GC-MS检测结果显示,两种金花白茶共测出71种香气成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寻找更多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71种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绘制热图。结合SPSS软件对样品进行单因素分析,并以VIP≥1、P<0.05为条件,筛选得到41种差异香气成分。【结论】金花寿眉的主要香气组分为水杨酸甲酯、苯乙醇、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SB-431542.html2-糠酸己酯等,其中具有清香气味特征的水杨酸甲酯的含量最高。金花贡眉主要香气组分为苯乙醇、水杨酸甲biomass pellets酯、β-紫罗兰酮等,其中苯乙醇含量最高,在金花白茶表现为花香和甜香。
CD38单抗和CS1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以CD38单抗和CS1单抗为主的单克隆抗体治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个人计算机,查询中英文数据库,并系统收集包含CD38单克隆抗体(Daratumumab、Isatuximab)或CS1单克隆抗体(Elotuzumab)治疗RRMM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文献。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整合汇总分析。结果:共收录10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表明接受含单克隆抗体(CD38单抗/CS1单抗)治疗方案的RRMM患者PFS[HR=0.526,95%CI(0.430,0.643),P<0.05];ORR[RR=1.144,95%CI(1.076,1.216),P<0.05];≥CR[RR=1.877,95%CI(1.367,2.577),P<0.001];≥VGPR[RR=1.462,95%CI(1.257,1.700),P<0.0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含单克隆抗体)治疗方案。安全性分析显示:接受含单克隆抗体方案发生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的概率均高于对照组[RR=1.434,95%CI(1.254,1.6GSK126配制39),P<0.001;RR=1.312,95%CI(1.028,1.673),P=0.029],不论级别。发生selleck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RR=1.152,95%CI(1.012,1.310),P<0.05],≥3级的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减少[RR=1.137,95%CI(1.003,1.288),P=0.044;RR=1.663,95%CI(1.186,2.331),P=0.003]的概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1.在疗效方面:对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以CD38单抗和CS1单抗为主的单克隆抗体治疗方案有着良好的疗效。在缺乏头对头比较的前提下,本研究的结果也为单克隆抗体三联疗法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2.在安全性方面Antibiotic Guardian:与常规治疗方案(不接受单克隆抗体)相比,接受单克隆抗体(CD38单抗/CS1单抗)治疗方案的患者存在呼吸系统相关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风险,但整体可控,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监测感染相关并发症,必要时采取预防感染的措施。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3级的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减少也需要加以关注及预防。
JZL184通过调控大麻素受体CB1/CB2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
目的 研究单酰基甘油脂酶(MAGL)抑制剂(JZL184)通过调控内大麻素受体(CBucladesineB)1、CB2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胃癌细胞系MGc-803、MKN45、SGC-7901、HSC-39购自上海夏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MKN45胃癌细胞分为W组(胃癌细胞常规培养)、WJ组(胃癌细胞与JZL184共培养)、WD组(胃癌细胞与紫杉醇共培养)。10只SD裸鼠购自上海科顺生物公司,随机分为模型组与治疗组(胃癌模型+JZL184),每组5只。RT-PCR检测MAGConfirmatory targeted biopsyL mRNA水平;流式细胞仪测MKN45胃癌细胞凋亡;Hoechst33258染色法观察MKN45胃癌细胞核的凋亡形态;Transwell小室法测MKN45胃癌细胞侵袭、迁移;Western blot检测MKN45胃癌细胞中CB1、CB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MKN45、MGc-803、SGC-7901、HSC-39胃癌细胞系中MAGL mRNA表达量分别为(1.45±0.18)、(1.03±0.12)、(1.16±0.15)及(1.08±0.13),MKN45胃癌细胞系中MAGL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胃癌细胞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170,P<0.001),因此本文采用MKN45细胞进行后续实验。W组MKN45细胞中MAGL mRNA水平高于WJ组(t=13.830,P<0.001),WJ组与WD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5,P=0.275),提示WJ组、WD组建模成功。干预24 h后,W组、WJ组及WD组胃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5±0.31)%、(17.41±2.15)%、(18.62±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9.690,P<0.001)。W组、WJ组与WD组胃癌细胞迁移数量分别为(371.42±31.55)、(66.25±7.41)、(65.74±6.92)个,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7.200,P<0.001)。W组、WJ组与WD组胃癌细胞侵袭数量分别为(274.35±31.86)、(95.14±8.72)、(93.54±9.64)个,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200,P<0.001)。W组、WJ组与WD组CB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2±0.04)、(0.52±0.05)、(0.50±0.04),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100,P<0.001);CB2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16±0.12)、(0.47±0.02)、(0.49±0.04),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300,P<0.001)。WJ组与AM251组胃癌细胞中CB1、CB2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5、0.866,P=0.462、0.407)。模型组瘤体体积(615.84±75.62)mm~3明显高于治疗组瘤体体积(285.47±91MK-4827体内实验剂量.26)mm~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3,P<0.001)。结论 JZL184通过降低MAGL的表达,从而促进胃癌细胞凋亡,降低胃癌细胞转移、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麻素受体CB1、CB2来实现的。
应用超声评价房颤一站式术后房间隔残余分流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技术来探究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联合左心耳封堵术的“一站式”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iASD)形成的相关原因及其对患者右心系统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因房颤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行射频消融术联合左心耳封堵术的“一站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30例。其中男性179例,女性151例,平均年龄65.81±4.35岁。排除标准:1.存在食道超声禁忌症者2.既往行TSP或存在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及其他复杂先心病、瓣膜病、特发性心肌病者3.合并严重心功能障碍或其他全身性、系统性疾病者4.因频发早搏等因素干扰图像质量者。行TTE及TEE检查测量超声参数,于术前及术后3月各进行一次TEE检查,术前及术后24h、术后3、6个月各进行一次TTE检查。根据术后3个月复查时是否存在持续性iASD将患者分为持续性iASD组和自发闭合组。1.收集两组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胆固醇(TC)、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部疾病/肾病、是否有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心梗/TIA/脑卒中等病史、既往是否存在左心耳血栓史、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房颤类型、术前是否抗凝、封堵器型号、鞘管尺寸、左房操作时间、术中ICE的使用等。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超声参数:(1)应用TTE检查测量:嘱受检者平静休息5-10分钟,取左侧卧位于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测量收缩期左房前后径(LAd),舒张期主动脉内径(AOd),舒张期右室前后径(RV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期左室前后径(LVd),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搏量(SV)、心排出量(CO)、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于大动脉短轴切面测量肺动脉内径(PAd),应用连续多普勒或脉冲多普勒测量收缩期肺动脉内血流速度,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三尖瓣及肺动脉瓣返流程度、房间隔连续性是否完整。于心尖四腔心及二腔心切面测量收缩期右房大小(RAd),应用连续多普勒或脉冲多普勒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的血流速度,根据C59体内实验剂量E/A寻找更多的比值判断左室舒张功能,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程度、房间隔及室间隔连续性是否完整,测量收缩期二、三尖瓣返流面积及返流速度并估测肺动脉压力,利用Simpson法测量左房舒张末期容积(LAEDV)、左房收缩末期容积(LAESV),计算左房射血分数(LAEF)。应用组织多普勒将取样容积放置于二尖瓣室间隔和侧壁的附着位置测量二尖瓣瓣环速度,包括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二尖瓣E/e’估测左室充盈压(<8提示正常、>14提示升高)。于心尖五腔心切面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左室流出道内有无返流,并利用连续多普勒或脉冲多普勒测量收缩期左室流出道内及主动脉内血流速度。(2)应用TEE检查测量:局部麻醉后,探头插入食管距门齿约30~40cm处,分别于0°、45°、90°、135°四个角度全面观察左房、左心耳内情况、是否存在房间隔缺损、缺损的位置/大小及过隔血流的流向,取3~5个心动周期,存盘以便脱机分析。结果:1.两组间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比较结果:组间比较后性别、年龄、BMI、吸烟史、合并症、房颤类型、INR、ALB、TC等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持续性iASD组术前左房容积较大(p=0.036)。持续性iASD组的术中左房操作时间更长(92.1±36.3 vs 69.1±17.8 min,p=0.003),术中使用的鞘管直径更大(4.1±1.2mmvs 3.3±1.2mm,p=0.022)。我们发现术中ICE的使用与iASD相关(p=0.048)。此外我们还观察到持续性iASD组的穿刺点位置相对较低,距下腔静脉开口处约1.85±2.23cm。2.两组间术后3月超声参数比较结果:持续性iASD组更容易出现相关的术后二尖瓣返流(32.3%vs12.8%,p=0.018)及术后三尖瓣返流(27.1%vs7.3%,p=0.002)。LVEF、CO、SV、FS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目前尚未发现有意义结果(P>0.05)。将持续性iASD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右心参数进行对比,右心大小、右心收缩/舒张功能差异、肺动脉压力改变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术后3月是否发生持续性iASD(无持续性iASD=0,发生持续性iASD=1)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术前LA大小、术后3月MR、术后3月TR、左房操作时间、鞘管直径、术中ICE应用)作为自变量,并进行赋值,将其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术前左房较大、随访时二尖瓣返流程度较大,术中左房操作时间较长、鞘管直径较大以及术中ICE的使用是影响iASD愈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经观察房颤患者一站式术后的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率较高。2.持续性iASD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术前左房大小、术中左房操作时间、鞘管直径、术中ICE的使用等。3.持续性iASD存在导致右心容量过microbiota (microorganism)载的可能性,但短期未见右心功能或肺动脉收缩压显著改变。